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及其制備方法,制得的新型合金應用于鑿巖鉆頭的滑動軸套,或其他承受高速和重載的軸承等需高抗磨性能的場合,屬于新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Cu-15Ni-8Sn合金是典型的調(diào)幅分解(Spinodal)強化的合金。在高溫區(qū)固溶處理后淬火,合金呈α單相,再經(jīng)中溫區(qū)時效,通過Spinodal分解成為α和γ兩相組織。與通常形核長大型時效強化相比,其特點是兩相的結構相同,而化學成分相異(α區(qū)為貧錫,γ區(qū)為富錫),兩相共格、分布均勻細密。因而該合金具有高的強度和彈性極限,良好的延性和加工性,同時Cu-Ni-Sn合金有高的導電、導熱性和抗應力松弛性能,并具有優(yōu)良的抗腐蝕性能。通常淬火后經(jīng)變形和時效用作電連接器、繼電器、開關等導電彈性元件,在電器和儀表工業(yè)中有廣泛的應用(J.T.PlewesU.S.Patent No.3,937,638和U.S.Patent No.4,090890)。現(xiàn)有技術中,有在三元Cu-Ni-Sn合金中加入第四元素如Fe,Zn,Mn,Zr,Nb,Cr,Al,或Mg(U.S.Patent No.4,052,204)和Mo、Nb、Ta、V或Fe等(U.S.Patent No.4,260,432),其目的有的是為降低成本(如以Fe,Zn或Mn取代部分銅,Mg或Al取代部分Sn);有的為提高強度和斷裂延性(如Nb、V、Cr、Mo);改善熱加工性能(加入少量Zr)以及切削性能(加入Se、Te、Pb或MnS,U.S.Patent No.4,130,421,1978)。
Smith公司首先把Cu-15Ni-8Sn合金應用于鑿巖鉆頭的耐磨件如浮動軸套、止推片、軸帽等(N.J.KarGB 2153882,1985和U.S.Patent 4,641,976,1987)。與采用鈹銅作耐磨件的鑿巖鉆頭相比,在強度相當時其延性和韌性大為提高,從而使鉆頭的使用壽命有了提高。但由于三元Cu-15Ni-8Sn合金凝固溫度區(qū)間較大,鑄態(tài)組織枝晶偏析嚴重,同時晶粒較粗大,制約了強度、硬度的進一步提高。他們曾采用粉末冶金的工藝來解決成分偏析的問題,但該工藝成本較高。
以上專利中迄今尚未見有在三元調(diào)幅分解型Cu-Ni-Sn合金中加入Ti來細化晶粒,提高磨擦學性能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及其制備方法,工藝簡單,得到的新合金與三元合金相比,具有更高的強度和良好的延性,同時耐磨性能大為提高,可應用于鑿巖鉆頭及其他承受高速和重載的軸承。
為實現(xiàn)這樣的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在三元Cu-Ni-Sn合金中采用鎳鈦或銅鈦中間合金方式加入適量的第四組元鈦(Ti),采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或選擇覆蓋劑采用非真空熔煉后澆鑄,在鑄態(tài)下經(jīng)均勻化-淬火-時效后機加工成元件使用。也可在淬火后經(jīng)變形(鍛造、軋制或拉拔)和時效后使用。
本發(fā)明的方法包括如下具體步驟1、合金成分(質(zhì)量百分比)為Ni 4~20%,Sn 2~10%,Ti 0.02~0.50%,余為Cu。
Ni和Sn選擇上述范圍是為保證基體成分Cu-Ni-Sn處于能發(fā)生調(diào)幅分解的成分區(qū)。加入適量的第四組元Ti,目的是形成適量熔點較高的Ti的金屬間化合物,當合金凝固時起非自發(fā)核心的作用,從而細化鑄態(tài)組織、減小枝晶偏析。含Ti量少于0.02質(zhì)量%時,細化晶粒的作用不明顯;含Ti量過高時,形成大量的Ti的金屬間化合物使合金變脆,延性降低。
2、Ti的加入采用鎳鈦或銅鈦中間合金方式,隨爐加入或從料斗加入。
3、加Ti的Cu-Ni-Sn合金可采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當電解銅和電解鎳熔化并充分除氣后,充氬氣保護下先后加入純Sn和Ti的中間合金,經(jīng)攪拌后澆鑄。也可采用非真空熔煉,但要選擇覆蓋劑,以防元素的氧化和燒損,特別是活潑的Ti元素。
4、該四元合金可以在鑄態(tài)下經(jīng)均勻化-淬火-時效后機加工成元件使用。均勻化退火溫度為800~900℃,時間1~40小時后直接淬火或緩冷后再加熱淬火;時效溫度為350~500℃,時間為1~10小時。也可在淬火后經(jīng)變形(鍛造、軋制或拉拔)和時效后使用。
本發(fā)明中含Ti的Cu-Ni-Sn合金其基體組織仍保留為均勻細密的調(diào)幅結構,保持高的強韌性;Ti的加入不僅細化鑄態(tài)組織,還能阻礙合金在均勻化和淬火加熱時晶粒的長大,從而獲得均勻細小的等軸晶,使合金強度進一步提高的同時,仍保持良好的延性。另一方面,在晶粒內(nèi)存在Ti和Ni(或Ti和Cu)的化合物本身也進一步提高了耐磨性。
本發(fā)明的新型合金可應用于鑿巖鉆頭的滑動軸套,或其他承受高速和重載的軸承等需高抗磨性能的場合。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配比成分為15%Ni、8%Sn和77%Cu(質(zhì)量比)的合金,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熔化后經(jīng)充分除氣,在充氬氣氛下從料斗先后加入純Sn和近等原子比的NiTi合金。經(jīng)攪拌后澆注成扁坯料。
合金1分析成分(質(zhì)量比)為Ni15.2%、Sn6.97%、Ti0.025%,余為Cu。
合金2分析成分(質(zhì)量比)為Ni15.2%、Sn7.23%、Ti0.30%,余為Cu。
坯料經(jīng)850℃40小時均勻化后爐冷,再加熱至850℃保溫1小時后水冷。然后在400~450℃時效1小時。經(jīng)熱處理后的坯料加工成試樣,測試的機械性能如表1,表中同時列出對照例三元Cu-15Ni-8Sn鑄態(tài)合金(合金3)熱處理后的機械性能。
表1 含Ti的四元Cu-Ni-Sn合金的機械性能與三元合金的比較
由表1可見,含Ti的兩種合金,不僅強度、硬度明顯提高,而且延性也同時增加,這對提高軸承材料的耐磨性和使用壽命有重要作用。
實施例2配比成分為Cu-15Ni-8Sn(質(zhì)量%)的合金,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隨爐加入NiTi中間合金(合金號為T1),加入量為總量的0.1%。熔化后經(jīng)充分除氣,在氬氣氛下澆注成φ60×φ43.5×273的管坯。分析成分為Ni14.78%、Sn8.39%、Ti0.065%,余為Cu。管坯經(jīng)850℃ 15小時均勻化后爐冷,再加熱至850℃保溫1小時后水冷。然后在430~450℃時效2.5小時。經(jīng)測定硬度為HRc32~36。將管坯加工成φ54.21±0.015×φ50.24±0.015×19.0的軸套成品,在MMZ-180型軸承試驗機上進行高速滑動軸承模擬試驗,并與三元Cu-Ni-Sn比較。
實施例3配比成分為Cu-15Ni-8Sn(質(zhì)量%)的合金,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熔化后經(jīng)充分除氣,在氬氣氛下從料斗加入合金總量0.1%的NiTi中間合金(合金號為T2),充分攪拌后澆注成φ60×φ43.5×273的管坯。分析成分為Ni14.84%、Sn7.88%、Ti0.10%,余為Cu。經(jīng)與實施例2相同的熱處理,硬度為35~39。加工成軸套后進行同樣的高速滑動軸承模擬試驗。
由以上實施例2和3進行的高速滑動軸承模擬試驗結果表明,加Ti的Cu-15Ni-8Sn合金在375rpm高轉速下,其最大咬合載荷可達75~128kN比三元合金提高36~110%。磨損壽命達80~100小時,比三元合金提高40~66%。
權利要求
1.一種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其特征在于合金成分質(zhì)量百分比為Ni 4~20%,Sn 2~10%,Ti 0.02~0.50%,余為Cu。
2.一種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取合金成分質(zhì)量百分比為Ni 4~20%,Sn 2~10%,Ti 0.02~0.50%,余為Cu;2)Ti的加入采用鎳鈦或銅鈦中間合金方式,隨爐加入或從料斗加入;3)加Ti的Cu-Ni-Sn合金采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當電解銅和電解鎳熔化并充分除氣后,充氬氣保護下先后加入純Sn和Ti的中間合金,經(jīng)攪拌后澆鑄,或選擇覆蓋劑后采用非真空熔煉;4)將四元合金在鑄態(tài)下經(jīng)均勻化-淬火-時效后機加工成元件,或經(jīng)均勻化-淬火-變形-時效后機加工成元件,均勻化退火溫度為800~900℃,時間1~40小時,均勻化后直接淬火或緩冷后再加熱淬火,時效溫度為350~500℃,時間為1~10小時。
全文摘要
一種含鈦的銅鎳錫調(diào)幅分解型耐磨軸承合金及其制備方法,在三元Cu-Ni-Sn合金中采用鎳鈦或銅鈦中間合金方式加入適量的第四組元鈦Ti,采用真空感應電爐熔煉或非真空熔煉后澆鑄,在鑄態(tài)下經(jīng)均勻化-淬火-時效后機加工成元件使用;也可在淬火后經(jīng)變形和時效狀態(tài)下使用。本發(fā)明工藝簡單,鈦的加入使合金具有高強度、高延性和高耐磨的特性,可應用于鑿巖鉆頭的滑動軸套,或其他承受高速和重載的軸承等需抗磨性能的場合。
文檔編號C22C9/06GK1524971SQ0315104
公開日2004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江伯鴻, 張少宗, 毛紅兵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 江漢石油鉆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