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具有多層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及其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899772閱讀:20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具有多層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多層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及其制造方法,特別是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可調整光源波長范圍的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塊中。
背景技術
應用于液晶顯示器(LCD)面板的背光模塊根據光源結構可分為側向式(edge type)及直下式(direct type)。如圖1所示的側向式光源的結構,光源本身可能是· ·陰極燈管(CCFL),或是發(fā)光二極管(LED),設置于面板側邊。圖1顯示的側向式背光模塊設置于液晶顯示面板101下方,背光模塊通常包括有助于光線擴散的棱鏡片(prism) 102、有助于光線均勻化的擴散膜 (diffuser) 103與楔型的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 104,光源105則設于導光板104的一側,背光模塊內下方具有可將光反射進入面板的反光片(reflector) 106。其中,光線由光源105發(fā)出,經導光板104將光線散布于整體顯示器面板中,下行的光線會經反光片106反射進入面板內,上行的光線則可通過由擴散膜103及棱鏡片102 組合的光學系統(tǒng)將光線均勻化,其中擴散膜103可減少光線干涉現(xiàn)象產生的明暗· ·均問題,使得進入液晶顯示面板101的光線可以均勻發(fā)光。其中各光學元件,如擴散膜103、導光板104,其表面或內部可以通過工藝產生一些擴散用的粒子或是結構,通過反射與折射原理,讓光線更顯雜亂而增進均勻化的效果。圖2為現(xiàn)有技術的直下式背光模塊示意圖。直下式背光模塊是將· ·陰極燈管或是發(fā)光二極管等光源直接置于液晶顯示面板201下方,直下式背光模塊包括有助于光線擴散的棱鏡片202、有助于光線均勻化的擴散膜203與具有光源205與反光結構206的燈箱 204。不同于側向式光源,直下式光源能直接將光線射向液晶顯示面板201,為求均勻的光源,亦同樣需要棱鏡片、擴散膜等光學元件,光學元件的表面或內部也是可以通過工藝產生一些擴散用的粒子或是結構。在現(xiàn)有技術中,應用于背光模塊中的各光學元件可參考美國專利第7,763,331號所披露的顯示器的光學模塊,相關附圖可參考圖3。此例中顯示一液晶顯示裝置30,其中主要元件是液晶面板301與其下方的背光光學模塊,光學模塊中包括光學膜303、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ing film) 305、導光板307 與其一側的光源308,導光板307下方則具有一個用以反射下行光線的反光板309。其中光學膜303可為擴散膜、反射偏光膜或是另一個增亮膜。此例中,增亮膜305 設置于導光板307與液晶面板301之間,一般來說,液晶面板301上下表面具有偏光膜,光線經過上述光學膜303、導光板307,以及偏光膜,將會有耗損,由多層反射偏光模塊構成的增亮膜 305(如 DBEF、分光增亮膜(prismatic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則有助于改善背光亮度并能節(jié)省能量損耗
發(fā)明內容
為提供一個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背光模塊內光學元件的解決方案,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應用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其中包括側向式或直下式的背光源模塊,于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還特別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多層膜反射片,多層膜反射片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設置于背光源模塊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在一實施例中,另有一光學膜,如擴散膜。具體地,根據本發(fā)明一個方面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包括一側向式背光源模塊;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所述側向式背光源模塊與一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以及一擴散膜,貼附于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該側向式背光源模塊產生的光線。其中,該側向式背光源模塊又包括一側向式光源;一導光板,耦接于該側向式光源;一反光片,設置于該導光板的一側,用以反射該側向式光源的光線中進入該導光板的一下行光線;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該側向式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該反光片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該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涂布或擠出一表面結構。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該表面結構還包括有多個擴散粒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該表面上貼附有擴散膜。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表面上的該擴散膜具有多個擴散粒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反射紫外線的一紫外線反射層。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單軸延伸工藝所制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經該單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該雙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具有偏光特性。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不具有偏光特性。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顯示器背光模塊,應用于一液晶顯示裝置中,還包括一直下式背光源模塊,包括一光源;一反光板,耦接于該光源,用以反射該光源光線經折射產生的一下行光線;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該多層膜反射片與該反光板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該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以及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與一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以及一擴散膜,貼附于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產生的光線。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光源為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發(fā)光二極管陣列由多組具有紅、綠、藍三色的發(fā)光二極管、鐳射二極管,或藍光激發(fā)熒光粉的發(fā)光二極管或紫外線激發(fā)多色熒光粉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元件所組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涂布或擠出一表面結構。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該表面結構還包括有多個擴散粒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該表面上貼附有擴散膜。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表面上的該擴散膜具有多個擴散粒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之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反射紫外線的一紫外線反射層。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單軸延伸工藝所制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該單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該雙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具有偏光特性。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不具有偏光特性。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其提供了一種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包括設置一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一背光源模塊,具有一光源與一反光元件;設置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 與該液晶顯示面板貼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設置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該背光源模塊貼合,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并且,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該背光源模塊中的該反光元件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該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以及于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之間設置一光學膜。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由一共擠出工藝所制作。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還經過一單軸延伸工藝,形成一具有偏光效果的光學元件。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單軸延伸工藝制作的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還經過一雙軸延伸工藝,借以控制經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光線的 P偏振與S偏振的比例。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雙軸延伸工藝制作的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背光源模塊為一側光式背光源模塊。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背光源模塊為一直下式背光源模塊。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光源為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該發(fā)光二極管陣列由多組具有紅、綠、藍三色,或其它類型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元件所組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該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還以一涂布工藝形成一表面結構。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表面結構具有多個擴散粒子。根據本發(fā)明進一步改進的技術方案,該多層膜反射片的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利用一共擠出、涂布、濺鍍或蒸鍍工藝制作的一紫外線反射層。特別的是,在一般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中,通常設置有增光、增加擴散、均勻度的光學膜,比如3M 公司的反射式增亮膜(DBEF),或是一些利用多層膜形成多路反射光徑的光學膜,或是利用表面結構產生擴散功能的光學結構。而顯示器背光模塊內的其中之一多層膜反射片將取代現(xiàn)有技術常用于背光模塊中的3M 公司的反射式增亮膜(DBEF),配合另一個多層膜反射片可達到有效混光與偏光的效果,更能運用干涉原理設計所要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根據實施例,至少有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同時設置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中,運用多層膜反射片中多層不同折射率疊加的薄膜間的干涉原理,設定所要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并能因為光程增加與多次反射而獲得更均勻的背光。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實施例包括一背光源模塊,如直下式或是側向式的光源,還包括上述第一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另一光學膜。就光源而言,本發(fā)明特別提出可應用于光源為發(fā)光二極管陣列的直下式背光源模塊,而此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可由多個白光為主,另特別可選擇由多組陣列型式的發(fā)光二極管組成,包括多組紅、綠、藍三色組合、藍光發(fā)光二極管與黃色熒光粉的組合,或其它類型的發(fā)CN 102537767 A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元件組成的背光源。上述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工藝則主要先設置一液晶顯示面板,與設置一背光源模塊,其間設置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的兩個或以上的多層膜反射片,并貼合一光學膜,之后結合于液晶顯示面板的一表面上,光學膜可為一擴散膜。特別的是,多層膜反射片可由一共擠出工藝所制作,更可經過一單軸延伸工藝,形成一具有偏光(polarization)效果的光學元件。或是經過雙軸延伸工藝,能借以控制經多層膜反射片的光線的P偏振與S偏振的比例。根據本發(fā)明所描述的主要實施例,特別是側光式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具有第一多層膜反射片,具有反射特定波長范圍光線的能力,另組合有擴散膜,結合于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液晶顯示面板的另一表面上。模塊中包括有背光源模塊,其中光學元件主要有背光擴散膜、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光源、導光板與反光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特別因為產生內部干涉而具有反射特定波長范圍光線的能力,此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背光源模塊中的反光元件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能在此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上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單軸延伸工藝后,可使光譜 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并可經一雙軸延伸工藝制成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同樣使光譜 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本發(fā)明中描述的400nm 700nm的波長乃是泛指一般的可見光波段范圍,但每個人的眼睛構造對波長的感受會有差異性,可見光波長亦可能稍往更長波長或更短波長偏移。另有實施例披露一種直下式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液晶顯示面板與光源模塊之間同時具有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另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兩個多層膜反射片間可設置有其它光學膜,如擴散膜、增亮膜等。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包括設置一液晶顯示面板與一背光源模塊,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源模塊中具有多層光學元件,包括設置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而于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之間設置至少一光學膜。


圖1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的側向式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的直下式背光模塊示意圖;圖3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應用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實施例一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工藝流程圖;圖7A、圖7B與圖7C所示為本發(fā)明多層膜反射片的結構實施例示意圖;圖8所示為本發(fā)明多層膜反射片實施例的制造方法;以及圖9A與圖9B所示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中不同多層膜反射片具有不同拉伸方向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現(xiàn)有技術液晶顯示面板101棱鏡片102擴散膜103導光板104光源105反光片106液晶顯示面板201 棱鏡片202擴散膜203燈箱204光源205反光結構206液晶顯示裝置30 液晶面板301光學膜303增亮膜305導光板307反光板309光源308發(fā)明實施例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液晶顯示面板401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擴散膜405背光擴散膜406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側向式光源408導光板409反光片410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第二多層膜反射片507液晶顯示面板501第一擴散膜505光源508第二擴散膜506反光片510表面結構70、62擴散粒子708、709基材 711、712高分子光學薄膜701、703、705、707拉伸方向911、912、913、914背光源模塊901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擴散膜905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液晶顯示面板909步驟S601 S609背光模塊制造方法步驟S801 S807多層膜反射片制造方法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顯示器背光模塊及其制造方法,不同于一般設置有增光膜、擴散膜等光學元件的方式,特別設置至少兩層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的多層膜反射片,各多層膜反射片運用干涉原理,能夠通過設計選擇所要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獲得更均勻的背光。就材料而言,上述高分子聚合物的薄膜可選自于以下高分子物質所組成的群組或共聚物或混合物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月旨(Polycarbonate, PC)、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 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酉旨粒子(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MS 塑料(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 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或環(huán)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OC)、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聚氟乙烯(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 ETFE),聚乳酸 (Polylactide, PLA)、coPEN、coPET,其中 coPET 與 coPEN 則為部分 PET 與部分 PEN 依一定比例所混合的共聚物。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實施例可參考圖4所示的實施例示意圖,特別是應用有液晶顯示面板中的一種側向式背光模塊。圖中所示為設置于液晶顯示面板401下方的背光模塊,其中包括有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其間的光學元件可包括有多層光學膜,至少有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與擴散膜 405,而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的一出光面上可設置有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并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于此出光面上再設置一背光擴散膜406。其中特別通過新增的多層膜反射片403與 407中的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光學薄膜所組成的結構產生擴散與增光的效果。上述模塊內至少有兩組多層膜反射片403,407,此為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薄膜相互疊合的結構,可參考本發(fā)明圖7A至圖7C的描述。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的一側設置有側向式光源408,耦接于一導光板409,借以導引光線進入背光模塊,下方(導光板409的一側)還設置有反射光線的反光片410。其中,導光板409通過內部與表面結構的設計有效引導光源408進入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光線在其中行進過程可能朝上行射向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而經折射產生的下行光線則需要由反光片410反射再進入背光模塊40中。特別的是,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設置于較接近液晶顯示面板401的位置,而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則設置于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內,其中同時可設置協(xié)助擴散光源的背光擴散膜406。此處背光擴散膜406主要目的是提供支撐與提供均光的效果,背光擴散膜406 材質一般可為PC、PMMA、MS或PS等材料,厚度約為500um 6mm。擴散膜406可為一結構型或添加擴散顆粒的擴散膜,擴散膜406貼附于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產生的光線,用膜內的微結構達成擴散光線的目的。擴散膜406與多層膜反射片407結合,能產生更好的均勻效果側向式背光源模塊40內,除了背光擴散膜406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還輔助有反光片410,其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可以在此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借此增加光程與達成均勻化的目的。上述的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將提供多個多次反射與穿透的光徑,因為結構較薄,不會損耗太多能量。借此多層膜反射片403、407,除了可以產生光線均勻化的效果,還因為多層膜產生反射、穿透而造成增光的效果。特別可運用其中光學干涉原理選擇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使特定波長區(qū)段的光通過,或使其它波長區(qū)段的光反射。本發(fā)明的結構可搭配多層膜反射片的設計產生不同的設計,包括經過延伸工藝產生的偏光效果,或是對各P光與S光的偏振比例差異,或是偏振方向的設計,都可根據需求制作。在另一實施例中,上述多層光學薄膜的制作過程中,可特別加入反射紫外線(UV)的紫外線反射層(未顯示于圖中),用以反射由光源產生的多余紫外線,并可于擠出時制作或涂布在其它光學薄膜上。在此實施例中,不同于其它應用吸收紫外線的材料的作法,此紫外線反射層能反射由發(fā)光二極管(LED)、鐳射二極管(Laser diode)、冷陰極管(CCFL)等光源所產生的紫外線,并能夠再利用。當光源為半導體光源如鐳射二極管或發(fā)光二極管時,更可以利用數層光學薄膜能有效反射紫外線的功能來提升發(fā)光二極管的效率。目前常見主要半導體白光光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以紅藍綠三色發(fā)光二極管晶粒組成白光發(fā)光模塊,具有高發(fā)光效率、高演色性優(yōu)點,但同時也因不同顏色晶粒外延材料不同,從而使電壓特性也隨之不同。因此使得成本偏高、控制線路設計復雜且混光不易。二、為日亞化學提出以藍光發(fā)光二極管激發(fā)黃色YAG(Y3A15012:Ce ;釔鋁石榴石)熒光粉產生白光發(fā)光二極管, 為目前市場主流方式。日本日亞化學所研發(fā)出的白光發(fā)光二極管,乃在藍光發(fā)光二極管芯片的外圍填充混有黃光YAG熒光粉的光學膠,此藍光發(fā)光二極管芯片所發(fā)出藍光的波長約為400-530nm,利用藍光發(fā)光二極管芯片所發(fā)出的光線激發(fā)黃光熒光粉產生黃色光。但同時也會有部分的藍色光發(fā)射出來,此部分藍色光配合上熒光粉所發(fā)出的黃色光,即形成藍黃混合的二波長的白光。然而,此種利用藍光發(fā)光二極管芯片與黃光熒光粉組合而成的白光發(fā)光二極管,有下列數種缺點一、由于藍光占發(fā)光光譜的大部分,因此,會有色溫偏高和不均勻的現(xiàn)象。基于上述原因,必須提高藍光與黃光熒光粉作用的機會,以降低藍光強度或是提高黃光的強度。二、因為藍光發(fā)光二極管發(fā)光波長會隨溫度提升而改變,進而造成白光源顏色控制不易。三、因發(fā)光紅色光譜較弱,造成演色性(color rendition)較差現(xiàn)象。另一種獲得白光的方式是以紫外線鐳射或紫外線發(fā)光二極管激發(fā)透明光學膠中含均勻混有一定比例的藍色、綠色、紅色熒光粉,激發(fā)后可得到三波長混合的白光。三波長白光發(fā)光二極管具有高演色性優(yōu)點,但卻有發(fā)光效率不足的缺點。目前白光LED是以紫外線(UV)或藍光芯片與熒光粉搭配而成的,其共同缺點為發(fā)光亮度不足與均勻度控制不易。 目前工業(yè)界以增加透光度與從晶粒導出或汲取出更多可用發(fā)光量來解決發(fā)光二極管亮度不足的問題。例如使用透明導電材料以增加晶粒的出光量、改變晶粒外延或電極結構設計以便汲取出更多可用發(fā)光量。另外當使用紫外線LED作激發(fā)白光的光源時,因紫外線的波長越短對人眼的傷害愈大,須將紫外線阻擋于白光LED結構內并阻擋紫外線外漏。本發(fā)明的多層膜反射片中并非設置吸收紫外線的吸收劑,而是在多層膜反射片中設置紫外線反射層能才達到增加光學效率的功能,尤其對于使用高演色性的紫外線LED所激發(fā)出的白光LED更有直接的幫助,將此技術應用于液晶顯示器模塊中的背光源中可以增加LED發(fā)光效率與提升背光源亮度,并且能降低LED顏色對溫度變化的敏感度提高顏色的穩(wěn)定性。舉例來說,若光源為藍光發(fā)光二極管(LED)與黃色熒光粉的組合,上述紫外線反射層可將光源產生的紫外線反射到背光源模塊內,再行反射而出,不僅可以不影響其它光學元件,也可以重復利用激發(fā)LED熒光粉,亦可增加LED的發(fā)光效率。上述利用紫外線激發(fā)產生白光的樣態(tài)中,熒光粉的部分可斟酌加入可以被紫外線激發(fā)的成份,也就是說,混成白光一般要有兩種基色,此例中的熒光粉的激發(fā)頻譜(excitation spectrum)含有至少兩個波峰以上,才可能被除了原本發(fā)光二極管的光以外的紫外線所激發(fā)產生白光。其它光學元件,如擴散膜405或406等的光學膜,則可接著結合于第一多層膜反射片403或第二多層膜反射片407的一表面上,接收經多層膜反射片所產生較均勻的光線。擴散膜405或406主要是通過其表面結構或是顆粒,或是工藝中內置的擴散顆粒,或是內部包含氣泡等的方式混亂進入光線的路徑,產生擴散的效果。另一直下式光源可參考圖5所示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實施例二的示意圖。其中顯示的液晶顯示面板501下方同樣包括有一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與多層光學膜,包括設置于接近液晶顯示面板501的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與貼合此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的第一擴散膜505,根據設計,可再設置其它擴散膜,如圖示的另一第二擴散膜 506。此例中,光源508、反光片510所組成的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上還包括有第二多層膜反射片507。其中,反光板510耦接于光源508,主要用以反射光源508的光線經折射產生的下行光線。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設置于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與液晶顯示面板501之間。 第二多層膜反射片507則設置于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的出光面上,且與直下式背光源模塊509中的反光元件(反光片510)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可以在此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借此增加光程與達成均勻化的目的。如同應用于側向式光源的背光模塊中的多層的多層膜反射片,上述的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507將提供多個多次反射與穿透的光徑,借此可以產生光線均勻化的效果,且因為多層膜產生反射、穿透而造成增光的效果。且可運用其中光學干涉原理選擇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使特定波長區(qū)段的光通過,或使其它波長區(qū)段的光反射。此例中,可擇一設置一或多個擴散膜,如第一擴散膜505或第二擴散膜506,或可搭配使用,擴散膜將貼附于第一多層膜反射片503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該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產生的光線值得一提的是,此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光源可為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優(yōu)選實施例為由多組具有紅、綠、藍三色,或是其它發(fā)光二極管的組合的發(fā)光元件所組成的發(fā)光二極管陣列。上述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工藝流程圖可參考圖6。步驟開始如S601,設置一液晶顯示面板,與步驟S603設置背光源模塊,背光源模塊包括側向式或直下式光源兩種型態(tài)的背光源模塊。接著如步驟S605,設置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此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組成的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液晶顯示面板貼合。接著設置光學膜,特別是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下方結構之間,可為一種使光源均勻分散的擴散膜、增亮膜或其它類型具有特定功能的光學膜(步驟S607)。在背光源模塊的出光面,即圖中上表面設置有第二多層膜反射片(步驟S609), 利用其中多層膜結構產生干涉與多次反射形成均勻背光,并能選定需要穿透或反射的光波長。上述工藝應用于具有側向式或是直下式光源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特別的是,上述步驟S609形成的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將可整合于側向式背光源模塊中,同為背光源模塊的一部分,亦可補入其它光學膜,如圖4所示的背光擴散膜006);而在直下式光源的顯示器背光模塊中,第一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或是更多層多層膜反射片將一起設置于背光源模塊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間。上述第一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結構即為多層高低折射率順序疊合而成,示意圖如圖7A中所示疊合的高分子光學薄膜701,703,705,707,而實際上多層膜反射片內部多層高分子光學膜所堆疊的層數可由數十層到數百層之多,而圖中僅示意多層結構,并未畫出數百層的結構。多層薄膜結構形成干涉條件,可使得光線在其中經過多次反射再行射出,有均勻化光源的功效;也能將反射的光再行反射而出,有增光的效果。通過整體多層膜反射片厚度、材料與工藝中延伸程度來改變其光學特性,可依照實際需求進行設計。多層膜反射片的特性特別可依據需求調整,特別是經單軸或雙軸延伸工藝之后,能使光譜為400nm 700nm的光線的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當光源由多種顏色所組成時,如使用由紅綠藍多色LED組成的光源,常發(fā)生混色不均的色斑現(xiàn)象,稱為云紋(MURA),多層膜反射片能利用單軸或雙軸延伸工藝可以有效調整P和S偏振態(tài)的比例,亦能僅利用雙軸延伸調整產生無偏振態(tài)的光線,當光線在多層膜反射片與反射片與光學模塊之中反復反射時將會有效將各光源的光線光程加長,便能增加背光模塊的輝度均勻性與顏色的均勻性降低MURA現(xiàn)象。多層膜反射片除了上述多層膜結構外,于另一實施例中,還包括利用共擠出工藝或是涂布工藝制作的紫外線反射層,其中可以添加反射紫外線的透光塑料顆粒制作此紫外線反射層,使之形成于多層膜反射片中。另外的工藝還可包括以多層膜濺鍍(sputtering) 或蒸鍍(evaporation)抗紫外線膜于此多層膜反射片上或者鍍于一基材上之后再與多層膜反射片貼合。制造中,特別的是,在多層膜反射片形成時,可再經過單軸方向或是雙軸方向的延伸工藝,包括機器或人工拉伸,使得內部高分子的分子鏈與配向結構改變,改變其物理特性,特別是偏光的特性。如利用單軸延伸后(一般單軸延伸倍率可達1. 5至6倍,甚至更大的倍率, 視需求與薄膜材料而定),其中薄膜材料包括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 PC)、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yl Cellulose, TA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MS 塑料(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 > 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環(huán)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 C0C)、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PEN),聚氟乙烯 (Ethylene-jTetrafluoroethyleneJTFE),聚乳酸(Polylactide,PLA)。經單軸延伸工藝后的光學元件可以有特定方向的偏光效果,并可借以調整其偏振的光線波長范圍。若為雙軸延伸工藝(雙軸延伸兩軸延伸倍率可不相同,亦可為依序雙軸或同時雙軸延伸),除了可以調整波長范圍外,更能控制經多層膜反射片的光線的P偏振與S偏振的比例。且能與其它光學膜(如上述擴散膜與增光膜)的特性配合,使得整體背光模塊更具均勻化、擴散、消除色差、調整偏振態(tài)、調整反射率、減少云紋(MURA)與能利用干涉原理調整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實施例再請參閱圖7B與圖7C所示為本發(fā)明多層膜反射片的結構實施例示意圖。圖7B所示多層膜反射片在結構高分子光學薄膜701、703、705、707之外,于一表面 (如圖中上表面或下方表面)上利用擠出或涂布工藝(coating)形成表面結構70。表面結構70 —般可為長度或寬度約介于5um IOOum的微結構體所組成,組成表面結構70的微結構體形狀常為球狀(sphere)、半球狀、菱形(prism)或金字塔(pyramid)等,或由各種可以擴散光線的結構組成。微結構體的分布可成均勻或混亂不均勻的分布,以避免跟其它元件重疊產生疊紋現(xiàn)象(MoiWpattern)。表面結構70的功能是可混亂光線射出后的光徑、增加光程,能增加光線均勻度。另還可在制作表面結構70的工藝中增加擴散粒子708,增加光線的擴散能力,擴散粒子708可選自壓克力、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鈦之類的高分子,目的是借由不同折射率差異造成光線折射與散射,粒子的形狀亦可具有長條狀或接近橢圓形或圓形,而擴散粒子708可以混在涂布所使用的光學膠內部。圖7C所示多層膜反射片高分子光學薄膜701、703、705、707的兩側利用光學膠 (optical glue)貼合基材711、712,包括上述的上表面與另一側下表面,借以于上下兩側皆通過涂布工藝制作表面結構70、62,并同理可以同時形成擴散粒子708、709,借此可以增加多層膜反射片的擴散能力。此例中,上方的表面結構70可貼合(可利用積層工藝, lamination)于本發(fā)明顯示器背光模塊中的擴散膜或其它光學膜,形成一整體的光學元件, 比如于各多層膜反射片的上表面上貼附第一擴散膜,于下表面上貼附第二擴散膜,而在第一擴散膜與第二擴散膜等光學元件中皆可具有多個擴散粒子。上述用于形成表面結構的基材711、712作為支撐多層膜反射片結構的塑料,其可為聚碳酸脂(P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PS塑料(Polystyrene,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MS 塑料(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丙烯青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縮醛塑料(Polyoxymethylene,POM)、尼龍(Nylo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或 PET 與 PEN —定比例混成的 CoPEN 或 CoPET 聚氟乙烯(Ethylene-jTetrafluoroethyleneJTFE),聚乳酸(Polylactide,PLA)等材質,但不以上述為限。圖8所示為本發(fā)明多層膜反射片實施例的制造方法。如步驟S801,利用共擠出工藝(co-extrusion)制作由多層高分子薄膜形成的多層膜反射片,其中可利用一或多數臺擠出機分別將多種不同材料的高分子材料輸送進入一共擠模頭內部,經擠出后,可經歷冷卻定型、引取以及截斷等步驟,如步驟S803,形成多層膜反射片。其間,可于擠出后、定型前采一在線(online)單軸延伸工藝或于離線(offline) 收膜后執(zhí)行一單軸延伸工藝,形成一具有偏光效果的光學元件;或是在線或離線執(zhí)行雙軸延伸工藝,借以控制經該多層膜反射片的光線的P偏振與S偏振的比例,或形成無具偏光的特性的多層膜反射片(步驟S805),延伸工藝改變多層膜反射片物理特性,產生可針對特定波長范圍光線反射的光學元件,同時根據單軸或雙軸的延伸比例改變偏振效果。最后,更可于多層膜反射片上形成表面結構(步驟S807)。圖9A與圖9B所示為本發(fā)明背光模塊中不同多層膜反射片具有不同拉伸方向的示意圖。當多層膜反射片經過延伸工藝(stretching)后,其中材料中的分子或是有其它額外添加的粒子在被· ·伸的過程中產生較規(guī)則性的拉伸方向,借此產生的延伸軸 (stretching axis)與垂直此軸向的旋光性有明顯區(qū)別,產生偏光的效果。如圖9A,其中顯示一組背光模塊示意圖,包括有背光源模塊901、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擴散膜905、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與液晶顯示面板909。根據此實施例,其中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在制作的過程中引入了圖8所示的延伸工藝, 經過單軸延伸或不同比例的雙軸延伸,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的分子排列有不同的方向,分別為圖中的拉伸方向911,912,借此延伸工藝的設計,使得兩個多層膜反射片903,907有不同的特性,當光線穿透此背光模塊時,產生不同的效果。圖9B則顯示上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設計位于上下兩層,且分別有不同的拉伸方向913,914,甚至并非垂直方向的設計。如此,第一多層膜反射片903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907設計有不同的光學特性,如經過拉伸后有不同方向的偏振效果,其偏光方向可不對稱,或旋轉一角度,并能對不同偏振光(P光、S光)有不同的偏振比例,甚至通過不同厚度的設計產生不同的穿透光效果。圖中不同層的光學膜有不同的拉伸方向913,914,并有一夾角。綜合上述內容,本發(fā)明提出的顯示器背光模塊除了具有擴散效果的擴散膜以外, 特別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由多層不同折射率薄膜疊合而成的多層膜反射片,有以下幾種特性1.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同時設置于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中, 運用多層膜反射片中多層不同折射率疊加的薄膜間的干涉原理,設定所要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并能因為光程增加與多次反射而獲得更均勻的背光;2.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背光源模塊中的反光片(反光板)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此空腔內會產生多重反射、折射、散射等物理現(xiàn)象,借此增加混光的路徑,達成均勻化的功能;3.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計位于上下兩層,其偏光方向可不對稱,或旋轉一角度;4.多層膜反射片的穿透率可以借由多層薄膜的材質、厚度、延伸的倍數條件來改變;5.借由控制反射率與穿透率,與擴散膜搭配使用后,可以調整光源的MURA的狀態(tài),能輔助擴散膜與導光板增加均勻性的功能,使此顯示器背光模塊產生更為均勻的光線.
一入 ,6.借由單軸延伸的工藝能調整多層反射膜的物理特性,使得在不同的偏振態(tài)下的光線具有不同的反射率與折射率,借由調整此多層膜反射片的反射率與穿透率;7.至少兩組的多層膜反射片相互搭配,可以設計產生不同光學特性的效果,包括產生特定偏振態(tài)的光線、不同偏振比例的P光與S光;8.經過雙軸延伸的多層膜反射片可設計為沒有偏光效果的薄膜,但可設計具有反射與濾光效果的薄膜;9.多層膜反射片中可選擇性制作一層紫外線反射層,借以反射由光源產生的多余紫外線,使之可以再利用,激發(fā)LED熒光粉中的特定成份,以增加發(fā)光效率。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故舉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同理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器背光模塊,應用于一液晶顯示裝置中,包括一側向式背光源模塊,包括一側向式光源;一導光板,耦接于所述側向式光源;一反光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一側,用以反射所述側向式光源的光線中進入所述導光板的一下行光線;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所述側向式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反光片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所述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以及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所述側向式背光源模塊與一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以及一擴散膜,貼附于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所述側向式背光源模塊產生的光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涂布或擠出一表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所述表面結構還包括有多個擴散粒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所述表面上貼附有擴散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表面上的所述擴散膜具有多個擴散粒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反射紫外線的一紫外線反射層。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單軸延伸工藝所制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經所述單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 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所述雙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 90%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具有偏光特性。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不具有偏光特性。
13.—種顯示器背光模塊,應用于一液晶顯示裝置中,包括一直下式背光源模塊,包括一光源;一反光板,耦接于所述光源,用以反射所述光源光線經折射產生的一下行光線;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一出光面上,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所述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反光板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所述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以及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設置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塊與一液晶顯示面板之間,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其中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以及一擴散膜,貼附于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的一側,利用膜內的微結構均勻擴散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產生的光線。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光源為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發(fā)光二極管陣列由多組具有紅、綠、藍三色的發(fā)光二極管、鐳射二極管,或藍光激發(fā)熒光粉的發(fā)光二極管或紫外線激發(fā)多色熒光粉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元件所組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涂布或擠出一表面結構。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所述表面結構還包括有多個擴散粒子。
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所述表面上貼附有擴散膜。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表面上的所述擴散膜具有多個擴散粒子。
20.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反射紫外線的一紫外線反射層。
21.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單軸延伸工藝所制成。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所述單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 90%之間。
23.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
24.根據權利要求第23項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經所述雙軸延伸工藝后,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 30%與90%之間。
2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具有偏光特性。
2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為經一雙軸延伸工藝所制成,且多層膜反射片不具有偏光特性。
27.—種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包括設置一液晶顯示面板;設置一背光源模塊,具有一光源與一反光元件;設置一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液晶顯示面板貼合,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設置一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背光源模塊貼合,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運用干涉原理設計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并且,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背光源模塊中的所述反光元件間定義一反射空腔,光線在所述反射空腔內產生多重反射、折射與散射;以及于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之間設置一光學膜。
2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是由一共擠出工藝所制作。
29.根據權利要求觀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還經過一單軸延伸工藝,形成一具有偏光效果的光學元件。
30.根據權利要求四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經所述單軸延伸工藝制作的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
31.根據權利要求28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與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更經過一雙軸延伸工藝,借以控制經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光線的P偏振與S偏振的比例。
32.根據權利要求31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經所述雙軸延伸工藝制作的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在光譜400nm 700nm的平均穿透率在30%與90%之間。
33.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背光源模塊為一側光式背光源模塊。
34.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背光源模塊為一直下式背光源模塊。
35.根據權利要求34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塊的光源為一發(fā)光二極管陣列,所述發(fā)光二極管陣列由多組具有紅、綠、藍三色,或其它類型的發(fā)光二極管的發(fā)光元件所組成。
36.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多層膜反射片或所述第二多層膜反射片的一表面上還以一涂布工藝形成一表面結構。
37.根據權利要求36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表面結構具有多個擴散粒子。
38.根據權利要求27所述的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多層膜反射片的多層結構中還包括利用一共擠出、涂布、濺鍍或蒸鍍工藝制作的一紫外線反射層。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具有多層多層膜反射片的顯示器背光模塊及其制造方法,特別提出一種由多層具有不同折射率且相互疊合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所組成的多層膜反射片,液晶顯示器中具有采用多層多層膜反射片的背光模塊,通過各層多層膜反射片中運用的干涉原理設計所要反射或是穿透具有特定波長范圍的光線,能獲得更均勻的背光。顯示器背光模塊的實施例包括一背光源模塊,如直下式或是側向式的光源,再包括第一多層膜反射片、第二多層膜反射片與一光學膜,此光學膜可為擴散膜。
文檔編號F21V17/00GK102537767SQ20101061967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張仁懷, 林昭穎 申請人:宏騰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