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光板及平面照明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導光板及平面照明裝置。所述平面照明裝置包含所述導光板及至少一發(fā)光源。所述導光板包含一入光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的一第一面、位于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間的一第二面及與所述第二面相對的一出光面。第二面覆蓋有擴散反射層;于所述第一面中,自靠近所述第二面的第一側至靠近所述出光面的第二側逐漸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所述發(fā)光源對應所述入光面設置并提供光束。因此,本發(fā)明可利用所述第一面反射所述光束以提升所述導光板的出光效率。
【專利說明】導光板及平面照明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導光板及具有導光板的照明裝置,尤指一種用于照明的導光板及具有此導光板的平面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公知采用導光板的平板燈的設計通常于一導光板的一側或相對兩側處設置發(fā)光源,所述發(fā)光源提供光束,于進入所述導光板后,可經(jīng)所述導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所述導光板,即可作為照明之用。為增加光束的正向性,所述導光板通常于出光面的對側設置導光結構,例如網(wǎng)點,以將光束導向出光面。另外,為增加發(fā)光效率,所述導光板通常于所述出光面的對側的外側設置反射片,使得自所述出光面的對側漏出的部分光束可經(jīng)由所述反射片反射而重新進入導光板,并經(jīng)由所述出光面射出所述導光板,進而增加出光效率。另外,于某些導光板的設計中,所述導光板相對發(fā)光源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結構,用以避免入射至此處的光束直接漏出并將光束導回導光板,以增加出光效率。然而,此類導光板的入光面的對側面通常垂直于光軸的平面,造成具有較高光強度的近軸光束入射至此處時往往被反射回入光面,而使近軸光束的利用率低,且造成平板燈靠近入射面的區(qū)域具有明顯的亮帶。又,經(jīng)由前述設置于入光面對側的反射結構反射而射出所述導光板的光束通常局限于所述出光面的邊緣區(qū)域,使得所述平板燈產(chǎn)生具有較亮邊緣的照明區(qū)域。再者,對于一般使用需求而言,通常希望平板燈提供均勻的亮度,同時,為因應環(huán)保與降低成本的需求,亟需一種可改善光利用率、均勻性并簡化導光板制程的導光板及其平面照明裝置。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導光板及具有所述導光板的平面照明裝置,利用設置與入光面相對的反射面反射光束以提升所述導光板及所述平面照明裝置的出光效率,并可利用多次反射改善照明分布,進一步,設置擴散反射層于第一面,從而改善公`知技術中近軸光束無法被有效利用的問題。
[0004]本發(fā)明的導光板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本發(fā)明的導光板,適用于一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含至少一發(fā)光源與所述導光板,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提供一光束,所述導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所述出光面與所述第二面相對。所述第二面位于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之間,且覆蓋有一第二擴散反射層。所述第一面包括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側靠近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側靠近所述出光面,且所述第一面具有自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大體上逐漸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結構。其中,所述光束的第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二面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而離開所述導光板,藉此,可增加光束的出光率與分配均勻性。另外,藉由第一面可將來自發(fā)光源的近軸光束偏折朝向出光面的方向,并且使部分光束經(jīng)第一面全反射而射向第二面,再于第二面擴散反射至出光面,以增加照明裝置的照度。[0006]進一步,設W是第一面于第二面上的投影面的寬度,D是第一面的第二側至第二面的投影距離;導光板更符合以下條件:0〈W/D〈0.6,進而藉調(diào)整第一面的面型以增加光束自出光面穿出的效率。更進一步,導光板的第一面覆蓋有一第一擴散反射層,且自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的光束的第二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依序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離開所述導光板。藉此,與所述發(fā)光源的光軸方向平行、甚至與光軸具有小角度夾角的光束(即近軸光束)可經(jīng)由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依序反射而射出所述導光板,使具有較高光強度的近軸光束可較有效率的被導出進而提升所述導光板的出光效率。此外,因經(jīng)由所述第一面反射的部分光束并非直接穿過所述出光面,而是再經(jīng)所述第二面反射而后射出所述導光板,故此部分的光束射出所述導光板后較不會局限照射于照明區(qū)域的邊緣。
[0007]進一步,更可經(jīng)由設計所述第一面的光學面形,使所述部分的光束分離反射至第二面的中間部位,以進一步提升照明均勻度或避免照明裝置的中間部位具有明顯亮帶,并有效改善公知技術中導光板使部分光束聚集于邊緣與光利用性不足的問題。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面可以是曲面、包含復數(shù)個連續(xù)的斜面或一斜面。其中,曲面或復數(shù)個連續(xù)的斜面的法線方向與發(fā)光源的光軸的方向的夾角自第一面的第一側至第二側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
[0008]本發(fā)明的平面照明裝置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9]本發(fā)明的平面照明裝置包含一導光板及至少一發(fā)光源。所述導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一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所述出光面與所述第二面相對。所述第二面位于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之間,且覆蓋有一第二擴散反射層。所述第一面包括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側靠近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側靠近所述出光面,且所述第一面具有自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大體上逐漸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結構。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對應所述入光面設置并提供一光束,所述光束經(jīng)由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各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分別具有一光軸。其中,所述光束的一第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二面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而離開所述導光板。藉此,可增加平面照明裝置的出光率與照度均勻性。
[0010]進一步,平面照明裝置中的各發(fā)光源可具有一光學鏡片以分配光束,且發(fā)光源的周圍可設置有一反射組件,或者,導光板的入光面可具有對應所述光學鏡片的形狀的至少一凹槽以包覆各發(fā)光源。
[0011]關于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精神可以透過以下的發(fā)明詳述及所附附圖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的分解圖;
[0013]圖2是圖1的平面照明裝置根據(jù)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0014]圖3是圖1的平面照明裝置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0015]圖4是圖1中導光板于第一面處的放大示意圖;
[0016]圖5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17]圖6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0018]圖7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的剖面圖;[0019]圖8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的剖面圖;
[0020]圖9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與發(fā)光源的配置剖面圖;
[0021]圖10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與發(fā)光源的配置剖面圖。
[0022]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3]1、4、5 平面照明裝置12 殼體
[0024]14、24、34、44、54、64導光板
[0025]16、66 發(fā)光源16a 光軸
[0026]16b 光軸方向68 反射組件
[0027]122 出光窗口124 邊框部分
[0028]142、642 入光面144、244、344 第一面
[0029]2442a、2442b、2442c 斜面144a、244a 第一側
[0030]144b,244b 第二側L12,經(jīng)第一面全反射的光束
[0031]144c、 2442d、2442e、2442f、3442法線方向
[0032]146、446、546 出光面148、448、548 第二面
[0033]447 凹面547 凸面
[0034]662 光學鏡片1442第一擴散反射層
[0035]1482第二擴散反射層6422凹槽
[0036]A2、A3、A4 夾角D 投影距離
[0037]W 寬度LlO 光束
[0038]L12 第二部分光束L14 第一部分光束
【具體實施方式】
[0039]請參閱圖1,其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I的分解圖。平面照明裝置I包含一殼體12、一導光板14、復數(shù)個發(fā)光源16及其它所需的電子組件(例如控制模塊、變壓器等),為簡化圖面及說明,前述所需的電子組件均未予繪示于圖中亦于下文中不另特別說明。另外,于實作上,殼體12實際的結構尺寸將配合實際產(chǎn)品設計而定,不以本實施例所示的配置為限。于本實施例中,所述復數(shù)個發(fā)光源16以一 LED光棒實作,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殼體12容置導光板14、發(fā)光源16及其它所需的電子組件。殼體12具有一出光窗口 122,以露出導光板14。
[0040]請并參閱圖2,其是第一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I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可參考圖1中線X-X,其中為簡化圖面,導光板14不繪示剖面線,于后續(xù)圖面中亦同。導光板14包含一第一側面140、一第二側面141、一入光面142、一第一面144、一出光面146及一第二面148。第一面144與入光面142相對;出光面146與第二面148相對。于平面照明裝置I中,出光面146可正對出光窗口 122設置;而發(fā)光源16對應入光面142設置并提供光束L10,光束LlO經(jīng)由入光面142進入導光板14,每一個發(fā)光源16具有一光軸16a。第二面148位于入光面142與第一面144之間且覆蓋有一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可以是混合有但不限于基材與光擴散反射粒子的油墨或組件,而擴散反射層可以例如印刷或與導光板同步雙色射出的方式形成,但不限于此方式?;睦缡蔷奂谆┧峒柞?Polymethylmethacrylate,簡稱 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簡稱 PC);光擴散反射粒子例如是Ti02、Si02及其混合。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將使光束LlO的第一部份L14于界面發(fā)生擴散反射,以破壞全反射現(xiàn)象(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而協(xié)助導光板14引導光束至出光面146射出,進而增加平面照明裝置I的照度與均勻性。其中,為便于呈現(xiàn),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的厚度是夸張繪示于圖2中。另外,于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面140與一第二側面141亦可涂布有擴散反射層。第一面144包括一第一側144a與一第二側144b,所述第一面144的第一側144a靠近第二面148,所述第一面144的第二側144b靠近出光面146,且所述第一面144具有自其第一側144a至其第二側144b大體上逐漸朝向入光面142延伸的結構。藉此,如圖2所示,可將來自發(fā)光源16的近軸光束偏折朝向出光面146的方向,其中部分光束L12'經(jīng)第一面144全反射而射向第二面148,再于第二面148擴散反射至出光面146,以增加平面照明裝置I的照度。
[0041]請參閱圖3,是第二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I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可參考圖1中線X-X。相較于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導光板14的第一面144更覆蓋有一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可以是混合有但不限于基材與光擴散反射粒子的油墨或組件,其可與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相同或相異的材質(zhì)。藉此,近軸光束可經(jīng)由第一面144及第二面148依序擴散反射而射出導光板14,使具有較高光強度的近軸光束可較有效率的被導出進而提升導光板14的出光效率。如圖3所不,光束LlO進入導光板14后,光束LlO的一第一部分L14經(jīng)由第二面148擴散反射,再穿過出光面146而離開導光板14;光束LlO的一第二部分L12經(jīng)由第一面144及第二面148依序擴散反射,再穿過出光面146而離開導光板14。光束LlO自出光面146射出導光板14后,即穿過出光窗口 122以作為照明之用。光束LlO的第一部分L14及第二部分L12以帶箭頭細實線表示其行進路徑于圖2中。
[0042]進一步來說,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可具有以下特征: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的行進方向與光軸16a的方向的夾角的正切值小于第一面144的第二側144b至第二面148的投影距離D除以入光面142與第一面144間的最小距離的一半。亦即,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具有較大的光強度,且此部分光束將經(jīng)由第一面144及第二面148依序反射,再穿過出光面146而離開導光板14。由此,克服了公知技術中近軸光束無法被有效利用的問題。于本實施例中,此最小距離即第一面144的第二側144b沿出光面146至入光面142的距離。于一些應用上,當此最小距離遠大于投影距離D時,第一面144各處至入光面142的距離差異均不大,此時,于前述對所述正切值的限制關系中,最小距離可直接以第一面144至入光面142的公稱距離代入,例如產(chǎn)品規(guī)格尺寸。
[0043]請并參閱圖4,圖4是圖1中導光板14于第一面144處的放大示意圖,其中為簡化圖面,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及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未繪示于圖4中。由于第一面144的幾何輪廓(即光學面形)將決定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于第一面144的反射角(當?shù)谝幻?44覆蓋有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時);或者,第一面144的幾何輪廓將決定部分光束LlO于第一面144的全反射角或折射角(當?shù)谝幻?44不覆蓋有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時)。亦即,第一面144的幾何輪廓決定光束LlO自第一面144離開的行進方向。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面144是一曲面,其法線方向144c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2自第一面144的第一側144a至第二側144b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使得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經(jīng)第一面144反射后不致集中射至第二面148,以避免光束過度聚集而產(chǎn)生亮帶?;蛘撸?shù)谝幻?44不覆蓋有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時,第一面144的曲面可使自第一面144離開的光束被適當?shù)姆峙?,以避免光束過度聚集而產(chǎn)生亮帶。于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面144可以是曲率半徑是40.89mm的球面,但亦可以是曲率半徑介于flOOOmm的球面或非球面,且夾角A2自第一面144的第一側144a至第二側144b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進一步,經(jīng)由適當?shù)那嬖O計,可于一定程度下控制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反射至第二面148的位置分布,亦即間接調(diào)整平面照明裝置I整體照明分布。例如,將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經(jīng)第一面144擴散反射后分離朝向第二面148中間部位行進。由于經(jīng)由公知導光板分配測光源的照度往往于中央處具有照度明顯較低的缺點,藉此可使平面照明裝置I的照明區(qū)域的中間部位的照度得以補償,以提升照明效率與光均勻度,并可滿足一般使用需求。
[0044]于一些實施例中,為進一步增加光束LlO自出光面146穿出的效率,導光板14可更符合以下式(I):0〈W/D〈0.6。其中,W是第一面144于第二面148上的投影面的寬度,D是第一面144的第二側144b至第二面148的投影距離。此外,前述關系式亦有助于限制第一面144的第二端144b過度朝向入光面142方向延伸,以避免出光面146 口徑過小與優(yōu)化平面照明裝置I的出光效率。例如,于其中一實施例中,第一面144可以是曲率半徑是36.34mm的球面,且W/D=0.48,但本發(fā)明均不以此為限。另外,當導光板14的第一面144覆蓋有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且符合式(I)時,更可進一步避免光束LlO被第一面144反射至第二面148,又經(jīng)第二面148反射回第一面144,使光束LlO發(fā)生難以射出導光板14的情形。
[0045]補充說明的是,前述關于以數(shù)值關系限制光束LlO的第二部分L12的行進方向與光軸16a的方向的夾角的正切值及W/D值僅僅是示例,便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功效,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另外,于本實施例中,殼體12包含一邊框部分124,圍繞形成出光窗口 122且可遮蔽發(fā)光源16及第一面144,使得平面照明裝置I外觀簡潔。
[0046]于前述實施例中,第一面144以法線方向連續(xù)變化的曲面實作,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5,其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24的局部放大剖面圖。于本實施例中,導光板24與導光板14結構大致相同,故導光板24仍沿用導光板14的組件符號,前述導光板14的相關說明于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導光板24與導光板14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導光板24的第一面244包含三個連續(xù)的斜面2442a、2442b及2442c,斜面2442a、2442b及2442c的法線方向2442d、2442e及2442f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3自第一面244的第一側244a至第二側244b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面244的法線方向2442d、2442e及2442f雖呈離散變化,但同樣可達到光束LlO利用率及導光板24整體出光效率提升的效果。補充說明的是,于本實施例中,法線方向2442d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3可限制在I至4度之間,法線方向2442e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3可限制在3至6度之間,法線方向2442f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3可限制在5至8度之間,但夾角A3自第一面144的第一側144a至第二側144b仍是單調(diào)漸增變化。例如,自第一面144的第一側144a至第二側144b的夾角A3變化是2。-4° -6°。于此結構條件下,搭配第一面144覆蓋有第一擴散反射層1442,本實施例的導光板24的出光效率可提升至75%,相對的,公知導光板的出光效率僅達59.6%。
[0047]請參閱圖6,其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34的局部放大剖面圖。于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4與導光板14結構大致相同,故導光板34仍沿用導光板14的組件符號,前述導光板14的相關說明于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導光板34與導光板14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導光板34的第一面344是一斜面。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面344僅具單一法線方向3442,其與光軸16a的方向16b的夾角A4亦僅是單一,例如是4°,但同樣可達到光束LlO利用率及導光板34整體出光效率提升的效果。補充說明的是,為便于說明,前述第一面144、244、344的輪廓及夾角A2、A3、A4均是夸張繪示于圖4至圖6中,非指實際產(chǎn)品的輪廓及尺寸比例。
[0048]前述實施例均以第二面148與出光面146平行為例說明,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7,其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4的剖面圖。平面照明裝置4與平面照明裝置I結構大致相同,故平面照明裝置4仍沿用平面照明裝置I的組件符號,前述平面照明裝置I的相關說明于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平面照明裝置4與平面照明裝置I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平面照明裝置4的導光板44的第二面448是一凹面,可使光束LlO于導光板44內(nèi)即產(chǎn)生發(fā)散效果,有助于增加導光體14的出光效率。另外,于本實施例中,亦可將出光面446改為一凹面447,如圖7中虛線所示,藉此可將光束發(fā)散分布,以提升照明區(qū)域面積。于實作上,導光板亦可兩者兼具。
[0049]請參閱圖8,其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平面照明裝置5的剖面圖。平面照明裝置5與平面照明裝置I結構大致相同,故平面照明裝置5仍沿用平面照明裝置I的組件符號,前述平面照明裝置I的相關說明于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平面照明裝置5與平面照明裝置I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平面照明裝置5的導光板54的第二面548是一凸面,可使光束LlO于導光板54內(nèi)即產(chǎn)生會聚效果,有助于增加照明區(qū)域的中間部位的照度。另外,于本實施例中,亦可將出光面546改為一凸面547,如圖8中虛線所示,藉此可將光束略微會聚,亦有助于增加照明區(qū)域的中間部位的照度。于實作上,導光板亦可兩者兼具。
[0050]以圖2為例,為使發(fā)光源16發(fā)射的光束LlO能有效進入導光板14及進入導光板14內(nèi)的光束LlO可均勻的于導光板14內(nèi)傳遞,進而使光束LlO可大體上均勻的自出光面146射出導光板14,此有助于照明區(qū)域內(nèi)照明均勻性。于實作上可設計發(fā)光源16及入光面142的結構,以實現(xiàn)前述目的。請參閱圖9,其是根據(jù)另一實施例的導光板64與發(fā)光源66的配置剖面圖。導光板64與導光板14結構大致相同,故導光板64仍沿用導光板14的組件符號,前述導光板14的相關說明于此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于本實施例中,發(fā)光源66具有一光學鏡片662以分配光束L10,導光板64的入光面642具有對應光學鏡片662的形狀的一凹槽6422以包覆發(fā)光源66,例如若光學鏡片662呈一半球體,凹槽6422則呈一半球坑,但本發(fā)明不以此為限。藉此,光束LlO自光學鏡片662射出后可被凹槽6422包圍而可大部分進入導光板64內(nèi),以提升光束LlO的利用效率,亦可提升平面照明裝置整體出光效率。補充說明的是,于實際使用上,多使用多個發(fā)光源66,故導光板64亦分別對應發(fā)光源66設置多個凹槽6422。
[0051]補充說明的是,于本實施例中,光束LlO自空氣進入不同介質(zhì)的導光板64將于入光面642發(fā)生折射現(xiàn)象,因此邏輯上可將入光面642處的導光板64部分(以虛線框示)視為一折射部,于實作上可于此表面上(例如凹槽6422表面)形成折射接口輪廓,使得光束LlO折射后可朝向所需方向行進,例如使光束LlO能均勻射向第二面148,經(jīng)第二擴散反射層1482的擴散反射作用,光束LlO經(jīng)第二面148反射后可均勻的穿過出光面146離開導光板64,進而均勻的照射于照明區(qū)域。同樣的,亦可使光束LlO偏向射向第二面148的中間部位,使得光束LlO離開導光板64可大部分集中于照明區(qū)域的中間部位,滿足一般照明使用的習慣。另外,于實作上,若導光板未具有如前述的凹槽6422,例如導光板14,亦可于發(fā)光源66的周圍設置一反射組件68,例如圓筒狀的反射件,套于發(fā)光源66,用于反射部分的光束L10。反射組件68的開口接觸呈平面的入光面142,使得發(fā)光源66發(fā)射的光束LlO絕大部分可經(jīng)由入光面142進入導光板14,如圖10所示。此結構配置亦可發(fā)揮前述凹槽6422的功效,亦即提升光束LlO的利用效率及平面照明裝置整體出光效率。
[005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導光板,適用于一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包含至少一發(fā)光源與所述導光板,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提供一光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包含: 一入光面; 一第一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 一第二面,位于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之間,且覆蓋有一第二擴散反射層;及 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面相對; 其中,所述第一面包括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側靠近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側靠近所述出光面,且所述第一面具有自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逐漸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結構 ; 其中,所述光束的一第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二面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而離開所述導光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進一步符合以下條件:
0<ff/D<0.6; 其中,W是所述第一面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面的寬度,D是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二側至所述第二面的投影距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覆蓋有一第一擴散反射層,且自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的光束的一第二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依序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離開所述導光板。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源具有一光軸,所述光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行進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的正切值小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二側至所述第二面的投影距離除以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間的最小距離的一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是一曲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源具有一光軸,其中所述曲面的法線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自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包含復數(shù)個連續(xù)的斜面。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源具有一光軸,其中所述復數(shù)個斜面的法線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自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是一斜面。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是一凹面或一凸面。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是一凸面或一凹面。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具有至少一折射部。
13.—種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導光板,包含: 一入光面; 一第一面,與所述入光面相對; 一第二面,位于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之間,且覆蓋有一第二擴散反射層;及 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面相對;其中,所述第一面包括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所述第一面的第一側靠近所述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第二側靠近所述出光面,且所述第一面具有自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逐漸朝向所述入光面延伸的結構;及 至少一發(fā)光源,對應所述入光面設置并提供一光束,所述光束經(jīng)由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各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分別具有一光軸; 其中,所述光束的一第一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二面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而離開所述導光板。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一殼體,容置所述導光板及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其中所述殼體具有一出光窗口,所述出光面正對所述出光窗口設置。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符合以下條件:
0<W/D<0.6; 其中,W是所述第一面于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面的寬度,D是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二側至所述第二面的投影距離。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第一面覆蓋有一第一擴散反射層,且自所述入光面進入所述導光板的光束的一第二部分經(jīng)由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依序擴散反射,再穿過所述出光面離開所述導光板。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光源具有一光軸,所述光束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行進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的正切值小于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二側至所述第二面的投影距離除以所述入光面與所述第一面間的最小距離的一半。
18.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是一曲面,且所述曲面的法線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自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
19.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包含復數(shù)個連續(xù)的斜面,且所述復數(shù)個斜面的法線方向與所述光軸的方向的夾角自所述第一面的所述第一側至所述第二側單調(diào)的漸增變化。
20.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具有一光學鏡片以分配所述光束,且所述發(fā)光源的周圍設置有一反射元件。
21.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具有一光學鏡片以分配所述光束,且所述導光板的所述入光面具有對應所述光學鏡片的形狀的至少一凹槽以包覆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
22.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平面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具有一光學鏡片以分配所述光束,且所述導光板的所述入光面具有對應所述至少一發(fā)光源設置的至少一折射部。
【文檔編號】F21V8/00GK103672740SQ201210337742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2日
【發(fā)明者】葉志庭, 林明傳, 潘家宏, 李修平 申請人:東莞萬士達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