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使汽車在行駛運動中,通過液壓系統(tǒng)平衡汽車車身的系統(tǒng)裝置。
二背景技術(shù):
目前,眾所周知,現(xiàn)有汽車是由動力系、傳動系、轉(zhuǎn)向系、制動系(包括底盤)、車箱部分等五大系統(tǒng)組成。但是,在現(xiàn)有汽車上還沒有出現(xiàn)一種在汽車高速行駛時,能自動調(diào)整汽車車身平衡的系統(tǒng)裝置,以提高汽車的側(cè)通過能力,和在汽車轉(zhuǎn)彎時能抵消巨大的離心力。現(xiàn)在的汽車設(shè)計者們,為了在提高車速的同時保持汽車的平穩(wěn)性和提高汽車的防側(cè)翻能力,就不斷的降低汽車的離地高度和增加汽車底盤的重量。如此一來,汽車的設(shè)計時速越高,汽車的重量越大,所耗燃料也越多,同時,汽車在轉(zhuǎn)彎時所受的離心力也越大。因此,汽車重量與汽車時速的矛盾,就越來越突出。
三、發(fā)明的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除汽車車身的傾鈄和不平衡的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使其能克服汽車在行駛時,因各種原因產(chǎn)生的傾鈄或不平衡,本裝置不僅能克服或消除汽車在行駛時,所產(chǎn)生的傾鈄和不平衡,而且能極大的提高汽車的平穩(wěn)性、駕乘舒適性和抗側(cè)翻的能力。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種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由中心平衡控制器,液壓油箱,電動高壓油泵,電磁閥,油缸,柱塞等順序連接,其特征是中心平衡控制器,經(jīng)由電源線與高壓油泵及四個電磁閥相連接。液壓油箱的構(gòu)造分為高壓與低壓兩部分,高壓部分為一高度密封的高壓油箱,低壓部分為一常壓油箱,在高、低壓油箱之間,有一個單向閥相通,高壓油箱的一端,有油孔與高壓油泵相通,另有回油孔與低壓油路相通。電動高壓油泵,有電源線與中心平衡控制器相連接,有油孔與高壓油箱和高壓油路及低壓油路相通,電磁閥的安裝位置處設(shè)置于高、低壓油路的交會處,并與之相通。油缸設(shè)置于系統(tǒng)油路的最末端,有一條高壓油路與電磁閥相通,油缸的下部有安裝吊耳,與輪輞的減震器安裝底座連接,油缸的上口安裝有柱塞。柱塞的下部為去掉安裝吊耳的減震器底座,上部為完整的減震器,減震器上部的安裝螺絲與車身上的減震器安裝孔洞相擰接。
籍由上述技術(shù)方案,本實用新型在車輛處于正常行駛狀態(tài)(如道路平直、車輛保持平穩(wěn)的直線行駛)時,中心平衡控制器A內(nèi)的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2處于中心位置,此時本實用新型的所有控制電路均處于斷開狀態(tài),四個用來控制油路的電磁閥D1、D2、D3、D4在回位簧的作用下,都處于低壓(相對于高壓油路而言)油路開通狀態(tài),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所有油路(從高壓油箱10、所有油路、至四個升降油缸E1、E2、E3、E4),均為密封狀態(tài),在上一次作功時所產(chǎn)生的高壓作用下,而使本實用新型的油路內(nèi),保持有四個升降油缸上下行程總?cè)萘恳话氲娜莘e與壓力(因高壓油泵在工作時,總是有兩個油缸升起、兩個在下降,油泵不會同時向四個油缸內(nèi)同時泵油),從而使四個油缸內(nèi)的四個柱塞(四個減振器F1、F2、F3、F4)均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中間位置,此時車身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
當車體傾鈄或車身因轉(zhuǎn)彎而有離心力發(fā)生時,中心平衡控制器A內(nèi)的中心鋼球2滑向傾鈄的一邊,在接通電動高壓油泵電源5的同時,接通相對方向油缸的電磁閥上的電源,而關(guān)閉低壓油路、開通高壓油路,此時高壓油泵C開始工作,向相對方向油缸內(nèi)注油,使其柱塞(減震器F)升起,升高此方向的車身部分。與此同時,相反方向上的油缸因其電磁閥末動作,使低壓油路仍保持通暢,而此時高壓油箱內(nèi)的油壓因高壓油泵的作用而出現(xiàn)相對的負壓,而使液壓油回流入高壓油箱,降低這一側(cè)的車身,從而更快、更有效的達到平衡的目的。
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有顯而易見的優(yōu)點,由于在現(xiàn)有汽車的底盤部分與減震器之間,安裝有升降作用的油缸,按實際需要,升高或降底相對方向上的車身,來達到平衡車身的目的。當車體傾鈄和有離心力發(fā)生時,本實用新型能自動做出相應(yīng)的動作,對車體做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使車體最大限度的保持平穩(wěn)。同時,因為本實用新型的油缸是安裝在減振器的下部,使傳統(tǒng)的減振器直接安裝在底盤上的硬接觸,變?yōu)橛蓧嚎s油接觸的軟接觸。因而可提高駕乘人員的乘座舒適性。此外本實用新型不會對車輛的原有配制與性能有大的改變,不采用復雜的電子器件,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性能穩(wěn)定、造價低簾、故障率低、易于安裝維護等的優(yōu)點。再者由于本實用新型所有密封件,均采用聚胺脂橡塑密封件,聚胺脂橡塑密封件的耐油、耐壓、耐磨性能均遠遠高于橡膠密封件,而使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與密封性能大大提高,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密封件壽命短的問題。
四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總體構(gòu)造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1、中心平衡控制器外殼,2、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3、電磁閥電源觸點,4、主電源,5、電動高壓油泵電源,6、電磁閥電源,7、高壓貯油箱外殼,8、電動高壓油泵外殼,9、常壓油箱,10、高壓油箱,11、液壓油回油口,12、液壓油加油口,13、高壓液壓油加油口14、放汽口,15、單向閥,16、液壓油回油管,17、高壓油管,18、電磁閥外殼,19、電磁閥閥芯,20、電磁線圈,21、回位彈簧,22、油路閥門,23、油缸油管,24、油缸外殼,25、油缸內(nèi)腔,26、按裝吊耳,27、聚胺脂橡塑密封圈,28,油缸柱塞固定卡簧,29、油缸柱塞(減震器底座),30、減震器油缸內(nèi)腔,31、減震器柱塞,32、減震器聚胺脂橡塑密封圈,33、減震器外殼,34、減震彈簧下支架,35、減震彈簧,36、減震器拉桿,37、減震器橡膠防塵套,38、減震彈簧上支架,39、減震器安裝吊耳,40、減震器安裝螺絲,41、減震器拉桿緊固螺絲。42、油泵電機,43、油泵葉輪。44、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45高壓油泵進油口。
五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包括中心平衡控制器A,液壓油箱B,電動高壓油泵C,四個電磁閥D1、D2、D3、D4,四個油缸E1、E2、E3、E4,四個柱塞(減震器)F1、F2、F3、F4。其中,中心平衡控制器A,由外殼1、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2、電磁閥電源觸點3、以及主電源4、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44(請參閱圖2、圖3)、等零部件組成;外殼1為中空狀的絕緣腔體,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2設(shè)置于腔體中間位置,電磁閥電源觸點3為微觸開關(guān)(現(xiàn)有技術(shù)),設(shè)置于絕緣腔體的兩側(cè),有電磁閥電源線6與電磁閥D連接;主電源4設(shè)置于中心平衡控制器外殼1的內(nèi)部,并與電源觸點3和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44(請參閱圖2、圖3)的電源線連接;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44為松開式微觸開關(guān)(現(xiàn)有技術(shù)),設(shè)置于絕緣腔體的下部中間位置(請參閱圖2、圖3),有電動高壓油泵電源線6與電動高壓油泵C連接;液壓油箱B,其構(gòu)造分為高壓與低壓兩部分,高壓部分為一高度密封的高壓油箱10,低壓部分為一常壓油箱9,在高、低壓油箱之間,有一個單向閥15相通,高壓油箱10的一端有油孔45(請參閱圖2、圖3)與高壓油泵C相通,另有回油孔11與低壓油路相通;電動高壓油泵C,由油泵電機42(請參閱圖2、圖3)、油泵葉輪43(請參閱圖2、圖3)及外殼8組成,有電動高壓油泵電源線5與中心平衡控制器A上的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44連接;四個電磁閥D1、D2、D3、D4,由電磁閥外殼18(請參閱圖2、圖3),電磁閥閥芯19(請參閱圖2、圖3),電磁線圈20(請參閱圖2、圖3),回位彈簧21(請參閱圖2、圖3),油路閥門22組成(請參閱圖2、圖3),電磁閥D的安裝位置設(shè)置于高、低壓油路的交會處,并與之相通,有電源線6與中心平衡控制器上的電磁閥電源觸點3連接;四個油缸E1、E2、E3、E4,由油缸外殼24(請參閱圖2、圖3)、油缸內(nèi)腔25(請參閱圖2、圖3)、按裝吊耳26、聚胺脂橡塑密封圈27(請參閱圖2、圖3)、油缸柱塞固定卡簧28(請參閱圖2、圖3)、油缸柱塞F組成,油缸E設(shè)置于系統(tǒng)油路的最末端,有一條高壓油路23與電磁閥D相通,四個油缸E的下部有安裝吊耳26,分別與汽車四個輪輞上的減震器安裝底座連接,油缸E的上口安裝有柱塞F(減震器-為現(xiàn)有技術(shù))。柱塞的下部為去掉安裝吊耳的減震器F的底座,上部為完整的減震器,減震器上部的安裝螺絲與車身上的減震器安裝孔洞相擰接。
請參閱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況說明如下當車輛向左傾鈄或車輛向右轉(zhuǎn)彎時,中心平衡控制器A中的中心鋼球2向左滑動,與電磁閥D2、D4的電源觸點3(請參閱圖1)接觸,接通電磁閥D2、D4(請參閱圖1)的電源6,使電磁閥電磁線圈20通電后產(chǎn)生磁力,拉動電磁閥閥芯19帶動油路閥門22上行,開通油缸E2、E4(請參閱圖1)的高壓油路23。與此同時電動高壓油泵電源44(松開式微觸開關(guān)),因中心鋼球2向左滑動得到釋放而接通電源5,油泵電機42在通電后,帶動油泵葉輪43轉(zhuǎn)動,使液壓油向油缸E2、E4(請參閱圖1)注入,在油缸E2、E4(請參閱圖1)升高的液壓油的作用下,柱塞(減振器F2、F4請參閱圖1)得以升高并帶動左側(cè)的車體升高。電磁閥D1、D3(請參閱圖1)的電源觸點3末被觸動,處于斷開狀態(tài)沒有被接通電源,油路閥門22在回位彈簧21的作用下仍處于低壓油路16開啟狀態(tài),油缸E1、E3(請參閱圖1)中的液壓油,自低壓油路16回流入高壓油箱10內(nèi)(因高壓油箱內(nèi)的壓力在電動高壓油泵的作用下,巳形成負壓可保證液壓油的回流),使得這一側(cè)的車身可以降低。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包括柱塞,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中心平衡控制器A,液壓油箱B,電動高壓油泵C,四個電磁閥D1、D2、D3、D4,四個油缸E1、E2、E3、E4,四個柱塞(減震器)F1、F2、F3、F4;其中,中心平衡控制器,由外殼、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電磁閥電源觸點、以及主電源、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等零部件組成,外殼為中空狀的絕緣腔體,中心平衡控制器鋼球設(shè)置于腔體中間位置,電磁閥電源觸點為微觸開關(guān),設(shè)置于絕緣腔體的兩側(cè),有電源線與電磁閥連接,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為松開式微觸開關(guān),有電源線與電動高壓油泵連接;主電源設(shè)置于中心平衡控制器外殼的內(nèi)部,與電磁閥電源觸點和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的電源線并連相接,電磁閥電源觸點為微觸開關(guān),設(shè)置于絕緣腔體的兩側(cè),有電源線將中心平衡控制器與電磁閥連接,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為松開式微觸開關(guān),設(shè)置于絕緣腔體的下部中間位置,有電源線將中心平衡控制器與電動高壓油泵連接;液壓油箱,其構(gòu)造分為高壓與低壓兩部分,高壓部分為一高度密封的高壓油箱,低壓部分為一常壓油箱,在高、低壓油箱之間,有一個單向閥相通,高壓油箱的一端有油孔與高壓油泵相通,另有回油孔與低壓油路相通;電動高壓油泵,由油泵電機、油泵葉輪及外殼組成,有電動高壓油泵電源線與中心平衡控制器上的電動高壓油泵電源觸點連接;四個電磁閥,由電磁閥外殼,電磁閥閥芯,電磁線圈,回位彈簧,油路閥門組成,電磁閥的安裝位置設(shè)置于高、低壓油路的交會處,并與之相通,有電源線與中心平衡控制器上的電磁閥電源觸點連接;四個油缸,由油缸外殼、油缸內(nèi)腔、按裝吊耳、聚胺脂橡塑密封圈、油缸柱塞固定卡簧、油缸柱塞組成,油缸設(shè)置于系統(tǒng)油路的最末端,有一條高壓油路與電磁閥相通,油缸的下部有安裝吊耳,分別與汽車四個輪輞上的減震器安裝底座連接,油缸的上口安裝有柱塞。柱塞的下部為去掉安裝吊耳的減震器底座,上部為完整的減震器,減震器上部的安裝螺絲與車身上的減震器安裝孔洞相擰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其特征是中心平衡控制器、主電源、電磁閥電源觸點、高壓油泵電源觸點、電源線、高壓油泵、及四個電磁閥構(gòu)成本系統(tǒng)的兩條電路系統(tǒng);一條由主電源經(jīng)中心平衡控制器、電磁閥電源觸點、電源線、至四個電磁閥構(gòu)成;另一條由主電源經(jīng)中心平衡控制器、高壓油泵電源觸點、電源線、至高壓油泵構(gòu)成。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其特征是液壓油箱有油孔與高壓油泵和回油孔與油路相通,電動高壓油泵,與高壓油箱和高壓油路連接,電磁閥的安裝位置處于高、低壓油路的交會處,油缸處于系統(tǒng)油路的最末端,形成整個的液壓油油路系統(tǒng),油缸的下部與輪輞的減震器安裝底座連接,上部的安裝螺絲與身車的安裝孔洞擰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其特征是在高壓油箱與常壓油箱之間有單向閥相通。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調(diào)節(jié)汽車車身平衡穩(wěn)定的汽車車身平衡系統(tǒng),中心平衡控制器,液壓油箱,電動高壓油泵,電磁閥,油缸,柱塞順序連接,中心平衡控制器,經(jīng)由電源線與高壓油泵及四個電磁閥相連接,液壓油箱為高壓與低壓兩部分,高壓部分為一高度密封的高壓油箱,低壓部分為一常壓油箱,在高、低壓油箱之間,有一個單向閥相通,高壓油箱的一端,有油孔與高壓油泵相通,另有回油孔與低壓油路相通,電動高壓油泵,有油孔與高壓油箱和高壓油路相通,電磁閥安裝于高、低壓油路的交會處,并與之相通,油缸處于系統(tǒng)油路的最末端,有一條高壓油路與電磁閥相通,油缸的下部有安裝吊耳,與輪輞的減震器安裝底座連接,油缸的上口安裝有柱塞(減震器),減震器上部的安裝螺絲與車身上的減震器安裝孔洞擰接。
文檔編號B60G17/08GK2649378SQ03200879
公開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1月13日
發(fā)明者方小平 申請人:方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