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打印成像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墨盒、墨盒的控制方法及墨盒的加壓方法。
背景技術:
墨盒用于存儲打印墨水,為噴墨打印機提供油墨,以使得噴墨打印機完成打印作業(yè),因此,墨盒是噴墨打印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如圖1所示,現(xiàn)有技術中提供了一種墨盒1,該墨盒具有第一殼體11、第二殼體12、密封膜13、墨水袋14。墨水袋14在第一殼體11內,密封膜13用于將第一殼體11封閉成為一個封閉空間。第一殼體11上具有一個缺口110,上述的缺口110用于保持出墨口140。建立坐標系:x軸、y軸,出墨口140設置在-y軸方向,一般情況下,y軸是水平方向,x軸是垂直方向,因此如圖1所示,墨水袋14位于殼體的-x軸方向上。當墨盒1安裝到打印設備上時,打印設備中的供墨針會進入到出墨口140中。在墨盒1供墨時,利用打印設備中的加壓設備通過墨盒1上的加壓口(圖中未示出)往加壓室111內施加加壓空氣,加壓空氣壓縮墨水袋14將墨水存儲部141中的墨水流向出墨口140,從而為打印設備提供所需墨水。因為在加壓空氣持續(xù)為加壓室111加壓,加壓室111對墨水袋14施加壓力,墨水袋14收縮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墨水袋14某部分貼合在一起,導致墨水袋14內遠離出墨口140的那部分(后端側/+y軸側)所存儲的墨水被墨水袋14貼合在一起的部分阻隔,墨水會殘留在墨水袋14中無法消耗,從而造成墨水殘留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造成墨水殘留的問題,現(xiàn)有技術提供了另一種墨盒,該墨盒的結構如圖2所示,在墨水袋14的后上端側(+x軸側,+y軸側)設置了加壓部15。在墨盒1供墨時,加壓部15內充入加壓空氣對墨水袋14進行加壓,如此結構,除了加壓室111對墨水袋14施加的壓力外,加壓部15也對墨水袋14的+x、+y軸側施加壓力。這樣可以保證墨水袋14的后端側(+y軸側)的墨水會優(yōu)先往出墨口140的方向移動,因此可以保證墨水袋14的+y軸側的墨水優(yōu)先被消耗完畢。但是,圖1和圖2所示的兩種現(xiàn)有技術中的加壓室111都會對墨水袋14的整體的施加作用力,加壓室111一般是直接由盒體、盒蓋密封而成,或者由盒體上焊接膜13(如圖1和圖2所示)形成,加壓室111的結構對加壓效果影響較大,而此時的加壓室111具有:難以保證密封性、焊接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密封薄膜的焊接處容易破裂等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墨盒、墨盒的控制方法及墨盒的加壓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加壓室具有難以保證密封性、焊接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密封薄膜的焊接處容易破裂等技術問題,且同時解決了墨水袋后端側墨水殘留問題。
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是為了提供一種安裝于具有出口部的安裝部中的墨盒,所述墨盒包括:體積可變的墨水袋、與所述墨水袋相連接的出墨口、用于與出口部相連接的連通口以及位于所述墨水袋一側、且遠離所述出墨口的第一加壓部,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連通口相連接,所述墨盒還包括第二加壓部,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選擇性連通,且所述第二加壓部相對于第一加壓部更靠近所述出墨口。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均由彈性材料構成。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的膨脹體積大于所述第二加壓部的膨脹體積。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連通;或者,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小于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不連通。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設置有閥。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通過第一流體管與所述連通口相連接,所述第一加壓部通過第二流體管與所述第二加壓部相連接。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對所述墨水袋施加的壓力大于所述第二加壓部對所述墨水袋施加的壓力。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均包括:用于連接在墨盒壁上的非形變部、與所述非形變部相連接的過渡部以及與所述過渡部相連接的形變部,所述過渡部設置于所述形變部與所述非形變部之間、且所述過渡部環(huán)繞設置于所述形變部的外側。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設置于所述墨水袋的同一側;或者,
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分別設置于所述墨水袋的兩側。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還包括一隔板,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或所述第二加壓部設置于所述隔板的一側,所述墨水袋設置于所述隔板的另一側。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還包括一用于給所述墨水袋施加壓力的壓板,所述墨水袋設置于所述壓板與所述隔板之間。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墨盒還包括用于與大氣插針連通的大氣連通口,所述大氣連通口與所述第二加壓部相連接。
如上所述的墨盒,所述大氣插針和所述出口部連接同一個雙通管,所述雙通管用于:在所述出口部與所述連通口進行加壓時,控制所述大氣插針與所述大氣連通口關閉;在所述大氣插針與所述大氣連通口連通時,控制所述出口部與所述連通口關閉;或者,所述雙通管用于:在所述出口部與所述連通口進行加壓時,控制所述大氣插針與所述大氣連通口關閉;所述出口部與大氣連通時,控制所述大氣插針與所述大氣連通口連通。
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是為了提供一種基于上述墨盒的控制方法,包括:
a、初始狀態(tài)未加壓時,所述墨盒中的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不連通;
b、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
c、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
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設置有閥,步驟c中包括:
c1、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連通;或者,
c2、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小于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不連通。
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步驟c2中,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所述第一加壓部對所述墨水袋施加壓力。
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連通后,所述方法還包括:
d、對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進行加壓,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對所述墨盒中的墨水袋施加壓力。
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還包括:
e1、在所述墨盒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所述墨盒上的連通口通過出口部與大氣連通,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泄壓。
如上所述的方法,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泄壓之后,所述方法還包括:
f、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連通,對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同時進行泄壓。
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還包括:
e2、在所述墨盒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所述墨盒上的大氣連通口與大氣連通、出口部與連通口封閉,對所述第二加壓部進行泄壓。
如上所述的方法,在對所述第二加壓部進行泄壓之后,所述方法還包括:
g、當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連通,對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同時進行泄壓。
如上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還包括:
e3、在所述墨盒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所述墨盒上的大氣連通口、出口部分別與大氣連通,對所述第一加壓部和第二加壓部進行同時泄壓。
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于上述的墨盒的加壓方法,包括:
a)初始狀態(tài)未加壓時,所述墨盒中的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不連通;
b)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
c)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小于預設的壓力閾值,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不連通;
d)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所述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連通。
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步驟c)中,對所述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所述第一加壓部對所述墨水袋施加壓力。
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步驟d)中,對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進行加壓,所述第一加壓部和所述第二加壓部對所述墨水袋施加壓力。
本發(fā)明提供的墨盒、墨盒的控制方法及墨盒加壓方法,通過將墨盒設置為還包括第二加壓部,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選擇性連通,且第二加壓部相對于第一加壓部更靠近出墨口,實現(xiàn)了對第一加壓部先加壓,對第二加壓部后加壓,可以實現(xiàn)在供墨過程中對墨水進行攪拌,保證的墨水濃度的均勻性,同時也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且減少了墨水袋內的墨水殘留,避免了墨水殘留在墨水袋后端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該墨盒的實用性,有利于市場的推廣與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和第二加壓部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
圖6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第二加壓部的正視圖;
圖6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第二加壓部的側視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8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
圖8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和第二加壓部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五所給出的墨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與所述第二加壓部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的流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的加壓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中:
2、墨盒;21、墨水袋;
22、出墨口;23、連通口;
24、第一加壓部;25、第二加壓部;
251、非形變部;252、過渡部;
253、形變部;26、第一流體管;
27、第二流體管;28、閥;
29、隔板;210、壓板;
211、大氣連通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在本技術方案中,術語“第一”、“第二”僅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并且術語“安裝”、“連接”、“固定”等術語均應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未進行特殊說明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編號a、b、c、d、e、f以及g并不限制本申請中方法步驟的實現(xiàn)順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設計需求來任意調整方法步驟的實現(xiàn)順序。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2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加壓的結構示意圖;參考附圖3-5可知,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可拆卸地安裝于具有出口部的安裝部中的墨盒2,墨盒2包括:體積可變的墨水袋21、與墨水袋21相連接的出墨口22、用于與出口部相連接的連通口23以及位于墨水袋21一側、且遠離出墨口22的第一加壓部24,第一加壓部24與連通口23相連接,墨盒2還包括第二加壓部25,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選擇性連通,且第二加壓部25相對于第一加壓部24更靠近出墨口22。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于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相對于墨水袋21的具體位置不做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設計需求進行設置,例如,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同一側,其中,上述的設置于墨水袋21的同一側可以包括:將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如圖3-5所示,或者,也可以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如圖9-10所示,或者,還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左端側或右端側均可;或者,也可以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分別設置于墨水袋21的兩側,上述的設置于墨水袋21的兩側可以包括:將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分別設置在墨水袋21的上端側和下端側,其中,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為,將第一加壓部24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另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為:將第一加壓部24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
為了便于說明,建立相互垂直的二維坐標系:x軸和y軸,如圖3所示,y軸是出墨口22延伸的方向,且出墨口22設置在墨盒2的-y軸側。x軸垂直于y軸的方向;進一步的,在墨盒2被使用的狀態(tài)下,y軸可以看做是水平面方向,x軸可以看做是鉛垂面方向;但是,其他實施例中,x軸可以看做是水平面方向,y軸也可以看做是鉛垂面方向;或者,x軸和y軸均相對于水平面傾斜;在本實施例中,y軸是水平面方向,x軸是鉛垂面方向,靠近-y軸的一側稱為前端側,靠近+y軸的一側稱為后端側;+x軸側為上端側,-x軸側為下端側。
其中,墨水袋21是墨盒2內用于存儲墨水的容器。一般情況下,墨水袋21位于墨盒2的殼體內,且具有彈性,可膨脹和壓縮,具體的,墨水袋21一般可以由多層膜復合而成的復合膜制成,其可以包括:復合阻擋層以及用于接合的熔敷層,其中,復合阻擋層可以包括水分阻擋層和氣體阻擋層。例如,復合阻擋層包括由沉積無機氧化物的樹脂膜形成的水分阻擋層、以及由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構成的氣體阻擋層。而熔敷層可以由pe(聚乙烯)或者cpp(未拉伸聚丙烯)構成。其中,對于墨水袋21的具體設置位置而言,可以將墨水袋21設置在墨盒2內的+x軸側(靠上方側),此時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而言,方便將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也即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盒2內的-x軸側(靠下方側);然而,考慮到重力原因的影響,較為優(yōu)選的,可以將墨水袋21設置在墨盒2內的-x軸側(靠下方側),此時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而言,方便將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也即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墨盒2內的+x軸側(靠上方側);一般情況下,墨水袋21是由彼此相鄰的邊緣部分被熔敷且開口朝向-y軸側(靠前端側)的帶狀,出墨口22熔敷在墨水袋21上(也即:出墨口22焊接在墨水袋21上)且可以為打印設備提供所需墨水。出墨口22設置在墨盒2的-y軸側(靠前端側),一般情況下,打印設備中會有供墨出口部與出墨口22配合。
打印設備還具有加壓泵、與加壓泵相連接的出口部,出口部作為加壓流體的出口,可以設置為突起的針狀的插針,也可以設置為平面上的一個孔或者凹部。在具體應用時,該出口部可以優(yōu)選為插針,為了便于說明,下面均以插針作為出口部進行說明;一般情況下,加壓泵通過加壓流體為墨盒2加壓,加壓流體可以是空氣,也可以加壓的是co2、o2或者co等氣體,也可以是水或者其他流體。本實施例中,加壓泵通過加壓空氣為墨盒2加壓,連通口23可以設置在墨盒2的前端側(-y軸側)的前端面上或者其他表面上;第一流體管26和第二流體管27是可用于供流體通過的通道,可以是塑料管,也可以是在墨盒2殼體壁上的通道,也可以是其他的可供流體通過的通道。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用于對墨水袋21施加壓力,以使得墨水袋21在所施加的壓力作用下通過出墨口22向外提供墨水。
另外,打印設備中的插針(即為出口部)可以與連通口23相連接,即插針可插入到連通口23中,可以為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加壓,第一加壓部24通過第一流體管26與連通口23相連接,第一加壓部24通過第二流體管27與第二加壓部25相連接,且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設置有閥28;在空間位置上,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設置在墨水袋21的+x軸側(上方側),在y軸方向上,第一加壓部24相比第二加壓部25來說更遠離出墨口22,第一加壓部24設置在墨水袋21的+y軸側(后端側);第二加壓部25設置在第一加壓部24的-y軸側(前端側)。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通過閥28、第二流體管27相連接,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選擇性連通。閥28可以是自密閉閥,本實施例中,閥28可以為控制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之間壓力的調節(jié)閥,調節(jié)閥上設置有切口,調節(jié)閥為薄板、薄筒狀或者半球面狀,一般情況下,閥28采用軟膠制成,例如硅膠,在未對墨盒2進行加壓時,切口是處于密閉狀態(tài)的。假設,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當|p1-p2|<pa時,閥28的切口閉合,閥28處于關閉狀態(tài),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不連通,如圖4所示,此時加壓泵只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加壓操作;當持續(xù)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加壓操作時,會出現(xiàn)|p1-p2|≥pa,此時,壓力較小的加壓部(即為第二加壓部25)對閥28形成較大吸力,閥28發(fā)生形變,當形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切口打開,此時閥28打開,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連通,如圖5所示,此時加壓泵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加壓;因此,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是選擇性連通的,且由上述陳述內容可知,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可以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而選擇性連通;需要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加壓部25與第一加壓部24之間通過閥28、第二流體管27相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采用其他的連接方式,例如,第二加壓部25可以直接通過閥28與第一加壓部24相連接。
需要注意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個數(shù)總和并非限定為2個,可以是3個或者3個以上,只要符合本實施例的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特征,可以達到本實施例的效果均可。
本實施例提供的墨盒2,通過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第二加壓部25,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選擇性連通,且第二加壓部25相對于第一加壓部24更靠近出墨口22,實現(xiàn)了對第一加壓部24先加壓,對第二加壓部25后加壓,可以實現(xiàn)在供墨過程中對墨水進行攪拌,保證的墨水濃度的均勻性,同時也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且由于第一加壓部24位于第二加壓部25的后端側(+y軸側),故先將墨水袋21后端側(+y軸側)的墨水壓向出墨口22,然后才是擠壓靠近出墨口22的墨水,因此減少了墨水袋21內的墨水殘留,避免了墨水殘留在墨水袋21后端側(+y軸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該墨盒2的實用性,有利于市場的推廣與應用。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繼續(xù)參考附圖1-5所示,在具體應用時,為了進一步減少墨水袋21內的墨水殘留,本實施例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的膨脹體積設置為大于第二加壓部25的膨脹體積,其中,膨脹體積較大的第一加壓部24可以對墨水袋21施加較大的第一壓力,膨脹體積較小的第二加壓部25可以對墨水袋21施加較小的第二壓力,第二壓力小于第一壓力,從而可以保證進一步減少墨水袋21內的墨水殘留,同時,有利于實現(xiàn):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
其中,對于第一加壓部24的膨脹體積大于第二加壓部25的膨脹體積的實現(xiàn)方式而言,可以用幾種方式實現(xiàn):1、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由相同材質制造,但是第一加壓部24的體積大于第二加壓部25的體積,因此可以保證膨脹后的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是不同的;2、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是彈性模量不同的材質制造的,一般情況下,第一加壓部24的彈性模量小于第二加壓部25的彈性模量;3、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是彈性模量不同的材質制造,且第一加壓部24的體積與第二加壓部25的體積不同;當然的,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設計需求采用其他的實現(xiàn)方式,只要符合第一加壓部24的膨脹體積大于第二加壓部25即可,在此不再贅述。
另外,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以下統(tǒng)稱為加壓部)可以均由彈性材料制成,此材料的材質可以為橡膠、鋁膜、乳膠、塑料、牛津布、pvc、鋁箔、pa及pe等。具體應用時,當向加壓部充入加壓流體的時候,加壓部在加壓流體的壓力作用下膨脹,當加壓部內沒有加壓流體時,加壓部可收縮;當加壓部內具有加壓流體時,加壓部可再次膨脹。
進一步的,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統(tǒng)稱為加壓部)的另一種形式如圖6b和圖6a所示。圖6a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的正視圖;圖6b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的側視圖。加壓部是由焊接在墨盒殼體壁上的一個成型膜而形成。加壓部設置為包括:用于連接在墨盒壁上的非形變部251、與非形變部251相連接的過渡部252以及與過渡部252相連接的形變部253,過渡部252設置于形變部253與非形變部251之間、且過渡部252環(huán)繞設置于形變部253的外側。
如圖6a和圖6b所示,加壓部可以是由焊接在墨盒2殼體壁上的一個成型膜而形成。加壓部的成型膜包括形變部253、過渡部252、非形變部251。一般情況下,形變部253和過渡部252可以在加壓流體的作用力下膨脹,當沒有加壓流體時會收縮。非形變部251用于將成型膜焊接在墨盒2殼體壁上形成加壓部。此形成膜可以采用日本進口復合拉伸膜(cny30/dlcpp50)作為薄膜的材料制成。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此薄膜原始特性中包括:可變形性微小、彈性微小,且不具有在壓力的作用下膨脹和收縮的能力。然而,薄膜可采用燙頭或者熱焊頭(圖中未畫出)等高溫裝置進行處理后,可以使得薄膜出現(xiàn)與之前可變形性不同的形變部253和過渡部252,并且還具有在壓力的作用下膨脹和收縮的能力,具有了達到本實施例的技術效果。
本實施例將第一加壓部24的膨脹體積設置為大于第二加壓部25的膨脹體積,從而可以有效地保證第二加壓部25對墨水袋21的壓力小于第一加壓部24對墨水袋21的壓力,進一步保證了墨水袋21后端側的墨水可以更順暢的供應到出墨口22處,提高了該墨盒2使用的穩(wěn)定可靠性。
進一步的,為了便于對墨水袋21施加均勻壓力,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一隔板29,第一加壓部24和/或第二加壓部25設置于隔板29的一側,墨水袋21設置于隔板29的另一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或者,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也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或者,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分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和下端側;因此,此時的隔板29也具有三種不同的設置結構,例如,如附圖7-8a、8b所示,當?shù)谝患訅翰?4和第二加壓部25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且墨盒2還包括上述的隔板29時,此時,該隔板29位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下端側;如附圖9所示,當?shù)谝患訅翰?4和第二加壓部25也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且墨盒2還包括上述的隔板29時,此時,該隔板29位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上端側。墨水沉淀是在鉛垂方向的下端側(-x軸側),因此在墨水袋21的下端側設置有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對墨水的攪拌作用更加明顯;另一種隔板29的設置結構為:第一加壓部24或第二加壓部25與墨水袋21設置于隔板29的一側,而第二加壓部25或第一加壓部24設置于隔板29的另一側,具體的設置形式與上述兩種設置結構相類似,具體可參考上述陳述內容,在此不再贅述。
具體應用時,如圖8a所示,當?shù)谝患訅翰?4加壓時,隔板29會發(fā)生傾斜,第一加壓部24更加均勻的將壓力施加在隔板29上,將墨水袋21后端側墨水壓向出墨口22;如圖8b所示,當位于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的閥28打開時,可以對第二加壓部25加壓,隔板29的傾斜程度會被緩解,如此可以對墨水進行充分攪拌,使得墨水濃度更加均勻。
通過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隔板29,該隔板29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與墨水袋21隔開,從而可以保證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施加在墨水袋21上的壓力更均勻,在供墨過程中更加可以保證墨水袋21后端側的墨水優(yōu)先被壓向出墨口22處,進一步保證該墨盒2使用的效果。
進一步的,本實施例還可以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一用于給墨水袋21施加壓力的壓板210,墨水袋21設置于壓板210與隔板29之間。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隔板29可以位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下端側;或者,隔板29還可以位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上端側;因此,對于壓板210而言,此時的壓板210也具有兩種不同的設置結構,例如,當?shù)谝患訅翰?4和第二加壓部25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隔板29位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下端側,此時對于壓板210而言,壓板210位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或者,如附圖10所示,當?shù)谝患訅翰?4和第二加壓部25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隔板29位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且位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上端側,此時對于壓板210而言,壓板210位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考慮到壓板210自身重力可以對墨水袋21施加一部分的壓力作用,較為優(yōu)選的方案為,將壓板210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
通過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壓板210,進一步的,還可以將該壓板210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如此可以保證,墨水袋21在供墨過程中始終受到壓板210給予的力,使得墨水袋21的供墨的順暢性更加明顯,進一步提高了墨盒2使用的穩(wěn)定可靠性。
更進一步的,本實施例還可以將墨盒2設置為還包括用于與大氣插針連通的大氣連通口211,大氣連通口211與第二加壓部25相連接,該大氣連通口211主要用于對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或者,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也可以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由于大氣連通口211與第二加壓部25相連接,為了方便大氣連通口211的設置,一般情況下,當?shù)诙訅翰?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上端側時,可以將大氣連通口211設置于出墨口22的上端側,該出墨口22與墨水袋21相連接,具體的結構如圖11所示;同理的,當?shù)诙訅翰?5設置于墨水袋21的下端側時,可以將大氣連通口211設置于出墨口22的下端側。
無論大氣連通口211設置于出墨口22的上端側還是下端側,在具體應用時,用于與該大氣連通口211相連接的大氣插針與插針(即為出口部)可以連接同一個雙通管,該雙通管用于控制大氣插針與插針(即為出口部)的連通/關閉。
具體的,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雙通管可以用于:在插針(即為出口部)與連通口23進行加壓時,控制大氣插針與大氣連通口211關閉;在大氣插針與大氣連通口211連通時,控制插針(即為出口部)與連通口23關閉。
應用時,當打印設備或者墨盒接到打印結束命令時,此時需要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操作,進而可以控制大氣連通口211與大氣連通,插針通路封閉,第二加壓部25與大氣連通口211連通,因此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可以降低到和大氣壓一致;由于閥28的作用,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也可以降低,但是當加壓部結束泄壓的時候,第一加壓部24可能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壓力。當打印設備再次打印時,大氣連通口211封閉,插針接加壓泵給第一加壓部24加壓,第一加壓部24的加壓升高,當?shù)谝患訅翰?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本實施例中是閥28的切口打開),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連通。
另一種可實現(xiàn)的方式,雙通管可以用于:在插針(即為出口部)與連通口23進行加壓時,控制大氣插針與大氣連通口211關閉;插針(即為出口部)與大氣連通時,控制大氣插針與大氣連通口211連通。
應用時,當接到打印結束命令時,此時需要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操作,進而可以控制大氣連通口211與大氣連通,插針通路接通大氣,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泄壓,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壓力都降低到大氣壓力,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墨盒2或者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處于高壓狀態(tài)。
本實施例提供的墨盒2,通過設置的大氣連通口211,且用于與該大氣連通口211相連接的大氣插針與插針可以連接同一個雙通管,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xiàn)難以保證密封性、焊接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密封薄膜的焊接處容易破裂等缺陷,并且還有效地實現(xiàn)了在不打印的時候對墨盒2內部處于泄壓狀態(tài),因此,墨盒2不會長期處于加壓狀態(tài),也不會出現(xiàn)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的長期高壓狀態(tài),從而避免了第一加壓部24/第二加壓部25因材質疲勞而造成的彈性力減弱的情況出現(xiàn),進一步保證了墨盒2使用的穩(wěn)定可靠性。
圖1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的流程示意圖;參考附圖12-13可知,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墨盒的控制方法,該墨盒為上述任意一個實施例的墨盒2,具體的墨盒結構可參考附圖3-11所示,而該方法包括:
s101:初始狀態(tài)未加壓時,墨盒2中的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不連通;
當墨盒2安裝到打印設備上時,在初始狀態(tài)時,不會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加壓,并且此時的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不連通,如圖3所示。
s102: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加壓;
當打印設備接收到打印命令或者連通電源時,加壓泵開始加壓,加壓空氣通過連通口23、第一流體管26達到第一加壓部24,此時處于加壓初期,即只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加壓,并且此時的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不連通,如圖4所示,此時,經(jīng)過加壓后的第一加壓部24膨脹,對墨水袋21施加壓力,因為第一加壓部24設置在墨水袋21的后端側,因此可以優(yōu)先對墨水袋21后端側的墨水壓向出墨口22處。
s103: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
進一步的,可以將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根據(jù)加壓流體的壓力差進行選擇性連通設置為包括:
s1031:當?shù)谝患訅翰?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連通;
在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連通后,方法還包括:
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加壓,以實現(xiàn)加壓后的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對墨盒2中的墨水袋21施加壓力;其中,第一加壓部24對墨水袋21施加的壓力大于第二加壓部25對墨水袋21施加的壓力。
s1032:當?shù)谝患訅翰?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的壓力差小于預設的壓力閾值時,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不連通。
隨著加壓泵繼續(xù)加壓,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繼續(xù)升高,當?shù)谝患訅翰?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本實施例中是閥28的切口打開),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連通,如圖5所示,此時,第二加壓部25開始被充入加壓流體;而當?shù)谝患訅翰?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關閉,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不連通。
另外,如圖4所示,當只有第一加壓部24加壓時,第一加壓部24對墨水袋21施加壓力,墨水袋21內的墨水會在壓力的作用下向沒有施加壓力的位置流動,因此可以對墨水袋21內的墨水進行攪拌。如圖5所示,當?shù)诙訅翰?5加壓時,兩個加壓部都會對墨水袋21施加壓力,且第一加壓部24在第二加壓部25的后端側(+y軸側),因此墨水袋21的墨水攪拌作用會更加明顯,因此,此方案可以將墨水在供墨過程中進行攪拌,不會出現(xiàn)墨水沉淀造成墨水分層或者墨水濃度不均的情況。
本實施例提供的墨盒2的控制方法,通過在加壓過程中,第一加壓部24先加壓,第二加壓部25后加壓,且第一加壓部24位于第二加壓部25的后端側(+y軸側),故,先將墨水袋21后端側(+y軸側)的墨水壓向出墨口22,然后才是擠壓墨水袋21前端側(-y軸側)或靠近出墨口22的墨水,因此可減少了墨水袋21內的墨水殘留,避免了彈性墨水殘留在墨水袋21后端側,進而避免了墨水的浪費和降低了殘墨量;并且本實施例采用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對墨水袋21的前后進行加壓,摒棄了現(xiàn)有技術采用加壓時加壓的方式,避免了出現(xiàn)難以保證密封性、焊接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密封薄膜的焊接處容易破裂等的技術問題,此外,還可以將墨水在供墨過程中進行攪拌,保證了墨水濃度均勻,有利于墨水更加流暢的輸出。
進一步的,在具體應用時,本實施例還可以將墨盒2的控制方法設置為包括:
在墨盒2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墨盒2上的連通口23通過插針(即為出口部)與大氣連通,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泄壓。
具體的,對第一加壓部24進行泄壓之后,還可以將方法設置為包括:
當?shù)谝患訅翰?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連通,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同時進行泄壓。
應用時,在打印設備停止打印或者收到打印結束命令時,通過加壓泵的控制將連通口23和插針與大氣相通,則第一加壓部24進行泄壓;具體的,連通口23與第一加壓部24相連通,因此,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可以降低到和大氣壓一致;由于閥28的作用,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p1≥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本實施例中是閥28的切口打開),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也可以降低,但是當?shù)诙訅翰?5和第一加壓部24結束泄壓的時候,第二加壓部25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壓力,例如:本實施例中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是pa(如果大氣壓力為0的話)。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一般情況下,只要在加壓過程中閥28打開,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p1>pa。當打印機再次打印時,加壓泵給第一加壓部24加壓,第一加壓部24的加壓升高,同樣可以將墨水袋21后端側的墨水壓向出墨口22。加壓泵繼續(xù)加壓,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繼續(xù)升高,當?shù)谝患訅翰?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本實施例中是閥28的切口打開),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連通。
更進一步的,另一種實現(xiàn)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的方法包括:
在墨盒2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墨盒2上的大氣連通口211與大氣連通、插針(即為出口部)與連通口23封閉,對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
具體的,在對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之后,將方法設置為還包括:
當?shù)谝患訅翰?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時,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之間連通,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同時進行泄壓。
應用時,當接到打印結束命令時,大氣連通口211與大氣連通,插針通路封閉,對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具體的,第二加壓部25與大氣連通口211連通,因此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可以降低到和大氣壓一致;由于閥28的作用,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第一加壓部24的壓力也可以降低,但是當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結束泄壓的時候,第一加壓部24可能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壓力。當打印機再次打印時,大氣連通口211封閉,加壓泵給加壓部加壓,第一加壓部24的加壓升高,當?shù)谝患訅翰?4的壓力p1-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p2≥閥28打開的壓力閾值pa時,閥28打開(本實施例中是閥28的切口打開),第一加壓部24與第二加壓部25連通。
再進一步的,又一種實現(xiàn)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的方法包括:
在墨盒2收到停止打印或打印結束命令時,控制墨盒2上的大氣連通口211、插針(即為出口部)分別與大氣連通,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同時泄壓。
應用時,當接到打印結束命令時,大氣連通口211與大氣連通,出口部也與大氣聯(lián)通,同時對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進行泄壓,此時的第一加壓部24與通過插針與大氣聯(lián)通,第二加壓部25與大氣連通口211連通,因此第一加壓部24和第二加壓部25的壓力均可以降低到和大氣壓一致。
本實施例中提供的上述三種不同的實現(xiàn)方式,均可以避免現(xiàn)有技術中出現(xiàn)的難以保證密封性、焊接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密封薄膜的焊接處容易破裂等的技術問題。并且,在不打印的時候對墨盒2內部處于泄壓狀態(tài),因此,墨盒2不會長期處于加壓狀態(tài),也不會出現(xiàn)加壓部的長期高壓狀態(tài),進而導致加壓部因材質疲勞而造成的彈性力減弱的情況。其中,第三種方式避免因墨盒長期處于加壓狀態(tài)而造成加壓部彈性力減弱的情況更加明顯。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給出的墨盒的加壓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參考附圖14可知,本實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墨盒的加壓方法,具體的,該方法包括:
s201:初始狀態(tài)未加壓時,墨盒中的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不連通;
s202:對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
s203: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小于預設的壓力閾值,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不連通;
s204: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的壓力差到達預設的壓力閾值,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連通。
其中,在步驟s203中包括:
s2031:對第一加壓部進行加壓,第一加壓部對墨水袋施加壓力。
在步驟s204中包括:
s2041:對第一加壓部和第二加壓部進行加壓,第一加壓部和第二加壓部對墨水袋施加壓力。
其中,本實施例中墨盒的加壓方法的工作原理、實現(xiàn)過程以及實現(xiàn)效果與上述實施例中s101-s102、s103中的s1031-s1032的工作原理、實現(xiàn)過程以及實現(xiàn)效果相同,具體可參考上述陳述內容,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提供的墨盒加壓方法,通過將墨盒設置為還包括第二加壓部,第一加壓部與第二加壓部之間選擇性連通,且第二加壓部相對于第一加壓部更靠近出墨口,實現(xiàn)了對第一加壓部先加壓,對第二加壓部后加壓,可以實現(xiàn)在供墨過程中對墨水進行攪拌,保證的墨水濃度的均勻性,同時也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且減少了墨水袋內的墨水殘留,避免了墨水殘留在墨水袋后端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該墨盒加壓方法的實用性,有利于市場的推廣與應用。
本技術方案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噴墨打印機,該噴墨打印機包括上述任意一項實施例的墨盒。
本實施例提供的噴墨打印機,通過在噴墨打印機上設置有上述的墨盒,可以實現(xiàn)在供墨過程中對墨水進行攪拌,保證的墨水濃度的均勻性,同時也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還可以有效地減少了墨水袋內的墨水殘留,避免了墨水殘留在墨水袋后端側,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該墨盒的實用性,有利于市場的推廣與應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