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體消耗裝置所使用的技術(shù)。
背景技術(shù):
以往,通過將液體容納部容納在拉出式盒體(cartridge case)中并安裝到液體消耗裝置上,從而將液體容納部內(nèi)的墨水供給液體消耗裝置的技術(shù)為人們所知(例如,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液體容納體,其作為向作為液體消耗裝置的打印機供給液體的技術(shù),具有在內(nèi)部容納液體的液體容納袋和容納液體容納袋的容器(盒體)(例如,專利文獻1)。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shù)中,盒體為能夠相對于打印機拉出的結(jié)構(gòu)。在將液體容納袋安裝到盒體上之后,通過將液體容納體插入打印機中,從而將液體容納體與打印機連接。由此,液體容納袋的墨水經(jīng)由設置在液體容納袋上的液體供給口流向打印機側(cè)。
另外,以往,向作為液體消耗裝置的打印機供給墨水的技術(shù),已知有一種從打印機的外部供給墨水的墨水容納體(例如,專利文獻2)。
[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申請公開號WO2004/037541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02346號公報
根據(jù)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shù)(專利文獻1),當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 容納部時,需要將液體容納部容納在盒體中。此時,使用者需要把持著具有撓性的液體容納部,不方便操作,因此存在難以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部的問題。另外,在把持著液體容納部的情況下,因外力直接施加在液體容納部上,會有液體容納部破損的可能。由于液體容納部破損,從而產(chǎn)生內(nèi)部的液體泄漏至外部的問題。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技術(shù)中,當向打印機連接液體容納體時,液體容納袋與液體供給口在水平方向上處于并排的位置。由此,會使容納液體容納體的打印機側(cè)的容納部在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于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撐液體容納袋的盒體,因此液體容納體的制造成本會增加。另外,在將液體容納袋安裝到盒體中之后,需要將液體容納體與打印機連接,因此向打印機連接液體容納體的步驟(安裝工序)會變得比較煩雜。
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公開了一種安裝在液體容納部的密封部的液體供給口以及一種設置在與液體容納部分體的安裝部件上的儲存單元。該儲存單元在遠離安裝在液體容納部的密封部上的液體供給口的位置處以可變狀態(tài)安裝在液體容納部上。并且,在將液體容納部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一邊注意著液體供給口的位置以及儲存單元的位置,一邊將液體容納部安裝到盒體內(nèi),然后利用已安裝有液體容納部的盒體將液體容納部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會產(chǎn)生以下問題。例如,將液體容納部連接到液體消耗裝置為止的作業(yè)工序變多。再例如,由于液體供給口與儲存單元被不同的部件支撐,并且液體容納部易變形而難以把持,因此無法容易地一邊注意著液體供給口以及儲存單元的位置一邊進行安裝液體容納部的操作。再例如,會產(chǎn)生因進一步采用盒體這種分體部件而導致部件個數(shù)增加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以較少的部件來實現(xiàn)必要部分的連接功能的技術(shù)。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作業(yè)工序?qū)⒁后w容納體連接到液體消耗裝置的技術(shù)。
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體容納體,提高向液體 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時的操作性。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體容納體,其能夠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觸液體容納部的可能性。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被安裝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液體容納體。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降低液體容納體的占用空間。另外,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容易地被連接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液體容納體。
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2中,墨水容納體具有容納墨水的墨水袋和用于取出墨水袋的墨水的連接部(墨水供給部)。當向打印機供給墨水時,以使墨水供給部位于墨水袋的重力方向的下側(cè)的方式配置墨水容納體。
如專利文獻2的技術(shù)所述,在墨水容納體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下與打印機連接的技術(shù)中,沒有公開在墨水容納體上設置電連接部并將墨水容納體的電連接部與打印機上的電連接部連接的技術(shù)。
通過將墨水容納體的電連接部與打印機的電連接部電連接,例如,墨水容納體具有的與墨水容納體相關的各種信息(例如,墨水顏色、制造年月日和墨水殘余量)經(jīng)由墨水容納體的電連接部被發(fā)送給打印機的控制部。因此,期望一種能夠容易地將墨水容納體的電連接部與打印機的電連接部連接的技術(shù)。另外,期望一種能夠良好地進行墨水容納體的電連接部與打印機的電連接部的連接的技術(shù)。另外,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人們期望實現(xiàn)低成本化、省資源化、容易制造、使用方便等。
此外,這種問題不限于向打印機供給墨水的墨水容納體,也是液體消耗裝置以及能夠向供給液體消耗裝置供給液體的液體容納體中所共通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能夠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
(1)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提供一種能夠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的液 體容納體。該液體容納體具有:液體供給部,其能夠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部,其與所述液體供給部連通,并能夠容納液體;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其具有能夠與設置在所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的接觸部,并且,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具有配置部,當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所述配置部以使所述接觸部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的方式配置所述接觸部。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即使在液體容納部因自重而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即自由狀態(tài)下,由于接觸部配置在配置部上,因此也能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2)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所述配置部被第一支撐部支撐,該第一支撐部能夠在與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動,并且,所述接觸部為多個,由所述多個接觸部規(guī)定的接觸面也可以以下側(cè)比上側(cè)更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接觸面以下側(cè)比上側(cè)更位于第一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由此,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能夠以上側(cè)比下側(cè)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傾斜。因此,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附著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上的可能性,從而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3)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限制部,其通過與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來限制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限制部能夠限制配置部向相反方向移動,因此能夠降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具體而言為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分離的可能性。由此,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4)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與所述液體供給部并排配置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配置部也可 以具有旋轉(zhuǎn)限制部,其通過與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來限制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以所述液體供給部為中心進行旋轉(zhuǎn)。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配置部的旋轉(zhuǎn)被旋轉(zhuǎn)限制部限制,因此能夠更穩(wěn)定地維持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5)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構(gòu)成為,所述接觸部能夠與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其中,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能夠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使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時,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能夠隨著配置部的動作而位移,因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6)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定位部,其在所述接觸部與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時,通過設置在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上的、對所述第一方向以及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進行定位的定位部而被定位。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定位部進行接觸部相對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定位,從而能夠良好地進行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接觸。
(7)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定位部也可以隔著所述接觸部而設置在兩側(cè)。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定位部僅被設置在一側(cè)的情況下相比,能夠降低接觸部相對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傾斜的可能性。
(8)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上側(cè)限制部,其在所述接觸部與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時,通過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抵接來限制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配置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的上側(cè))的移動被限制,從而能夠使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接觸良好。因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 連接。
(9)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所述接觸部與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時,所述配置部位于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上側(cè),并且所述配置部的上部也可以被蓋部覆蓋,其中所述蓋部以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液體消耗裝置上。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蓋部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從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zhì)附著在接觸部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0)本發(fā)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種液體消耗裝置,其能夠與液體容納體連接,所述液體容納體具有:用于容納液體的液體容納部;用于使所述液體容納部的液體向外部流通的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該液體消耗裝置包括:液體導入部,其與所述液體供給部連接;電連接單元,其具有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接觸部進行接觸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固定部件,其安裝所述液體導入部與所述電連接單元;以及第一支撐部,其為能夠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而在與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動的第一支撐部,并且當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在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支撐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以能夠在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裝在所述固定部件上。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當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連接時,由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能夠位移,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1)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所述電連接單元也可以具有裝置側(cè)定位部,其進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所述接觸部的定位。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由于通過裝置側(cè)定位部來確定接觸部相對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位置,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接觸。由此,能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2)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所述裝置側(cè)定位部也可以隔著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而配置在兩側(cè)。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與裝置側(cè)定位部僅設置在一側(cè)的情況相比,能夠降低接觸部相對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傾斜的可能性。
(13)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還可以具有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其在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所述接觸部與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時,限制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由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的上側(cè))的移動被限制,因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4)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所述固定部件也可以具有蓋部,所述蓋部以覆蓋所述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上部的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消耗裝置,通過蓋部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從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zhì)附著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5)本發(fā)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種電連接體。該電連接體具有電連接部,該電連接部包括:多個接觸部,其能夠與設置在液體消耗裝置上的電連接單元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以及配置所述接觸部的配置部,當所述電連接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所述配置部被第一支撐部支撐,該第一支撐部能夠在與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動,并且,由所述多個接觸部規(guī)定的接觸面以下側(cè)比上側(cè)更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
根據(jù)該方式的電連接體,接觸面以下側(cè)比上側(cè)更位于第一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由此,裝置側(cè)電連接部能夠以上側(cè)比下側(cè)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傾斜。因此,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附著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上的可能性,從而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電連接體的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6)根據(jù)上述方式的電連接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限制部,其通過與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來限制所述配置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
根據(jù)該方式的電連接體,通過限制部來限制配置部向相反方向移動,因此能夠降低接觸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分離的可能性。由此,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7)根據(jù)上述方式的電連接體,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旋轉(zhuǎn)限制部,其通過與所述第一支撐部抵接來限制所述配置部旋轉(zhuǎn)。
根據(jù)該方式的電連接體,配置部的旋轉(zhuǎn)被旋轉(zhuǎn)限制部限制,因此能夠更穩(wěn)定地維持電連接部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18)本發(fā)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種液體容納體,其能夠在液體消耗裝置上裝卸,并能夠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該液體容納體包括:液體容納部,其至少一部分由撓性部件構(gòu)成,并能夠容納液體;液體供給口,其與所述液體容納部的內(nèi)部連通,并能夠使所述液體流出;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的一端部;定位部,其與所述操作部件一體設置,并且當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相對于所述液體消耗裝置對所述液體容納體進行定位;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其為與所述操作部件一體設置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并且具有能夠與設置在所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的接觸部。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所必須的定位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位于液體容納體的一端部的操作部件一體設置。由此,無需將液體容納體安裝到盒體中,能夠以較少的部件個數(shù)實現(xiàn)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所必須的功能。另外,當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時,能夠利用操作部件來操作液體容納體,因此提高了操作性。另外,由于無需將液體容納體安裝到容器中,因此能夠簡化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的工序。另外,由于液體容納體不具有用于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的容器,因此能夠使液體容納體小型化。并且,由于不需要容器,因此能夠?qū)⒛幌暮蟮囊后w容納部縮小后再處理掉。
(19)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容納部以能夠從所述液體容納體的外部目視確認的狀態(tài)被安裝到所述操作部件上。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容積變化等液體容納部的狀態(tài)變化而能夠從外部容易地識別容納在液體容納部中的墨水的量。
(20)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側(cè),并且也可以在隔著所述操作部件、與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相對的第二側(cè)上,設置當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被推壓的推壓部。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定位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設置在操作部件的第一側(cè),推壓部設置在與它們相對的第二側(cè)。由此,易于從外部識別設置在第一側(cè)上的定位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和設置在第二側(cè)上的推壓部,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容納體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操作。
(21)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容納部的形狀、大小以及材質(zhì)均可以任意地設定。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由于操作部件與液體容納部為分體部件,因此能夠根據(jù)液體的特性和量任意地設定液體容納部的形狀、大小以及材質(zhì)。
(22)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設置在所述液體供給口的所述液體容納部側(cè)。在液體容納體落下的情況下,重量較大的液體容納部以位于操作部件的下方的姿勢落下的可能性較高。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液體供給口的液體容納部側(cè)。因此,即使在液體容納體落下的情況下,通過定位部也能夠降低液體供給口撞擊地面等對象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液體供給口破損的可能性。
(23)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上的不同于所述接觸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設置在所述接觸部的所述液體容納部側(cè)。在液體容納體落下的情況下,重量較大的液體容納部以位于操作部件的下方的姿勢落下的可能性較高。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上的不同于所述接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接觸部的液體容納部側(cè)。因此,即使在液體容納體落下 的情況下,通過不同于所述接觸部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夠降低接觸部撞擊地面等對象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接觸部破損的可能性。
(24)本發(fā)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種電連接體。該電連接體包括:能夠被把持的操作部件;定位部,其與所述操作部件一體設置,并且當所述電連接體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相對于所述液體消耗裝置對所述電連接體進行定位;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其為與所述操作部件一體設置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并具有能夠與設置在所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接觸的接觸部。根據(jù)該方式的電連接體,當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電連接體時,能夠利用操作部件來操作電連接體,因此操作性得到提高。
(25)根據(jù)上述方式電連接體,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側(cè),并且也可以在隔著所述操作部件、與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相對的第二側(cè)上,設置當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被推壓的推壓部。根據(jù)該方式的電連接體體,定位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設置在操作部件的第一側(cè),推壓部設置在與它們相對的第二側(cè)。由此,易于從外部識別設置在第一側(cè)上的定位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和設置在第二側(cè)上的推壓部,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電連接體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操作。
(26)本發(fā)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種能夠在液體消耗裝置上裝卸地安裝的液體容納體。該液體容納體包括:液體容納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撓性的部件構(gòu)成,并能夠容納液體;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的一端部并具有能夠把持的把持面;以及液體供給部,其一端設置有液體供給口,其中,所述操作部件以使所述把持面相對于所述液體供給口在所述液體供給部的軸向上偏置的方式設置。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把持面相對于液體供給口偏置在軸向上。由此,當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時,液體供給口不被操作部件遮蓋而能夠被目視確認。因此,易于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另外,由于把持著操作部件就不必觸碰液體容納部,因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破損而導致發(fā)生液體泄漏的可能 性。
(27)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供給部也可以設置成在所述軸向上從所述操作部件向外側(cè)突出。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由液體供給部在所述軸向上從操作部件向外側(cè)突出,因此使用者在把持著把持面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時,能夠目視確認液體供給部。由此,使用者易于識別液體容納體的安裝方向,因此更易于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
(28)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還可以具有定位部,其在向所述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所述液體容納體時,相對于所述液體消耗裝置對所述液體容納體進行定位。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定位部來定位液體容納體,因此,能夠在適當?shù)臓顟B(tài)(正確的安裝狀態(tài))下將液體容納體安裝到液體消耗裝置上。
(29)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操作部件還可以具有能夠與設置在所述液體消耗裝置上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連接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以相對于所述把持面在所述液體供給部的所述軸向上偏置的方式設置。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當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時,能夠目視確認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因此,易于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
(30)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設置成從所述操作部件向與所述液體供給部的突出方向?qū)嵸|(zhì)平行的方向突出。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由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液體供給部向?qū)嵸|(zhì)平行的方向突出,因此當向液體消耗裝置安裝液體容納體時,使用者易于同時識別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和液體供給部。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
(31)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與所述液體供給部并排設置在與所述把持面實質(zhì)平行的方向上。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裝 置側(cè)電連接部的電連接、以及液體供給部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
(32)本發(fā)明的一個方式提供一種能夠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的液體容納體。該液體容納體包括:液體容納部,其能夠容納液體;以及液體供給部,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的一端部側(cè),并且當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在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支撐所述液體容納部,并通過使所述液體容納部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移動從而能夠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的液體導入部連接。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當液體容納體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能夠通過液體供給部將液體容納部支撐為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由此,當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時,無需在水平方向上支撐液體容納部的容器,因此能夠削減部件個數(shù),簡化結(jié)構(gòu)。另外,由于液體供給部位于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因此在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易于目視確認連接部(例如,液體供給部),能夠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3)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連接方向也可以為所述第一方向。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由于連接方向為一個方向,因此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4)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供給部的一端具有液體導入部被插入的液體供給口,所述液體供給口也可以向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開口。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使液體容納體向連接方向移動,從而易于將液體消耗裝置的液體導入部插入液體供給口中。因此,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液體容納體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
(35)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還可以包括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的所述一端部側(cè),當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在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支撐所述液體容納部,并通過使所述液體容納部向所述連接方向移動從而能夠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連接。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當液體容納體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能夠通過液體供給部以及裝置側(cè)電連接部將液體容納部支撐為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即,通過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來能夠更加可靠地支撐液體容納部。另外,由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位于液體容納部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因此在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易于目視確認連接部(例如,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能夠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6)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當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所述液體供給部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沿與所述重力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并排配置。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將液體供給部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沿第二方向并排配置,從而在使液體容納體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移動時,能夠容易地確認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位置。由此,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
(37)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容納部的所述一端部也可以具有第一端部,其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側(cè)的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其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側(cè)的端部,所述液體供給部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中心位置。
在此,當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時,在液體供給部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先被連接時,會有液體容納部以被連接的一方為支點進行旋轉(zhuǎn)的情況。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與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配置在更靠近第一端部或者第二端部的位置而非一端部的中心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當一方比另一方先被連接時液體容納體的旋轉(zhuǎn)量。
(38)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容納部的所述一端部側(cè)還可以具有能夠被把持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具有第一把手端部,其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側(cè)的端部;以及第二把手端部,其為所 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側(cè)的端部,所述液體供給部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把手端部與所述第二把手端部之間。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通過把持著把手部,能夠容易地確定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相對于液體消耗裝置的位置。即,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向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另外,即使在液體容納體以把手部為中心旋轉(zhuǎn)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旋轉(zhuǎn)量。由此,能夠提高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時的操作性。
(39)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液體供給部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著所述把手部的中心的位置。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即使在液體容納體以把手部為中心旋轉(zhuǎn)的情況下,液體供給部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能夠不易受到該旋轉(zhuǎn)的影響。由此,能夠提高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容納體時的操作性,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進行與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
(40)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液體容納在所述液體容納部中,并且所述液體被所述液體消耗裝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體容納體的初始狀態(tài)下,所述液體容納部位于所述液體供給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下側(cè)時,所述液體容納部還可以具有:第一容納部,其與所述把手部連接;以及第二容納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容納部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下側(cè),并且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納部。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第一容納部的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小于第二容納部。由此,當使液體容納體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移動并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能夠降低因第一容納部成為妨礙而導致無法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的可能性。
(41)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液體容納在所述液體容納 部中,并且所述液體被所述液體消耗裝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體容納體的初始狀態(tài)下,所述液體供給部與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著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心的位置,其中,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心為所述液體容納體相對于所述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完成時的連接狀態(tài)下的所述液體容納部的重心。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在連接狀態(tài)下,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體以液體供給部或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為中心的旋轉(zhuǎn)量。
(42)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還可以包括推壓部,其在所述液體容納體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能夠沿所述連接方向被推壓。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使用者通過推壓推壓部,從而能夠使液體容納體向連接方向移動。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容納體相對于液體消耗裝置的連接。
(43)根據(jù)上述方式的液體容納體,所述推壓部也可以配置在與所述液體供給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相對的位置。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使用者通過推壓推壓部而使液體容納體向連接方向移動時,能夠使液體供給部以及所述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動作穩(wěn)定地沿連接方向進行。
上述本發(fā)明的各種方式具有的多個構(gòu)成要素并不都是必要的構(gòu)成要素,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為了達到本說明書中記載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對于所述多個構(gòu)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構(gòu)成要素,可以適當進行變更、刪除、與新的其他構(gòu)成要素替換、刪除限定內(nèi)容的一部分。并且,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為了達到本說明書中記載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將包含在上述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中的技術(shù)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與包含在上述本發(fā)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術(shù)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進行組合,作為本發(fā)明獨立的一種方式。
例如,本發(fā)明的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液體供給部、液體容納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保持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 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供給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容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保持部,也可以不具有。
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固定部件、第一支撐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固定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第一支撐部,也可以不具有。
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電連接部、保持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電連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保持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液體容納部、液體供給口、操作部件、定位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容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供給口,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定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操作部件、定位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定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液體容納部、操作部件、液體供給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容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供給部,也可以不具有。根據(jù)該方式,能夠解決裝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資 源節(jié)約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種問題中的至少一種。并且,上述液體容納部的各種方式的技術(shù)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夠應用于本裝置。另外,“實質(zhì)平行”不僅包括完全平行的狀態(tài),也包括因一些誤差、一些偏移而大致平行的狀態(tài)。即,“實質(zhì)平行”也包括在能夠?qū)崿F(xiàn)本說明書中記載的效果的范圍內(nèi)而不完全平行的狀態(tài)。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面”包括平坦的面、有一些凹凸的面以及稍微彎曲的面。
例如,本發(fā)明的另一種方式能夠以如下裝置實現(xiàn):該裝置具備液體容納部、液體供給部的多個要素中的一個以上的要素。即,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容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該裝置可以具有液體供給部,也可以不具有。
根據(jù)該方式,能夠解決裝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資源節(jié)約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種問題中的至少一種。并且,上述液體容納體或者電連接體的各種方式的技術(shù)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夠應用于本裝置。
此外,本發(fā)明能夠以各種方式實現(xiàn),例如,除了液體容納體、液體消耗裝置、電連接體之外,還能夠以液體容納體的制造方法、具有液體容納體和液體消耗裝置的液體消耗系統(tǒng)、具有電連接體和容納液體的液體容納部的單元、具有電連接體和液體消耗裝置的系統(tǒng)等方式實現(xiàn)。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液體消耗系統(tǒng)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第一立體圖。
圖2是表示液體消耗系統(tǒng)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第二立體圖。
圖3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的第一圖。
圖4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的第二圖。
圖5A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的第三圖。
圖5B是裝卸單元的主視圖。
圖5C表示可動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向外側(cè)突出的第一狀態(tài)。
圖6A表示可動部件容納在固定部件中的第二狀態(tài)。
圖6B是可動部件的第一立體圖。
圖6C是可動部件的第二立體圖。
圖6D是可動部件的第三立體圖。
圖6E是裝卸單元的立體圖。
圖6F是裝卸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6G是沿圖5F的F5Ba-F5Ba線的剖視圖。
圖6H是裝卸單元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6I是裝卸單元的俯視圖。
圖6J是沿圖6I的F6I-F6I線的剖視圖。
圖6K是圖6J的區(qū)域R6J的局部放大圖。
圖6L是接點機構(gòu)安裝到固定部件后的立體圖。
圖6M是固定部件的立體圖。
圖6N是裝卸單元的主視圖。
圖6O是沿圖6N的F6N-F6N線的剖視圖。
圖6P是接點機構(gòu)的立體圖。
圖6Q是接點機構(gòu)的立體圖。
圖6R是圖6E的后視圖。
圖6S是圖6R的立體圖。
圖6T是接點機構(gòu)的立體圖。
圖6U是接點機構(gòu)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的放大圖。
圖6V是電連接部的立體圖。
圖7是液體容納體的第一立體圖。
圖8是液體容納體的第二立體圖。
圖8A是液體容納體的主視圖。
圖8B是液體容納體的后視圖。
圖9是表示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第一立體圖。
圖10是表示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第二立體圖。
圖11是表示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第三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第四立體圖。
圖13是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主視圖。
圖14是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后視圖。
圖15是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6是液體容納體的一部分的右視圖。
圖16A是沿圖13的F13-F13線的剖視圖。
圖16B是電路基板的主視圖。
圖16C是圖16B的F16B向視圖。
圖16D是沿圖13的F13a-F13a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16E是槽部的立體圖。
圖16F是槽部的立體圖。
圖17A是操作部件的第一分解立體圖。
圖17B是操作部件的第二分解立體圖。
圖17C是操作部件的后視圖。
圖17D是液體容納體的主視圖。
圖17E是沿圖17D的F17Da-F17Da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17F是沿圖17D的F17Db-F17Db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17G是液體容納體的左視圖。
圖17H是液體容納體的右視圖。
圖18是液體容納體已組裝到裝卸單元時的圖。
圖19是沿圖18的F18-F18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0是液體容納體安裝到裝卸單元時的圖。
圖21是沿圖20的F20-F20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2是用于說明連接時機的第一圖。
圖23是沿圖22的F22A-F22A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4是沿圖22的F22B-F22B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5是用于說明連接時機的第二圖。
圖26是沿圖25的F25A-F25A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7是沿圖25的F25B-F25B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28是液體容納體組裝到可動部件時的側(cè)視圖。
圖29是液體容納體組裝到可動部件時的主視圖。
圖30是沿圖28的F28-F28線的剖視圖。
圖31是沿圖29的F29-F29線的剖視圖。
圖32是液體容納體相對于裝卸單元的安裝完成時的側(cè)視圖。
圖33是沿圖32的F32-F32線的剖視圖。
圖34是沿圖25的F25A-F25A線的局部放大圖。
圖35是用于說明定位的圖。
圖36是沿圖5B的F5B-F5B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37是從-K2軸方向側(cè)觀察液體導入部的圖。
圖38是裝卸單元的俯視圖。
圖39是沿F38-F38線的剖視圖。
圖40是用于說明位移機構(gòu)的圖。
圖41是裝卸單元與液體容納體的俯視圖。
圖42是相當于F41-F41局部剖視圖的第一圖。
圖43是相當于F41-F41局部剖視圖的第二圖。
圖44是相當于F42-F42局部剖視圖的第三圖。
圖45是液體容納體向裝卸單元的連接完成后的狀態(tài)(連接狀態(tài))下的剖視圖。
圖46是沿圖45的F45-F45的剖視圖。
圖47是液體容納體組裝到裝卸單元之前的第一圖。
圖48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48時的圖。
圖49是液體容納體組裝到裝卸單元之前的第二圖。
圖50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49時的圖。
圖51是液體容納體已組裝到裝卸單元時的圖。
圖52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51時的圖。
圖53是用于進一步說明液體容納體的圖。
圖54是用于說明接合部的圖。
圖55是用于說明電連接體的圖。
圖56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優(yōu)選方式的圖。
圖57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優(yōu)選配置例的圖。
[標號說明]
10:打印機(液體消耗裝置);11:記錄機構(gòu);16:供紙托盤;17:排紙托盤;20:液體供給裝置;20A: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B: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2、22A、22B:蓋部件(液體容納體容納部);23:一端部;24:另一端部;26、26A、26B:容納空間部;27:底面;30、30C、30M、30Y、30K:裝卸單元;32:第一固定部件;33:第二固定部件;35:固定部件;36:液體導入機構(gòu);37:固定部;37A:第一劃分壁;37B:第二劃分壁;37S:接納空間部;38:電連接單元(接點機構(gòu));39、39A、39B:螺旋彈簧;40:第一支撐部(可動部件、連接用部件);41:基部;41u:底部;42:供給部支撐部;46:第一側(cè)面;47:第二側(cè)面;48:基板支撐部;49:底部(底壁);50、50C、50M、50Y、50K:液體容納體(液體容納容器單元);50a:電連接體;51:容納部支撐組件;51W:周邊區(qū)域;51Y:周邊區(qū)域;52、52C、52K:液體容納部;52A:第一容納部;52B:第二容納部;53:操作部件;53A:第一部件(連結(jié)部件、把手部);53B:第二部件(推壓用部件);53C:第三部件;53fa:第一側(cè);53fb:第二側(cè);54:把持部(把手部);54A:一端部(第一把手端部);54B:另一端部(第二把手端部);55: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6: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7:液體導出部(液體供給部、流通部);58: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9:保持部(電路基板保持部)、60:接點部件;62:端子保持部;62b下端部;62u:上端部;62fa:表面;70:流路部件;99:薄膜;101:上表面;102:裝置第一面;104:裝置第二面;106:裝置第三面;107:背面;302:螺釘;302H:貫通孔;307A:第一安裝壁;307B:第二安裝壁;320:液體流通管;323:板金;325:螺旋彈簧;354:蓋部件(保護部件);357:底部;361:螺釘;362:液體供給連接部(液體導入部);362H:液體導入孔;362a:末端部;362b;基端部;364:供給部定位部;364a:第 一供給部定位部;364b:第二供給部定位部;364c:第三供給部定位部;364d: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5:引導部;366:第二支撐部(固定部);366a~366d:定位突起;366B:壁部;366H:內(nèi)側(cè)容納部;367:螺旋彈簧;368:液體導入主體部;369:液體流通部;371:第二安裝部;372:第二安裝部;374:連接流路部;374A:流路形成部;374B:連接部;374e:連接部基端部;374r:凹部;376:限制部;376A:第一限制部;376B:第二限制部;376C:第三限制部;377:第二安裝部;377M、377a、377b: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8:第一安裝部;381(381A~381I):裝置側(cè)端子;382:電連接部(供給側(cè)電連接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4: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a:第一限制部;384b:第二限制部;384c:第三限制部;384d:第四限制部;384e:卡止部;385: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裝置側(cè)定位部);385a:第一限制部;385b:第二限制部;385c:第三限制部;385d:第四限制部;385e:卡止部;387:螺旋彈簧;387A:一端部;387B:另一端部;388:保持部件;392:支撐壁部;392ta:上表面;393:肋;393ta:上表面;394:第一側(cè)壁部;395:支撐壁部;396:第二側(cè)壁部;402:第一支撐面部;403:第二支撐面部;404:第三支撐面部;406:缺口部;407:槽部;420:儲存裝置;462:卡止爪;465:誘導部;465A:第一誘導部;465B:第二誘導部;472:卡止爪;482:第一基板支撐面部;487:底部支撐面部(裝置側(cè)旋轉(zhuǎn)限制部,底外面部);489:裝置側(cè)限制部;501:一端(一端部);502:另一端部;501A:第一端部;502B:第二端部;503:第一側(cè)端(第一側(cè)端部);504:第二側(cè)端(第二側(cè)端部);511:部件定位部(卡合部、支撐部);511A:卡合部(支撐部);511B:卡合部(支撐部);511C:卡合部(支撐部);511Da、511Db:卡止爪;513:卡合部;513A:卡合部;513B:卡合部;513C:卡合部;513Da:貫通孔;515:卡合部;517:突出部;521:第一片材;522:第二片材;523:第三片材;541:把持面;542:接納空間部;545:推壓部;546:第一連接部;547:第二連接部;548:基部(連結(jié)部);549:安裝部(接合部);549A:中央部;549Ba:第一接合端部;549Bb:第二接合端部;550:導出部;551:閥機構(gòu);552:閥座;554:閥體;556:彈簧;558:內(nèi)部流路;569:底部(底外面部);572:液體供給口;573:供給連接部;577:定位部(突起);577a:第一容納體側(cè)定位部(第一突起);577b:第二容納體側(cè)定位部(第二突起);577c:第三容納體側(cè)定位部(第三突起);577d: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第四突起);580: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組;581(581A~581I):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2:電連接部(電路基板、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fa:表面;582fb:背面;583:儲存裝置;584:圓柱槽;585:圓柱孔;586:上側(cè)端部;587:下側(cè)端部;588:部件卡合部;592:第一側(cè)壁部;592t:保持部側(cè)定位部(槽部);592ta:上表面;592tb:側(cè)面;592tc:基端面;592td:底面;593:第二側(cè)壁部;593t:保持部側(cè)定位部(槽部);593ta:上表面;593tb:側(cè)面;593tc:基端面;593td:底面;594:配置部(底部);595:底部(旋轉(zhuǎn)限制部);597:限制部;599a: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599b: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602:連接器;900:液體流通管;902:罐;1000:液體消耗系統(tǒng);TP:接觸面;CT中心軸;CL:中心軸;CW:中心;GC:重心線;GP:重心:P54:中心;C54:中心線;cp:接觸部
具體實施方式
A.實施方式:
A-1.液體消耗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
圖1是表示液體消耗系統(tǒng)1000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第一立體圖。圖2是表示液體消耗系統(tǒng)1000的簡要結(jié)構(gòu)的第二立體圖。圖3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的第一圖。圖4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的第二圖。圖5A是用于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的第三圖。此外,在圖3以及圖4中示出了后述的液體容納體50卸下后的狀態(tài)。另外,在圖5A中示出了安裝有一個液體容納體50的狀態(tài)。圖1~圖5A中繪制有相互正交的X軸、Y軸和Z軸。
如圖1所示,液體消耗系統(tǒng)1000具備作為液體消耗裝置的打印機10和兩個液體供給裝置20。在液體消耗系統(tǒng)1000的使用狀態(tài)下,打印機10設置在由X軸方向和Y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水平面上。即,Z軸方向為鉛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即,-Z軸方向為鉛垂向下方向,+Z軸方向為鉛垂向上方向。液體供給裝置20向打印機10供給作為液體的墨水。液體供給裝置20上的液體容納體50(液體容納容器單元50、液體容納體單元50)能夠可裝卸地連接(安裝)在打印機10上。
打印機10為噴墨打印機。打印機10包括記錄機構(gòu)11、供紙托盤16以及排紙托盤17。在鉛垂方向的不同高度位置處設置有多個供紙托盤16。供紙托盤16設置在作為打印機10的正面的裝置第一面(裝置前表面、裝置正面)102上。在供紙托盤16上容納有記錄介質(zhì)(例如,紙張),該記錄介質(zhì)通過打印機10打印(記錄)文字等圖像。
記錄機構(gòu)11具有噴出墨水的記錄頭(未圖示)。記錄頭經(jīng)由管等流通管與液體供給裝置20連通。記錄頭利用從液體供給裝置20供給的墨水將墨水噴出到記錄介質(zhì)上從而進行記錄(打印)。已記錄的記錄介質(zhì)被排出到排紙托盤17。
兩個墨水供給裝置20經(jīng)由液體導入部362而向打印機10供給墨水。兩個液體供給裝置20設置在與打印機10的裝置第一面(亦稱作裝置前表面或裝置前壁)102交叉的裝置第二面(亦稱作裝置第一側(cè)面或裝置第一側(cè)壁)104以及裝置第三面(亦稱作裝置第二側(cè)面或裝置第二側(cè)壁)106上。在打印機10的使用狀態(tài)下,裝置第一面102~裝置第三面106均為與設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裝置第二面104與裝置第三面106相對。在此,設置在裝置第二面104上的液體供給裝置20亦稱作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設置在裝置第三面106上的液體供給裝置20亦稱作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B。此外,當不加區(qū)別使用第一和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A、20B時,則簡稱為液體供給裝置20。
如圖1所示,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包括一個作為液體容納體容納部的蓋部件22、一個液體容納體50和一個裝卸單元30(圖3)。 如圖2所示,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B包括一個作為液體容納體容納部的蓋部件22B、三個液體容納體50以及與各液體容納體50對應的三個裝卸單元30(圖4)。在此,當區(qū)別使用兩個蓋部件22時,使用標號“22A”、“22B”。另外,當區(qū)別使用四個液體容納體50時,使用標號“50K”、“50C”、“50M”、“50Y”。另外,當區(qū)別使用四個裝卸單元30時,使用標號“30K”、“30C”、“30M”、“30Y”。此外,蓋部件22、液體容納體50、裝卸單元30的個數(shù)并不限于上述個數(shù)。例如,液體容納體50可以是三個以下,也可以是五個以上。另外,裝卸單元30也可以與液體容納體50的個數(shù)對應地設置。另外,蓋部件22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此外,裝卸單元30既可以作為液體供給裝置20的構(gòu)成要素,也可以作為打印機10的構(gòu)成要素。
在四個液體容納體50中,容納(填充)有種類互不相同的墨水。在本實施方式中,黃色(Y)、品紅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墨水分別容納在不同的液體容納體50中。液體容納體50K具有容納黑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液體容納體50C具有容納青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液體容納體50M具有容納品紅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液體容納體50Y具有容納黃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如圖3和圖4所示,液體容納體50容納在由蓋部件22劃分的、用于容納液體容納體50的容納空間部26中。具體而言,液體容納體50K容納在容納空間部26A(圖3)中,液體容納體50C、50M、50Y容納在容納空間部26B(圖4)中。另外,容納空間部26內(nèi)配置有裝卸單元30。
圖3和圖4所示的裝卸單元30裝卸自如地安裝液體容納體50。裝卸單元30K配置在蓋部件22A的內(nèi)側(cè),裝卸單元30C、30M、30Y配置在蓋部件22B的內(nèi)側(cè)。如圖3所示,裝卸單元30K設置在打印機10的裝置第二面104上。如圖4所示,裝卸單元30C、30M、30Y設置在打印機10的裝置第三面106上。當液體容納體50已安裝到裝卸單元30上時,通過打印機10上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給機構(gòu)(未圖示)向打印機10的記錄頭供給容納在液體容納體50中的墨水。
如圖3所示,蓋部件22A安裝在作為打印機10的外壁的裝置第 二面104上。如圖4所示,蓋部件22B安裝在作為在打印機10的外壁的裝置第三面106上。如圖3和圖4所示,蓋部件22構(gòu)成為,以鉛垂向下方向側(cè)的一端部(底部)23為支點,通過旋轉(zhuǎn)鉛垂向上方向側(cè)的另一端部(上部)24而開閉自如。液體容納體50所容納的墨水被消耗后,使用者打開蓋部件22,將消耗了的液體容納體50從裝卸單元30上卸下。然后,使用者將新的液體容納體50安裝到裝卸單元30后將蓋部件22關閉。
如圖5A所示,蓋部件22具有底面27,該底面27形成容納空間部26的底部。底面27位于裝卸單元30的重力方向下側(cè)。底面27為液體容納體50的底部(具體而言為液體容納部52的底部)所接觸的部分。此外,也可以在底面27上設置突起部,使突起部與液體容納體50的底部接觸。
另外,例如,如裝卸單元30Y所示,裝卸單元30包括作為液體供給連接部的液體導入部362和電連接部(供給側(cè)電連接部或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供給部57(圖9)連接。液體容納體50的墨水經(jīng)由液體供給部57流向液體導入部362。液體導入部362中流通的墨水流向記錄機構(gòu)11(圖1)的記錄頭。通過作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電路基板582(圖9)與電連接部382接觸而電連接。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沿K2軸方向并排配置。K2軸方向是與Z軸方向正交,并且與由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也可以將后述的基板單元58作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
如圖5A所示,當從裝置第一面102觀察時,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分別配置在能夠目視確認的位置。具體而言,排列有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的K2軸方向與垂直于裝置第一面102的方向(X軸方向)以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a相交。在液體供給裝置20配置在相對于裝置第一面102而位于右側(cè)的裝置第三面106(圖2)上的情況下,該角度a為從K2軸向X軸左轉(zhuǎn)而形成的角度。另外,在液體供給裝置20配置在相對于裝置第一面102 而位于左側(cè)的裝置第二面104(圖1)上的情況下,該角度a為從K2軸向X軸右轉(zhuǎn)而形成的角度。換言之,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中的配置在靠近裝置第一面102側(cè)的一方(例如,液體導入部362)與配置在遠離裝置第一面102側(cè)的另一方(例如,電連接部382)相比,位于比支撐各部362、382的外壁(例如,裝置第三面106)更靠近外側(cè)(例如,+Y軸方向側(cè))的位置。
這樣,當從裝置第一面102觀察打印機10時,由于使用者能夠目視確認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因此易于識別液體容納體50與裝卸單元30的連接位置。另外,該角度a優(yōu)選為15度以上60度以下,更優(yōu)選為20度以上50度以下。這樣,不僅能夠容易地識別連接位置,還能夠抑制容納空間部26在Y軸方向上變大,從而能夠有效利用容納空間部26的空間,將裝卸單元30配置在容納空間部26中。
此外,安裝有容納黑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體50K的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圖3)的角度a可以是0度,安裝有容納黃色等彩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體50C、50M、50Y的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B(圖4)的角度a可以滿足上述角度a的范圍(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即,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的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的排列方向可以與外壁(例如,圖1的裝置第二面104)平行。一般而言,容納黑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體50K與容納彩色墨水的其他液體容納體50C、50M、50Y相比,充填更多的墨水。相應地,液體容納體50K的外形會比其他液體容納體50C、50M、50Y更大。然而,通過使與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的液體導入部362以及電連接部382對應的液體容納體50K的各部也與裝置第二面104平行,從而能夠抑制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的外形形狀與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B的外形形狀變得過于不同。
A-2.裝卸單元30的簡要結(jié)構(gòu):
圖5B是裝卸單元30的主視圖。圖5C是用于說明裝卸單元30的第一立體圖。圖6A是用于說明裝卸單元30的第二立體圖。圖5C表 示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向外側(cè)突出的第一狀態(tài)(組裝時狀態(tài))。圖6A表示可動部件40容納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狀態(tài)(安裝時狀態(tài))。圖6B為可動部件40的第一立體圖。圖6C是可動部件40的第二立體圖。圖6D是可動部件40的第三立體圖。在圖5B~圖6D中,以裝卸單元30為例進行說明,但是其他裝卸單元30K、30M、30C也具有與裝卸單元30C同樣的結(jié)構(gòu)。如圖5C所示,裝卸單元30包括固定部件35和可動部件(第一支撐部)40??蓜硬考?0能夠在+K1軸方向與-K1軸方向(第一方向、連接方向)上移動。
通過執(zhí)行以下兩項操作將液體容納體50安裝到裝卸單元30上。液體容納體50已安裝到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亦稱作“安裝狀態(tài)(連接狀態(tài))”。安裝狀態(tài)(連接狀態(tài))是指,后述的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供給部57(流通部57)與裝卸單元30的液體導入部(液體導入針)362連接且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卸單元30的電連接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電連接的狀態(tài)。在安裝狀態(tài)下,液體容納體50中容納的墨水成為能夠向打印機10側(cè)流通的狀態(tài)。此外,在本說明書中,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能夠置換為接觸部cp。
·第一操作:
在使用者使裝卸單元30成為第一狀態(tài)之后,將液體容納體50向可動部件40組裝。
·第二操作:
在第一操作之后,使用者通過液體容納體50將可動部件40向固定部件35側(cè)推進從而使裝卸單元30成為第二狀態(tài)。
在裝卸單元30的第二狀態(tài)下,通過鎖定機構(gòu)限制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此外,在第二狀態(tài)下,通過將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向內(nèi)側(cè)方向(-K1軸方向、第一方向)推壓,從而解除鎖定機構(gòu)的鎖定。由此,通過移動可動部件40而使其相對于固定部件35向外側(cè)(+Z軸方向)突出,從而能夠?qū)⒀b卸單元30的狀態(tài)從第二狀態(tài)切換為第一狀態(tài)。
如圖5B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向重力向上方向突出的第一安裝壁307A以及向重力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安裝壁307B。在第一安裝壁307A中形成有兩個貫通孔302H,在第二安裝壁307B中形成有兩個貫通孔302H。將作為固定部件的螺釘302(圖5C)插入各貫通孔302H中,裝卸單元30(具體而言為固定部件35)通過四個螺釘302而固定在打印機10的面104、面106(圖3以及圖4)上。具體而言,裝卸單元30K(圖3)通過多個螺釘302而固定在第二面104上,裝卸單元30C、30M、30Y(圖4)通過多個螺釘302而固定在第三面106上。
如圖5B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和接點機構(gòu)(電連接單元)38。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具有液體導入部362。通過將液體容納體50上的后述液體供給部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從而使容納在液體容納體50中的墨水流通。液體導入部362與打印機10的記錄頭連通。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和接點機構(gòu)38分別固定在固定部件35上,從而借助固定部件35而與打印機10的記錄頭連通。
液體導入部362為墨水能夠在內(nèi)部流通的針狀。液體導入部362沿中心軸CL延伸。將沿該中心軸CL的方向(液體導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為K1軸方向。K1軸方向與Z軸方向正交。將與K1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K2軸方向。由K1軸方向和K2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與由圖1所示的X軸方向和Y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平行。在K1軸方向中,朝向打印機10的外側(cè)的方向為+K1軸方向,朝向打印機10的內(nèi)側(cè)的方向為-K1軸方向。
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和接點機構(gòu)38沿K2軸方向并排配置。另外,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液體導入部(液體供給連接部)362和接點機構(gòu)38的電連接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鄰接配置在K2軸方向上。K2軸方向中的從液體導入機構(gòu)36指向接點機構(gòu)38的方向為+K2軸方向,K2軸方向中的從接點機構(gòu)38指向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方向為-K2軸方向。另外,在裝卸單元30中,Z軸方向亦稱作“高度方向”,K1軸方向亦稱作“寬度方向”,K2軸方向亦稱作“進深方向”。
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具有液體導入主體部368、液體導入部362以及供給部定位部364。通過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容納體50上的后述液體供給部連接,容納在液體容納體50中的墨水流通。液體導入部362通過液體流通管320而與打印機10的記錄頭連通。液體流通管320是具有撓性的軟管。通過可動部件40的移動,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圖9)向-K1軸方向(第一方向)移動,從而使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
如圖5C所示,液體導入部362為墨水能夠在內(nèi)部流通的針狀。液體導入部362沿中心軸CL延伸。將沿該中心軸CL的方向(液體導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為K1軸方向。K1軸方向與Z軸方向以及K2軸方向正交。由K1軸方向和K2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與由圖1所示的X軸方向和Y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平行。在K1軸方向中,指向打印機10的外側(cè)的方向為+K1軸方向,指向打印機10的內(nèi)側(cè)的方向為-K1軸方向。液體導入部362與供給部定位部364以從液體導入主體部368向+K1軸方向側(cè)突出的方式設置在液體導入主體部368中。
如圖5B所示,供給部定位部364以中心軸CL(圖5C)為中心設置在液體導入部362的周圍。供給部定位部364在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時進行液體供給部57在與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沿與Z軸方向和K2軸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的定位。
供給部定位部364具有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第二供給部定位部364b、第三供給部定位部364c和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4d。第一~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均為從液體導入主體部368突出的部件。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比其他供給部定位部364b~364d更向+K1軸方向突出。另外,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正上方,并且比液體導入部362更向+K1軸方向突出。即,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以覆蓋液體導入部362的上側(cè)的方式配置。
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重力向上方向(+Z軸方向)側(cè)。第二供給部定位部364b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K2軸 方向側(cè)。第三供給部定位部364c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K2軸方向側(cè)。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4d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Z軸方向)側(cè)。第一與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在重力方向上隔著液體導入部362而相對。第二與第三供給部定位部364b、364c在K2軸方向上隔著液體導入部362而相對。
第一~第四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均具有與液體導入部362相對的平面。通過使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供給部57與該平面抵接,從而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在與K1軸方向垂直的面方向上的定位。
如圖5B和圖6A所示,液體導入主體部368還具有引導部365,該引導部365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側(cè)。引導部365為從液體導入主體部368的下端部向+K1軸方向延伸的板狀部件。引導部365配置在可動部件40上的作為后述貫通孔的誘導部465內(nèi)。在誘導部465內(nèi)在Z軸方向設置有些許游隙以配置引導部365。由此,當可動部件40在K1軸方向上移動時,能夠微調(diào)可動部件40在Z軸方向上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位置。此外,將在后文對其詳細說明。
如圖5B~圖6A所示,接點機構(gòu)38包括: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九個)裝置側(cè)端子381的電連接部(主體側(cè)電連接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以及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兩個)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電連接部382的裝置側(cè)端子381與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接觸而電連接。由此,能夠在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與打印機10之間進行各種信息(例如,液體容納體50中的墨水顏色和制造年月日)的通信。裝置側(cè)端子381由能夠彈性變形的金屬制的板簧形成。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配置在K2軸方向(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和接點機構(gòu)38所排列的方向)上隔著電連接部382的裝置側(cè)端子381的兩側(cè)。當向裝卸單元3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進行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相對于電連接部382的最終定位。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為沿K1軸方向延伸的部件。此外,將在后文詳細說明裝置側(cè)基 板定位部384、385。
固定部件35具有作為蓋部的保護部件354。保護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蓋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上部。另外,保護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蓋接點機構(gòu)38的上部。即,保護部件354位于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液體導入部362以及接點機構(gòu)38的電連接部382的上側(cè),并且配置成從打印機10的壁面(例如,圖2的裝置第三面106)向+K1軸方向側(cè)(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由此,能夠降低蓋部件22開閉時等從裝卸單元30的上側(cè)侵入到容納空間部26內(nèi)的垃圾等異物附著在液體導入部362和電連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異物混入從液體容納體50供給打印機10的墨水中。另外,能夠降低異物附著在電連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夠抑制電連接部382與后述的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之間發(fā)生連接不良。另外,通過保護部件354,能夠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觸到液體導入部362和電連接部382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導入部362和電連接部382破損的可能性。
如圖5C所示,可動部件40構(gòu)成為能夠相對于固定部件35沿K1軸方向移動。可動部件40包括基部41、供給部支撐部42和基板支撐部48?;?1形成位于可動部件40的+K1軸方向側(cè)的前表面(前壁)?;?1與Z軸方向以及K2軸方向大致平行。供給部支撐部42以及基板支撐部48均與基部41連接。供給部支撐部42以及基板支撐部48均為從基部41向+Z軸方向側(cè)(上側(cè))延伸的部件?;?1上形成有沿K1軸方向貫通的孔即誘導部465。誘導部465形成在供給部支撐部42的正下方。
供給部支撐部42為用于確定液體容納體50(具體而言為液體供給部)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位置的部件。另外,供給部支撐部42通過與液體容納體50的后述容納部支撐組件51接觸從而支撐容納部支撐組件51,以使液體容納部52位于容納部支撐組件51的重力向下方向側(cè)。當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供給部支撐部42設置在與液體導入部362重合的位置。供給部支撐部42以朝向-Z軸方向 形成凹狀的方式設置。在供給部支撐部42的K2軸方向上的兩側(cè)形成有槽部407。通過液體容納體50的后述定位部伸入到槽部407中,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上的液體供給部的移動,并進行液體容納體50相對于裝卸單元30的一定程度的定位。即,通過劃分形成供給部支撐部42的多個面部(例如,第一支撐面部402、第二支撐面部403、第三支撐面部404),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上的液體供給部的移動,以進行液體容納體50相對于裝卸單元30的一定程度上的定位。在供給部支撐部42的位于液體導入部362側(cè)的第一支撐面部402上形成有缺口部406。缺口部406為+Z軸方向側(cè)開口的凹狀。當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缺口部406設置在與液體導入部362重合的位置。在使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移向+K1軸方向的最遠處的第一狀態(tài)下,缺口部406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K1軸方向側(cè)。另外,如圖6A所示,在第二狀態(tài)下,液體導入部362的末端位于缺口部406內(nèi)。
基板支撐部48是用于確定液體容納體50(具體而言為電路基板)相對于接點機構(gòu)38的位置的部件。當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基板支撐部48設置在與接點機構(gòu)38重合的位置?;逯尾?8以朝向-Z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方式設置。通過劃分形成基板支撐部48的多個面部(例如,第一基板支撐面部482),從而對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的移動進行限制。
如上所述,可動部件40用于將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因此,可動部件40亦稱作“連接用部件40”,連接用部件40被容納不同顏色墨水的多個液體容納體50K、50C、50M和50K中的應與裝卸單元30連接的液體容納體50K、50C、50M和50K所容納的墨水的顏色著色。例如,與容納黃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體50Y連接的裝卸單元30Y上的連接用部件40被黃色著色。在此,“被墨水的顏色著色”包括被與墨水顏色同色系的顏色著色的情況。“同色系的顏色”只要為使用者通過目視確認連接用部件40從而能夠識別應被連接的液體容納體50的范圍的顏色即可。例如,“同色系的顏色”是指JIS規(guī)格(JIS Z 8102)所采用的20色色相環(huán)(亦稱作修正孟塞爾色相環(huán)。)中,色相差為“0(零)~3”的顏色。
如圖6D所示,基板支撐部48的底部41u(基部41的上部)的一部分形成裝置側(cè)旋轉(zhuǎn)限制部487。裝置側(cè)旋轉(zhuǎn)限制部487是比底部41u的其他部分更向+Z軸方向側(cè)突出的部件。裝置側(cè)旋轉(zhuǎn)限制部487通過與液體容納體50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的旋轉(zhuǎn)。另外,基板支撐部48具有設置在基部41的背面上的裝置側(cè)限制部489。裝置側(cè)限制部489是形成在從基部41的背面的底部延伸至上部的肋。裝置側(cè)限制部489通過與液體容納體50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K1軸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
如圖6B~圖6D所示,可動部件40還具有第一側(cè)面(第一側(cè)壁)46、第二側(cè)面(第二側(cè)壁)47和底部(底壁)49?;?1、第一側(cè)面46以及第二側(cè)面47均為從基部49向+Z軸方向側(cè)延伸的部件。第一側(cè)面46與及第二側(cè)面47彼此相對。第一側(cè)面46和第二側(cè)面47與Z軸方向以及K1軸方向大致平行。底部49與K1軸方向以及K2軸向大致平行。
如圖6D所示,在第一側(cè)面46上設置有卡止爪462。另外,與第一側(cè)面46同樣,在第二側(cè)面47上形成有卡止爪472(圖6G)。卡止爪462、472通過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從而防止可動部件40向+K1軸方向側(cè)過度移動。由此,能夠防止可動部件40從固定部件35脫落。
A-3.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簡要結(jié)構(gòu):
圖6E是裝卸單元30的立體圖。圖6F是裝卸單元30的分解立體圖。圖6G是沿圖5B的F5Ba-F5Ba線的剖視圖。為了易于理解,在圖6E中還示出了組裝在裝卸單元30的液體容納體50上的容納部支撐組件51。另外,為了易于理解,在圖6F中對可動部件40的-K軸方向側(cè)端面施加了單向陰影線。另外,在圖6G中,為了易于理解也圖示了液體容納體50。
如圖6E以及6F所示,液體導入機構(gòu)36通過螺釘361而安裝在固定部件35(具體而言為第二固定部件33)上。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具 有作為直接安裝在固定部件35上的第二支撐部的固定部366和作為施力部件的螺旋彈簧367。
螺旋彈簧367插入固定部366中。螺旋彈簧367的一端部比固定部366更向-K1軸方向側(cè)突出,螺旋彈簧367的另一端部比固定部366更向+K1軸方向側(cè)突出。通過螺旋彈簧367,液體導入部362被壓向+K1軸方向側(cè)。固定部366將包含液體導入部362的液體導入機構(gòu)36支撐為能夠在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是指沿與K2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此外,將在后文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6F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第一固定部件32、第二固定部件33和板金323。第二安裝壁307B設置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上,第一安裝壁307A設置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第一固定部件32是用于支撐第二固定部件33的輔助部件。在第一固定部件32與可動部件40之間配置有作為施力部件的兩個螺旋彈簧39A、39B。螺旋彈簧39A、39B在K2軸方向上配置在夾著接點機構(gòu)38和液體導入機構(gòu)36的位置。此外,在不加區(qū)別使用兩個螺旋彈簧39A、39B的情況下,使用標號“39”。
螺旋彈簧39的一端與第一固定部件32抵接,螺旋彈簧39的另一端與可動部件40抵接。另外,可動部件40的彈簧支座49A被插入螺旋彈簧39A的另一端部側(cè),可動部件40的彈簧支座49B被插入螺旋彈簧39B的另一端部側(cè)。此外,在不加區(qū)別使用兩個彈簧支座49A、49B的情況下,使用標號“49”。
裝卸單元30處于圖6A所示的第二狀態(tài)時,螺旋彈簧39朝著+K1軸方向側(cè)對可動部件40施力。在第二狀態(tài)下,通過未圖示的鎖定機構(gòu)來限制可動部件40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通過解除鎖定機構(gòu)的鎖定,可動部件40因螺旋彈簧39的作用力而被壓向+K1軸方向側(cè),從而使裝卸單元30成為圖5C所示的第一狀態(tài)。如圖6G所示,卡止爪462、472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以使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不過度移向+K1軸方向側(cè)。由此,防止可動部件40從固定部件35 脫落。
如圖6E以及6F所示,板金323板金323通過螺釘325安裝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
A-4.接點機構(gòu)38以及裝卸單元30的詳細結(jié)構(gòu):
以下利用圖6E、圖6F、圖6G以及圖6H~圖6V對接點機構(gòu)38以及裝卸單元30的詳細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圖6H是裝卸單元30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6I是裝卸單元30的俯視圖。圖6J是沿圖6I的F6I-F6I線的剖視圖。圖6K是圖6J的區(qū)域R6J的局部放大圖。圖6L是接點機構(gòu)38安裝到固定部件35后的立體圖。圖6M是固定部件35的立體圖。圖6N是裝卸單元30C的主視圖。圖6O是沿圖6N的F6N-F6N線的剖視圖。圖6P是接點機構(gòu)38的立體圖。圖6Q是接點機構(gòu)38的立體圖。圖6R是圖6E的后視圖。圖6S是圖6R的立體圖。圖6T是接點機構(gòu)38的立體圖。圖6U是接點機構(gòu)38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的放大圖。圖6V是電連接部382的立體圖。此外,在圖6I中還圖示出了液體容納體50。在圖6N、圖6P、圖6Q中也圖示出了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圖6R省略了圖6E的板金323以及螺旋彈簧325的圖示。
如圖6L以及圖6M所示,第二固定部件33具有安裝接點機構(gòu)38的固定部37。接點機構(gòu)38以留有些許游隙的方式安裝在固定部37上。由此,接點機構(gòu)38的電連接部382能夠在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沿與Z軸方向和K2軸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位移。此外,將在后文對其詳細說明。
如圖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接納接點機構(gòu)38的接納空間部37S。另外,固定部37具有劃分接納空間部37S的第一劃分壁37A以及第二劃分壁37B。第一劃分壁37A形成接納空間部37S的-K2軸方向側(cè)的側(cè)面。第二劃分壁37B形成接納空間部37S的+K2軸方向側(cè)的側(cè)面。
第一劃分壁37A具有第一安裝部377(右側(cè)第一安裝部377)、第二安裝部371(右側(cè)第二安裝部371)和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第一安裝部377和第二安裝部371是用于安裝接點機構(gòu)38的部分。 第一安裝部377是面對接納空間部37S的凹槽。第二安裝部371是接納接點機構(gòu)38的一部分的貫通孔。此外,第二安裝部371只要是接納接點機構(gòu)38的一部分的形狀即可,也可以是凹槽狀。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是面向重力向下方向的面。在液體容納體50的基板單元58(圖7)與接點機構(gòu)38的電連接部382連接時,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與基板單元58抵接,從而限制基板單元58向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上側(cè)移動。
第二劃分壁37B的配置位置與第一劃分壁37A不同,但是形狀相同。即,第二劃分壁37B具有圖6R所示的第一安裝部378(左側(cè)第一安裝部378)、圖6M所示的第二安裝部372(左側(cè)第二安裝部372)和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b(圖6M)。第一安裝部378與第一劃分壁37A的第一安裝部377結(jié)構(gòu)相同,第二安裝部372與第一劃分壁37A的第二安裝部371結(jié)構(gòu)相同。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b與第一劃分壁37A的結(jié)構(gòu)相同。此外,在不加區(qū)別使用兩個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377b的情況下,使用標號“377M”。
如圖6O所示,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M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的重力向上方向側(cè)。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M的+K1軸方向側(cè)端部為錐形。另外,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M的-K1軸方向側(cè)端部形成水平面。另外,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M的+K1軸方向側(cè)端部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的+K1軸方向側(cè)。
圖6P所示,接點機構(gòu)38包括作為施力部件的螺旋彈簧387、電連接部382(圖5B)和保持電連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
如圖6J所示,板金323的凸部(彈簧支座)被插入螺旋彈簧387的一端部387A側(cè)。由此,螺旋彈簧387的一端部387A側(cè)被板金323支撐。螺旋彈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內(nèi)側(cè)。另外,如圖6J以及6R所示,在保持部件388的內(nèi)側(cè)設置有作為彈簧支座的肋393。螺旋彈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通過保持部件388的背面壁(-K1軸方向側(cè)的壁)的開口而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內(nèi)側(cè)。并且,肋393插入另一端部387B中。由此,螺旋彈簧387的另一端 部387B被保持部件388支撐。螺旋彈簧387沿+K1軸方向側(cè)對保持部件388施力。
如圖6P、圖6Q和圖6T所示,保持部件388具有第一側(cè)壁部394和第二側(cè)壁部396。第一側(cè)壁部394和第二側(cè)壁部396相對。第一側(cè)壁部394位于+K2軸方向側(cè),第二側(cè)壁部396位于-K2軸方向側(cè)。第一側(cè)壁部394以及第二側(cè)壁部396是大致沿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面。
如圖6P以及6Q所示,接點機構(gòu)38具有作為定位部(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的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裝置側(cè)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裝置側(cè)定位部)385。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進行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582(具體而言為圖13A所示的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與電連接部382的裝置側(cè)端子381之間的定位。通過該定位,從而在+K1軸方向(第一方向)以及與+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沿與Z軸方向和K1軸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進行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與裝置側(cè)端子381之間的定位。
第一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4和第二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5隔著電連接部382配置在K2軸方向上。第一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4和第二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5僅配置位置不同,形狀是相同的。
第一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4和第二接點機構(gòu)側(cè)定位部385均為沿K1軸方向(連接方向)延伸的部件。如圖6P所示,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從第一側(cè)壁部394向外側(cè)突出。如圖6Q所示,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從第二側(cè)壁部396向外側(cè)突出。
如圖6P所示,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在-K1軸方向側(cè)的端部上具有卡止部384e。如圖6Q所示,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在-K1軸方向側(cè)的端部上具有卡止部385e。如圖6L以及圖6M所示,卡止部384e卡在第二安裝部372的壁面上,卡止部385e卡在第二安裝部371的壁面上(未圖示)。由此,限制保持部件388因螺旋彈簧387(圖6J)沿+K1軸方向側(cè)施力而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
如圖6U所示,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在+K1軸方向側(cè)的端部上 具有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進行液體容納體50的基板單元58(圖9)相對于電連接部382的定位。該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軸方向)以及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與由Z軸方向和K2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
如圖6U所示,第一限制部384a形成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4b形成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的側(cè)面。如圖6T以及圖6U所示,第三限制部384c形成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4d形成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4a位于+Z軸方向側(cè),第二限制部384b位于-K2軸方向側(cè),第三限制部384c位于+K1軸方向側(cè),第四限制部384d位于-Z軸方向側(cè)。各限制部384a~384d分別為大致平面。
如圖6T所示,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也具有與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相同的結(jié)構(gòu)。即,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具有第一限制部385a、第二限制部385b、第三限制部385c和第四限制部385d。第一~第四限制部385a~385d進行液體容納體50的基板單元58(圖9)相對于電連接部382的定位。與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同樣,該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軸方向)以及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與由Z軸方向和K2軸方向所規(guī)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第一限制部385a形成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5b形成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的側(cè)面。第三限制部385c形成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5d形成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5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5a位于+Z軸方向側(cè),第二限制部385b位于+K2軸方向側(cè),第三限制部385c位于+K1軸方向側(cè),第四限制部385d位于-Z軸方向側(cè)。各限制部385a~385d分別為大致平面。
如圖6T所示,電連接部82被保持在保持部件388的位于+K1軸方向側(cè)的部分。如圖6V所示,電連接部382具有保持在保持部件388上的端子保持部62、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九個裝置側(cè)端子381A~381I以及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連接器602。在不加區(qū)別使用九個裝置側(cè)端子381A~381I的情況下,使用標號“381”。
如圖6T所示,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使下端部62b位于上端部62u的-K1軸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裝置側(cè)端子381的一端部從表面62f露出。裝置側(cè)端子381的另一端部與連接器602(圖6V)電連接。連接器602通過打印機10的控制部和配線而電連接。
如圖6V所示,構(gòu)成裝置側(cè)端子組的多個裝置側(cè)端子381A~381I以在Z軸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兩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與K2軸方向平行。
如圖6P以及圖6Q所示,第一側(cè)壁部394具有向+K2軸方向側(cè)(外側(cè))突出的支撐壁部392。支撐壁部392設置在第一側(cè)壁394的上部。支撐壁部392為沿K1軸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二側(cè)壁部396具有向-K2軸方向側(cè)(外側(cè))突出的支撐壁部395。支撐壁部395與第一側(cè)壁394的支撐壁部392形狀相同。
上述保持部件388上的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支撐壁部392和支撐壁部395是用于將保持部件388支撐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的部件,以使保持部件388能夠在與K1軸方向垂直的面內(nèi)方向上位移。將在下文中對該可位移機構(gòu)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6R所示,支撐壁部392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裝部377中,支撐壁部395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裝部378中。另外,卡止部385e插入第二安裝部371中,卡止部384e插入第二安裝部372中。支撐壁部392、395至少在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具有間隙(游隙),以插入第一安裝部377、378中。卡止部385e、384e至少在K2軸方向上具有間隙(游隙),以插入第二安裝部371、372中。由此,保持電連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以能夠在與K1軸方向垂直的面內(nèi)方向(Z軸方向和K2軸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裝在固定部件35上。
如圖6K所示,通過使作為后述的液體容納體50的電路基板保持部59上的作為突起的限制部597與設置在可動部件40上的裝置側(cè)限制部489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K1軸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
A-5.液體容納體50的結(jié)構(gòu):
圖7是液體容納體50的第一立體圖。圖8是液體容納體50的第二立體圖。圖8A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主視圖。圖8B是液體容納體50的后視圖。在圖7、圖8、圖8A和圖8B中,圖示有液體容納體50已安裝到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安裝狀態(tài))下的Z軸、K1軸、K2軸。另外,圖7、圖8、圖8A和圖8B圖示了充填有作為液體的墨水、且向裝卸單元30安裝之前(墨水被打印機10消耗之前)的狀態(tài)(未使用狀態(tài)、初始狀態(tài))下的液體容納體50。此外,對于此后的附圖,根據(jù)需要也圖示了互相正交的Z軸、K1軸、K2軸。在圖7以后的附圖中,雖然以液體容納體50C為例對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但液體容納體50K、50M、50Y均與液體容納體50C結(jié)構(gòu)相同。
另外,相互正交的Z軸、K1軸、K2軸能夠定義如下。在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的狀態(tài)下,Z軸方向為重力方向(鉛垂方向)。+Z軸方向為重力向上方向(鉛垂向上方向、反重力方向),-Z軸方向為重力向下方向(鉛垂向下方向)。沿K1軸的方向即K1軸方向(第一方向)為水平方向。另外,-K1軸方向為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的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方向(移動方向、第一方向)。即,如后所述,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后述的液體供給單元55(圖7)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液體供給單元55(具體而言為液體供給部57)與設置在打印機10的液體導入部(液體接收部)362連接,基板單元58(具體而言為電連接部582)與設置在打印機10的電連接部382(圖5C)連接。另外,+K1軸方向為將液體容納體50從打印機10卸下時的卸下方向。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的-K1軸方向,但是不限于此。連接方向只要包含水平方向分量即可。另外,K2軸方向(第二方向)為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以及第一方向(K1軸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圖7所示,液體容納體50包括液體容納部(液體容納袋)52以及安裝在液體容納部52上的容納部支撐組件51。液體容納部52能夠容納作為液體的墨水。液體容納部52以外表面(袋面)露出的狀態(tài)安裝在容納部支撐組件51(操作部件53)上。即,液體容納部52構(gòu)成為能夠從外部目視確認,而不是容納在容器(case)等中。隨著容納的墨水的減少,液體容納部52的容積減小。
液體容納部52具有第一片材521、第二片材522以及第三片材523。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劃分用于在內(nèi)側(cè)容納墨水的空間部。在此,在液體容納部52中,將安裝有操作部件53(容納部支撐組件51)的一側(cè)作為一端(一端部、上端、上端部)501側(cè),將與一端501相對的一側(cè)作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底端部)502側(cè)。并且,在液體容納部52中,將一端側(cè)(+K2軸方向側(cè))作為第一側(cè)端(第一側(cè)端部)503側(cè),將另一端側(cè)(-K2軸方向側(cè))作為第二側(cè)端(第二側(cè)端部)504側(cè)。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以及基板單元58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在本實施方式中,沿K1軸方向觀察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供給部55以及基板單元58位于至少與一端部501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液體供給部55在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支撐液體容納部52。具體而言,如后所述,液體供給部55(具體而言為后述的定位部56)支撐在可動部件40的供給部支撐部42(圖5)上,從而支撐液體容納部52。
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基板單元58在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與液體供給部55一起支撐液體容納部52。具體而言,如后所述,基板單元58(具體而言為后述的電路基板保持部59)支撐在可動部件40的基板支撐部48(圖5)上,從而支撐液體容納部52。
如圖8A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狀態(tài)下,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沿K2軸方向(第二方向)并排配置。即,當沿K2軸方向的方向觀察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以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參照后述的圖17H)。
如圖7和圖8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構(gòu)成液體容納部52的側(cè)面。另外,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第三片材523構(gòu)成液體容納部52的底面。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相對配置。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彼此的周邊區(qū)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具體而言,周邊區(qū)域51W中的一端501側(cè)部分、第一側(cè)端503側(cè)部分以及第二側(cè)端504側(cè)部分熔接在一起。為了便于理解,在圖7和圖8中,對第一片材521與第二片材522熔接起來的部分施加了交叉陰影線。另外,在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501(具體而言為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一端)與容納部支撐組件51(操作部件53)熔接在一起。即,容納部支撐組件51(操作部件53)為能夠安裝在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501上的部件。操作部件53是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的部件。為了便于理解,在圖7和圖8中,對容納部支撐組件51與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實線的單向陰影線。第一以及第二片部件521、522通過熔接而安裝在操作部件53的安裝部(接合部)549上,將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7所示,第三片材523的周邊區(qū)域51Y與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的周邊區(qū)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對第三片材523與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單點劃線表示的單向陰影線。這樣一來,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容納部52為將三個片材521、522、523通過熔接等而粘接的類型(即,具有底面的袋型(pouch type))。
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均為具有撓性的部件。使用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龍、聚乙烯等作為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材料(材質(zhì))。另外,可以使用將多個由這些材料構(gòu)成的薄膜層疊起來的層疊結(jié)構(gòu)來形成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在這種層疊結(jié)構(gòu)中,例如,可以用耐沖擊性優(yōu)異的PET或者尼龍來形成外層,用耐墨水性優(yōu)異的聚乙烯來形成內(nèi)層。并且,可以將具有氣相沉積(vapor deposition)有鋁等鍍層的薄膜作為層疊結(jié)構(gòu)的一個構(gòu)成部件。由此,能夠提高氣體阻隔性能,從而能夠抑制例如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的濃度變化。這樣,能夠任意設定液體容納部52的材質(zhì)。
并且,液體容納部52的形狀和大小均能夠任意設定。例如,可以使容納黑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52K的容積(大小)大于容納其他顏色(例如,青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部52C。再例如,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部52為通過熔接等方式而將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粘接的類型,但也可以是將第三片材523省略,并通過熔接等方式將第一片材521與第二片材522粘接的類型(即,枕型(pillow type))。在此,如上所述,液體容納部52與操作部件53為分體部件。因此,在操作部件53使用相同部件的同時,仍然能夠容易地變更液體容納部52的種類(形狀、大小和材質(zhì))。即,由于能夠根據(jù)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液體的特性和量等設定液體容納部52的形狀、大小和材質(zhì),因此能夠提高設計的自由度。
容納部支撐組件51包括操作部件(把手部)53、液體供給單元55和基板單元58。操作部件53為在K1軸方向上開口的框狀部件。操作部53具有:把持部54,其位于+Z軸方向側(cè)的端部;以及推壓部545(圖8),其位于-Z軸方向側(cè)端部。把持部54為使用者支撐(把持)液體容納體50的部分。因此,能夠?qū)殉植?4稱作“把手部54”或者“把手部分54”。把持部54沿K2軸方向延伸。此外,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口”字狀,但也可以形成為“C”字狀或“T”字狀。
如圖7所示,液體容納體50包括液體容納部52和操作部件(連結(jié)部件、把手部)53。操作部件53安裝在液體容納部52上。操作部件53包括把持部(支撐部)54、液體供給單元55、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以及推壓部545(圖8)。液體供給單元55為與裝卸單元30上的液體導入部362以及供給部支撐部42(圖6)所對應的部分?;鍐卧?8為與裝卸單元30上的電連接部382以及基板支撐部48(圖6)所對應的部分。
當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推壓部545為被使用者推壓的部分。即,推壓部545為手動推壓的部分。通過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cè)推動推壓部545,使組裝有液體容納體50的可動部件40 (圖6I)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推壓部545設置在操作部件53中的設置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基板單元58的一側(cè)的相反側(cè)。推壓部545以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由此,能夠易于識別推壓部545與其他部分。
液體容納體50還具有流路部件70,其用于使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向液體供給單元55(具體而言為后述的液體供給部)流通。在本實施方式中,流路部件70為管子(tube)。流路部件70配置在液體容納部52的內(nèi)側(cè)。
如利用圖8A進行的如下說明所述,液體容納體50的各部具有以下關系。將沿著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的長度方向(K2軸方向)的把持部54的寬度設為寬度W54。另外,將沿著接合部549的長度方向(K2軸方向)的接合部549的寬度設為寬度W549。寬度W54為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把持部54的一端部(第一把手端部)54A與另一端部(第二把手端部)54B的距離。在該情況下,寬度W54小于寬度W549。另外,在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位于把持部54的兩端部54A、54B之間。
另外,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在第二方向(K2軸方向、長度方向)上配置在隔著把手部54的中心P54(中心線C54)的位置。此外,中心線C54為沿著穿過中心P54的Z軸方向的線。
另外,將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的第二方向(K2軸方向)上的一側(cè)的端部作為第一端部501A,將另一側(cè)的端部作為第二端部501B。在該情況下,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第二方向(K2軸方向)上的比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中心線C52)的位置。此外,中心線C52為沿穿過中心P52的Z軸方向的線。在本實施方式中,中心線C52與中心線C54大致重合。
如圖7所示,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均設置在操作部件53的-Z軸方向側(cè)的端部。液體供給單元55和基板單元58并排設置 在K2軸方向上。液體供給單元55具有將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向外部(例如,圖5B的液體導入部362)供給的功能?;鍐卧?8具有與接點機構(gòu)38的裝置側(cè)端子381電連接的功能。液體供給單元55和基板單元58以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的突出方向相同。此外,基板單元58的突出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另外,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部57以相對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一側(cè)(-K1軸方向側(cè))的方式從操作部件53突出。
圖9是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第一立體圖。圖10是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第二立體圖。圖11是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第三立體圖。圖12是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第四立體圖。圖13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主視圖。圖14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后視圖。圖15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16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一部分的右視圖。圖16A是沿圖13的F13-F13線的剖視圖。圖16B是電路基板582的主視圖。圖16C是圖16B的F16B向視圖。圖16D是沿圖13的F13a—F13a線的局部剖視圖。圖16E是槽部593t的立體圖。圖16F是槽部592t的立體圖。在圖9~圖16A中,省略液體容納體50上的液體容納部52的圖示。
在此,對于操作部件53,Z軸方向亦稱作“高度方向”、K1軸方向亦稱作“厚度方向”、K2軸方向亦稱作“寬度方向”。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寬度方向”與液體容納體50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寬度方向”對應。在本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體50的高度、寬度、厚度的長度依次增大。
如圖9和圖10所示,操作部件53除了把持部54之外,還包括第一連接部546、第二連接部547、基部548以及安裝部549,該安裝部549通過熔接等方式安裝液體容納部52。
把持部54、第一連接部546、第二連接部547和基部548均為棒狀。由把持部54、第一連接部546、第二連接部547和基部548形成框狀部件。由此,在操作部件53中劃分形成用于接納使用者的手的 大致矩形形狀的接納空間部542。如圖11所示,把持部54具有與接納空間部542相鄰的把持面(支撐面)541。在安裝狀態(tài)下,把持面541為與Z軸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把持部54為能夠被把持的部分。把持部54為使用者把持液體容納體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K2軸方向延伸。如圖11所示,把持部54具有與接納空間部542相鄰的把持面(支撐面)541。把持面541為使用者直接支撐(把持)的部分。在液體容納體50已安裝到裝卸單元30的安裝狀態(tài)下,把持面541為與Z軸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如圖9所示,基部548沿K2軸方向延伸。基部548上安裝有液體供給單元55和基板單元58。即,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借助基部548而彼此連結(jié)。由此,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基板單元58與基部54的動作進行連動。即,使用者通過操作一個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基部548)的動作,就能夠操作用于將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的、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動作。
如圖9所示,第一連接部546為從把持部54的K2軸方向的一端部向基部548側(cè)(-Z軸方向側(cè)、圖7所示的液體容納部52側(cè))延伸的部件。第二連接部547為從把持部54的K2軸方向的另一端部向基部548側(cè)(-Z軸方向側(cè)、圖7所示的液體容納部52側(cè))延伸的部件?;?48為隔著接納空間部542與把持部54相對的部分。基部548沿K2軸方向延伸。在基部548上安裝有后述的定位部56、電路基板保持部(接觸部配置部、基板保持部)59以及推壓部545(圖12)。即,液體供給單元55的定位部56與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接觸部配置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借助基部548而相互連結(jié)。由此,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基部548的動作連動。即,使用者通過操作一個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基部548)的動作,就能夠操作用于將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的、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動作。在此,“連結(jié)”是指,被連結(jié)的部件之間以相互連動而進行動作的方式連接。安裝部(接合部)549隔著基部548位于把持部54所在的一側(cè)的相反側(cè)。安裝部549與基部548 鄰接。安裝部549沿K2軸方向延伸。安裝部549為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501(圖7)通過熔接等進行安裝的部分(被接合的部分)。安裝部549與操作部件53連結(jié)。另外,如圖13和圖16A所示,安裝部549具有導出部550,該導出部550用于使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流向液體供給部57。通過流路部件70與導出部550連接,流經(jīng)流路部件70的墨水經(jīng)由導出部550流向液體供給部57。此外,為了便于理解,在圖13和圖14中,對安裝部549上安裝有液體容納部52的部分施加了單向陰影線。
如圖9和圖10所示,液體供給單元55包括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和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然而,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與液體供給部57為分體結(jié)構(gòu),并與液體供給部57之間形成有小空隙。液體供給單元55(定位部56)設置成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
液體供給部57使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向打印機10流通。液體供給部57具有作為一端的液體供給口572以及作為另一端的供給連接部573。液體供給口572與液體容納部52的內(nèi)部連通,使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機10)。在向打印機10供給墨水時,液體供給部57從操作部件53向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K1軸方向)延伸。液體供給口572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被插入液體導入部362(圖5B)。液體供給口572規(guī)定與把持面541垂直的平面(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規(guī)定的平面)。液體供給口572朝著第一方向(K1軸方向)開口。具體而言,液體供給口572朝著第一方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開口。在此,開口方向為與液體供給口572規(guī)定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部的方向。此外,液體供給口572不限于朝第一方向開口的方式,只要是朝著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開口即可。
供給連接部573與操作部件53連接。液體供給部57為沿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延伸的筒狀部件(環(huán)狀部件)。液體供給部57設置成比操作部件53更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
液體供給部57具有中心軸CT。中心軸CT與K1軸方向平行。在此,在K1軸方向中,從液體供給口572指向供給連接部573的方向為+K1軸方向,從供給連接部573指向液體供給口572的方向為-K1軸方向。
如圖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與液體供給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K1軸方向)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側(cè)。包含把持面541的操作部件53以相對于液體供給口572在中心軸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設置。換言之,當從與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中的從液體供給部57指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軸方向)側(cè)觀察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供給口572配置在與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當將液體容納體50投影在與把持面541垂直的面上時,把持面541與液體供給口572為不重合的位置關系。
如圖9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未使用狀態(tài)下,液體供給口572被薄膜99封閉。由此,在液體容納體50安裝到裝卸單元30(圖5)之前,能夠抑制墨水從液體供給口572向外部泄漏。當將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安裝時,薄膜99被液體導入部362(圖5B)捅破。
如圖9~圖11所示,在液體供給部57中以中心軸CT為中心的外周設置有定位部577。在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通過定位部57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供給部定位部364(圖5B)抵接,從而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定位。定位部577可以作為液體導入部57的一部分。
定位部577具有第一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第二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b、第三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c和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d。第一~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577d均為從液體供給部57突出的部件(突起部件)。另外,第一~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577d為沿K1軸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一~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577d的在-K1軸方向側(cè)的各端部靠近液體供給口572。
第一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的重力向上方向側(cè)(+Z軸方向側(cè))的部分。第二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b配置在液體供 給部57的-K2軸方向側(cè)的部分。第三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c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K2軸方向側(cè)的部分。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d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的重力向下方向側(cè)(-Z軸方向側(cè))的部分。第一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與第四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d在Z軸方向上相對。第二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b與第三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c在K2軸方向上相對。
如圖16A所示,在液體供給部57的內(nèi)部配置有閥機構(gòu)551,該閥機構(gòu)551用于開閉由液體供給部57形成的液體流路。閥機構(gòu)551包括閥座552、閥體554以及彈簧556。從液體供給部57的液體供給口572到供給連接部573按照閥座552、閥體554、彈簧556的順序容納在液體供給部57內(nèi)。
閥座552為大致圓環(huán)狀的部件。閥座552由例如橡膠或高彈體(elastomer)等彈性體構(gòu)成。閥座552壓入液體供給部57的內(nèi)部。閥體554為大致圓柱狀的部件。在液體容納體50安裝到裝卸單元30之前的狀態(tài)下,閥體554封閉形成在閥座552上的孔(閥孔)。彈簧556為壓縮螺旋彈簧。彈簧556朝著閥座552側(cè)的方向?qū)﹂y體554施力。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通過液體導入部362(圖5B)向供給連接部573側(cè)推壓閥體554,使閥體554向供給連接部573側(cè)移動。由此,閥體554離開閥座552從而使閥機構(gòu)551變?yōu)榇蜷_狀態(tài)。當閥機構(gòu)551為打開狀態(tài)時,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圖7)中的墨水能夠流經(jīng)流路部件70、操作部件53的內(nèi)部流路558以及液體供給部57而流出到外部。
如圖9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對包括液體供給口572在內(nèi)的液體容納體50(液體容納部52)相對于打印機10進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部56通過與操作部件53一體成型而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在此,“一體設置”的含義是指,定位部56以隨著操作部件53的動作而連動的方式設置在操作部件53上。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通過熔接等 將定位部56安裝在操作部件53上,從而將定位部56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并且,雖然定位部56以包圍除了液體供給口572的上方之外的圓周方向的方式設置在液體供給口572的附近,但是當操作部件53由不易變形的材料制成時,定位部56也可以設置在操作部件53上稍微離開液體供給口572的位置。定位部56從操作部件53向-K1軸方向突出。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為+Z軸方向側(cè)開口的凹形狀。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包圍液體供給部57的以中心軸CT為中心的周圍除了Z軸方向(重力向上方向)之外的部分。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配置在與液體供給部57的液體供給口572鄰接的位置。在操作部件53由不易變形的材料制成的情況下,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也可以設置在操作部件53上稍微離開液體供給口572的位置。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從操作部件53向-K1軸方向突出。
如圖9和圖10所示,定位部56配置在液體供給口572的附近。并且,如圖13所示,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液體供給口572的液體容納部52(圖7)側(cè)(-Z軸方向側(cè))。在本實施方式中,定位部56配置在以中心軸CT為中心的液體供給部57的周圍。具體而言,定位部56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的周圍的除了把持部54側(cè)的周圍。當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配置在裝卸單元30(圖5)上的供給部支撐部42(圖5C)的內(nèi)側(cè)。由此,通過劃分形成供給部支撐部42的多個面部(例如,圖5C所示的第一支撐面部402、第二支撐面部403、第三支撐面部404)抵靠在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上,限制液體供給部57的動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位液體容納體50。之后,通過設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突起577(577a、577b、577c、577d)以及設置在液體導入部362的上下左右的如圖5以及圖6所示的定位突起366(366a、366b、366c、366d)而被定位的狀態(tài)下,液體供給口572在液體供給口572的上下左右位置處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具體而言,液體供給口572在通過作為容納體側(cè)定位部的突起577a~577d(圖9~圖11)而被定位的狀態(tài)下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突起577a~577d設置在液體供給部57 上以中心軸CT為中心的外周上。突起577a~577d設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液體供給口572的上下左右的位置處。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第一突起577a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重力向上方向側(cè)(+Z軸方向側(cè))的部分。第二突起577b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K2軸方向側(cè)的部分。如圖10所示,第三突起577c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K2軸方向側(cè)的部分。如圖11所示,第四突起577d配置在液體供給部57上的重力向下方向側(cè)(-Z軸方向側(cè))的部分。并且,當不加區(qū)別使用第一~第四突起577a~577d時,使用標號“577”。另外,當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上時,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與第三支撐面部404抵接,從而將液體容納部52支撐在可動部件40上,以使液體容納部52位于把持部54的重力方向下側(cè)并因自重而垂下。
液體供給單元55具有將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圖7)中的墨水向打印機10供給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將液體供給單元55作為“液體供給部”。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液體供給部的液體供給單元55包括在其一端具有液體供給口572的液體供給部(液體流通部)57和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
如圖9和圖10所示,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包括電路基板582和作為保持部(配置部)的電路基板保持部59。基板單元58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設置。基板單元58的突出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的突出方向(-K1軸方向)相同。并且,基板單元58的突出方向也可以與液體供給部57的突出方向不相同,只要實質(zhì)上大致平行即可。"實質(zhì)上"意味著也包括些許誤差。另外,基板單元58和液體供給部57以相對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一側(cè)(-K1軸方向側(cè))的方式從操作部件53突出。
如圖15所示,基板單元58在與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上與液體供給單元55并排設置。具體而言,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單元55在與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與中心軸CT垂直的方向即K2軸方向上并排設置。如圖9所示,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電 路基板保持部59相對于打印機10對電路基板582進行定位。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電路基板保持部59通過與操作部件53一體成型而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在此,“一體設置”的含義是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以與操作部件53的動作進行連動的方式設置在操作部件53上。此外,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通過熔接等方式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裝在操作部件53上,從而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
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Z軸方向側(cè)(把持部54所在的一側(cè))開口的凹狀。凹狀的底部594相對于把持面541(圖11)傾斜。通過將電路基板582安裝在底部594上,電路基板582如上所述傾斜地保持在電路基板保持部59上。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設置在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的液體容納部52(圖7)側(cè)(-Z軸方向側(cè))。即,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上不同于接觸部cp(圖17B)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設置在接觸部cp的液體容納部52側(cè)。
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從底部594的K2軸方向的兩側(cè)分別向+Z軸方向側(cè)延伸的第一側(cè)壁部592和第二側(cè)壁部593。如圖10所示,第一側(cè)壁部592具有槽部592t。如圖9所示,第二側(cè)壁部593具有槽部593t。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電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由基板支撐部48(圖5)支撐。由此,對電路基板保持部59和電路基板582相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圖5)進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過使圖5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使圖6所示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5進入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圖9)中,并且,使圖6所示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圖6)進入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圖10)中。由此,對電路基板保持部59和電路基板582相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進行最終的定位。
電路基板保持部59在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K2軸方向)上與液體供給部57并排設置。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支撐、配置)電路基板582。換言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電路基板582的接觸部cp。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電路基板保持部59使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保持(配置)在比液體容納部52更靠上側(cè)的位置。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具有剛性的部件。具體而言,電路基板保持部59在液體容納體50被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上時具有不使電路基板582變形的程度的剛性。另外,基板電路保持部59例如由ABS樹脂、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另外,電路基板保持部59被組裝到可動部件40上時由可動部件40的供給部支撐部42(圖5C)支撐。
如圖9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Z軸方向側(cè)(把持部54所在的一側(cè))開口的凹狀。另外,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K1軸方向側(cè)形成開口,以接納接點機構(gòu)38。電路基板保持部59包括底部(底面)595(圖11)、第一側(cè)壁部592以及第二側(cè)壁部593。由底部595、第一側(cè)壁部592以及第二側(cè)壁部593規(guī)定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凹狀。第一側(cè)壁部592為從底部595的-K2軸方向側(cè)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二側(cè)壁部593為從底部595的+K2軸方向側(cè)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與底部595連接的第一側(cè)壁部592與第二側(cè)壁部593彼此相對。
另外,如圖9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配置部(配置面)594。配置部594上安裝有電路基板582。配置部594位于第一側(cè)壁部592與第二側(cè)壁部593之間。配置部594以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更靠近-K1軸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另外,配置部594朝著包含+Z軸方向分量和-K1軸方向分量的方向傾斜。配置部594位于底部595的+Z軸方向側(cè)。
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從底部595的K2軸方向的兩側(cè)分別向+Z軸方向側(cè)延伸的第一側(cè)壁部592和第二側(cè)壁部593。如圖10以及圖15所示,第一側(cè)壁部592具有作為保持部側(cè)定位部的槽部592t和保持部上側(cè)限制部599b。如圖9以及圖15所示,第二側(cè)壁部593具有作為保持部側(cè)定位部的槽部593t和保持部上側(cè)限制部599a。
如圖15所示,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599a(599b)為第二側(cè)壁部593(第一側(cè)壁部592)的重力向上方向的端面。當電連接部582與電連接單元38(圖5C)的裝置側(cè)端子381連接時,保持部上側(cè)限制部599b與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圖6M)抵接。由此,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向重力向上方向側(cè)移動。
如圖13所示,兩個槽部592t、593t在K2軸方向上隔著電路基板582設置在兩側(cè)。兩個槽部592t、593t均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電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被基板支撐部48(圖5C)支撐。由此,對電路基板保持部59和電路基板582相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圖5C)進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過使圖5C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使圖5B所示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5進入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圖13)中,并且,圖5B所示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進入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圖13)中。由此,對電路基板保持部59和電路基板582相對于裝置側(cè)端子381進行最終的定位。
如圖16E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接點機構(gòu)38的第二接點側(cè)定位部385(圖5B)插入槽部593t(第二槽部593t)中。槽部593t具有上表面593ta、側(cè)面593tb、基端面593tc和底面593td。上表面593ta與底面593td在Z軸方向上相對。上表面393ta位于+Z軸方向側(cè),底面593td位于-Z軸方向側(cè)。側(cè)面593tb形成槽部593t的+K2軸方向側(cè)的面?;嗣?93tc形成槽部593t的+K1軸方向側(cè)的面。
如圖16F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接點機構(gòu)38的第一接點側(cè)定位部384(圖5B)插入槽部592t(第一槽部592t)中。槽部592t與槽部593t形狀相同。槽部592t具有上表面592ta、側(cè)面592tb、基端面592tc和底面592td。上表面592ta與底面592td在Z軸方向上相對。上表面392ta位于+Z軸方向側(cè),底面592td位于-Z軸方向側(cè)。側(cè)面592tb形成槽部592t的-K2軸方向側(cè)的面。基端面592tc形成槽部592t的+K1軸方向側(cè)的面。
當電路基板582與電連接部382(圖5B)接觸而電連接時,如下 所述,電路基板582相對于電連接部382在第一方向(-K1軸方向)以及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軸方向以及K2軸方向)上定位。
當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并沿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時,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P、圖6Q)開始被插入槽部592t、593t。由此,通過第一限制部385a(圖6T)與上表面593ta(圖16E)抵接、第一限制部384a(圖6U)與上表面592ta(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軸方向側(cè)的移動,從而進行+Z軸方向的定位。另外,通過第四限制部385d(圖6T)與底面593td(圖16E)抵接、第四限制部384d(圖6U)與底面592td(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軸方向側(cè)的移動,從而進行-Z軸方向的定位。另外,通過第二限制部385b(圖6T)與側(cè)面593tb(圖16E)抵接、第二限制部384b(圖6U)與側(cè)面592tb(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K2軸方向的移動,從而進行K2軸方向的定位。
通過液體容納體50進一步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第三限制部385c(圖6U)與基端面593tc(圖16E)抵接、第三限制部384c(圖6T)與基端面592tc(圖16F)抵接,從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第一方向(-K2軸方向)的移動,從而進行第一方向的定位。由此,電路基板582與電連接部382在規(guī)定位置處精度良好地接觸。
如圖11所示,底部595上設置有限制部597。限制部597為從底部595向外側(cè)(-Z軸方向)突出的突起。限制部597通過與可動部件40的裝置側(cè)限制部489(圖6K)抵接,從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向第一方向(-K1軸方向)的相反方向(+K1軸方向)移動。
如圖16B所示,在電路基板582的+Z軸方向側(cè)的上側(cè)端部586上形成有圓柱槽584,在電路基板582的-Z軸方向側(cè)的下側(cè)端部587上形成有圓柱孔585。利用圓柱槽584和圓柱孔585將電路基板582固定在配置部(底部)594上。
如圖16B和圖16C所示,電路基板582具有設置在表面582fa上 的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組580和設置在背面582fb上的存儲裝置583。表面582fa和背面582fb為平面。
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組580由九個端子581A~581I組成。存儲裝置583儲存與液體容納體50相關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墨水顏色)等。
如圖16B所示,九個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A~581I均形成大致的矩形形狀,并且以在Z軸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兩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與K2軸方向平行。
在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A~581I的各自的中央部,具有與對應的裝置側(cè)端子381A~381I(圖6V)接觸的接觸部cp。上述列Ln1、Ln2能夠認為是由多個接觸部cp形成的列。并且,當不加區(qū)別使用九個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A~581I時,使用標號“581”。液體容納體側(cè)端子581A~581I的外形為大致矩形。
如圖16D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配置有多個接觸部cp的表面582fa以下側(cè)端部587位于比上側(cè)端部586更靠近第一方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的方式傾斜。另外,由多個接觸部cp所規(guī)定的面(接觸面)TP以下側(cè)位于比上側(cè)更靠近第一方向的方式傾斜。另外,表面582fa和面TP朝著包含+Z軸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軸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傾斜。
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具有能夠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接觸的接觸部cp。另外,如圖9所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
如圖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與液體供給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側(cè)。作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的基板單元58以相對于包含把持面541在內(nèi)的操作部件53在中心軸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設置。換言之,當從與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中的從液體供給部57指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軸方向)側(cè)觀察液體容納體50時,基板單元58配置在與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當將液體容納體50投影在與把持面541垂直的面上時,把 持面541與基板單元58為不重合的位置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基板單元58的至少電路基板582被配置在與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可。
如圖9和圖12所示,將操作部件53上的-K1軸方向側(cè)作為第一側(cè)53fa,將操作部件53上的第一側(cè)53fa的相反側(cè)即+K1軸方向側(cè)作為第二側(cè)53fb。如圖9所示,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單元58與定位部56設置在同一側(cè),即第一側(cè)53fa。
如圖12以及圖15所示,推壓部545隔著操作部件53設置在與包含定位部56的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相對的第二側(cè)53fb。即,如圖11所示,定位部56和電路基板保持部59設置在基部548的第一側(cè)53fa的表面上,而推壓部545如圖12所示,設置在基部548的第二側(cè)53fb的表面上。另外,如圖15和圖16所示,推壓部545的至少一部分隔著操作部件53與定位部56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相對。
當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推壓部545為被使用者推壓的部分。即,推壓部545為手動推壓的部分。通過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cè)推動推壓部545,從而使組裝有液體容納體50的可動部件40(圖6)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
推壓部545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設置。由此,能夠容易地識別推壓部545與其他部分,并且當向打印機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能夠促使使用者進行推動推壓部545的操作。另外,如圖14所示,當從沿K1軸方向的方向觀察操作部件53時,推壓部545的外形的一部分伸出到基部548的外側(cè)。由此,能夠增大推壓部545的表面積,從而能夠便于使用者推動推壓部545。
操作部件53、電路基板保持部59、定位部56、液體供給部57以及推壓部545可以由相同材料形成,也可以根據(jù)用途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能夠使用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者ABS樹脂等合成樹脂作為操作部件53的材料。
圖17A是操作部件53的第一分解立體圖。圖17B是操作部件53的第二分解立體圖。圖17C是操作部件53的后視圖。圖17D是液體容納體50的主視圖。圖17E是沿圖17D的F17Da-F17Da線的局部剖視圖。圖17F是沿圖17D的F17Db-F17Db線的局部剖視圖。為了便于理解,在圖17A~圖17C中還圖示了流路部件70。另外,圖17C為將后述的第三部件(推壓用部件)53C卸下后的圖。
如圖17A以及圖17B所示,操作部件(連結(jié)部件、把手部)53包括第一部件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通過組合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從而形成操作部件53。具體而言,通過使第一部件53A和第三部件53C夾著第二部件53B的方式將各部件53A~53B組合。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分別通過合成樹脂等材料一體成型而形成。
第一部件53A包含把持部54。第一部件53A的形狀為框狀。第一部件53A為沿與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狀部件。定位部56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第一部件53A上的連結(jié)部548(具體而言為連結(jié)部548的第一側(cè)53fa部分)通過一體成型而連接。如上所述,操作部件53的第一部件53A本身亦稱作“連結(jié)部件53A”或者“把手部53A”。
如圖17B所示,第一部件53A的第二側(cè)53fb上具有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它們通過與第二部件53B卡合而將第一部件53A與第二部件53B連結(jié)(連接)。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沿K2軸方向(定位部56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所排列的方向)并排配置。此外,卡合部511A、511B和511C的數(shù)量可以是兩個以下,也可以是四個以上。另外,當不加區(qū)別使用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時,使用標號“511”。
卡合部511設置在第一部件53A的第二側(cè)53fb上的基部548中??ê喜?11的形狀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即,卡合部511的外形形狀為大致矩形,且為包圍沿K1軸方向(流通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的方向(K1軸方向)的形狀??ê喜?11為從基部548向第二部件53B 側(cè)(+K1軸方向側(cè))突出的凸部。
另外,如圖17B所示,第一部件53A的第二側(cè)53fb上具有八個(附圖中僅圖示了七個)部件卡合部588,它們通過與第三部件(推壓用部件)53C卡合而將第一部件53A與第三部件53C連結(jié)(連接)。部件卡合部588為凹狀。
如圖17A以及圖17B所示,液體供給部57與第二部件53B通過一體成型而連接。另外,安裝部(接合部)549與第二部件53B通過一體成型而連接。
另外,第二部件53B具有三個卡合部513A、513B和513C,它們通過與卡合部511卡合而將第一部件53A安裝到第二部件53B。此外,當不加區(qū)別使用三個卡合部513A、513B和513C時,使用標號“513”。卡合部513可以是四個以上,也可以是兩個以下。
三個卡合部513A、513B和513C與第一部件53A上的三個卡合部513A、513B和513C對應設置??ê喜?13為沿K1軸方向貫通的貫通孔??ê喜?13的外形形狀為能夠嵌合卡合部511的形狀??ê喜?13的外形形狀為大致矩形,且為包圍沿K1軸方向(流通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的方向(K1軸方向)的形狀。
如圖17C所示,通過將凸形狀的卡合部511A、511B和511C嵌入對應的貫通孔即卡合部513A、513B和513C中,從而將第二部件53B安裝到第一部件53A上。即,設置卡合部513的部分517亦稱作從接合部549向液體容納部52(圖7)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517”。并且,通過將連結(jié)部件53A的卡合部511與突出部517上的卡合部513卡合,從而將連結(jié)部件53A與接合部549連結(jié)。
把手部53A的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通過與安裝液體容納部52的第二部件53B卡合而發(fā)揮如下作用。即,使用者通過把持著把手部53A來把持液體容納體50時,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作為承受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負荷的部分而發(fā)揮作用。因此,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亦分別稱作支撐部511A、511B和511C。
通過組合把手部53A與第二部件53B而將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此外,在本段落中記載的“連接”除了包括直接將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的方式之外,還包括借助其他部件而間接地將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的方式。
通過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3B卡合,從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對于連結(jié)部件53A在K2軸方向以及Z軸方向上的移動。通過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3A卡合、卡合部511C與卡合部513C卡合,從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對于連結(jié)部件53A在Z軸方向上的移動。即,卡合部511與卡合部513具有包圍沿彼此中心軸CT方向(K1軸方向)的方向(K1軸方向)的外形形狀,從而能夠抑制在與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規(guī)定的面方向)上的連結(jié)部件53A與第二部件53B間的位置偏移。
如圖17B所示,連結(jié)部件53A還具有凸狀的卡止爪511Da、511Db??ㄖ棺?11Da、511Db設置在第一部件53A的連結(jié)部548的第二側(cè)53fb上。另外,第二部件53B在與凸狀的卡止爪511Da、511Db對應的位置處具有貫通孔513Da、513Db。
如圖17E以及圖17F所示,卡止爪511Da、511Db通過卡止在形成貫通孔513Da、513Db的部件上,從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對于連結(jié)部件53A向+K1軸方向移動。另外,第二部件53B相對于連結(jié)部件53A向-K1軸方向的移動通過第二部件53B的一部分與連結(jié)部件53A抵接而被限制。
如上所述,連結(jié)部件53A的卡合部511通過與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卡合,從而進行兩部件53A、53B之間的定位。在此,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連結(jié)部件53A連接或接合,與打印機10連接的液體供給部57與第二部件53B連接或接合。因此,通過連結(jié)部件53A的卡合部511與第二部件的卡合部513卡合,從而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間的定位。在此,卡合部511亦稱作“部件定位部511”
如圖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 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B配置在隔著液體供給部57的位置。另外,在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著液體供給部57的位置。另外,在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著電路基板582的位置。另外,在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著電路基板582的位置。
如圖17B所示,第三部件53C包括推壓部545。第三部件53C的形狀為與第一部件53A的形狀對應的框狀。第三部件53C為沿與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狀部件。第三部件53C的第一側(cè)53fa部分具有八個卡合部515。此外,卡合部515的數(shù)量不限于此??ê喜?15與圖17B所示的部件卡合部588卡合,從而將第一部件53A與第三部件53C連結(jié)。
連結(jié)部件53A(把手部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均為分體部件。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把手部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優(yōu)選地,至少把手部53A與第二部件53B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把手部53A由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優(yōu)異的材料形成。把手部53A具有在被使用者把持,并受到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負荷的情況下不易變形的充分的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把手部53A由耐變形性優(yōu)于(高于)第二部件53B或第三部件53C的材料形成。另外,優(yōu)選地,把手部53A由耐蠕變性優(yōu)于(高于)第二部件53B以及第三部件53C的材料形成。把手部53A由ABS樹脂、耐熱性比通常的ABS高的耐熱性ABS樹脂或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把手部53A利用ABS樹脂而形成。耐熱性ABS也可以是1.82MPa下載荷撓曲溫度為120℃以上的部件。此外,把手部53A上的至少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的部分可以由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優(yōu)異的材料形成。
耐變形性能夠以彎曲彈性模量的大小為指標進行評價?!澳妥冃涡詢?yōu)異的材料”例如優(yōu)選為基于JIS K 7171所測定的彎曲彈性模量為 1800MPa以上的材料,更加優(yōu)選2000MPa以上的材料,進一步更優(yōu)選2500MPa以上的材料。另外,“耐變形性優(yōu)異的材料”也可以是基于JIS K 7171所測定的彎曲彈性模量高于聚乙烯的材料。
耐蠕變性能夠以對采用規(guī)定材料而形成的部件持續(xù)施加一定負荷(例如,2.8Mpa)時的變形量(彎曲量)的大小為指標進行評價。在已形成規(guī)定形狀的部件的情況下,“耐蠕變性優(yōu)異的材料”優(yōu)選為變形量小于聚乙烯的材料。
第二部件53B由對液體容納部52容納的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第二部件53B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縮醛(POM)等材料形成。
“對液體有耐受性”亦稱作“具有耐化學性”。另外,在浸入液體中的情況下,“對液體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不與液體發(fā)生反應的材料(由材料而形成的部件)。即,在浸入液體中的情況下,“對液體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液體中產(chǎn)生的固形物等雜質(zhì)不在規(guī)定值以上的材料(由材料而形成的部件)。例如,“對液體有耐受性的材料”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評價。即,將利用評價材料所形成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第二部件53B)浸入液體容納部52所容納的墨水中之后,在高溫環(huán)境下(例如,80℃)放置規(guī)定時間(例如,48小時)。將第二部件53B放置規(guī)定時間后,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觀察。
(i)墨水中是否存在的固形物。
(ii)第二部件53B浸入墨水前后的質(zhì)量的變化量。
(iii)第二部件53B浸入墨水前后的外觀形狀的變化是否在±5%以內(nèi)。
在上述(i)~(iii)中,在已確認墨水中沒有固形物、質(zhì)量沒有大的變化(±5%以內(nèi))且外觀形狀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能夠評價為“對液體有耐受性的材料”。此外,第二部件53B上的至少與墨水接觸的部分(即,液體供給部57的內(nèi)表面)可以由對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
如圖17A以及圖17B所示,第三部件53C由例如聚乙烯(PE)、 聚丙烯(PP)或聚縮醛(POM)等材料形成。設置在第三部件53C上的推壓部545隔著把手部53A位于液體供給部57的相反側(cè)。第三部件53C被液體容納部52中容納的墨水的顏色著色。例如,就容納有黃色墨水的液體容納體50Y的情況而言,第三部件53C被黃色著色。在此,“被黃色著色”包括被與墨水顏色同色系的顏色著色的情況下?!巴档念伾笔侵钢灰哂腥缦路秶念伾纯桑?,使用者通過目視確認第三部件53C從而能夠識別所容納的墨水的顏色的顏色。如上所述,“同色系的顏色”是指,例如在JIS規(guī)格(JIS Z 8102)所采用的20色色相環(huán)(亦稱作修正孟塞爾色相環(huán))中,色相差為“0(zero)~3”的顏色。
如上所述,第三部件53C作為被液體容納部52中容納的墨水(容納墨水)的顏色而著色的識別部分發(fā)揮作用。此外,識別部分(被著色的部分)不必是第三部件53C的整體,只要是從外部能夠目視確認的部分即可。例如,第三部件53C上的推壓部545的至少一部分為識別部分即可。
另外,為了使用者識別容納墨水的顏色,可以用與墨水顏色相同的顏色來著色第三部件53C,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第三部件53C呈現(xiàn)用于識別容納墨水的顏色的外觀即可。例如,也可以將墨水顏色作為文字信息顯示在推壓部545表面。
在此,對連接用部件40(圖5)也利用容納墨水的顏色進行識別,因此也可以說第三部件53C具有被與待連接的連接用部件40相同顏色而著色的著色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著色部分為第三部件53C的整體,但是只要第三部件的一部分(例如,推壓部54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著色部分即可。
圖17G是液體容納體50的左視圖。圖17H是液體容納體50的右視圖。以下利用圖17G以及圖17H進一步說明液體容納體50。圖17G以及圖17H所示的液體容納體50的狀態(tài)為墨水充填在液體容納部52中且被打印機10消耗之前的初始狀態(tài)。另外,圖17G以及圖17H為使用者把持著把手部53,液體容納部52因自重而垂在把手部53的重 力方向(Z軸方向)的下側(cè)的樣子的圖。即,圖17G以及圖17H為液體容納部52位于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下側(cè)的樣子的圖。另外,圖17G以及圖17H亦稱作液體容納體50已與打印機10連接的連接狀態(tài)的圖。
液體容納部52具有第一容納部52A和第二容納部52B。第一容納部52A包含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第二容納部52B包含液體容納部52的另一端部502。第一容納部52A通過接合部549(圖7)與把手部53連接。第二容納部52B在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位于第一容納部52A的下側(cè)。在此,將第一容納部52A的K1軸方向(沿第一方向、連接方向的方向)的長度設為長度W52A,將第二容納部52B的K1軸方向(第一方向、連接方向)的長度設為長度W52B。此時,將使得液體容納部52的長度W52B變得大于長度W52A的墨水量充填到液體容納部52中。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將液體容納部52能夠容納的最大墨水量設為100%時,通過向液體容納部52中充填50%以上80%以下的墨水量,從而形成第一容納部52A和第二容納部52B。“液體容納部52能夠容納的最大墨水量”是指如果充填該量以上的墨水時,液體容納部52會破損(破裂)的量。
另外,如圖17G所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一端部(末端部)58P位于第一容納部52A的-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cè)、距離第一容納部52A規(guī)定值Sa1的位置。另外,如圖17H所示,液體供給部55的一端部即液體供給口572位于第一容納部52A的-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cè)、距離第一容納部52A規(guī)定值Sa2的位置。另外,液體容納部52的重心GP位于第二容納部52B內(nèi)。
A-6.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安裝的方法:
圖18是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時的圖。圖19是沿圖18的F18-F18線的局部剖視圖。圖20是液體容納體50安裝到裝卸單元30時的圖。圖21是沿圖20的F20-F20線的局部剖視圖。圖18和圖19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為與圖5相同的第一狀態(tài)。圖20和圖21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為與圖6相同的第二狀態(tài)。
如圖19所示,當將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安裝時,進行使液體容納體50向組裝方向移動的操作(組裝操作或第一操作)以及向連接方向移動的操作(連接操作或第二操作)這兩個操作。組裝方向為包含重力向下方向(鉛垂向下方向、-Z軸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組裝方向為重力向下方向。連接方向為包含水平方向(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的-K1軸方向(第一方向)。
對于處于第一狀態(tài)的裝卸單元30,使用者將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上。具體而言,使用者在操作部件53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向上方向(鉛垂向上方向)的狀態(tài)下把持著把持部54。然后,如圖18和圖19所示,將液體容納體50的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配置在供給部支撐部42內(nèi),并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在基板支撐部48內(nèi)。
當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之后,如圖19中的箭頭F所示,使用者將推壓部545向-K1軸方向側(cè)推壓。由此,液體容納體50以及可動部件4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
如圖21所示,在可動部件40已被容納在固定部件35中的裝卸單元30的第二狀態(tài)下,液體導入部362(圖19)插入(連接)到液體供給部57內(nèi)。另外,在第二狀態(tài)下,通過電路基板582的端子581(圖13)與電連接部382的裝置側(cè)端子381(圖5B)接觸,從而使電路基板582與電連接部382電連接。另外,在圖21所示的狀態(tài)下,保護部件354位于液體容納體50的電連接部582的上側(cè)并覆蓋電連接部582的上部(上方)。此外,在圖21中,電連接部582位于液體供給部57的+K2軸方向側(cè)。
如上所述,“當液體容納體50與裝卸單元30(打印機10)連接時”是指,從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把手部)53開始組裝操作直到通過連接操作而完成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的連接為止的至少部分期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部分期間是指,從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并向連接方向進行一定程度的移動后直到連接完成為止的期 間。另外,如圖18~圖21所示,可動部件40以使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供給部57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上側(cè)(+Z軸方向)的方式支撐液體容納體50。
A-7.各部的連接時機:
圖22是用于說明連接時機的第一圖。圖23是沿圖22的F22A-F22A線的局部剖視圖。圖24是沿圖22的F22B-F22B線的局部剖視圖。圖25是用于說明連接時機的第二圖。圖26是沿圖25的F25A-F25A線的局部剖視圖。圖27是沿圖25的F25B-F25B線的局部剖視圖。圖22為液體容納體50安裝完成前的第一圖。圖25是液體容納體50安裝完成前的第二圖。
如圖23和圖24所示,通過將液體容納體5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第一方向)推進,從而在電路基板582(具體而言為電路基板582的端子581)與裝置側(cè)端子381的接觸開始之前,液體供給部57開始與液體導入部362接觸。在圖23中,為了便于理解,將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開始接觸的區(qū)域表示為標號“R23”。
如圖26和圖27所示,通過液體容納體50進一步向連接方向推進,電路基板582的端子581開始與裝置側(cè)端子381接觸。
A-8.打印機10以及液體容納體50的各部的關系:
A-8-1.關于連接時的支撐:
圖28是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上時的側(cè)視圖。圖29是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動部件40上時的主視圖。圖30是沿圖28的F28-F28線的剖視圖。圖31是沿圖29的F29-F29線的剖視圖。圖32是液體容納體50相對于裝卸單元30的安裝(連接)完成時的側(cè)視圖。圖33是沿圖32的F32-F32線的剖視圖。圖28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為與圖5C相同的第一狀態(tài)。圖32所示的裝卸單元30的狀態(tài)為與圖6A相同的第二狀態(tài)。
如圖30所示,當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以使液體容納部52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上側(cè)(+Z軸方向)的方式支撐液體容納部52。如圖30所示, 容納部側(cè)支撐部(定位部)56的底部(底外面部)569通過與供給部支撐部42的第三支撐面部404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由此支撐液體容納部52的-K2軸方向側(cè)。
另外,如圖33所示,與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時同樣,當液體容納體50連接到裝卸單元30時(安裝狀態(tài)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在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上側(cè)(+Z軸方向)支撐液體容納部52。具體而言,通過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與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另外,容納部側(cè)支撐部56的底部569通過與供給部支撐部42的第三支撐面部404抵接,從而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這樣,通過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以及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來限制液體容納體50向重力向下方向的移動,從而支撐液體容納體50。此外,在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上并向連接方向移動之后且在連接完成為止的期間開始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抵接。
如圖30以及圖33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沿向箭頭R30方向旋轉(zhuǎn)時與可動部件40的裝置側(cè)旋轉(zhuǎn)限制部487抵接。由此,能夠限制以液體供給部57為中心的電路基板保持部59沿箭頭R30方向旋轉(zhuǎn)。因此,底部595亦稱作旋轉(zhuǎn)限制部595。
A-8-2.關于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定位:
圖34是沿圖25的F25A-F25A線的局部放大圖。圖35是用于說明定位的圖。
如圖34所示,例如當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而位于設定的位置的重力向上方向側(cè)時,通過第一供給部定位部364a與第一容納體側(cè)定位部577a抵接,從而進行+Z軸方向側(cè)的液體供給部57的定位。
如圖35所示,在液體容納體50與裝卸單元30連接時,設置在 液體供給部57周圍的定位部577進入設置在液體導入部362周圍的定位部364的內(nèi)側(cè)。并且,當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發(fā)生位置偏離時,通過定位部577與供給部定位部364抵接,從而對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位置進行稍微修正。即,定位部577與供給部定位部364是使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在與連接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進行定位的部件。
A-9.關于液體導入機構(gòu)36以及液體導入部362的位移機構(gòu)(調(diào)芯):
圖36是沿圖5B的F5B-F5B線的局部剖視圖。圖37是從-K2軸方向側(cè)觀察液體導入部362的圖。圖38是裝卸單元30的俯視圖。圖39是沿F38-F38線的剖視圖。圖40是用于說明位移機構(gòu)的圖。為了易于理解,在圖36以及圖37中也圖示了液體容納體50。
如圖36以及圖37所示,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具有液體流通部369,其形成使液體容納體50的墨水向打印機10流通的流路。液體流通部369在從外部向打印機10側(cè)的墨水流動方向上,從上游側(cè)依次包括液體導入部362、液體導入主體部368和連接流路部374。此外,在下文中,“上游側(cè)”、“下游側(cè)”以從外部(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側(cè)的墨水流動方向為基準。液體流通部369上游側(cè)形成與中心軸CT平行的流路,下游側(cè)形成重力向下方向的流路。此外,液體流通部369也可以作為“液體導入部362”。
液體導入部362的上游側(cè)端部形成有液體導入孔362H,其將來自外部的墨水在液體導入部362的流路中流通。液體導入部362的下游側(cè)端部與液體導入主體部368連接。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入主體部368形成與中心軸CL平行的流路。此外,液體導入主體部368可以作為液體導入部362的一部分。在該情況下,液體導入主體部368構(gòu)成液體導入部362的下游側(cè)端部。
連接流路部374的上游側(cè)端部與液體導入主體部368連接,下游側(cè)端部與液體流通管320連接。連接流路部374形成彎曲的流路。具體而言,連接流路部374形成與中心軸CL平行的流路以及重力向下 方向的流路。連接流路部374具有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部374A以及用于將液體流通管320與流路形成部3741A氣密性地安裝的連接部374B。流路形成部374A與連接部374B通過雙色成型而形成。由此,能夠容易地使用不同材料來形成流路形成部374A與連接部374B。
另外,液體流通部369(液體導入部362)在液體流通管320的一端被插入液體流通部362的連接部374B的狀態(tài)下嵌入成型。具體而言,連接部374B以及流路形成部374A為成型部件,液體流通管320為嵌入部件。具體而言,流路形成部374A與液體流通管320連接后,以覆蓋連接位置周圍的方式射出成型出連接部374B。這樣,通過在液體流通部369中嵌入成型出液體流通管320,從而能夠通過連接部374B使連接部分實現(xiàn)氣密性。因此,能夠降低墨水從液體流通管320與液體流通部369的連接位置處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即,在將液體流通管320與連接部374B連接并用螺釘固定的情況下,用螺釘固定的部分蠕變而產(chǎn)生龜裂,從而會有發(fā)生液體泄漏的可能性,但是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供給裝置20,則能夠降低這種液體泄漏的可能性。此外,位于液體流通管320的打印機10側(cè)的另一端(未圖示)也在被插入連接部的狀態(tài)下嵌入成型。
如上所述,液體流通部369具有上游側(cè)導入部,其包含與液體導出部57連接的末端部(上游側(cè)端部)362a,并形成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平行的流路。另外,液體流通部369具有下游側(cè)導入部,其包含與液體流通管320連接的下游側(cè)端部,并且從上游側(cè)導入部向重力方向的下方(-Z軸方向)延伸。由此,液體流通部369通過具有沿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重力方向的下方)延伸的下游側(cè)導入部,從而能夠抑制液體供給裝置20在第一方向上形狀大型化。
如圖36所示,在連接流路部374中與中心軸CL平行的方向(中心軸CL方向)上,在液體導入主體部368所在的一側(cè)的相反側(cè)的部分(連接部基端部374e)形成有凹部374r,其作為彈簧支座來接納螺旋彈簧367的另一端部。另外,螺旋彈簧367的一端部與打印機10的壁面(例如,圖2的裝置第三面106)抵接。螺旋彈簧367朝著液 體導入部362的末端部362a側(cè)(+K1軸方向側(cè),指向液體供給部57的方向)對液體流通部369施力。此外,液體導入部362中的從末端部362a指向基端部362b(或者連接部基端部374e)的方向為-K1軸方向(連接方向)。
如圖36以及圖40所示,連接部基端部374e為與中心軸CL方向垂直的面方向,具有向朝向外側(cè)突出的限制部376。如圖36所示,限制部376容納在固定部366的內(nèi)側(cè)容納部366H中。限制部376通過與劃分形成內(nèi)側(cè)容納部366H的壁部366B抵接,從而限制液體流通部369因螺旋彈簧367而向末端部362a側(cè)移動。
如圖40所示,在具有大致圓形截面的連接部基端部374e的圓周方向上,大致隔開一定間隔設置有三個限制部376。即,如圖39以及圖40所示,限制部376具有第一限制部376A、第二限制部376B和第三限制部376C。在中心軸CL方向(K1軸方向)與垂直方向(與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規(guī)定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限制部376配置成相對于劃分形成內(nèi)側(cè)容納部366H的壁部設置有游隙(間隙)。由此,液體流通部369構(gòu)成為,通過固定在固定部件354上的固定部366和螺旋彈簧367而能夠在與第一方向(-K1方向)交叉的方向(與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規(guī)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
A-10.關于可動部件40的位移機構(gòu):
圖41是裝卸單元30與液體容納體50的俯視圖。圖42是相當于F41-F41局部剖視圖的第一圖。圖43是相當于F41-F41局部剖視圖的第二圖。圖44是相當于F42-F42局部剖視圖的第三圖。圖42~圖44的可動部件40以及液體容納體50相對于固定部件35的位置不同。圖42是表示在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向外側(cè)突出的第一狀態(tài)下,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時的圖。圖43是表示在可動部件4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并且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開始時的圖。圖44是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時的圖。
如圖42所示,可動部件40具有液體導入主體部368的引導部365 所插入的誘導部465。誘導部465具有第一誘導部465A和第二誘導部465B。第一誘導部465A位于第二誘導部465B的第一方向(-K1軸方向)側(cè)。第二誘導部465B與第一誘導部465A連接。第二誘導部465B的重力方向(Z軸方向)的長度大于第一誘導部465A。即,如圖42以及圖44所示,第二誘導部465B與引導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間隙大于第一誘導部465A與引導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間隙。
如圖42所示,在可動部件40相對于固定部件35最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的狀態(tài)下,引導部365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一誘導部465A內(nèi)??蓜硬考?0從圖42所示的狀態(tài)向內(nèi)側(cè)(第一方向、-K1軸方向)推進,從而如圖43所示,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開始連接。當連接開始時,引導部365到達第一誘導部465A與第二誘導部465B的邊界處??蓜硬考M一步向內(nèi)側(cè)推進,從而如圖44所示,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完成。
如上所述,從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可動部件40直到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開始為止的期間,引導部365位于第一誘導部456A中(圖42以及圖43)。另外,從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開始直到連接完成為止的期間,引導部365位于第二誘導部456B中(圖43以及圖44)。即,可動部件(第一支撐部)40的誘導部465以使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中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遠的一側(cè)(第一側(cè))與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近的一側(cè)(第二側(cè))相比能夠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軸方向)上進行較大位移的方式進行支撐。在此,“較遠的一側(cè)”為液體供給部57的另一端即供給連接部573(圖9),“較近的一側(cè)”為液體供給部57的一端即液體供給口572(圖9)。
通過作為上述位移機構(gòu)的引導部365以及誘導部465,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開始時,易于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位置對齊,并且在即將完成連接時,液體供給部57的動作不像連接開始時被限制,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即,直到連接開始時為止,通過使游隙 變小,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的定位。另外,連接開始后,通過使游隙變大,能夠使液體導入部362易于跟隨液體供給部57的動作。
此外,除上述之外,可動部件(第一支撐部)40的誘導部465也可以以使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中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遠的一側(cè)與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近的一側(cè)相比能夠在K2軸方向進行較大位移的方式進行支撐。作為這種結(jié)構(gòu),例如只要使第二誘導部465B與引導部365之間的K2軸方向上的間隙大于第一誘導部465A與引導部365之間的K2軸方向上的間隙即可。
圖45是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的連接完成后的狀態(tài)(連接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46是沿圖45的F45-F45線的剖視圖。圖45表示液體容納體50的墨水被打印機10消耗前的狀態(tài)。在圖45中,標號“GC”表示穿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心GP且沿Z軸方向的線即重心線。
如圖45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在K2軸方向(第二方向)上配置在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的位置。在此,液體供給部55的中心(中心軸)CT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中心CW配置在至少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的位置即可。中心CW為圖15所示的電路基板582的K2軸方向的長度的中心。
在此,定位部56被供給支撐部42支撐(圖27)。另外,如后所述,電路基板保持部59被基板支撐部48支撐(圖27)。由此,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液體容納部52因自重而垂在支撐位置的重力向下方向側(cè)。
可以考慮將具有支撐液體容納部52的支撐部分的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配置在K2軸方向上隔著液體容納部52的重心GP而偏于一側(cè)的位置。在該情況下,液體容納部52因自重而對支撐部分施加負荷,從而會有液體容納部52以支撐部分為中心沿包含K2軸方向分量的箭頭R28A的方向進行旋轉(zhuǎn)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本實施方式所述,通過將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 單元58配置在K2軸方向上隔著液體容納部52的重心GP的位置,從而能夠隔著重心GP在兩側(cè)支撐液體容納部52,因此能夠抑制液體容納部52沿箭頭R28A的方向進行旋轉(zhuǎn)。
A-11.技術(shù)效果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9所示,第一支撐部40以使液體導出部57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上側(cè),并使液體導出部57能夠沿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K1軸方向)移動的方式來支撐液體導出部57。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成為妨礙而無法將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的可能性。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35所示,在液體導入部362的周圍配置有定位部364。由此,能夠進行液體導出部57相對于液體導入部362在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與由Z軸方向和K2軸方向規(guī)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36、圖39、圖40所示,第二支撐部366將液體導入部362支撐為能夠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由于在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出部57連接時,液體導入部362能夠隨著液體導出部57的動作進行位移,從而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36所示,液體導入部362被螺旋彈簧367向液體導出部57的方向施力。由此,在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狀態(tài)下,能夠降低液體導出部57從液體導入部362脫離的可能性。即,能夠降低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出部57發(fā)生連接不良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36所示,包含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液體導入部362)的液體導入機構(gòu)36借助固定部366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撐在外壁(例如,圖4的裝置第三面106)。由此,與液體供給連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機10的內(nèi)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容納體50與液體供給連接部362的連接。另外,與液體供 給連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機10的內(nèi)部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打印機10的大型化,并且能夠使容納液體容納體50的空間變大。由此,能夠使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容納部52大型化,從而能夠使液體容納體50所容納的液體量增大。另外,與在遠離打印機10的位置處配置液體容納體50的外置型相比,能夠縮短從液體容納體50到打印機10的墨水流路(液體供給路徑)。由此,能夠縮短墨水從液體容納體50到達打印機10的時間。另外,能夠抑制墨水成分經(jīng)由液體供給路徑而蒸發(fā)從而導致墨水的物性發(fā)生變化。另外,由于能夠降低液體供給路徑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夠降低用于將墨水從液體容納體50供給打印機10的動力(例如,用于抽吸墨水的泵的動力)。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6A以及圖6J所示,包含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接點機構(gòu)38經(jīng)由板金323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撐在外壁(例如,圖4的裝置第三面106)。由此,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被配置在打印機10的內(nèi)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地進行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電路基板582)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5B所示,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并排配置在K2軸方向上。具體而言,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鄰接配置在K2軸方向上。即,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以使用者能夠同時目視確認的程度而相鄰配置在K2軸方向上。由此,使用者能夠同時目視確認液體供給連接部362和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并將液體容納體50的對應部分(液體導出部57以及電路基板582)連接。即,能夠提高將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安裝時的操作性。此外,在本說明書中“鄰接”意指兩部件相鄰即可,不必一定接觸。即,兩部件也可以不接觸。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5A所示,液體供給裝置20具有底面27,上部具有能夠開閉的液體容納體容納部22。由此,在向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裝卸液體供給部57時,即使在墨水從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漏出到外部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底面27來保持漏出的墨 水。因此,能夠降低墨水附著在液體供給裝置20的外部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僅在向打印機10裝卸液體液體容納體50時開閉液體容納體容納部22的上部即可,因此,在打印機10使用時等通常時候能夠通過液體容納體容納部22來保護液體容納體50。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體50破損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液體供給連接部362配置在液體容納體容納部22的內(nèi)部,因此能夠降低液體供給連接部362破損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0以及圖18所示,具有保持部59,其在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在液體容納部52的上側(cè)(重力向上方向側(cè))支撐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由此,即使液體容納部52因自重而處于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自由狀態(tài)),通過保持部59支撐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也能夠使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位于設計的范圍內(nèi)。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6D所示,接觸面TP以下側(cè)位于比上側(cè)更靠近第一方向側(cè)(-K1軸方向側(cè))的方式傾斜。由此,如圖24所示,能夠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側(cè)比下側(cè)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側(cè)(+K1軸方向側(cè))突出的方式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夠以覆蓋電路基板582的接觸部cp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附著在電連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和裝置側(cè)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6K以及圖11所示,保持部59具有限制部597,其通過與第一支撐部40抵接來限制保持部59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K1軸方向)移動。在此,在安裝狀態(tài)下,會有液體容納體50的保持部59向+K1軸方向側(cè)施加外力的情況。作為該外力,例如是圖17所示的螺旋彈簧387的作用力、圖6V所示的裝置側(cè)端子381的彈力。這樣,基于向保持部59施加朝著+K1軸方向側(cè)的外力,保持部59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從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 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之間的電連接有可能被切斷。然而,由于通過限制部597能夠限制保持部59向+K1軸方向側(cè)移動,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30以及圖33所示,保持部59具有旋轉(zhuǎn)限制部595,其通過與第一支撐部40抵接來限制沿箭頭R30方向旋轉(zhuǎn)。由此,保持部59的旋轉(zhuǎn)被限制,從而能夠更加穩(wěn)定地維持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6A所示,打印機10具備固定部件35和第一支撐部40,所述固定部件35安裝有液體導入部362和具有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單元38。另外,如圖6R所示,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安裝成能夠在與第一方向(-K1軸方向)交叉的方向(與由Z軸方向和K2軸方向規(guī)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另外,如圖16E以及圖16F所示,保持部59構(gòu)成為能夠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該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安裝有能夠位移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即,如圖16E以及圖16F所示,保持部59具有槽部593t、592t,其接納電連接單元38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由此,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時,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能夠隨著保持部59的動作而位移。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6E以及圖16F所示,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時,液體容納體50的保持部59與電連接單元38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抵接。由此,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相對于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被定位,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的電連接。例如,不易受到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重力向下方向的負荷的影響。由此,能夠降低無法良好地進行兩連接部382、582的電連接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2t、593t隔著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而設置在兩側(cè)。另外,如圖6T所示, 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隔著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裝置側(cè)端子381而設置在兩側(cè)。由此,與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2t、593t(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被設置在一側(cè)的情況相比,能夠降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傾斜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5所示,保持部59具有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599a、599b。另外,如圖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377b。當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時,通過保持部59的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599a、599b與固定部37的裝置側(cè)上側(cè)限制部377a、377b抵接來限制保持部59向重力方向上側(cè)移動。由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限制在基于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與保持部59的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3t、592t(圖16E、圖16F)的定位開始之前開始。這樣一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突起狀的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與作為槽部的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3t、592t的定位,因此能夠確保將裝置側(cè)基板定位部384、385插入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3t、592t中。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5C所示,具有覆蓋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上部的保護部件(蓋部件)354。在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時(例如,安裝狀態(tài)時),該蓋部件354覆蓋液體容納體50的保持部59以及電路基板582的上部。由此,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從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zhì)附著在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另外,如圖24所示,與打印機10連接時,液體供給部55在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支撐液體容納部52。另外,如圖19所示,液體供給部55通過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與設置在打印機10上的液體導入部362連接。
由此,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能夠通過液體供給部55支撐液體容納部52,以使液體容納部52成為沿重力方向(具體而言為重力向下方向即-Z軸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因此,當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無需在水平方向上支撐液體容納部52,能夠抑制打印機10在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另外,由于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撐液體容納部52的容器,因此能夠減少部件個數(shù),能夠簡化構(gòu)造。另外,由于液體供給部55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因此在與打印機10連接時,易于目視確認連接部(例如,液體供給部55),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連接操作)。例如,如圖18所示,使用者能夠不受其他部件干擾地目視確認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此外,“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可以作為“電路基板58”,也可以作為“電路基板582”,還可以作為“接觸部cp”。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9所示,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的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具體而言,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上的一個方向即-K1軸方向。由此,連接方向為一個方向,從而能夠更加容易進行連接動作。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9以及圖10所示,液體供給口572朝第一方向(具體而言為-K1軸方向)開口。在此,連接方向如圖19所示為第一方向(具體而言為-K1軸方向)。即,液體供給口572的開口方向與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方向具有相同方向分量。由此,通過使液體容納體5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能夠容易地將打印機10的液體導入部362(圖19)插入液體供給口572中。因此,能夠更加容易進行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的連接。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另外,如圖24以及圖27所示,與打印機10連接時,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在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支撐液體容納部52。另外,如圖19所示,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通過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與設 置在打印機10上的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連接。由此,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除了通過液體供給部55之外,還能夠通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來支撐液體容納部52,以使液體容納部52成為沿重力方向(具體而言為重力向下方向即-Z軸方向)垂下的狀態(tài)。由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支撐液體容納部52。另外,由于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位于液體容納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因此在與打印機10連接時,易于目視確認連接部(例如,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8所示,當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時,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以沿第二方向(K2軸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通過使液體容納體5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例如,如圖18所示,能夠容易地目視確認液體供給部55和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確認兩部55、58的位置。由此,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向打印機10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比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的位置。由此,與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更靠近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的位置而非一端部501的中心P52的情況相比,在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中的某一方比另一方先被連接時,能夠減小液體容納體50的旋轉(zhuǎn)量。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第一把手端部54A與第二把手端部54B之間。由此,使用者通過把持把手部53,從而能夠容易地確定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相對于打印機10的位置。即,能夠容易進行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向打印機10的連接。另外,在與打印機10連接時等,例如,在使用者把持著把手部54,液體容納體50以把手部54為中心發(fā)生了旋轉(zhuǎn)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液 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旋轉(zhuǎn)量。由此,能夠提高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的操作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隔著把手部54的中心P54的位置。由此,例如,在使用者把持著把手部54,液體容納體50以把手部54為中心發(fā)生了旋轉(zhuǎn)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旋轉(zhuǎn)量。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的操作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G以及圖17H所示,液體容納部52包括與把手部53連接的第一容納部52A以及第二容納部52B,該第二容納部52B位于第一容納部52A的重力方向的下側(cè)(-Z軸方向側(cè)),并且其在第一方向(K1軸方向)上的長度大于第一容納部52A。由此,不僅能夠確保第二容納部52B所容納的墨水量,并且在使液體容納體50向包含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移動而與打印機10連接時,能夠降低第一容納部52A成為妨礙而無法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向打印機10的連接的可能性。以下利用圖47~圖34,進一步說明該效果。
圖47是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之前的第一圖。圖48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47時的圖。圖49是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之前的第二圖。圖50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49時的圖。圖51是液體容納體50已安裝到裝卸單元30時的圖。圖52是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圖51時的圖。當向裝卸單元3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容納體50按照圖47、圖49、圖51的順序移動。圖47~圖52所示的安裝方法與上述圖18~圖21說明的安裝方法和組裝方向不同。其他的安裝方法與圖18~圖21的安裝方法相同。
如圖47所示,為了向可動部件40組裝液體容納體50,使用者將液體容納體50朝著可動部件40向斜下方移動。接著,如圖49所示,在將液體容納體50中的應組裝到可動部件40上的部件(基板單元58以及液體供給單元55)置于可動部件40的正上方之后,使液體容納 體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由此,液體容納體50被組裝到裝卸單元30。然后,使用者通過推壓推壓部545,使已組裝到可動部件40上的液體容納體50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如圖51所示,液體容納體50與裝卸單元30連接。
如圖49以及圖50所示,使用者為了將液體容納體50組裝到裝卸單元30,會使液體供給部55位于供給部支撐部42的正上方,并使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位于基板支撐部48的正上方。在此,如圖49所示,與把手部53連接的第一容納部52A在K1軸方向上的長度小于第二容納部52B。即,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構(gòu)成為比第一容納部52A進一步向連接方向(-K1軸方向)突出規(guī)定值Sa1、Sa2。由此,在使液體容納體52移動而打印機10連接時,能夠降低因液體容納體52成為妨礙而無法良好地將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組裝到裝卸單元30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45所示,在連接狀態(tài)下,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配置在第二方向(K2軸方向)上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的位置。由此,在連接狀態(tài)下,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體50以液體供給部55與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中的某一方為支點的旋轉(zhuǎn)量。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與打印機10連接所必需的定位部56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圖9)。由此,無需為了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而設置其他部件(例如,用于安裝液體容納體50的容器)。由此,能夠以較少的部件個數(shù)來實現(xiàn)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的功能。另外,通過將定位部56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與操作部件53一體設置,從而在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能夠把持著操作部件53來操作液體容納體50,因此與沒有操作部件53的情況相比,操作性良好。
另外,由于無需預先將液體容納體50安裝在容器中,因此能夠簡化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的工序。另外,由于無需容器, 因此能夠使液體容納體50小型化。并且,由于不需要容器,因此能夠容易地將墨水被消耗后的液體容納部52縮小后再處理掉。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在能夠從液體容納體50的外部目視確認的狀態(tài)下將液體容納部52安裝在操作部件53上(圖7)。由此,根據(jù)容積變化、形狀變化以及墨水量的變化等液體容納部52的狀態(tài)變化而能夠從外部容易地識別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的量。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定位部56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設置在操作部件53的第一側(cè)53fa上,推壓部545設置在隔著操作部件53而與定位部56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相對的第二側(cè)53fb上(圖9以及圖12)。由此,能夠容易地從外部目視確認:用于進行相對于打印機10的定位的定位部56以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以及在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被推壓的推壓部545。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容納體50向打印機10的連接操作。另外,由于因使用者推壓而對推壓部545施加的力直接被傳遞給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因此能夠使液體供給部55以及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動作穩(wěn)定地沿連接方向(-K1軸方向)動作。
在液體容納體50落下的情況下,容納墨水的重量較大的液體容納部52以從操作部件53的下方的姿勢落下的可能性較高。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液體供給口572的液體容納部52側(cè)(-Z軸方向側(cè))(圖7以及圖13)。由此,即使在液體容納體50落下的情況下,通過定位部56也能夠降低液體供給口572撞擊地面等對象物的可能性。因此,能夠降低液體導入部572破損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即,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的不同于接觸部cp的部分)設置在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的液體容納部52側(cè)(-Z軸方向側(cè))(圖7以及圖13)。由此,即使在液體容納體50落下的情況下,通過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也能夠降低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撞擊地面等對象物的可能性。 因此,能夠降低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破損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當相對于液體供給部57將把持面541配置在與液體供給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時,以使把持面541相對于液體供給口572在中心軸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來設置操作部件53(圖15)。由此,當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供給口572不被操作部件53覆蓋從而能夠被目視確認。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另外,由于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53來操作液體容納體50,因此能夠降低使用者觸碰到液體容納部52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破損,容納在內(nèi)部的墨水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液體供給單元55從操作部件53向外側(cè)(-K1軸方向)突出設置(圖9以及圖10)。由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識別出液體供給單元55的突出方向即為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方向(圖9)。因此,使用者能夠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液體容納體50具有定位部56(圖9)。由此,通過定位部56對包含液體供給部57的液體容納體50相對于打印機10進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因此,能夠在適當?shù)臓顟B(tài)(正確的安裝狀態(tài))下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在將把持面541配置在與液體供給部57的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軸方向)時,以相對于把持面541偏置的方式來設置基板單元58(圖15)。由此,當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能夠目視確認基板單元58。因此,使用者能夠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基板單元58的突出方向(-K1軸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的突出方向(-K1軸方向)相同(圖9以及圖10)。由此,當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使用者能夠容易 地同時識別基板單元58以及液體供給部57。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向打印機10的連接以及基板單元58向打印機10的電連接。另外,如圖19所示,當使用者把持著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時,能夠容易地意識到基板單元58向打印機10的連接方向(-K1軸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向打印機10的連接方向(-K1軸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使用者能夠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機10安裝液體容納體50。并且,通過將液體供給部57與打印機10連接,從而也能夠進行基板單元58向打印機10的電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單元55在與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作為與中心軸CT垂直的方向即K2軸方向上并排設置(圖9以及圖10)。由此,兩單元58、55在與連接方向(-K1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列,因此能夠更加容易地進行基板單元58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以及液體供給部57向打印機10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液體供給單元55(具體而言為定位部56)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通過連結(jié)部件53而連結(jié)(圖17A)。由此,使用者通過把持著把持部54并移動連結(jié)部件53A,從而使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連結(jié)部件53A的動作連動。由此,通過液體供給單元55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的動作連動,從而無需分別獨立進行各部55、59與打印機10的對應部分36、38(圖6)的連接。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向打印機10的連接。
在此,由于連結(jié)部件53A具有能夠被把持的把持部54,因此易于對與連結(jié)部件53A以及與連結(jié)部件53A連接的部件(例如,接合部549)施加外力。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A所示,液體供給部57與接合部549一體成型。即,液體供給部57與接合部549連接。另外,如圖17A所示,連結(jié)部件53A通過組裝在第二部件53B上而與接合部549連結(jié)。由此,能夠降低外力施加到液體容納部52的安裝到接合部549的部分之外(主要部分),因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 的主要部分損壞的可能性。由此,能夠降低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墨水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B所示,具有把持部54的連結(jié)部件53A與具有安裝液體容納部52的接合部549的第二部件53B由不同的部件構(gòu)成。并且,通過將設置在第二部件53B的突出部517上的卡合部513與設置在連結(jié)部件53A上的卡合部511卡合,從而將連結(jié)部件53A與第二部件53B連結(jié)。即,由于安裝到液體容納部52的接合部549與連結(jié)部件53A能夠通過不同的部件形成,因此提高了設計自由度。例如,只要將連結(jié)部件53A的卡合部511設定為與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對應的形狀,就能夠?qū)⑿螤畈煌倪B結(jié)部件53A與第二部件53B連結(jié)。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B所示,連結(jié)部件53A的卡合部511通過與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卡合,從而進行連結(jié)部件53A與第二部件53B之間的定位。即,通過作為部件定位部的卡合部511,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電路基板582之間的定位。由此,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以及電路基板582向打印機10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B所示,作為部件定位部的卡合部511具有包圍沿液體供給部57的中心軸CT的方向(K1軸方向)的外形形狀(具體而言為大致矩形形狀)。由此,能夠抑制設置有液體供給部57的第二部件53B與設置有電路基板582的第一部件53A之間的在與中心軸CT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規(guī)定的面內(nèi)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B所示,連結(jié)部件53A具有在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的方向(K2軸方向)上并排的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由此,當使用者把持著把持部54時,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產(chǎn)生的負荷被分散在三個卡合部511A、511B和511C上,因此能夠降低損傷卡合部511的可能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長度 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B、或者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設置在隔著液體供給部57的位置。由此,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負荷施加在連結(jié)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著液體供給部57的兩側(cè)。因此,能夠降低接合部549的一側(cè)(+K2軸方向側(cè))相對于液體供給部57而比另一側(cè)(-K2軸方向側(cè))發(fā)生較大傾斜(較大變形)的可能性。因此,能夠抑制液體供給部57的位置偏移,從而能夠精度良好地將液體供給部57與打印機10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1C、或者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設置在隔著電路基板582的位置。由此,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負荷施加在連結(jié)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著電路基板582的兩側(cè)。因此,能夠降低接合部549的一側(cè)(+K2軸方向側(cè))相對于電路基板582而比另一側(cè)(-K2軸方向側(cè))發(fā)生較大傾斜(較大變形)的可能性。因此,能夠抑制電路基板582的位置偏移,從而能夠精度良好地將電路基板582與打印機10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8A所示,保持部54的寬度W54小于接合部549的寬度W549,并且液體供給單元54與基板單元58位于把持部54的兩側(cè)的端部54A、54B之間。由此,當使用者把持著把持部54時,能夠通過把持部54可靠地支撐液體供給單元55和基板單元58。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A所示,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由分體部件形成。提高了液體容納體50的設計自由度。例如,即使在由于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種類的變更而導致需要變更液體供給部57的材料的情況下,也無需變更把手部53A的材料。例如,由于變更墨水的種類,會發(fā)生以往所使用的液體供給部57在變更后的墨水中大量溶出的情況。在該情況下,需要使用對變更后的墨水具有耐化學性的材料來重新形成液體供給部57。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具有液體供給部57的第二部件53B與具有把持部54的把手部53A為分體部件,因此無需變更把手部53A的材料。即,能 夠根據(jù)目的而使用不同的材料來分別制作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液體供給部57由對液體容納部52所容納的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夠降低液體供給部57被墨水劣化(損壞)的可能性。另外,能夠降低液體供給部57的一部分溶出到墨水中等而在供給打印機10側(cè)的墨水中產(chǎn)生雜質(zhì)的可能性。
另外,把手部53A為被使用者把持而直接承受外力的部分。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把手部53A由耐變形性或者耐蠕變性優(yōu)異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夠抑制把手部53A的變形。另外,定位部56和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把手部53A連接。兩部件56、59為在向打印機10連接液體容納體50時進行相對于打印機10的定位等的重要部分。通過抑制把手部53A的變形,從而能夠抑制兩部件56、59相對于把手部53A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夠良好地將液體容納體50與打印機10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5以及圖17B所示,液體容納體50隔著把手部53A在液體供給單元55的相反側(cè)的位置上具有推壓部545。由此,使用者通過推壓推壓部545,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向打印機10的連接。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如圖17A所示,把手部53A與形成推壓部545的第三部件53C由分體部件形成。由此,提高了液體容納體50的設計自由度。例如,不受把手部53A的形狀和大小的限制,能夠自由設定推壓部545的形狀和面積。因此,能夠?qū)⑼茐翰?45的一部分與液體容納部52重合設置。通過將推壓部545的一部分與液體容納部52重合設置,能夠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間,能夠在增大推壓部545的外形的同時,確保液體容納部52的容積在一定值以上。
另外,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推壓部545呈現(xiàn)用于識別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的顏色的外觀。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推壓部545的第三部件53C(圖17B)被墨水的顏色著色。由此,使用者通過目視確認第三部件53C而能夠容易地識別容納在液體容 納部52中的墨水顏色。另外,即使在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顏色發(fā)生變更的情況下,僅更換第三部件53C即可。另外,推壓部545的顏色與連接用部件40(圖5)的顏色為相同的顏色。因此,使用者通過目視確認推壓部545,能夠容易地識別與液體容納體50對應的連接用部件40。因此,能夠降低原本不應該安裝的、容納不同顏色的液體容納體50被錯誤地連接到打印機10的可能性。
A-12.液體容納體50的優(yōu)選方式:
圖53是用于進一步說明液體容納體50的圖。圖54是用于說明接合部549的圖。如圖53所示,液體容納部52通過熔接而安裝在接合部549上。在液體容納部52被安裝到接合部549之前的狀態(tài)下,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開口。接合部549插入該開口的一端部501中,通過熔接將接合部549與一端部501接合。將開口的一端部501的外周設為外周CL501。外周CL501為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一端部501時的一端部501的外側(cè)部分的長度。
如圖54所示,接合部549包括位于K2軸方向的一端側(cè)的第一接合端部549Ba、位于另一端側(cè)的第二接合端部549Bb以及位于兩端部549Ba、549Bb之間的中央部549A。中央部549A的形狀為大致長方體形狀。中央部549A在K1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長度。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在K1軸方向上的長度隨著靠近接合部549的K2軸方向的末端而減小。也可以說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為倒角形狀。如上所述,當從重力方向的上側(cè)(+Z軸方向側(cè))觀察時,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部549Ba和第二接合部549Bb,其K1軸方向的長度具有隨著靠近兩端而逐漸變小的曲率;以及中央部549A,其連接第一接合部549Ba與第二接合部549Bb的K1軸方向的長度恒定。在此,將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接合部549時的外周設為外周CL549。
如圖53所示,接合部549從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的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開間隔而與一端部501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接合部549從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開 相同間隔而與一端部501接合。
液體容納體50優(yōu)選滿足關系: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CL×0.95。通過將接合部549的外周549CL設為一端部501的外周501CL的50%以上,從而能夠良好地分散因液體容納體50的自重而產(chǎn)生并施加在接合部549與液體容納部52的粘接部分上的負荷。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與接合部549的粘接部分破損的可能性。另外,通過使接合部549的外周549CL接近一端部501的外周501CL,從而能夠增大一端部501與接合部549的粘接面積,從而能夠更好地分散施加在粘接部分上的負荷。
另外,通過使外周CL549的優(yōu)選范圍具有一定的范圍,從而不僅能夠?qū)⒔雍喜?49以及與接合部549連接的操作部件53設為一定形狀,還能夠使用各種尺寸的液體容納部52來制作液體容納體50。
另外,如圖53所示,優(yōu)選地,在K2軸方向(一端部501的長度方向)上,第一把手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位置范圍內(nèi),第二把手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所在的位置范圍內(nèi)。即,優(yōu)選地,當從+Z軸方向側(cè)觀察液體容納部50時,第一把手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內(nèi),第二把手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內(nèi)。這樣一來,由于與接合部549接合的把手部53的K2軸方向的長度能夠設為較大,因此能夠分散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并施加在把手部53上的負荷(應力)。由此,能夠降低把手部53的變形量或者蠕變的變形量。
如上所述,液體容納體50的優(yōu)選方式如下。此外,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各結(jié)構(gòu)的標號附在括號中。
[方式1]
一種能夠與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的液體容納體(50),其包括:液體容納部(52),其能夠容納液體;液體供給部(57),其用于使容納在所述液體容納部(52)中的所述液體向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流通;以及接合部(549),其與所述液體供給部(57)連接,并且插入到形成所述液體容納部(52)的開口的一端部(501)中從 而被安裝到所述液體容納部(52),在所述液體容納體(50)已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的連接狀態(tài)下,當從所述液體容納部(52)的所述一端部(501)與所述一端部(501)相對的另一端部(502)相對的相對方向(Z軸方向)的一側(cè)(+Z軸方向側(cè))觀察所述液體容納體(50)時,所述一端部(501)的外周為外周CL501,所述接合部(549)的外周為外周CL549,所述液體容納體(50)的外周滿足關系:CL501×0.5≦外周CL549≦外周LC×0.95。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能夠良好地分散因液體容納體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并施加在接合部549與液體容納部52的粘接部分上的負荷。由此,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與接合部549的粘接部分破損的可能性。
[方式2]
根據(jù)上述的液體容納體(50),還包括把手部(53),其與所述接合部(549)連接,并具有被使用者把持的部分(54),所述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端部(549Ba),其為與一端部(501)的所述相對方向垂直的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的一側(cè)的端部,并且在所述連接狀態(tài)下,從所述相對方向(Z軸方向)的所述一側(cè)(+Z軸方向側(cè))觀察時,隨著靠近所述長度方向的末端,與所述相對方向以及所述長度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K1軸方向)的長度逐漸變??;第二接合端部(549Bb),其為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的另一側(cè)的端部,并且在所述連接狀態(tài)下,從所述一側(cè)(+Z軸方向側(cè))觀察時,隨著靠近所述長度方向的末端,所述厚度方向(K1軸方向)的長度逐漸變??;以及中央部(549),其與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連接,并且所述厚度方向的長度大致恒定,在所述連接狀態(tài)下,從所述一側(cè)(+Z軸方向側(cè))觀察上述液體容納體(50)時,所述把手部(53)的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的一側(cè)的端部(54A)位于所述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位置范圍內(nèi),所述把手部(53)的另一側(cè)的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所在的位置范圍內(nèi)。
[方式3]
根據(jù)上述的液體容納體(50),在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在所述一側(cè)的端部(54A)與所述另一側(cè)的端部(54B)之間配置有所述液體供給部(57)。
[方式4]
根據(jù)上述的液體容納體(50),還具有電路基板(582),其在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側(cè)的端部(54A)與所述另一側(cè)的端部(54B)之間,并且能夠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電連接。
[方式5]
根據(jù)上述的液體容納體(50),還具有:定位部(56),其在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側(cè)的端部(54A)與所述另一側(cè)的端部(54B)之間,并且能夠確定所述液體供給部(57)相對于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的位置;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其在所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側(cè)的端部(54A)與所述另一側(cè)的端部(54B)之間,并且保持所述電路基板(582)。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液體容納體50還能夠通過以下方式限定。
[方式A]
一種液體容納體(50),其與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并能夠供給液體,包括:液體容納部(52),其能夠容納所述液體;液體供給口(572),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并且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液體供給口(572)中,以向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供給容納在所述液體容納部中的所述液體;以及把手部(53),其位于所述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側(cè),并被使用者把持,當所述把手部被把持時,所述液體容納部(52)因自重而位于所述把手部的重力向下方向,所述液體供給口(572)朝著包含水平方向(K1軸方向)的方向開口,并且當從所述把手部側(cè)觀察時,所述液體供給口(572)位于不與所述把手部重合的范圍。
根據(jù)該方式的液體容納體,使用者能夠不受把手部干擾地目視確 認液體供給口,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將液體供給口插入液體消耗裝置中的操作。
[方式B]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體(50)包括液體容納部(52)和與液體容納部(52)的一端部(501)連接的容納部支撐組件。
容納部支撐組件包括液體供給單元(55),其通過向包含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從而能夠與液體消耗裝置(10)的液體導入部(362)連接。
另外,液體供給單元(55)也可以包括:液體供給口(572),其一端與所述液體導入部(362)連接;以及定位部(56),當所述液體容納體(50)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時,所述定位部(56)以使所述液體容納部(52)位于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的重力方向的下側(cè)的方式進行支撐。
另外,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具有基板單元(58),所述基板單元(58)也可以包括:電路基板(582),其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的裝置側(cè)端子(381)電連接;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其保持所述電路基板(582)。
另外,當所述液體容納體(50)與所述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時,所述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也可以以使所述液體容納部(52)位于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的重力方向的下側(cè)的方式與所述定位部(56)一起進行支撐。
另外,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也可以包括推壓部(545),其在所述液體容納體(50)與所述所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沿所述連接方向被推壓。
所述推壓部(545)也可以配置在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的所述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所述基板單元(58)的相反側(cè)。
另外,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也可以包括把手部(53)。
另外,所述把手部(53)也可以具有把持部(54),其為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54),當所述保持部(54)被把持且所述液體容納 部(52)因自重而垂下時,所述把持部位于所述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基板單元(58)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上側(cè)。
另外,當因所述自重而垂下時,從所述重力方向的上側(cè)觀察所述液體容納體(50)時,液體供給單元(55)以及基板單元(58)也可以比所述把手部(53)更向所述連接方向(-K1軸方向)側(cè)突出。
如上所述,容納部支撐組件包括液體供給單元55、基板單元58、推壓部545以及把手部53中的至少一個。
A-13.電連接體:
圖55是用于說明電連接體50a的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體50具有液體容納袋52和液體供給部57(圖7、圖9),然而,也可以是省略液體容納袋52和液體供給部57的電連接體50a。即,電連接體50a為將液體容納體50的液體容納袋52和液體供給部57省略的結(jié)構(gòu)。其他的結(jié)構(gòu)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容納體50相同。在使用該電連接體50a的情況下,墨水從配置在外部的容納墨水的罐(液體存儲源)902經(jīng)由連通罐902與液體導入部362的液體流通管(軟管)900而被供給打印機10。此外,液體流通管(軟管)900也可以與從液體導入部362連接到打印機10的液體噴射部的液體流通管的中間部分連接。即使如圖47所示地設置,也能夠發(fā)揮出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例如,如圖16D所示,接觸面TP以下側(cè)位于比上側(cè)更靠近第一方向(-K1軸方向)的方式傾斜。由此,如圖24所示,能夠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側(cè)比下側(cè)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側(cè)(+K1軸方向側(cè))突出的方式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夠以覆蓋電路基板582的接觸部cp的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夠降低垃圾等雜質(zhì)附著在電連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和裝置側(cè)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夠更加良好地進行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的電連接。即使這樣,也能夠起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當向打印機10連接電連接體50a時,由于能夠把持著操作部件53來操作電連接體50a,因此與沒有操作部件53的情況相比,操作性更好。此外,液體流通管(軟管)900也可以 與從液體導入部362連接到打印機10的液體噴射部的液體流通管的中間部分連接。
A-14.其他優(yōu)選的方式:
圖56是用于說明優(yōu)選的方式的圖。液體供給裝置20還可以具有液體流通管320和保持部件329。保持部件329保持液體流通管320。在本實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29為設置在打印機10的外壁(例如,圖2的裝置第三面106)上的一對肋329A、329B。液體流通管320通過插入在一對肋329A、329B之間而被保持。具體而言,保持部件329在從液體導入部362至打印機10為止的墨水流動方向上保持液體流通管320,以使從液體流通管320的上游端320u到保持部件329所在的部分320p為止的上游側(cè)部分沿重力方向(Z軸方向)延伸。即,保持部件329位于連接流路部374的正下方。
由此,即使在液體流通管320的下游側(cè)被配置成比上游端側(cè)部分彎曲的情況下,也能夠?qū)⑸嫌味藗?cè)部分維持成沿重力方向的形狀。即,即使因液體流通管320的下游側(cè)彎曲而產(chǎn)生了反作用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保持部件329來承受反作用力。例如,能夠降低液體供給裝置的其他部件(例如,第二支撐部366)受到液體流通管的下游側(cè)的影響的可能性。例如,在液體供給裝置20不具有保持部件329的情況下,當液體流通管320的上游側(cè)變?yōu)閺澢螤顣r,因受到液體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的影響,會發(fā)生無法在設計的位置將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撐部366內(nèi)的設計的位置的情況。另外,因液體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施加給第二支撐部366,從而會產(chǎn)生第二支撐部366變形的情況。
另一方面,通過保持部件329能夠使液體流通管320的上游端側(cè)部分維持著沿重力方向的形狀。即,液體流通管320的下游側(cè)比上游側(cè)部分彎曲,從而即使在上游側(cè)部分產(chǎn)生上述反作用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保持部件329來承受產(chǎn)生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夠精度良好地將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撐部366內(nèi)的設計的位置。由此,能夠使利用了液體流通部369的第二支撐部366的位移機構(gòu)在設計范圍內(nèi) 發(fā)揮功能。此外,保持部件329只要是能夠保持液體流通管320的形狀即可,也可以不必是肋。例如,保持部件329也可以是圓環(huán)狀部件。在該情況下,液體流通管320插入圓環(huán)狀的內(nèi)側(cè)。
在本實施方式中,基板單元58亦稱作“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電路基板保持部59亦稱作“配置部59”、保持部側(cè)定位部592t、593t亦稱作“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定位部592t、593t”、保持部側(cè)上側(cè)限制部599a、599b亦稱作“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上側(cè)限制部599a、599b”。
B.變形例:
此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和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以各種方式實現(xiàn)。例如,能夠進行如下變形:
B-1.第一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部52由具有撓性的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夠作為能夠在內(nèi)部容納液體的液體容納部發(fā)揮作用即可。例如,液體容納部52的一部分可以由具有撓性的部件形成,液體容納部52也可以由容積不因液體的消耗量而變化的硬質(zhì)部件形成。通過使液體容納部52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撓性的部件形成,從而使液體容納部52的容積隨著容納在液體容納部52中的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
B-2.第二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9所示,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的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K1軸方向),但是不限于此,連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連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軸方向和-K1軸方向的方向。在該情況下,可動部件40也在與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方向?qū)姆较蛏弦苿印?/p>
B-3.第三變形例:
圖57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優(yōu)選配置例的圖。圖57是從+Z軸方向(鉛垂向上)側(cè)觀察圖1時的圖。此外,為了易于理解,也圖示出了配置在蓋部件22的內(nèi)部的液體容納體50C、50M、50Y、50K。打印機10還包括+Z軸方向側(cè)的上面(上壁)101和與裝置第一面102 相對的裝置第四面(背面、背壁)107。
液體容納體50C、50M、50Y與裝置第三面(右側(cè)壁、第一側(cè)壁)106側(cè)的第二液體供給裝置20B連接。裝卸單元30C、30M、30Y各自具備的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規(guī)定方向Y46a。另外,裝卸單元30K所具備的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規(guī)定方向Y46b。即,在裝置第三面106上配置有多個由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形成的組。另外,多個組并排配置在正面102與背面107相對的方向(X軸方向)上。
在此,液體容納體50K與裝置第二面(左側(cè)壁、裝置第二側(cè)壁)104側(cè)的第一液體供給裝置20A連接。液體容納體50K容量比液體容納體50C、50M、50Y大,能夠容納更多量的墨水。該墨水容量的大小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以如下方式實現(xiàn)。即,液體容納體50K的規(guī)定方向Y46b(寬度方向、圖7的K2軸方向)的長度大于液體容納體50C、50M、50Y的規(guī)定方向Y46a(寬度方向、圖7的K2軸方向)的長度。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液體容納體50K的與規(guī)定方向Y46b垂直的方向(厚度方向、圖7的K1軸方向)的長度大于液體容納體50C、50M、50Y的與規(guī)定方向Y46a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圖7的K1軸方向)的長度。
在此,將裝置第三面106與規(guī)定方向Y46a在從裝置第三面106順時針旋轉(zhuǎn)的方向(右轉(zhuǎn)方向)上形成的角度設為角度a1。此時,角度a1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另外,規(guī)定方向Y46b與裝置第二面104平行。即,支撐在裝置第三面106的液體供給連接部362以及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沿與裝置第二面104平行的方向并排配置。此外,在裝卸單元30C、30M、30Y配置在裝置第二面104側(cè)的情況下,裝置第二面106與規(guī)定方向Y46a在從裝置第二面104逆時針旋轉(zhuǎn)的方向(左轉(zhuǎn)方向)上形成的角度a2優(yōu)選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如上所述,由于角度a1或角度a2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因此能夠抑制裝置第二面104與裝置第三面106在相對方向即左右方向(Y 軸方向)上的寬度變大。另外,由于容量大的液體容納體50K能夠與裝置第二面104平行配置,因此能夠使隔著打印機10而形成在裝置第二面104側(cè)以及裝置第三面106側(cè)的液體容納體50的安裝空間大致均等。
B-4.第四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具有電路基板58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具有能夠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接觸的接觸部cp即可。例如,電路基板582可以不具有存儲裝置583。例如,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可以具有用于檢測液體容納體50的裝卸的端子的接觸部。另外,容納體側(cè)電連接部58可以具有包含如柔性印刷基板(FPC)那樣的柔性電纜的整個電路基板。該電路基板的一端側(cè)具有能夠與裝置側(cè)電連接部382接觸的接觸部。另一端側(cè)與例如復位裝置連接。上述變形例可以采用替代了電路基板582的結(jié)構(gòu),也可以是同時采用電路基板582的結(jié)構(gòu)。
B-5.第五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為框狀(圖13),但形狀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使用者能夠把持的形狀即可。例如,操作部件53也可以是沿Z軸方向延伸的棒狀(板狀)。
B-6.第六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7B所示,通過組合三個部件53A、53B和53C,從而形成把手部53A、液體供給單元55、電路基板保持部59等,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將組合三個部件53A、53B和53C所形成的組裝體一體地形成。作為一體地形成的方法,可以列舉出一體成型、用粘接劑將各部件53A、53B和53C安裝的方法等。由此,能夠容易地制造液體容納體50。另外,由于能夠使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一體形成,從而能夠精度良好地進行兩單元55、58之間的定位。另外,能夠使連結(jié)部件53A與接合部549一體形成。由此,在使用者把持著連結(jié)部件53A時,能夠降低因液體容納部52的重量而導致接合部549與連結(jié)部件53A分離的可能性。另外,在使用 者把持著連結(jié)部件53A時,因液體容納部52的自重而產(chǎn)生的負荷經(jīng)由接合部549而施加在連結(jié)部件53A上。由此,能夠降低施加到液體容納部52自身的外力,從而能夠降低液體容納部52破損的可能性。
B-7.第七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9所示,液體容納體50向裝卸單元30連接的方向為水平方向(K1軸方向),但是不限于此,連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軸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連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軸方向和-K1軸方向的方向。在該情況下,可動部件40也在與液體容納體50的連接方向?qū)姆较蛏弦苿印?/p>
B-8.第八變形例: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噴墨打印機及其液體容納體50,也能夠應用于噴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體的任何打印裝置(液體消耗裝置)以及用于容納其液體的液體容納體。例如,能夠應用于以下的各種液體消耗裝置及其液體容納體。
(1)傳真裝置等圖像記錄裝置;
(2)在液晶顯示器等圖像顯示裝置用的彩色濾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顏色材料噴射裝置;
(3)在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顯示器、場致發(fā)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xiàn)ED)等的電極形成中使用的電極材料噴射裝置;
(4)噴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體有機物的液體的液體消耗裝置;
(5)作為精密移液管的試料噴射裝置;
(6)潤滑油的噴射裝置;
(7)樹脂液的噴射裝置;
(8)精確地對鐘表或照相機等精密機械噴射潤滑油的液體消耗裝置;
(9)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狀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將紫外線固化樹脂液等透明樹脂液向基板上噴射的液體消耗 裝置;
(10)為了蝕刻基板等而噴射酸性或堿性的蝕刻液的液體消耗裝置;
(11)其他的具備噴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體噴射頭的液體消耗裝置。
此外,“液滴”是指從液體消耗裝置噴出的液體的狀態(tài),包括粒狀、淚狀、拖尾成絲狀的狀態(tài)。此外,這里所說的“液體”,只要是液體消耗裝置能夠噴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所謂“液體”,只要是物質(zhì)處于液相時的狀態(tài)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體狀態(tài)的材料、溶膠、凝膠、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體樹脂、液態(tài)金屬(金屬熔液)這樣的液體狀態(tài)的材料也包括在“液體”中。另外,不限于作為物質(zhì)的一種狀態(tài)的液體,由顏料或金屬顆粒等固態(tài)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劑中而形成的物質(zhì)等也包括在“液體”中。作為液體的代表性例子,可以列舉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謂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狀組合物。另外,在將能夠通過照射紫外線而固化的UV墨水容納在液體容納部中并與打印機連接的情況下,由于液體容納部從設置面上浮起,因此能夠降低設置面的熱量傳遞給液體容納部而固化的可能性。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變形例,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用各種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例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到上述效果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適當?shù)靥鎿Q或組合與發(fā)明內(nèi)容部分中記載的各種方式中的技術(shù)特征相對應的實施方式、實施例、變形例中的技術(shù)特征。另外,如果該技術(shù)特征在本說明書中沒有作為必需的特征來進行說明,則可以適當?shù)貏h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