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設備組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帶有針管穿刺類型的醫(yī)療器具自動組裝裝置中,先將移載治具放在傳輸機構中,通過傳輸機構將移載治具移至不同工位。首先,移載治具移至針座固定裝置,針座固定裝置將多個針座固定在移載治具上,其中,針座上的針管插入口朝上。然后傳輸機構將治具移動至針管安裝裝置,針管安裝裝置使針管豎向落入至針座上的針管插入口內。然而,通過針座固定裝置將多個針座固定在移載治具上時,部分針座會出現(xiàn)無法正確落在移載治具上而散落在一旁,從針座固定裝置的工位移出的移載治具再進入針管安裝裝置的工位中,雖然缺失了部分針座,但由于針管安裝裝置上采用將所有分列的針管統(tǒng)一落下的方式,導致本身缺失針座的工位也有針管落下。沒有針座接住的針管會散落在針管安裝裝置周圍,由于針管一端很尖,而且其最大直徑也很小,不僅容易進入設備不同部件之間的縫隙中,導致機械出現(xiàn)故障,而且設備維護人員在進行維護時,容易因看不清針管而被刺傷,存在很高的安全隱患。在本行業(yè),日本及韓國的設備是在移載治具置入針座后的堆棧緩沖處采用人工補上缺失的針座,這樣不僅浪費人工,還可能發(fā)生安全事故,而且不利于提高生產(chǎn)效率。
在授權公告號為cn2571390y、名稱為一次性注射針的上針管機的專利文件中,通過刮針氣缸帶動刮板工作,將被取針板頂起的針管刮出,使針管落入滑道孔內下落至針座上。然而,由于上述文件中刮板只做水平移動,為保證刮板能相對取針板移動,兩者之間必須保留一定的間隙,而針管截面尺寸較小,撥動針管時,部分針管容易被卡住,被撥動的距離不足,從而出現(xiàn)針管不能順利落入滑道孔內的情況,導致針座不能正常裝針,進一步增加廢品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沒有多余的針管掉落在設備上,避免針管進入設備導致其出現(xiàn)故障,基本解決針管的浪費問題以及維護設備時人員被散落的針管扎傷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用于移動移載治具的傳輸機構,它還包括沿傳輸機構輸送方向依次布置的能將多個針座固定在移載治具上的針座固定裝置、檢測裝置和設有多個落針工位的針管安裝裝置,所述檢測裝置為用于檢測針座是否正確落在移載治具上的結構,所述針管安裝裝置為能根據(jù)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單獨控制各落針工位的結構。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針座固定裝置包括用于容納所述移載治具的治具工位和位于其上方的針座滑入軌道,針座滑入軌道的一側設有分別上、下布置的料斗和針座分列機構,針座分列機構與針座滑入軌道之間設有通過翻轉將落在其上的針座移至針座滑入軌道內的旋轉臂,該旋轉臂連接有使其翻轉的第五驅動裝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針座滑入軌道由兩個相對水平布置的針座滑入軌道半體構成,兩個所述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兩端設有能將兩者沿水平方向移開或貼合的第二扣合裝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扣合裝置包括輸出端設有齒輪的第六驅動機構,該齒輪上嚙合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分別上下布置的齒條,兩條所述齒條分別與兩個所述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同一端連接,兩條齒條的延伸方向與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平行。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用于檢測移載治具上是否有漏失針座的第一傳感器和用于記錄針座位置的第二傳感器。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針管安裝裝置包括位于所述傳輸機構上方的針管滑入軌道和位于其一側的針管分列板,針管分列板上設有多個相互并列布置的通槽,通槽中穿設有多塊用于頂起針管的取針板,取針板連接有能使其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針管滑入軌道的上方設有多個與各取針板一一對應并單獨工作的撥針部。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各所述撥針部均連接有一個能使其上下往復移動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針管安裝裝置包括一個與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均連接的、能使其直線往復移動的第三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撥針部兩者的移動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均小于90°,第二驅動機構與撥針部兩者的移動方向呈一夾角,撥針部為彈性材料。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針管滑入軌道由兩個相對水平布置的針管滑入軌道半體構成,兩個所述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兩端設有能將兩者沿水平方向移開或貼合的第一扣合裝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扣合裝置包括輸出端設有齒輪的第四驅動機構,該齒輪上嚙合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分別上下布置的齒條,兩條所述齒條分別與兩個所述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同一端連接,兩條齒條的延伸方向與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平行。
作為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改進,所述針座固定裝置和針管安裝裝置沿所述傳輸機構輸送方向的兩端均設有由氣缸驅動的限位機構。
有益效果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的優(yōu)點為:
1、針管安裝裝置能根據(jù)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單獨控制各落針工位,不會有多余的針管掉落在設備上,避免細小的針管進入設備導致其出現(xiàn)故障,基本解決針管的浪費問題以及維護設備時人員被散落的針管扎傷的問題,無需派在移載治具置入針座后的堆棧緩沖處采用人工補上缺失的針座,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和生產(chǎn)效率;
2、被取針板頂起后的針管由與其一一對應并單獨工作的撥針部撥入針管滑入軌道,撥針部位于針管滑入軌道的上方,布置合理,減少占地面積;
3、第二驅動機構、撥針部兩者的移動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均小于90°,第二驅動機構與撥針部兩者的移動方向呈一夾角,撥針部為彈性材料,撥針前,第三驅動機構使各撥針部移動至取針板上方,判斷移載治具上相應位置有針座時,與其對應的第二驅動機構驅使撥針部斜向下移動并壓住針管;然后第三驅動機構工作,帶動撥針部朝針管滑入軌道方向撥動,由于第二驅動機構的運動方向與水平面呈夾角,第三驅動機構一開始工作,撥針部很快就向上離開針管,撥針部給針管提供一個很小的撥動力量,針管很輕易就掉入針管滑入軌道,避免了撥針部因一直壓在針管上而增加了針管與取針板之間的摩擦力、從而難以被撥動,同時撥針部撥動時馬上離開針管,也利于針管翻轉進入針管滑入軌道;
4、針管滑入軌道由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構成,第一扣合裝置包括相嚙合的齒輪和齒條,通過第四驅動機構使齒輪轉動并帶動兩條齒條移動,從而實現(xiàn)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相互扣合和分離,分離時移動移載能從兩者之間通過,需要向移動移載上的針座口裝入針管時才閉合,結構簡單,工作穩(wěn)定性好;
5、在更換針管規(guī)格時,只需更換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即可,不必拆下第一扣合裝置進行更換,省去重新校機的工序,縮短了工時;
6、第一傳感器用于檢測移載治具上是否有漏失針座,第二傳感器用于記錄針座位置,并將檢測結果傳輸給針管安裝裝置,若存在漏失針座,則針管安裝裝置控制相應的第二驅動機構,使對應的撥針部不伸出,信息檢測結構準確,避免誤操作;
7、針座滑入軌道由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構成,第二扣合裝置包括相嚙合的齒輪和齒條,結構簡單,工作穩(wěn)定性好;
8、在更換針座規(guī)格時,只需更換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即可,不必拆下第二扣合裝置,省去重新校機的工序,縮短了工時。
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發(fā)明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一種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的立體圖;
圖2為針管安裝裝置的立體放大圖;
圖3為取針板與針管的立體放大圖;
圖4為檢測裝置的布置位置放大圖;
圖5為針座固定裝置中部分部件的放大圖;
圖6為針座滑入軌道半體與第二扣合裝置的放大爆炸圖;
圖7為第二扣合裝置35的放大爆炸圖;
圖8為撥針步驟1的側向原理示意圖;
圖9為撥針步驟2的側向原理示意圖;
圖10為撥針步驟3的側向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10所示,一種用于組裝穿刺類型裸針的供料機構,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用于移動移載治具5的傳輸機構2,它還包括沿傳輸機構2輸送方向依次布置的能將多個針座9固定在移載治具上的針座固定裝置3、檢測裝置和設有多個落針工位的針管安裝裝置4,所述檢測裝置為用于檢測針座9是否正確落在移載治具5上的結構,所述針管安裝裝置4為能根據(jù)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單獨控制各落針工位的結構。
本實施例中,采用一排50個針座定位柱的移載治具5。
所述針座固定裝置3包括用于容納所述移載治具的治具工位32和位于其上方的針座滑入軌道34,針座滑入軌道34的一側設有分別上、下布置的料斗31和針座分列機構36。針座分列機構36上設有若干條斜向布置、用于排列針座的滑槽。針座分列機構36與針座滑入軌道34之間設有通過翻轉將落在其上的針座移至針座滑入軌道34內的旋轉臂37,該旋轉臂37連接有使其翻轉的第五驅動裝置33。旋轉臂37上設有用于接住從針座分列機構36滑落的針座的承托部。
所述針座滑入軌道34由兩個相對水平布置的針座滑入軌道半體構成,兩個所述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兩端設有能將兩者沿水平方向移開或貼合的第二扣合裝置35。
所述第二扣合裝置35包括輸出端設有齒輪353的第六驅動機構352。該齒輪353上嚙合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分別上下布置的齒條354,兩條所述齒條354分別與兩個所述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同一端連接。兩條齒條354的延伸方向與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平行。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與傳輸機構2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第二扣合裝置35還包括第二固定座351,第六驅動機構設置在第二固定座351上,第二固定座351上設有同時橫向穿過兩個針座滑入軌道半體的第二導向柱355,第二導向柱355的延伸方向與齒條354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檢測裝置包括用于檢測移載治具上是否有漏失針座的第一傳感器6和用于記錄針座位置的第二傳感器7。本實施例中,第一傳感器6和第二傳感器7均為光電傳感器,兩者沿傳輸機構2移動方向裝在針管安裝裝置4的前端,其中,第二傳感器7位于第一傳感器6的下方。
所述針管安裝裝置4包括位于所述傳輸機構2上方的針管滑入軌道44和位于其一側的針管分列板41,針管分列板41上設有多個相互并列布置的通槽,通槽中穿設有多塊用于頂起針管8的取針板42,取針板42連接有能使其上下移動的第一驅動機構43,所述針管滑入軌道44的上方設有多個與各取針板42一一對應并單獨工作的撥針部46。針管分列板41的兩側設有斜板,使用時,將針管8堆在針管分列板41上,使針管8的針頭朝向與針管滑入軌道44相反的方向。取針板42的頂部設有形狀與針管8相適配的針槽。第一驅動機構43和第二驅動機構47均為氣缸。第一驅動機構43不工作時,取針板42的頂部不高于針管分列板41,堆在針管分列板41上的一部分針管8落在取針板42的針槽中;第一驅動機構43工作時,能使所有取針板42同時向上移動,從而將取針板42的針槽上的針管8向上頂起,頂起后針管8的高度不低于針管滑入軌道44的頂端。
各所述撥針部46均連接有一個能使其上下往復移動的第二驅動機構47,所述針管安裝裝置4包括一個與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47均連接的、能使其直線往復移動的第三驅動機構48,第二驅動機構47、撥針部46兩者的移動方向與水平面的夾角均小于90°,第二驅動機構47與撥針部46兩者的移動方向呈一夾角,撥針部46為彈性材料。本實施例中,撥針部46采用硅膠,撥針部46底部用于與針管8接觸的面為弧面。第三驅動機構48為氣缸。
所述針管滑入軌道44由兩個相對水平布置的針管滑入軌道半體構成,兩個所述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兩端設有能將兩者沿水平方向移開或貼合的第一扣合裝置45。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相對的兩個面上均設有上下延伸的針管導向槽。針管導向槽上部的水平截面尺寸大于其下部的水平截面尺寸。
所述第一扣合裝置45包括輸出端設有齒輪的第四驅動機構,該齒輪上嚙合有兩條相互平行且分別上下布置的齒條,兩條所述齒條分別與兩個所述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同一端連接,兩條齒條的延伸方向與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平行。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移動方向與傳輸機構2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第一扣合裝置45還包括第一固定座,第四驅動機構設置在第一固定座上,第一固定座上設有同時橫向穿過兩個針管滑入軌道半體的第一導向柱。
所述針座固定裝置3和針管安裝裝置4沿所述傳輸機構2輸送方向的兩端均設有由氣缸驅動的限位機構9。
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