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和電視接收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894038閱讀:15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和電視接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和電視接收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液晶電視機等液晶顯示裝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因為不會自發(fā)光,所以需要 另外的背光源裝置作為照明裝置。該背光源裝置,公知為設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zhèn)?與顯 示面相反的一側),具備在液晶面板一側的面上具有開口部的底座;作為燈被收容在底座 內(nèi)的多根熒光管;和配置在底座的開口部的用于使熒光管發(fā)出的光有效地向液晶面板一側 射出的光學部件(擴散板等)。該背光源裝置,在熒光管出射線狀的光的情況下,使熒光管排列多根,并利用光學 部件將線狀的光變換為面狀的光,由此實現(xiàn)照明光的均勻化。但是,在向該面狀光的變換沒 有充分進行的情況下,會產(chǎn)生沿熒光管的排列的條紋狀的燈圖案,使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 品質(zhì)劣化。為了實現(xiàn)該背光源裝置的照明光的均勻化,例如,優(yōu)選增加配置的光源的數(shù)量而 減小相鄰的燈間的距離,或是提高擴散板的擴散度。但是,如果增加燈數(shù)量,則該背光源裝 置的成本增大,且消耗電力也增大。此外,當提高擴散板的擴散度時,不能夠使亮度上升,還 是會有產(chǎn)生要增加燈數(shù)量的需求的問題。于是,作為抑制消耗電力并維持亮度均勻性的背 光源裝置,已知下述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裝置。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具備使擴散光向顯示面板的背面照射的擴散 板;和并列排列的多個冷陰極熒光燈,多個冷陰極熒光燈的排列間隔設置為在顯示面板的 與顯示畫面中央部對應的中央部分比在顯示面板的與該顯示畫面周邊部對應的周邊部分 窄,并且冷陰極熒光燈與擴散板之間的間隔設置為在冷陰極熒光燈的周邊部分比在冷陰極 熒光燈的中央部分窄。根據(jù)這樣的結構,能夠在顯示畫面中央部分確保充分的亮度、并在顯 示畫面周邊部分減少燈的數(shù)量,能夠抑制消耗電力的增大。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347062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結構中,因為遍及顯示畫面整體地配置燈,所以 燈數(shù)量的削減有限度。即,如果過分削減顯示畫面周邊部分的燈數(shù)量,則可能產(chǎn)生燈圖案, 所以需要在該部分設置規(guī)定數(shù)量的燈,并且也需要在其周邊設置燈。因此,難以充分適應近 年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省電力化的要求,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本發(fā)明是基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其通過有效利 用來自光源的出射光,能夠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勻性、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此外,本 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備這樣的照明裝置的顯示裝置,以及具備這樣的顯示裝置的電 視接收裝置。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光源;底座,該底座收容上述光源,并具有用于使該光源的光出射的開口部;和光學部件,該光學部件以與上述光 源相對地覆蓋上述開口部的形式配置;上述底座的與上述光學部件相對的部分至少被區(qū)分 為第一端部;位于與上述第一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的第二端部;和被上述第一端部和第 二端部夾著的中央部,上述第一端部、上述第二端部和上述中央部中的1個或2個部分為 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區(qū)域,其余部分為沒有配置上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上述光 學部件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 射率,比與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 大。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底座的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央部中的1個或2個部分為配置 光源的光源配置區(qū)域,其余部分為沒有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所以與在底座整體上 都配置光源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光源數(shù)量,能夠實現(xiàn)該照明裝置的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如上所述,在形成有沒有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的情況下,因為不從該光源 非配置區(qū)域出射光,所以從底座的開口部出射的照明光在與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相當?shù)牟糠?暗色化,可能會變得不均勻。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使以覆蓋底座的開口部的形式配置的光學部件構成為至少與 上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在與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相對較大,在與光源非 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相對較小。由此,從光源配置區(qū)域的光源出射的光,首先到達光學部件 中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位,所以較多被反射(即不透過),相對于來自光源的出射光量, 照明光的亮度得到抑制。另一方面,在此處被反射的光,在底座內(nèi)反射并到達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成為可能。因為光學部件中與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小,所以 更多的光透過,能夠得到規(guī)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像這樣,從光源配置區(qū)域的光源出射的光,在光學部件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 位向底座內(nèi)反射,由此導向光源非配置區(qū)域,并且通過在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相對減小光 學部件的光反射率,能夠使照明光也從沒有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出射。結果,不需要 在該照明裝置整體上都配置光源,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此外,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中,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 的部位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一致。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光源配置區(qū)域的光源出射的光,被光學部件的與光源相對的 面均勻地反射(或透過),所以能夠在該光源配置區(qū)域中得到均勻的照明光。此外,能夠構成為在上述底座,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的面積小于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的面積。像這樣,在配置有光源的光源配置區(qū)域的面積小于沒有配置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的面積的情況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因為能夠將光源的光在底座內(nèi)導向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所以能夠在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勻性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方面期待更大的效果。此外,能夠構成為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中央部。像這樣,通過在底座的中央部設置光源配置區(qū)域,能夠在該照明裝置的中央部確 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備該照明裝置的顯示裝置中顯示中央部的亮度得以確保,所以能夠得 到良好的視認性。此外,能夠構成為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一端部或上述第二端部的任一個。進而,能夠構成為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上述底座的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
二端部。像這樣,能夠與該照明裝置的使用條件等相應地在底座的任意部位形成光源配置 區(qū)域。此外,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上 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在距離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比距離 該部位較遠一側大。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光源配置區(qū)域的光源向光源非配置區(qū)域反射的光,在光學部 件中距離與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的部位相對較容易反射,該反射光也會到達距離 與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遠的部位。進而,在距離與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遠的 部位,光學部件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小,所以更多的光會透過,能夠得到規(guī)定的照明光的亮 度。因此,能夠使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大致均勻,作為該照明裝置整體能夠實 現(xiàn)的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上 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從距離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向距離 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地逐漸變小。此外,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上 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從距離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向距離 該部位較遠一側階段性地逐漸變小。像這樣,在光學部件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上,使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 重疊的部位的光反射率,從距離與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 側分等級地、具體而言為連續(xù)地逐漸或階段性地逐漸變小,由此能夠使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 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變得平滑,進而作為該照明裝置整體能夠實現(xiàn)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包括光擴散部件,該光擴散部件使來自上述光 源的光擴散;和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在上述光擴散部件中的與上述光源相 對的面上形成,并具有大于該光擴散部件的光反射率。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光學部件中要使光反射率變大的部位相對較多地形成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在要使光反射率變小的部位相對較少地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由此能夠簡單地 變更光學部件的光反射率。進而,例如光源為線狀光源的情況下,出射線狀的光,但透過光 反射率調(diào)整部的線狀的光,入射到光擴散部件而在此處被擴散,由此被變換為面狀的光。由 此,能夠使該照明裝置的亮度分布變得平滑。此外,上述光學部件能夠構成為,包括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 配置在上述光源一側,并反射來自該光源的光;和光擴散部件,該光擴散部件在上述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件的與上述光源一側相反一側相鄰配置,并使來自上述光源的光擴散,上述光反 射率調(diào)整部件在與上述光源相對一側的面,形成有具有比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和上述光擴 散部件大的光反射率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的光反射率大于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和光擴散部 件的光反射率,所以能夠通過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的形成方式控制從光源入射到光學部件的光量。進而,例如通過充分確保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的厚度(強度),能夠減小在與其光源相 對的一側相鄰配置的光擴散部件的厚度。一般而言,光擴散部件是高價的,所以通過構成為 準備比該光擴散部件廉價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在其上載置減小了厚度的光擴散部件,能 夠有助于該照明裝置的成本削減。此外,上述底座能夠構成為在其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具備光反射部,該光反射 部具有使來自上述光源的光指向上述光學部件一側的指向面。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能夠利用指向面使來自在光源配置區(qū)域 中配置的光源的出射光指向光學部件一側,所以能夠有效利用出射光,并且能夠更加可靠 地抑制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變暗。此外,能夠構成為具備向上述光源供給驅動電力的光源驅動基板,上述光源驅動 基板配置在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位置。該情況下,能夠盡可能地減小光源與光源驅動基板之間的距離,所以能夠減小用 于從光源驅動基板傳送驅動電力的送電線的長度,能夠確保較高的安全性。進而,能夠使光 源驅動基板成為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大小,所以有助于成本削減,并且能夠在伴隨光源驅動 基板的縮小化而產(chǎn)生的空間中配置周邊部件,能夠使該照明裝置薄型化。此外,能夠構成為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底座之間設置有能夠在它們之間熱傳導的 熱傳導部件。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熱從點亮時高溫化的光源通過熱傳導部件向底座移動,所以在 配置有該熱傳導部件的部位上光源的溫度下降,能夠強制形成最冷點。結果,能夠提高光源 附近的亮度,能夠有助于省電力化。特別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僅在光源配置區(qū)域配置光 源,所以與在底座整體上都配置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光源間的距離。進而,光源與光學部 件的反射率較大的部位重疊。因此,在光源上形成最冷點的情況下,也能夠成為難以見到光 源的亮度不均的設計。此外,能夠構成為上述光源并列地配置多個,上述熱傳導部件在多個上述光源與 上述底座之間分別設置,且對于任意的熱傳導部件,與其相鄰的2個熱傳導部件從上述光 源的并列方向錯開配置。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熱傳導部件不會沿光源的并列方向位于同一直線上,所以能夠 使其難以被視認為不均。接著,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上述照明裝置; 和利用來自該照明裝置的光進行顯示的顯示面板。根據(jù)這樣的顯示裝置,能夠在照明裝置中保持照明光的均勻性,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 和省電力化,所以在該顯示裝置中也能夠抑制顯示不均,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能夠舉例液晶面板作為上述顯示面板。這樣的顯示裝置作為液晶顯示裝置,能夠 應用于各種用途,例如電視機和個人計算機的桌面畫面等,特別能夠適于大型畫面使用。此外,本發(fā)明的電視接收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上述顯示裝置。根據(jù)這樣的電視接收裝置,能夠提供視認性好、低價格且省電力化的裝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通過有效利用來自光源的出射光,能夠保持照明光的均 勻性,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因為具備這樣的照明裝 置,所以能夠抑制顯示不均,并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電視接收裝置,因為具備這樣的顯示裝置,所以能夠提供視認性優(yōu)良、低價格且省電力化的裝置。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電視接收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電視接收裝置具備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液晶顯示裝置的沿短邊方向的截面結構的截面圖。圖4是表示液晶顯示裝置的沿長邊方向的截面結構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液晶顯示裝置中具備的底座的概要結構的平面圖。圖6是表示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概要結構的主 要部分放大平面圖。圖7是說明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圖7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9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平 面圖。圖10是表示圖9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11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不同的一個變形 例的平面圖。圖12是表示圖11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13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進一步不同的一 個變形例的平面圖。圖14是表示圖13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底座的概要結構的平面 圖。圖16是說明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 構的平面圖。圖17是表示圖16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的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底座的概要結構的平面 圖。圖19是說明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 構的平面圖。圖20是表示圖19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圖21是表示光學部件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光學部件上形成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放大平面 圖。圖23是表示實施方式5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沿短邊方向的截面結構的截面圖。圖24是表示實施方式6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 射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5是用于說明圖24的結構的圖。附圖標記說明
10…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1…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2…背光源裝置(照 明裝置),14…底座,14b…底座的開口部,15a…擴散板(光學部件,光擴散部件),17…冷陰 極管(光源),27…熱傳導部件,28···山型反射部(反射部),29…逆變器基板(光源驅動基 板),30…底座的底板,30A…底座的底板的第一端部,30B…底座的底板的第二端部,300·· 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40···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80···光學部件,81···玻璃基板(光反射率調(diào)整 部件),LA…光源配置區(qū)域,LN…光源非配置區(qū)域,TV…電視接收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方式1>用圖1至圖8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首先,說明具備液晶顯示裝置10的電視接收裝置TV的結構。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電視接收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 的電視接收裝置具備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概要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圖2的液晶顯 示裝置的沿短邊方向的截面結構的截面圖,圖4是表示圖2的液晶顯示裝置的沿長邊方向 的截面結構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圖2的液晶顯示裝置中具備的底座的概要結構的平面圖。 其中,圖5中,以底座的長邊方向為X軸方向,短邊方向為Y軸方向。本實施方式的電視接收裝置TV,如圖1所示,構成為具備液晶顯示裝置10 ;夾著 收容該液晶顯示裝置10的表面背面兩個機殼Ca、Cb ;電源P ;調(diào)諧器T ;和臺座S。液晶顯 示裝置(顯示裝置)10整體成橫長的方形,以縱向放置狀態(tài)被收容。該液晶顯示裝置10,如 圖2所示,具備作為顯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2, 它們被框狀的邊框13等一體性地保持。接著,說明構成液晶顯示裝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裝置12(參照圖2至圖 4)。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1是將一對玻璃基板以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的狀態(tài)貼合、并在 兩玻璃基板之間封入有液晶的結構。在一個玻璃基板設置有與相互正交的源極配線和柵 極配線連接的開關元件(例如TFT);與該開關元件連接的像素電極;和取向膜等,在另一個 玻璃基板設置有R(紅色)、G(綠色)、B(藍色)等各著色部以規(guī)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濾光片、 對置電極和取向膜等。此外,在兩基板的外側配置有偏光板lla、llb(參照圖3和圖4)。背光源裝置12,如圖2所示,具備在光出射面一側(液晶面板11 一側)具有開口 部14b的呈大致箱型的底座14 ;覆蓋底座14的開口部14b地配置的光學片組15(擴散板 (光學部件、光擴散部件)15a和在擴散板15a與液晶面板11之間配置的多個光學片15b); 和框架16,該框架16沿底座14的長邊配置,并在與底座14之間夾著地保持擴散板15a的 長邊邊緣部。進而,在底座14內(nèi),具備冷陰極管(光源)17,用于將冷陰極管17安裝在底 座14上的燈夾18,在冷陰極管17的各端部擔當電連接的中繼的中繼連接器19,一并覆蓋 冷陰極管17組的端部和中繼連接器19組的保持件20。其中,在該背光源裝置12中,擴散 板15a —側與冷陰極管17相比成為光出射側。底座14是金屬制的,如圖3和圖4所示,金屬板成型為包括矩形狀的底板30和從 其各邊立起的以大致U字狀折返的折返外邊緣部21 (短邊方向的折返外邊緣部21a和長邊 方向的折返外邊緣部21b)的較淺的大致箱型。在底座14的底板30上,在其長邊方向的兩端部,貫穿設置有多個用于安裝中繼連接器19的安裝孔22。進而,在底座14的折返外邊緣 部21b的上表面,如圖3所示,貫穿設置有固定孔14c,例如使得能夠用例如螺釘?shù)仁惯吙?13、框架16和底座14等一體化。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內(nèi)面一側(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一側)配設有反射片 23。反射片23是合成樹脂制的,其表面為光反射性優(yōu)良的白色,沿底座14的底板30的內(nèi) 表面以覆蓋其大致全部區(qū)域的方式敷設。該反射片23的長邊邊緣部,如圖4所示,以覆蓋 底座14的折返外邊緣部21b的方式立起,成為被底座14和擴散板15a夾著的狀態(tài)。利用 該反射片23,能夠使從冷陰極管17出射的光向擴散板15a —側反射。冷陰極管17呈細長的管狀,在使其長邊方向(軸方向)與底座14的長邊方向一 致的狀態(tài)、且多根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狀態(tài)下,以在底座14內(nèi)偏在的形式收容。具體而言,如 圖5所示,對于底座14的底板30 (與擴散板15a相對的部位),將其短邊方向等分為第一 端部30A ;位于與該第一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的第二端部30B ;和被它們夾著的中央部30C 的情況下,冷陰極管17配置在底板30的中央部30C,在此處形成光源配置區(qū)域LA。另一方 面,在底板30的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在此處形成光源非配 置區(qū)域LN。S卩,冷陰極管17以偏向底座14的底板30的短邊方向的中央部的形式形成光 源配置區(qū)域LA,該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面積小于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的面積(為大致一半)。 其中,本實施方式中,使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和中央部30C的面積分別相等(等分 地區(qū)分),但其區(qū)分的比率能夠變更,相應地也能夠變更光源配置區(qū)域LA和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LN的面積(兩者的面積比)。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中,冷陰極管17被燈夾18(圖3和圖4 中未圖示)把持,由此以與底座14的底板30 (反射片23)之間設置較小間隙的狀態(tài)被支撐 (參照圖4)。進而,在該間隙中,與冷陰極管17的一部分和底板30(反射片23)接觸地設 置有熱傳導部件27。熱傳導部件27是矩形狀的板狀部件,如圖5所示,以使其長邊方向與冷陰極管17 的軸線方向一致的形式配置在各冷陰極管17的正下方。在配置有熱傳導部件27的部位, 點亮冷陰極管17的情況下,熱能夠通過該熱傳導部件27從高溫化的冷陰極管17向底座14 的底板30移動。因此,冷陰極管17在與熱傳導部件27接觸的部位溫度局部地降低,在配 置有該熱傳導部件27的部位強制地形成最冷點。該熱傳導部件27,在底座14的底板30上呈交錯狀配置。即,對于任意的熱傳導部 件27,與其相鄰的熱傳導部件27、27以分別相對于冷陰極管17的排列方向(底板30的短 邊方向)錯開位置的形式,即不排列在一列上的配置的形式排列。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即底板30的第一端部30A 和第二端部30B,沿底板30的長邊方向分別延伸設置有山型反射部(反射部)28 (參照圖 5)。山型反射部28是合成樹脂制的,其表面為光反射性優(yōu)良的白色,具有與冷陰極管17相 對、且向底板30傾斜的2個傾斜面(指向面)28a、28a。山型反射部28成為其長邊方向沿 著配置于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冷陰極管17的軸線方向的形狀,利用1個傾斜面28a使從冷 陰極管17出射的光指向擴散板15a —側。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外面一側(與配置有冷陰極管17 —側相反的一側),如圖 3和圖4所示,在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位置上,具體而言為與冷陰極管17的端部重疊的位置上安裝有逆變器基板(光源驅動基板)29,從該逆變器基板29向冷陰極管17供給驅 動電力。冷陰極管17的各端部具備接受驅動電力的端子(未圖示),通過將該端子與從逆 變器基板29延伸的線束29a(參照圖4)電連接而能夠供給高壓的驅動電力。該電連接在 冷陰極管17的端部所嵌入的中繼連接器19內(nèi)形成,以覆蓋該中繼連接器19的方式安裝有 保持件20。覆蓋冷陰極管17的端部和中繼連接器19的保持件20,是呈白色的合成樹脂制,如 圖2所示,呈沿底座14的短邊方向延伸的細長的大致箱型。該保持件20,如圖4所示,其表 面一側具有能夠以不同高度載置擴散板15a到液晶面板11的階梯狀面,且以與底座14的 短邊方向的折返外邊緣部21a —部分重疊的狀態(tài)配置,與折返外邊緣部21a —同形成該背 光源裝置12的側壁。插入銷24從保持件20中與底座14的折返外邊緣部21a相對的面突 出,通過將該插入銷24插入在底座14的折返外邊緣部21a的上表面形成的插入孔25中, 將該保持件20安裝于底座14。覆蓋冷陰極管17的端部的保持件20的階梯狀面,由與底座14的底板30平行的3 個面構成,在位于最低位置的第一面20a載置有擴散板15a的短邊邊緣部。進而,從第一面 20a延伸出向底座14的底板30傾斜的傾斜蓋26。在保持件20的階梯狀面的第二面20b, 載置有液晶面板11的短邊邊緣部。保持件20的階梯狀面中位于最高位置的第三面20c配 置在與底座14的折返外邊緣部21a重疊的位置,與邊框13接觸。另一方面,在底座14的開口部14b —側配設有包括擴散板(光學部件,光擴散部 件)15a和光學片15b的光學片組15。擴散板15a是在合成樹脂制的板狀部件中分散混合 光散亂粒子而成,具有使從作為線狀的光源的冷陰極管17出射的線狀光擴散的功能,并且 同時具有使冷陰極管17的出射光反射的光反射功能。擴散板15a的短邊邊緣部如上所述載 置在保持件20的第一面20a上,不受到上下方向的拘束力。另一方面,擴散板15a的長邊 邊緣部,如圖4所示,通過被底座14(反射片23)和框架16夾著而固定。這樣,擴散板15a 覆蓋底座14的開口部14b。擴散板15a上配置的光學片15b,從擴散板15a—側依次疊層有擴散片、透鏡片、反 射型偏光板,具有使從冷陰極管17出射、通過擴散板15a的光成為面狀的光的功能。在該 光學片15b的上表面一側設置有液晶面板11,該光學片被擴散板15a和液晶面板11夾持。其中,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冷陰極管17的管徑為4. 0mm,冷陰極管17與反射片23 之間的距離為0. 8mm,相鄰的冷陰極管17之間的距離為16. 4mm,冷陰極管17與擴散板15a 之間的距離為2. 7mm。這樣在背光源裝置12中,在各構成部件之間實現(xiàn)薄型化,特別是使冷 陰極管17與擴散板15a的距離、冷陰極管17與反射片23的距離減小。然后通過這樣的背 光源裝置12的薄型化,使液晶顯示裝置10的厚度(即從液晶面板11的正面到背光源裝置 12的背面的厚度)為16mm,電視接收裝置TV的厚度(即從正面?zhèn)葯C殼Ca的正面到背面?zhèn)?機殼Cb的背面的厚度)為34mm,實現(xiàn)薄型的電視接收裝置。此處,對于擴散板15a的光反射功能,用圖6至圖8詳細說明。圖6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概要結構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圖,圖 7是說明圖6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圖6 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其中,在圖6至圖8中,以擴散板的長邊 方向為X軸方向,以其短邊方向為Y軸方向。此外,在圖8中,橫軸表示Y軸方向(短邊方向),是對從Y軸方向的Yl —側的端部(Yl端)到中央和從中央到Y2—側的端部(Y2端) 的光反射率作圖的圖表。在擴散板15a,如圖6所示,在其與冷陰極管17相對一側的面上,形成有成為白色 的點圖案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圖案,例如通過在擴散板15a的 表面印刷含有金屬氧化物的漿料(paste)而形成。作為該印刷方法,適用絲網(wǎng)印刷、噴墨印刷等。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內(nèi)的光反射率為75%,與擴散板15a 自身的面內(nèi)的光反射率為30%相比,具有大的光反射率。此處,本實施方式中,各材料的 光反射率,使用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公司制造的CM_3700d的LAV(測定直徑 Φ 25. 4mm)測定的測定直徑內(nèi)的平均光反射率。其中,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自身的光反射率, 是遍及玻璃基板的一面整體形成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基于上述測定機構對該形成面進行 測定的值。擴散板15a具有長邊方向(X軸方向)和短邊方向(Y軸方向),通過使光反射率 調(diào)整部40的點圖案變化,使擴散板15a的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如圖7和圖 8所示沿短邊方向變化。即,擴散板15a整體上構成為,在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與光源 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光源重疊面DA)的光反射率大于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 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具體而言,在擴散板15a的光源重 疊面DA,光反射率一致為50%,在該擴散板15a內(nèi)表現(xiàn)為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擴散板15a 的光源非重疊面DN,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面DA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 逐漸減小,在光源非重疊面DN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兩端部(圖8中為Yl端和Y2端) 為最小值30%。如上所述的擴散板15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由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各點的面積決 定。即,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自身的光反射率比擴散板15a自身的光反射率大,所以只要相 對增大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就能夠相對增大光反射率,只要相對減小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就能夠相對減小光反射率。具體而言,擴散板15a構成為光反射率 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在光源重疊面DA相對較大且相同,而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 從該光源重疊面DA與光源非重疊面DN的邊界向光源非重疊面DN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部連 續(xù)減小。此外,作為光反射率的調(diào)整方法,也可以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各點的面積相同, 而變更點彼此的間隔。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背光源裝置12具備的底座14中,與擴散板15a相 對的底板30被區(qū)分為第一端部30A ;第二端部30B ;和被它們夾著的中央部30C,中央部 30C為配置有冷陰極管17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另一方面,第一端部30A和第二端部30B為 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由此,與在底座整體上都配置冷陰極管的情況 相比,能夠減少冷陰極管17的數(shù)量,能夠實現(xiàn)該背光源裝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進而,與冷陰極管17相對地配置的擴散板15a,在其相對面上,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 重疊的部位(光源重疊區(qū)域)DA的光反射率大于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位(光源 非重疊區(qū)域)DN的光反射率,所以能夠抑制該背光源裝置12的照明光的不均勻。如上所述,在形成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的情況下,因為光不 從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出射,所以從背光源裝置12照射的照明光,在與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相當?shù)牟糠挚赡軙瞪?,變得不均勻。但是,根?jù)本發(fā)明的結構,從光源配置區(qū)域LA出 射的光,首先到達擴散板15a的光源重疊面DA、即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位,所以較多被反 射(即,不透過),對于來自冷陰極管17的出射光量,照明光的亮度得到抑制。另一方面, 在光源重疊面DA反射的光,在底座14內(nèi)被例如反射片23等進一步反射,得以到達擴散板 15a的光源非重疊面DN。此處,因為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小,所以更多的光 透過,能夠得到規(guī)定的照明光的亮度。結果,該背光源裝置12整體上能夠實現(xiàn)照明亮度的 均勻性。像這樣,對于從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冷陰極管17出射的光,通過使其在擴散板15a 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位(光源重疊面DA)反射到底座14內(nèi)來導向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 并且通過相對減小與該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對應的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能夠使照 明光也從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出射。結果,不需要為了保持該背光 源裝置12的照明亮度的均勻性而在底座14整體配置冷陰極管17,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化和省 電力化。特別是,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薄型化的背光源裝置12中,本發(fā)明的結構對于抑制 亮度不均是有效的。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裝置12中,因為冷陰極管17與擴散板15a之間的 距離變小,所以燈圖案可能會被視認。為了抑制該燈圖案產(chǎn)生,以往采用密集(即多數(shù))排 列冷陰極管的結構,所以關系到成本提高。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結構,顯然在光源非配置區(qū) 域LN中不會產(chǎn)生燈圖案。進而,在光源配置區(qū)域LA中,從冷陰極管17出射的線狀光,在擴 散板15a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位(光源重疊面DA)相對較多地反射,所以難以保持線 狀光的狀態(tài)透過擴散板15a,難以產(chǎn)生燈圖案。結果,即使在薄型化的背光源裝置12中,在 不增加冷陰極管17的配置根數(shù)、或者減少冷陰極管17的配置根數(shù)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燈 圖案的產(chǎn)生,實現(xiàn)低成本,且能夠實現(xiàn)沒有亮度不均的照明。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擴散板15a的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在與光源 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光源重疊面DA)內(nèi)一致。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冷陰極管17出射的光,被擴散板15a均勻 地反射(或透過),所以在該光源配置區(qū)域LA中能夠容易地得到均勻的照明光。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底板30,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面積小于光源非配 置區(qū)域LN的面積。像這樣使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面積相對較小的情況下,通過如本實施方式的結構 那樣在擴散板15a的面內(nèi)的光反射率中設置變化,能夠將從冷陰極管17出射的光在底座14 內(nèi)導向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結果,在保持照明亮度的均勻性同時低成本化和省電力化方面 能夠期待較大的效果。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區(qū)域LA形成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中央部30C。根據(jù)這樣的結構,能夠在背光源裝置12的中央部確保充分的亮度,在具備該背光 源裝置12的電視接收裝置TV中顯示中央部的亮度也得以確保,所以能夠得到良好的視認 性。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擴散板15a的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位的與冷陰極 光17相對的面(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在距離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光 源重疊面DA)較近的一側,大于距離該部位較遠的一側。
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到達擴散板15a的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在距離光源重疊面DA 較近的部位相對較易反射,該反射光也會到達距離光源重疊面DA較遠的部位。進而,在距 離光源重疊面DA較遠的部位,因為其光反射率相對較小,所以更多的光會透過,能夠得到 規(guī)定的照明光的亮度。因此,能夠使光源非重疊面DN(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中的照明光的 亮度大致均勻,作為背光源裝置12整體能夠實現(xiàn)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擴散板15a的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 疊面DA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逐漸減小。像這樣,通過使光源非重疊面DN的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面DA較近一側向距 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逐漸、換言之分等級地減小,能夠使光源非重疊面DN(光源非配置 區(qū)域LN)中的照明光的亮度分布進一步平滑,進而作為背光源裝置12整體能夠實現(xiàn)進一步 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擴散板15a的與冷陰極管17相對一側的面,形成有具有大 于該擴散板15a的光反射率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擴散板15a中要增大光反射率的部位相對較多地(使點的面 積較大地)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在要減小光反射率的部位相對較少地(使點的面積較 小地)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由此能夠簡單地變更擴散板15a的表面的光反射率。進而, 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出射線狀的光的冷陰極管17,所以透過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線狀的光, 通過入射到擴散板15a而被擴散而變換為面狀的光,能夠使背光源裝置12的照明亮度分布 變得平滑。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底座14的底板30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中,形成有具有使 從冷陰極管17出射的光向擴散板15a —側反射(指向)的傾斜面28a的山型反射部28。根據(jù)這樣的結構,能夠使來自配置在光源配置區(qū)域LA的冷陰極管17的出射光,在 山型反射部28的傾斜面28a上向擴散板15a —側反射,所以能夠有效利用出射光,并且能 夠更加可靠地抑制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變暗。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底座14中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安裝有用于向 冷陰極管17供給驅動電力的逆變器基板29。該情況下,能夠盡可能減小冷陰極管17與逆變器基板29之間的距離,所以能夠減 小用于從逆變器基板29輸送高壓驅動電力的線束29a的長度,能夠確保較高的安全性。進 而,能夠使逆變器基板29為必要最小限度的大小,所以與遍及底座14整體形成逆變器基板 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化,且能夠在伴隨逆變器基板29的縮小而產(chǎn)生的空間中配置 周邊部件,能夠使背光源裝置12薄型化。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冷陰極管17與底座14的底板30之間,設置有能夠在它們 之間進行熱傳導的熱傳導部件27。根據(jù)這樣的結構,熱經(jīng)由熱傳導部件27從點亮時高溫化后的冷陰極管17向底座 14移動,所以在配置有該熱傳導部件27的部位上冷陰極管17的溫度降低,能夠強制地形成 最冷點。結果,能夠提高每1根冷陰極管17的亮度,能夠有助于省電力化。特別是,根據(jù)本 發(fā)明,因為僅在光源配置區(qū)域LA中配置冷陰極管17,所以與在底座14整體上配置的情況 相比,能夠減小冷陰極管17之間的距離,還能使冷陰極管17與擴散板15a的反射率較大的 部位重疊。因此,能夠實現(xiàn)即使在冷陰極管17上形成最冷點的情況下也難以看見冷陰極管17的亮度不均的設計。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配置有多個熱傳導部件27,對于任意的熱傳導部件,與其 相鄰的2個熱傳導部件從冷陰極管17的排列方向上錯開地配置,所以熱傳導部件27不會 位于同一直線上,難以視認為不均。〈變形例1>接著,用圖9和圖10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的變形例1。此處,表示對 擴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進行了變更的例子。圖9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平 面圖,圖10是表示圖9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擴散板150a,如圖9和圖10所示,光源重疊面DA(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 位中的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具有最大的光反射率,另一方面,光源非重疊面DN(與光 源非配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位中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中,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面 DA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階段性地逐漸減小。S卩,在擴散板150a的光源非重疊 面DN中,光反射率沿該擴散板150a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呈條狀變化。具體而言,如圖 9所示,在位于擴散板150a的中央部的光源重疊面DA,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第一區(qū) 域51,在位于其兩側的光源非重疊區(qū)域DN中的與第一區(qū)域51相鄰的部位,形成有光反射 率相對小于該第一區(qū)域51的第二區(qū)域52、52。進而,在光源非重疊面DN內(nèi),在第二區(qū)域52 的兩端側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對小于該第二區(qū)域52的第三區(qū)域53、53,在第三區(qū)域53的兩端 側形成有光反射率相對小于該第三區(qū)域53的第四區(qū)域54、54,在第四區(qū)域54的兩端側形成 有光反射率相對小于該第四區(qū)域54的第五區(qū)域55。本例中,擴散板150a的光反射率,如圖10所示,第一區(qū)域為50%,第二區(qū)域為 45%,第三區(qū)域為40%,第四區(qū)域為35%,第五區(qū)域為30%,是等比變化的。其中,第一區(qū)域 至第四區(qū)域中,通過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變化而決定上述光反射率,第五區(qū)域 沒有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即呈現(xiàn)擴散板150a自身的光反射率。像這樣,在擴散板150a的光源非重疊面DN,形成有光反射率不同的多個區(qū)域52、 53、54、55,通過以第二區(qū)域52 —第三區(qū)域53 —第四區(qū)域54 —第五區(qū)域55的順序減小光 反射率,能夠使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面DA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階段性地 逐漸減小。根據(jù)這樣的結構,能夠使光源非重疊面DN(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中的照明光的亮 度分布變得平滑,進而作為該背光源裝置12整體能夠實現(xiàn)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進而,根 據(jù)這樣形成光反射率不同的多個區(qū)域52、53、54、55的方法,該擴散板150a的制造方法變得 簡便,能夠有助于削減成本。〈變形例2>接著,用圖11和圖12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的變形例2。此處,表示將 擴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進一步變更的例子。圖11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平 面圖,圖12是表示圖11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擴散板250a,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其短邊方向(Y軸方向),光反射率在端部側 比在中央一側小。即,作為擴散板250a整體,位于其中央部的光源重疊面DA(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中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相對大于位于端部的光源非 重疊區(qū)域DN(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位中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 進而,在光源重疊面DA內(nèi)和光源非重疊區(qū)域內(nèi)DN中,光反射率也是從該擴散板250a的中 央部一側向端部一側變小。本例中,擴散板250a的光反射率,如圖12所示,在中央為50%,在Yl端和Y2端為 30 %,從中央向兩端從50 %向30 %之間連續(xù)變化。根據(jù)這樣的結構,作為擴散板250a整體能夠使照明光的亮度分布變得平滑,進而 作為該背光源裝置12整體能夠實現(xiàn)平滑的照明亮度分布。特別是這樣的結構,在具備該背 光源裝置12的電視接收裝置TV中,適于使其顯示中央部附近的亮度較大的情況。〈變形例3>接著,用圖13和圖14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的變形例3。此處,表示對 擴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進行進一步變更的例子。圖13是表示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一個變形例的平 面圖,圖14是表示圖13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擴散板350a中,如圖13和圖14所示,光源重疊面DA(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 部位中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具有相對較大的光反射率,光源非重疊面DN(與光源非配 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位中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具有相對較小的光反射率。進而,在光源 重疊面DA內(nèi)和光源非重疊面DN內(nèi),光反射率一致。本例中,擴散板350a的光反射率,如圖 12所示在位于中央的光源重疊面DA中為50%,在位于端部的光源非重疊面DN中為30%。如上所述的擴散板350a的光反射率的分布,能夠通過如下所述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 整部40而得到。在光源重疊面DA中,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面積相對增大,并且在 該光源重疊面DA內(nèi)相同。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疊面DN中,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 面積相對減小,并且在該光源非重疊面DN內(nèi)相同。此外,作為不同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方式,也可以如下所述。在光源重疊面DA 中,形成點的面積相同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另一方面,在光源非重疊面DN中,沒有形成光 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而在整體上使擴散板350a的表面露出,得到相對較小且一致的光反射率。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因為僅在擴散板350a的中央部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所以擴 散板350a的制造方法變得簡便,因此能夠有助于削減成本?!磳嵤┓绞?>接著,用圖15至圖17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在該實施方式2中,表現(xiàn)為將冷 陰極管的配置和擴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變更,其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對于與上述實 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圖15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概要結構的平面圖,圖16是說明 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平面圖,圖17是 表示圖16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其中,圖15至圖17中,以底 座和擴散板的長邊方向為X軸方向,以其短邊方向為Y軸方向。此外,圖17中,橫軸表示Y 軸方向(短邊方向),是對Y軸方向的從Yl—側的端部(Yl端)到中央和從中央到Y2—側 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作圖而得的圖表。冷陰極管17呈細長的管狀,在使其長邊方向(軸方向)與底座14的長邊方向一致的狀態(tài)、且多根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狀態(tài)下,以在底座14內(nèi)偏在的形式收容。具體而言,如 圖15所示,對于底座14的底板60 (與擴散板450a相對的部位),在其短邊方向上等分地區(qū) 分為第一端部60A ;位于與該第一端部60A相反一側的端部的第二端部60B ;和被它們夾 著的中央部60C的情況下,冷陰極管17在底板60的第一端部60A和第二端部60B配置有 相同數(shù)量,在此處形成光源配置區(qū)域LA-I。另一方面,在底板60的中央部60C沒有配置冷 陰極管17,在此處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S卩,冷陰極管17以偏向底座14的底板60 的短邊方向的兩端部的形式形成有光源配置區(qū)域LA-1。在底座14的開口部14b—側(冷陰極管17的光出射一側),配設有擴散板450a。 擴散板450a具有長邊方向(X軸方向)和短邊方向(Y軸方向),該擴散板450a的與冷陰極 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如圖16和圖17所示,沿短邊方向變化。即,擴散板450a在整 體上構成為,在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I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光源 重疊面DA-1)的光反射率大于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N-I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光源非重疊面 DN-1)的光反射率。具體而言,在擴散板450a的光源重疊面DA-I上,光反射率一致為50%, 在該擴散板450a內(nèi)呈現(xiàn)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擴散板450a的光源非重疊面DN-I上,光反 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面DA-I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地逐漸減小,在光源非 重疊面DN-I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中央部(圖17中的中央)成為最小值30%。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在背光源裝置12中具備的底座14中,與擴散板450a相 對的底板60被區(qū)分為第一端部60A ;第二端部60B ;和被它們夾著的中央部60C,將第一 端部60A和第二端部60B作為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1,另一方面,將中央部 60C作為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由此,與在底座整體都配置冷陰極 管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冷陰極管17的數(shù)量,能夠實現(xiàn)該背光源裝置12的低成本化和省電 力化。進而,本實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區(qū)域LA-I形成于底板60的第一端部60A和第二端 部60B,而且,擴散板450a上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I重疊的部位(光源重疊面DA-1)的光反 射率大于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重疊的部位(光源非重疊面DN-1)的光反射率。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在底座14的兩端部形成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I出射的光,首先 到達擴散板450a的光源重疊面DA-I、即光反射率相對較大的部位,所以較多被反射而導向 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1。因此,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中,光從其兩端側導入,難以產(chǎn)生光不能 供給到該區(qū)域的狀態(tài)。并且,與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相對的光源非重疊面DN-I的光反射 率相對較小,所以較多的光會透過。結果,能夠可靠地抑制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I變暗?!磳嵤┓绞?>接著,用圖18至圖20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3。該實施方式3中,表示將冷陰極 管的配置和擴散板的光反射率的分布進一步變更,其他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對于與上 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圖18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底座的概要結構的平面圖,圖19 是說明背光源裝置中具備的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上的光反射率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20是表示圖19的擴散板的短邊方向上的光反射率的變化的圖表。其中,圖18至圖20 中,以底座和擴散板的長邊方向為X軸方向,以其短邊方向為Y軸方向。此外,圖20中,橫 軸表示Y軸方向(短邊方向),是對Y軸方向的從Yl —側的端部(Yl端)到中央和從中央到Y2—側的端部(Y2端)的光反射率作圖而得的圖表。冷陰極管17呈細長的管狀,在使其長邊方向(軸方向)與底座14的長邊方向一 致的狀態(tài)、且多根相互平行地排列的狀態(tài)下,以在底座14內(nèi)偏在的形式收容。具體而言,如 圖18所示,對于底座14的底板70 (與擴散板550a相對的部位),在其短邊方向上等分地區(qū) 分為第一端部70A ;位于與該第一端部70A相反一側的端部的第二端部70B ;和被它們夾 著的中央部70C的情況下,冷陰極管17配置在底板60的第二端部70B中,在此處形成有光 源配置區(qū)域LA-2。另一方面,在底板60的第一端部70A和中央部70C中沒有配置冷陰極管 17,在此處形成有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2。S卩,冷陰極管17以偏向底座14的底板60的短邊 方向的一端部(Yl —側的端部)的形式形成有光源配置區(qū)域LA-2。在底座14的開口部14b—側(冷陰極管的17的光出射一側),配設有擴散板 550a。擴散板550a具有長邊方向(X軸方向)和短邊方向(Y軸方向),該擴散板550a的與 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如圖19和圖20所示,沿短邊方向變化。即,擴散板550a 整體上構成為,在與冷陰極管17相對的面上,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2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 光源重疊面DA-2)的光反射率,大于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N-2重疊的部位(以下稱為光源非重 疊面DN-2)的光反射率。更加詳細而言,在擴散板550a的光源重疊面DA-2 (擴散板550a 的短邊方向的一個端部,圖20中的Yl端一側),光反射率一致為50%,在該擴散板550a內(nèi) 呈現(xiàn)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擴散板550a的光源非重疊面DN-2上,光反射率從距離光源重疊 面DA-2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連續(xù)地逐漸減小,在擴散板550a的短邊方向的另 一個端部(圖20中的Y2端)成為最小值30%。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背光源裝置12中具備的底座14中,與擴散板550a 相對的底板70,被區(qū)分為第一端部70A ;第二端部70B ;和被它們夾著的中央部70C,將第 二端部70B作為配置有冷陰極管17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2,另一方面,將第一端部70A和中 央部70C作為沒有配置冷陰極管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2。由此,與在底座整體上都配置 冷陰極管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少冷陰極管17的數(shù)量,能夠實現(xiàn)該背光源裝置12的低成本化 和省電力化。進而,本實施方式中,光源配置區(qū)域LA-2形成在底板70的第二端部70B中,而且, 擴散板550a上與光源配置區(qū)域LA-2重疊的部位(光源重疊面DA-2)的光反射率大于與光 源非配置區(qū)域LN-2重疊的部位(光源非重疊面DN-2)的光反射率。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光源配置區(qū)域LA-2出射的光,首先到達擴散板550a中光反射 率相對較大的光源重疊面DA-2,在此處較多被反射。該反射光在底座14內(nèi)例如由反射片23 等進一步反射,得以到達擴散板550a的光源非重疊面DN-2。此處,因為光源非重疊面DN-2 的光反射率相對較小,所以較多的光透過,能夠得到規(guī)定的照明光的亮度。結果,作為該背 光源裝置12整體,能夠實現(xiàn)照明亮度的均勻性。其中,該結構例如在僅在背光源裝置12的 一個端部要求高亮度的情況下特別有效?!磳嵤┓绞?>接著,用圖21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4。該實施方式4中,表示為變更包括擴散板 的光學部件的結構,其他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標注 相同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圖20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中包括的光學部件的概要結構的立體圖。
以覆蓋底座14的開口部14b的形式配置的光學部件80,如圖21所示,包括配置 在冷陰極管17 —側的玻璃基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81 ;和在該玻璃基板81的與冷陰極 管17相反一側的面上載置的擴散片(光擴散部件)650a。擴散板650a呈薄板狀,具有使入 射到它的光擴散的功能。該擴散板650a的與玻璃基板81相對的面(冷陰極管17 —側的 面)的光反射率為30%。玻璃基板81是具有透光性的均質(zhì)的板狀部件,具有規(guī)定的厚度而不會產(chǎn)生由自 重引起的撓曲。該玻璃基板81的光反射率極小,設為3%。在玻璃基板81上,在與該冷陰 極管17相對一側的面,形成有成為白色點圖案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 自身的光反射率為75%,具有比玻璃基板81和擴散板650a的光反射率大的光反射率。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背光源裝置12中具備的光學部件80,包括配置在 冷陰極管17 —側的玻璃基板81 ;和在其正上方配置的擴散板650a,在玻璃基板81的與冷 陰極管17相對的面上,形成有具有大于該玻璃基板81和擴散板650a的光反射率的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40。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因為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光反射率大于玻璃基板81和擴散板 650a的光反射率,所以能夠通過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形成方式控制從冷陰極管17入射 到光學部件80的光量。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是薄片狀的擴散板650a載置在具有規(guī)定厚度的板狀的玻 璃基板81上的結構。擴散板650a比玻璃基板81高價,為了該背光源裝置12的低成本化,優(yōu)選使擴散 板650a更薄。但是,假如是僅配置擴散片650a的結構,則擴散片650a中會產(chǎn)生自重引起 的撓曲,可能會產(chǎn)生與冷陰極管17接觸等缺陷。于是,通過使其成為將擴散片650a載置在 板狀部件的玻璃基板81上的結構,能夠抑制光學部件80整體產(chǎn)生彎曲,并且能夠有助于削 減成本?!磳嵤┓绞?>接著,用圖23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5。該實施方式5中,對沿液晶顯示裝置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截面結構(圖23) 進行說明,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所以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標注 相同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如圖23所示,本實施方式中,背光源裝置12是在底座14內(nèi)收容1根熱陰極管17a 而構成,僅這1根熱陰極管17a作為光供給源對液晶面板11供給照明光。熱陰極管17a采 用管徑約15mm、50W 80W左右的,流過實際值400mArms 700mArms的電流。此外,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在擴散板15a的熱陰極管17a —側以點圖案形成光反 射率調(diào)整部40。此處也是熱陰極管17a的正上方光反射率較高、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面積 向底座14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兩端部連續(xù)減小的和/或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的 間隔連續(xù)增大的結構,由此實現(xiàn)光反射率向底座14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兩端部連續(xù) 減小的結構。這樣的實施方式5中,因為光源僅由1根熱陰極管17a構成,所以與并列配置多個 冷陰極管17相比能夠實現(xiàn)大幅的成本削減,此外,因為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大面積化,所以 該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厚度部分增大,能夠提高設計性。而且,能夠用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使從熱陰極管17a出射的光在面內(nèi)大致均勻地分散,能夠確保亮度均勻性。其中,向底座14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兩端部的光反射率的變化并不限于連 續(xù)性的,例如也可以是向兩端部階段性地減小的結構?!磳嵤┓绞?>接著,用圖24和圖25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6。該實施方式6中,說明擴散板的與冷陰極管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的分布方式(圖 24),其他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所以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標注同一附 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其中,圖25是用于補充說明圖24的分布方式的圖。上述實施方式1中,以光反射率在作為線狀光源的冷陰極管17的排列方向(Y軸 方向)上變化的方式,構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圖案,但本實施方式中,以光反射率在作 為線狀光源的冷陰極管17的排列方向之外、也在冷陰極管17的長邊方向(X軸方向)上變 化的方式構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40的點圖案。即,將如圖7所示光反射率在Y軸方向上變化 和如圖25所示光反射率在X軸方向上變化組合,能夠構成具有如圖24所示的光反射率的 變化方式的擴散片750a。該情況下,在擴散板15a中,與冷陰極管17—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在冷陰極管 17的排列方向(Y軸方向)上具有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變化方式(分布),在冷陰極管17 的長邊方向(X軸方向)上,具有冷陰極管17的長邊方向端部(XI、X2) 一側的光反射率大 于冷陰極管17的長邊方向中央一側的光反射率的變化方式(分布),以此構成光反射率調(diào) 整部40的點圖案。其中,關于該情況下的X軸方向的光反射率的變化方式,能夠采用從冷 陰極管17的長邊方向端部一側向中央一側連續(xù)地逐漸減小(參照圖7)、或者階段性地逐漸 減小(參照圖9)。根據(jù)這樣的實施方式6的結構,在實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之外,還能夠使X軸方向 端部的光在中央集中,在顯示面的中央部分能夠實現(xiàn)明亮的顯示?!雌渌麑嵤┓绞健狄陨媳硎玖吮景l(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敘述和

的實 施方式,例如如下所述的實施方式也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nèi)。(1)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擴散板上形成有成為點圖案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但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的形成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圖22所示,也可以使用形成有成為條狀圖案的 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90的光學部件750a。該情況下,通過改變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90的條之間的 間隔或條的寬度,能夠調(diào)整光學部件750a的面內(nèi)的光反射率。(2)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使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的點的面積變化來調(diào)整光反射率,但 光反射率的調(diào)整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光反射率不同的多種材料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 部。(3)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擴散板的表面上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來調(diào)整該擴散 板的面內(nèi)的光反射率,但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調(diào)整擴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擴散板一般 具有在透光性基板上分散有光散亂粒子的結構。于是,擴散板自身的光反射率,能夠由光散 亂微粒對于透光性基板的混合率(重量%)決定。即,通過相對增大光散亂微粒的混合率 能夠相對增大光反射率,通過相對減小光散亂微粒的混合率能夠相對減小光反射率。(4)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表示了在底座的底板的中央部或端部形成光源配置區(qū)域的結構,但例如在底板的中央部和一端部形成光源配置區(qū)域等、與冷陰極管的光量和背 光源裝置的使用條件相應地對光源配置區(qū)域的形成部分適當變更設計的結構也包括在本 發(fā)明中。(5)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擴散板的表面通過印刷形成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但例如使用 金屬蒸鍍等其他形成方法的也包括在本發(fā)明中。(6)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冷陰極管或熱陰極管作為光源的情況,但例如使 用LED等其他種類的光源的也包括在本發(fā)明中。
權利要求
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光源;底座,該底座收容所述光源,并具有用于使該光源的光出射的開口部;和光學部件,該光學部件以與所述光源相對地覆蓋所述開口部的形式配置,所述底座的與所述光學部件相對的部分至少被區(qū)分為第一端部;位于與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的第二端部;和被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夾著的中央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中央部中的1個或2個部分為配置有所述光源的光源配置區(qū)域,其余部分為沒有配置所述光源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的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比與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的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的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 的面的光反射率一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的面積小于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的面積。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所述底座的所述中央部。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端部或所述第二端部中的任一個。
6.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形成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
7.如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 的面的光反射率,在距離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比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 大。
8.如權利要求1 7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 的面的光反射率,從距離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 連續(xù)地逐漸變小。
9.如權利要求1 7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中至少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 的面的光反射率,從距離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部位較近一側向距離該部位較遠一側 階段性地逐漸變小。
10.如權利要求1 9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包括光擴散部件,該光擴散部件使來自所述光源的光擴散;和光反射 率調(diào)整部,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在所述光擴散部件中的與所述光源相對的面上形成,并具有 大于該光擴散部件的光反射率。
11.如權利要求1 9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包括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配置在所述光源一側,并反射來自該光源的光;和光擴散部件,該光擴散部件在所述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的與所述光 源一側相反一側相鄰配置,并使來自所述光源的光擴散,所述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件在與所述光源相對一側的面,形成有具有比該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 件和所述光擴散部件大的光反射率的光反射率調(diào)整部。
12.如權利要求1 11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其所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中具備光反射部,該光反射部具有使來自所述光源 的光指向所述光學部件一側的指向面。
13.如權利要求1 12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向所述光源供給驅動電力的光源驅動基板,所述光源驅動基板配置在與所述光源配置區(qū)域重疊的位置。
14.如權利要求1 13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源和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能夠在它們之間熱傳導的熱傳導部件。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并列地配置多個,所述熱傳導部件在多個所述光源與所述底座之間分別設置,且對于任意的熱傳導部 件,與其相鄰的2個熱傳導部件從所述光源的并列方向錯開配置。
16.如權利要求1 14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在所述底座內(nèi)僅收容有1根。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是熱陰極管。
18.如權利要求1 17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是呈長的形狀延伸的線狀光源,所述光學部件中,關于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所述線狀光源的長邊方 向端部一側的光反射率大于所述線狀光源的中央一側的光反射率。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從所述線狀光源的長邊 方向端部一側向中央一側連續(xù)地逐漸減小。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部件構成為與所述光源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從所述線狀光源的長邊 方向端部一側向中央一側階段性地逐漸減小。
21.—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 20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 利用來自所述照明裝置的光進行顯示的顯示面板。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顯示面板是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23.一種電視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如權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顯示裝置。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和電視接收裝置。本發(fā)明的照明裝置(12),其特征在于,具備光源(17);底座(14),該底座收容上述光源(17),并具有用于使該光源的光出射的開口部(14b);和光學部件(15a),該光學部件以與上述光源(17)相對地覆蓋上述開口部(14b)的形式配置;上述底座(14)的與上述光學部件(15a)相對的部分至少被區(qū)分為第一端部(30A);第二端部(30B);和被它們夾著的中央部(30C);3個部位(30A)、(30B)、(30C)中的1個或2個部分為配置有上述光源(17)的光源配置區(qū)域(LA),其余部分為沒有配置上述光源(17)的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上述光學部件(15a)構成為與上述光源配置區(qū)域(LA)重疊的部位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17)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比與上述光源非配置區(qū)域(LN)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與上述光源(17)一側相對的面的光反射率大。
文檔編號F21Y103/00GK101960207SQ200980107169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5日
發(fā)明者鷹田良樹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