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具有框體和能夠相對于該框體裝卸的盒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一種圖像形成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其具有框體和能夠相對于框體裝卸的盒,該圖像形成裝置中,盒具有能夠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旋轉的旋轉體以及從不會從旋轉體的旋轉軸偏移的位置沿著旋轉軸伸出的伸出部,框體具有通過伴隨著旋轉體的旋轉而移動的伸出部的抵接進行擺動的檢測部件、對檢測部件的擺動進行檢測的傳感器、以及根據傳感器的檢測判別盒是否為新品的控制裝置。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16391號公報
實用新型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例如因旋轉體的旋轉而移動的伸出部越過檢測部件,在檢測部件剛擺動到原來的姿勢之后停止通電等,當伸出部在檢測部件的里側停止時,在將盒從框體拆卸時,伸出部有可能從與通常的擺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與檢測部件抵接而對檢測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以上的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圖像形成裝置,能夠抑制對檢測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圖像形成裝置具有框體和能夠相對于所述框體裝卸的盒。
盒具有被檢測部,該被檢測部被設置為能夠向一方向不可逆地移動。
框體具有檢測部件,該檢測部件在與向一方向不可逆地移動的被檢測部抵接時向第一旋轉方向轉動。
檢測部件具有:第一檢測部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框體;以及第二檢測部件,具有與被檢測部抵接的抵接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檢測部件。
并且,檢測部件在向第一旋轉方向轉動時第一檢測部件與第二檢測部件一體地轉動,在對抵接部施加有向第二旋轉方向的力時第二檢測部件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轉動,該第二旋轉方向是與所述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
根據這樣的結構,檢測部件具有第一檢測部件和第二檢測部件,由于在對第二檢測部件的抵接部施加有向第二旋轉方向的力時第二檢測部件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轉動,該第二旋轉方向是與與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能夠抑制對檢測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抑制對檢測部件施加不期望的力。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圖。
圖2是顯影盒的側視圖(a)以及拆下蓋體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b)。
圖3是從左右方向內側觀察驅動機構和檢測機構附近的圖。
圖4是檢測部件的立體圖(a)以及從左右方向內側觀察檢測部件和被檢測部的圖(b)。
圖5是檢測部件的分解立體圖(a)、(b)。
圖6是從左右方向外側觀察框架的軸部附近的立體圖。
圖7是圖3的X-X剖面圖。
圖8是從左右方向外側觀察檢測機構附近的圖。
圖9是對在框體上安裝新品狀態(tài)的顯影盒而執(zhí)行初始旋轉動作時的檢測部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a)至(d)。
圖10是對被檢測部的轉動在中途停止之后從框體拆卸顯影盒時的檢測部件的動作進行說明的圖(a)至(d)。
符號說明
1 激光打印機
2 框體
7 顯影盒
79 被檢測部
79A 轉動軸線
100 檢測部件
100A 轉動軸線
110 第一檢測部件
111 第一檢測部件主體
111A 第一內周部
111B 第二內周部
111C 第三內周部
116 第二限制部
120 第二檢測部件
121 第二檢測部件主體
121A 端部
124 抵接部
124A 第一抵接面
124B 第二抵接面
130 扭轉彈簧
160 拉伸彈簧
200 框架
220 軸部
221 孔部
221A 內側內徑部
221B 內側大徑部
222A 外側大徑部
222B 外側小徑部
230 開口
250 第一限制部
PL 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關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一邊適當參照附圖一邊詳細地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首先,關于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簡單地進行說明,然后關于本實用新型的特征部分詳細地進行說明。
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方向是利用以使用圖像形成裝置的用戶為基準的方向進行說明。即,將圖1的右側設為“前”,將左側設為“后”,將近前側設為“左”,將里側設為“右”。并且,將圖1中的上下方向設為“上下”。
如圖1所示,作為圖像形成裝置的一例的激光打印機1主要具有框體2、供紙部3、曝光裝置4、處理盒5以及定影裝置8。
供紙部3設置在框體2內的下部,主要具有供紙托盤31、紙張按壓板32、供紙機構33。收納在供紙托盤31中的紙張S通過紙張按壓板32而靠向上方,通過供紙機構33朝向處理盒5的感光鼓61與轉印輥63之間供給。
曝光裝置4配置在框體2內的上部,具有未圖示的激光發(fā)光部或多面反射鏡、透鏡、反射鏡等。在曝光裝置4中,從激光發(fā)光部射出的基于圖像數據的激光(參照點劃線)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高速掃描,從而對感光鼓61的表面進行曝光。
處理盒5配置在曝光裝置4的下方,采用從打開設置于框體2的前蓋21時所呈現(xiàn)的開口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于框體2的結構。處理盒5具有鼓單元6和作為盒的一例的顯影盒7。
鼓單元6主要具有感光鼓61、帶電器62以及轉印輥63。顯影盒7相對于鼓單元6裝卸自如,構成為安裝于鼓單元6的狀態(tài),即構成為作為處理盒5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于框體2。顯影盒7主要具有顯影輥71、供給輥72、層厚限制刮片73、收納調色劑的收納部74以及攪拌器75。
在處理盒5中,在感光鼓61的表面通過帶電器62均勻地帶電之后,通過來自曝光裝置4的激光的高速掃描而進行曝光,從而在感光鼓61上形成基于圖像數據的靜電潛像。并且,收納部74內的調色劑由攪拌器75攪拌,首先供給到供給輥72,接著從供給輥72供給到顯影輥71。并且,伴隨著顯影輥71的旋轉,進入到顯影輥71與層厚限制刮片73之間而作為一定厚度的薄層承載在顯影輥71上。
承載在顯影輥71上的調色劑從顯影輥71供給到形成在感光鼓61上的靜電潛像。由此,將靜電潛像可視像化,在感光鼓61上形成調色劑圖像。然后,通過將紙張S搬送到感光鼓61與轉印輥63之間而將感光鼓61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在紙張S上。
定影裝置8配置在處理盒5的后方,主要具有加熱輥81、與加熱輥81對置配置而按壓加熱輥81的加壓輥82。在該定影裝置8中,使轉印在紙張S上的調色劑圖像在紙張S通過加熱輥81與加壓輥82的期間熱定影。將調色劑圖像熱定影后的紙張S被排紙輥23排出到排紙托盤22上。
接著,對顯影盒7的詳細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a)、(b)所示,顯影盒7除了具有上述的顯影輥71等之外,還具有盒框體70、驅動傳遞機構76、檢測齒輪77以及蓋體78。
盒框體7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顯影輥71、供給輥72和攪拌器75等,并且形成收納部74(參照圖1)。在盒框體70的左側面以覆蓋驅動傳遞機構76和檢測齒輪77的方式安裝有蓋體78。
驅動傳遞機構76是用于將從顯影盒7的外部輸入的驅動力傳遞給顯影輥71、供給輥72以及攪拌器75的機構,設置于盒框體70的左側面。驅動傳遞機構76由如下部件構成:輸入齒輪73G,驅動力從設置在框體2內的驅動輸出部件25A(參照圖3)輸入至輸入齒輪73G;與輸入齒輪73G嚙合的顯影輥齒輪71G、供給輥齒輪72G和中間齒輪74G;以及與中間齒輪74G嚙合的攪拌器齒輪75G。
顯影輥齒輪71G、供給輥齒輪72G以及攪拌器齒輪75G分別是對顯影輥71、供給輥72以及攪拌器75進行旋轉驅動的齒輪,一體地設置于顯影輥71、供給輥72以及攪拌器75的各旋轉軸的端部。
檢測齒輪77具有: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設置于盒框體70的左側面的轂狀的旋轉軸70A卡合的齒輪軸部77A;形成于外周面的齒輪齒部77G和缺齒部77N;以及被檢測部79。
被檢測部79被設置為從檢測齒輪77的左側面中的該檢測齒輪77的旋轉中心、更詳細而言為從相對于齒輪軸部77A向徑向外側偏移的位置向左側突出。在圖2(b)所示的顯影盒7中,作為被檢測部79具有被檢測部79B、被檢測部79C以及被檢測部79D這三個。以被檢測部79B為基準,被檢測部79C設置在周向上大致偏移90°的位置,被檢測部79D設置在周向上大致偏移180°的位置。
另外,蓋體78具有使被檢測部79向蓋體78的外部露出的蓋開口78A,使得被檢測部79能夠與后述的檢測部件100抵接。
齒輪齒部77G是檢測齒輪77的外周面的設置有齒輪齒的部分,缺齒部77N是檢測齒輪77的外周面的不設置齒輪齒的部分。如圖2(b)所示,在顯影盒7中,檢測齒輪77的齒輪齒部77G與攪拌器齒輪75G相對而與攪拌器齒輪75G的齒輪齒嚙合的狀態(tài)為新品狀態(tài)。當在該新品狀態(tài)時攪拌器齒輪75G旋轉時,檢測齒輪77繞圖2的逆時針旋轉。另一方面,在顯影盒7中,如圖9(d)所示,檢測齒輪77的缺齒部77N與攪拌器齒輪75G相對而不與攪拌器齒輪75G的齒輪齒嚙合的狀態(tài)成為舊品狀態(tài)。在該舊品狀態(tài)時即使攪拌器齒輪75G旋轉,檢測齒輪77也不會旋轉。
通過這樣的結構,被檢測部79被設置為能夠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移動。詳細而言,在齒輪齒部77G與攪拌器齒輪75G相對的新品狀態(tài)下,當向顯影盒7輸入驅動力而攪拌器齒輪75G旋轉時,被檢測部79伴隨著檢測齒輪77的旋轉而繞圖2的逆時針轉動,當因缺齒部77N與攪拌器齒輪75G相對而驅動力不會從攪拌器齒輪75G輸入從而檢測齒輪77的旋轉停止時,被檢測部79的轉動停止,然后不進行動作。這樣,被檢測部79被設置為能夠繞圖2的逆時針不可逆地轉動。
接著,對框體2的詳細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框體2具有框架200、向顯影盒7輸入驅動力的驅動機構25以及檢測所安裝的顯影盒7的狀態(tài)或規(guī)格的檢測機構26。
驅動機構25主要具有未圖示的電動機、驅動輸出部件25A、將電動機的驅動力傳遞給驅動輸出部件25A的未圖示的多個齒輪。驅動輸出部件25A例如構成為與前蓋21的開閉連動地左右進退,將顯影盒7(處理盒5)安裝于框體2,通過關閉前蓋21而與輸入齒輪73G卡合。由此,驅動力能夠傳遞給顯影盒7。
如圖4(a)、(b)所示,檢測機構26具有檢測部件100、光學式傳感器150以及未圖示的控制裝置。
如圖5(a)、(b)所示,檢測部件100構成為具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框體2的第一檢測部件110、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檢測部件120以及作為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扭轉彈簧130。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圖5所示的點劃線延伸的方向即檢測部件100的轉動軸方向簡稱為“轉動軸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轉動軸方向”相當于將檢測部件100組裝于框體2的狀態(tài)下的左右方向。
第一檢測部件110具有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凸緣部112、壁部113、第一彈簧卡合部114、第二彈簧卡合部115、第二限制部116、第一被限制部117以及遮光臂118。
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是與框體2的后述的軸部220(參照圖6)卡合的部分,形成為大致筒狀。
凸緣部112被設置為從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轉動軸方向的一方側即左側的端部向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徑向外側伸出。
壁部113被設置為從凸緣部112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向轉動軸方向的另一方側即右側延伸。壁部113具有第一壁部113A、延伸到第一壁部113A的右側的第二壁部113B、超過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一端而延伸到第二壁部113B的右側的第三壁部113C。
第三壁部113C的與第二壁部113B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的基端部(根部分)成為扭轉彈簧130的第一端部132所卡合的第二彈簧卡合部115。并且,在第三壁部113C的頂端部上設置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鉤部113D,從而與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外側卡合的第二檢測部件120不會簡單地脫落。
第一彈簧卡合部114是作為后述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拉伸彈簧160(參照圖8)的端部所卡合的部分。第一彈簧卡合部114被設置為在從第一壁部113A的周向中央附近向徑向外側延伸之后,向左側延伸,在其頂端部形成朝向第一旋轉方向R1突出的鉤部(省略符號)。
第二限制部116是限制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檢測部件120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的部分。第二限制部116是第二壁部113B的第一壁部113A側的端面,形成為向徑向外側延伸。
第一被限制部117是與框體2的后述的第一限制部250(參照圖6)抵接的部分。第一被限制部117形成為從第三壁部113C的周向中央附近向徑向外側延伸的肋狀。
遮光臂118具有從凸緣部112的外周面中的配置有第三壁部113C的部分附近向徑向外側延伸的臂部118A、從臂部118A的頂端向左側延伸的遮光部118B。
第二檢測部件120具有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被限制部122、彈簧卡合部123以及抵接部124。
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是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外側卡合的部分,形成為大致筒狀。
被限制部122是與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的部分。被限制部122被設置為從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右端部的外周面向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徑向外側突出。
彈簧卡合部123是扭轉彈簧130的第二端部133所卡合的部分。彈簧卡合部123被設置為從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右端部的外周面向左側伸出,頂端以向第二旋轉方向R2彎曲的方式延伸。
抵接部124是顯影盒7的被檢測部79所抵接的部分。抵接部124被設置為從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相對于限制部122向右側偏移的位置朝向徑向外側突出。抵接部124具有:在一方向上不可逆地轉動的被檢測部79所抵接的第一抵接面124A;以及相對于第一抵接面124A設置在檢測部件100的轉動方向的相反側的第二抵接面124B。
如圖4(b)所示,在從轉動軸方向觀察時,第一抵接面124A與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
詳細而言,第一抵接面124A是在圖4(b)所示的檢測部件100轉動前的狀態(tài)下沿著通過檢測部件100的轉動軸線100A與被檢測部79的轉動軸線79A的平面PL的面。這里,第一抵接面124A優(yōu)選為與平面PL平行的面,但也可以是相對于平面PL稍微傾斜的面。
并且,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檢測部件100轉動前的狀態(tài)下越朝向檢測部件100的徑向外側越位于第二旋轉方向R2的下游側的面。換言之,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檢測部件100轉動前的狀態(tài)下以越朝向檢測部件100的徑向外側越位于處理盒5(顯影盒7)的后述的拆卸方向的下游側的方式相對于拆卸方向傾斜的面。
扭轉彈簧130是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110向第一旋轉方向R1對第二檢測部件120施力的部件。扭轉彈簧130由線材形成,具有卷繞成螺旋狀的線圈部131(參照圖5)、使一方的端部向線圈部131的徑向外側彎曲的第一端部132、以及使另一方的端部向徑向外側彎曲的第二端部133。扭轉彈簧130在線圈部131配置在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外側的狀態(tài)下,第一端部132與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彈簧卡合部115卡合,第二端部133與第二檢測部件120的彈簧卡合部123卡合。
扭轉彈簧130從自然狀態(tài)繞緊而使第二端部133與彈簧卡合部123卡合,從而第二端部133經由彈簧卡合部123對第二檢測部件120向第一旋轉方向R1施力。第二檢測部件120通過使被限制部122與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而限制進一步的向第一旋轉方向R1的轉動。
光學式傳感器150具有射出光的發(fā)光部151和接受從發(fā)光部151射出的光的受光部152,發(fā)光部151與受光部152相對地配置。如圖4(b)所示,由于在檢測部件100處于非檢測姿勢時遮光臂118的遮光部118B配置在發(fā)光部151與受光部152之間,因此受光部152無法接受來自發(fā)光部151的光。另一方面,如圖9(b)所示,由于在檢測部件100處于檢測姿勢時遮光臂118從發(fā)光部151與受光部152之間退讓,因此受光部152能夠接受來自發(fā)光部151的光。在受光部152接受到光時,將規(guī)定的信號輸出給未圖示的控制裝置。
控制裝置是控制激光打印機1的動作的裝置,還具有判定顯影盒7是否為新品、以及判定顯影盒7的規(guī)格的功能。并且,控制裝置在安裝有顯影盒7時(具體而言,例如在從檢測前蓋21的關閉動作的傳感器輸入關閉信號時)、在輸入有圖像數據時、在接入激光打印機1的電源時等執(zhí)行初始旋轉動作。
控制裝置在初始旋轉動作的執(zhí)行中在從光學式傳感器150的受光部152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時,判定為顯影盒7是新品,在未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時,判定為顯影盒7是舊品。并且,在初始旋轉動作的執(zhí)行中,對從受光部152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的次數進行計數,根據該次數判定顯影盒7的規(guī)格、具體而言例如為填充到收納部74的初始的調色劑容量等。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初始旋轉動作”是指如下動作:在安裝有顯影盒7時或圖像形成動作前等執(zhí)行,預備性地對顯影輥71、供給輥72或攪拌器75等進行旋轉驅動。由此,收納部74內的調色劑被攪拌,經由供給輥72供給到顯影輥71。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激光打印機1中,規(guī)格不同的多種顯影盒7能夠選擇性地相對于框體2裝卸,關于顯影盒7,根據規(guī)格的不同,設置于檢測齒輪77的被檢測部79的數量不同。由此,當新品顯影盒7安裝于框體2而執(zhí)行初始旋轉動作時,根據規(guī)格的不同,從受光部152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的次數發(fā)生變化。
如圖3所示,框架200配置在安裝于框體2的顯影盒7的轉動軸方向的一方側、具體而言為左側,構成框體2的左側的壁??蚣?00具有裝卸引導件210、軸部220、開口230、圖6所示的彈簧卡合部240、以及第一限制部250。
返回圖3,裝卸引導件210是在相對于框體2裝卸處理盒5時引導處理盒5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拆卸方向”是指在沿著裝卸引導件210從框體2拆卸安裝于框體2的處理盒5(顯影盒7)時的方向。
如圖6所示,軸部220是在其外側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與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卡合從而以能夠轉動的方式對第一檢測部件110(檢測部件100)進行軸支承的部分,形成為從框架200朝向與配置有顯影盒7側相反的一側的左側突出的轂狀。
如圖7所示,軸部220形成為具有用于擰入自攻螺釘91的孔部221的筒狀。軸部220的外周面主要具有:基端部側的外側大徑部222A、直徑比外側大徑部222A小的頂端部側的外側小徑部222B。
與軸部220的外側卡合的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具有:與軸部220的外側大徑部222A相對的第一內周部111A、與軸部220的外側小徑部222B相對的第二內周部111B以及第三內周部111C。第一內周部111A、第二內周部111B以及第三內周部111C從軸部220的基端部側朝向頂端部側依次配置,第二內周部111B的內徑比第一內周部111A的內徑小,第三內周部111C的內徑比第二內周部111B的內徑小。換言之,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中的軸部220的頂端側的部分(第三內周部111C)比其他的部分(第二內周部111B)進一步朝向徑向內側突出。
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與軸部220的外周面中,轉動軸方向的一端部之間、具體而言為第三內周部111C與外側小徑部222B彼此接觸。并且,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與軸部220的外周面中,轉動軸方向的另一端部之間、具體而言為第一內周部111A與外側大徑部222A彼此接觸。另一方面,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與軸部220的外周面中,轉動軸方向的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間的部分、具體而言為第二內周部111B與外側小徑部222B不接觸而具有間隙。
軸部220的內周面主要具有軸部220的基端部側的內側小徑部221A以及內徑比內側小徑部221A大的軸部220的頂端部側的內側大徑部221B。即,孔部221的內周面的作為軸部220的頂端部側的內側大徑部221B比作為其他的部分的內側小徑部221A進一步擴徑。若進一步進行說明,內側大徑部221B設置于軸部220的開口緣側的部分,該軸部220的開口緣側的部分包含作為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的內周面的第三內周部111C與作為軸部220的外周面的外側小徑部222B接觸的范圍。內側大徑部221B的內徑比自攻螺釘91的螺紋牙(省略符號)的外徑大。
開口230是將配置有框架200的顯影盒7的右側和其相反側的左側連通的開口,設置于軸部220的下方。抵接部124在檢測部件100組裝于框體2的狀態(tài)下,通過開口230在框架200的配置有顯影盒7的一側露出。由于開口230允許抵接部124的轉動,因此從轉動軸方向觀察時,形成為以軸部220為中心的大致拱狀。
檢測部件100的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轉動軸方向的一端部、具體而言為右側的端部121A與框架200抵接,從而在轉動軸方向上定位于框體2。檢測部件100的自攻螺釘91經由墊圈92被擰入軸部220的孔部221,從而安裝于框體2。
如圖6所示,彈簧卡合部240是與拉伸彈簧160(參照圖8)的端部卡合的部分,設置于框架200的左側的面。詳細而言,彈簧卡合部240在從軸部220的前斜下方的位置向左側延伸之后,形成為向前方延伸的鉤狀。
第一限制部250是限制第一檢測部件110向第二旋轉方向R2(參照圖8)轉動的部分,設置于框架200的左側的面。詳細而言,第一限制部250被設置為從軸部220的后斜下方的位置向左側突出。第一限制部250的上側的面形成為平面狀,能夠與檢測部件100的第一被限制部117抵接。
如圖8所示,作為第一施力部件的拉伸彈簧160是相對于框體2向第二旋轉方向R2對第一檢測部件110(檢測部件100)施力的部件。拉伸彈簧160的一端部與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一彈簧卡合部114卡合,另一端部與框體2的彈簧卡合部240卡合。
拉伸彈簧160比自然長度進一步被拉伸,從而經由第一彈簧卡合部114對第一檢測部件110向第二旋轉方向R2施力。第一檢測部件110(檢測部件100)的第一被限制部117與框體2的第一限制部250抵接,由此限制進一步的向第二旋轉方向R2的轉動。此時的檢測部件100的狀態(tài)為上述的“非檢測姿勢”。
接著,對檢測部件100的動作進行說明。
當在圖4(b)所示的新品狀態(tài)的顯影盒7(處理盒5)安裝于框體2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初始旋轉動作時,驅動力經由攪拌器齒輪75G(參照圖2(b))傳遞至檢測齒輪77的齒輪齒部77G而使檢測齒輪77旋轉。
于是,如圖9(a)所示,被檢測部79通過檢測齒輪77的旋轉而向一方向、具體而言為圖示順時針不可逆地轉動(移動),被檢測部79B與抵接部124的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并且,當被檢測部79進一步轉動時,如圖9(b)所示,抵接部124的第一抵接面124A向被檢測部79B按壓從而檢測部件100克服拉伸彈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
此時,檢測部件100的第二檢測部件120的被限制部122與第一檢測部件110的第二限制部116抵接,從而因第二檢測部件120的第一抵接面124A向被檢測部79B按壓而產生的向第一旋轉方向R1的旋轉力經由被限制部122和第二限制部116傳遞至第一檢測部件110,第一檢測部件110也與第二檢測部件120一同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即,在檢測部件100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時,第一檢測部件110與第二檢測部件120一體轉動。
并且,由此,當檢測部件100的遮光臂118從光學式傳感器150的發(fā)光部151與受光部152之間退讓時,如虛線所示,由于來自發(fā)光部151的光由受光部152接受,因此受光部152將規(guī)定的信號輸出給控制裝置。其結果為,控制裝置判定為所安裝的顯影盒7是新品。
并且,被檢測部79進一步轉動,從而如圖9(c)所示,當被檢測部79B越過抵接部124時,檢測部件100因拉伸彈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轉方向R2轉動。并且,第一被限制部117與第一限制部250抵接,從而檢測部件100返回非檢測姿勢,遮光臂118再次進入到發(fā)光部151與受光部152之間,從發(fā)光部151朝向受光部152射出的光被阻擋。
然后,被檢測部79進一步轉動,從而雖然圖示省略但在被檢測部79C和被檢測部79D與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時檢測部件100也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從受光部152向控制裝置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刂蒲b置在初始旋轉動作的執(zhí)行中,根據被檢測部79的數量,根據從受光部152輸出規(guī)定的信號的次數來判定所安裝的顯影盒7的規(guī)格。
并且,如圖9(d)所示,在被檢測部79D越過抵接部124之后,當檢測齒輪77的缺齒部77N與攪拌器齒輪75G相對時,由于驅動力未傳遞至檢測齒輪77,因此檢測齒輪77停止,被檢測部79的轉動也停止。并且,然后,顯影盒7處于即使驅動傳遞機構76進行驅動被檢測部79也不轉動的舊品狀態(tài)。
在舊品狀態(tài)的顯影盒7(處理盒5)安裝于框體2的狀態(tài)下,即使執(zhí)行初始旋轉動作,被檢測部79也不會轉動從而檢測部件100不進行動作,因此控制裝置判定為顯影盒7是舊品。
如圖10(a)所示,在初始旋轉動作的執(zhí)行中,在打開前蓋21或者激光打印機1的電源脫落的情況下,由于來自驅動傳遞機構76的驅動力的輸入停止,因此例如在1個被檢測部79剛越過抵接部124之后的狀態(tài)下,被檢測部79的轉動有時在中途停止。
在該情況下,如果從框體2沿著裝卸引導件210向拆卸方向拆卸顯影盒7(處理盒5),則如圖10(b)所示,被檢測部79與抵接部124的第二抵接面124B抵接。如果從該狀態(tài)起要進一步拆卸處理盒5,則如圖10(c)所示,抵接部124的第二抵接面124B被被檢測部79按壓從而第二檢測部件120克服扭轉彈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轉方向R2轉動。
此時,由于第一檢測部件110因第一被限制部117與框體2的第一限制部250抵接而被限制向第二旋轉方向R2的轉動,因此檢測部件100的僅第二檢測部件120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110和框體2向第二旋轉方向R2轉動。即,在對抵接部124施加作為與第一旋轉方向R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旋轉方向R2的力時,檢測部件100的第二檢測部件120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110轉動。
然后,當通過進一步拆卸處理盒5而使被檢測部79通過檢測部件100附近時,如圖10(d)所示,被檢測部79越過抵接部124,第二檢測部件120因扭轉彈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并且,被限制部122與第二限制部116抵接,從而第二檢測部件120返回到原來的姿勢。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檢測部件100具有第一檢測部件110和第二檢測部件120,由于在第二檢測部件120的抵接部124施加有向第二旋轉方向R2的力時第二檢測部件120相對于第一檢測部件110和框體2轉動,因此能夠抑制對檢測部件100施加不期望的力的情況。
并且,由于具有拉伸彈簧160,框體2具有第一限制部250,因此在對抵接部124施加了向第一旋轉方向R1的力時,第二檢測部件120按壓第二限制部116,從而能夠使第一檢測部件110克服拉伸彈簧160的作用力而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由此,能夠使第一檢測部件110和第二檢測部件120一體地向第一旋轉方向R1轉動。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扭轉彈簧130,第一檢測部件110具有第二限制部116,因此在對抵接部124施加了向第二旋轉方向R2的力時,通過第一限制部250來限制第一檢測部件110向第二旋轉方向R2的轉動,從而能夠僅使第二檢測部件120克服扭轉彈簧130的作用力而向第二旋轉方向R2轉動。
并且,如圖4(b)所示,由于第一抵接面124A與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夠根據被檢測部79的移動方向分別設定第一抵接面124A的朝向與第二抵接面124B的朝向。由此,能夠使檢測部件100良好地轉動。
并且,由于第一抵接面124A是沿著通過檢測部件100的轉動軸線100A與被檢測部79的轉動軸線79A的平面PL的面,因此在轉動的被檢測部79與第一抵接面124A抵接時,能夠使力良好地傳遞至第一抵接面124A。由此,能夠使第一檢測部件110和第二檢測部件120一體地向第一旋轉方向R1良好地轉動。
并且,由于第二抵接面124B是越朝向檢測部件100的徑向外側越位于第二旋轉方向R2的下游側的面,因此在向拆卸方向移動的被檢測部79與第二抵接面124B抵接時,能夠在不會對第二抵接面124B(檢測部件100)施加過大的力的情況下使第二檢測部件120向第二旋轉方向R2轉動。
并且,如圖7所示,由于軸部220被設置為從框架200朝向與配置有顯影盒7的一側的相反側、具體而言為左右方向外側突出,因此當然能夠在組裝框體2之前的軸部220上組裝檢測部件100,即使在將框體2組裝了某程度之后也能夠將檢測部件100組裝在軸部220上。由此,能夠提高檢測部件100的組裝的自由度。并且,由于在框架200的與配置有顯影盒7的一側的相反側配置檢測部件100的大部分,因此能夠抑制檢測部件100的抵接部124以外的部分與鼓單元6或顯影盒7的相干涉。
并且,由于檢測部件100的第二檢測部件主體121的端部121A與框架200抵接從而相對于框體2在轉動軸方向上被定位,因此不需要另外設置用于定位于檢測部件100的抵靠部。由此,能夠以比較簡單的結構將檢測部件100定位于框架200。并且,由于只要使檢測部件100與軸部220卡合而使第二檢測部件120的端部121A與框架200抵接即可,因此能夠在定位了檢測部件100的狀態(tài)下容易地組裝。
并且,由于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與軸部220的一端部之間(第三內周部111C與外側小徑部222B)和另一端部之間(第一內周部111A與外側大徑部222A)接觸,因此能夠抑制檢測部件100相對于軸部220的擺動,能夠確保檢測部件100相對于軸部220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第一檢測部件主體111和軸部220的一端部與另一端部之間的部分(第二內周部111B與外側小徑部222B)不接觸而具有間隙,因此即使在擰入自攻螺釘91時軸部220的直徑稍微變大,也能夠吸收其直徑變化,能夠確保檢測部件100相對于軸部220即框體2的位置精度。
并且,孔部221的內周面中,軸部220的頂端部的包含第三內周部111C與外側小徑部222B所接觸的范圍在內的開口緣側的部分(內側大徑部221B)比其他的部分(內側小徑部221A)進一步擴徑,因此在向孔部221擰入自攻螺釘91時,特別是能夠抑制第三內周部111C與外側小徑部222B接觸的、軸部220的前端部的直徑變化。由此,能夠進一步確保檢測部件100相對于框體2的位置精度。
以上,對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關于具體的結構,像下述那樣在不脫離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中可以適當變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軸支承檢測部件100的軸部220設置于框架200的與配置有顯影盒7的一側的相反側,但不限于此。例如,軸部也可以設置于框架的配置有顯影盒側。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面124B是在檢測部件100轉動前的狀態(tài)下越朝向檢測部件100的徑向外側而越位于第二旋轉方向R2的下游側的面,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二抵接面也可以是在檢測部件轉動前的狀態(tài)下與拆卸方向正交的面。由此,在向拆卸方向移動的被檢測部與第二抵接面抵接時,由于力能夠良好地傳遞至第二抵接面,因此能夠使第二檢測部件向第二旋轉方向良好地轉動。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從轉動軸方向觀察時,第一抵接面124A與第二抵接面124B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從轉動軸方向觀察時,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也可以是大致平行的面。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第一施力部件例示出拉伸彈簧160,作為第二施力部件例示出扭轉彈簧130,但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按壓彈簧或扭轉彈簧等。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被檢測部79被設置為能夠轉動,但不限于此,例如,被檢測部也可以被設置為在圖1所示的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上等能夠平行移動。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盒例示出具有顯影輥71和收納部74等的顯影盒7,但不限于此。例如,盒除了顯影輥或收納部等之外,還可以是具有感光鼓等的處理盒。并且,盒也可以是具有收納部和攪拌器而不具有顯影輥的調色劑盒。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激光打印機1采用判定盒是否為新品和判定盒的規(guī)格的結構,但不限于此。例如,激光打印機也可以是判定盒是否為新品、不判定盒的規(guī)格的結構。在該情況下,設置于盒的被檢測部的數量也可以僅為1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圖像形成裝置例示出形成黑白圖像的激光打印機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彩色圖像的打印機。并且,圖像形成裝置不限于打印機,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平板掃描儀等原稿讀取裝置的復印機或復合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