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主要涉及建筑裝飾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板材的數(shù)字智能化工業(yè)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以及居家裝飾板材因施工方便,環(huán)保,安裝效率高,得以大量推廣使用,但由于板材在加工時從高溫到冷卻過程中會因為坯料本身的膨脹性,導致成型板材在拼接時縫隙不均衡、不美觀、不規(guī)則、不平整等缺陷,針對以上缺陷,市面上普遍的做法是在板材安裝后通過涂膠水,或填充填縫劑,此類做法費時費力,且美觀收效甚微,甚至造成含甲醛的膠水影響了板材的環(huán)保效果,因此該問題亟需解決。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高效的且又解決板材拼裝問題的板材的數(shù)字智能化工業(yè)加工方法,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板材的數(shù)字智能化工業(yè)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將板材原料組坯,送至模具中擠壓成型,并從所述模具中擠出板材半成品;
S2:將所述板材半成品送至切割機中,對所述板材半成品沿長度方向上的兩側進行榫卯數(shù)字化加工,制成板材成品。
進一步地,在所述S1步驟中,形成帶呼吸孔的板材半成品。
進一步地,所述呼吸孔的高度為H,板材上壁厚為L1,板材下壁厚為L2,所述H︰L1︰L2=2︰1︰1。
進一步地,在所述S2步驟中,所述板材半成品正面朝下,左側加工為左榫,右側加工為右卯,所述左榫與右卯長度相等。
進一步地,所述左榫靠近板材正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一左榫面,靠近板材反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二左榫面,所述第一左榫面的長度小于第二左榫面的長度,所述右卯靠近板材正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一右卯面,靠近板材反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二右卯面,所述第一右卯面的長度小于第二右卯面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左榫面與板材正面的連接面加工為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右卯面與板材正面的連接面加工為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的方向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左榫面和第二左榫面、所述第一右卯面和第二右卯面互相平行,且與水平面形成夾角。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左榫面與第二右卯面加工為一個卡扣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左榫面和第二左榫面、所述第一右卯面和第二右卯面加工成互鎖的波浪型或鋸齒型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左榫面和第二左榫面形成角度為α,所述第一右卯面和第二右卯面形成角度為β,所述α=β,且0<α<3°。
進一步地,在所述S2步驟前,對所述板材半成品進行切割為2個以上子板材半成品,再分別對所述子板材半成品的兩側進行榫卯加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的板材的數(shù)字智能化工業(yè)加工方法,通過對S1:將板材原料組坯,送至模具中擠壓成型,并從所述模具中擠出板材半成品;S2:將所述板材半成品送至切割機中,對所述板材半成品沿長度方向上的兩側進行榫卯數(shù)字化加工,制成板材成品。較現(xiàn)有通過模具開槽擠壓成型的板材而言,本發(fā)明中的板材通過先擠壓成型,在模具之外進行開榫卯的加工工藝,提高了板材自身的平整度,拼接無縫隙,提高了裝飾美觀度,以及通過對榫卯的尺寸加工設計,使得板材拼裝的正面嚴絲無縫,而實際又保留了熱脹冷縮的空間,這種無縫板材既可用于裝飾面板、護墻板,還可用于各種柜體柜門等制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加工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板材半成品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板材呼吸孔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板材榫卯加工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板材榫卯結構組合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板材加工后組合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板材加工后組合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板材加工后組合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表示:
1、板材半成品;10、板材正面;11、呼吸孔;12、板材反面;H呼吸孔的高度;L1、板材上壁厚;L2、板材下壁厚;2、左榫;21、第一左榫面;22、第二左榫面;23、榫頭;24、第一斜面;3、右卯;31、第一右卯面;32、第二右卯面;33、第二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所示本發(fā)明加工流程示意圖,結合圖2-圖6所示,一種板材的數(shù)字智能化工業(yè)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S1:將板材原料組坯,送至模具中擠壓成型,并從所述模具中擠出板材半成品1;
S2:將所述板材半成品1送至切割機中,對所述板材半成品1沿長度方向上的兩側進行榫卯加工,制成板材成品。本實施例中,通過對板材原料的先擠壓,然后脫離模具擠出板材半成品1,在切割機中對板材半成品1進行榫卯的數(shù)字化加工,可以減少板材原料在模具中的熱脹,脫離模具時的冷縮,造成板材冷卻之后的榫卯不匹配的現(xiàn)象,同時利用數(shù)據(jù)庫將設計的板材加工工藝數(shù)據(jù)傳遞到切割機器設備,實現(xiàn)全程數(shù)字化和自動化的生產(chǎn)加工。
優(yōu)選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在S1步驟中,形成帶呼吸孔11的板材半成品1,可以制成蜂巢狀的呼吸孔,可以對空氣進行隔離起到隔音效果,還可以節(jié)能保溫,甚至對于運輸,對于拼裝時輕便,省時省力。
進一步優(yōu)選地,如圖3所示,呼吸孔11的高度為H,板材到板材正面的上壁厚為L1,板材到板材反面的下壁厚為L2,最佳合適比例為H︰L1︰L2=2︰1︰1,如H為2mm,L1和L2為1mm。
對以上實施例的改進為,在所述S2步驟中,所述板材半成品1正面朝下,左側加工為左榫2,右側加工為右卯3,所述左榫2與右卯3長度相等,每塊板材都可以進行任意拼接,這樣可以使得在切割榫卯加工中,不會造成對板材正面的磨損。
進一步地,如圖5所示榫卯結構組合示意圖,左榫2靠近板材正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一左榫面21,靠近板材反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二左榫面22,所述第二左榫面22的長度=左榫2的長度,例如左榫2的長度=右卯3的長度=14mm,當?shù)谝蛔箝久?1的長度為5mm,小于左榫2的長度14mm,此時第一左榫面21與左榫2的第一左榫長度差,即等于14mm-5mm=9mm,所述右卯3靠近板材正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一右卯面31,靠近板材反面的一面加工為第二右卯面32,所述第二右卯面32的長度=右卯3的長度,例如右卯3的長度=左榫2的長度=14mm,例如第一右卯面31的長度為6mm,小于右卯3的長度14mm,此時第一右卯面31與右卯3的第一右卯長度差,即等于14mm-6mm=8mm,此時,第一左榫長度差與第一右卯長度差的絕對差值=第一左榫面21的長度與第一右卯面31的長度的絕對差值,即△L1=∣9mm-8mm∣=△L2=∣6mm-5mm∣=1mm,如此,第一左榫面21與第一右卯面31形成一個內(nèi)部空隙,第二左榫面22與第二右卯面32形成一個外部空隙,適于板材的熱脹冷縮空間。
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中,第一左榫面21與板材正面的連接面加工為第一斜面24,所述第二右卯面32與板材正面的連接面加工為第二斜面33,所述第一斜面24與第二斜面33的方向相反。該實施例,在拼裝中,板材之間通過線接觸,第一斜面24和第二斜面33之間形成一個空隙,進一步提高了板材拼接后的熱脹冷縮空間。
進一步優(yōu)選地,如圖6所示板材加工后組合示意圖,第一左榫面21和第二左榫面22、所述第一右卯面31和第二右卯面32互相平行,且與水平面形成夾角,是形成一個傾斜角度的互鎖榫卯結構,如此平行拼裝的,這樣組合后的板材不容易退出來,形成縫隙。且在本實施例中的卡扣結構讓板材拼裝的產(chǎn)品形成一個結構整體,熱脹冷縮時能一起連動,整體面不會出現(xiàn)縫隙,而因熱脹冷縮整體導致陰陽角所產(chǎn)生的縫隙可通過同材質(zhì)的陰陽角線覆蓋解決,而不失美觀。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第二左榫面22與第二右卯面32加工為一個卡扣結構,形成一個階梯狀,特別是可以通過榫卯之間預留的熱脹冷縮的空隙,先把左榫靠緊正面的間隙插入到右卯中,然后再將兩拼接的板塊水平對齊,使得第二左榫面22與第二右卯面32上加工卡扣結構剛好卡上,使得板材拼裝牢固。在本實施例中的卡扣結構讓板材拼裝的產(chǎn)品形成一個結構整體,熱脹冷縮時能一起連動,整體面不會出現(xiàn)縫隙,而因熱脹冷縮整體導致陰陽角所產(chǎn)生的縫隙可通過同材質(zhì)的陰陽角線覆蓋解決,而不失美觀。
進一步的,如圖8所示,第一左榫面21和第二左榫面22、所述第一右卯面31和第二右卯面32均加工成互鎖的波浪型或鋸齒型結構,其中左榫2的榫頭25加工為一梯形。本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一左榫面21和第二左榫面22、所述第一右卯面31和第二右卯面32加工為鋸齒形,或者波浪型,或者其他卡扣結構,使得板材拼接牢固,對于墻面裝飾,或者柜體拼接,該固接方式很可靠,無需任何外界,如膠水的輔助。在本實施例中的榫卯互鎖結構讓墻面拼裝的產(chǎn)品形成一個結構整體,熱脹冷縮時能一起連動,整體面不會出現(xiàn)縫隙,而因熱脹冷縮整體導致陰陽角所產(chǎn)生的縫隙可通過同材質(zhì)的陰陽角線覆蓋解決,而不失美觀。
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加工第一左榫面21和第二左榫面22形成角度為α,加工第一右卯面31和第二右卯面32形成角度為β,其中α=β,且0<α<3°,形成一個微喇叭形,便于板材之間快速榫卯拼接。
進一步地,在S2步驟將所述板材半成品1送至切割機中,對所述板材半成品1沿長度方向上的兩側進行榫卯加工,制成板材成品之前,還可以對板材半成品1進行切割為2個以上子板材半成品,再分別對所述子板材半成品1的兩側進行榫卯數(shù)字化加工。通過本實施例中的,一出多的擠出板材方法,提高生產(chǎn)效率,與節(jié)省加工成本。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nèi)容,依據(jù)本發(fā)明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