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紅外光學系統(tǒng),特別涉及一種具有雙孔徑三檔變焦的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紅外光學技術的長足發(fā)展及其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對紅外變焦光學系統(tǒng)的需求日益增強。紅外變焦光學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焦距在一定范圍內的改變,而在各焦距位置像面穩(wěn)定并且保持良好的像質,從而實現(xiàn)像面景物的大小可變,產生定焦鏡頭無法達到的良好的視覺效果,可以達到大視場搜索目標,小視場仔細觀察目標的目的,在軍用和民用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
光電裝備對紅外變焦光學系統(tǒng)的要求是要實現(xiàn)更大的視場和更大的變倍比。在制冷型紅外變倍光學系統(tǒng)中,短焦(大視場)的焦距若太短,光線在前兩片透鏡上折轉角度就會很小,導致其冷反射很難控制,強行控制冷反射往往導致像質很差、像差平衡優(yōu)化設計失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雙孔徑三檔變焦的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可用于制冷式中波紅外焦平面探測器。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從物方到像方順序安裝的裝置包括雙孔徑物鏡組、變焦組、調焦鏡組、反射鏡組和二次成像后組;所述的雙孔徑物鏡組由主物鏡組透鏡一、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折轉反射鏡和短焦固定透鏡組成;所述的變焦組由可繞旋轉中心旋轉的短焦變倍反射鏡、短焦變倍透鏡、中焦變倍透鏡一、中焦變倍透鏡二組成;所述的調焦鏡組為可前后移動的調焦鏡;所述的反射鏡組由可將光路折疊180°的反射鏡一和反射鏡二組成;所述的二次成像后組由后組透鏡一、后組透鏡二和后組透鏡三組成,用于將一次像面再次成像于像面上。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短焦折轉反射鏡在光路中與光軸成45°角安裝,將光路折轉90°,短焦變倍反射鏡旋入光路中時,在光路中相對于短焦折轉反射鏡成180°,再次將光路折轉90°,最終將短焦光路平移一定距離后進入主光路中。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反射鏡一在光路中與光軸成45°角安裝,將光路折轉90°,反射鏡二在光路中相對于第一反射鏡成90°角安裝,再次將光路折轉90°。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主物鏡組透鏡一、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固定透鏡、短焦變倍透鏡、中焦變倍透鏡一、中焦變倍透鏡二、調焦鏡、后組透鏡一、后組透鏡二、后組透鏡三的光焦度分別為正、負、負、正、正、正、負、正、負、負、正、正。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正透鏡均采用硅材料,所述的負透鏡均采用鍺材料。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主物鏡組透鏡一、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固定透鏡、短焦變倍透鏡、中焦變倍透鏡二、調焦鏡、后組透鏡一、后組透鏡二、后組透鏡三為球面透鏡。
所述的一種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其主物鏡組透鏡二、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中焦變倍透鏡一為非球面透鏡。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控制了冷發(fā)射:短焦與長焦的主物鏡透鏡組不共用,短焦和長焦分為兩個孔徑的這一模式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變焦光學系統(tǒng)結構,能夠在滿足高成像質量的同時實現(xiàn)對冷反射的較好控制;
2,實現(xiàn)三檔焦距切換:通過在長焦會聚光路中轉入一組反射鏡和透鏡的組合,實現(xiàn)長焦和短焦焦距的切換,通過在長焦會聚光路中轉入一組透鏡和透鏡的組合,實現(xiàn)長焦和中焦焦距的切換;
3,變焦時間快,運動機構可靠性高:采用旋轉兩組光學元件的方式,變焦機構可采用軸承滾動摩擦運動,變焦阻力小,變焦時間快,不易卡滯,可靠性高;
4,成像質量好:采用了非球面及多種紅外光學材料的組合搭配,像差校正良好,各焦距成像清晰銳利;
5,適裝性好:采用反射鏡折疊光路縮短了光學系統(tǒng)的總長,采用二次成像縮小了物鏡口徑。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短焦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中焦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長焦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短焦時的成像傳函圖;
圖6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中焦時的成像傳函圖;
圖7是本發(fā)明光學系統(tǒng)調節(jié)到長焦時的成像傳函圖。
各附圖標記為:1—主物鏡組透鏡一,2—主物鏡組透鏡二,3—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4—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5—短焦折轉反射鏡,6—短焦固定透鏡,7—短焦變倍反射鏡,8—短焦變倍透鏡,9—中焦變倍透鏡一,10—中焦變倍透鏡二,11—調焦鏡,12—反射鏡一,13—后組透鏡一,14—后組透鏡二,15—反射鏡二,16—后組透鏡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照圖1所示,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雙孔徑三檔變焦中波紅外光學系統(tǒng),系統(tǒng)光圈f為4.0,波段為3~5μm,焦距為短焦18mm、中焦62.5mm、長焦250mm三檔,從物方到像方順序安裝的裝置包括雙孔徑物鏡組、變焦組、調焦鏡組、反射鏡組和二次成像后組。
所述的雙孔徑物鏡組由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3、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4、短焦折轉反射鏡5和短焦固定透鏡6組成,短焦與長焦、中焦的主物鏡組不共用,分為兩個孔徑。
所述的變焦組由短焦變倍反射鏡7、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一9、中焦變倍透鏡二10組成,短焦變倍反射鏡7和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一9和中焦變倍透鏡二10可繞旋轉中心旋轉實現(xiàn)三檔焦距變化;短焦折轉反射鏡5在短焦光路中與光軸成45°角安裝,用于將光路折轉90°,短焦變倍反射鏡7旋入光路中時,在光路中相對于短焦折轉反射鏡5成180°,用于再次將光路折轉90°,最終將短焦光路平移一定距離后進入主光路中。
所述的調焦鏡組為可前后移動的調焦鏡11,實現(xiàn)近距離成像和高低溫下像面漂移的補償。
所述的反射鏡組由反射鏡一12和反射鏡二15組成,可將光路折疊180°;反射鏡一12在光路中與光軸成45°角安裝,用于將光路折轉90°,反射鏡二15在光路中相對于第一反射鏡12成90°角安裝,用于再次將光路折轉90°。最終將光路折轉180°。
所述的二次成像后組由后組透鏡一13、后組透鏡二14和后組透鏡三16組成,二次成像后組用于將一次像面再次成像于像面即探測器的靶面上;系統(tǒng)的孔徑光闌設置在探測器冷光闌位置處,滿足100%冷光闌效率要求,避免鏡筒等熱背景產生的雜散光進入探測器,提高輸出圖像的信噪比。
本光學系統(tǒng)中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3、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4、短焦固定透鏡6、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一9、中焦變倍透鏡二10、調焦鏡11、后組透鏡一13、后組透鏡二14和后組透鏡三16各為一片,共有12片透鏡;短焦折轉反射鏡5、短焦變倍反射鏡7、反射鏡一12和反射鏡二15各為一片,共4片反射鏡。
所述的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3、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4、短焦固定透鏡6、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一9、中焦變倍透鏡二10、調焦鏡11、后組透鏡一13、后組透鏡二14、后組透鏡三16的光焦度分別為正、負、負、正、正、正、負、正、負、負、正、正;正透鏡均采用硅材料,負透鏡均采用鍺材料;所述的主物鏡組透鏡一1、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4、短焦固定透鏡6、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二10、調焦鏡11、后組透鏡一13、后組透鏡二14、后組透鏡三16為球面透鏡;所述的主物鏡組透鏡二2、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3、中焦變倍透鏡一9為非球面透鏡。
本光學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f18mm、f62.5mm和f250mm三檔變焦,為了規(guī)避短焦的冷反射,采用雙孔徑方式,即短焦和長焦分為兩個孔徑,短焦與長焦的主物鏡組不共用,只共用后端光學系統(tǒng)部分,能夠實現(xiàn)對冷反射的較好控制,視場切換(變焦)方式是在長焦端切入一個反射鏡和一個透鏡的方式切換到短焦,仍然采用類似翻轉變倍的機構實現(xiàn)變倍,充分利用現(xiàn)有成熟結構形式,減小變倍機構的復雜程度;規(guī)避了對冷反射的控制難度,能夠實現(xiàn)對更大視場的優(yōu)化設計。
翻轉式變倍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快速變焦,滿足變焦時間要求,結構尺寸能夠做得更緊湊,另外由于長焦是空檔,可以提高透過率,提高發(fā)現(xiàn)識別目標的能力。但在設計時要保證變倍組在長焦端不能遮擋光路。
本光學系統(tǒng)根據制冷式紅外光學系統(tǒng)的特點,采用二次成像的光學系統(tǒng)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透鏡口徑較小,并保證達到100%冷光闌效率;整個光學系統(tǒng)分為前組和后組兩部分,變倍功能在第一成像組件中實現(xiàn);一次成像的前組完成變焦功能,調焦功能設置在一次成像的前組上,并補償環(huán)境溫度變化引起的像面位移。
本光學系統(tǒng)采用反射鏡折疊光路,壓縮光學系統(tǒng)的總長,減小體積,提高適裝性,可以采用非球面等特殊面形提高像質,本光學系統(tǒng)采用了硅、鍺兩種材料和非球面設計,實現(xiàn)像差的良好校正,保證了成像質量。
如圖2、圖5所示,物方光線通過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中焦變倍透鏡一9、中焦變倍透鏡二10和調焦鏡11成像于反射鏡一12和后組透鏡一13之間,短焦變倍反射鏡7和短焦變倍透鏡8旋入光路中、中焦變倍透鏡一9和中焦變倍透鏡二10旋出光路,此時為短焦,物方光線通過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一3、短焦主物鏡組透鏡二4、短焦折轉反射鏡5、短焦固定透鏡6、短焦變倍反射鏡7、短焦變倍透鏡8和調焦鏡11成像于反射鏡一12和后組透鏡一13之間。
如圖3、圖6所示,物方光線通過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中焦變倍透鏡一9、中焦變倍透鏡二10和調焦鏡11成像于反射鏡一12和后組透鏡一13之間,中焦變倍透鏡一9和中焦變倍透鏡二10旋入光路、短焦變倍反射鏡7和短焦變倍透鏡8旋出光路,此時為中焦。
如圖4、圖7所示,短焦變倍反射鏡7和短焦變倍透鏡8、中焦變倍透鏡一9和中焦變倍透鏡二10均旋出光路,此時為空擋,焦距為長焦,物方光線通過主物鏡組透鏡一1、主物鏡組透鏡二2、調焦鏡11成像于反射鏡一12和后組透鏡一13之間。
本光學系統(tǒng)通過采用雙孔徑設計技術,實現(xiàn)了焦距18/62.5/250mm的三檔可變,短焦水平視場達到了30°,擴大了設備觀察范圍;雙孔徑設計技術具有一定先進性,可擴展應用到其他需要有大視場的變焦紅外光學系統(tǒng)中,應用前景廣闊。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