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照明裝置及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照明裝置及在該照明裝置中使用的連接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具備發(fā)光二極管(以下,稱作“LED”)作為發(fā)光元件的照明裝置(以下,稱作“LED電燈泡”)的開發(fā)不斷進展。LED電燈泡具備在電路基板搭載LED而形成的模塊(在此稱作“光源模塊”)。具備光源模塊的LED電燈泡通過經電路基板向LED供電而被驅動,從而得到所希望的照明。LED在供電時的發(fā)熱量通常較大,因此光源模塊的供電部分使用焊料并不適宜。這是因為焊料可能會因來自LED的發(fā)熱而被破壞。專利文獻I提出有LED電燈泡中的光源模塊的供電部分使用連接器的方案。在此,使用圖5對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技術進行簡單地說明。插座I具備插座基體2和配設在插座基體2的內側的觸點3。插頭4具備將配線用線5連接的觸點(未圖示)。模塊基板6具備連接部6a。插頭4從一側插入插座基體2,其觸點與插座I的觸點3接觸。模塊基板6從相反的一側插入插座基體2,其連接部6a與插座I的觸點3接觸。其結果是,配線用線5經觸點3而與模塊基板6電連接。因此,能夠向模塊基板6供電,從而得到所希望的照明。需要說明的是,插座基體2使用螺釘等其他部件而固定在模塊基板6的安裝對象上。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097231號公報發(fā)明概要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圖5所公開的技術,可以不需要在模塊基板6的供電部分使用焊料。然而,由于是將插頭4與模塊基板6相對于插座基體2彼此相反方向地插入的結構,因此安裝對象上需要廣闊的空間,照明裝置難以實現小型化。另外,為了將插座基體2安裝于安裝對象而使用專門的部件,因此部件數量增大而導致部件的管理繁瑣,并且需要插座基體2的組裝作業(yè),從而導致成本升高。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在狹小的空間內無需使用專門的部件組裝連接器而得到的小型化及低價格的照明裝置。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合在上述照明裝置中使用的連接器。解決方案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及背面、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光源模塊,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驅動電路部,其用于驅動所述光源模塊;及連接器,其將所述驅動電路部與所述光源模塊連接,所述連接器穿過所述開口部且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及背面、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光源模塊,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及連接器,其穿過所述開口部,所述連接器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通過所述連接器和所述光源模塊進行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支承。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連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包括絕緣性的殼體和保持于所述殼體的具有導電性的端子,所述殼體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側的第一嵌合部和另一端側的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一嵌合部朝向與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一嵌合部內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夾持第一連接對象物的夾持部;在所述第二嵌合部內與第二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接觸端子部。發(fā)明效果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所分別涉及的照明裝置,在狹小的空間內不使用專門的部件而組裝連接器,從而能夠實現小型化、低價格。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連接器適合在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所分別涉及的照明裝置中使用。
圖1A是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裝置的側視圖。圖1B是沿著圖1A的Ib-1b線剖開的剖視圖。圖1C是圖1A所示的照明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2A是在圖1A-圖1C所示的照明裝置中使用的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B是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圖2A所示的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C是圖2A所示的連接器的剖視側視圖。圖2D是圖2A及圖2B所示的連接器的分解立體圖。圖3A是作為圖1A-圖1C所示的照明裝置的一部分的模塊裝配體的俯視圖。圖3B是沿著圖3A的3b_3b線剖開的剖視圖。圖3C是圖3A所示的模塊裝配體的立體圖。圖3D是圖3A 圖3C所示的模塊裝配體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示出作為圖3A及圖3B所示的模塊裝配體的一部分的支承板的變形例的立體圖。圖5是用于說明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第4097231號公報)所公開的技術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首先,參照圖1A 圖1C,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裝置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
圖1A 圖1C所示的照明裝置20是電燈泡型燈,在筒狀的散熱構件21的一端即上端側配置有大致圓板狀的兼作為導熱構件的支承板22。散熱構件21及支承板22分別由鋁等導熱性優(yōu)異的金屬制成。在支承板22的上表面(表面)配置有平面形狀為大致四邊形的光源模塊23。進而,在光源模塊23的周圍部以一部分重疊的方式載置有蓋板24。蓋板24及支承板22利用多個螺釘25固定在散熱構件21上。其結果是,光源模塊23被蓋板24阻止向上移動,從而保持相對于支承板22的緊貼。需要說明的是,光源模塊23以將使用了發(fā)光二極管(以下稱作“LED”)等的一個或多個發(fā)光元件形成為一體化的狀態(tài)搭載于電路基板的上表面中央部。在支承板22的上表面還以隔開間隔地覆蓋光源模塊23的方式安裝有穹頂狀外罩
26。穹頂狀外罩26由玻璃、透明或半透明的樹脂等制成。在支承板22還組裝有固定側連接器27。固定側連接器27與光源模塊23電連接,有助于LED的供電。關于固定側連接器27的結構及其相對于支承板22的組裝結構在后面予以明確。在固定側連接器27嵌合連接有可動側連接器即供電連接器28。從供電連接器28向下方引出兩根供電用線纜29。在散熱構件21的內側嵌合配置有筒狀的收容部31。收容部31的下部從散熱構件21向外部露出,并在此處安裝有燈頭部32。在收容部31的內側設置有驅動電路部33。驅動電路部33具有電容器和變壓器等各種電子元件,并與上述的兩根供電用線纜29及燈頭部32電連接。這樣一來,構成為能夠經由燈頭部32、驅動電路部33、供電用線纜29、供電連接器
28、及固定側連接器27向光源模塊23供電。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說明,在此將支承板22、光源模塊23、固定側連接器27、供電連接器28、供電用線纜29合在一起稱為模塊裝配體。接著,參照圖2A 圖2D,對固定側連接器27進行說明。固定側連接器27包括具有絕緣性的殼體41和保持于殼體41的具有導電性的兩個端子42。殼體41具有:位于上下方向的上端側的第一嵌合部43、位于另一端側即下端側的第二嵌合部44、及一體形成在第一嵌合部43與第二嵌合部44之間的外周面上的向外凸出的凸緣45。第一嵌合部43具有朝向與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即橫向而在前表面?zhèn)乳_口的槽43a。第二嵌合部44具有朝向下方敞開的開口 44a。殼體41還在其背面?zhèn)染哂邢嗷シ蛛x的兩個端子收容槽46。兩個端子42分別通過對一張金屬板沖裁而制造,具有位于上端側的夾持部47、位于下端側的接觸端子部48、及形成在夾持部47與接觸端子部48之間的壓入部49。夾持部47具有:可彈性變形的成對的彈性變形部47a和形成在彈性變形部47a的端部的成對的接觸部47b。接觸端子部48具有銷狀部48a。兩個端子42從殼體41的背面?zhèn)确謩e插入到兩個端子收容槽46內,并利用壓入部49而保持于殼體41 (參照圖2C)。此時,夾持部47的成對的接觸部47b以在第一嵌合部43的槽43a內相互對置的狀態(tài)突出。另一方面,接觸端子部48的銷狀部48a配置在第二嵌合部44的開口 44a內。進而參照圖3A 圖3D對模塊裝配體進行說明。在圖3D中,支承板22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上表面(表面)22a及下表面(背面)22b ;形成在上表面22a的中央部的收容用凹部22c ;與收容用凹部22c的一側鄰接且沿著板厚方向(圖3B的Al)貫通的開口部22d ;及與收容用凹部22c的另一側鄰接而形成的引導用凹部22e。收容用凹部22c是收容光源模塊23的部分,因此其平面形狀與光源模塊23同等地設計。另外,收容用凹部22c的深度與光源模塊23的周邊部的厚度尺寸同等地設計。開口部22d是將固定側連接器27的上部從支承板22的下表面一側插入的部分,因此其平面形狀與固定側連接器27的上部的剖面形狀同等地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嚴格來說,開口部22d形成在略微嵌入收容用凹部22c的位置。引導用凹部22e是使光源模塊23收容于收容用凹部22c時進行引導的部分,因此其寬度尺寸設計成與光源模塊23同等或略大。需要說明的是,引導用凹部22e的深度設計成比收容用凹部22c淺,其結果是,在引導用凹部22e與收容用凹部22c之間的邊界形成有臺階22f。接著,對模塊裝配體的組裝進行說明。首先,從支承板22的下表面一側向開口部22d插入固定側連接器27的上部,并使固定側連接器27的凸緣45與支承板22的下表面22b抵接。此時,固定側連接器27的槽43a配置在與收容用凹部22c對應的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將光源模塊23以其連接部23a為前端而插入到引導用凹部22e,然后向收容用凹部22c滑動。這樣一來,光源模塊23在從引導用凹部22e移至收容用凹部22c時因臺階22f而略微傾斜并收容在收容用凹部22c內。當光源模塊23完全地收容在收容用凹部22c內時,如圖3B明確所示那樣,連接部23a插入到固定側連接器27的槽43a內。其結果是,連接部23a由端子42的夾持部47夾持。具體而言,利用端子42的彈性變形部47a的彈性回復力而使接觸部47b與連接部23a的兩面分別進行壓力接觸。完全地收容在收容用凹部22c內的光源模塊23與臺階22f卡合,由此防止其返回到引導用凹部22e。即,利用固定側連接器27與臺階22f之間的配合作用來確定光源模塊23的位置。另外,在該狀態(tài)下,固定側連接器27的第一嵌合部43與光源模塊23在支承板22的板厚方向上卡合。其結果是,插入到支承板22的開口部22d內的固定側連接器27進而由固定側連接器27的凸緣45和光源模塊23在支承板22的板厚方向上實現支承。這樣一來,固定側連接器27不使用專門的部件而以較少的部件數量且比較簡單的作業(yè)組裝于支承板22。與供電用線纜29連接的供電連接器28從支承板22的下方與組裝于支承板22的固定側連接器27嵌合連接(參照圖3B)。其結果是,供電用線纜29經由供電連接器28而與固定側連接器27的端子42電連接。由此,無需對光源模塊23的供電部分施加焊料,而能夠從供電用線纜29經供電連接器28及固定側連接器27向光源模塊23供電。在圖3A 圖3D中,支承板22的開口部22d作為貫通孔而圖示,但如圖4所示,以在支承板22的外周面敞開的方式形成的切口 22g也可以與開口部22d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其一部分或全部也能夠如以下的附記那樣記載,但并不局限于以下的附記。(附記I)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22,其具有在板厚方向相互對置的表面22a及背面22b、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22d ;光源模塊23,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驅動電路部33,其用于驅動所述光源模塊;及連接器27,其將所述驅動電路部與所述光源模塊連接,所述連接器穿過所述開口部且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附記2)根據附記I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支承板具有臺階22f,該臺階22f與所述連接器配合來確定所述光源模塊的位置。(附記3)根據附記I或者2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光源模塊具有連接部23a,所述連接器包括:配置在所述開口部的絕緣性的殼體41 ;及保持于所述殼體且與所述光源模塊電連接的導電性的端子42,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夾持所述連接部的夾持部47。(附記4)根據附記3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殼體具有從與所述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接納所述連接部的嵌合部43。(附記5)根據附記4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光源模塊的端部,在所述嵌合部內被所述夾持部所夾持。(附記6)根據附記3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端子通過對一張金屬板沖裁而制造。(附記7)—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22,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22a及背面22b、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22d ;光源模塊23,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及連接器27,其穿過所述開口部,所述連接器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通過所述連接器和所述光源模塊進行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支承。(附記8)根據附記7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支承板具有臺階22f,該臺階22f與所述連接器配合來確定所述光源模塊的位置。(附記9)根據附記7或8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連接器具有: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卡合的凸緣45;及與所述光源模塊嵌合而與所述光源模塊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卡合的嵌合部43。(附記10)根據附記7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光源模塊具有連接部23a,所述連接器包括:配置在所述開口部的絕緣性的殼體41 ;及保持于所述殼體的導電性的端子42,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嵌合部內且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夾持所述連接部的夾持部47。(附記11)根據附記7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照明裝置,所述支承板具有與所述開口部連通且在外周面敞開的切口 22g。(附記12)一種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包括:絕緣性的殼體41 ;及保持于所述殼體的導電性的端子42,所述殼體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側的第一嵌合部43和相反端側的第二嵌合部44,所述第一嵌合部朝向與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一嵌合部內且在所述上下方向夾持第一連接對象物的夾持部47 ;及在所述第二嵌合部內與第二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接觸端子部48。(附記13)根據附記12所記載的連接器,所述殼體在所述第一嵌合部與所述第二嵌合部之間具有向外凸起的凸緣45。(附記14)根據附記12或13所記載的連接器,所述第一嵌合部具有槽43a,所述夾持部朝所述槽內突出。(附記15)根據附記12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連接器,所述第二嵌合部具有開口 44a,所述接觸端子部具有配置在所述開口內的銷狀部48a。符號說明20照明裝置21散熱構件22支承板22a支承板的上表面(表面)22b支承板的下表面(背面)22c收容用凹部22d 開口部22e引導用凹部22f 臺階22g 切口23 光源模塊23a連接部24 蓋板25 螺釘26 穹頂狀外罩27 固定側連接器(連接器)28 供電連接器(可動側連接器)29 供電用線纜31 收容部
32燈頭部33驅動電路部41絕緣性的殼體42導電性的端子43第一嵌合部(嵌合部)43a第一嵌合部的槽44第二嵌合部44a第二嵌合部的開口45凸緣46端子收容槽47夾持部47a彈性變形部47b接觸部48接 觸端子部48a銷狀部49壓入部
權利要求
1.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及背面、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光源模塊,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驅動電路部,其用于驅動所述光源模塊;及連接器,其將所述驅動電路部與所述光源模塊連接, 所述連接器穿過所述開口部且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具有臺階,該臺階與所述連接器配合來確定所述光源模塊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模塊具有連接部, 所述連接器包括:配置在所述開口部的絕緣性的殼體;及保持于所述殼體且與所述光源模塊電連接的導電性的端子, 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夾持所述連接部的夾持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具有從與所述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接納所述連接部的嵌合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設置在所述 光源模塊的端部,并在所述嵌合部由所述夾持部夾持。
6.根據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通過對一張金屬板沖裁而制造。
7.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裝置包括:支承板,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及背面、和沿著所述板厚方向貫通的開口部;光源模塊,其載置于所述支承板的表面;及連接器,其穿過所述開口部, 所述連接器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抵接,通過所述連接器和所述光源模塊進行所述板厚方向上的支承。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具有臺階,該臺階與所述連接器配合來確定所述光源模塊的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器具有:與所述支承板的背面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卡合的凸緣;及與所述光源模塊嵌合而與所述光源模塊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卡合的嵌合部。
10.根據權利要求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模塊具有連接部, 所述連接器包括:配置在所述開口部的絕緣性的殼體;及保持于所述殼體的導電性的端子, 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嵌合部內且在所述板厚方向上夾持所述連接部的夾持部。
11.根據權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板具有與所述開口部連通且在外周面敞開的切口。
12.一種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器包括絕緣性的殼體和保持于所述殼體的導電性的端子,所述殼體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一端側的第一嵌合部和相反端側的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一嵌合部朝向與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端子具有:在所述第一嵌合部內且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夾持第一連接對象物的夾持部;及在所述第二嵌合部內與第二連接對象物接觸的接觸端子部。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在所述第一嵌合部與所述第二嵌合部之間具有向外凸出的凸緣。
14.根據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嵌合部具有槽,所述夾持部朝所述槽內突出。
15.根據權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嵌合 部具有開口,所述接觸端子部具有配置在所述開口內的銷狀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具備支承板(22),其具有在板厚方向上相互對置的表面(22a)及背面(22b)和貫通于板厚方向的開口部(22d);光源模塊(23),其載置于支承板的表面;驅動電路部(33),其用于驅動光源模塊;及連接器(27),其將驅動電路部與所述光源模塊連接。連接器穿過支承板的開口部且與支承板的背面抵接。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3097814SQ20118004326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8日
發(fā)明者下地健一, 工藤高明 申請人:日本航空電子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