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透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透鏡裝置,尤其涉及在透鏡鏡身內固定安裝透鏡的透鏡裝置。
背景技術:
從物側依次配置固定透鏡、移動透鏡、固定透鏡、移動透鏡的4組透鏡裝置中,第1 組固定透鏡和第3組固定透鏡固定組裝于構成透鏡鏡身的固定筒。第3組固定透鏡由于配 置于第2組移動透鏡與第4組移動透鏡之間,所以有難以組裝的問題。因此,公知有前后分 割固定筒,在一方的固定筒的端面組裝第3組固定透鏡之后連結兩者的方法(專利文獻1 等)。這時,第3組固定透鏡通過將多個部位擰緊在一方的固定筒的端面來組裝其透鏡保持 框。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7-148021號公報然而,若擰緊透鏡保持框而組裝于固定筒,則會有透鏡保持框在螺紋的緊固部產 生撓曲,產生光軸的偏移或傾斜的缺點。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這種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簡單且正確地組裝固定透鏡 的透鏡裝置。技術方案1所涉及的發(fā)明為實現(xiàn)所述目的,提供了如下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 備后筒;法蘭部,形成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外周部;凹部,形成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內周部;前 筒,后端部鑲嵌在所述凹部而安裝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同軸上;多個連結用螺紋孔,形成于所 述前筒的后端面;多個連結用貫穿孔,與所述各連結用螺紋孔對應而形成于所述法蘭部; 多個連結用螺釘,相對于安裝了所述前筒的所述后筒,穿過所述各連結用貫穿孔而擰緊于 所述各連結用螺紋孔,由此將所述后筒固定于所述前筒;透鏡保持框,在內周部保持透鏡, 嵌入于所述凹部的內側而配置于所述后筒的內側;基準面,在所述透鏡保持框的后端與所 述透鏡的光軸正交地形成;抵接部,形成在所述凹部內,抵接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所述透鏡 保持框的所述基準面,相對于所述后筒的軸垂直保持所述透鏡保持框;環(huán)狀的施力部件,在 外周部具有沿軸向位移的多個彈簧片,重疊于配置在所述凹部內的所述透鏡保持框上而配 置于所述凹部內;按壓部,對應于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彈簧片在所述前筒的后端形成多個, 在將所述前筒安裝于所述后筒時,按壓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彈簧片, 使所述透鏡保持框的所述基準面抵靠于所述抵接部,從而將所述透鏡保持框固定在所述凹 部內。本發(fā)明中按如下順序組裝透鏡。首先,將保持透鏡的透鏡保持框嵌入到形成于后 筒的前端內周部的凹部內側。其次,在配置于凹部內的透鏡保持框上重疊配置施力部件。其 次,將前筒的后端部嵌入到凹部。其次,向連結用貫穿孔穿過連結用螺釘且擰緊于連結用螺 紋孔,由此連結前筒和后筒。若用連結用螺釘連結前筒和后筒,則形成于前筒的后端部的按 壓部就抵接于施力部件的彈簧片,朝向后筒按壓施力部件。其結果,透鏡保持框被施力部件向后筒側施力,形成于其后端的基準面抵靠于抵接部。由此,相對于后筒的軸以垂直的姿勢 在規(guī)定位置組裝透鏡。技術方案2所涉及的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所述目的,提供如下技術方案1所述的透鏡裝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設有與所述連結用螺紋孔相同數(shù)量的所述彈簧片,所述透鏡 裝置具備施力部件定位機構,所述施力部件定位機構以使所述各彈簧片位于所述各連結用 螺紋孔附近而將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方式進行定位。根據(jù)本發(fā)明,與連結用螺紋孔的數(shù)相同數(shù)量的彈簧片設置于施力部件。而且,以使 各彈簧片位于各連結用螺紋孔附近的方式通過施力部件定位機構進行定位,從而施力部件 配置于凹部內。這樣,通過設成在各連結用螺紋孔的附近配置彈簧片并在連結用螺紋孔的 附近按壓彈簧片的結構,由此可以穩(wěn)定按壓施力部件。技術方案3所涉及的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所述目的,提供如下技術方案2所述的透鏡裝 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機構由設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施力部件定位銷和設置于 所述施力部件且嵌合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的施力部件定位嵌合部構成。根據(jù)本發(fā)明,施力部件定位機構由設在凹部內的施力部件定位銷和設在施力部件 的施力部件定位嵌合部構成。由此,僅僅使施力部件定位銷嵌合于施力部件定位嵌合部即 可簡單定位施力部件。技術方案4所涉及的發(fā)明為了實現(xiàn)所述目的,提供如下技術方案3所述的透鏡裝 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光闌單元,載置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上而配置于所述凹部內;光 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形成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的頂部;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對應于 所述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而形成于所述光闌單元;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相對于載置在 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上的所述光闌單元,穿過所述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而擰緊于所述光 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由此將所述光闌單元固定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根據(jù)本發(fā)明,兼用施力部件定位機構和固定光闌單元的機構。由此,可以縮減零件 件數(shù)的同時,還可以縮減裝配工作量。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簡單且正確地組裝固定透鏡。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透鏡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2是第3透鏡的裝配展開圖。圖3是表示后固定筒的前端部結構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前固定筒的后端部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組裝第3透鏡時后固定筒的前端部的結構立體圖。圖6是表示安裝施力環(huán)時后固定筒的前端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安裝施力環(huán)時后固定筒的前端部的結構的放大立體圖。圖8是表示安裝光闌單元時后固定筒的前端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圖中10-透鏡裝置,Ll-第1透鏡,F(xiàn)l-透鏡保持框,L2-第2透鏡,F(xiàn)2-透鏡保持 框,L3-第3透鏡,F(xiàn)3-透鏡保持框,L4-第4透鏡,F(xiàn)4-透鏡保持框,12-透鏡鏡身,14-光闌 單元,16-前固定筒,16A-法蘭部,18-后固定筒,18A-法蘭部,20-前旋轉筒,20A-法蘭部, 22-后旋轉筒,凹部,25-法蘭部,26-銷,28-導向槽,30-凹部,32-波形彈簧,34-凸輪銷,36-直進槽,38-凸輪槽,40-連結用螺釘,42-連結用螺紋孔,44-連結用貫穿孔,46-第 1嵌合部,48-第2嵌合部,50-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60-銷,62-導向槽,64-凹部,66-波 形彈簧,68-凸輪銷,70-直進槽,72-凸輪槽,100-前緊固部,102-后緊固部,104-法蘭部, 104B-法蘭部的后端面(基準面),104F-法蘭部的前端面,106-前固定筒定位銷,108-前 固定筒定位槽,110-突起部,112-抵接部,114-第1第3透鏡定位銷,116-第2第3透鏡 定位銷,118-第1第3透鏡定位孔,120-第2第3透鏡定位孔,122-施力環(huán),124-施力環(huán)主 體,126-彈簧片,126A-基端部,126B-彈簧部,128-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第2施力環(huán)定 位銷,132-第1施力環(huán)定位孔,134-第2施力環(huán)定位凹部,136-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 138-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40-按壓部,142-光闌,144-光闌驅動電動機,146-主體基 板,148-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150-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透鏡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整體結構>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透鏡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同圖所示的透鏡裝置10是具備聚焦機構、變焦機構及光圈機構的監(jiān)視攝像機用 的透鏡裝置,在其透鏡鏡身12的內部沿著攝影光軸0從前側依次配置有第1透鏡Li、第2 透鏡L2、第3透鏡L3、第4透鏡L4。而且,在第2透鏡L2與第3透鏡L3之間插入有光闌單 元14。另外,在同圖中,各透鏡Ll L4以1片透鏡記載,但是各透鏡Ll L4至少由一 片透鏡構成。第1透鏡Ll和第3透鏡L3為固定透鏡,分別保持在透鏡保持框Fl、F3而固定安 裝于透鏡鏡身12內的規(guī)定位置。另一方面,第2透鏡L2和第4透鏡L4為移動透鏡,分別保持在透鏡保持框F2、F4, 沿著攝影光軸0在透鏡鏡身12內前后移動自如地安裝。透鏡裝置10通過使第2透鏡L2 移動來進行變焦,通過使第4透鏡L4移動來進行聚焦。透鏡鏡身12主要由以下構成前固定筒16、連結于該前固定筒16的后端同軸上 的后固定筒18、轉動自如地設置在前固定筒16的外周部的前旋轉筒20、轉動自如地設置在 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的后旋轉筒22。前固定筒16形成為圓筒狀。在該前固定筒16的前端外周形成有法蘭部16A。而 且,在其前端內周部形成有圓環(huán)狀的凹部M。第1透鏡Ll的透鏡保持框Fl在其外周部形成有法蘭部25,將該法蘭部25嵌入到 形成于前固定筒16的前端內周部的凹部24,并用粘接劑粘接,由此固定并安裝于前固定筒 16。這時,第1透鏡Ll的透鏡保持框Fl調整第1透鏡Ll的傾斜度來粘接于前固定筒16。前旋轉筒20形成為圓筒狀,在其前端外周形成有法蘭部20A。該前旋轉筒20的內 徑與前固定筒16的外徑對應而形成。前旋轉筒20通過將其內周部鑲嵌到前固定筒16的 外周部來滑動自如地支承前固定筒16的外周部。并且,在該前旋轉筒20的內周部后端,在周向的3處突出形成有銷26。該3根銷 26卡合于沿著周向形成于前固定筒16的外周部后端的導向槽28。前旋轉筒20通過該3根銷26卡合于導向槽觀來限制軸向的移動,并且轉動自如地支承前固定筒16的外周部周圍。并且,在該前旋轉筒20的前端面形成有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具有規(guī)定內徑的環(huán)狀 凹部30。在該凹部30嵌入有形成為環(huán)狀的波形彈簧32。若前旋轉筒20裝載于前固定筒 16的外周部,則波形彈簧32抵接于前固定筒16的法蘭部16A的后端面,并將彼此的法蘭 部16A、20A向沿著軸向遠離的方向施力。由此,當旋轉前旋轉筒20時,可以賦予一定的轉 矩且可以提供良好的操作感。第2透鏡L2容納于前固定筒16的內周部。在保持該第2透鏡L2的透鏡保持框 F2的外周部以等間隔(120°間隔)配置有3根凸輪銷34。在前固定筒16的周面與攝影光 軸0平行形成有該3根凸輪銷34各自卡合的3個直進槽36。并且,在前旋轉筒20的內周 面以規(guī)定軌跡形成有該3根凸輪銷34各自卡合的3個凸輪槽38。第2透鏡L2在該3根 凸輪銷34分別卡合于形成在前固定筒16的3個直進槽36的同時,以卡合于形成在前旋轉 筒20的內周面的3個凸輪槽38的狀態(tài),被容納在前固定筒16的內周部。由此,若使前旋 轉筒20旋轉,則第2透鏡L2在3根凸輪銷34、凸輪槽38、直進槽36的作用下,沿著攝影光 軸0前后移動。后固定筒18形成為圓筒狀,在其前端外周形成有法蘭部18A。后固定筒18通過用 連結用螺釘40將該法蘭部18A擰緊于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來連結于前固定筒16的后端 同軸上。為此,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與攝影光軸0平行形成用于使連結用螺釘40擰緊 的連結用螺紋孔42 (參照圖4),在后固定筒18的法蘭部18A與攝影光軸0平行貫穿形成用 于穿過連結用螺釘40的連結用貫穿孔44(參照圖3)。該連結用螺紋孔42和連結用貫穿 孔44在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同心圓上的3處以等間隔配置,后固定筒18在3處擰緊而 固定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在后固定筒18的前端面形成有第1嵌合部46和第2嵌合部48 (參照圖幻。第1 嵌合部46作為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圓環(huán)狀的凹部形成,其內徑對應前旋轉筒20的外徑 而形成。第2嵌合部48作為以攝影光軸0為中心的圓環(huán)狀的凹部形成于第1嵌合部46的 底部,其內徑與前固定筒16的外徑對應而形成。其結果,若將后固定筒18連結在前固定筒 16,則前固定筒16的后端部嵌合于第2嵌合部48的內側的同時,前旋轉筒20的后端部嵌 合于第1嵌合部46的內側。第3透鏡L3嵌入于第2嵌合部48的內側,若將后固定筒18連結在前固定筒16, 則被夾在前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之間而安裝于規(guī)定位置。并且,光闌單元14通過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50擰緊于第2嵌合部48的底面而安 裝于后固定筒18。另外,關于包含該光闌單元14的第3透鏡L3的安裝結構,在后面進行詳細敘述。后旋轉筒22形成為圓筒狀,其內徑對應后固定筒18的外徑而形成。后旋轉筒22 通過將其內周部鑲嵌在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來滑動自如地支承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并且,在該后旋轉筒22的內周部后端,在周向的3處突出形成有銷60。該3根銷 60卡合于沿著周向形成于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后端的導向槽62。后旋轉筒22通過該3 根銷60卡合于導向槽62來限制軸向的移動并轉動自如地支承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的周 圍。
并且,在該后旋轉筒22的前端面沿著周向形成有環(huán)狀的凹部64。在該凹部64嵌 入有形成為環(huán)狀的波形彈簧66。若后旋轉筒22裝載于后固定筒18的外周部,則波形彈簧 66抵接于后固定筒18的法蘭部18A的后端面,并將后旋轉筒22向遠離后固定筒18的法蘭 部18A的方向施力。由此,旋轉后旋轉筒22時,可以賦予一定的轉矩且提供良好的操作感。第4透鏡L4被容納在后固定筒18的內周部。在保持該第4透鏡L4的透鏡保持 框F4的外周部以等間隔(120°間隔)配置有3根凸輪銷68。在后固定筒18的周面與攝 影光軸0平行形成有該3根凸輪銷68各自卡合的3個直進槽70。并且,在后旋轉筒22的 內周面以規(guī)定的軌跡形成有該3根凸輪銷68各自卡合的3個凸輪槽72。第4透鏡L4在該 3根凸輪銷68分別卡合于形成在后固定筒18的3個直進槽70的同時,以卡合于形成在后 旋轉筒22的內周面的3個凸輪槽72的狀態(tài),被容納在后固定筒18的內周部。由此,若使 后旋轉筒22旋轉,則在3根凸輪銷68、凸輪槽72、直進槽70的作用下,第4透鏡L4沿著攝 影光軸0前后移動。如以上構成的透鏡裝置10若使前旋轉筒20旋轉,則第2透鏡L2根據(jù)其旋轉量在 攝影光軸0上前后移動,其結果進行變焦。并且,若使后旋轉筒旋轉,則第4透鏡L4根據(jù)其 旋轉量在攝影光軸0上前后移動,其結果進行聚焦。另外,在透鏡裝置10的后端部安裝有攝像單元(未圖示)。入射到第1透鏡Ll的 光通過第2透鏡L2、光闌單元14、第3透鏡L3、第4透鏡L4入射到攝像單元所具備的攝像 元件的受光面?!吹?透鏡L3的安裝結構>圖2是第3透鏡和光闌單元的裝配展開圖。如上述,第3透鏡L3嵌入在形成于后固定筒18的前端內周部的第2嵌合部48的 內側,通過將前固定筒16連結在后固定筒18,被挾持在前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之間而 安裝于規(guī)定位置。并且,光闌單元14擰緊于第2嵌合部48內而安裝于規(guī)定位置。如圖4所示,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形成有3處用于以連結用螺釘40連結于后 固定筒18的連結用螺紋孔42。該3個連結用螺紋孔42在以前固定筒16的軸為中心的同 心圓上以等間隔(120°間隔)配置,且分別形成于從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與軸平行突出而 形成的方柱狀的前緊固部100。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后固定筒18的第2嵌合部48的底面部形成有3處固定 前固定筒16時用于穿過連結用螺釘40的連結用貫穿孔44。該3個連結用貫穿孔44在以 后固定筒18的軸為中心的同心圓上以等間隔(120°間隔)配置,且分別形成于從第2嵌合 部48的底面部與軸平行突出而形成的方板狀的后緊固部102。并且,如圖4所示,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與軸平行突出而形成有連結于后固定 筒18時用于將前固定筒16相對于后固定筒18定位在規(guī)定位置的前固定筒定位銷106。另 一方面,如圖3所示,在后固定筒18的第2嵌合部48的底面部形成有嵌合前固定筒定位銷 106的前固定筒定位槽108。該前固定筒定位槽108形成于從第2嵌合部48的底面部突出 而形成的方板狀的突起部110。前固定筒16在連結于后固定筒18時,使該前固定筒定位銷106嵌合于前固定筒 定位槽108而連結于后固定筒18。由此,前固定筒16相對于后固定筒18安裝在規(guī)定位 置。而且,這樣通過將前固定筒16定位安裝在后固定筒18,前緊固部100的端面與后緊固部102的端面相抵接,連結用螺紋孔42與連結用貫穿孔44相互位于同軸上。如圖3所示,在后固定筒18的第2嵌合部48的底部沿著內周邊突出形成有環(huán)狀 的抵接部112。該抵接部112的前端面相對于后固定筒18的軸正交而形成。關于第3透鏡L3,在其透鏡保持框Fl的外周部形成有法蘭部104,其法蘭部104 的后端面(基準面)104B與第3透鏡L3的光軸正交而形成。并且,其法蘭部104的前端面 104F也與第3透鏡L3的光軸正交而形成。第3透鏡L3將其透鏡保持框F3的法蘭部104鑲嵌在第2嵌合部48的內側而安 裝于后固定筒18。這時,鑲嵌在第2嵌合部48內側的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通過其 法蘭部104的后端面104B抵接于第2嵌合部48的抵接部112的前端面而保持于第2嵌合 部48的內側。在第2嵌合部48的底面部與軸平行突出而形成有用于將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 框F3定位在規(guī)定位置的圓柱狀的第1第3透鏡定位銷114和第2第3透鏡定位銷116。第 1第3透鏡定位銷114形成為大直徑且在軸向上具有規(guī)定長度而形成。另一方面,第2第3 透鏡定位銷116形成為小直徑且在軸向上具有規(guī)定長度而形成。在保持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的法蘭部104的規(guī)定位置形成有嵌合第1第 3透鏡定位銷114的第1第3透鏡定位孔118、和嵌合第2第3透鏡定位銷116的第2第3 透鏡定位孔120。第1第3透鏡定位孔118與第1第3透鏡定位銷114吻合而形成,第2第 3透鏡定位孔120形成為可嵌合第2第3透鏡定位銷116的長孔狀。第3透鏡L3在將其透鏡保持框F3嵌入到第2嵌合部48而進行安裝時,如圖5所 示,在第1第3透鏡定位孔118中嵌入第1第3透鏡定位銷114的同時,在第2第3透鏡定 位孔120中嵌入第2第3透鏡定位銷116而進行安裝。這樣,以其光軸位于攝影光軸0上 的狀態(tài)安裝。如圖6所示,在嵌入于第2嵌合部48的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上安裝有以 環(huán)狀形成的施力環(huán)122。施力環(huán)122由以環(huán)狀形成的施力環(huán)主體124、和在該施力環(huán)主體124的外周部3處 一體形成的彈簧片1 構成。施力環(huán)主體IM形成為薄板的環(huán)狀,其后端面(承載于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 F3上的面)與軸正交地平坦形成。彈簧片126由從施力環(huán)主體IM徑向延伸的基端部U6A、和從該基端部126A周向 延伸的彈簧部126B構成,并且彈簧部126B向軸向的前側彎曲而形成。在第2嵌合部48的底面部的規(guī)定位置突出形成有用于將施力環(huán)122定位在第3 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上的規(guī)定位置的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 該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均形成為規(guī)定高度的圓柱狀,且與后固 定筒18的軸平行形成。在施力環(huán)122的施力環(huán)主體IM上,該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所嵌合的第1施力 環(huán)定位孔132、和嵌合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的半圓狀的第2施力環(huán)定位凹部134形成在規(guī)定位置上。如圖6所示,施力環(huán)122在嵌入于第2嵌合部48而進行安裝時,使第1施力環(huán)定 位銷1 嵌合于第1施力環(huán)定位孔132的同時,使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嵌合于第2施力環(huán)定位凹部134而進行安裝。由此,各彈簧片1 位于規(guī)定位置,施力環(huán)122安裝于第2嵌 合部48內。在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裝置10中,如圖6、圖7所示,施力環(huán)122定位成各彈簧 片1 位于形成在第2嵌合部48內的后緊固部102的附近(定位成各彈簧片1 與后緊 固部102并列配置)。另外,在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的法蘭部104的規(guī)定位置形成有插通該第 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的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36和第2施力 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38。將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嵌入到第2嵌合部48時,向該第1 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36穿過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28的同時,向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 138穿過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而嵌入。如圖4所示,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形成有3處將前固定筒16連結在后固定筒 18時,抵接在施力環(huán)122的彈簧片126的彈簧部126B而按壓彈簧片1 的按壓部140。各 按壓部140以方柱狀形成,并與前緊固部100并列配置。對于施力環(huán)122而言,若將前固定 筒16連結在后固定筒18,則按壓部140抵接于其彈簧片126的彈簧部U6B,被其按壓部 140按壓而將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朝向第2嵌合部48的底面施力。其結果,第3 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的法蘭部104的后端面104B抵靠到抵接部112的前端面,使第3 透鏡L3保持成相對于攝影光軸0正交(平行保持光軸)。如圖8所示,光闌單元14通過光闌142和開關驅動該光闌142的光闌驅動電動機 144等搭載于以板狀形成的主體基板146上而構成。該光闌單元14通過光闌單元固定用螺 釘50將主體基板146的2處擰緊于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的頂 部來安裝于后固定筒18。因此,在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與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上形成有擰緊光闌單元 固定用螺釘50的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148。并且,在光闌單元14的主體基板146上形成 有穿過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50的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150。光闌單元14通過對準該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150的位置和光闌單元固定用螺 紋孔148的位置而從施力環(huán)122的上面嵌入到第2嵌合部48,由此安裝于第2嵌合部48內 的規(guī)定位置。然后,將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50穿過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150而擰緊于光 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148,由此固定在后固定筒18。另外,后固定筒18被切去一部分而形成法蘭部18A,以免被安裝的光闌單元14的 光闌驅動電動機144干涉(參照圖5)。<第3透鏡的組裝方法>首先,將第3透鏡L3安裝在后固定筒18。第3透鏡L3將透鏡保持框F3嵌入于形 成在后固定筒18的前端內周部的第2嵌合部48的內側而進行安裝。這時,如圖5所示,透鏡保持框F3通過在形成于其法蘭部104的第1第3透鏡定 位孔118中嵌入第1第3透鏡定位銷114的同時,在第2第3透鏡定位孔120中嵌入第2 第3透鏡定位銷116而安裝在第2嵌合部48。由此,第3透鏡L3相對于后固定筒18定位 在規(guī)定位置而進行安裝(在第3透鏡L3的光軸位于攝影光軸0上的狀態(tài)下安裝)。并且,通過這樣安裝,第3透鏡L3在形成于其透鏡保持框F3的法蘭部104的第1 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36中穿過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28的同時,在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插通孔138中穿過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另外,第3透鏡L3在后固定筒18上組裝了后旋轉筒22及第4透鏡L4的狀態(tài)下 安裝在后固定筒18。其次,將施力環(huán)122安裝在后固定筒18。施力環(huán)122重疊在第3透鏡L3的透鏡保 持框F3上而安裝在第2嵌合部48。這時,如圖6所示,施力環(huán)122通過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嵌合于形成在其施力環(huán) 主體124的第1施力環(huán)定位孔132的同時,使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嵌合于第2施力環(huán)定 位凹部134而安裝在第2嵌合部48。由此,各彈簧片1 位于規(guī)定位置而施力環(huán)122安裝 于第2嵌合部48內。其次,將光闌單元14安裝在后固定筒18。光闌單元14用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50 擰緊在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的頂部而安裝在后固定筒18。這 時,光闌單元14首先對準形成于其主體基板146的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150的位置和光 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148的位置,從而安裝在第2嵌合部48。然后,將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 50穿過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150,使之擰緊于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148。由此,固定在 后固定筒18。通過光闌單元14固定在后固定筒18而被安裝,安裝于第2嵌合部48的施力環(huán)122 被該光闌單元14覆蓋前端面。由此,防止以后施力環(huán)122和第3透鏡L3從第2嵌合部48 脫離。其次,將前固定筒16安裝在后固定筒18。前固定筒16將其后端部嵌入于形成在 后固定筒18的前端內周部的第2嵌合部48而安裝在后固定筒18。這時,前固定筒16使從 其后端面突出而形成的前固定筒定位銷106嵌合在形成于后固定筒18的第2嵌合部48的 底部的前固定筒定位槽108而安裝在后固定筒18。因此,前固定筒16相對于后固定筒18 安裝在規(guī)定位置。另外,前固定筒16在組裝了第2透鏡L2及前旋轉筒20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后固定筒 18。其結果,前旋轉筒20的后端部嵌合于形成在后固定筒18的前端內周部的第1嵌合部 46。如上述,若將前固定筒16定位在后固定筒18而進行安裝,則在前固定筒16的后 端面3處形成的前緊固部100的端面與在后固定筒18的第2嵌合部48的底部3處形成的 后緊固部102的端面相互抵接,在其前緊固部100形成的連結用螺紋孔42與在后緊固部 102形成的連結用貫穿孔44相互位于同軸上。并且,在前固定筒16的后端面的3處形成的按壓部140抵接于安裝在后固定筒18 的第2嵌合部48的施力環(huán)122的各彈簧片1 的彈簧部U6B,將施力環(huán)122朝向第2嵌合 部48的底面部按壓。其結果,配置在施力環(huán)122下面的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被施 力環(huán)122按壓,其后端面(基準面)104B按壓抵接于形成在第2嵌合部48的底部的抵接部 112的前端面。由此,第3透鏡L3以相對于后固定筒18的軸(攝影光軸0)垂直的姿勢保 持(以第3透鏡L3的光軸與攝影光軸0平行的狀態(tài)保持)。以該狀態(tài)在各連結用貫穿孔44穿過連結用螺釘40而擰緊于連結用螺紋孔42。由 此,前固定筒16固定在后固定筒18。并且,由此,第3透鏡L3成為其透鏡保持框F3始終被 施力環(huán)122施力的狀態(tài),并且通過施力環(huán)122以挾持在前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之間的狀態(tài)固定。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工序將第3透鏡L3組裝于透鏡鏡身12。由于被組裝的第3透鏡L3通過施力環(huán)122以挾持在前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 之間的狀態(tài)固定,所以不會像擰緊時那樣,在透鏡保持框F3上產生撓曲。因此,不會產生光 軸的偏移或傾斜,可以穩(wěn)定生產具有高光學性能的透鏡裝置。并且,組裝時也僅嵌入規(guī)定位置,所以可以簡單地組裝。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裝置10中,因兼用用于安裝光闌單元14的部件和進行 施力環(huán)122定位的部件(第1施力環(huán)定位銷1 和第2施力環(huán)定位銷130),由此可以縮減 零件件數(shù)的同時,還能縮減組裝工作量。此外,可通過組裝的光闌單元14防止施力環(huán)122和第3透鏡L3的脫落,所以在裝 配中不會有施力環(huán)122或第3透鏡L3的位置偏移或偏離的現(xiàn)象。從而,裝配也可以簡單進 行。并且,在本實施方式的透鏡裝置10中,因為以使施力環(huán)122的各彈簧片1 靠近 連結用螺紋孔42而配置的方式定位施力環(huán)122而進行安裝,所以可以用均等的力穩(wěn)定按壓 施力環(huán)122的各彈簧片12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在3處擰緊前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但是,固定前 固定筒16與后固定筒18的部位數(shù)不限于此。只是,優(yōu)選至少在3處擰緊,且擰緊的部位優(yōu) 選在同心圓上以等間隔設置。并且,這時,在施力環(huán)122上設置的彈簧片1 也優(yōu)選僅設置 與擰緊的部位相同的數(shù)量,并靠近擰緊的部分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后筒;法蘭部,形成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外周部; 凹部,形成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內周部;前筒,后端部鑲嵌在所述凹部而安裝于所述后筒的前端同軸上; 多個連結用螺紋孔,形成于所述前筒的后端面; 多個連結用貫穿孔,與所述各連結用螺紋孔對應而形成于所述法蘭部; 多個連結用螺釘,相對于安裝了所述前筒的所述后筒,穿過所述各連結用貫穿孔而擰 緊于所述各連結用螺紋孔,由此將所述后筒固定于所述前筒;透鏡保持框,在內周部保持透鏡,嵌入于所述凹部的內側而配置于所述后筒的內側; 基準面,在所述透鏡保持框的后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正交地形成; 抵接部,形成在所述凹部內,抵接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所述透鏡保持框的所述基準面, 相對于所述后筒的軸垂直保持所述透鏡保持框;環(huán)狀的施力部件,在外周部具有沿軸向位移的多個彈簧片,重疊于配置在所述凹部內 的所述透鏡保持框上而配置于所述凹部內;按壓部,對應于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彈簧片在所述前筒的后端形成多個,在將所述前 筒安裝于所述后筒時,按壓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彈簧片,使所述透鏡 保持框的所述基準面抵靠于所述抵接部,從而將所述透鏡保持框固定在所述凹部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設有與所述連結用螺紋孔相同數(shù)量的所述彈簧片, 所述透鏡裝置具備施力部件定位機構,所述施力部件定位機構以使所述各彈簧片位于 所述各連結用螺紋孔附近而將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方式進行定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機構由設置于所述凹部內的施力部件定位銷和設置于所述施力部 件且嵌合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的施力部件定位嵌合部構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透鏡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光闌單元,載置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上而配置于所述凹部內; 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形成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的頂部;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對應于所述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而形成于所述光闌單元; 光闌單元固定用螺釘,相對于載置在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上的所述光闌單元,穿過所 述光闌單元固定用貫穿孔而擰緊于所述光闌單元固定用螺紋孔,由此將所述光闌單元固定 于所述施力部件定位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鏡裝置,其能夠簡單且正確地組裝固定透鏡。前固定筒(16)將其后端部鑲嵌在形成于后固定筒(18)的前端內周部的第2嵌合部(48)而連結在后固定筒(18)的同軸上。在第2嵌合部(48)容納配置有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在其上重疊配置有施力環(huán)(122)。若將前固定筒(16)連結于后固定筒(18),則形成于前固定筒(16)的后端部的按壓部(140)按壓施力環(huán)(122)的彈簧片(126)。其結果,第3透鏡(L3)的透鏡保持框(F3)被施力環(huán)(122)按壓而壓緊于第2嵌合部(48)的底面,從而被固定在規(guī)定位置。
文檔編號G02B7/02GK102053328SQ20101050177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佐藤真澄大衛(wèi)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