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加壓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加壓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壓裝置,尤其是一種將工件夾在承壓板和加壓板之間進行加壓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對工件進行沖壓等加工時,需要用加壓裝置對工件加壓以是工件被穩(wěn)定夾持。 現(xiàn)有的加壓裝置中,通常使用油壓氣缸作為驅動源。這種現(xiàn)有的加壓裝置的壓力基本上都是依靠油壓氣缸輸出,因此為了獲得高強度壓力,就必須用大型的油壓氣缸。而且,當需要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強度的壓力的情況下,就必須經常事先啟動油壓氣缸,此時加壓裝置的能耗會大大增加。實用新型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能夠獲得高強度壓力并且體積較小的加壓裝置。[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能夠保持一定時間的加壓狀態(tài)并且能耗較低的加壓裝置。[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構造簡單、制造成本低的加壓裝置。[0006]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方案包括[0007]提供了一種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基臺、支撐柱和架臺,所述支撐柱設置在所述基臺上,所述架臺支撐在所述支撐柱上;承壓板,所述承壓板固定在所述基臺上;加壓板,所述加壓板上設有導孔,所述支撐柱穿過所述導孔;扭力臂,所述扭力臂包括肘桿,所述肘桿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在第一連接部處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架臺可轉動連接, 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加壓板可轉動連接;直線驅動裝置,所述直線驅動裝置包括驅動桿,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驅動所述驅動桿伸長或者收縮;連接臂,所述連接臂一端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處與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在第二連接部處與所述驅動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0008]進一步地,所述直線驅動裝置包括馬達,所述馬達包括輸出軸;[0009]螺旋軸,所述螺旋軸的一端通過齒輪機構連接到所述輸出軸,所述螺旋軸包括螺紋部分和非螺紋部分;螺帽,所述螺帽與所述螺紋部分螺紋連接;軸桿,所述軸桿與所述螺帽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臂一端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處與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在第二連接部處與所述軸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0010]進一步地,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套設在所述螺旋軸外,所述套管與所述螺旋軸的所述非螺紋部分之間設有一對第一軸承元件,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分別設置在所述非螺紋部分的兩端,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可以相對于所述套管在軸向方向上滑動,所述非螺紋部分可以相對于所述第一軸承元件在軸向方向上滑動。[0011]進一步地,所述非螺紋部分外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之間。[0012]進一步地,所述套管的內側設有第一制動元件,所述非螺紋部分的外側設有第二制動元件,所述第一制動元件和所述第二制動元件與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接合。[0013]進一步地,所述彈簧和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之間設有彈簧底座。[0014]進一步地,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還包括行程控制裝置,所述行程控制裝置包括第二軸承元件,所述第二軸承元件設置在所述非螺紋部分上;支持環(huán),所述支持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二軸承元件外,并且可以相對于所述套管沿軸向方向滑動;撞擊器,所述撞擊器支撐在所述支持環(huán)上并與所述支持環(huán)一起運動,并穿過所述套管上的通風孔突出到所述套管的外側; 第一限位開關,所述第一限位開關設置在所述撞擊器的運動軌跡上。[0015]進一步地,所述行程控制裝置還包括第二限位開關,所述第二限位開關設置在所述撞擊器的運動軌跡上,并且位于與所述第一限位開關相反的一側。[0016]進一步地,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負載傳感器和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負載傳感器和所述馬達電氣連接,所述負載傳感器檢測所述彈簧的負荷,所述控制裝置根據(jù)所述負載傳感器檢測到的負荷使所述馬達停止驅動。[0017]進一步地,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應變儀和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應變儀和所述馬達電氣連接,所述應變儀檢測所述彈簧的負荷,所述控制裝置根據(jù)所述應變儀檢測到的負荷使所述馬達停止驅動。[001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加壓裝置在加壓機構中使用扭力臂,不僅能用相對較小的驅動裝置(直線驅動裝置)來獲得高強度的加壓力,而且能在保持高強度的加壓力下驅動直線驅動裝置。因此當需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工件保持高壓力加壓的時候,能夠實現(xiàn)最少能耗的高效加壓。
[0019]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加壓裝置在扭力臂伸長狀態(tài)下的正面示意圖;[0020]圖2是圖I中的加壓裝置下部的側面示意圖;[0021]圖3是圖I中的加壓裝置在扭力臂彎曲狀態(tài)下的正面示意圖;[0022]圖4是圖I中的加壓裝置的直線驅動裝置的截面示意圖;[0023]圖5是圖I中的加壓裝置在加壓時的直線驅動裝置的截面示意圖;[0024]圖6是圖I中的加壓裝置在非加壓時的直線驅動裝置的截面示意圖;[0025]圖7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加壓裝置的驅動桿的示意圖;[0026]圖8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直線驅動裝置的上部構造的示意圖。[0027]具體實施方式
[0028]圖I至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加壓裝置的示意圖。圖I是在扭力臂伸長的狀態(tài)下加壓裝置的正面示意圖,圖2是在與圖I相同的狀態(tài)下加壓裝置的下層部件的側面示意圖,圖3是在扭力臂彎曲狀態(tài)下加壓裝置的正面示意圖,圖4是缸體的截面示意圖, 圖5是在加壓裝置加壓工作時缸體的截面示意圖,圖6是在加壓裝置非加壓工作時缸體的截面示意圖。[0029]如圖I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加壓裝置包括直線驅動裝置4。在這里,直線驅動裝置是將馬達作為驅動源并設有做直線運動的驅動桿(在軸向方向可伸縮的驅動桿)的裝置。通常,它將馬達輸出軸的旋轉運動轉變成驅動桿的直線運動,而使驅動桿伸縮。[0030]加壓裝置包括機架A,機架A可以包括設有腳輪的基臺50、設置在基臺50上若干根支撐柱51 (圖示的實施例中是4根)和通過支撐柱51在基臺50上方固定設置的架臺 52,即架臺52支撐在支撐柱15上并位于基臺50上方。該架臺52包括上層部件520和下層部件521。此外,上述支撐柱51兼有引導加壓板升降的引導軸的功能。[0031]在附圖中,I是固定式的承壓板,2是在與承壓板I之間夾入工件加壓的可動式的加壓板。承壓板I固定在基臺50上。加壓板2設置在承壓板I的上方,并且通過作為引導軸的支撐柱51能夠上下升降。加壓板2的各個角落中設計了導孔200,支撐柱51從導孔 200中穿過。[0032]附圖中,3是使加壓板2升降的扭力臂(扭力臂結構)。該扭力臂3可以保持加壓板2穩(wěn)定,并且通過它的屈伸能夠使加壓板2升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扭力臂3包括一對肘桿30 (連接式肘桿)。各肘桿30包括第一連桿32 (上連桿)和第二連桿33 (下連桿),第一連桿32 (上連桿)的一端和第二連桿33 (下連桿)一端在第一連接部31處可轉動連接。第一連桿32的另一端端通過軸承架36與架臺52(架臺52的下層部件521)可轉動連接,形成轉動副34。同時,第二連桿33的另一端端通過軸承架37與加壓板2的上部可轉動連接,形成轉動副35。[0033]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桿7設置在扭力臂3的一對肘桿30 (連接式肘桿)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還設有一對連接臂38,連接臂38分別一端在第一連接部31處與第一連桿32 (上連桿)和第二連桿33 (下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在第二連接部39處與驅動桿7的一端可轉動連接。[0034]直線驅動裝置4包括驅動桿7,驅動桿7包括設置在螺旋軸8的螺紋部分80上的螺帽9和與該螺帽9連接的軸桿10。第二連接部39設置于軸桿10的遠離螺帽9的一端。[0035]直線驅動裝置4安裝在架臺52的上層部分520上并且驅動桿7向下,并且如前文所述,驅動桿7 (軸桿10)的頂端通過連接臂38連接一對肘桿30。[0036]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直線驅動裝置4上還設有用于加壓緩沖的彈簧5。當加壓裝置加壓工作時,在驅動桿7上沿著軸向方向施加超過設定值的負載,由此使彈簧5壓縮, 并通過驅動桿7向扭力臂3施力。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彈簧5是直線驅動裝置4的組成部分。[0037]直線驅動裝置4包括能夠旋轉的螺旋軸8、與該螺旋軸8的螺紋部分80 (下文詳述)螺紋連接的螺帽9、通過螺旋軸8的旋轉能夠在軸向方向伸縮的驅動桿和馬達20,馬達 20設有輸出軸,螺旋軸8的一端通過齒輪機構連接到馬達的輸出軸,馬達20通過該齒輪機構驅動螺旋軸8旋轉。螺旋軸8可以是圓頭、臺形或者角形等任意種類的螺旋軸。[0038]螺旋軸8外套設有套管U。螺旋軸8在軸向方向上包括設有螺紋的螺紋部分80 和與螺紋部分80相連的非螺紋部分81。非螺紋部分81能夠相對套管11旋轉。[0039]支撐非螺紋部分81在套管11內旋轉的是一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該一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分別設置在非螺紋部分81的兩端,第一軸承元件12a、12b可以相對套管 11沿軸向方向上在一定距離內滑動。同時螺旋軸8的非螺紋部分81也可以相對于這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在軸向方向上滑動。[0040]另外,在套管11的軸向方向上,在該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的外側位置的套管 11的內側,分別設有能與第一軸承元件12a、12b接合的第一制動元件13a、13b。并且,在螺旋軸8的非螺紋部分81的軸向方向上,在該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外側位置的非螺紋部分81的外側,分別設有與第一軸承元件12a、12b接合的第二制動元件14a、14b。[0041]在該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之間的螺旋軸8的非螺紋部分81外套設有彈簧5, 彈簧5的軸向方向兩端通過彈簧底座23分別與第一軸承元件12a、12b接合,即彈簧底座23 設置在彈簧5和該一對第一軸承元件12a、12b之間。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彈簧5是碟形彈簧。本實用新型其它的實施例中,彈簧5也可以是螺旋彈簧。[004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加壓裝置中,當加壓裝置加壓工作時,在軸向方向上向驅動桿7施加超過設定值的負荷,這樣,彈簧5通過螺旋軸8的第二制動元件14b和第一軸承元件12b而被擠壓,使其沿著軸向方向壓縮。因此,彈簧5可以與該設定負荷相應選擇。另外,為了使彈簧5如上所述在產生必要的壓力的情況下才被壓縮,可以預先使彈簧5處于適度的壓縮狀態(tài)下。[004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驅動桿7包括與螺旋軸8的螺紋部分80螺紋連接的螺帽 9和與該螺帽9固定連接的軸桿10。套管11保持螺帽9和軸桿10不旋轉且能在軸向方向上滑動。[0044]在螺旋軸8的非螺紋部分81的一端設有齒輪22,該齒輪22與馬達20的小齒輪 21嚙合。并且,因為螺旋軸8能在軸向方向(上下)上移動,所以齒輪22能相對小齒輪21 在軸向方向上滑動。[0045]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的加壓裝置還包括行程控制裝置6,行程控制裝置6 在彈簧5被壓縮時,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行程控制裝置6 包括設置在直線驅動裝置4上的限位開關機構。[0046]換言之,限位開關機構(行程控制裝置)包括第二軸承元件26、支持環(huán)15、撞擊器 16和第一限位開關17。第二軸承元件26設置在螺旋軸8的非螺旋軸部件81的更遠離齒輪22的頂端,支持環(huán)15套設在第二軸承元件26外,使該支持環(huán)15能沿圓周自由旋轉,并且該支持環(huán)15可以相對于套管11沿軸向方向滑動。限位開關機構的撞擊器16支撐在支持環(huán)15上,從而可以與支持環(huán)15 —起運動。該撞擊器16穿過套管11上形成的通風孔110, 突出到套管11的外側。在通風孔110的外側,設有第一限位開關17,該第一限位開關17位于撞擊器16的運動軌跡上。當撞擊器16接觸到第一限位開關17時,控制直線驅動裝置停止驅動。由此,當加壓裝置加壓工作時,彈簧5被不斷壓縮同時螺旋軸8沿軸向移動,并且當移動到撞擊器16與第一限位開關17接觸時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0047]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在撞擊器16的運動軌跡上,在與第一限位開關17相反的一側,設置了第二限位開關17x。當加壓裝置處于非加壓工作狀態(tài)時,螺旋軸8沿著軸向方向與前述的相反的方向移動,當撞擊器16與第二限位開關17x接觸時,控制直線驅動裝置 4停止驅動。[0048]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螺旋軸8的外部還可以套設軸套24。第一限位開關17和第二限位開關17x外還可以設置收容該第一限位開關17和第二限位開關17x的容器25。[0049]如圖3所示,將加壓板2置于上方,在承壓板I上放置好工件后,啟動直線驅動裝置4,向下伸長驅動桿7,推動扭力臂3伸長(圖I所示的是在沒有放置工件的情況下扭力臂3以最大限度伸長的狀態(tài))。由于扭力臂3的伸長,加壓板2在支撐柱51的導引下不斷下降,從而對夾在加壓板2和承壓板I之間的工件施加壓力。[0050]加壓裝置加壓時,如圖5所示,負荷(加壓反作用力)通過螺旋軸8的第二制動元件14b和第一軸承元件12b而傳導至彈簧5,如果在驅動桿7軸向上施加超過設定值的負荷(加壓反作用力)的話,螺旋軸8會向上方移動,彈簧5會在軸向上被壓縮,該彈簧5會通過驅動桿,向扭力臂3施力。同時,由于螺旋軸8向上方移動,撞擊器16與第一限位開關 17相接觸,而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即行程控制裝置6 (限位開關機構)能使彈簧 5在被壓縮之時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運行。在直線驅動裝置4處于停止運行的狀態(tài)下,由于彈簧5的作用,能夠使處于承壓板I和加壓板2之間的工件維持在加壓狀態(tài)。[0051]此外,當驅動桿7收縮,加壓裝置處于非加壓工作狀態(tài)時,如圖6所示,當驅動桿7 的螺帽9的頂端與第三制動元件27接觸,反作用力(負荷)通過螺旋軸8的第二制動元件 14a和第一軸承元件12a而傳導至彈簧5,如果在螺旋軸8軸向上施加了超過設定值的負荷,則螺旋軸8向下方移動,彈簧5會在軸向上被壓縮,由于螺旋軸8向下方移動,撞擊器16 與第二限位開關17x相接觸,從而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0052]并且,作為第二限位開關17x的替換,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中,設置通過與上升的加壓板2相接觸來探測其所在位置的限位開關40,通過這個限位開關40來停止直線驅動裝置4的驅動也可以的。[0053]本實用新型的加壓裝置在加壓機構中使用扭力臂,不僅能用相對較小的驅動裝置 (直線驅動裝置)來獲得高強度的加壓力,而且能在保持高強度的加壓力下驅動直線驅動裝置。因此當需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工件保持高壓力加壓的時候,能夠實現(xiàn)最少能耗的高效加壓。[0054]在本實用新型的加壓裝置中,彈簧5在裝置加壓工作時,由于向驅動桿7沿軸向施加大于設定值的負荷而被壓縮,因此能夠通過驅動桿7向扭力臂3施力。對于直線驅動裝置4,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設置,例如在驅動桿7的中間設置彈簧5也是可以的。[0055]圖7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具有這種設置的加壓裝置的驅動桿7的部分截面的示意圖。在這一實際運行狀態(tài)中,驅動桿7的軸桿10包括桿部件100和與該桿部件100端部相連接并且可以沿軸向方向進退的可動桿部件101??蓜訔U部件101的頂端部通過桿38與肘桿30相連結。另外,在桿部件100和可動桿部件101之間安裝了彈簧5。[0056]本實施例中,在桿部件100的頂端還可以設置用于收容彈簧5的氣缸部件28。此外,在可動桿部件101的端部還可以設置用于擠壓彈簧的活塞部件29。氣缸部件28內收容彈簧5(螺旋彈簧)的同時,還可以插入可動桿部件101的活塞部件29。在氣缸部件28的邊緣和活塞部件29之間,彈簧5被壓縮。并且,彈簧5也可以由碟形彈簧或緩沖彈性橡膠等構成。[0057]本實施例中的加壓裝置在加壓工作時,由于向驅動桿7軸向施加超過設定值的負荷使得彈簧5壓縮,壓縮了的彈簧5通過驅動桿7施力于扭力臂3。[0058]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行程控制裝置6用于當彈簧5被壓縮時能夠使得直線驅動裝置4停止驅動,因此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裝置實現(xiàn)都是可行的。例如,在加壓裝置中設置負載傳感器18和控制裝置19 (電氣控制裝置),控制裝置19與負載傳感器18和馬達20電氣連接。該負載傳感器18用于檢測彈簧5壓縮作用的負荷,該控制裝置19根據(jù)該負載傳感器18檢測到的負荷為基礎能夠使馬達20 (即直線驅動裝置4)停止驅動;或者在加壓裝置中設置應變儀41和控制裝置19 (電氣控制裝置),控制裝置19與應變儀41和馬達20電氣連接。應變儀41用于檢測彈簧5的負荷,該控制裝置19根據(jù)該應變儀41檢測到的負荷為基礎能夠使馬達20 (即直線驅動裝置4)停止驅動;等等。[0059]在加壓裝置加壓工作時,只要能夠檢測到由于彈簧5壓縮而產生的負荷,那么負載傳感器18和應變儀41無論設置于何處都是可行的。如可設置于基臺50、架臺52、支撐柱51、驅動桿7等處。圖I中顯示了具體的設置示例,在這個示例中負載傳感器18設置在支撐柱51的基底附近,應變儀41安裝在支撐柱51中間。[0060]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直線驅動裝置4不僅可以用一個馬達驅動多個驅動桿7, 而且還可以設置分別與各個驅動桿7對應的扭力臂3,依靠這多個扭力臂3可以保證加壓板 2穩(wěn)定工作。這樣,在加壓板2很長或者很寬的情況下也可保證裝置的穩(wěn)定運行。[0061]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直線驅動裝置4的上部構造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直線驅動裝置4包括用一個馬達20驅動的兩根螺旋軸8A、8B和與其分別對應的驅動桿 7和扭力臂3。馬達20的輸出軸60上設有分別與螺旋軸8A、8B各自的第二錐齒輪62嚙合的第一錐齒輪61,通過與第一錐齒輪61嚙合的第二錐齒輪62以及與第二錐齒輪62同軸的小齒輪63,馬達20的作用力能傳導至各螺旋軸8A、8B的齒輪22。由此,全部的螺旋軸8和驅動桿7以及由驅動桿7驅動的扭力臂3能夠相互協(xié)調共同工作。[0062]以上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具體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做各種修改、等同替換、變化等等,這些變換只要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基臺、支撐柱和架臺,所述支撐柱設置在所述基臺上,所述架臺支撐在所述支撐柱上;承壓板,所述承壓板固定在所述基臺上;加壓板,所述加壓板上設有導孔,所述支撐柱穿過所述導孔;扭力臂,所述扭力臂包括肘桿,所述肘桿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桿的一端在第一連接部處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架臺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加壓板可轉動連接;直線驅動裝置,所述直線驅動裝置包括驅動桿,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驅動所述驅動桿伸長或者收縮;連接臂,所述連接臂一端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處與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在第二連接部處與所述驅動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驅動裝置包括馬達,所述馬達包括輸出軸;螺旋軸,所述螺旋軸的一端通過齒輪機構連接到所述輸出軸,所述螺旋軸包括螺紋部分和非螺紋部分;螺帽,所述螺帽與所述螺紋部分螺紋連接;軸桿,所述軸桿與所述螺帽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臂一端在所述第一連接部處與所述第一連桿和所述第二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在第二連接部處與所述軸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套設在所述螺旋軸外,所述套管與所述螺旋軸的所述非螺紋部分之間設有一對第一軸承元件,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分別設置在所述非螺紋部分的兩端,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可以相對于所述套管在軸向方向上滑動,所述非螺紋部分可以相對于所述第一軸承元件在軸向方向上滑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螺紋部分外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在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內側設有第一制動元件,所述非螺紋部分的外側設有第二制動元件,所述第一制動元件和所述第二制動元件與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接合。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和所述一對第一軸承元件之間設有彈簧底座。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驅動裝置還包括行程控制裝置,所述行程控制裝置包括第二軸承元件,所述第二軸承元件設置在所述非螺紋部分上;支持環(huán),所述支持環(huán)套設在所述第二軸承元件外,并且可以相對于所述套管沿軸向方向滑動;撞擊器,所述撞擊器支撐在所述支持環(huán)上并與所述支持環(huán)一起運動,并穿過所述套管上的通風孔突出到所述套管的外側;第一限位開關,所述第一限位開關設置在所述撞擊器的運動軌跡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控制裝置還包括第二限位開關,所述第二限位開關設置在所述撞擊器的運動軌跡上,并且位于與所述第一限位開關相反的一側。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負載傳感器和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負載傳感器和所述馬達電氣連接,所述負載傳感器檢測所述彈簧的負荷,所述控制裝置根據(jù)所述負載傳感器檢測到的負荷使所述馬達停止驅動。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應變儀和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應變儀和所述馬達電氣連接,所述應變儀檢測所述彈簧的負荷,所述控制裝置根據(jù)所述應變儀檢測到的負荷使所述馬達停止驅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加壓裝置,包括機架,包括基臺、支撐柱和架臺,支撐柱設置在基臺上,架臺支撐在支撐柱上;承壓板,固定在基臺上;加壓板,其上設有導孔,支撐柱穿過導孔;扭力臂,包括肘桿,肘桿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架臺可轉動連接,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加壓板可轉動連接;直線驅動裝置,包括驅動桿;連接臂,一端與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驅動桿的一端可轉動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加壓裝置在加壓機構中使用扭力臂,不僅能用相對較小的驅動裝置來獲得高強度的加壓力,而且能在保持高強度的加壓力下驅動直線驅動裝置。
文檔編號B21D43/00GK202725854SQ201220238820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fā)明者徐榮 申請人: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