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攝像透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攝像透鏡,尤其涉及用于在便攜式計算機、電視電話、移動電話等上安裝的CCD、CMOS等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面上使風景或人物等的物體的像成像的攝像裝置上,并可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提高光學性能及提高制造性的兩枚透鏡結(jié)構(gòu)的攝像透鏡。技術(shù)背景近年來,例如對利用了用于安裝在移動電話、便攜式計算機或電視電話等上的CCD、CMOS等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機的需求顯著高漲。由于這種攝像機需要在限定的設(shè)置空間內(nèi)進行安裝,因而要求小型且輕量。為此,也同樣要求用于這種攝像機上的攝像透鏡小型輕量,作為這種攝像透鏡,歷來采用使用一枚透鏡的一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然而,這種一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當應(yīng)用在稱之為CIF的大約具有11萬像素的析像度的固體攝像元件上時,雖然能夠充分應(yīng)對,但不能充分發(fā)揮近年的稱之為VGA的大約具有30萬像素的高析像度的固體攝像元件或最近的超過100萬像素的更高析像度的固體攝像元件的析像能力。為此,迄今為止,提出有光學性能比一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優(yōu)越的兩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或三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的各種方案。由于在這種情況下,三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能夠修正關(guān)系到光學性能降低的各個像差,因而可獲得極高的光學性能,但在三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中,由于零部件件數(shù)較多,因而不容易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而且對各個構(gòu)成零部件要求有較高的精度,因此,具有制造成本也增高的問題。對此,在兩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中,雖然不能希望三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那種程度的光學性能,但能夠獲得比一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高的光學性能,可謂最適合于小型且高析像度的固體攝像元件上。而且作為這種兩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迄今為止,提出有多個稱之為反遠距型的組合了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透鏡系統(tǒng)。但在這種反遠距型的透鏡體系中,雖然通過減少零部件的件數(shù)可實現(xiàn)低成本化,但后焦距變長,因此,從其結(jié)構(gòu)來看,實現(xiàn)與一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大致相同的小型輕量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還有,其他的作為兩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有稱之為遠距型的組合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透鏡系統(tǒng)。但這種遠距型的透鏡系統(tǒng)本來是為了用于銀鹽膠片而開發(fā)的,因而后焦距過短,而且具有遠心性問題,因此,作為固體攝像元件用的攝像透鏡照搬應(yīng)用是困難的。再有,一直以來,在兩枚結(jié)構(gòu)或三枚結(jié)構(gòu)的透鏡系統(tǒng)中,在沿光軸方向相互鄰接的兩枚透鏡之間配置可變光闌的結(jié)構(gòu)成了主流(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特開2004-163850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4-170460號公報)。然而,近年來,在這種攝像透鏡中,在小型輕量化的基礎(chǔ)上對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的要求在日益高漲,然而如專利文獻1及2所記載的攝像透鏡那樣在兩枚透鏡之間配置可變光闌的結(jié)構(gòu)中,很難同時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與光學性能的進一步提高,并且,具有難以與傳感器的特性(對傳感器的入射角度)相結(jié)合的問題點。于是,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充分響應(yīng)對小型輕量化及光學性能的進一步提高的要求并能夠進一步提高制造性的攝像透鏡。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所謂制造性除了包括大量生產(chǎn)攝像透鏡時的制造性(例如,通過注射模塑成型大量生產(chǎn)攝像透鏡時的成型性或成本等)以夕卜,還包括用于制造攝像透鏡的設(shè)備的加工、制作等的容易性(例如,用于注射模塑成型的模具的加工容易性等)。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涉及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為了使物體的像在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面上成像而使用的攝像透鏡,從物體一側(cè)朝向成像面一側(cè)依次配置有可變光鬧、做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一透鏡以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二透鏡,并滿足下面的條件式,1.45《(r3+r4)/(r3-r4)《3.4(1)其中,r3:第二透鏡的物體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r4:第二透鏡的成像面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而且,根據(jù)該第一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將可變光闌配置在最靠物體一側(cè),在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的同時可確保較高的遠心性,并能夠緩和光線對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的入射角度。還有,根據(jù)第一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將第一透鏡做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且將第二透鏡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可良好地〗奮正軸外像差,而且可有效地確保遠心性。再有,根據(jù)第一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滿足(1)條件式,可在出射光瞳位置的適宜化和畸變修正之間保持平衡。還有,在本發(fā)明中,將可變光闌配置在最靠物體一側(cè),這不妨礙笫一透鏡的物體一側(cè)的面(凸面)的光軸近旁部通過可變光闌而位于比可變光闌更靠近物體一側(cè)的位置上。由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可謂作為物理上的配置,可變光闌位于比第一透鏡整體更靠近物體的一側(cè)上,因此,不會超出權(quán)利要求中所記載的保護范圍。還有,第二方案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5《d美《1(2)其中,d1: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d2:光軸上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而且,根據(jù)該第二方案的發(fā)明,通過〗故成進一步滿足(2)條件式,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而且可更適宜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還有,可更加良好地維持光學性能。還有,第三方案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KfVf2".4(3)其中,第一透鏡的焦距;f2:第二透鏡的焦距。而且,根據(jù)該第三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進一步滿足(3)條件式,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而且在可更有效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可使光學系統(tǒng)整體進一步小型化、輕量化。還有,第四方案的纟^象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三的任意一項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l""fK1.8(4)其中,f!:第一透鏡的焦距;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而且,根據(jù)該第四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進一步滿足(4)條件式,可實現(xiàn)進一步的小型輕量化以及制造性提高。還有,第五方案的才聶1象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四的任意一項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l<f2/fK10(5)其中,f2:第二透鏡的焦距;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而且,根據(jù)該第五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進一步滿足(5)條件式,在可更適宜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還有,第六方案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五的任意一項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8<L/fK1.25(6)其中,L:透鏡系統(tǒng)的總長;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而且,根據(jù)該第六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進一步滿足(6)條件式,在可更有效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可使光學系統(tǒng)整體進一步充分地小型輕量化,而且可維持更良好的光學性能,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還有,第七方案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六的任意一項方案中,進一步滿足下面的(7)及(8)所示的條件式,0.1《(VfK0.27(7)0.1《d3/fK0.27(8)其中,d1: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d3: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而且,根據(jù)該第七方案的發(fā)明,通過做成進一步滿足(7)及(8)的各個條件式,可使光學系統(tǒng)整體進一步小型輕量化,而且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根據(jù)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能夠充分地應(yīng)對小型輕量化以及對進一步提高光學性能的要求,再有,能夠提高制造性。圖1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2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一實施例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3是表示圖2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4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5是表示圖4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6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7是表示圖6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8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9是表示圖8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10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ll是表示圖IO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12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13是表示圖12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14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15是表示圖14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16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八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17是表示圖16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18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九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19是表示圖18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20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21是表示圖20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22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十一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23是表示圖22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24是表示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概略結(jié)構(gòu)圖。圖25是表示圖24所示攝像透鏡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的說明圖。圖中1—攝像透鏡、2—可變光闌、3—第一透鏡、4—第二透鏡、6—過濾器、7—攝像面。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圖1對涉及本發(fā)明的攝像透鏡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攝像透鏡1從物體一側(cè)朝向成像面一側(cè)依次具有可變光闌2、做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正OZ7)的凹凸透鏡的樹脂制的第一透鏡3以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樹脂制的第二透鏡4。下面將第一透鏡3及第二透鏡4中的物體一側(cè)及成像面一側(cè)的各個透鏡面分別稱作第一面、第二面。還有,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一側(cè)上,分別配置有蓋玻片、IR截止過濾器、.低通濾波器等的各種過濾器6及CCD或CMOS等的攝像元件的受光面即攝像面7。另外,各種過濾器6根據(jù)需要也可省略。這里,若可變光闌2的位置越靠近像面,出射光瞳的位置也越靠近像面一側(cè)。由此使得確保遠心性較困難且從攝像透鏡1射出的軸外光線對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傾斜地入射。對此,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可變光闌2配置在最靠近物體的一側(cè),能夠?qū)⒊錾涔馔恢迷O(shè)在遠離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面(攝像面7)的位置上。由此,在本實施例中,在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的同時,可確保較高的遠心性,并能夠緩和光線對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的入射角度。還有,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透鏡3的物體一側(cè)配置可變光闌2,并且,將第一透鏡3做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凹凸透鏡形狀,從而可有效地利用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也就是說,通過使軸外的光線相對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的法線向離開光軸8的方向構(gòu)成陡急的角度,能夠增大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的光焦度(修正效果)。由此,可有效地修正軸外所發(fā)生的各種像差(尤其是慧形像差及色象差)。與此相反,,£如在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的形狀為朝向成像面一側(cè)凸出的形狀,或者可變光闌2配置成比第一透鏡3更靠成像面一側(cè)的場合,就不能夠增大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的光焦度,極為限定修正上述軸外所發(fā)生的各種像差的效果。還有,從增大這種軸外所發(fā)生的各種像差的修正效果的觀點來看,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做成非球面將更有效。再有,在這種場合,最好將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做成曲率隨離開光軸8漸漸增大的非球面。這樣一來,能夠使軸外的光線相對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的法線向離開光軸8的方向構(gòu)成更陡急的角度,能夠更有效地增大上述的軸外所發(fā)生的各種像差的修正效果。再有,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的形狀做成朝向成像面一側(cè)凸出,能夠確保更高的遠心性并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光線對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的入射角度。再有,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的形狀以做成曲率隨離開光軸8漸漸增大的非J昧面為宜。這樣一來,能夠確保更高的遠心性并能夠更有效地控制光線對固體攝像元件的傳感器的入射角度。再有,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第二透鏡4形成為凹凸透鏡,可不對第一透鏡3及第二透鏡4的形狀增加負擔地提高周邊部的光學性能,并且,可更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體攝像元件的周邊部的光線。再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攝像透鏡1滿足下面的(1)所示的條件式。1.45<(r3+r4)/(r3-r4)<3.4(1)其中,(1)式中的r3是第二透鏡4的第一面的中心曲率半徑。還有,(1)式中的r4是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的中心曲率半徑(下同)。這里,在(1"3+1"4)/(1"344)的值偏離(l)式的范圍(1.45《(r3+r4)/(r3-r4)《3.4)的場合,或者出射光瞳位置過于靠近成像面,或者畸變修正困難。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r3+r4)/(r3-r4)的值滿足(1)的條件式,可在出射光瞳位置的適宜化和畸變修正之間保持平衡。另外,(r3+r4)/(rrr4)的值以滿足1.67《(r3+r4)/(r3-r4)《3.4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2)所示的條件式。0.5<(12/山<1(2)其中,(2)式中的山是第一透鏡3的中心厚度(下同)。還有,(2)式中的d2是光軸8上的第一透鏡3與第二透鏡4之間的距離。這里,若(12/山的值比(2)式所示的值(1)更大,則必須加大第一透鏡3及笫二透鏡4的焦度,使得各個透鏡3、4的制造變得困難。還有,由于通過第二透鏡4的成像面一側(cè)的面的光線高度變高,因而非球面的焦度增大,并使得制造更困難。另一方面,若d2/山的值變得比(2)式所示的值(0.5)還小,則由于第一透鏡3的中心厚度相對地增厚,使得確保后焦距變得困難,進而,使得插入有效地限制光量的可變光闌變得困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d2/山的值滿足(2)的條件式,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而且可更適宜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進而,可進一步良好地維持光學性能。另外,該d2和/山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0.6《dz/di<1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3)所示的條件式。0.10.4(3)其中,(3)式中的f,是第一透鏡3的焦距(下同)。還有,(3)式中的f2是第二透鏡4的焦距。這里,若fi/f2的值超過(3)式所示的值(0.4)并變得較大,則第二透鏡4的焦度過強從而制造性降低,再有,后焦距變得過長,以致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困難。另一方面,若f,/f2的值變得比(3)式所示的值(0.1)還小,則第一透鏡3的制造性降低,進而確保必要的后焦距比較困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的值滿足(3)的條件式,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而且在更有效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可使光學系統(tǒng)整體進一步小型化、輕量化。另外,該&和f2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0.13《fVf2《0.33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4)所示的條件式。l"!/fK1.8(4)其中,(4)式中的fl是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下同)。這里,若f!/fl的值比(4)式所示的值(1.8)更大,則后焦距過長使得小型輕量化困難。另一方面,若f!/fl的值變得比(4)式所示的值(1)還小,則第一透鏡3的制造性降低。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f"fl的值滿足(4)的條件式,可實現(xiàn)更進一步的小型輕量化及制造性的提高。另外,該f\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1<fi/fl《1.3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5)所示的條件式。l《f2/fK10(5)這里,若f2/fl的值比(5)式所示的值(10)還大,則第一透鏡3的制造性降低,進而確保必要的后焦距比較變得困難。另一方面,若f2/fl的值變得比(5)式所示的值(1)還小,則第二透鏡4的焦度過強從而制造性降低。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f2/fl的值滿足(5)的條件式,在更適宜地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另外,該f2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3《f2/fl《10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6)所示的條件式。0.8<L/fK1.25(6)這里,若L/fl的值比(6)式所示的值(1.25)更大,則使得光學系統(tǒng)整體大型化,有悖于小型輕量化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若L/fl的值變得比(6)式所示的值(0.8)還小,則由于光學系統(tǒng)小型化,從而制造性降低,且維持光學性能較困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使L/fl的值滿足(6)的條件式,在確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時,也可使光學系統(tǒng)充分地小型化,并且,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并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另外,該L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1《L/fl《1.25為更好。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做成進一步滿足下面的(7)及(8)所示的各個條件式。0.1<,《0.27(7)0.1《d3/fK0.27(8)其中,(8)式中的d3是第二透鏡4的中心厚度。這里,若d!/fl的值比(7)式所示的值(0.27)更大,則光學系統(tǒng)的總長過長而使得小型輕量化困難。另一方面,若山/fl的值變得比(7)式所示的值(0.1)還小,則制造第一透鏡3困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A/fl的值滿足(7)的條件式,可實現(xiàn)更進一步的小型輕量化及制造性的提高。另外,該A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0.15《cVfl<0.25為更好。還有,若d3/fl的值比(8)式所示的值(0.27)更大,則光學系統(tǒng)的總長過長而使得小型輕量化困難。另一方面,若d3/fl的值變得比(8)式所示的值(0.1)還小,則制造第二透鏡4困難。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進一步使d3/fl的值滿足(8)的條件式,可使光學系統(tǒng)整體更小型輕量化,并且,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另外,該d3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以滿足0.15《d"fK0,25為更好。在上述構(gòu)成的^5出上,以進一步滿足下面的(9)所示的條件式為更好。S《0.2(9)其中,(9)式中的S是光軸8上的可變光闌2和最靠近物體一側(cè)的光學面之間的距離,即光軸8上的可變光闌2和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之間的距離。還有,S為物理上的距離,可變光闌2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的光軸8上的點無論更靠物體一側(cè)、還是成像面一側(cè)都可以。這樣一來,可進一步有效地確保遠心性,并且可實現(xiàn)更進一步的小型輕量化。還有,以S的值滿足S《0.15為更好。還有,在上述構(gòu)成的基礎(chǔ)上,以進一步滿足下面的(10)所示的條件式為更好。<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formula>(10)其中,(10)式中的Bfl是后焦距即從透鏡的最終面(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到攝像面7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空氣換算長度)(下同)。這樣一來,可進一步更有效地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并且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組裝上的操作便利性。再有,該Bfl和fl之間的關(guān)系滿足0.5《Bfl/fl《0.6更好。再有,在上述結(jié)構(gòu)基礎(chǔ)上,進一步滿足下面的(11)所示的條件式為宜。<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formula>(11)這樣一來,可更有效地實現(xiàn)小型輕量化,并且可進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組裝上的操作便利性。另外,該Bfl的值滿足0.85<BfK2.5更好。再有,用于成型第一透鏡3及第二透鏡4的樹脂材料雖然只要是丙烯、聚碳酸酯、非晶質(zhì)聚烯爛樹脂等用于光學部件的成型的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則該材料無論具有何種組成都無關(guān)緊要,但從制造效率的進一步的提高及制造成本的進一步的低廉化的角度來看,以將兩透鏡3、4的樹脂材料統(tǒng)一為同一樹脂材料為宜。下面參照圖2至圖25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這里,在本實施例中,F(xiàn)no表示F序號,r表示光學面的曲率半徑(在透鏡情況下表示中心曲率半徑)。還有,d表示到下一個光學面為止的距離。還有,nd表示照射d線(黃色)時的各個光學系統(tǒng)的折射率,ud表示同樣地照射d線時的各個光學系統(tǒng)的色散系數(shù)。k、A、B、C表示下面的(12)式中的各個系數(shù)。即,在將光軸8方向設(shè)為Z軸,將與光軸8正交的方向設(shè)為X軸,并將光的傳播方向設(shè)為正方向,且將k設(shè)為圓錐系數(shù),將A、B、C設(shè)為非球面系數(shù),r設(shè)為曲率半徑的情況下,由下式表示透鏡的非球面的形狀。<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formula>(12)還有,在下面的實施例中,表示圓錐系數(shù)及非球面系數(shù)的數(shù)值所使用的記號E表示其后面的數(shù)值為以IO為底的冪指數(shù),該以IO為底的冪指數(shù)表示的數(shù)值表示與E的前面的凄史值相乘。例如,-7.99E-2表示-7.99xl(T2。<第一實施例>圖2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一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00mm、fl=1.83mm、f產(chǎn)2.09匪、f2=7.19mm、d產(chǎn)0.40mm、d2=0.25mm、d產(chǎn)0.40醒、Fno=3.25rdnd0.580,92-15.50-3.100.000.000.400.250.400.100.301.5311.5311.51656.056.064.0面序號(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2(第一透鏡第二面)3(第二透鏡第一面)4(第二透鏡第二面)5(蓋玻片第一面)6(蓋玻片第二面)(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與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相同的光軸8上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7.99E-2畫2.54E-14.90-2.58E+124.323.06E國l-1.12E+17.20E+130.00-7.51E-1-1.01E+18.75E+142.12E+1-4.99E-11.59-6.38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1.50,滿足了(1)式。還有,d2/d產(chǎn)0.63滿足了(2)式。再有,f!/ff0.29,滿足了(3)式。再有,f"fl-1.14,滿足了(4)式。還有,f2/fl=3.93,滿足了(5)式。再有,L/fl=1.09,滿足了(6)式。再有,,=0.22,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2,滿足了(8)式。再有,S=0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2,滿足了(10)式。還有,Bfl=0.95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一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3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二實施例>圖4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二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1.92mm、fl=1.73mm、f尸1.96mm、f2=6.95mm、d產(chǎn)0.37mm、d2=0.25mm、df0.40匪、Fno=3.25面序號rdu(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0.560.37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0.930.253(第二透鏡第一面)-15.000.401.58530.04(第二透鏡第二面)-3.25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隨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國2.97E-11.02E-16.62畫9.36E+128.44E-18.52E-1-7.448.46E+130.00-1.911.22E+1-U5E+242.48E+1-8.63E-15.02-2.01E+1光陣列轉(zhuǎn)動與太陽方位變化的角度相同,保持與太陽同步,從而使太陽能聚光裝置總是得到最高的聚光效率,產(chǎn)生高的聚光比。在上述運動控制的過程中,反射鏡聚光陣列在圓弧形導(dǎo)軌中運動實現(xiàn)對太陽方位的跟蹤,而圓弧形導(dǎo)軌則固定在地基上不動。因此,本發(fā)明結(jié)構(gòu)堅固,抗風性能好,適合應(yīng)用在我國多數(shù)氣候條件下的太陽能利用裝置中。由于在跟蹤太陽運動時反射鏡聚光陣列以多片組合的柔性聯(lián)動形式在圓弧導(dǎo)軌中運動,跟蹤無需轉(zhuǎn)動龐大的支持系統(tǒng)。而且,由于安裝在圃弧形導(dǎo)軌中的反射鏡聚光陣列可以用高透過率的玻璃密封起來,外界的自然風不能直接作用在用于集光反射鏡面陣列上,亦即,鏡面陣列不會受到外界風力的作用。因此,該鏡面陣列可以用很薄很輕的材料制作,極端情況下可以使用紙質(zhì)材料,在紙質(zhì)材料的表面鍍上反射膜即可,機械運動控制系統(tǒng)簡單,運動需要的動力小,降低了裝置的成本。需要說明,本發(fā)明的太陽能聚光裝置還可以用于實現(xiàn)其它輻射的聚束作用。此外,太陽能聚光裝置也可以用于對輻射的反向傳輸。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輻射反向傳輸裝置的示意圖。如圖9所示,輻射反向傳輸裝置包括圓柱槽支撐面,配置在圓柱槽支撐面上面的聯(lián)片結(jié)構(gòu)反射鏡陣列(包括反射鏡920-1,920-2,...和920-8),和輻射源950。輻射源950安裝在聯(lián)片結(jié)構(gòu)反射鏡陣列的共同焦點處。聯(lián)片結(jié)構(gòu)反射鏡陣列的形狀配置為能夠?qū)妮椛湓?50出射的輻射按與系統(tǒng)槽截面平行或準平行的方向反射。在該實施例中,聯(lián)片結(jié)構(gòu)反射鏡陣列可沿圓柱槽的圓周方向整體轉(zhuǎn)動,以調(diào)整平行反射的輻射方向,并且在轉(zhuǎn)動過程中保持輻射被平行反射的狀態(tài)。顯而易見,在此描述的本發(fā)明可以有許多變化,這種變化不能認為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因此,所有對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顯而易見的改變,都包括在本權(quán)利要求書的涵蓋范圍之內(nèi)。<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column></row><table>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l,60,滿足了(1)式。還有,d2/d尸0.70滿足了(2)式。再有,f"f2-0.28,滿足了(3)式。再有,&旭=1,14,滿足了(4)式。還有,f2/fl=4.11,滿足了(5)式。再有,L/fl=1.07,滿足了(6)式。再有,山/fl-0.19,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0,滿足了(8)式。再有,S=0.07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5,滿足了(10)式。還有,Bfl=2.34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三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7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四實施例>圖8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四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1.96mm、fl=1.82mm、f產(chǎn)2.05mm、d3=0.38mm、Fno=3.25面序號r(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0.552(第一透鏡第二面)0.853(第二透鏡第一面)-12.604(第二透鏡第二面)-3.205(蓋玻片第一面)0.006(蓋玻片第二面)0.00尸7.93mm、d產(chǎn)0.37mm、d2=0.25mm、dndud0.370.250.380.100.301.5311.5311.51656.056.064.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8.17E-2-4.81E-11.12E+1-8.64E+124.113.00E-1-1.46E+11.35E+230.00-1.09E-1-2.44E+12.09E+242.54E+1-2.93E-1-3.31E-1-4.94-2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1.68,滿足了(1)式。還有,(12/山=0.68滿足了(2)式。再有,f"ff0.26,滿足了(3)式。再有,fl/fl-1.13,滿足了(4)式。還有,f2/fl=4.36,滿足了(5)式。再有,L/fl=1.08,滿足了(6)式。再有,d!/fl^.20,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1,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3,滿足了(10)式。還有,Bfl=0.96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四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9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五實施例>圖IO表示本發(fā)明的笫五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五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08mm、fl=1.94mm、f尸2.21mm、f2=8.1mm、d產(chǎn)0.37mm、d2=0.25mm、d3=0.38mm、Fno=3.25面序號rdndud(物點)(可變光闌)l(第一透鏡第一面)0.560.37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0.820.253(第二透鏡第一面)-10.500.381.53156.04(第二透鏡第二面)-3.10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2.45E-1國2.68E隱1l.OOE+1-8.11E+123.851.92E-1-1.44E+11.18E+230.00-4.85E-1國1.57E+11.31E+24-1.28E+1-4.53E-1-3.32E-1-5.57E-1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1.84,滿足了(1)式。還有,(12/山=0.68滿足了(2)式。再有,&"2=0.27,滿足了(3)式。再有,fVfl-1.14,滿足了(4)式。還有,f2/fl=4.18,滿足了(5)式。再有,L/fl=1.07,滿足了(6)式。再有,,=0.19,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0,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6,滿足了(10)式。還有,Bfl=1.08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五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11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六實施例>圖12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六實施例的掘Z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08mm、fl=1.96mm、f尸2.2mm、f2=8.88mm、d尸0.4mm、d2=0.25mm、d3=0.35mm、Fno=3.25面序號rdndud(物點)(可變光闌)l(第一透鏡第一面)0,580.40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0.860.253(第二透鏡第一面)-9.500.351.53156.04(第二透鏡第二面)-3.20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9.40E-44.58E-19.76-9.34E+124.281.36E國l陽1.52E+1U6E+230.00-4.35E-1-2.21E+12.09E+24-1.05E+1-6.02E-1-1.11E-2-9.47E-1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2.02,滿足了(1)式。還有,滿=0.63滿足了(2)式。再有,6/&=0.25,滿足了(3)式。再有,f!/fl-1.12,滿足了(4)式。還有,f2/£1=4.53,滿足了(5)式。再有,L/fl=1.06,滿足了(6)式。再有,d"fl-0.20,滿足了(7)式。還有,d3/fl=0.18,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5,滿足了(10)式。還有,Bfl=1.08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六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13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七實施例>圖14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七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17mm、fl=2.07mm、f產(chǎn)2.24mm、f2=12.65mm、d產(chǎn)0.35mm、d2=0.25mm、d3=0.38mm、Fno=3.55面序號(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2(第一透鏡第二面)3(第二透鏡第一面)4(第二透鏡第二面)5(蓋玻片第一面)6(蓋玻片第二面)(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1-2.08E-1dnd0.560.82-7.00-3.500.000.000.350.250.380.100.301.5311.5311.51656.056.064.0-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ABC-2.63E-18.75-7.86E+124.121.04E-1-2.19E+11.96E+230.00-1.81E-1-2.77E+12.56E+245.12-4.27E-15.08E-1-6.40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3.00,滿足了(1)式。還有,d2/d產(chǎn)0.71滿足了(2)式。再有,fVff0.18,滿足了(3)式。再有,&旭=1.08,滿足了(4)式。還有,f2/fl=6.11,滿足了(5)式。再有,L/fl=1.05,滿足了(6)式。再有,d!/fl-0.17,滿足了(7)式。還有,d3/fl=0.18,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7,滿足了(10)式。還有,Bfl=l,19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七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15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八實施例>圖16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八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3.33mm、fl=3.2mm、f產(chǎn)3.4mm、f2=22.76mm、d產(chǎn)0.57mm、d2=0.4mm、d3=0.6mm、Fno=3.25面序號rdndud(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0.870.57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1.280.403(第二透鏡第一面)-11.000.601.53156.04(第二透鏡第二面)-5.88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透鏡3的第--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2.12E-1-7.37E-21.00-3.7224.153.46E-2-2.378.8830.00-4.94E-2-3,221.25E+143.15E+1-l駕-l9.17E-2-3.01E-1在這種條件下,(r3+r4)/(r3-r4)=3.30,滿足了(1)式。還有,d2/d產(chǎn)0.70滿足了(2)式。再有,&"2=0.15,滿足了(3)式。再有,f"f^1.06,滿足了(4)式。還有,f2/fl=7.11,滿足了(5)式。再有,L/fl=1.04,滿足了(6)式。再有,,=0.18,滿足了(7)式。還有,d3/fl=0.19,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5,滿足了(10)式。還有,Bfl=1.76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八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17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九實施例>圖18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九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05mm、fN1.92mm、f產(chǎn)2.14mm、f2=8.79mm、d產(chǎn)0.4讓、d2=0.2mm、d3=0.38mm、Fno=3,25面序號rdndud(物點)(可變光闌)l(第一透鏡第一面)0.560.40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0.830.203(第二透鏡第一面)-8.000.381.58530.04(第二透鏡第二面)-3.20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在這種條件下,(r3+r4)/(rrr4)=2.33,滿足了(1)式。還有,線=0.50滿足了(2)式。再有,&/&=0.24,滿足了(3)式。再有,f"fl-l.ll,滿足了(4)式。還有,f2/fl=4.58,滿足了(5)式。再有,L/fl=1.07,滿足了(6)式。再有,d"fl-0.21,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0,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6,滿足了(10)式。還有,Bfl=1.07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九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19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十實施例>圖20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十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09mm、fN1.98mm、f產(chǎn)2.13mm、f2=11.6mm、d產(chǎn)0.35mm、d2=0.3mm、d產(chǎn)0.4mm、Fno=3.25面序號(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2(第一透鏡第二面)3(第二透鏡第一面)4(第二透鏡第二面)5(蓋玻片第一面)6(蓋玻片第二面)dnd0.550.83-7.75-3.500.000.000.350.300.400.100.301.5311.5311,51656.056.064.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3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5.53E-2-3.77E-19.88畫9.43E+12344.260.002.72E+18.62E-2-2.71E-1-3.23E-1-1.55E+1隱2,34E+1-1.91E-11.34E+22.12E+2-1.09在這種條件下,(r3+r4)/(r3-r4)=2.65,滿足了(1)式。還有,(12/(1產(chǎn)0.86滿足了(2)式。再有,f,/f2-0.18,滿足了(3)式。再有,fVfl-1.08,滿足了(4)式。還有,f2/fl=5.86,滿足了(5)式。再有,L/fl=1.06,滿足了(6)式。再有,山/fl-0.18,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0,滿足了(8)式。再有,S=0.03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3,滿足了(10)式。還有,Bfl=1.04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十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21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十一實施例>圖22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十一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2.11mm、fl=1.97mm、f產(chǎn)2.2讓、f2=8.46mm、d產(chǎn)0.37mm、d2=0.35mm、d3=0.38mm、Fno=3,25rd面序號(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2(第一透鏡第二面)3(第二透鏡第一面)4(第二透鏡第二面)5(蓋玻片第一面)6(蓋玻片第二面)(成像面)nd0.580.88-10.00-3.150.000.000.370.350.380.100.301.5311.5311.51656.056.064.0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一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一側(cè)0.05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5.21E-1-2.80E-1-2.614.68E+123.184.06E-1-5.768.66E+130.00-1.778.60-5.46E+14-7.44E+1-1.052.33-5,94在這種條件下,(r3+r4)/(r3-r4)=1.92,滿足了(1)式。還有,d2/d產(chǎn)0.95滿足了(2)式。再有,fVf2-0.26,滿足了(3)式。再有,fVfl-1.12,滿足了(4)式。還有,f2/fl=4.29,滿足了(5)式。再有,L/fN1.07,滿足了(6)式。再有,d"fl:0.19,滿足了(7)式。還有,d3/fl=0.19,滿足了(8)式。再有,S=0.05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1,滿足了(10)式。還有,Bfl=1.01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十一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23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第十二實施例>圖24表示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也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地在第二透鏡4的第二面和攝像面7之間配置作為過濾器6的蓋玻片。該第十二實施例的攝像透鏡1由以下條件設(shè)定。透鏡數(shù)據(jù)L=1.76mm、fl=1.64mm、f產(chǎn)1.85mm、f2=6.7mm、d產(chǎn)0.3腿、d2=0.29mm、d3=0.32mm、Fno=3.25面序號rdndud(物點)(可變光闌)1(第一透鏡第一面)0.480.301.53156.02(第一透鏡第二面)0.730.293(第二透鏡第一面)-9.620.321.53156.04(第二透鏡第二面)-2.640.105(蓋玻片第一面)0.000.301.51664.06(蓋玻片第.二面)0.00(成像面)可變光闌2配置在比第一透鏡3的第--面在光軸8上的點靠成像面-0.05mm的位置上。面序號kABC15.21E-1-4.78E-1-6,361.63E+223.186.93E-1-1.40E+13.01E+230.00-3.032.09E+1-l"0E+24-7.44E+1-1,795.70-2.06E+1在這種條件下,(r3+r4)/(r3-r4)=1.76,滿足了(1)式。還有,cyd產(chǎn)0.97滿足了(2)式。再有,&"2=0.28,滿足了(3)式。再有,&旭=1.13,滿足了(4)式。還有,f2/fl=4.09,滿足了(5)式。再有,L/fl=1.07,滿足了(6)式。再有,山/£1=0.18,滿足了(7)式。還有,d3/fl=0.20,滿足了(8)式。再有,S=0.05mm,滿足了(9)式。再有,Bfl/fl=0.52,滿足了(10)式。還有,Bfl=0.85mm,滿足了(11)式。將該第十二實施例的攝像透鏡l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表示在圖25中。根據(jù)該結(jié)果,可知無論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變中的哪一個均為大致能夠滿足要求的結(jié)果,并能得到充分的光學特性。另外,本發(fā)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根據(jù)需要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根據(jù)需要在第一透鏡3的第二面和第二透鏡4的第一面之間也可設(shè)置光量限制片。權(quán)利要求1.一種攝像透鏡,用于使物體的像在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面上成像,其特征在于,從物體一側(cè)朝向成j象面一側(cè)依次配置有可變光闌、^故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一透鏡以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二透鏡,并滿足下面的條件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1)其中,r3:第二透鏡的物體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r4:第二透鏡的成l象面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5《d美《1(2)其中,山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d2:光軸上的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距離。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1《f"f"2《0.4(3)其中,f\:第一透鏡的焦距;f2:第二透鏡的焦距。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l""fK1.8(4)其中,fi:第一透鏡的焦距;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意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其中,f2:第二透鏡的焦距;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5中任意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8《L/fl<1.25其中,L:透鏡系統(tǒng)的總長;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意-進一步滿足下面的條件式,0.1""fK0.270.1<d3/fK0.27其中,d,:第一透鏡的中心厚度;d3: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fl:透鏡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項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5)-項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6)項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7)<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8)全文摘要本發(fā)明提供能夠充分響應(yīng)對小型輕量化及光學性能的進一步提高的要求并能夠提高制造性的攝像透鏡。該攝像透鏡用于使物體的像在固體攝像元件的攝像面上成像,從物體一側(cè)朝向成像面一側(cè)依次配置可變光闌(2)、做成凸面朝向物體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一透鏡(3)以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側(cè)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鏡的第二透鏡(4),并滿足下面的條件式,1.45≤(r<sub>3</sub>+r<sub>4</sub>)/(r<sub>3</sub>-r<sub>4</sub>)≤3.4(其中,r<sub>3</sub>第二透鏡(4)的物體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r<sub>4</sub>第二透鏡(4)的成像面一側(cè)的面的中心曲率半徑)。文檔編號G02B9/08GK101122671SQ20071014023公開日2008年2月13日申請日期2007年8月6日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8月10日發(fā)明者齊藤共啟申請人:恩普樂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