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攝像鏡頭系統(tǒng),尤其涉及適用于手機、PC照相機等微型攝像元件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的發(fā)展,對搭載在手提電腦和可視電話以及手機等上使用了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固體成像器件的攝像元件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這種需求增大的本身又要求鏡頭系統(tǒng)更進一步的小型化和輕量化。
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固體成像器件如CCD或者CMOS的工藝技術提高,已經制作出每個像素只有幾個微米大小的成像器件,使得系統(tǒng)小型化的同時提高了對攝像鏡頭的分辨率的要求。因此,提供一種具小型化、輕量化、低成本、光學性能優(yōu)良且成像質量好的鏡頭系統(tǒng)是現今微型攝像元件的發(fā)展方向。
小型化是指從鏡頭的第一面到成像面的距離(即成像系統(tǒng)的總長)要短。
輕量化和低成本是希望系統(tǒng)包含較少的透鏡數目,且透鏡本身易于批量加工和裝配。
而鏡頭系統(tǒng)的性能優(yōu)良和成像質量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1.鏡頭的速度快。即鏡頭本身具有比較小的F數,一般為2.8或者更快。
2.視場角較大。比如半視場角在30度或更大。
3.像面照度一致。即盡量減少漸暈攔光以提高視場邊緣的照度。
4.分辨率高。即盡量校正各種單色像差并盡量減少色差。
就輕量化和低成本而言,希望僅采用一片成像透鏡,并且最好是塑料透鏡。但是,通常的一片透鏡具有二個不足一,不能校正色差;二,對大視場角的成像質量差。為了在單片透鏡系統(tǒng)中校正色差可以在鏡頭表面刻飾衍射光柵形成折衍混合透鏡,利用衍射光學原理校正光因透鏡材料折射引起的色散。典型的設計參見歐洲專利EP0819952A2、美國專利第US6055105號和第US2003/0117709A1號美國公開專利申請。然而單片折衍混合透鏡于大視場下的成像質量仍然較差,主要表現在畸變、場曲和像散不能得到良好校正。因此,單片折衍混合透鏡主要針對較低像素(如11萬像素或30萬像素)的應用,而不能滿足對于比較高端應用(如130萬像素)的要求。
單從成像質量上而言,通常采用雙片或多片型結構鏡頭。典型的雙片型結構鏡頭設計如第2003/0117723號、第2004/0036983號美國公開專利申請和歐洲專利EP1357414A1。然而,這些設計中為了消除色差,兩片透鏡需要分別選用阿貝數相差較大的光學材料。由于具有較好光學性能(折射率、阿貝數、光透過率等)和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吸水率、熱膨脹系數等)的光學塑料種類有限,實現消色差二片鏡片均為塑料的雙片型成像鏡頭較為困難。因此,目前具有較好成像質量的雙片型鏡頭中,至少有一片鏡片仍采用玻璃材料,這樣不利于降低成本及鏡頭系統(tǒng)的輕量化。
隨著光學塑料透鏡鑄模制作工藝的提高,為大批量生產非球面透鏡和具有衍射光柵的衍射面透鏡提供了途徑,促進了鏡頭生產成本的降低。為了降低鏡頭系統(tǒng)的成本,采用二片均為光學塑料材料鏡片的雙片型透鏡,可以在透鏡表面刻飾衍射光柵形成折衍混合透鏡,利用衍射光學原理校正光因透鏡材料折射引起的色散,從而校正色差。已有的折衍混合雙片型透鏡結構以反遠距型居多,其前組為負的光焦度,后組為正的光焦度,光欄居中。典型的設計參見美國專利第US6055105號和國際申請專利第WO96/17265號。這種結構有利于廣角消像差,但它的后工作距(成像透鏡最后一面到像面的距離,用以放置快門等)比較長,限制了系統(tǒng)的小型化。其次,由于塑料材料還存在吸濕性(Water Absorbency)的問題,廣泛用于手機數位相機的塑料材料中,僅非晶型聚烯烴材料Zeonex(PolyolefinResin或Cyclo-olefin Polymers)的吸濕性很低(<0.01%),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典型值為1.5%,聚碳酸酯(PC)為0.4%,如果以后兩種材料制成的塑料透鏡,則會由于透鏡吸濕變形而導致整個系統(tǒng)的光學性能下降。
有鑒于此,提供一種可進一步小型化且成像質量好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實為必要。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以上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進一步小型化較為困難,提供一種可進一步小型化且成像質量好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
本發(fā)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從物側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光欄,一第一透鏡和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該第二透鏡光焦度為正,該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成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透鏡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
更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透鏡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
更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透鏡兩面皆為非球面。
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從物側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光欄,一第一透鏡和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該第二透鏡光焦度為負,該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成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透鏡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
更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透鏡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
更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透鏡兩面皆為非球面。
為消除單色像差并滿足總長要求,該攝像鏡頭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2)0.5<f1/f<0.8和(3)0.002<R2/R1<0.3,其中f1表示第一透鏡的焦距;R1表示第一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R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
為校正場曲,該攝像鏡頭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4)-0.5<R3/[f×(n-1)]<-0.2,其中R3表示第二透鏡靠近物側的凹面曲率半徑;n為透鏡材料的折射率。
為校正系統(tǒng)色差并易于加工,該攝像鏡頭系統(tǒng)還進一步滿足條件式(5)-450<C2×(f1/Rn2)<-250,其中C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衍射結構相位函數中第二階相位系數;Rn為用于對衍射面高度進行規(guī)一化的參量。
更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為避免透鏡吸濕變形導致系統(tǒng)的光學性能下降,本發(fā)明所述光學塑料選自非晶型聚烯烴材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提供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條件式(1)1.4<T/f<1.7,可實現整個系統(tǒng)的進一步小型化;所述攝像鏡頭系統(tǒng)還進一步滿足條件式(5)-450<C2×(f1/Rn2)<-250,可保證衍射光柵具有較大的特征尺寸,易于加工。此外,光欄放在物側和第一透鏡之間,即采用光欄在系統(tǒng)前面的設置,有利于減小主光線入射到成像面的角度;且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均采用同一種非晶型聚烯烴材料制成,該光學塑料制成的透鏡避免了因吸濕變形而導致的整個系統(tǒng)光學性能下降。
圖1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的構成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第一透鏡20朝向成像面50的衍射面輪廓的放大示意圖。
圖3A至圖5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一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6A至圖8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二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9A至圖11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三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12A至圖14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四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15A至圖17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五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18A至圖20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六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圖21A至圖23分別是本發(fā)明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第七實施例的場曲以及畸變曲線、軸上點球差色差曲線以及倍率色差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fā)明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的構成示意圖。光線從物側方向入射,經過靠近物側的光欄10,一第一透鏡20和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30,以及紅外濾波片40到一成像裝置CCD或CMOS的成像面50。該第一透鏡20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50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該第二透鏡30光焦度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且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且兩片透鏡均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所述第一透鏡20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的放大示意圖如圖2所示。
首先,將光欄10放置在系統(tǒng)物側與第一透鏡20之間的位置是為了減小主光線(Chief Ray)入射到成像面50(Image pickup Device)的角度,且光欄10放在系統(tǒng)最前面的位置也有利于減少系統(tǒng)總長。
為了實現整個系統(tǒng)的小型化且成像質量較好,該系統(tǒng)的第一透鏡20和第二透鏡30滿足以下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條件式(1)限制了系統(tǒng)的總長。系統(tǒng)的總長與焦距比和成像質量有直接關系,尤其是需要控制主光線出射角度時,可以在滿足小型化的要求的同時提高成像質量。
較佳的,第一透鏡20還滿足條件式(2)0.5<f1/f<0.8;和(3)0.002<R2/R1<0.3,
其中,f1表示第一透鏡20的焦距;R1表示第一透鏡20靠近物側的表面(第一表面,未標示)曲率半徑的絕對值;R2表示第一透鏡20靠近成像面50的表面(第二表面,未標示)曲率半徑的絕對值。條件式(2)是為了消單色像差并滿足總長要求即條件式(1)而得到的兩片透鏡的光焦度分配。f1/f的比值在下限0.5以上,則滿足系統(tǒng)對總光焦度的要求,使得高階球差、慧差和倍率色差在控制范圍之內;而f1/f的比值小于上限0.8則一方面保證第一透鏡20分擔了適中的光焦度,有利于減小系統(tǒng)的總長。條件式(3)是為了滿足消單色像差而得到的第一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的光焦度分配。當R2/R1的比值在上限0.3以上,R2太大,第二表面光焦度減小,主光線出射角度過大;而R2/R1的比值小于下限0.002則R2過小,像差增大,難于校正。
較佳的,第二透鏡30的兩表面均為非球面,且還滿足條件式(4)-0.5<R3/[f×(n-1)]<-0.2,其中R3表示第二透鏡30靠近物側的凹面(第三表面,未標示)的曲率半徑;n為透鏡材料的折射率;R3/[f×(n-1)]為第二透鏡30第三表面的焦距與系統(tǒng)總焦距的比。條件式(4)是為了校正場曲而得到平像場。當R3的值使R3/[f×(n-1)小于上限-0.2時,第二透鏡30第三表面的負光焦度可以很好的補償第一透鏡20產生的正慧差,同時由于此時的R3不會太小,從而減小了系統(tǒng)的高級像差;而R3的值使R3/[f×(n-1)]大于下限-0.5時,該第二透鏡30第三表面所產生的負Petzval場曲和(匹茲萬場曲和)就能夠補償第一透鏡20的第一,第二兩個表面以及第二透鏡30靠近成像面50的表面(第四表面,未標示)所產生的正Petzval場曲和,使得場曲的校正相對容易。由于該第三表面是系統(tǒng)中最小的曲率面,為了保證系統(tǒng)在校正場曲的同時減小高級像差的產生,應該盡量讓曲率半徑小的面與光欄同心,因此第二透鏡30的第三表面必須彎向光欄。
更優(yōu)選的,第一透鏡20還滿足條件式(5)-450<C2×(f1/Rn2)<-250,其中C2表示第一透鏡20第二表面衍射結構相位函數中第二階相位系數;Rn為用于對衍射面高度進行規(guī)一化的參量。
條件式(5)是為了對第一透鏡20第二表面上衍射光柵結構的分擔光焦度的約束。當衍射面相位系數C2的值使C2×f1/Rn2大于下限-450時,能保證衍射光柵結構具有較大的特征尺寸,易于加工;當衍射面相位系數C2的值使C2×f1/Rn2小于上限-250時,能保證衍射光柵結構具有合適的光焦度,良好地校正系統(tǒng)的色差。
本發(fā)明的第一透鏡20及第二透鏡30均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可降低工藝復雜性,同時降低成本。
更優(yōu)選的,本發(fā)明所述光學塑料選自非晶型聚烯烴材料,其吸水性很低(<0.01%),避免透鏡吸濕變形導致系統(tǒng)的光學性能下降。
下面參照圖3A到圖23以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攝像鏡頭系統(tǒng)。
以下每個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透鏡30的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均采用非球面。非球面面型表達式如下x=cr21+1-(k+1)c2r2+ΣA2ir2i]]>其中x為表面離開與表面頂點相切的平面的深度,r為從光軸到表面的高度,k為二次曲面系數,c為非球面頂點的曲率,A2i為第2i階的非球面面型系數。
第一透鏡20的第二表面具有衍射光柵結構。衍射表面用下面的位相調制表達式表示φ(r)=ΣiC2i(rRn)2i=C2(rRn)2+C4(rRn)4+C6(rRn)6+C8(rRn)8+C10(rRn)10]]>其中φ(r)為由于衍射表面引入的對入射到衍射表面的光波的位相調制,r為從光軸到衍射表面的高度,Rn為用于對衍射面高度進行規(guī)一化的參量,C2i為第2i階位相系數。
T表示光欄到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FNo表示F數;ω表示半視場角;2ω表示視場角;θ表示最大主光線出射角;R表示光學面的曲率半徑;d表示光學面到光軸的距離;n表示材料的折射率;ν表示材料的阿貝數。
第一實施例到第七實施例中第一透鏡20及第二透鏡30均采用日本瑞翁公司(Zeon)的非晶型聚烯烴材料Zeonex 480R(n=1.531170,ν=56.0)第一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1、表2和表3的條件表1
表2
表3
該第一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3A到圖5所示。其中圖3A和圖3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20.4μm,共有32個環(huán)帶。
第二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4、表5和表6的條件表4
表5
表6
該第二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6A到圖8所示。其中圖6A和圖6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32.7μm,共有34個環(huán)帶。
第三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7、表8和表9的條件表7
表8
表9
該第三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9A到圖11所示。其中圖9A和圖9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17.1μm,共有43個環(huán)帶。
第四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10、表11和表12的條件表10
表11
表12
該第四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12A到圖14所示。其中圖12A和圖12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27.0μm,共有35個環(huán)帶。
第五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13、表14和表15的條件表13
表14
表15
該第五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15A到圖17所示。其中圖15A和圖15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19.8μm,共有31個環(huán)帶。
第六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16、表17和表18的條件表16
表17
表18
該第六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18A到圖20所示。其中圖18A和圖18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19.0μm,共有30個環(huán)帶。
第七實施例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滿足表19、表20和表21的條件
表19
表20
表21
該第七實施例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中,其場曲與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分別如圖21A到圖23所示。其中圖21A和圖21B分別表示場曲曲線與畸變曲線。由圖上可以看出,上述場曲、畸變、軸上點球差色差和倍率色差都能被很好的校正。衍射光柵的高度為1.12μm,最小特征尺寸為18.8μm,共有33個環(huán)帶。
表22是7個實施例及其對應的光學特性,包括孔徑、視場角和焦距,以及與前面每個條件式對應的數值。
表22
綜上,本發(fā)明的攝像鏡頭系統(tǒng)在滿足一定的條件式下可有效縮短兩片型鏡頭系統(tǒng)結構的總長,即實現整個系統(tǒng)的進一步小型化;并可保證衍射光柵具有較大的特征尺寸,易于加工。該系統(tǒng)可在大視場(視場角都在60度以上),高亮度(F數為2.8)情況下,實現畸變在2.5%以內,且倍率色差很小。此外,光欄放在物側和第一透鏡之間,即采用光欄在系統(tǒng)前面的設置,有利于減小主光線入射到成像面的角度;且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均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可簡化制作工藝、降低成本,且該塑料吸濕變形極小,由該塑料制成的透鏡避免了因吸濕變形而導致的整個系統(tǒng)光學性能下降。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從物側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光欄,一第一透鏡,及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該第二透鏡光焦度為正,該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成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滿足條件式(2)0.5<f1/f<0.8和(3)0.002<R2/R1<0.3,其中f1表示第一透鏡的焦距;R 1表示第一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R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滿足條件式(4)-0.5<R3/[f×(n-1)]<-0.2,其中R3表示第二透鏡靠近物側的凹面曲率半徑;n為透鏡材料的折射率。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還滿足條件式(5)-450<C2×(f1/Rn2)<-250,其中C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衍射結構相位函數中第二階相位系數;Rn為用于對衍射面高度進行規(guī)一化的參量。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
6.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兩面皆為非球面。
8.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塑料包括非晶型聚烯烴材料。
10.一種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從物側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光欄,一第一透鏡,及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該第二透鏡光焦度為負,該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成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滿足條件式(2)0.5<f1/f<0.8和(3)0.002<R2/R1<0.3,其中f1表示第一透鏡的焦距;R1表示第一透鏡靠近物側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R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曲率半徑的絕對值。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滿足條件式(4)-0.5<R3/[f×(n-1)]<-0.2,其中R3表示第二透鏡靠近物側的凹面曲率半徑;n為透鏡材料的折射率。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還滿足條件式(5)-450<C2×(f1/Rn2)<-250,其中C2表示第一透鏡靠近成像面的表面衍射結構相位函數中第二階相位系數;Rn為用于對衍射面高度進行規(guī)一化的參量。
14.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
15.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透鏡兩面皆為非球面。
17.如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塑料包括非晶型聚烯烴材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其從物側到成像面依次包括光欄,一第一透鏡和一呈彎月型且凹面彎向物側的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光焦度為正,其朝向成像面的面為具有衍射光柵結構的凸面,朝向物側的面為非球面;該第二透鏡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且兩片透鏡均采用同一種光學塑料制成,該系統(tǒng)還滿足條件式(1)1.4<T/f<1.7,其中T表示光欄到成像面的距離;f表示整個攝像鏡頭的焦距。該微型攝像鏡頭系統(tǒng)采用折衍混合雙片型透鏡,并且控制主光線出射角在一定范圍內,可實現進一步小型化,可在兼顧低成本量產的同時提高廣角下的成像質量。
文檔編號G02B9/08GK1740838SQ20041005129
公開日2006年3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曾吉勇, 嚴瑛白, 金國藩, 王卓, 王民強 申請人:清華大學, 鴻富錦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