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樂器,具體涉及一種四胡。
背景技術:
對于四胡的改良技術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很多技術僅僅限定于某個樂器構件的改良,并未涉及到整體?;旧仙婕暗绞菍鹘y(tǒng)二胡的改進和提高,比如千斤體與四根琴弦的頂承面做成斜承面,琴碼做成凹凸鋸齒狀,四根琴弦與琴碼凹凸鋸齒狀的四個頂承點成菱形圖形分布,這種技術改良是用于拓寬四胡演奏的音域范圍,同時使其兼有提琴、板胡的演奏風格,為改進提高指法和弓法的演奏技術提供了條件,可完美地表達二胡樂曲的創(chuàng)意風格、又為創(chuàng)作更具表現(xiàn)力的民族樂曲提供了物質基礎。
但是這種改良并未涉及到四胡的本體,尤其是發(fā)聲部分,以及在樂器組合功能的探索上還有繼續(xù)亟待挖掘的地方。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四胡。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四胡,包括琴桿、琴軸、高音鈴鐺、中音鈴鐺、低音鈴鐺、琴弦、琴筒、共鳴箱、琴弓、吹嘴、簧片,琴桿上部依次排列設置有四根琴軸,最上部的琴軸的一端設置有高音鈴鐺,中部的琴軸的一端設置有中音鈴鐺,最下部的兩根琴軸的一端設置有低音鈴鐺;琴筒端部蒙制有環(huán)保仿生皮;琴弓的上端部設置有一個吹嘴,吹嘴下方設置有簧片。
進一步地,所述每根琴軸上繞有一根琴弦,每根琴弦與琴筒底部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琴筒設置在共鳴箱的一側,共鳴箱與琴桿的下端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吹嘴與陶笛吹嘴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仿生皮采用聚碳酸酯材料。
進一步地,所述琴筒用八角器具予以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簧片設置在鏤空部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仿生皮,不但利于環(huán)保而且音量較傳統(tǒng)四胡大大提高,聲音渾厚;演奏時還可以隨時吹走琴弓上的吹嘴,及晃動琴軸上的鈴鐺,達到吹、拉、打擊樂三合一的組合樂器效果,達到和聲之效果。尤其是在少數(shù)民族內蒙地區(qū),市場前景較為客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琴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如圖1所示,一種四胡,包括琴桿1、琴軸2、高音鈴鐺3、中音鈴鐺4、低音鈴鐺5、琴弦6、琴筒7、共鳴箱8、琴弓9、吹嘴10、簧片11。
琴桿1上部依次排列設置有四根琴軸2,四個琴軸2的中間鏤空,從上到下分別鑲嵌有高音鈴鐺3、中音鈴鐺4和低音鈴鐺5。最上部的琴軸2的一端設置有高音鈴鐺3,中部的琴軸2的一端設置有中音鈴鐺4,最下部的兩根琴軸2的一端設置有低音鈴鐺5,通過在琴軸2上鑲嵌鈴鐺,達到打擊樂器的效果。每根琴軸2上繞有一根琴弦6,每根琴弦6向下經(jīng)琴皮碼(未畫出)與琴筒7底部固定。如圖2所示,琴筒7端部蒙制有環(huán)保仿生皮12,仿生皮12采用聚碳酸酯材料,琴筒7用八角器具予以固定。琴筒7設置在共鳴箱8的一側,共鳴箱8與琴桿1的下端連接。
琴弓9的上端部采取鏤空的設計思路,在琴弓9的上端部用膠水粘合一個陶笛式樣的吹嘴10,吹嘴10下方設置有簧片11,簧片11設置在鏤空部位13,通過吹奏吹嘴10驅動簧片11發(fā)聲,用以對蒙古長調的伴奏。
由于采用仿生皮,不但利于環(huán)保而且音量較傳統(tǒng)四胡大大提高,聲音渾厚;演奏時還可以隨時吹走琴弓上的吹嘴,及晃動琴軸上的鈴鐺,達到吹、拉、打擊樂三合一的組合樂器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