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式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及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板式熱交換器,其包括大致平行于延伸面并設置成在板組中彼此相鄰的多個熱交換板,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分別設置在板組一側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以及以使熱交換板相互鄰靠的方式將板組保持在一起的裝置。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
這種板式熱交換器通常設計成具有分別被稱為框架板和壓力板的較厚的端板。板組通過多個在板組一旁延伸穿過框架板和壓力板的連接螺栓而在這兩種板之間保持在一起。由于板組在多種應用中應當能夠耐受較高的內部壓力,因此框架板和壓力板變得非常厚重。這意味著整個板式熱交換器變得笨重且昂貴。
DK-B-171246也公開了一種上述類型的板式熱交換器,其帶有大致平行于延伸面并在板組中彼此并排設置的多個熱交換板,以及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設置在板組各側上的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該板式熱交換器包括兩個U形板,其用于將板組保持在一起并將熱交換板相互間壓在一起。各U形板包括兩個支腳,其從板的主平面中延伸出來,并且彼此相對地傾斜。這些支腳在安裝板式熱交換器時與端板的外部槽接合并被引入其中。
發(fā)明概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量輕、成本低并且易于制造的板式熱交換器。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上述類型的板式熱交換器來實現(xiàn),其中,用于保持板組的裝置包括包括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的兩個分開的連板,它們分別設置在板組的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的一側;在第一端板之外在所述連板之間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一連接件;以及在第二端板之外在所述連板之間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連接件,其中第一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橫梁,該第一橫梁在第一端板之外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延伸,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一構件相接合。
這種板式熱交換器可以容易的方式來制造,即,在板組和所述橫梁已受壓而使橫梁與構件接合時使連板朝向所述橫梁移動,或者將連板放在受壓的板組上,這樣便使所述橫梁移動成與兩個連板的所述構件接合。與具有多個連接螺栓從中延伸穿過的框架板和壓力板的傳統(tǒng)板式熱交換器相比,具有這種設計的板式熱交換器是非常輕的,這是因為根據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端板可制成為比傳統(tǒng)板式熱交換器的框架板和壓力板薄得多。根據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尤其適于具有較小尺寸的熱交換器。根據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是緊湊的,這是因為不再需要根據上述技術而要使用的連接螺栓。
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第一連接件包括至少兩個第一構件和與各連板的兩個第一構件相接合的至少兩個第一橫梁。所述兩個第一構件優(yōu)選包括各自的具有側邊的孔,該側邊設置在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的同一平面內。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第二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橫梁,該第二橫梁在第二端板之外平行于延伸面延伸,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二構件相接合。這種板式熱交換器可以容易的方式來制造,這是通過在板組和橫梁已受壓時使連板運動到與所述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相接合來實現(xiàn)的。第二連接件優(yōu)選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構件以及與各連板的兩個第二構件相接合的至少兩個第二橫梁。所述兩個第二構件可包括各自的具有側邊的孔,該側邊設置在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的同一平面內。此外,所述第一構件與所述第二構件之間的距離在熱交換板被壓縮至相互緊靠在一起時等于板組的厚度。連板優(yōu)選包括若干組第一構件和若干組第二構件。通過這種方式,相同的連板可用于具有不同數(shù)量的熱交換板從而具有不同厚度的板式熱交換器。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所述孔具有帶兩個短邊和兩個長邊的矩形形狀,其中所述短邊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延伸。所述橫梁具有大致等于所述短邊之長度的高度,以及遠短于所述長邊的寬度。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所述連板具有波紋而形成了凸脊和凹谷,它們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的方向上延伸。這樣,可在拉伸方向上增強能夠抵抗連板彎曲的剛度和阻力。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各熱交換板包括至少兩個端口孔,它們一起形成了板式熱交換器的兩個端口孔通道,所述通道延伸穿過所有熱交換板和其中一個所述端板。此外,可在各對相鄰熱交換板之間設置墊圈,以便密封相鄰板之間的間隙。墊圈優(yōu)選包括可固化的聚合物材料,其被施加并固化于各對中的其中一個所述熱交換板上。這種可固化的墊圈材料可以容易的方式應用于熱交換板上,然后在安裝板組之前固化。
所述目的還通過一種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來實現(xiàn),這種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包括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的兩個分開的連板,以及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其中該方法包括步驟將熱交換板大致平行于延伸面且彼此相鄰地設置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間的板組中,-將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地分別設置板組的一側,-將至少一個第一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之外且處于所述連板之間,-將至少一個第二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之外且處于所述連板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和至少一個第一橫梁,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之外且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一構件接合。
根據該方法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第二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中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和至少一個第二橫梁,該第二橫梁設置在第二端板之外且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二構件相接合。所述構件可包括穿過各自連板的相應孔,其中所述第一橫梁延伸穿過第一構件中的孔,所述第二橫梁延伸穿過第二構件中的孔。該方法還包括步驟將第二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上,在第二端板上將熱交換板堆疊在所述板組上,將第一端板設置在板組上,將第一橫梁設置在第一端板上,對所述橫梁、端板和板組施壓,通過使連板朝向板組的側面移動以使所述第一橫梁與兩個連板的所述第一構件接合并使所述第二橫梁與兩個連板的所述第二孔接合來連接這些連板,然后撤去壓力。
所述目的還可通過一種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來實現(xiàn),這種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連板、第二連板,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橫梁和至少一個第二橫梁,其中該方法包括步驟將第二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上,在第二端板上將熱交換板堆疊在板組上,將第一端板設置在板組上,將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第一端板上,對所述橫梁、端板和板組施壓,通過使連板朝向板組的側面移動以使所述第一橫梁與所述兩個連板中每一個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接合并使所述第二橫梁與所述兩個連板中每一個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接合來連接這些連板,和-撤去壓力。
根據一個實施例,該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二橫梁設置在底座上從而使第二端板、熱交換板、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一橫梁相互設置在一起的在先步驟。
根據該方法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將壓力工具施加在所述第一橫梁上以用于所述施壓,從而使連板移動到板組上,使得所述橫梁與相應的構件相接合。此外,至少一個導桿垂直于底座和端板延伸,熱交換板包括至少一個凹口,其中端板和熱交換板設置在底座上,使得所述導桿延伸穿過所述凹口以便定位所述板。在相鄰的熱交換板之間優(yōu)選設有墊圈,這是通過將可固化的聚合物材料施加在熱交換板的一側上并使聚合物材料固化以形成緊貼在板組中的相鄰熱交換板上的墊圈來形成的。
附圖簡介下面將借助示例通過各個實施例的描述并參考附圖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
圖1示意性地公開了根據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板式熱交換器的側視圖。
圖2示意性地公開了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的正視圖。
圖3示意性地公開了從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的上方看去的視圖。
圖4示意性地公開了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的熱交換板的視圖。
圖5示意性地公開了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在其制造期間的側視圖。
圖6示意性地公開了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在另一制造階段期間的側視圖。
圖7公開了圖1所示板式熱交換器在其制造期間的另一側視圖。
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參考圖1-4,圖中公開了根據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的第一實施例。板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1,它們相互間并排地設置并大致平行于同一延伸面x,z。熱交換板1形成了熱交換器中的板組2。見圖4,在所公開的實施例中,各熱交換板1包括四個端口孔3,它們設置成在不同的板1中相互對齊,以用于形成連接到四個入口和出口件4上的四個端口孔通道。各熱交換板1還包括由凸脊和凹谷組成的波紋5。波紋5可根據板式熱交換器的預期應用而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設計。在各對相鄰的熱交換板之間設置了墊圈6,其沿著熱交換板1的邊緣區(qū)域延伸。墊圈6的一部分可額外地圍繞各熱交換板的兩個端口孔3延伸,以便可從不同的端口孔通道進入到熱交換板1之間的不同間隙7中。這樣,熱交換板1之間的間隙7可通過墊圈6而相互封閉,使得每兩個間隙7連接到其中兩個端口孔通道上,并且這兩者之間的間隙7以本質上已知的方式與其它兩個的端口孔通道相連。應當注意,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具有四個端口孔通道的板式熱交換器,本發(fā)明還適用于其它類型的板式熱交換器,例如帶有用于三種不同介質的六個端口孔通道的熱交換器。
根據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的墊圈6可由可固化的聚合物材料來形成。聚合物材料以粘度為300至800帕、優(yōu)選為350-650帕的高粘性聚合物混合體的形式以未固化的狀態(tài)施加在邊緣區(qū)域上。通過這種粘性,聚合物混合體能夠容易地施加,并且可在施加后得到合適的橫截面形狀。同時,可以通過這種粘性來防止聚合物材料太粘和形成不規(guī)則的形狀,特別是在墊圈6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連接中。有利的是,可通過例如工業(yè)處理器機器人(未示出)來機械化地施加墊圈6??晒袒木酆衔锊牧峡砂ü?,在所公開的實施例中采用了液態(tài)硅橡膠(LSR)。聚合物材料提供為包括LSR和可能存在的催化劑的第一組分,以及包括LSR和活性劑如交聯(lián)劑形式的第二組分。這兩種組分通過各自的供應通道提供到混合腔中。它們基本上恰好在聚合物混合體被供應至熱交換板1中之前在混合腔中混合。在施加之后,聚合物材料固化。固化可在室溫下在相對較長時間內進行,但優(yōu)選在150℃和250℃之間、例如在約200℃下在回火爐中進行。固化時間可在30分鐘至2小時之間,例如1小時。在固化之后將墊圈固定地連接到其上已施加了墊圈6的熱交換板1上。此外,墊圈6已經獲得了適當?shù)挠捕?,這種硬度允許其緊貼在相鄰的熱交換板1上,同時又不存在任何與相鄰熱交換板1的粘附太強的風險。當然,還可在相鄰的熱交換板1之間使用預制出的傳統(tǒng)墊圈。
板式熱交換器還包括第一端板8和第二端板9。端板8和9設置在板組的各側上,并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第一端板8也具有四個端口孔3,而四個入口管4連接到第一端板8上。端板8和9比硬一些,并且由比熱交換板1更厚的材料制成。端板8和9優(yōu)選為大致平坦的。然而應當注意的是,端板8和9可具有比在傳統(tǒng)的帶連接螺栓的熱交換器中所用的框架板和壓力板薄得多的厚度。
另外,板式熱交換器包括用于將板組2與端板8和9保持在一起并且將板8,1和9相互壓在一起的裝置。在第一實施例中,該裝置包括兩個分開的連板,其由第一連板10和第二連板11組成。這兩個連板10和11設置在大致垂直于延伸面x,z的平面x,y中的板組2的各側。連板10,11例如可由與端板8,9相同的材料制成。各連板10,11包括一個第一組構件12和兩個第二組構件13。在所公開的實施例中,這些構件設計成延伸穿過連板10,11的孔。各組孔12,13包括在該實施例中所公開的四個孔,它們分別沿著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的線而前后設置成一行。應當注意的是,各連板可包括與所公開的孔組數(shù)量不同的另一數(shù)量,例如三組第一孔12和三組第二孔13。各組孔12,13還可包括與所公開的四個孔不同的另一數(shù)量。應當注意,上述構件除了可被設計為孔之外,還可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設計,例如設計為由肋或從連板10,11的表面中突出來的其它結構所形成的臺肩,或者是連板10,11中的凹口或凹槽。
另外,所述裝置包括四個第一橫梁16和四個第二橫梁17。第一橫梁16延伸穿過第一組孔12中的各自的孔,四個第二組橫梁17延伸穿過第二組孔13中之一的各自的孔。這樣,板組2與兩個端板8和9被壓在兩個第一橫梁16與第二橫梁17之間。由板組2所施加的拉力將被兩個連板10和11吸收。因此,第一組孔12和第一橫梁16形成了第一連接件,而第二組孔13和第二橫梁17形成了連板10和11之間的第二連接件。橫梁16和17可以是具有不同橫截面的不同類型。在所公開的實施例中,采用了具有大致矩形或方形截面的中空方形橫梁。還可以采用例如I形梁和U形梁。
當熱交換板1被壓成相互間緊靠在一起時,第一組孔12與實際的第二組孔13之間的距離等于板組2的厚度???2,13優(yōu)選具有帶兩條短邊和兩條長邊的矩形形狀,其中所述短邊大致平行于延伸面x,z而延伸。橫梁16,17優(yōu)選具有大致等于孔的短邊長度的高度,以及遠小于孔長邊的寬度。
連板10和11可以是大致平面的,但也可設計為具有凸脊和凹谷的波紋,其在大致垂直于延伸面x,z的方向上延伸。這種波紋的例子公開在用于圖2所示的第二連板11中。
此外,各熱交換板1與端板8和9包括一個或若干個凹口20,其形式為從板1,8,9的一邊延伸出來的孔或下凹凹口。這類凹口20的例子公開于圖4中。在圖2中,兩個凹口20均被設計為孔。凹口20的用途是在制造期間引導板1,8,9的定位,這將在下文中更詳細地介紹。
參考圖6和7,現(xiàn)在將介紹根據本發(fā)明的板式熱交換器的制造。在第一步驟中,將第二橫梁設于底座30上,底座30可以是壓力工具的底座件。底座件具有工作面,其寬度比橫梁16,17的長度短一些,使得橫梁16,17可伸出到底座30的側面之外,見圖8。底座30還包括兩個導桿31,它們固定地連接到底座30上并從底座30中向上垂直地延伸。導桿可有利地設置在底座30上的不同位置中,以用于制造具有不同尺寸的板式熱交換器。之后,將第二端板9設置在第二橫梁17上,使得導桿31延伸穿過相應一個凹口20。然后將熱交換板1堆疊在第二端板9上并且相互間堆在一起,直到板組2中的所有板1已經定位為止。熱交換板1設有墊圈6,它們可以上述方式提前連接好。熱交換板1均以導桿31延伸穿過孔20的方式來施加。當所有熱交換板1都已經定位好之后,將第一端板8施加到板組2上,使得導桿31延伸穿過第一端板8的凹口20,并且使得入口管4從板組中向上延伸出來。之后將第一橫梁16設置在第一端板8之上。借助于帶有一個或若干個壓力柱塞的壓力工具32,板組2此時便可通過將壓力柱塞33施加在第一橫梁16上并朝向底座30向下施壓而受壓。當板組2已經被壓到所需的尺寸時,可通過定位在板組2的各側上以使橫梁16和17延伸穿過兩個連板10和11中的各自孔12,13來施加連板10和11。然后壓力柱塞33退回,并且可從底座30和導桿31中將板式熱交換器向上取出。
在構件12,13被設計為臺肩或凹口的情況下,安裝原則上以相同的方式來進行,即板8,1,9和橫梁16,17受壓,并且連板10,11朝向板組2移動,直到橫梁16,17與各自的臺肩或凹口接合為止。
本發(fā)明不限于所公開的實施例,而是可在下述權利要求的范圍內進行變動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板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1),它們大致平行于延伸面(x,z)并設置成在板組(2)中彼此相鄰,第一端板(8)和第二端板(9),它們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并分別設置在所述板組(2)的一側,和以使所述熱交換板相互鄰靠的方式將所述板組保持在一起的裝置,其中所述裝置包括包括第一連板(10)和第二連板(11)的兩個分開的連板,它們分別設置在所述板組(2)的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x,z)的一側,在所述第一端板(8)之外在所述連板(10,11)之間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一連接件,和在所述第二端板(9)之外在所述連板(10,11)之間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連接件,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10,11)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12)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橫梁(16),所述第一橫梁(16)在所述第一端板(8)之外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延伸,并與各連板(10,11)的所述第一構件相接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至少兩個第一構件(12),以及與各連板(10,11)的所述兩個第一構件相接合的至少兩個第一橫梁(16)。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構件包括各自的具有側邊的孔(12),所述側邊設置在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的同一平面內。
4.根據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10,11)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13)以及至少一個第二橫梁(17),所述第二橫梁(17)在所述第二端板(9)之外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延伸,并由各連板(10,11)的所述第二構件(13)來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至少兩個第二構件(13),以及由各連板(10,11)的所述兩個第二構件來固定的至少兩個第二橫梁(17)。
6.根據權利要求4和5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構件包括各自的具有側邊的孔(13),所述側邊設置在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的同一平面內。
7.根據權利要求4到6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熱交換板(1)被壓至相互間緊靠在一起時,所述第一構件(12)與所述第二構件(13)之間的距離等于所述板組(2)的厚度。
8.根據權利要求3和6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12,13)具有帶兩條短邊和兩條長邊的矩形形狀,其中所述短邊大致平行于所述延伸面(x,z)延伸。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16,17)具有大致等于所述短邊之長度的高度,以及遠小于所述長邊的寬度。
10.根據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板(11)具有波紋而形成了凸脊和凹谷,它們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x,z)的方向上延伸。
11.根據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熱交換器(1)包括至少兩個端口孔(3),它們一起形成了所述板式熱交換器的兩個端口通道,所述通道延伸穿過所有的熱交換板(1)和其中一個所述端板(12)。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在各對相鄰的熱交換板(1)之間設有墊圈(6),以用于密封相鄰板(1)之間的間隙(7)。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圈(6)包括可固化的聚合物材料,其被施加并固化于各對中的其中一個所述熱交換板(1)上。
14.一種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所述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包括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的兩個分開的連板,以及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將所述熱交換板大致平行于延伸面且彼此相鄰地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間的板組中,-將所述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大致垂直于所述延伸面地分別設置所述板組的一側,-將至少一個第一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之外且處于所述連板之間,-將至少一個第二連接件設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之外且處于所述連板之間,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和至少一個第一橫梁,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之外且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一構件接合。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各所述連板中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和至少一個第二橫梁,所述第二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之外且平行于所述延伸面,并與各連板的所述第二構件相接合。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構件包括穿過各自連板的相應孔,其中所述第一橫梁延伸穿過所述第一構件中的孔,所述第二橫梁延伸穿過所述第二構件中的孔。
17.根據權利要求15和16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將所述第二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上,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將所述熱交換板堆疊在所述板組上,-將所述第一端板設置在所述板組上,-將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對所述橫梁、端板和板組施壓,-通過使所述連板朝向所述板組的側面移動以使所述第一橫梁與兩個連板的所述第一構件接合并使所述第二橫梁與兩個連板的所述第二構件接合來連接所述連板,和-撤去壓力。
18.一種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所述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包括第一連板和第二連板的兩個分開的連板,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橫梁和至少一個第二橫梁,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將所述第二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梁上,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將所述熱交換板堆疊在板組上,-將所述第一端板設置在所述板組上,-將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對所述橫梁、端板和板組施壓,-通過使所述連板朝向所述板組的側面移動以使所述第一橫梁與所述兩個連板中每一個的至少一個第一構件接合并使所述第二橫梁與所述兩個連板中每一個的至少一個第二構件接合來連接所述連板,和-撤去壓力。
19.根據權利要求17和18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二橫梁設置在底座上,從而使所述第二端板、熱交換板、第一端板及所述第一橫梁相互設置在一起的在先步驟。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壓力工具施加在所述第一橫梁上以用于所述施壓,從而使所述連板移動到所述板組上,使得所述橫梁與相應的構件相接合。
21.根據權利要求18和19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導桿垂直于所述底座和端板延伸,所述熱交換板包括至少一個凹口,其中所述端板和熱交換板設置在所述底座上,使得所述導桿延伸穿過所述凹口以便定位所述板。
22.根據權利要求14到21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可固化的聚合物材料施加在所述熱交換板的一側上并使所述聚合物材料固化,以形成緊貼在所述板組中的相鄰熱交換板上的墊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板式熱交換器和用于制造板式熱交換器的方法。該板式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熱交換板(1),其大致平行于延伸面并設置成在板組件(2)中彼此相鄰。第一端板(8)和第二端板(9)分別設置在板組件的一側。第一連板(10)和第二連板設置在板組件的大致垂直于延伸面的一側。至少一個第一連接件(17)在其中一個端板(9)之外在所述連接薄板之間延伸,并且至少第一橫梁(16)在第二端板(8)之外平行于延伸面延伸并與各連板(10)的所述構件相接合。
文檔編號B23P15/26GK1729380SQ03821210
公開日2006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J·S·格倫瓦爾 申請人:阿爾法拉瓦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