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立體照相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67623閱讀:31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立體照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立體照相機,更具體地說,涉及具有用來將左、右透鏡的兩半圖象合成一個圖象的棱鏡取景器的立體照相機。
作為一種在一個機體內(nèi)有兩個平行對準的照相透鏡的立體照相機,有一種用左、右五棱鏡分別觀察左、右照相透鏡的景象的反射型立體照相機和一種用一個測距儀型取景器或?qū)嵪裥腿【捌饔^察攝影視界的測矩儀型立體照相機。
反射型立體照相機的優(yōu)點是,用戶可以通過照相透鏡觀察實際的照相景象,但是,用兩個眼睛同時觀察兩個取景器的結(jié)構(gòu)難以像單用一個眼睛觀察一個取景器那樣方便地操作。具體地說,很難同時觀察立體照相機中的兩個取景器,其中左、右取景器的間距受到透鏡外徑和透鏡安裝機構(gòu)尺寸的限制,超過了人兩眼之間的距離(約63.5mm)。
在固定左、右透鏡之間距離的傳統(tǒng)的立體照相機中,由于左、右透鏡的攝影視界的差異,在左、右景象外面產(chǎn)生不重疊區(qū)域。有個缺點是因為安裝時要將得不到立體效果的不重疊區(qū)域屏蔽掉,景象的丟失量大。
因此,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提出一種立體照相機,它提供復合棱鏡,通過引入左、右照相透鏡攝影視界的外半部分(膠片曝光面的內(nèi)半部分)來合成景象,使得能夠通過一個取景器來觀察合成的景象,其中設置了用來調(diào)整聯(lián)鎖在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中的各透鏡的光軸之間距離的機構(gòu),使得在離開焦距距離的位置上左、右透鏡的攝影視界總是彼此一致,以抑制景象的丟失(日本專利申請第8-053476號)。
因為這種立體照相機使左、右透鏡攝影視界具有相同的焦距,故可以在觀察到由左、右兩半攝影視界合成的取景器左、右兩半影象的側(cè)向偏差時調(diào)整焦點,使取景器景象左右兩半?yún)^(qū)域的景物影象無偏差。當取景器景象左右兩半變成一個正常的影象時,景物就聚焦了。
參見

圖19(a),其中示出一個圓形景物,再參照圖19(b),19(c)和19(d),其中示出立體照相機的取景器景象。當圖19(a)的景物位于取景器景象的中心時,在焦點上的景物呈現(xiàn)出圖19(b)所示的真實的形狀。比焦點遠的景物如圖19(c)所示顯得變寬了。比焦點近的景物如圖19(d)所示顯得變窄了??梢栽谟^察到影像的左、右兩半的取景器景象的左、右兩半的側(cè)向偏差時調(diào)整焦點。
但是,實際上幾乎不存在景象中所有景物都處于焦距上的情況,不同的景物往往在不同的距離上。當某個景物聚焦時,同一照片上離得較近的景物則是在光軸間距離校正量對于同一照片上離得較近的景物變得不足的情況下拍照的。因為人的視覺在觀察近距離景物時具有平行性,所以,觀看者觀賞處于不同距離的景物同時出現(xiàn)的立體幻燈時,近距離景物是在近得觀察起來都不自然的極近的距離聚焦的。為了校正它,在安裝時,需要適當?shù)貙⒄掌笥彝獠繀^(qū)域屏蔽掉。
因此,在近距離照相或在主景物與透鏡之間沒有其他景物存在的情況下,這樣設計立體照相機或許可能抑制景象的丟失,亦即在比焦距還近的距離下使左、右透鏡攝影視界的范圍一致。
在圖20中,用虛線表示的指數(shù)曲線A表示光軸間距離/焦點,用來調(diào)整左、右透鏡主焦點,使左、右透鏡的攝影視界范圍任何時候在距離為焦點距離處一致。圖21示出透鏡焦距為36mm,而左、右曝光面之間的距離為66mm條件下的指數(shù)曲線A。
現(xiàn)假定采用薄透鏡鏡片透鏡焦距------------------f從景物到透鏡主點的距離----L從透鏡的焦點到影象形成位置的距離--Δif。
則Δif=f2/L-f公式成立,于是,透鏡主點到膠片表面之間的距離變成f+Δif。
另外,若立體照相機左、右曝光面之間的間距為P1,為了使左、右攝影視界一致,左、右透鏡移動量S1由下式給出。
S1=(P1/2)×(f+if/L+f+Δif)。
就是說,隨著從景物到透鏡系統(tǒng)的主點的距離L減小,左右透鏡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移動一個由上述方程式算出的移動量S1。指數(shù)曲線A是根據(jù)上列方程式畫出的軌跡。
參看圖21,實線B是一條直線,用來把左、右透鏡從指數(shù)曲線A移到無窮遠焦點位置F1以內(nèi)的點連接到在最短距離焦點位置Fs上使左右透鏡攝影視界彼此一致的點,而且除了距離最短焦點位置Fs以外在離焦距近的范圍內(nèi)使左右透鏡攝影視界彼此一致。當這樣設計時,亦即左、右透鏡沿著實線B整個區(qū)域中移動量靠內(nèi)的該線段或者焦點調(diào)整范圍移動時,就能獲得遠、近距離都與有其他景物存在于比焦距上的景物更近的距離的實際照相狀態(tài)相適應的感覺。
但是,當用上述左、右照相景象外半部分來合成一個取景器影象的立體照相機安裝線性移動型光軸間距離和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時,左、右透鏡還要從在最短距離焦點位置Fs上(在實線的情況下)或所有焦點范圍(在從實線B內(nèi)部移動量的多個直線段的情況下)攝影視界范圍一致的點進一步向內(nèi)移動。因此,即使景物像已經(jīng)聚焦,但看起來焦距上的景物像還是如圖19(c)所示那樣變寬了。所以,它有個缺點,就是在觀察取景器影象的偏差的同時使景物聚焦變成不可能的了。
因此,有必要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使得能夠通過一個取景器來觀察左、右聚焦的照相的景象,并提供一種這樣的立體照相機,它具有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其光軸間距離的校正量與實際的拍照條件相適應,并且,該立體照相機還能根據(jù)取景器的影象準確地調(diào)整焦點。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這樣的立體照相機,它包括平行地設置在一個照相機機體內(nèi)的兩套單透鏡反射照相機光學系統(tǒng),后者各包括棱鏡型取景器,用來用左、右照相透鏡的攝影視界的外半部分合成一個景象;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用來使左、右照相透鏡傾斜地沿著將無窮遠焦點位置連接到以光軸間距離縮短的最短距離焦點位置的直線移動,以自動校正平行度,其中所示棱鏡安裝得可通過棱鏡移動機構(gòu)沿著使取景器影象左、右兩半互相靠攏或分開的方向滑動;聯(lián)鎖機構(gòu),用來將所述棱鏡移動機構(gòu)與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聯(lián)鎖,以便這樣構(gòu)成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使得與左、右光軸平行的一條線上的焦距點總是通過左、右照相透鏡光軸的中間、位于棱鏡取景器左、右景象的中心。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立體照相機,其中所述棱鏡型取景器包括多個棱鏡或是棱鏡和反射鏡的組合,以便這樣安裝用來將左、右兩半景象合成一個景象的棱鏡或反射鏡,使得所述棱鏡或反射鏡可以通過所述棱鏡移動機構(gòu)在使取景器景象的左、右兩半靠攏或分離的方向滑動。
圖1是立體照相機的正視圖,它舉例表示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1的一個實施例;圖2是圖1立體照相機的剖面圖;圖3是圖1立體照相機的透視圖;圖4表示圖3的棱鏡,其中圖4(a)是平面圖,圖4(b)是正視圖,圖4(c)底視圖,圖4(d)是背視圖,圖4(e)是沿著A-A線的視圖,圖4(f)是側(cè)視圖;圖5是圖1立體照相機的透鏡移動凸輪機構(gòu)的剖面圖;圖6表示傳統(tǒng)實例,并且是解釋性視圖,舉例說明固定棱鏡和取景器景象之間關(guān)系;圖7是一個解釋性的視圖,它舉例說明圖3滑動型棱鏡和取景器景象的關(guān)系;圖8舉例表示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2的另一個實施例,它是立體照相機的正視圖;圖9是圖8立體照相機的棱鏡裝置透視圖;圖10表示圖9的棱鏡裝置,其中圖10(a)是背視圖,圖10(b)是平面視圖,圖10(c)是正視圖,圖10(d)是底視圖,圖10(e)是沿著圖10(b)A-A線的視圖,圖10(f)是側(cè)視圖;圖11(a)是圖9中心棱鏡的平面視圖,圖11(b)是該中心棱鏡滑動機構(gòu)的側(cè)視剖面圖;圖12是解釋性視圖,解釋圖8棱鏡裝置和取景器景象之間的關(guān)系;圖13是舉例說明棱鏡裝置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透視圖;圖14是舉例說明棱鏡裝置的又一個實施例的透視圖;圖15表示圖14的棱鏡裝置,其中圖15(a)是平面視圖,圖15(b)是正視圖,圖15(c)是底視圖,圖15(d)是背視圖,圖15(e)是沿著圖15(b)A-A線的視圖,圖15(f)是側(cè)視圖;圖16(a)是圖14中心棱鏡的正視圖,圖16(b)是該中心棱鏡滑動機構(gòu)的側(cè)視剖面圖;圖17是解釋性的視圖,用來解釋圖14棱鏡裝置和取景器景象的關(guān)系;圖18是舉例說明棱鏡裝置的另一個實施例的透視圖;圖19(a)是一個景物,19(b),19(c)和19(d)是解釋性視圖,表示具有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的立體照相機的取景器景象;圖20是解釋性視圖,表示用來使立體照相機左、右透鏡攝影視界范圍總是一致的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圖21是解釋性曲線圖,表示左、右透鏡主點的軌跡,其中A表示指數(shù)曲線的軌跡,說明左、右透鏡攝影視界的范圍在焦距上總是一致的,而B表示許多移動量的實線軌跡。
現(xiàn)將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圖1和2舉例說明立體照相機1,其中照相透鏡4R和4L安置在照相機機體2正面的左、右透鏡板上,棱鏡5位于照相機機體2左右之間的中心。取景器機構(gòu)包括目鏡6、棱鏡5和位于棱鏡5左、右的垂直型反射鏡7R和7L。
參看圖3和4,棱鏡5用整體模制成形法用光學樹脂或光學玻璃制成。側(cè)向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和9L連接到180度反射棱鏡裝置8的較低的入射平面左、右兩半,用來使在較高和較低方向上平行入射的光和反射的光的光路移位。沿著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和9L的外側(cè)面反射取向的垂直平面是入射平面,并且,棱鏡5的整體寬度與立體照相機1的曝光景象的寬度一樣或者比后者稍微寬一些。
參見圖2,設置在棱鏡5的左、右兩側(cè)的反射鏡7R和7L繞軸樞10R和10L旋轉(zhuǎn)中心在水平方向旋轉(zhuǎn)。拍照片時,反射鏡7R和7L從相對于光軸45度的備用位置在棱鏡5的側(cè)向方向旋轉(zhuǎn),并從透鏡4R及4L和膠片表面之間的光路后退。
參看圖3,當反射鏡7R及7L處于備用位置時,左、右透鏡照相范圍的外半部分(曝光表面內(nèi)半部分)被反射鏡7R及7L左右顛倒,并且入射到棱鏡5的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及9L。該景象被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及9L的反射面RP1、180度反射棱鏡裝置8的反射面RP2和RP3三次全反射,而左透鏡照相范圍外半部分的的豎直影象和右透鏡照相范圍外半部分的豎直影象在180度反射棱鏡裝置8的投射8a的上平面合成空中影象。當棱鏡5的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及9L的入射面在焦面打毛時,焦點可以通過觀察焦面的聚焦實像來調(diào)整。
參看圖2,棱鏡5和左、右透鏡板3R及3L與在照相機機體2的面板上形成的傾斜移動型滑軌11R及11L嚙合。棱鏡5裝在中央滑軌12上,以便前后直線移動,透鏡板3R及3L的滑軌11R及11L在形狀上是這樣形成的,使得照相透鏡4R和4L主點的軌跡變成圖21的實線B。
從左、右透鏡板3R和3L向后延伸的導桿13R和13L與照相機機體內(nèi)位于向左和向右方向上的凸輪軸14嚙合。棱鏡5被彈簧(未示出)向后施力,促使裝在棱鏡5底部的導桿15向凸輪軸14的棱鏡移動凸輪16的方向移動。
參見圖5,圖中舉例說明了透鏡板的導桿13和凸輪軸14。凸輪軸14上的漸開線凸輪17頂住模制在導桿13上的矩形截面凹槽13a,漸開線凸輪16與矩形截面凹槽13a之間的間隙要做得盡可能小,以消除間隙,從而準確地完成焦點調(diào)整。
圖2所示凸輪軸14的一端裝有旋鈕18,用手指旋轉(zhuǎn),左、右透鏡板3R和3L傾斜地前后移動,朝互相靠攏的方向前進,或朝互相分離的方向后退。棱鏡5類似于透鏡板3R和3L,亦隨著凸輪軸14的轉(zhuǎn)動而前后移動。
棱鏡5的凸輪機構(gòu)是這樣設計的,使得與左、右照相透鏡的光軸平行的直線上的焦距點總是處于取景器左、右景象之間的中心,后者通過圖21所示透鏡主點實線軌跡B上的所有位置上棱鏡5的左、右中心,使得當棱鏡5與近距離焦點的方向同步地前后移動時,棱鏡5被聯(lián)鎖而前進。
盡管在圖上忽略了,透鏡板和各種不同形狀的棱鏡的凸輪機構(gòu)都可以應用,而且形狀不限。
然后,描述棱鏡5位置與取景器景象的關(guān)系。圖6表示傳統(tǒng)的棱鏡固定類型立體照相機的說明性視圖,而圖7表示本發(fā)明的立體照相機的說明性視圖。
如圖6所示,在通過立體照相機左、右之間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的景物的圖象是通過左、右照相透鏡指向左、右曝光面22R和22L之間的中點的,被反射鏡23R和23L旋轉(zhuǎn)方向,并且被引到棱鏡24的入射平面。棱鏡24位于這樣的位置上,即,使得左、右90度反射棱鏡裝置25R和25L交叉中心的頂點與左、右圖象中心一致。照相透鏡21R和21L按照指數(shù)曲線A移動,使得左、右照相透鏡的視界范圍,如圖20所示,在焦點調(diào)整范圍內(nèi)總是一致的。相應地,照相透鏡21R和21L的位置處于從最短照相位置到無限遠位置的整個范圍內(nèi)焦距上景物的左、右景象的同一位置,并如圖19所示,通過觀察取景器圖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焦點。
另一方面,由于本發(fā)明立體照相機1的照相透鏡21R和21L是線性地傾斜地移動的,所以,當在圖7所示的實線B上移動時,焦距位置上的景物都移動到最短照相距離以外的一個位置上的曝光表面的內(nèi)側(cè)。相應地,來自無窮遠的景物的光是在無窮遠距離如圖7所示地聚焦的狀態(tài)下,與光軸平行地穿過照相透鏡4R和4L的中心,而被反射鏡7R和7L反射并入射到棱鏡5的光如實線所示從近距離聚焦的情況下向后(在圖7中向下)移動,但是,棱鏡5由于與照相透鏡4R和4L聯(lián)鎖而被凸輪機構(gòu)向后拉。凸輪機構(gòu)將棱鏡5后拉的距離等于光線路徑的后移量。使在通過立體照相機中心的延長線上的焦距點的影象與各透鏡進給量的左、右90度反射棱鏡裝置9R和9L中心交點的頂點一致,并如圖19(b)所示,它可以被觀察到是一個完整的圖象,而且焦點可以像傳統(tǒng)類型的立體照相機那樣通過觀察取景器影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
參照圖8,現(xiàn)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立體照相機的再一個實施例。這種立體照相機31的光軸間距離/焦點的調(diào)整裝置具有圖2立體照相機1相同的結(jié)構(gòu),而且透鏡板32R和32L和照相透鏡33R和33L沿著實線B傾斜地移動。但是,類似于一般的單透鏡反射照相機,它具有這樣的結(jié)構(gòu),即后部用作向上或向下旋轉(zhuǎn)的支點,左、右反射鏡34R和34L上面反射的光入射到照相機機體內(nèi)的棱鏡裝置35。
參照圖9和10,棱鏡裝置35具有三個棱鏡36,37R和37L,中心棱鏡36的形狀是,兩個90度反射棱鏡結(jié)合成平面M型,由后述的滑動機構(gòu)前后移動。棱鏡37R和37L對稱地位于中心棱鏡36的右邊和左邊,形成這樣的形狀,兩個90度棱鏡裝置彼此旋轉(zhuǎn)90度。棱鏡裝置35的總寬度等于或略寬于立體照相機31左、右曝光面的間距,而中心棱鏡36的總寬度也是等于或略寬于一個圖象的寬度。
左、右棱鏡37R和37L位于左、右聚焦板38R和38L的下表面的入射平面內(nèi),向著左、右聚焦板38R和38L內(nèi)半?yún)^(qū),以便把通過聚焦板38R和38L入射的光轉(zhuǎn)向中心,并將光引入中心棱鏡36的側(cè)面。如圖9所示,從較低的方向入射到左、右棱鏡37R和37L的光線被反射三次,并從中心棱鏡36的投射平面36a(在圖9這個紙面這一側(cè)的方向內(nèi))向后水平地投射。左、右棱鏡37R和37L的下表面做成聚焦平面毛玻璃的形式,左、右聚焦板38R和38L可以省略。
通過照相透鏡33R和33L的上下顛倒和左右顛倒的影象被反射鏡34R和34L上下顛倒,而左右顛倒的豎直影象在聚焦板38R和38L上形成。左、右聚焦板38R和38L內(nèi)半部分的影象被棱鏡36對稱地左右顛倒,亦即照相透鏡33R和33L照相范圍的外半部分被棱鏡36對稱地左右顛倒。于是,左照相透鏡33L照相范圍的外半部分的豎直影象投射在棱鏡36的投射平面36a的左半部分,而右照相透鏡33R照相范圍的外半部分的豎直影象投射在棱鏡36的投射平面36a的右半部分,于是合成一個圖象。
參照圖11,示出了中心棱鏡36的滑動機構(gòu)。中心棱鏡36裝在滑軌39上,并被壓力彈簧40壓向前方。棱鏡移動凸輪42,如同圖2中立體照相機1的凸輪,與同一的焦距/光軸間距調(diào)整凸輪(未示出)同軸地安裝在凸輪軸41上,棱鏡移動凸輪41通過杠桿43與中心棱鏡36嚙合。
與圖2所示立體照相機1相反,轉(zhuǎn)動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的旋鈕,中心棱鏡36便在與照相透鏡前后運動方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并如圖12所示,在通過立體照相機中心的延長線上焦距上的景物的影象與中心棱鏡36的相對于照相透鏡33R和33L位置的左、右90度反射棱鏡裝置中心交點的頂點一致,并如圖19(b)所示,觀察到一個完整的圖象,可以借助于取景器影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焦距。
參照圖13,示出了圖9所示棱鏡裝置的另一種實施例。設置一個具有與中心棱鏡36同樣操作的三角形反射鏡44代替中心棱鏡36。反射鏡44用與圖11所示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聯(lián)鎖的滑動機構(gòu)移動,并且,可以借助于類似于圖12所示的取景器影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焦距。
參照圖14和15,圖中示出棱鏡裝置的另一個實施例。棱鏡裝置51由固定棱鏡52和上下滑動的上中心棱鏡53構(gòu)成,后者與圖9所示的棱鏡裝置35類似,以90度對光線進行三次全反射。
固定棱鏡52做成這樣的形狀,即梯形90度反射棱鏡裝置54R和54L對稱地連接到較低的中心90度反射棱鏡54C的左、右側(cè)。中心棱鏡53是一個前表面M型棱鏡,與90度反射棱鏡平行地連接。中心棱鏡53被插入左、右固定棱鏡52的左、右梯形90度反射棱鏡54R和54L的上部凹口,以便垂直地上下滑動。
如圖14所示,左、右聚焦板55R和55L內(nèi)半部分的影象入射到安裝在左、右聚焦板55R和55L上的固定棱鏡52的左、右梯形90度反射棱鏡54R和54L的下表面,經(jīng)反射面RP1,RP2,RP3三次全反射,由中心下部投影52a的垂直平面的左右半部分圖象合成為豎直影象的一個圖象。
參照圖16,圖中示出中心棱鏡53的滑動機構(gòu)。中心棱鏡53裝在滑軌56上,由壓力彈簧57下壓。類似于圖11的棱鏡滑動機構(gòu),棱鏡移動凸輪59與聚焦/光軸間距調(diào)整凸輪(未示出)同軸地設置在凸輪軸58上,棱鏡移動凸輪59通過杠桿60和推桿61與上部中心棱鏡53嚙合。
通過光軸間距離/聚焦調(diào)整機構(gòu)的旋鈕的轉(zhuǎn)動,中心棱鏡53與照相透鏡的前后移動相對作上下方向的滑動。如圖17所示,中心棱鏡53在照相透鏡63R和63L前進到最短照相距離情況下的下端位置到在無窮遠距離照相時的上部位置之間移動。使通過立體照相機中心的延長線上的焦距上的景物的影象與分別在透鏡位置中心橫穿左、右90度反射棱鏡裝置的頂點一致,并看上去如圖19(b)所示,若焦點移動,則看上去如圖19(a)和19(d)所示,可以借助于取景器影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焦點。
參照圖18,設置一個具有像上部中心棱鏡53相同的操作的三角形反射鏡63來取代圖14所示棱鏡裝置51的上部中心棱鏡53。反射鏡63借助于圖16所示滑動機構(gòu)靠光軸間距離/聚焦調(diào)整的聯(lián)鎖而上下移動,類似于圖17所示,可以借助于取景器影象的位置偏差來調(diào)整焦點。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立體照相機中,將左、右照相圖象的外半部分合成一個取景器影象的棱鏡,靠與光軸間距離/聚焦調(diào)整的聯(lián)鎖而移動,以便自動地校正平行度,并使焦距上的景物總是位于左、右照相透鏡光軸中間的取景器左、右影象的中心上。相應地,焦距上的景物可以通過觀察取景器圖象的真實狀態(tài),根據(jù)景物影象的狀態(tài)而進行聚焦,而不管光軸間距離對于焦距的校正量大小。因此,可以提供具有高性能和優(yōu)異可操作性的立體照相機,克服傳統(tǒng)立體照相機的平行度校正不完全的困難和聚焦的缺點。
本發(fā)明并不僅僅限于上述實施例,而可以在不離開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范圍的情況下以各種方法作出修改。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立體照相機,它包括平行地設置在一個照相機機體內(nèi)的兩套單透鏡反射照相機光學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各光學系統(tǒng)包括棱鏡型取景器,用來用左、右照相透鏡攝影視界的外半部分合成一個景象;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用來使左、右照相透鏡傾斜地沿著將無窮遠焦點位置連接到按照光軸間距離縮短的最短距離焦點位置的直線移動,以自動校正平行度;其中所述棱鏡是這樣安裝的,使得可通過棱鏡移動機構(gòu)沿著使取景器影象左、右兩半互相靠攏或分開的方向滑動;一個聯(lián)鎖機構(gòu)用來將所述棱鏡移動機構(gòu)與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聯(lián)鎖,以便這樣構(gòu)成光軸間距離/焦點調(diào)整機構(gòu),使得與左、右光軸平行的一條線上的焦距點總是通過左、右照相透鏡光軸的中間位于棱鏡取景器左、右景象的中心。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的立體照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鏡型取景器包括多個棱鏡或者棱鏡和反射鏡的組合,以便這樣安裝用來將左、右兩半景象合成一個景象的棱鏡或反射鏡,使得所述棱鏡和反射鏡可以通過所述棱鏡移動機構(gòu)在使取景器景象左、右兩半靠攏或分離的方向滑動。
全文摘要
一種立體照相機具有平行度自動校正功能和用一個取景器觀察左、右圖象的優(yōu)異可操作性。光軸間距離/焦距調(diào)整機構(gòu)使左、右照相透鏡4R和4L線性地傾斜地移動,并校正與焦距適應的光軸間距離。用來通過顛倒左、右透鏡的攝影視界的外半部分而合成一個圖象的復合棱鏡5與通過棱鏡移動凸輪16前后移動而進行的焦距調(diào)整聯(lián)鎖,而立體照相機中心延長線上的焦距點,不管光軸間距離如何總是處于左、右取景器圖象之間的中心。
文檔編號G03B35/10GK1202637SQ9711327
公開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7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5月14日
發(fā)明者稻葉稔 申請人:稻葉稔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