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把持轉印材料的狀態(tài)下進行轉印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 成方法。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在圖像形成裝置中,公開了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使用具有用于把持轉 印材料前端部的轉印材料把持部件的轉印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該專利文獻1所 記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通過轉印輥進行旋轉,在由轉印材料把持部件把持轉印材料的前 端部的狀態(tài)下,轉印材料從轉印夾持部通過,從而使像載體上的圖像被轉印在轉印材料上。 根據(jù)該圖像形成裝置,通過由轉印材料把持部件把持轉印材料的前端部,從而在轉印之后 能夠切實地從像載體上剝離轉印材料。另一方面,公開了一種圖像形成裝置,S卩,通過轉印輥進行旋轉,轉印材料從轉印 夾持部通過從而像載體上的圖像被轉印在轉印材料上,且當轉印材料的前端部從轉印夾持 部通過時,通過氣流發(fā)生裝置而使轉印材料從像載體上被剝離,之后,轉印材料以其轉印圖 像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狀態(tài),向垂直方向上方被吸附并移動,并由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轉 印材料輸送帶,向定影部一側輸送(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特表2000_50擬80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20513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為了提高轉印材料在轉印后從像 載體上的剝離性,而考慮到應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把持轉印材料前端部的技術。此時,由 于轉印材料前端部的把持在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近前被解除,從而轉印夾持部在轉印材料移 動方向上的夾持部終端位置、轉印材料釋放位置、以及轉印材料前端最初抵接的、轉印材料 輸送帶的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而且,從轉印夾持部穿過 的轉印材料,通過轉印夾持部處的驅動力而在大概沿著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兩條邊的移動 路徑上進行移動。但是,由于在轉印材料的前端部到達轉印材料輸送帶之前,轉印材料的把持被解 除,因此在轉印材料的把持解除之后,需要通過轉印夾持部處的驅動力,并利用轉印材料的 中間部分使轉印材料從轉印材料釋放位置移動至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此時,由于轉 印材料朝向垂直方向的上方進行移動,從而導致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不穩(wěn)定。特別是,當在轉印 材料輸送帶處的轉印材料的移動速度,與在轉印夾持部處的轉印材料的移動速度之間存在 速度差時,將導致移動時的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更加不穩(wěn)定。因此,存在從轉印夾持部通過的轉 印材料的轉印圖像面,與轉印材料移動路徑上的垂直方向下方的圖像形成裝置部件接觸,而導致轉印圖像發(fā)生紊亂的可能性。而且,如上文所述,由于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不穩(wěn)定,從而 無法維持轉印夾持部出口處的紙張的姿態(tài),因此存在轉印材料的轉印圖像面與像載體接觸 而發(fā)生圖像偏差的可能性。即,僅通過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對轉印材料的把持技術簡單 地應用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難以獲得良好的圖像。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以把持轉印材料的狀態(tài)進行轉印的情況下,即使 像載體與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轉印材料釋放位置以及轉印材料抽吸開始位置被配置成假 想的大致三角形,也能夠獲得良好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成方法。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解決所述課題,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成方法中,轉印 材料被把持部件所把持,而像載體上的圖像在轉印夾持部處被轉印在轉印材料上,且在轉 印后像載體與轉印材料分離。而且,轉印材料在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處被釋放。 接著,轉印材料利用其中間部分并通過由轉印夾持部所施加的轉印輥的驅動力,而朝向轉 印材料輸送部進行移動。而且,當轉印材料的前端到達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時,轉印材 料將以使轉印圖像面朝向垂直方向的下方,而使背面一側(與轉印圖像面相反的一側)朝 向垂直方向的上方的方式進行移動。接著,通過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轉印材料輸送面,轉印材 料使轉印圖像面朝向垂直方向的下方,而背面一側被向垂直方向的上方抽吸。此時,像載體 和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 材料的位置被配置成,從與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與轉印輥的軸 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觀察時,呈假想的大致三角形。因此,轉印材料沿著,連接像 載體和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 以及連接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與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的假 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向上方彎曲并移動。此時,當像載體和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轉印 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L,而且像載體和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 與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Li,并且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與 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為L2時,L相對于Ll以及L2,具有L < L1+L2的關系。而且,當轉印材料的前端到達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時,轉印材料將以大致沿 著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的方式進行移動,所述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為,連接像載體和 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的邊。即,由于向上方彎 曲的轉印材料趨于筆直,因此將在轉印材料與轉印材料輸送部之間產(chǎn)生摩擦,從而轉印材 料的姿態(tài)發(fā)生變化而導致不穩(wěn)定。特別是,由于轉印材料通過在轉印夾持部處的驅動力而 移動,因此當在轉印夾持部處的轉印材料的移動速度與在轉印材料輸送部處的轉印材料的 移動速度之間存在速度差時,轉印材料將向垂直方向的下方彎曲,并在大致沿著像載體和 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以及轉印材料抽吸開始位置之間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另一邊的移 動路徑上移動。因此,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更加不穩(wěn)定。因此,即使轉印材料的前端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之后, 轉印材料通過在轉印夾持部處的驅動力而進行移動的期間,通過轉印材料的背面抵接于轉 印材料輸送部的多個抵接部件,從而將減少轉印材料與轉印材料輸送部之間的摩擦。特別 是,當?shù)纸硬考椋瑖@與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軸進行旋轉的輥部件時,通過由這些輥部件來引導轉印材料的背面,從而將更有效地減少轉印材料與 轉印材料輸送部之間的摩擦。由此,能夠抑制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發(fā)生變化而不穩(wěn)定的情況。特 別是,由于通過減少轉印材料與轉印材料輸送部之間的摩擦而能夠抑制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的 變化,從而所述大致三角形的兩邊與另一邊相接近,以使大致三角形的形狀呈更加扁平的 三角形。因此,能夠防止轉印材料與被配設在其移動路徑的垂直方向下方的像載體等圖像 形成裝置的部件相接觸的現(xiàn)象,并能夠抑制轉印夾持部寬度的變化。其結果為,能夠抑制圖 像偏差的產(chǎn)生。通過該種方式,能夠實現(xiàn)如下的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成方法,即,即使 像載體與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把持部件釋放轉印材料的位置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 吸轉印材料的位置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也能夠獲得良好的圖像。特別是,由于把持部件對轉印材料的把持部位于轉印輥的凹部內,從而能夠穩(wěn)定 地形成轉印夾持部。此時,由于對轉印材料的把持部位于轉印輥的凹部內,因此在轉印材料 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向轉印圖像面一側彎曲的凹部的把持痕。而且,由于轉印材料的背面由 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因此通過在轉印材料的前端部上形成此種把持痕,從而能夠防止轉 印材料被卷繞在轉印材料輸送輥上。其結果為,即使由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轉印材料,也能 夠使轉印材料流暢地移動。而且,通過在與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分開配設多個轉 印材料輸送輥,從而能夠使轉印材料輸送輥小型且輕量化并易于旋轉。因此,能夠更加均勻 地進行轉印材料輸送輥對轉印材料的引導,從而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而且,作為向垂直方向的上方吸附轉印材料的方法,通過被設置在轉印材料輸送 部上的抽吸孔向垂直方向的上方抽吸轉印材料時,使轉印輥的把持部件的位置以及抽吸孔 的位置在與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互相錯開。由此,把持部件和 抽吸孔不會在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上重合。因此,如上文所述,即使在轉印材料的前端部上 形成凹部的把持痕,但由于該把持痕不經(jīng)過抽吸孔,從而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轉印材料輸送 部的抽吸孔對轉印材料的抽吸,且能夠以穩(wěn)定的姿態(tài)抽吸并輸送轉印材料。而且,在與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規(guī)定的間隔配設多 個把持部件,并在這些把持部件之間配設抵接部件。由此,由于把持部件與抵接部件不會在 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上重合,因此如上文所述,即使在轉印材料的前端部上形成凹部的把 持痕,該把持痕也不會經(jīng)過抵接部件。因此,抵接部件對轉印材料的引導不會受到轉印材料 的把持痕的影響,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進行抵接部件對轉印材料的引導。其結果為,能夠使抵接 部件對轉印材料進行引導時的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穩(wěn)定。而且,在抵接部件之間配設有具備抽吸孔的作為轉印材料輸送面的轉印材料輸送 帶。而且,將抵接部件配置成,通過移動部件而能夠在輸送轉印材料的動作位置與不輸送 轉印材料的后退位置之間移動。而且,由控制部來控制通過移動部件所進行的抵接部件的 移動,在轉印材料通過轉印輥處的驅動力而進行移動的期間,由抵接部件引導轉印材料,且 在轉印材料的后端經(jīng)過轉印夾持部之后,通過轉印材料輸送帶的驅動力抽吸并移動轉印材 料。由此,轉印材料的移動變得更加流暢,從而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轉印材料的姿態(tài)。
圖1為模式化且局部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實施方式的一個示例的一部分的圖。圖2(a)為表示轉印材料的前端部的轉印材料釋放位置的圖,(b)為表示轉印材料 的前端部被抽吸引導部的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的狀態(tài)的圖。圖3(a)為表示轉印材料的前端部即將被把持之前的狀態(tài)的圖,(b)為表示把持轉 印材料的前端部的狀態(tài)的圖,(c)為表示解除轉印材料前端部的把持之后的突出狀態(tài)的圖。圖4(a)為表示抽吸引導部的轉印材料輸送輥的圖,(b)為表示從(a)中的IVB方 向觀察時的抽吸引導部的圖。圖5為對由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轉印材料的背面進行說明的圖。圖6(a)為由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轉印材料的示意圖,(b)為由 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轉印材料輸送帶輸送轉印材料的示意圖。圖7為表示從圖6(a)中的VII方向觀察時的轉印材料輸送部的一部分的圖。圖8為對轉印材料的移動路徑的變化進行說明的圖。圖9為像載體與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轉印材料釋放位置、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 開始抽吸轉印材料的位置的示意圖。圖10為轉印材料輸送輥的控制的框圖。圖11為表示轉印材料輸送輥的控制的時序圖。符號說明1 …圖像形成裝置;2Y、2M、2C、2K...感光體;5Y、5M、5C、5K…顯影部;6Y、6M、6C、 6K…一次轉印部;8…中間轉印帶;9…帶驅動輥;13…二次轉印部;13a…二次轉印夾持 部;14…二次轉印棍;20…轉印材料;20a…前端部;17…叼紙牙;24…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 2 …抽吸部件;2 ^"引導面;24 …抽吸孔34 …轉印材料輸送輥;24b…氣流產(chǎn)生部; 25…轉印材料輸送部;2 …轉印材料輸送帶;25 …無接頭帶;25 …抽吸孔;2 …抽吸 部件;2恥2···抽吸孔;25c…氣流產(chǎn)生部;2 …轉印材料輸送輥;27…定影部;觀…控制部; 31…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ε…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ζ…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 置;Π…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方式進行說明。圖1為,模式化且局部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實施方式的一個示例 的一部分的圖。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使用含有調色劑和載液的液體顯影劑進行圖像形成。如 圖1所示,該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感光體2Y、2M、2C、2K,其為水平或者大致水平地前后串聯(lián) 配置的、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以及黑色(K)的像載體。這里,在各個感光體2Y、 2M、2C、a(中,2Y表示黃色的感光體、2M表示品紅色的感光體、2C表示藍綠色的感光體JI(表 示黑色的感光體。而且,對于其它部件也相同地,在部件的標號上分別添加各種顏色的Y、 M、C、K來表示各種顏色的部件。而且,在各個感光體2丫、211、2(、1的周圍,分別配設有帶電部3¥、311、3(、31(。而且, 從各個帶電部3¥、311、3(、;31(起,分別沿著各個感光體2¥、211、2(、21(的旋轉方向,依次配設 有曝光部4Y、4M、4C、4K,顯影部5Y、5M、5C、5K,一次轉印部6Y、6M、6C、6K以及感光體清潔部7Y、7M、7C、7K。其中,各個感光體2Y、2M、2C、I在一次轉印之后被未圖示的中和部中和。該 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圖像形成單元,由這些各個感光體2Y、2M、2C、2K,各個帶電部3Y、 3M、3C、3K,各個曝光部4Y、4M、4C、4K,各個顯影部5Y、5M、5C、5K,各個一次轉印部6Y、6M、6C、 6K,各個感光體清潔部7Y、7M、7C、7K以及各個中和部構成。而且,圖像形成裝置1具有作為本發(fā)明的像載體的無接頭狀的中間轉印帶8。該中 間轉印帶8被配設在各個感光體2Y、2M、2C、2K的垂直方向的上方。而且,中間轉印帶8通 過各個一次轉印部6Y、6M、6C、6K而被壓接在各個感光體2Y、2M、2C、I上。雖然沒有圖示,但是中間轉印帶8被形成為三層結構的較柔軟的彈性帶,所述三 層結構具有例如樹脂等的可撓性基體材料、被形成在該基體材料的表面上的橡膠等的彈 性層和被形成在該彈性層的表面上的表層。當然,并不限定于此。中間轉印帶8被卷繞在, 用于傳遞未圖示的電動機的驅動力的中間轉印帶驅動輥9、第1卷繞輥10、第2卷繞輥11 以及中間轉印帶張緊輥12上。而且,中間轉印帶8在被施加了張力的狀態(tài)下,向箭頭方向 旋轉。并且,與各種顏色Y、M、C、K對應的感光體等的部件的配置順序,并不限定于圖1所 示的示例,能夠任意地進行設定。在中間轉印帶8的中間轉印帶驅動輥9 一側設置有二次轉印部13。二次轉印部 13具備二次轉印輥14以及二次轉印輥清潔部15。二次轉印輥14以旋轉軸1 為中心而 向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該二次轉印輥14壓接于被卷繞在中間轉印帶驅動輥9上的中間 轉印帶8上。此時,如圖2所示,該二次轉印輥14在比經(jīng)過二次轉印輥14的旋轉中心14d 的假想垂線α更靠圖2中的左側、且比通過旋轉中心14d的假想水平線β更靠圖2中的 垂直方向下側,被壓接在中間轉印帶8上。而且,中間轉印帶驅動輥9作為二次轉印輥14 的按壓相對的支承輥而發(fā)揮功能。而且,二次轉印輥14通過被壓接在中間轉印帶8上,從 而隨著中間轉印帶8(即,中間轉印帶驅動輥9) 一同旋轉。而且,二次轉印輥14具有被卷繞在基體材料14b的圓弧部的外周面上的薄膜狀的 彈性部件14c。通過該彈性部件Hc而在二次轉印輥14的圓弧部的外周面上形成阻力層。 而且,如圖1所示,在中間轉印帶8與二次轉印輥14的彈性部件Hc之間形成有二次轉印 夾持部13a。如圖2所示,該二次轉印夾持部13a被配置在比假想垂線α更靠所述圖像形 成單元一側(在圖2中為左側)、且比假想水平線β更靠圖像形成單元一側(在圖2中為 垂直方向下側)的位置上。如圖1、圖2(a)以及(b)、圖3(a)至(c)所示,二次轉印輥14在其圓周面上具有 凹部16。在該凹部16內配設有作為轉印材料把持部件的叼紙牙17、作為供叼紙牙17落 座的轉印材料把持部件承接部件的叼紙牙支承部18、以及作為轉印材料剝離部件的突出爪 19。如圖4(b)所示,在二次轉印輥14的軸向上,以預定的間隔配設有預定數(shù)量(在圖 示示例中為六個)的叼紙牙17。各個叼紙牙17在圖3(a)所示的轉印材料把持解除位置與 圖3(b)所示的轉印材料把持位置之間,以同步的方式進行轉動(移動)。此時,在轉印材 料把持解除位置處,各個叼紙牙17的一部分,向與二次轉印輥14的彈性部件Hc的外周面 Hc1直徑相同的假想圓δ的圓周外側、也就是說向凹部16的外側突出,而在轉印材料把持 位置處,各個叼紙牙17整體被收納在假想圓δ的圓周內側、也就是說被收納在凹部16內。 因此,各個叼紙牙17對轉印材料20的把持部位于凹部16內。而且,突出爪19被設置成,在圖3(a)所示的后退位置與圖3(c)所示的突出位置之間以大致直線狀移動。此時,在后 退位置處,突出爪19整體被收納在凹部16內,而在突出位置處,突出爪19的一部分從凹部 16突出。雖然未圖示,但是這些叼紙牙17以及突出爪19的各個動作,分別由被固定在圖像 形成裝置1的裝置主體等上的各個凸輪控制。此時,叼紙牙17開始把持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的轉印材料把持開始位置被 設置在,凹部16到達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位置之前的預定位置。因此,當凹部16到達比 該轉印材料把持開始位置稍靠前的圖3(a)所示位置時,如圖3(a)所示,從入口輥21起經(jīng) 由轉印材料供給引導部22而被輸送過來的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將到達與凹部16對 置的位置。而且,叼紙牙17通過凸輪而開始旋轉。當凹部16到達所述預定位置時,如圖 3(b)所示,叼紙牙17位于轉印材料把持開始位置,從而在叼紙牙17與叼紙牙支承部18之 間把持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而且,轉印材料20以隨著二次轉印輥14的旋轉而卷繞 在彈性部件14c的外周面上的方式向二次轉印夾持部13a —側移動。二次轉印輥14被施加轉印偏流,該轉印偏流用于使被轉印在中間轉印帶8上的調 色劑像轉印至轉印紙等的轉印材料20上。而且,如圖1所示,由于在中間轉印帶8向箭頭 方向進行旋轉時,二次轉印輥14向箭頭方向旋轉并且被施加轉印偏流,從而被承載在中間 轉印帶8上的調色劑像在二次轉印夾持部13a處,被轉印在由叼紙牙17所把持的轉印材料 20上。二次轉印輥清潔部15通過其清潔部件而除去附著在二次轉印輥14的彈性部件 14c上的液體顯影劑,且將所除去的液體顯影劑回收并存留在液體顯影劑回收容器中。如圖1所示,在中間轉印帶8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位置處,圖像形成裝置1還具備 第1氣流產(chǎn)生裝置23、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對、轉印材料輸送部25、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沈以 及定影部27。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通過的轉印材料20,從叼紙牙17的把持中被釋放。如圖 2(a)所示,作為該叼紙牙17釋放轉印材料20時的凹部16的位置(更具體而言,連接二次 轉印輥14的外周方向上的叼紙牙支承部18的中心與二次轉印輥14的回轉中心14d的假想 直線Y,和與二次轉印輥14的外周的直徑相同的假想圓δ之間的大致交點位置)的轉印 材料釋放位置ε,位于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中比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 位置ζ更靠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一側(圖像形成單元一側,在圖2(a)中為左側)(也 就是說,位于假想垂線α的左側),且位于假想水平線β的圖像形成單元一側(在圖2(a) 中為下側)。因此,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與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 置ζ,均位于由假想垂線α與假想水平線β構成的第3象限內。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 置ζ為,中間轉印帶8與轉印材料20分離的位置。當?shù)鸺堁?7對轉印材料20的把持部到達比該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稍靠前的位 置時,叼紙牙17將通過凸輪而開始旋轉。當?shù)鸺堁?7對轉印材料20的把持部到達轉印材 料釋放位置ε時,如圖2 (a)所示,叼紙牙17處于轉印材料把持解除位置,從而解除對轉印 材料20的前端部20a的把持。由此,轉印材料20被釋放。此時,如圖3 (c)所示,在轉印材 料20的前端部20 (a)上,形成由于凹部16而產(chǎn)生的、向轉印圖像面一側彎曲成大致V字狀 的把持痕。大致與該叼紙牙17釋放轉印材料20同時地,突出爪19通過凸輪而開始移動。而且,如圖3(c)所示,突出爪19從二次轉印輥14的凹部16突出,而將轉印材料20的背面 (與轉印圖像面相反的面)推出并到達突出位置。由此,如圖2(b)所示,轉印材料20從二 次轉印輥14上剝離,并向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 —側移動。當?shù)鸺堁?7在釋放轉印材料20 之后到達預定位置時,將通過凸輪而被收納在凹部16內,且在到達比轉印材料把持開始位 置近前的預定位置時,處于轉印材料把持解除位置。而且,當突出爪19在推出轉印材料20 之后到達預定位置時,將通過凸輪而被收納在凹部16內。S卩,叼紙牙17以及突出爪19被 配置成,不與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發(fā)生干涉(接觸)。如圖1所示,第1氣流產(chǎn)生裝置23具有管狀的送氣部件23a和風扇(例如,多葉 風扇)等的氣流產(chǎn)生部23b。通過氣流發(fā)生部2 的驅動而在送氣部件23a中產(chǎn)生氣流,從 而空氣從送氣部件23a的送氣口 23c朝向二次轉印夾持部13a —側吹出。如圖1以及圖4(a)所示,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為本發(fā)明的抽吸引導部,具有管狀 的抽吸部件Ma以及風扇(例如,多葉風扇)等的氣流產(chǎn)生部Mb。抽吸部件2 具有用于 引導轉印材料20的引導面Ma115該引導面對 為,從圖1以及圖4(a)中的右下方朝向左 上方傾斜的傾斜面。如圖4(b)所示,在引導面對 上,設置有沿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延伸的預定 數(shù)量(在圖示示例中為11個)的抽吸孔對%。這些抽吸孔被配置排列在與轉印材料 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此時,所有抽吸孔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 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配設在引導面中的對應于所有叼紙牙17的位 置之間。因此,所有抽吸孔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不與各個叼紙牙17重合。而且,如圖2(a)、(b)以及圖4(a)、(b)所示,在引導面上,設置有作為與轉印 材料20抵接的抵接部件以及輥部件的、多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 24a3的材質由樹脂或者金屬形成。特別是,在轉印材料輸送輥例如由POM等的樹脂形 成時,由于重量輕而易于旋轉且能夠使表面平滑,從而優(yōu)選。如圖4(b)所示,轉印材料輸送輥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 正交的方向上配置排列有兩列,并在每一列上分開配設有多個(在圖示示例中為五個)。而 且,第二列的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分別以對應于第一列的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的 方式,被排列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此時,所有轉印材 料輸送輥對%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抽吸孔
之間。而且,所有轉印材料輸送輥對 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 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引導面中的對應于各個叼紙牙17的位置之間。因此,所有轉印 材料輸送輥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不與各個叼紙牙17重合。并且,也可以配設 成,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中的任何一個,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與各個叼紙牙17 中的任何一個重合。而且,所有的轉印材料輸送輥被配置在兩個叼紙牙17之間,該兩個叼紙牙17 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二次轉印輥14的軸向)上 的兩端。即,由叼紙牙17的把持而產(chǎn)生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的把持痕中,被形成 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二次轉印輥14的軸線方向)上的 兩端的把持痕之間的距離(寬度),大于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 正交的方向(二次轉印輥14的軸線方向)上的兩端的、各列中的兩個轉印材料輸送輥之間的距離(寬度)。而且,這些所有的轉印材料輸送輥圍繞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 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軸進行旋轉。而且,這些所有的轉印材料輸送輥中的 各一部分從引導面向轉印材料20的移動路徑一側突出。通過驅動氣流產(chǎn)生部Mb,抽吸部件2 通過各個抽吸孔而朝向箭頭所示的與重 力相反的方向抽吸空氣從而產(chǎn)生氣流。而且,如圖2(b)所示,從二次轉印輥14上被剝離的 轉印材料20,大致在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處彎曲,并在通過由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所產(chǎn)生 的氣流向垂直方向的斜上方(與引導面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垂直方向的上方)抽吸其 背面的同時,沿著抽吸部件Ma的引導面對%被引導。此時,轉印材料20的背面與各個轉 印材料輸送輥抵接,且由于轉印材料輸送輥隨著轉印材料20的移動而旋轉,從而 使轉印材料20流暢地進行移動。而且,雖然如上文所述,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形 成有由凹部16所引起的、向轉印圖像面一側彎曲的把持痕,但是該前端部20a的把持痕不 與各個抽吸孔重合。因此,轉印材料20以穩(wěn)定的姿態(tài)被抽吸并引導。但是,在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中的任意一個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被配置成,在 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與各個叼紙牙17中的任意一個重合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當轉 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與轉印材料輸送輥抵接時,被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向遠 離引導面對%的方向引導。因此,可防止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被卷繞在轉印材料輸送 輥上而導致進入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鄰接的轉印材料輸送輥之間的情況,從而 使轉印材料20更加流暢地沿著引導面移動。并且,轉印材料20通過中間轉印帶8與 二次轉印輥14的旋轉力而向轉印材料輸送部25 —側移動。如圖1,圖2(a)、(b)以及圖6(a)、(b)所示,轉印材料輸送部25具有作為轉印材 料輸送面的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管狀的抽吸部件25b以及風扇(例如多葉風扇)等的氣流 產(chǎn)生部25c。如圖7所示,轉印材料輸送帶25a以預定間隔被配設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 向上,并具有被卷繞在三個卷繞輥25d上的預定數(shù)量(在圖示示例中為四根)的無接頭帶 25 。此時,三個卷繞輥25d中的一個為,用于旋轉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轉印材料輸送帶 驅動輥。這些無接頭帶25 分別具有多個抽吸孔25 。此時,雖然未在圖7中進行圖示, 但是與所述抽吸孔相同地,所有抽吸孔25 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 致正交的方向上,被配置在轉印材料輸送帶2 上的與所有叼紙牙17對應的位置之間。因 此,所有抽吸孔25 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與所有叼紙牙17均不重合。而且,轉印材料輸送帶25a,向圖1,圖2(a)、(b)以及圖6(a)、(b)中的箭頭所示的 方向(順時針)旋轉。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轉印材料輸送帶部分的轉印材料輸送方向, 從圖1以及圖2中的右下方朝向左上方傾斜。此時,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轉印材料輸送 方向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和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的引導面對%的引導方向相對于 水平方向的傾斜角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并且,雖然在圖1中轉印材料輸送帶2 被圖示 為,由三個卷繞輥25d所卷繞,但是也能夠被構成為,由兩個或者四個以上的卷繞輥25d所 卷繞。抽吸部件2 位于轉印材料20的輸送路徑的附近,并在與轉印材料輸送帶25a對 置的對置引導面25bi上具有多個抽吸孔25lv此時,雖然未在圖7中進行圖示,但是與所 述抽吸孔的情況相同,所有抽吸孔25 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 交的方向上,被配置在對置引導面25bi上的與所有叼紙牙17對應的位置之間。因此,所有抽吸孔25 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與所有叼紙牙17也均不重合。而且,如圖6(a)以及(b)所示,抽吸部件2 具有,作為與轉印材料20抵接的抵 接部件以及輥部件的多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這些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圍繞與轉印材料 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軸進行旋轉。如圖7所示,轉印材料輸送輥25e 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每一列,分開配設有多個(圖示 示例中為五個)。此時,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分別被配設在,各個無接頭帶25 之間以 及位于兩端的無接頭帶25 的外側。也就是說,各個無接頭帶25 被配設在各個轉印材 料輸送輥2 之間。該轉印材料輸送輥2 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配設有預定數(shù)量 的列(在圖示示例中為14列)。而且,所有轉印材料輸送輥2 被配置在轉印材料輸送部 25上的對應于兩個叼紙牙17的位置之間,所述兩個叼紙牙17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 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二次轉印輥14的軸向)的兩端。S卩,由叼紙牙17的 把持而產(chǎn)生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的把持痕中,被形成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 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二次轉印輥14的軸向)上的兩端的把持痕之間的距離(寬 度),大于被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二次轉印輥14的 軸向)上的兩端的、各列中的兩個轉印材料輸送輥之間的距離(寬度)。因此,所有轉 印材料輸送輥2 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上與所有叼紙牙17均不重合。而且,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能夠在圖6(a)所示的動作位置與圖6 (b)所示的 后退位置之間進行移動。而且,在圖6(a)所示的動作位置處,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從 轉印材料輸送帶25a向轉印材料移動路徑一側突出。由此,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對轉 印材料20的背面進行引導的同時輸送轉印材料20。而且,在圖6(b)所示的后退位置處,各 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位于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抽吸部件2 —側,從而不會從轉印材 料輸送帶25a向轉印材料移動路徑一側突出。并且,無接頭帶25 并不被限定于四根,而是能夠設置任意的根數(shù),且各個轉印材 料輸送輥2 也能夠在每一列同樣地設置與無接頭帶25 的配設根數(shù)對應的個數(shù)。而且, 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的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的列數(shù)也能夠設置為任意的列數(shù)。通過氣流產(chǎn)生部25c的驅動,抽吸部件2 通過各個抽吸孔朝向箭頭所示的與重 力相反的方向抽吸空氣從而產(chǎn)生氣流。而且,如圖6(a)所示,利用由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 氣流產(chǎn)生裝置25c產(chǎn)生的氣流,通過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抽吸孔25 以及抽吸部件2 的抽吸孔25lv而向垂直方向的斜上方(與對置引導面25bi大致正交的方向中的垂直方向 的上方)抽吸通過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而被抽吸并引導過來的轉印材料20的背面。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時間點處,各個轉印材料輸送 輥2 位于圖6(a)所示的動作位置。因此,轉印材料20的背面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 抵接,且由于這些轉印材料輸送輥25e隨著轉印材料20的移動進行旋轉,從而轉印材料20 在其背面被抽吸的同時流暢地進行移動。如上文所述,在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中的任意一個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 上,被配設成與各個叼紙牙17中的任意一個重合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當轉印材料20的 前端部20a與轉印材料輸送輥2 抵接時,被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向遠離引導面251^ 的方向引導。因此,可防止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被卷繞在轉印材料輸送輥2 上而進 入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相鄰接的轉印材料輸送輥2 之間的情況,從而轉印材料20被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引導而更加流暢地移動。此時,轉印材料20不與轉印材料輸送帶25a 抵接,通過中間轉印帶8和二次轉印輥14的旋轉力而向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沈一側移動。而且,如圖6(b)所示,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到達位于最靠近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 沈(即,定影部17) —側的一列轉印材料輸送輥25e的時間點處,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處于后退位置。因此,轉印材料20被轉印材料輸送帶2 抽吸。而且,在該時間點處,轉印 材料20的后端正經(jīng)過二次轉印夾持部13a。因此,轉印材料20在被轉印材料輸送帶2 抽 吸的同時,向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沈一側被輸送。此時,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的把持痕, 不與各個抽吸孔25%、2恥2重合。因此,轉印材料20以穩(wěn)定的姿態(tài)被抽吸并輸送。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從動作位置到達后退位置的時間點,根據(jù)轉印材料20的 尺寸而被設定。即,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從動作位置到達后退位置的時間點為,轉印材 料20的后端經(jīng)過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時間點。此時,優(yōu)選為,如圖6(b)所示,在該示例 的圖像形成裝置1所使用的最大尺寸(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的尺寸)的轉印材料20的前 端,到達位于最靠近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沈一側的一列轉印材料輸送輥25e時,各個轉印材 料輸送輥2 從動作位置到達后退位置。另外,即使是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所使用的 轉印材料20中最小尺寸的(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的尺寸)的轉印材料20,在轉印材料 20的后端通過二次轉印夾持部13 之前,轉印材料20的前端也會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25 的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該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n為,轉印材料輸送部25對 轉印材料20的抽吸開始位置。另外,如圖8所示,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轉印材料輸送帶25a開始抽吸被第2氣 流產(chǎn)生裝置M抽吸并引導來的轉印材料20的位置為,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II。該轉 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為,轉印材料輸送部25開始抽吸轉印材料20的位置。而且,二 次轉印輥14的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 和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n被配置成,從與轉印材料輸送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 向(與二次轉印輥14的軸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觀察時,形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此時,以如下方式對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各個邊長進行定義。如圖9所示,使中間 轉印帶8和轉印材料20分離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與叼紙牙17釋放轉印材料20 的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大致相當于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 與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之間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長)為Li。而且,使叼紙牙17釋放 轉印材料20的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與轉印材料輸送部25抽吸轉印材料20的轉印材料輸 送部起點位置Π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大致相當于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和轉印材料輸 送部起點位置Π之間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長)為L2。而且,使中間轉印帶8和轉印材 料20分離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與轉印材料輸送部25開始抽吸轉印材料20的位 置η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說,大致相當于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與轉印材料輸送部 起點位置η之間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長)為L。而且,距離L相對于其他的兩個距離 L1、L2,具有L< L1+L2的關系。而且,在流暢地輸送轉印材料20方面,優(yōu)選為,該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為,二次轉印 夾持部終端位置ζ以及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之間的邊,與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以及轉印 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之間的邊所成的角度為鈍角的大致三角形。轉印材料20沿著虛線 所示的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兩條邊的移動路徑,從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起大致通過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并朝向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而從在圖8中的右下方朝向左 上方移動。而且,在如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轉印材料輸送部25上沒有設置轉印材料輸 送輥2 的情況下,轉印材料20通過轉印材料輸送帶2 被輸送,此時,由于在轉印材料20 的輸送開始時,在由轉印材料輸送帶2 所輸送的轉印材料20的移動速度與由二次轉印輥 14所輸送的轉印材料20的移動速度之間將存在速度差,因此如上文所述,轉印材料20中 的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通過的部分,由于其自重而分別以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與 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為支點,向垂直方向下方彎曲。于是, 轉印材料20欲大致沿著圖8中實線所示的、連接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與二次轉印 夾持部13a的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的大致直線狀的移動路徑移動。因此,轉印材料 20的移動路徑變得較短,而導致轉印材料20的位置發(fā)生變化,由此產(chǎn)生所述的問題。因此,在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由于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轉印材料部 分通過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轉印材料輸送輥2 而流暢地移動,從而可抑制所述速度差。 由此,可抑制轉印材料20中的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通過的部分向垂直方向下方大幅彎 曲,從而可防止轉印材料20的位置變動。圖10為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輥的動作控制的框圖,圖11為表示輥的動作控制的時序圖。如圖10所示,在圖像形成裝置1的控制部觀上連接有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 四、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以及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29,將所使用的轉印材料20的尺寸(例如,A4縱、A4橫、 B5、B4等)信息輸出至控制部觀。該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四作為操作鍵等的轉印材 料種類設定部,而被配設在圖像形成裝置1的圖像形成操作面板上。另外,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為,用于檢測與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對應的二 次轉印輥14的旋轉位置的、機械或者光學的旋轉位置檢測器。并且,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夠 使用對叼紙牙17的動作(位置變化)進行檢測的檢測器、或者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設置 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位置到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的時間進行計測的計時器。而且,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例如由公知的電動機以及公知的連接機構 等的移動部件構成,對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向動作位置以及后退位置的移動進行控制。而 且,控制部觀根據(jù)來自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四的轉印材料20的尺寸、以及來自轉印 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的通過二次轉印夾持部13a之后的轉印材料20前端位置,來控制 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以下,對在作為轉印材料20而使用轉印紙的情況下,轉印 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的控制的一個示例進行說明。此時,將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 所使用的最大的轉印紙設為A3縱而進行輸送。首先,假設所述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邊長中,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以及轉 印材料釋放位置ε之間的邊長為85mm,且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 位置η之間的邊長為76mm,而且,二次轉印夾持部終端位置ζ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 置η之間的長度為150mm。因此,假想的大致三角形的兩邊之和為161mm且另一邊的長度 為150mm,此時兩邊的長度之和與另一邊的長度之差為11mm。而且,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 的引導面Ma1的轉印材料引導方向以及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轉印材料輸送方向,相對于水平方向的各傾斜角度(銳角)均為大致25°。如圖11所示,當未進行圖像形成裝置1的圖像形成操作時,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 控制部31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設定在,由實線所表示的動作位置或者由虛線所表示 的后退位置的初始位置。當在兩張轉印紙上進行連續(xù)圖像形成的操作時,控制部觀根據(jù)來 自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的輸出信息,來判斷第一張轉印紙是否位于二次轉印夾持 部位置。當控制部觀判斷為第一張轉印紙位于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時,則對轉印材料輸送 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控制。于是,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 2 設定在動作位置。由于第一張轉印紙位于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從而被承載于中間轉印 帶8上的調色劑像在二次轉印夾持部13a處被轉印在第一張轉印紙上。當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通過的轉印材料20的前端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轉 印材料輸送輥2 時,如圖6 (a)所示,轉印材料20將通過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的旋轉 而流暢地被引導并移動。即,即使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20a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 η之后,轉印材料20通過二次轉印輥14的驅動力而移動的期間,通過由轉印材料輸送部 25的轉印材料輸送輥2 引導轉印材料20的背面,從而減少轉印材料20與轉印材料輸送 部25之間的摩擦。而且,當轉印材料20的前端20a到達最靠近圖6(b)所示的第3氣流產(chǎn) 生裝置沈一側的一列轉印材料輸送輥25e時,轉印材料20的后端將處于二次轉印夾持部 13a的終端位置ζ。于是,控制部觀根據(jù)來自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四以及轉印材料 位置信息輸出部30的各個輸出信息,而判斷為第一張轉印紙的后端位于二次轉印夾持部 13a的終端位置ζ,從而對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控制。于是,轉印材料輸送 輥動作控制部31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設定在后退位置。即,當?shù)谝粡堔D印紙位于二 次轉印夾持部位置以外的位置時,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將被設定在后退位置。由此,如 圖6(b)所示,第一張轉印紙被轉印材料輸送帶2 抽吸并輸送。接著,控制部觀根據(jù)來自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的輸出信息,來判斷第二張 轉印紙是否位于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當控制部觀判斷為第二張轉印紙位于二次轉印夾 持部位置時,被承載于中間轉印帶8上的調色劑像將在二次轉印夾持部13a處被轉印在第 二張轉印紙上。但是,即使控制部觀判斷為第二張轉印紙位于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也不 立刻對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控制。因此,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被保持在 后退位置。當控制部觀根據(jù)來自轉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四以及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 部30的各個輸出信息,而判斷為轉印材料輸送帶2 對第一張轉印紙的輸送結束時,將對 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控制。于是,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將各個轉 印材料輸送輥2 設定在動作位置。之后,控制部洲以與在第一張轉印紙上的圖像形成動 作的情況相同的方式,對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控制,并且轉印材料輸送輥動 作控制部31對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的位置進行控制。而且,當控制部觀根據(jù)來自轉 印材料種類信息輸出部四以及轉印材料位置信息輸出部30的各個輸出信息,而判斷為轉 印材料輸送帶2 對第二張轉印紙的輸送結束時,將對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進行 控制。于是,轉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設定在所述初始位 置。以此種方式,進行在兩張轉印紙上的連續(xù)圖像形成動作。另外,在一張轉印材料20上 的圖像形成或者在三張以上的轉印材料20上的連續(xù)圖像形成的情況也是相同的。第3氣流產(chǎn)生裝置沈具有管狀的抽吸部件26a和風扇等的氣流產(chǎn)生部^b。抽吸部件26a具有引導面,所述引導面具有未圖示的規(guī)定數(shù)量的抽吸孔。引導面 26a,的抽吸孔被配設成,與所述的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的抽吸孔相同或者大致相同。通過氣流產(chǎn)生部^b的驅動,抽吸部件26a通過引導面上的各個抽吸孔向箭 頭所示的方向抽吸空氣從而產(chǎn)生氣流。而且,從轉印材料輸送帶2 被輸送過來的轉印材 料20在其背面被抽吸部件^a向垂直方向的斜上方抽吸的同時,沿著引導面向定影 部27 —側被引導。定影部27具有定影輥,該定影輥包括加熱輥27a以及被壓接在該加熱輥27a上的 加壓輥27b。而且,轉印材料20的調色劑像被這些加熱輥27a以及加壓輥27b加熱加壓從 而被定影。之后,轉印材料被排出至未圖示的排出盤中。由于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其他結構以及其他圖像形成動作,與使用液體顯 影劑的現(xiàn)有的同種圖像形成裝置相同,從而省略其說明。根據(jù)該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以及圖像形成方法,由叼紙牙17把持轉印材料20 的前端部20a,而中間轉印帶8的調色劑像在二次轉印夾持部13a處被轉印在轉印材料20 上,且在二次轉印之后叼紙牙17對轉印材料20的把持在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處被解除, 從而轉印材料20被釋放。接著,由于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終端位置ζ、轉印材料釋放位 置ε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Π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因此轉印材料20通過 由二次轉印夾持部13a所施加的二次轉印輥的驅動力,并利用其中間部分向第2氣流產(chǎn)生 裝置M移動。而且,轉印材料20在被第2氣流產(chǎn)生裝置M的抽吸部件Ma向垂直方向的 上方抽吸其背面的同時,被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引導而進行移動。而且,轉印材料20 的前端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Π。此時,當連接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終端位置ζ 與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之間的距離為Li,連接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與轉印材料輸送部起 點位置η之間的距離為L2時,連接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終端位置ζ和轉印材料輸送部 起點位置η之間的距離L將滿足L<L1+L2。而且,此時,轉印材料20仍在通過二次轉印 輥的驅動力而進行移動,且轉印材料輸送輥2 位于動作位置。因此,轉印材料20在其背 面一側向垂直方向的上方被抽吸,同時被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引導并進行移動。以此種方 式,即使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到達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η之后,轉印材料20 通過二次轉印輥14的驅動力而進行移動的期間,仍由轉印材料輸送部25的轉印材料輸送 輥2 引導轉印材料20的背面,從而能夠減少轉印材料20與轉印材料輸送部25之間的摩 擦。由此,能夠抑制轉印材料20的姿態(tài)發(fā)生變化而導致不穩(wěn)定的情況。特別是,通過減少 轉印材料20與轉印材料輸送部25之間的摩擦,從而所述大致三角形的兩邊與另外一邊相 接近,由此能夠使大致三角形的形狀變成更加扁平的三角形。其結果為,能夠進一步抑制轉 印材料20的姿態(tài)的變化。因此,能夠防止轉印材料20與被配設在轉印材料20的移動路徑 上的垂直方向下方的中間轉印帶8以及第1氣流發(fā)生裝置23接觸的情況,并且能夠抑制二 次轉印夾持部13a的夾持寬度的變化。其結果為,能夠抑制圖像偏差的產(chǎn)生。以此種方式, 即使在以把持轉印材料20的狀態(tài)進行轉印的情況下,二次轉印夾持部13a的終端位置ζ、 轉印材料釋放位置ε以及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Π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也能 夠實現(xiàn)可獲得良好圖像的圖像形成裝置1以及圖像形成方法。特別是,叼紙牙17對轉印材料20的把持部(叼紙牙支承部18的叼紙牙承接部) 位于二次轉印輥14的凹部16內,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形成二次轉印夾持部13a。此時,由于轉印材料20的把持部位于二次轉印輥14的凹部16內,從而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 形成了向轉印圖像面一側彎曲的把持痕。而且,由于轉印材料20的背面被轉印材料輸送輥 25e引導,通過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形成此種把持痕,從而能夠防止轉印材料20 被卷入鄰接的轉印材料輸送輥2 之間。其結果為,即使由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引導 轉印材料20,也能夠使轉印材料20流暢地移動。而且,二次轉印輥14的叼紙牙17的位置與轉印材料輸送帶25a以及抽吸部件2 的各抽吸孔25%、25132的位置,在與轉印材料20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互 不相同。由此,所有叼紙牙17與所有抽吸孔25 、2恥2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均不重合。 因此,即使如上文所述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形成有把持痕,也能夠更加有效地進 行轉印材料輸送帶2 上的抽吸孔25 對轉印材料20的抽吸,并能夠以穩(wěn)定的姿態(tài)抽吸 并輸送轉印材料20。而且,通過轉印材料輸送輥2 在與轉印材料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 上被分開配設,從而能夠使轉印材料輸送輥2 小型且輕量化并易于旋轉。因此,能夠更加 均勻地進行轉印材料輸送輥2 對轉印材料20的引導,從而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轉印材料20 的姿態(tài)。而且,在與轉印材料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規(guī)定的距離配設各個 叼紙牙17,并在這些各個叼紙牙17之間配設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由此,由于各 個叼紙牙17與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不重合,因此,即使如 上文所述在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上形成有把持痕,該把持痕也不會經(jīng)過各個轉印材料 輸送輥Μει3、2Μ。由此,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Μει3、2Μ對轉印材料20的引導不會被轉印 材料20的把持痕所影響,從而能夠穩(wěn)定地進行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2k對轉印材料 20的引導。其結果為,能夠穩(wěn)定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2k對轉印材料20進行引導時 的轉印材料20的姿態(tài)。而且,在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中的任意一個被配設成,在轉印材料20的 移動方向上與各個叼紙牙17中的任意一個重合的情況下,當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與 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抵接時,被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向遠離引導面對 以 及對置引導面25bi的方向引導。因此,能夠防止轉印材料20的前端部20a卷繞在轉印材 料輸送輥M 、2k上,而進入在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上鄰接的轉印材料輸送輥M 、2k之間 的現(xiàn)象,由此,轉印材料20能夠沿著引導面Ma1以及對置引導面25bi更加流暢地被引導。而且,在與轉印材料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規(guī)定的間隔分開配設 多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并在這些轉印材料輸送輥2 之間配設具有抽吸孔25 的轉印 材料輸送帶25a。而且,將轉印材料輸送輥2 配置成,能夠在輸送轉印材料20的動作位 置與不輸送轉印材料20的后退位置之間進行移動。而且,通過由被控制部觀所控制的轉 印材料輸送輥動作控制部31來控制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5e的位置,從而在轉印材料20 通過二次轉印輥14的驅動力而進行移動的期間,由各個轉印材料輸送輥2 引導轉印材料 20,且當轉印材料20的后端從二次轉印夾持部13a通過之后,通過轉印材料輸送帶25a的 驅動力而向垂直方向上方抽吸轉印材料20,同時使轉印材料20進行移動。由此,轉印材料 20的移動變得更加流暢,從而能夠進一步穩(wěn)定轉印材料20的姿態(tài)。并且,本發(fā)明的轉印材料輸送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各個示例。例如,圖1所示的第1至第3氣流產(chǎn)生部23、25J6并非是必須的,能夠省略。
而且,雖然作為像載體使用了中間轉印帶8,但是也可以使用中間轉印鼓,并且作 為像載體也可使用感光體。在像載體應用感光體的情況下,感光體的調色劑像當然被直接 轉印在轉印材料上。而且,在所述各個示例的圖像形成裝置中,雖然使用了串列型的圖像形 成裝置,但是也可以為其他形式的圖像形成裝置,還可以為單色的圖像形成裝置??傊?,本 發(fā)明能夠在權利要求中所記載的事項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像載體,其用于承載圖像;轉印輥,其具有通過移動而把持或釋放轉印材料的把持部件,并且在轉印夾持部處,將 承載于所述像載體上的所述圖像轉印至所述轉印材料上,其中,所述轉印夾持部是所述轉 印輥隔著所述轉印材料與所述像載體抵接而形成的;轉印材料輸送部,其具有轉印材料輸送面,其對通過所述轉印輥而被轉印了所述圖 像的轉印材料,以將轉印有所述圖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向垂直方向上方抽吸; 抵接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面上,并抵接于所述轉印材料以使所述轉印材料 輸送面和所述轉印材料分離,并且,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部被配置在滿足如下關系的位置上, 即,開始抽吸所述轉印材料的位置、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轉印材料的位置、所述像載體與 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具有L < L1+L2的關系; 其中,L表示,所述像載體和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所述 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Ll表示,所述像載體和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轉印材料 的位置之間的距離;L2表示,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轉印材料的位置、與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所 述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轉印輥在圓周面上具有凹部,而所述 把持部件配設于所述凹部內。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與所述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 者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有多個所述抵接部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面為,具有通過氣流吸附所述轉印材料的抽吸孔的轉印材料輸送帶,所述轉印材料輸送帶被配設于,在與所述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方 向上所配設的多個所述抵接部件之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配設有所述把持部件的位置以及配設有 所述轉印材料輸送帶的所述抽吸孔的位置,位于與所述轉印材料的移動方向正交或者大致 正交的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移動部件,其使所述抵接部件在與所述轉印材料抵接的位置、和與所述轉印材料分離 的位置之間進行移動;控制部,其對由所述移動部件進行的所述抵接部件的移動進行控制。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抵接部件為輥部件。
8.一種圖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被配設在轉印輥的圓周面上的把持部件來把持轉印材料,將由所述把持部件所把持的所述轉印材料輸送至轉印夾持部,從而將承載于像載體的圖像轉印在所述轉印材料上,其中,所述轉印夾持部由進行移動的所述像載體和所述轉印 輥而形成,將所述圖像轉印在所述轉印材料上之后,移動所述把持部件,從而從所述把持部件釋 放轉印有所述圖像的所述轉印材料,在由轉印材料輸送部的轉印材料輸送面來吸附被釋放的所述轉印材料,并由抵接部件 使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面與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情況下,對所述轉印材料進行輸送,其中,所 述轉印材料輸送部被配設在滿足如下關系的位置上,即,開始抽吸所述轉印材料的位置滿 足L < L1+L2的關系; 其中,L表示,所述像載體和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所述 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Ll表示,所述像載體和所述轉印材料分離的位置、與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轉印材料 的位置之間的距離;L2表示,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轉印材料的位置、與所述轉印材料輸送部開始抽吸所 述轉印材料的位置之間的距離。
全文摘要
圖像形成裝置以及圖像形成方法,在以把持轉印材料的狀態(tài)轉印時,即使轉印材料與像載體分離位置、轉印材料釋放位置、轉印材料抽吸開始位置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也可獲得良好圖像。在二次轉印夾持部,將中間轉印帶的圖像轉印在由叼紙牙把持的轉印材料上,由轉印材料輸送部以轉印圖像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向垂直方向上方抽吸轉印材料,并由轉印材料輸送輥輸送,二次轉印夾持部的終端位置、配置在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的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一側垂直方向上方的轉印材料釋放位置、配置在轉印材料釋放位置的轉印材料移動方向一側垂直方向上方、轉印材料前端與轉印材料輸送部最初抵接的轉印材料輸送部起點位置,被配置成假想的大致三角形。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081329SQ20101056562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27日
發(fā)明者高野秀裕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