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圖像形成裝置和裝置外部單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755068閱讀:10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圖像形成裝置和裝置外部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圖像形成裝置和裝置外部單元。
背景技術
現(xiàn)在,已經(jīng)提出了許多圖像形成裝置,這種圖像形成裝置構造為使支撐轉印輥的 開閉部件(蓋體)關閉,并由此使轉印輥被按壓在表面上承載有調(diào)色劑圖像的圖像載體上。例如,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公報No. 2000-330352描述了如下一種圖像形成裝置, 該圖像形成裝置構造為包括圖像載體;轉印輥,其設置在將送紙托盤上的紙張傳送至排 紙托盤的路徑中途,并且該轉印輥將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從下向上傳送的紙張上;以及蓋體, 其可以在支撐轉印輥的同時在關閉位置和打開位置之間移動,并且該蓋體能夠在關閉位置 上使轉印輥與圖像載體的表面接觸并在打開位置上使轉印輥與圖像載體的表面分離。在關閉支撐轉印體(轉印輥)的開閉部件時,由于必須在使轉印輥按壓在圖像載 體上時關閉開閉部件,因此恐怕會由于將開閉部件關閉而增大操作負載。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如下的裝置,該裝置在采用使轉印體和中間轉印體在 開閉部件關閉時接觸的構造的情況下能夠減小關閉開閉部件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載體,其承載調(diào)色劑 圖像;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 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上的對應定位部 分接觸而使所述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如 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 質上;以及開閉單元,其支撐所述轉印單元和所述引導部分,并且設置為通過圍繞預定旋轉 中心相對于所述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在相對于所述主體定位所述轉印單元所需的力到 達最大值的時刻以及在相對于所述主體定位所述引導部分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所 述開閉單元相對于所述主體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開閉單元還包 括施力單元,在使所述開閉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入關閉狀態(tài)的過程中,當所述轉印單元通過 所述定位部分接受到接觸力時,所述施力單元在預定位置對所述轉印單元施加旋轉力,所 述旋轉力朝著與由接觸力圍繞特定支撐點產(chǎn)生的旋轉力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從所 述特定支撐點起,所述預定位置比所述接觸力作用在所述轉印單元上的位置更遠。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二方面中,所述轉印單元包括 保持所述轉印體的保持單元,并且所述施力單元與所述保持單元接觸,并且對所述保持單 元施加與所述保持單元相對于所述開閉單元的位置對應的旋轉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三方面中,所述施力單元具有 彈性部件和按壓單元,所述彈性部件被支撐在所述開閉單元上,所述按壓單元以與所述彈性部件的彈力對應的力按壓所述保持單元,并且由所述彈性部件產(chǎn)生的彈力隨著所述保持 單元相對于所述開閉單元的位置變近而變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所述保 持單元具有與對應接觸部件接觸的接觸部分,所述對應接觸部件設置在所述主體上并具有 圓筒形外表面,并且所述保持單元在所述接觸部分與所述對應接觸部件接觸的狀態(tài)下圍繞 所述對應接觸部件的軸心相對于所述開閉單元旋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一方面中,所述圖像載體是中 間轉印單元,所述中間轉印單元包括中間轉印體,其承載形成于感光體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 以及多個旋轉部件,其可旋轉地支撐所述中間轉印體,并且所述轉印單元是二次轉印單元, 所述二次轉印單元按壓所述中間轉印單元的多個旋轉部件中的至少一個旋轉部件,從而將 所述中間轉印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載體,其承載調(diào)色劑 圖像;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 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上的對應定位部 分接觸而使所述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如 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 質上;開閉單元,其支撐所述轉印單元和所述引導部分,并且設置為通過圍繞預定旋轉中心 相對于所述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以及施力單元,其對所述轉印單元施力,所述引導部分 包括配合在設置于所述主體上的對應配合部分中的配合部分,通過在使所述開閉單元進入 關閉狀態(tài)之前將所述配合部分配合在所述對應配合部分中,使所述引導部分相對于所述主 體定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七方面中,所述施力單元具有 彈性部件,并且所述轉印單元的轉印體借助由所述彈性部件的變形產(chǎn)生的彈力來按壓所述 圖像載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七方面或第八方面中,在使所 述開閉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入關閉狀態(tài)的過程中,在開始將設置于所述引導部分上的所述配 合部分配合在所述主體的對應配合部分中之后,所述轉印單元的定位部分和所述主體的對 應定位部分相互接觸,從而使所述開閉單元進入關閉狀態(tài)。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第八方面中,所述彈性部件的變 形量隨著所述開閉單元的關閉運動而增大,并且在所述開閉單元到達關閉狀態(tài)時達到最大值。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種裝置外部單元,其形成裝置主體的外部,所述 裝置外部單元支撐以下部件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圖像載體 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裝置主體上的對應 定位部分接觸而使所述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以及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 質引導至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 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裝置外部單元設置為通過圍繞旋轉中心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旋轉來 打開和關閉,在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定位所述轉印單元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以及在 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定位所述引導部分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所述裝置外部單元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將支撐轉印單元 和引導部分的開閉單元關閉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進一步減小關閉開閉 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進一步減小關閉開閉 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將支撐轉印單元 和引導部分的開閉單元關閉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使用更為簡單的構造 減小關閉開閉單元所需的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與不采用本發(fā)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小將支撐轉印單 元和引導部分的裝置外部單元關閉所需的力。


將基于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示出應用了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示意性構造的示意圖;圖2是中間轉印單元的透視圖;圖3是示出主體框架的外觀的示意圖;圖4是二次轉印單元的透視圖;圖5是示出中間轉印單元和二次轉印單元形成二次轉印區(qū)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圖6是示出定位部件被配合到定位槽中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從設置二次轉印單元的一側觀察到的蓋體單元的透視圖;圖8是施力單元的剖視圖;圖9是示出從支撐板上方觀察到的扭轉螺旋彈簧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后側上的示意圖;圖10是示出板簧與靜電消除底座相互接觸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1是示出從裝置后側的下側觀察時的扭轉螺旋彈簧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后側的示意圖12是示出從支撐板上方觀察時的扭轉螺旋彈簧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前側的示意 圖;圖13是示出從中間轉印單元側觀察時的扭轉螺旋彈簧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前側的 示意圖;圖14是蓋體單元的外部視圖;圖15A和圖15B是簡單地示出在蓋體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換到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二 次轉印單元的狀態(tài)變化的示意圖;圖16A和圖16B是簡單地示出在蓋體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換到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二 次轉印單元的狀態(tài)變化的示意圖;圖17A和圖17B是簡單地示出在蓋體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換到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二 次轉印單元的狀態(tài)變化的示意圖;以及圖18A至圖18C是用于說明使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蓋體單元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 所需的力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考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圖1是示出應用了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示意性構造的示意 圖。圖像形成裝置1包括圖像形成部件10,其在記錄介質(在下文中,在某些情況下 代表性地稱為“紙張”)上形成圖像;紙張供應單元60,其向圖像形成部件10供應紙張;以 及紙張堆疊單元70,在紙張堆疊單元70上堆疊均由圖像形成部件10形成有圖像的紙張。 圖像形成裝置1還包括圖像讀取器80,其讀取原稿的圖像;以及控制器90,其控制各個組 件的操作。圖像形成部件10包括以一定的間隔并行地設置的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 (青色)(C)和黑色⑷共四個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1C和11K。每個圖像形成單元11包 括感光鼓12 ;充電裝置13,其對感光鼓12的表面均勻地充電;以及顯影裝置14,其利用預 定顏色組分調(diào)色劑將靜電潛像顯影從而使圖像可見,該靜電潛像是由光學系統(tǒng)單元20 (將 在下文中描述)使用激光照射形成的。另外,圖像形成單元10設置有分別向圖像形成單元 11Y、11M、1IC和1IK的顯影裝置14供應彩色調(diào)色劑的調(diào)色劑盒19Y、19M、19C和19K。于是, 在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IC和1IK的下方設置有向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IC和1IK的 感光鼓12發(fā)射激光束的光學系統(tǒng)單元20。另外,圖像形成部件10包括中間轉印單元30,其以多層的方式將形成于各個圖 像形成單元11Y、11M、11C和IlK的感光鼓12上的彩色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31上; 二次轉印單元40(參考圖4),其用作轉印單元的實例并將逐個重疊在中間轉印單元30上而 形成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紙張上;以及定影裝置50,其通過加熱和加壓將所形成的調(diào)色劑 圖像定影在紙張上。光學系統(tǒng)單元20除包括半導體激光器和調(diào)制器(未示出)之外,還包括多棱鏡 21、玻璃制成的窗口 22以及長方體框架23。多棱鏡21使從半導體激光器發(fā)出的激光束 (LB-Y、LB-M、LB-C和LB-K)偏折并進行掃描。窗口 22允許激光束從中穿過??蚣?3將這些組成部件密封。中間轉印單元30包括中間轉印帶31,其為中間轉印體并用作圖像載體的實例; 驅動輥32,其驅動中間轉印帶31 ;以及張緊輥33,其為中間轉印帶31提供恒定的張力。此 外,中間轉印單元30包括多個一次轉印輥34 (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為四個輥),其與各個 感光鼓12相對置并且中間轉印帶31置于該一次轉印輥34和各個感光鼓12之間,一次轉 印輥34用于將形成于感光鼓12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31上;以及支承輥35, 其與二次轉印輥41 (將在下文中描述)對置并且中間轉印帶31置于二次轉印輥41和支承 輥35之間。中間轉印帶31以施加恒定張力的方式纏繞在包括驅動輥32、張緊輥33、多個一次 轉印輥34和支承輥35在內(nèi)的多個輥部件上,從而中間轉印帶31的在布置多個一次轉印輥 34的方向上的長度可以長于中間轉印帶31的在與包括多個一次轉印輥34的旋轉軸線在 內(nèi)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中間轉印帶31受驅動輥32驅動而朝著箭頭所指示的方向 以預定速度循環(huán),驅動輥32由驅動電動機(未示出)旋轉地驅動。作為中間轉印帶31,例 如,使用橡膠或樹脂制成的中間轉印帶。此外,中間轉印單元30包括用于去除存在于中間轉印帶31上的殘余調(diào)色劑等的 清潔裝置36。清潔裝置36包括清潔刷36a和清潔刮板36b,并且在調(diào)色劑圖像的轉印處理 完成之后從中間轉印帶31的表面去除殘余調(diào)色劑、紙粉等。如上所述,中間轉印單元30具有細長形狀,其中,中間轉印帶31被纏繞在驅動輥 32、張緊輥33等上從而在多個一次轉印輥34的布置方向上具有細長形狀。另外,在中間轉 印單元30中,支承輥35布置在因纏繞在輥上而具有細長形狀的中間轉印帶31的縱向的一 端處,而清潔裝置36布置在該中間轉印帶31的縱向的另一端處。然后,在中間轉印單元30的前側布置有前蓋體(未示出)。該前蓋體覆蓋位于中 間轉印單元30前側的部分并同時將中間轉印單元30固定在主體框架200(參考圖幻上, 該主體框架200形成本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圖像形成裝置1的裝置主體。二次轉印單元40具有作為轉印體實例的二次轉印輥41,該二次轉印輥通過在中 間轉印帶31置于二次轉印輥41與支承輥35之間的情況下按壓支承輥35,而在二次轉印輥 41和中間轉印帶31之間形成二次轉印區(qū),并且在該二次轉印區(qū)中將調(diào)色劑圖像二次轉印 到紙張上。為了將形成于中間轉印帶31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紙張上,二次轉印輥41為 紙張?zhí)峁┡c調(diào)色劑電荷極性相反的電荷極性,從而利用靜電力將中間轉印帶31上的調(diào)色 劑圖像轉印到紙張上。因此,將在二次轉印輥41和支承輥35之間產(chǎn)生預定轉印電場。二 次轉印單元40被支撐在側蓋體150上,該側蓋體150是用作開閉單元的實例并設置在圖像 形成裝置1的圖1中的左側表面處。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二次轉印單元40的構造。定影裝置50利用熱定影輥51和按壓輥52通過加熱和加壓將由中間轉印單元30 二次轉印到紙張上的圖像(調(diào)色劑圖像)定影在紙張上。紙張供應單元60包括紙張容納單元61,其容納待記錄圖像的紙張;推送輥62, 其從紙張容納單元61獲取紙張并隨后將紙張供應至傳送路徑64 ;以及給紙輥63,其將由推 送輥62供應的紙張逐頁地分開并隨后傳送紙張。另外,紙張供應單元60包括傳送路徑 64,其向二次轉印區(qū)傳送被給紙輥63逐頁分開的紙張;以及定位輥65,其根據(jù)二次轉印的 定時向二次轉印區(qū)傳送經(jīng)由傳送路徑64傳送的紙張。
以上述方式構造的圖像成形裝置1按如下步驟進行操作。對由圖像讀取器80讀取的原稿的圖像或從個人計算機(未示出)等接受到的圖 像數(shù)據(jù)進行預定圖像處理。然后將經(jīng)過圖像處理的圖像數(shù)據(jù)轉換為黃色(Y)、品紅色(M)、 藍綠色(C)和黑色(K)四種顏色的色材連續(xù)色調(diào)數(shù)據(jù),并且隨后將該色材連續(xù)色調(diào)數(shù)據(jù)輸 出給光學系統(tǒng)單元20。光學系統(tǒng)單元20根據(jù)輸入的色材連續(xù)色調(diào)數(shù)據(jù)將從半導體激光器(未示出)發(fā) 射的激光束經(jīng)由f_ θ透鏡(未示出)輸出給多棱鏡21。在多棱鏡21中,根據(jù)各種顏色的 連續(xù)色調(diào)數(shù)據(jù)調(diào)制入射激光束,隨后入射激光束被偏轉和掃描。多棱鏡21隨后引導激光束 經(jīng)由成像透鏡(未示出)和多個反射鏡(未示出)到達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1C和IlK 的感光鼓12。在圖像形成單元11Y、1 IMUlC和IlK的感光鼓12中,感光鼓12的經(jīng)充電裝置13 充電的表面被掃描和曝光從而形成靜電潛像。形成的靜電潛像在圖像形成單元11Y、11M、 IlC和IlK中分別顯影為黃色(Y)、品紅色(M)、藍綠色(C)和黑色(K)各種顏色的調(diào)色劑圖 像。形成于圖像形成單元11Y、11M、11C和IlK的感光鼓12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以多層方式轉 印到作為中間轉印體的中間轉印帶31上。同時,在紙張供應單元60中,推送輥62根據(jù)圖像形成的定時而旋轉以取出容納在 紙張容納單元61中的紙張。隨后,在紙張被給紙輥63逐頁分開之后,紙張經(jīng)由傳送路徑64 傳送至定位輥65,并暫時停止在那里。此后,定位輥65根據(jù)形成有調(diào)色劑圖像的中間轉印 帶31的移動定時而旋轉。然后,紙張被傳送至由支承輥35和二次轉印輥41形成的二次轉 印區(qū)。借助于壓接力(pressure bonding force)和預定電場,沿慢掃描方向將通過以多層 方式形成四種顏色的調(diào)色劑圖像獲得的調(diào)色劑圖像依次轉印到紙張上,該紙張在二次轉印 區(qū)中被向上傳送。隨后,上面轉印有彩色調(diào)色劑圖像的紙張在經(jīng)過由定影裝置50采用加熱 和加壓執(zhí)行的定影處理之后輸出。該紙張隨后被堆疊在紙張堆疊單元70中。下面,更詳細地說明中間轉印單元30。圖2是中間轉印單元30的透視圖。如上所述,中間轉印單元30包括驅動輥32、張緊輥33、一次轉印輥34和支承輥 35。中間轉印單元30還包括支撐部件100,該支撐部件100在上述輥的旋轉軸線方向(在 下文中,在某些情況下簡稱為“旋轉軸線方向”)的兩側對輥進行支撐。支撐部件100具有 前側支撐部件101,其從圖1中觀看時設置在中間轉印單元30的前側;以及后側支撐部件 102,其從圖1中觀看時設置在中間轉印單元30的后側。支撐部件100借助前側支撐部件 101和后側支撐部件102來可旋轉地支撐驅動輥32、張緊輥33、多個一次轉印輥34和支承 輥35。然后,將中間轉印帶31纏繞在驅動輥32、張緊輥33、一次轉印輥34和支承輥35上。 中間轉印帶31受到驅動輥32驅動而循環(huán)。如上所述,中間轉印單元30是通過將中間轉印帶31、驅動輥32、張緊輥33、一次轉 印輥34、支承輥35、清潔裝置36、支撐部件100等形成為單元而得到的組件。中間轉印單元 30作為單元安裝在圖像形成裝置1的主體框架200上。如圖2所示,在中間轉印單元30上設置有沿旋轉軸線方向延伸的多個銷。具體地 說,中間轉印單元30具有如圖1所示的設置在前側支撐部件101上并向前側突出的一個 前側銷111、以及設置在后側支撐部件102上并向后側突出的兩個后側銷112。各個前側銷111和后側銷112均為階梯式柱狀部件。前側銷111設置在如下位置S卩,在圖1中的水平方向上位于與圖像形成單元IlY 的感光鼓12對置的一次轉印輥34和與圖像形成單元IlM的感光鼓12對置的一次轉印輥 34之間,并且在圖1中的豎直方向上位于中間轉印帶31的內(nèi)側。兩個后側銷112由圖1中觀看時設置在右側的右后側銷11 以及設置在左側的 左后側銷112b構成。右后側銷11 設置在中間轉印單元30的與前側銷111所在側相對 的一側,中間轉印帶31置于右后側銷11 和前側銷111之間。左后側銷112b設置在如下 位置即,在圖1中的水平方向上位于支承輥35和張緊輥33之間,并且在圖1中的豎直方 向上位于中間轉印帶31的內(nèi)側且高度與支承輥35的高度相同。另外,沿圖1中的水平方向在前側支撐部件101的左側端部上安裝形成有孔121 的支架120。各個支架120沿圖1中的豎直方向從中間轉印帶31的頂面向上突出,并且孔 121形成在該突出部分中。在圖1中的水平方向上各個孔121的位置與支承輥35的位置相 同。另外,在各個支架120上形成有V形定位槽122,該定位槽122用作對應定位部分的實 例,該對應定位部分用于確定二次轉印輥41相對于支承輥35的位置,從而可以使支承輥35 的旋轉軸線中心與二次轉印輥41的旋轉軸線中心之間的距離是預定距離。如圖2所示,在 旋轉軸線方向上定位槽122形成在中間轉印單元30的兩端部。圖3是示出主體框架200的外觀的示意圖。圖3是示出沿著與圖1中相同的方向 觀看時的主體框架200的示意圖。主體框架200具有形成有插孔201a的前側框架201以及設置在主體框架200的 后側的后側框架202。中間轉印單元30插入到該插孔201a中。在后側框架202中形成有 右后側配合孔211和左后側配合孔212。中間轉印單元30的右后側銷11 配合到右后側 配合孔211中,中間轉印單元30的左后側銷112b配合到左后側配合孔212中。在前側框架201上設置有沿旋轉軸線方向延伸的棒狀左前側銷221。中間轉印單 元30的支架120的孔121的尺寸允許左前側銷221寬松地配合在該孔121中。當將以上述方式構成的中間轉印單元30定位并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時,在將側 蓋體150設置為打開狀態(tài)的同時,沿旋轉軸線方向將中間轉印單元30從前側向后側插入到 主體框架200的前側框架201的插孔201a中。此時,中間轉印單元30的右后側銷11 和 左后側銷112b(參考圖2、分別與形成于主體框架200的后側框架202中的右后側配合孔 211和形成于主體框架200的后側框架202中的左后側配合孔212配合。此外,中間轉印單 元30的支架120的孔121配合在主體框架200的前側框架201的左前側銷221上。以這 種方式,通過在將中間轉印單元30定位并固定到主體框架200上之前將中間轉印單元30 支撐在三個支撐點上來將中間轉印單元30定位在主體框架200上。在通過將中間轉印單元30配合在主體框架200上來定位中間轉印單元30之后, 即,在將中間轉印單元30安裝到主體框架200中之后,通過使設置在前蓋體(未示出)上 的鉤狀物與形成于主體框架200上的凹槽接合或通過使用螺栓來將前蓋體固定到主體框 架200上。然后,通過將前蓋體固定到主體框架200上來相對于主體框架200定位并固定設 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中間轉印單元30。更具體地說,在前蓋體上形成有將與中間轉印單 元30的前側銷111配合的右側孔(未示出)、以及與主體框架200的前側框架201的左前 側銷221配合的左側孔(未示出)。那么,當將前蓋體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時,分別使右側孔和左側孔與中間轉印單元30的前側銷111以及主體框架200的前側框架201的左前 側銷221配合,并同時通過使用螺栓等將前蓋體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以這種方式,在相 對于主體框架200定位并固定中間轉印單元30的同時,將前蓋體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下面,更詳細地說明二次轉印單元40。圖4是二次轉印單元40的透視圖。圖5是示出中間轉印單元30和二次轉印單元 40形成二次轉印區(qū)的狀態(tài)的透視圖。二次轉印單元40包括二次轉印輥41 ;轉印后引導部件42,其在紙張傳送方向上 設置在二次轉印區(qū)的下游并用于將已通過二次轉印區(qū)的紙張引導至下游側;以及靜電消除 器43,其設置在二次轉印區(qū)和轉印后引導部件42之間。如圖4所示,轉印后引導部件42具有支撐部件421,例如,其由諸如鍍鋅鋼板等 導電部件制成;以及接觸部件422,其由支撐部件421支撐并設置有多個肋42 ,這些肋 42 布置為朝著供二次轉印紙張通過的一側突出并沿紙張傳送方向連續(xù)地延伸。使用高電 阻材料作為接觸部件422的材料。另外,為了使摩擦電荷最小,可以將每個肋42 形成為 與通過的紙張的接觸面積小的形狀,例如,具有尖銳前端的形狀。靜電消除器43具有板狀的靜電消除底座431,其由諸如SUS等導電部件制成;以 及支撐部件432,其支撐靜電消除底座431。在靜電消除底座431上的紙張通過側布置有許 多針狀電極431a(參考圖9),每個針狀電極431a分別具有尖銳的前端。靜電消除底座431 被安裝為可以將針狀電極431a的尖銳前端設置在位于紙張通過側的肋43 的表面的背離 紙張傳送路徑的后方,以便保持用戶的手離開靜電消除底座431,該肋43 設置在支撐部 件432上。另外,二次轉印單元40具有殼體44,其作為保持單元的實例,用于支撐二次轉印 輥41、轉印后引導部件42和靜電消除器43等并由非導電樹脂部件形成;以及兩個圓筒形 定位部件45,其用作定位部分的實例,被安裝在二次轉印輥41的旋轉軸線上并與二次轉印 輥41外側的區(qū)域相連。殼體44由中部殼體441、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構成。中部殼體441沿二 次轉印輥41的軸向延伸并支撐二次轉印輥41、轉印后引導部件42和靜電消除器43。前側 殼體442設置在圖1中的前側并且形成為與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垂直地延伸。后側殼體 443設置在圖1中的后側并且形成為與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垂直地延伸。在前側殼體442 和后側殼體443的每一者上分別設置有長孔44 ,支撐軸453(將在下文中描述)插入該長 孔44 中。另外,在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中每一個的下部形成有用作接觸部分實 例的V形接觸部分442b,該V形接觸部分442b將要與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圓筒形部件 203(參考圖15A和圖15B)接觸。如下文所述,定位部件45與形成于中間轉印單元30的支架120上的定位槽122 配合,從而確定二次轉印輥41相對于支承輥35的位置,以便可以使支承輥35的旋轉軸線 中心與二次轉印輥41的旋轉軸線中心之間的距離為預定距離。圖6是示出定位部件45安 裝在定位槽122中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換句話說,圖6是沿圖5中的線VI-VI截取的剖 視圖。以上述方式構成的二次轉印單元40抵靠著側蓋體150被可旋轉地支撐。側蓋體 150是蓋體單元300的組成部分之一,蓋體單元300形成圖像形成裝置1外部并用作裝置外部單元的實例。圖7是從設置有二次轉印單元40的一側觀看時蓋體單元300的透視圖。蓋體單元300具有側蓋體150。通過對諸如鍍鋅鋼板等導電部件進行折疊處理而 得到的支撐板451借助至少兩個螺栓452固定到側蓋體150上,支撐板451可旋轉地支撐 二次轉印單元40。另外,沿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延伸的支撐軸453被安裝在支撐板451上。支撐軸 453插入到形成于二次轉印單元40的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上的長孔44 中,從而 暫時地保持二次轉印單元40。另外,沿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在支撐板451的兩側并在二次轉印輥41之外安裝 有朝圖1中的順時針方向對二次轉印單元40施加旋轉力的用作施力單元實例的施力單元 46 (參考圖8)。圖8是施力單元46的剖視圖。如圖8所示,各個施力單元46包括按壓部件461,其用作按壓單元的實例并與作 為中部殼體441的一部分的傾斜表面部分441a相接觸;滑動件462,其位于按壓部件461 的下方并且豎直地移動;螺旋彈簧463,其用作彈性部件的實例并沿豎直方向對滑動件462 施加力;以及蓋體464,其覆蓋滑動件462和螺旋彈簧463。在滑動件462上設置有形成有 U形橫截面的按壓部件支撐部件466,該按壓部件支撐部件466借助螺栓465固定在滑動件 462上并且支撐按壓部件461。按壓部件461配合在支撐軸467上,支撐軸467設置為從U 形按壓部件支撐部件466的一側延伸到另一側。這里,蓋體464連接在支撐板451上。另外,在支撐板451的位于兩個施力單元46上方的部分分別設置有對二次轉印單 元40朝圖8中的順時針方向的旋轉進行限制的限制部分451a。各個限制部分451a使得中 部殼體441的傾斜表面部分441a置于限制部分451a和按壓部件461之間,從而限制傾斜 表面部分441a朝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沿寬度方向在支撐板451和二次轉印單元40之間設置有用作彈性部件實例的兩 個扭轉螺旋彈簧,這兩個扭轉螺旋彈簧用于保持二次轉印單元40相對于側蓋體150的傾斜 角度,從而使由側面442c和支撐板451的表面形成的角度α大于或等于預定角度,側面 442c是設置在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下部的V形接觸部分442b每一者的一個側 面。換句話說,兩個扭轉螺旋彈簧均用作彈性部件的實例并用于保持二次轉印單元40相對 于側蓋體150的姿勢(傾斜角度),從而使由側面442c和支撐板451的表面形成的角度α 大于或等于預定角度,該側面442c是設置在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下部的V形接 觸部分442b每一者的一個側面。在下文中,在兩個扭轉螺旋彈簧之中,將布置在從圖4中 的右側(即裝置后側)的扭轉螺旋彈簧稱為扭轉螺旋彈簧251,并且將布置在從圖4中的左 側(即裝置前側)的扭轉螺旋彈簧稱為扭轉螺旋彈簧252。圖9是示出從支撐板451上方觀看時的扭轉螺旋彈簧251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后側 的示意圖。應當注意到,圖9在省略支撐板451、轉印后引導部件42等的情況下示出裝置。 圖10是示出板簧260 (將在下文中描述)與靜電消除底座431相互接觸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應當注意到,圖10在省略轉印后引導部件42的情況下示出了裝置。圖11是示出從裝置后 側的下側觀看時的扭轉螺旋彈簧251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后側的示意圖。應當注意到,圖11 在省略支撐軸453的情況下示出裝置。
如圖9所示,扭轉螺旋彈簧251的一個端部251a采用螺旋形式,并且該一個端部 251a與中部殼體441的位于支撐板451側的表面接觸。更具體地說,如圖10所示,在中部 殼體441上安裝有通過對諸如鍍鋅鋼板等導電部件進行折疊處理而形成的板簧沈0,從而 通過直接按壓靜電消除器43的靜電消除底座431來使靜電消除器43的靜電消除底座431 推壓支撐板432。于是,該一個端部251a與板簧沈0的外表面^Oa接觸。此外,如圖11所示,扭轉螺旋彈簧251的另一端部251b采取螺旋形式,并且該另 一端部251b與支撐板451接觸。在扭轉螺旋彈簧251的一個端部251a和另一端部251b 之間設置有第一螺旋部分251c和第二螺旋部分251d。第一螺旋部分251c采取螺旋形式 并且第一螺旋部分的中心線沿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延伸。第二螺旋部分251d采取螺旋的 形式并且第二螺旋部分的中心線沿與支撐板451的板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螺旋部分 251c和第二螺旋部分251d被支撐在形成于第一彈簧支撐部件271處的突起部分上,該第一 彈簧支撐部件271安裝在支撐板451上。此外,在支撐板451上安裝有第一彈簧蓋體觀1, 從而將第一螺旋部分251c和第二螺旋部分251d覆蓋。第一彈簧支撐部件271和第一彈簧 蓋體281均由諸如樹脂等非導電部件形成。圖12是示出從支撐板451上方觀看時的扭轉螺旋彈簧252如何被安裝在裝置前 側的示意圖。應當注意,圖12在省略支撐板451的情況下示出裝置。圖13是示出從中間 轉印單元30 —側看到的扭轉螺旋彈簧252如何連接在裝置前側的示意圖。應當注意到,圖 13在省略轉印前引導部件47 (將在下文中描述)的情況下示出裝置。如圖12所示,扭轉螺旋彈簧252的一個端部25 采取螺旋的形式,并且該一個端 部25 與中部殼體441的位于支撐板451側的表面接觸。更具體地說,在中部殼體441上 安裝有被折疊部件261,該被折疊部件261是通過對諸如為鍍鋅鋼板等導電部件進行折疊 處理來將該導電部件形成為U形形狀而得到的。于是,該一個端部25 與外表面沈化⑴ 形的被折疊部件261的一個側面)接觸。應當注意到,U形的被折疊部件沈1的另一側與 轉印后引導部件42的支撐部件421接觸。此外,如圖13所示,扭轉螺旋彈簧252的另一端部252b采取螺旋的形式,并且該 另一端部252b與導電部件291接觸,導電部件291是通過對諸如鍍鋅鋼板等導電部件進行 折疊處理而形成的。在扭轉螺旋彈簧252的一個端部25 和另一端部252b之間設置有第 三螺旋部分252c和第四螺旋部分252d。第三螺旋部分252c采取螺旋的形式并且第三螺 旋部分252c的中心線沿二次轉印輥41的軸向延伸。第四螺旋部分252d采取螺旋的形式 并且第四螺旋部分252d的中心線沿與支撐板451的板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三螺旋部 分252c和第四螺旋部分252d被支撐在形成于第二彈簧支撐部件272處的突出部分上,該 第二彈簧支撐部件272安裝在支撐板451上。在這里,在支撐板451上安裝有第二彈簧蓋 體282從而將第三螺旋部分252c和第四螺旋部分252d覆蓋。第二彈簧支撐部件272和第 二彈簧蓋體282均由諸如樹脂等非導電部件形成。導電部件291被支撐在導電部件支撐部 件292上,該導電部件支撐部件292安裝在支撐板451上并由諸如樹脂等非導電部件形成。 此外,導電部件的端部^la與螺旋彈簧471 (在下文中描述)接觸,該端部^la不同 于導電部件的與扭轉螺旋彈簧252的另一端部252b接觸的端部。利用上述構造,扭轉螺旋彈簧251和扭轉螺旋彈簧252支撐二次轉印單元40,從而 可以保持二次轉印單元40相對于側蓋體150的預定傾斜角度。
扭轉螺旋彈簧251還具有經(jīng)由側蓋體150將靜電消除器43的靜電消除底座431 接地的功能。具體地說,靜電消除器43的靜電消除底座431經(jīng)由板簧260和扭轉螺旋彈簧 251與支撐板451電接通。然后,將支撐板451借助螺栓452緊固在接地的側蓋體150上。扭轉螺旋彈簧252還具有經(jīng)由高電阻器使轉印后引導部件42接地的功能。首先,對轉印前引導部件47進行描述。如圖7所示,轉印前引導部件47安裝在側 蓋體150上。轉印前引導部件47設置為引導部分的實例,該引導部分在紙張傳送方向上 設置在二次轉印區(qū)的上游并且朝著二次轉印區(qū)引導紙張。轉印前引導部件47與對置部件 (未示出)一起形成傳送路徑64并由此引導紙張,該對置部件安裝在主體框架200側。另 外,一對定位輥65中的一個定位輥安裝在由側蓋體150的位于由轉印前引導部件47形成 的傳送路徑64的中部的部分上。應當注意到,定位輥65中的另一個定位輥安裝在主體框 架200側。螺旋彈簧471設置在轉印前引導部件47與側蓋體150之間。轉印前引導部件47 受到螺旋彈簧471的按壓,并從而被推向與轉印前引導部件47—同形成傳送路徑64的對 置部件(未示出)。轉印前引導部件47與高電阻器(未示出)相連,并且該高電阻器連接 至側蓋體150而接地。由此,轉印前引導部件47經(jīng)由高電阻器接地,S卩,通過高電阻接地。轉印后引導部件42的支撐部件421經(jīng)由被折疊部件沈1、扭轉螺旋彈簧252、導電 部件291和螺旋彈簧471與轉印前引導部件47電接通,因此與轉印前引導部件47的情況 相同,轉印后引導部件42經(jīng)由高電阻器接地,S卩,通過高電阻接地。圖14是蓋體單元300的外部視圖。如上所述,蓋體單元300保持安裝有二次轉印單元40和轉印前引導部件47的側 蓋體150,并且朝著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相對于主體框架200旋轉,從而從圖1所示的關閉 狀態(tài)轉入將傳送路徑64敞開的打開狀態(tài)。此時,設置在蓋體單元300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側 的凹陷部分301與設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旋轉軸(未示出)配合,并且蓋體單元300由 此圍繞旋轉軸旋轉。如圖7所示,在蓋體單元300的沿著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鉤狀物。在蓋體單元 300處于圖1中所示的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下,鉤狀物302連接到設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凹 槽(未示出),從而將蓋體單元300與主體框架200連接在一起。然后,如圖14所示,在蓋 體單元300的右上部設置有開閉桿303,該開閉桿303使鉤狀物302旋轉以解除蓋體單元 300與設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凹槽之間的連接。因此,允許使用者通過向上旋轉開閉桿 303來打開蓋體單元300。另外,在關閉蓋體單元300時,使用者按壓蓋體單元300的上部。 這樣,蓋體單元300的鉤狀物302配合到設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凹槽中,從而使蓋體單元 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在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當蓋體單元300從打開狀態(tài)轉換成關閉 狀態(tài)時,蓋體單元300按如下步驟進行操作。首先,當旋轉蓋體單元300以使蓋體單元300的狀態(tài)轉入關閉狀態(tài)時,二次轉印單 元40的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接觸部分442b開始與圓筒形部件203 (參考圖15A 和圖15B)接觸,該圓筒形部件203是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對應接觸部件的實例。當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二次轉印單元40的定位部件45配合到形成于中 間轉印單元30的支架120上的定位槽122中。此后,當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會在二次轉印單元40上施加以下的力。具體地說,在二次轉印單元40中,定位部件45通過定 位槽122來接受力,而接觸部分442b通過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圓筒形部件203 (參考 圖15A和圖15B)來接受力。另外,傾斜表面部分441a通過各個按壓部件461來接受力。同 時,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接受來自傾斜表面部分441a的反作用力。然后,當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并且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從傾斜表面部 分441a接受到的力變得大于螺旋彈簧463的彈簧力時,二次轉印單元40以圓筒形部件203 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支撐點)相對于側蓋體150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圓筒形部件203 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圖15A至圖17B是簡單地示出在蓋體單元300從打開狀態(tài)轉換到關閉狀態(tài)的情況 下二次轉印單元40的狀態(tài)變化的示意圖。圖15A示出二次轉印單元40的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接觸部分442b開 始與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圓筒形部件203接觸之前的狀態(tài)。如圖15A所示,當二次轉 印單元40處于不與中間轉印單元30或主體框架200接觸的狀態(tài)時,由于形成在前側殼體 442和后側殼體443上的長孔44 與支撐軸453接觸,因此可以限制二次轉印單元40的 下落。此時,支撐板451的限制部分451a對從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接受力的傾斜 表面部分441a沿逆時針方向的旋轉進行限制。另外,由扭轉螺旋彈簧251和扭轉螺旋彈簧 252來保持二次轉印單元40相對于側蓋體150的姿勢,從而使由側面442c與支撐板451的 表面形成的角度α大于或等于預定角度,扭轉螺旋彈簧251和扭轉螺旋彈簧252分別設置 在裝置后側和裝置前側,側面442c是設置在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下部的V形接 觸部分442b每一者的一個側面。此后,當旋轉蓋體單元300時,如圖15B所示,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接 觸部分442b開始與圓筒形部件203接觸。由側面442c和支撐板451的表面形成的角度α 被保持為大于或等于上述預定角度,在這里,上述預定角度大于或等于當蓋體單元300轉 入關閉狀態(tài)時接觸部分442b與圓筒形部件203接觸時的角度,側面442c是前側殼體442和 后側殼體443的V形接觸部分442b每一者的一個側面。具體地說,如果形成的角度α小 于預定角度,則位于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各個接觸部分442b的右側的區(qū)域會觸 碰圓筒形部件203,從而導致接觸部分442b不與圓筒形部件203接觸。然后,當從圖15B所示的狀態(tài)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 體443的接觸部分442b與圓筒形部件203接觸,并且如圖16A所示被支撐在中部殼體441 處的定位部件45開始與形成于中間轉印單元30的支架120上的定位槽122接觸。具體地 說,二次轉印單元40采用了這樣一種構造,S卩,由于角度α保持為大于或等于預定角度,因 此二次轉印單元40的姿勢被保持為允許位于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各個接觸部 分442b的右側的區(qū)域越過圓筒形部件203,并且接觸部分442b在位于各個接觸部分442b 的右側的區(qū)域越過圓筒形部件203之后與圓筒形部件203接觸。然后,當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如圖16B所示,被支撐在中部殼體441上的 定位部件45與形成于中間轉印單元30的支架120上的定位槽122配合,并且每個定位部 件45與相應V形定位槽122的兩側接觸。以這種方式,二次轉印單元40相對于中間轉印 單元30定位。在這種狀態(tài)下,前側殼體442和后側殼體443的接觸部分442b通過固定在 主體框架200上的圓筒形部件203來接受力,從而即使當傾斜表面部分441a通過按壓部件461接受力時,也能在長孔44 不與支撐軸453接觸的情況下保持中間轉印單元30的姿勢。此后,當進一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雖然側蓋體150試圖朝著順時針方向旋轉, 但二次轉印單元40會由于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中間轉印單元30的定位槽122而不能 朝順時針方向旋轉。結果,如圖17A所示,由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從中部殼體441 的傾斜表面部分441a接受到的力變得大于螺旋彈簧463的彈簧力。因此,二次轉印單元40 以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為旋轉中心(支撐點)相對于側蓋體150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圓筒形部件203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換句話說,側蓋體150相對于二次轉印單元40朝 順時針方向旋轉。圖17B是示出關閉狀態(tài)下的蓋體單元300的示意圖。當從圖17A所示的狀態(tài)進一 步旋轉蓋體單元300時,雖然側蓋體150試圖朝順時針方向進一步旋轉,但由于二次轉印單 元40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所以按壓部件461從中部殼體441的傾斜表面部分441a接 受力從而壓縮螺旋彈簧463。然后,側蓋體150相對于二次轉印單元40朝順時針方向進一 步旋轉。隨后,蓋體單元300的鉤狀物302配合到設置在主體框架200上的槽中。這樣,蓋 體單元300變?yōu)殛P閉狀態(tài)。下面,對將以上述方式構成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的蓋體單元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所 需的力進行說明。首先,關注定位二次轉印單元40所需的力,二次轉印單元40不從主體框架200接 受任何力,直到被支撐在二次轉印單元40的中部殼體441上的定位部件45配合到形成于 中間轉印單元30的支架120上的定位槽122中為止,隨后,每個定位部件45與相應V形定 位槽122的兩側接觸。換句話說,除了接受用于在支撐軸453處支撐二次轉印單元40的力 之外,側蓋體150不從二次轉印單元40接受任何力。在定位部件45與定位槽122接觸之后,蓋體單元300需要抵抗中部殼體441的傾 斜表面部分441a按壓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的力(即,從螺旋彈簧463接受到的力) 而旋轉。因此,使蓋體單元300朝關閉方向旋轉所需的力相應地變大??紤]力的量值,上述力的量值與在如下裝置中使蓋體單元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所需 的力相比是小的,該裝置(在下文中,稱為“比較裝置”)使用例如這種構造二次轉印輥41 通過螺旋彈簧安裝在側蓋體150上,并且在蓋體單元300關閉時二次轉印輥41按壓支承輥 35,其中,中間轉印帶31置于二次轉印輥41和支承輥35之間。具體地說,在這種情況下, 蓋體單元300需要在中間轉印帶31置于二次轉印輥41和支承輥35之間的情況下抵抗由 二次轉印輥41從支承輥35接受到的反作用力而旋轉。與比較裝置相反,在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1中,作用在二次轉印 單元40的中部殼體441上的力是定位部件45通過定位槽122接受到的力(即,中部殼體 441通過定位部件45的支撐軸接受到的力)、以及傾斜表面部分441a通過按壓部件461接 受到的力。然后,中部殼體441圍繞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的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 旋轉。因此,由于在二次轉印單元40上發(fā)生關于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的力矩平衡的 情況,因此在傾斜表面部分441a和按壓部件461之間的接觸區(qū)域中產(chǎn)生的力小于在定位部 件45和定位槽122相互接觸的第二接觸區(qū)域中產(chǎn)生的力。這里,從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 軸線到接觸區(qū)域的距離大于從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距離。因此,如果在比較裝置中二次轉印輥41從支承輥35接受到的力的量值和方向與在本示例性實施 例中中部殼體441從定位部件45的支撐軸接受到的力的量值和方向相同,那么由于從圓筒 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到位于傾斜表面部分441a和按壓部件461之間的產(chǎn)生力的接觸區(qū) 域的距離大于從圓筒形部件203的中心軸線到第二接觸區(qū)域的距離,因此關閉根據(jù)本示例 性實施例的蓋體單元300所需的力相應地小于在比較裝置中關閉蓋體單元300所需的力。下面,關注定位轉印前引導部件47所需的力。如上所述,轉印前引導部件47在螺 旋彈簧471置于轉印前引導部件47和側蓋體150之間的情況下安裝在側蓋體150上。在 轉印前引導部件47的沿寬度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沿著寬度方向延伸的銷472。然后,在主體 框架200中形成有與銷472配合的配合凹槽(未示出)。然后,將銷472配合凹槽中,從而 將轉印前引導部件47定位并固定在主體框架200上。這里,配合凹槽不形成為符合銷472 的旋轉軌跡,而是形成為在蓋體單元300旋轉時形成的與地面平行的軌跡。因此,當蓋體單 元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時,在轉印前引導部件47的銷472與配合凹槽接觸后將銷472完全插 入到配合凹槽所需的力是大的,并且一旦銷472被插入到配合凹槽中,所需的力逐漸變小。圖18A至圖18C是用于說明將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蓋體單元300轉入關閉狀態(tài) 所需的力的示意圖。圖18A是示出定位并固定轉印前引導部件47所需的力關于在蓋體單 元300從打開狀態(tài)旋轉到關閉狀態(tài)時形成的旋轉角度的關系的示意圖。圖18B是同樣地示 出定位并固定二次轉印單元40所需的力關于在蓋體單元300從打開狀態(tài)旋轉到關閉狀態(tài) 時形成的旋轉角度的關系的示意圖。圖18C是示出將圖18A中的操作負載與圖18B中的力 相加得到的力的示意圖。如上所述,在圖18A所示定位并固定轉印前引導部件47所需的操作負載中,所需 的力在轉印前引導部件47的銷472與配合凹槽的入口接觸后銷472被完全插入到配合凹 槽中時到達峰值,隨后,一旦銷472被插入到配合凹槽中,所需的力逐漸變小。對于二次轉印單元40,如圖18B所示,在各個定位部件45與相應V形定位槽122 的兩側接觸之后,如上所述,蓋體單元300需要抵抗中部殼體441的傾斜表面部分441a按 壓施力單元46的按壓部件461的力而旋轉。此時,所需的力與蓋體單元300的旋轉角度成 比例地逐漸變大。圖18C示出了作為蓋體單元300的總操作負載的力。因此,例如,與如下的裝置相 比最大操作負載是小的在該裝置中,定位并固定二次轉印單元40所需的操作負載到達峰 值的時刻與定位并固定轉印前引導部件47所需的操作負載到達峰值的時刻相同。同時,為了使關閉蓋體單元300所需的力較小,還可以構想提供退避機構來防止 二次轉印輥41在蓋體單元300從打開狀態(tài)轉變?yōu)殛P閉狀態(tài)時按壓中間轉印單元30。然而, 當要設置這種退避機構時,會造成蓋體單元300的尺寸增大的問題。此外,另一個問題是組 件的數(shù)目由于退避機構而增加,從而導致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因此,與包括退避機構的裝置相比,根據(jù)本示例性實施例的裝置構造能夠使裝置 尺寸小、重量輕并且價格低。為了解釋和說明目的提供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其本意并不是窮 舉或將本發(fā)明限制在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行多種修改和變 型。選擇和說明該示例性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因此使得 本技術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所適用的各種實施例并預見到適合于特定應用的各種修改。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內(nèi)容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 圖像載體,其承載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 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上的對應定位部 分接觸而使所述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 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以及開閉單元,其支撐所述轉印單元和所述引導部分,并且設置為通過圍繞預定旋轉中心 相對于所述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在相對于所述主體定位所述轉印單元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以及在相對于所述 主體定位所述引導部分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所述開閉單元相對于所述主體形成的 角度是不同的。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開閉單元還包括施力單元,在使所述開閉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入關閉狀態(tài)的過程 中,當所述轉印單元通過所述定位部分接受到接觸力時,所述施力單元在預定位置對所述 轉印單元施加旋轉力,所述旋轉力朝著與由接觸力圍繞特定支撐點產(chǎn)生的旋轉力的旋轉方 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從所述特定支撐點起,所述預定位置比所述接觸力作用在所述轉印單 元上的位置更遠。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轉印單元包括保持所述轉印體的保持單元,并且所述施力單元與所述保持單元接觸,并且對所述保持單元施加與所述保持單元相對于 所述開閉單元的位置對應的旋轉力。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施力單元具有彈性部件和按壓單元,所述彈性部件被支撐在所述開閉單元上,所 述按壓單元以與所述彈性部件的彈力對應的力按壓所述保持單元,并且由所述彈性部件產(chǎn)生的彈力隨著所述保持單元相對于所述開閉單元的位置變近而變大。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保持單元具有與對應接觸部件接觸的接觸部分,所述對應接觸部件設置在所述主 體上并具有圓筒形外表面,并且所述保持單元在所述接觸部分與所述對應接觸部件接觸的狀態(tài)下圍繞所述對應接觸 部件的軸心相對于所述開閉單元旋轉。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圖像載體是中間轉印單元,所述中間轉印單元包括中間轉印體,其承載形成于感 光體上的調(diào)色劑圖像;以及多個旋轉部件,其可旋轉地支撐所述中間轉印體,并且所述轉印單元是二次轉印單元,所述二次轉印單元按壓所述中間轉印單元的多個旋轉 部件中的至少一個旋轉部件,從而將所述中間轉印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 質上。
7.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載體,其承載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所述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 轉印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上的對應定位部 分接觸而使所述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 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開閉單元,其支撐所述轉印單元和所述引導部分,并且設置為通過圍繞預定旋轉中心 相對于所述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以及 施力單元,其對所述轉印單元施加力,所述引導部分包括配合在設置于所述主體上的對應配合部分中的配合部分,通過在使 所述開閉單元進入關閉狀態(tài)之前將所述配合部分配合在所述對應配合部分中使所述引導 部分相對于所述主體定位。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 所述施力單元具有彈性部件,并且所述轉印單元的轉印體借助由所述彈性部件的變形產(chǎn)生的彈力來按壓所述圖像載體。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在使所述開閉單元從打開狀態(tài)轉入關閉狀態(tài)的過程中,在開始將設置于所述引導部分 上的所述配合部分配合在所述主體的對應配合部分中之后,所述轉印單元的定位部分和所 述主體的對應定位部分相互接觸,從而使所述開閉單元進入關閉狀態(tài)。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圖像形成裝置,其中,所述彈性部件的變形量隨著所述開閉單元的關閉運動而增大,并且在所述開閉單元到 達關閉狀態(tài)時達到最大值。
11.一種裝置外部單元,其形成裝置主體的外部, 所述裝置外部單元支撐以下部件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和定位部分,所述轉印體將圖像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 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位部分通過與設置在所述裝置主體上的對應定位部分接觸而使所述 轉印體相對于所述圖像載體定位;以及引導部分,其將所述記錄介質引導至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所述轉印體要將所述圖像 載體承載的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裝置外部單元設置為通過圍繞旋轉中心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 在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定位所述轉印單元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以及在相對于 所述裝置主體定位所述引導部分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所述裝置外部單元相對于所 述裝置主體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和裝置外部單元。該圖像形成裝置包括圖像載體,其承載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單元,其包括轉印體以及定位部分,轉印體將調(diào)色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上,定位部分使轉印體相對于圖像載體定位;引導部分,其將記錄介質引導至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調(diào)色劑圖像將要被轉印到記錄介質上;以及開閉單元,其支撐轉印單元和引導部分,并且設置為可以通過圍繞預定旋轉中心相對于裝置主體旋轉來打開和關閉,在相對于主體定位轉印單元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以及在相對于主體定位引導部分所需的力到達最大值的時刻,開閉單元相對于主體形成的角度是不同的。
文檔編號G03G15/00GK102053539SQ20101020191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佐藤弘一, 德永雅彰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