專利名稱:安全會車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會車燈。
汽車在夜間行駛時,照明車燈的亮度要求比較高,要能使司機看清足夠遠的路面情況,但是當兩輛相向而來的汽車會車時,這種強光就會嚴重影響對方司機的視覺,甚至完全看不見前方的情況,從而導致車禍的發(fā)生。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目前公知的做法是在會車時使用近光燈來減弱燈光對司機眼睛的刺射。但是,會車時的這種近光燈僅僅只能是減弱燈光對司機眼睛的刺射,而不能完全消除這種刺射,當兩輛相會車相會到一定距離時,即便是使用近光燈,實際上對方司機是看不清前方的情況的,甚止什么也看不見,司機只能憑著感覺完成會車。這時,如果前方路面有車輛、行人、或其它物體,慘劇就極易發(fā)生。這種因夜間會車發(fā)生事故的案例在交通事故中占有相當?shù)谋壤?br>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安全的會車燈,它能使車輛相會時在一定距離內(例如30米內)會車燈的燈光不能直接刺射到對方司機的眼睛,使司機完全能夠看清前方路面,從而避免慘劇的發(fā)生。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將一個普通的車燈安裝于一個截面尺寸與其相適應的方形燈筒的深部,從正面看方形燈筒的右側內壁和上側內壁由反光材料制作,方形燈筒的左側內壁和下側內壁由不能反光的材料制作。這樣,從方形燈筒深處發(fā)出的光就有三種途徑射向筒外,一是燈炮直接射向筒外的燈光,二是從燈炮反射到凹形反射鏡面再反射出筒的燈光,三是從燈炮或凹形反射鏡面反射到方形筒反光內壁再反射出筒的燈光。由于燈筒左側和下側內壁不反光,所以通過燈筒右側和上側內壁反射出筒的光將全部射向左側和下側,而只有燈炮和凹形反射鏡面直射或反射的少部分光線小角度的射向右側。當燈筒安裝在車輛前部處于公路會車位置時,從燈筒內部射出的燈光在兩車相會前的一段距離內就刺射不到對方司機的眼睛,這樣,司機在會車前就可以提前看清前方的路面,燈筒越深,司機會車前不受車燈刺射的距離就越遠,也就越安全。但是,由于燈筒的深度有限,如果將燈筒安裝的和車身中心線平行,車燈刺射到對方司機的距離就相對受到了限制,這時,只要將燈筒與車身中心線向左以一個角度安裝,使燈筒內會車燈凹形反射鏡面反射出的最左側的一束光在足夠遠處就不能刺射到對方司機的眼睛,從而使司機在會車前一定的安全距離內就能夠完全看清前方路面,達到安全會車的目的。
采用上述方案時,在目前車燈的基礎上僅增設了一個燈筒,提高了車輛的安全系數(shù),對車輛的其它性能沒有任何影響。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安全會車燈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安全會車燈燈光反射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安全會車燈相對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4是車輛內側安全會車燈燈光照射示意圖。
圖5是車輛外側安全會車燈燈光照射示意圖。
圖6是車輛內外側安全會車燈燈光照射示意圖。
圖7是兩輛相會車安全會車燈燈光照射示意圖。
圖中①路面、②相會車車身、③對面相會車車身、④會車燈筒、⑤燈光、⑥車燈。
在圖1中車燈⑥安裝在燈筒④的深部。燈筒的右側內壁和上側內壁由反光材料制作,燈筒的左側內壁和下側內壁由不能反光的材料制作。
在圖2中車燈⑥的燈光照射到燈筒④的左側內壁和下側內壁時不再反射,照射到燈筒的右側內壁和上側內壁時將反射,這樣,從燈筒中射出的光線絕大部分射向左側和下側,只有燈炮和凹形反射鏡面直射或反射的少部分光線小角度的射向右側。
在圖3中將燈筒④與車身②中心線向左以一個角度安裝,使燈筒內會車燈凹形反射鏡面反射出的最左側的一束光在足夠遠處就不能刺射到對方司機的眼睛??狂R路中線一側的燈筒安裝角度稍大,靠馬路邊線一側的燈筒安裝角度較小。
在圖4、圖5、圖6中會車燈筒④中射出的光絕大多數(shù)射向左側路面,在安全距離內燈光直接刺射不到對方司機的眼睛。
在圖7中兩輛相會車②和③同時打開會車燈時,各自的會車燈光將照亮各自前方的路面,但在安全距離內燈光直接刺射不到對方司機的眼睛。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會車燈,是在一個方形燈筒內安裝一個車燈,其特征是將車燈安裝在燈筒的深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從正面看方形燈筒的右側內壁和上側內壁由反光材料制作,方形燈筒的左側內壁和下側內壁由不能反光的材料制作。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燈筒安裝在車身上可根據(jù)會車時需要的安全距離調整其安裝角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汽車電氣類的一種車燈。它是利用光線反射原理設計而成。在夜間,兩輛汽車會車時,本發(fā)明能使相會車輛在安全距離內會車燈的燈光不能直接刺射到對方司機的眼睛,達到安全會車的目的。本發(fā)明是將車燈安裝在一個燈筒的深部,燈筒的內壁分別由反光的和不反光的材料制做,然后通過調整燈筒的安裝角度,使車燈的光線射向公路中心線的左側和下方,從而使相會車的燈光在安全距離內不直接刺射到對方司機的眼睛。
文檔編號B60Q1/04GK1586951SQ200410055520
公開日2005年3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2日
發(fā)明者何向東 申請人:何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