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C2的陽極、第一電阻Rl的陽極以及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一輸入端連接,第二極性電容C2的陰極為恒流控制模塊302的第二輸入端與整流濾波模塊的接地端以及第三極性電容C3的陰極共接于等電勢地,第一電阻Rl的第二端與第二電阻R2的第一端以及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連接,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與驅(qū)動芯片Ul的CS引腳以及第四電阻R4的第一端連接,第二電阻R2的第二端與驅(qū)動芯片Ul的VCC弓丨腳、第三極性電容C3的陽極以及第六電阻R6的第一端連接,第六電阻R6的第二端與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陽極與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三輸入端以及第十電阻RlO的第一端連接,第十電阻RlO的第二端與第九電阻R9的第一端以及驅(qū)動芯片Ul的FB陰極連接,第四電阻R4的第二端與開關管3021的低電位端以及第五電阻R5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第二端與第九電阻R9的第二端、驅(qū)動芯片Ul的接地端以及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四端共接于地,驅(qū)動芯片Ul的out引腳與開關管3021的控制端連接,開關管3021的高電位端與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
第一二極管Dl的陽極與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第一輸出端以及第五極性電容C5的陰極連接,第一二極管Dl的陰極與第八電阻R8的第二端、第四極性電容C4以及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連接,第五極性電容C5的陽極與第八電阻R8的第一端連接,第四極性電容C4的陰極與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第二輸出端以及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為驅(qū)動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與背光源200連接,以驅(qū)動背光源恒流工作。
[0023]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恒流控制模塊302起到恒流驅(qū)動背光源200的作用,使背光源200能夠穩(wěn)定高效率的工作。
[0024]實施例一:
圖3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驅(qū)動控制電路的電路結(jié)構(gòu)圖,為了便于說明,僅列出與本發(fā)明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作為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開關管3021為NPN型三極管QlNPN型三極管Ql ;
NPN型三極管Ql的基極為開關管3021的控制端,NPN型三極管QlNPN型三極管Ql的集電極為開關管3021的高電位端,NPN型三極管QlNPN型三極管Ql的發(fā)射極為開關管3021的低電位端。
[0025]實施例二:
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驅(qū)動控制電路的電路結(jié)構(gòu)圖,為了便于說明,僅列出與本發(fā)明實施例相關的部分,詳述如下:作為本發(fā)明一優(yōu)選實施例,開關管3021為 NMOS 管 Q2 ;
NMOS管Q2的柵極為開關管3021的控制端,NMOS管Q2的漏極為開關管3021的高電位端,NMOS管Q2的源極為開關管3021的低電位端。
[0026]本發(fā)明實施例一與實施例二的區(qū)別在于開關管選用不同類型的器材,二者均可以實現(xiàn)開關管的功能,開發(fā)者根據(jù)設計需要選擇不同的器材,并對應調(diào)整其他元器件的參數(shù)。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背光源控制裝置,該背光源控制裝置包括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
[0027]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背光源驅(qū)動控制電路僅包含整流濾波模塊和恒流控制模塊兩個模塊,簡化了設計,而整流濾波模塊與所述交流電源連接,濾除所述交流電源提供的交流電中的干擾信號,并將所述交流電轉(zhuǎn)換為直流電輸出,通過恒流控制模塊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在滿足了背光源驅(qū)動的基礎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一種背光源控制電路,與交流電源與背光源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控制電路包括: 整流濾波模塊,與所述交流電源連接,用于濾除所述交流電源提供的交流電中的干擾信號,并將所述交流電轉(zhuǎn)換為直流電輸出; 恒流控制模塊,第一輸入端和第二輸入端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模塊的輸出端和接地端連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濾波模塊包括:第一電感L1、第一電容Cl以及整流橋BDl ; 所述第一電感LI的第一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 第一電感LI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電容Cl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整流橋BDl的第一輸入端,所述第一電容Cl的第二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第二輸出端以及所述整流橋BDl的第二輸入端連接。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控制模塊包括: 第二電感L2、第二極性電容C2、第三極性電容C3、第四極性電容C4、第五極性電容C5、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一二極管D1、第二二極管D2、驅(qū)動芯片U1、開關管以及變壓器Tl ; 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一端為所述恒流控制模塊的第一輸入端與所述整流濾波模塊的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二電感L2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極性電容C2的陽極、所述第一電阻Rl的陽極以及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極性電容C2的陰極為所述恒流控制模塊的第二輸入端與所述整流濾波模塊的接地端以及第三極性電容C3的陰極共接于等電勢地,第一電阻Rl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阻R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與所述驅(qū)動芯片Ul的CS引腳以及第四電阻R4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電阻R2的第二端與所述驅(qū)動芯片Ul的VCC引腳、所述第三極性電容C3的陽極以及所述第六電阻R6的第一端連接,第六電阻R6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二極管D2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D2的陽極與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三輸入端以及所述第十電阻RlO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十電阻RlO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九電阻R9的第一端以及所述驅(qū)動芯片Ul的FB陰極連接,所述第四電阻R4的第二端與所述開關管的低電位端以及所述第五電阻R5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五電阻R5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九電阻R9的第二端、所述驅(qū)動芯片Ul的接地端以及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四端共接于地,所述驅(qū)動芯片Ul的out引腳與所述開關管的控制端連接,所述開關管的高電位端與所述變壓器Tl的初級線圈的第二端連接; 所述第一二極管Dl的陽極與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第一輸出端以及所述第五極性電容C5的陰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Dl的陰極與所述第八電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四極性電容C4以及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五極性電容C5的陽極與所述第八電阻R8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極性電容C4的陰極與所述變壓器Tl的次級線圈的第二輸出端以及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七電阻R7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為所述驅(qū)動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背光源連接,以驅(qū)動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管為NPN型三極管 Ql ; 所述NPN型三極管Ql的基極為所述開關管的控制端,所述NPN型三極管Ql的集電極為所述開關管的高電位端,所述NPN型三極管Ql的發(fā)射極為所述開關管的低電位端。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管為NMOS管Q2; 所述NMOS管Q2的柵極為所述開關管的控制端,所述NMOS管Q2的漏極為所述開關管的高電位端,所述NMOS管Q2的源極為所述開關管的低電位端。6.一種背光源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控制裝置包括如權(quán)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控制電路。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屬于背光源控制領域,提供了一種背光源控制電路及裝置。所述背光源控制電路包括:整流濾波模塊,與所述交流電源連接,用于濾除所述交流電源提供的交流電中的干擾信號,并將所述交流電轉(zhuǎn)換為直流電輸出;恒流控制模塊,第一輸入端和第二輸入端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模塊的輸出端和接地端連接,用于控制所述背光源恒流工作。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背光源驅(qū)動控制電路僅包含整流濾波模塊和恒流控制模塊兩個模塊,簡化了設計,在滿足了背光源驅(qū)動的基礎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IPC分類】G09G3/34
【公開號】CN104900195
【申請?zhí)枴緾N201510237418
【發(fā)明人】劉超
【申請人】來安縣新元機電設備設計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