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成像裝置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申請要求2007年3月30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公布 JP-2007-090817的優(yōu)先權,該申請的公開內容全部引入此處作為參考。技術領域本申請總體上涉及一種噴墨成像裝置,并且更具體涉及一種適于 在記錄介質上無頁邊成像的、具有例如壓板的支撐部分的噴墨成像裝 置。
背景技術:
在已知的噴墨型成像裝置中,記錄頭面對壓板布置,并且當記錄 頭沿垂直于副掃描方向的主掃描方向移動時,向沿副掃描方向在壓板 上輸送的記錄介質噴射墨。當成像裝置執(zhí)行無頁邊成像時,記錄頭將 墨噴射到大于記錄介質邊緣的范圍,從而形成到達記錄介質邊緣的圖 像,以致記錄介質上沒有頁邊空白。在上述無頁邊成像中,由記錄頭噴出的超出記錄介質邊緣并到達 壓板上的墨會粘附到該壓板上。當記錄介質的邊緣、例如前邊緣或后 邊緣在壓板上彎曲并接觸到粘附的墨時,記錄介質的背面可能被墨弄 臟。另一種已知的成像裝置、例如日本專利申請?zhí)亻_No.2006-35685 中所述的成像裝置被構造成防止記錄介質被粘附到壓板上的墨弄臟。 在該己知的成像裝置中,壓板相對于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具有上游肋 和下游肋,并且無頁邊記錄區(qū)設置在上游肋和下游肋之間。第一肋、 第二肋、和第三肋在垂直于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方向上以適當的間隔形成在無頁邊記錄區(qū)中,以便支撐記錄介質的前邊緣和后邊緣。凹槽 形成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肋之間,以便沿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延伸并 與位于壓板底板上的墨吸收體相連通。在該已知的成像裝置中,如果由凹槽限定的噴嘴面與墨接收表面 之間的距離過大,那么排出到凹槽中的墨可以轉化成墨霧并可以漂浮 在壓板上方。墨霧可由從記錄頭排出后尚未到達墨接收表面的墨產生, 或可由積累在墨接收表面上的墨產生。上述墨霧可粘附到記錄介質的 背面并將其弄臟。另一方面,如果將由凹槽限定的噴嘴面與墨接收表面之間的距離 減小以避免產生上述墨霧,那么記錄介質的前邊緣和后邊緣可能接觸 到墨接收表面。如果積累在墨接收表面上的墨沒有從該接收表面快速 地流掉,那么該墨可能粘附并弄臟記錄介質。發(fā)明內容因此,出現了對克服相關技術的這些和其它缺點的成像裝置的需 求。本發(fā)明的技術優(yōu)點在于墨從壓板的墨接收表面相對快速地排放, 并抑制墨霧的產生,從而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記錄介質被墨或墨霧弄臟。根據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 一種成像裝置包括記錄頭,該記錄頭包 括噴嘴面,其中所述記錄頭被構造成將墨分送到記錄介質上以在該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所述裝置還包括支撐構件,該支撐構件面對該 噴嘴面,并被構造成支撐所述記錄介質;以及墨接收部分,該墨接收 部分位于支撐構件上并面對噴嘴面。墨接收部分包括多個第一引導件 和多個第二引導件。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與所述多個 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包括引導面,并被構造成引導從記錄頭 分送的墨。此外,所述引導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在第一 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一距離小于在第二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二距 離。另外,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被構造成在第一墨流動方向上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而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 引導件均被構造成在與第一墨流動方向相反的第二墨流動方向上引導 從記錄頭分送的墨。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通過下文對發(fā)明的詳細說明和 附圖,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特點、以及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
為了更完全地理解本發(fā)明、從而本發(fā)明所滿足的需求、以及本發(fā) 明的特點和技術優(yōu)點,現在對以下結合附圖的描述作出參考。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在已拆除圖像讀取裝置情況下的成 像裝置的平面圖。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成像裝置的記錄單元和供紙盒的側 剖視圖。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壓板的透視圖。圖4沿IV-IV線觀察時圖3中壓板的放大剖視圖。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平面圖。圖6是圖5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底視圖。圖7是圖5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側視圖。圖8A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圖5的墨接收部分的第一引導件和 第二引導件的透視圖。圖8B是沿VIIIB-VIIIB線觀察時圖8A的墨接收部分的剖視圖。圖9是根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的剖視圖。圖IO是根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平面圖。圖11是圖10的墨接收部分的第一引導件和第二引導件的透視圖。圖12A是沿XIIA-XIIA線觀察時圖IO的墨接收部分的剖視圖。圖12B是沿XIIB-XIIB線觀察時圖10的墨接收部分的剖視圖。圖13A是圖IO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側視圖。圖13B是圖10的墨接收部分的局部底視圖。圖14A是根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的第一引導件和第二引導件的透視圖。圖14B是沿XIVB-XIVB線觀察時圖14A的墨接收部分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參考圖l-13B可理解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以及所述實施方案 的特征和技術優(yōu)點,相同的附圖標記用于不同附圖中對應的部件。一種成像裝置、例如多功能裝置1可被構造成執(zhí)行多種功能、如 打印、復印、掃描、以及傳真功能。如圖1所示,片材盒3可位于記 錄裝置的外殼2的下部,并可通過插口從外殼2拆除,所述插口在外 殼2的(圖1的下部)前側(圖1的下部)開口。外殼2可包括合成樹脂。 在下文中,設置有開口的側面被稱為前,而其余側面相對于前被稱為 右、左、和后。紙盒3可被構造成儲存記錄介質P、例如A4規(guī)格的記錄介質、信 紙規(guī)格的記錄介質、法律公文紙規(guī)格的記錄介質、明信片規(guī)格的記錄 介質等,可以記錄介質p的較短邊垂直于片材輸送方向(例如Y軸方向)的狀態(tài)儲存在片材盒3中。用于規(guī)格相較小的記錄介質的輔助紙盒3a 可安裝到片材盒3上。傾斜分離板8可被構造成從余下的記錄介質分離并輸送記錄介質, 其可位于片材盒3的后面。臂6a可附連到外殼2上,并可繞其上端垂 直地樞轉。片材供應輥6可位于臂6a的下端并與傾斜分離板8配合操 作以便順次分離和供應在片材盒3或輔助片材盒3a中堆疊的記錄介質 P。被分離出來的記錄介質P可經由片材輸送通道9、例如U形的輸送 通道供應到位于片材盒3上方的記錄單元7。記錄單元7可包括被構造 成可在主掃描方向上(例如X軸方向上)往復移動的托架5,并且噴墨型 記錄頭4可位于(例如安裝到)托架5上,使得該記錄頭4被構造成與托 架5—起移動。排出部分10可形成在輔助片材3a的上方。上面已由記錄單元7 記錄有圖像的記錄介質P可在其記錄面向上的狀態(tài)下排出到排出部分 10中。延伸至排出部分10的排出口可以從外殼2向前開口。例如掃描單元的圖像讀取裝置(未示出)可位于外殼2的上部。圖像 讀取裝置可被構造成從文件讀取圖像,而多功能裝置1可被構造成復 印圖像或發(fā)送包含圖像的傳真,或者可執(zhí)行上述兩種功能。多功能裝置1還包括操作面板(未示出),該操作面板包括多個操作 按鈕和液晶顯示屏(LCD)。操作面板可位于外殼2上部的掃描裝置的前 面。盒式儲存單元15可在排出部分10的一側形成在外殼2的前部。 盒式儲存單元15的前面可被蓋子2b覆蓋。盒式儲存單元15可被構造 成儲存包括不同顏色的墨的墨盒,例如每個墨盒可分別儲存對應于黑 色墨、青色墨、品紅色墨、以及黃色墨的不同顏色的墨。每個墨盒均 可具有類似盒子的外形,所述盒子在平面視圖中具有相對小的面積并 具有相對大的高度。墨盒可沿X軸方向排成一行,并可從外殼2的前 面拆下。墨可經由多個墨管20(例如四個墨管)從墨盒19供應到記錄頭14。 當使用五色或更多顏色的墨、例如使用六色到八色墨時,盒式儲存單 元15可被構造成儲存與墨顏色數相對應的數個墨盒,相應地,可增加 墨管20的數目。第一導向構件22和第二導向構件23可包括沿X軸方向延伸的板 狀構件,并可分別由主機架21的右側壁21a和左側壁21b支撐。托架 5可位于第一導向構件21a和第二導向構件21b上,并可被構造成在第 一導向構件21a和第二導向構件21b上滑動。同步帶25(例如環(huán)狀同步 帶)和用于驅動同步帶25的托架馬達24(例如DC馬達、步進馬達等)可被構造成使托架5往復移動。同步帶25可巻繞到多個皮帶輪上以便在第二導向構件23的上表面上并沿著該表面伸展。壓板26可位于記錄頭4的下方,以便支撐被輸送的記錄介質P。 帶尺(tape scale)可沿托架5的X軸方向延伸,并且該帶尺可以是光學線 性編碼器的一部分,用于檢測托架5在X軸方向上的位置和移動速度。 驅動信號可經由柔性扁平電纜輸入到托架5上的記錄頭4。如圖2中箭頭A所示, 一對對準輥27可沿片材輸送方向位于壓板 26的上游,以便將記錄介質P輸送到記錄頭4的噴嘴面4a與壓板26 之間的間隙中。正齒輥28b和排出輥28a可位于壓板26的下游。當正 齒輥28b接觸記錄介質P的上表面時,排出輥28a可將上面已記錄有 圖像的記錄介質P輸送到排出部分10。墨盂29可位于被輸送記錄介質P的寬度鄰近左側壁21a的一外側。 維護單元30可位于被輸送記錄介質P的寬度鄰近右側壁21b的另一外 端。在記錄操作期間,在墨盂29中的沖洗位置處,墨被從記錄頭4周 期性地排出以防止噴嘴被墨堵塞。墨盂29接收被排出的墨。維護單元30通過有選擇地抽吸不同顏色的墨、或通過消除收集在 記錄頭4上方的緩沖容器(未示出)中的氣泡,可使位于待機位置的記錄 頭4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另外,維護單元30可包括擦拭器(未示出),該 擦拭器被構造成當托架5從面對維護單元30的位置移動到圖像記錄區(qū) 域時清潔記錄頭4的噴嘴面。參考圖3和4,壓板26可包括具有平板形狀的主體33和蓋件34, 該蓋件34向下開口并可拆卸地覆蓋在主體34的上表面。安裝螺釘36 從主體33的下表面擰到蓋件34中。墨吸收體35可位于由主體33和 蓋件34所限定的空間的片材輸送方向的下游部分。該墨吸收體35沿X 軸方向可為細長的。用于使可移動肋37沿片材輸送方向往復移動的驅動機構38可被容納在該空間的上游部分。墨吸收體35可包括片狀構 件并可用作廢墨收集器,該片狀構件包含對墨具有高毛細作用和擴散 率的纖維。第一支撐肋39和第二支撐肋40在X軸方向上以預定的間隔可與 蓋34的上表面一體形成。第一支撐肋39和第二支撐肋40沿片材輸送 方向可分別位于上游部分和下游部分。墨接收部分41可位于第一支撐 肋39和第二支撐肋40之間。狹縫42可以在X軸方向上以相距預定間 隔的方式形成在蓋件34中,并可在第一支撐肋39和第二支撐肋40之 間延伸??梢苿永?7被構造成在Y軸方向上沿狹縫42往復移動。墨 接收部分41可沿X軸方向布置,并且各墨接收部分41可被介于兩個 狹縫之間。用于支撐記錄介質的支撐構件至少可包括蓋件34。第一支撐肋39可具有與第二支撐肋40大致相同的高度??梢苿?肋37支撐已經通過了第一支撐肋39的記錄介質P的前邊緣??梢苿?肋37在Y軸方向上向下游方向移動與記錄介質P的進給距離大致相同 的距離,使得第二支撐肋40接收記錄介質P的前邊緣。然后,該可移 動肋沿相反方向向上游移動。隨后,可移動肋在支撐已經通過了第一 支撐肋39的記錄介質P的后邊緣的同時沿下游方向移動,使得第二支 撐肋40接收記錄介質P的后邊緣。采用這種結構,防止記錄介質P的 前邊緣和后邊緣與墨接收部分41相接觸?,F在將描述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41。如圖3中Yl 所示,多個引導部分44和45、例如第一引導部分44和第二引導部分 45可位于墨接收部分41的成像區(qū)域或墨噴射區(qū)域43中。成像區(qū)域43 面對噴嘴面4a(圖8B)。從噴嘴面4a中的噴嘴(未示出)向下噴出并到達 墨接收部分41的墨可朝狹縫42引導。如圖8A和8B所示,墨接收部分41的第一引導件44中的每個引 導件和第二引導件45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具有第一部分A1(B1)和第二部分A2(B2)。高部A1(B1)可與噴嘴面4a隔開距離Hl,而低部A2(B2) 可與噴嘴面4a隔開距離Hl+H2。第一引導件44可具有排水管形狀, 并可包括傾斜底面46和兩個相對的三角形側面47和48,所述三角形 側面47和48從底面46向噴嘴面4a傾斜地延伸。底面46可包括高部 A1和低部A2,并可例如以大致恒定的速率(斜率)傾斜,使得從噴嘴面 4a到底面46的距離、或第一引導件44的深度從高部Al向低部A2逐 漸增大。類似地,第二引導件45也可具有排水管形狀,并可包括傾斜 底面46和兩個相對的三角形傾斜側面47和48,所述三角形傾斜側面 47和48從底面46延伸。底面46可包括高部Bl和低部B2,并可傾斜, 使得第二引導件45的深度從高部B1向低部B2逐漸增大。底面46可 用作用于將墨引導到低部A2(B2)的引導面,而側面47和48可用作將 第一引導件44與第二引導件45隔開的分隔面的作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之間的邊界線是連接著高部Al 和高部B1的凸脊線,并具有恒定的高度。如圖5和8A所示,第一引導件44的底面46具有從高部Al向低 部A2逐漸增大的寬度。底面46的寬度可垂直于沿X軸方向的墨流動 方向。類似地,第二引導件45的底面46具有從高部B1向低部B2逐漸增大的寬度。在墨接收部分41中,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可具有相同 的尺寸和形狀,并且第一引導件44的數目可等于第二引導件45的數 目。到達墨接收部分41的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的墨可憑借 重力作用從高處流向低處。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中的墨 流動方向彼此相反。當墨在第二引導件45中從高部Bl向低部B2流動 時,墨在第一引導件44中從高部A1向低部A2流動。第一引導件44 和第二引導件45可被交替地布置,使得第一引導件44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可被夾在兩個第二引導件45之間。墨沿X軸方向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中流動,所述X軸方向垂直于片材輸送方向。如圖8B所示,底面46的鄰近于高部Al(高部Bl)的端部和底面 46的鄰近于低部A2(低部B2)的另一端部平面圖中均可在具有大致梯形 的形狀,并且在剖視圖(在與噴嘴面4a分離的方向上)均可具有半圓形 的形狀。從噴嘴面4a到低部A2的距離(H1+H2)可被選擇成使得從噴嘴面 4a中的噴嘴噴出的墨在到達底面46之前不會霧化。可類似地選擇從噴 嘴面4a到第二引導件45的低部B2的距離(H1+H2)。低部A2(低部B2)的寬度可小于高部Al(高部Bl)的寬度。底面46 的垂直于墨流動方向的寬度從高部Al(高部Bl)向低部A2(低部B2)逐 漸增大。因此,對于墨的毛細作用和排放墨的能力在這樣的方向上逐 漸增大。到達第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的墨可被從高部Al(高部 Bl)引導到低部A2(低部B2)。另外,第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的深度從高部Al(高部Bl) 向低部A2(低部B2)逐漸增大。因此,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 45中積累的墨可平穩(wěn)地流動。這樣加快墨從壓板26表面的排放。壓板26排放墨的能力可通過如下方式的組合提高高部Al(高部 Bl)與低部A2(低部B2)之間的高度差與上述對墨的毛細作用。因此, 墨不可能溢出壓板26,并且通過壓板26的記錄介質不太可能被墨弄臟。第一引導件44的高部Al和第二引導件45的高部Bl,分別與第 一引導件44的低部A2和第二引導件45的低部B2相比,可與噴嘴面 4a隔開較短的距離并可具有較大的寬度,所述寬度垂直于墨流動方向。 這樣提高被噴射的墨到達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的可能性,并減少墨霧的產生。因此,墨霧不太可能粘附到蓋34上,并且記錄介 質P不太可能被墨霧弄臟。通過將各個第一引導件44和各個第二引導件45的交替布置,具 有較大寬度和距噴嘴面4a較短距離的各高部Al(高部Bl)以及具有較 短寬度和距噴嘴面4a較大距離的各低部A2(低部B2)被交替地布置。 在這種情況下,高部Al和Bl與低部A2和B2可均勻地分布在墨接收 部分41上。從噴嘴面41到墨接收部分41的不同位置的距離在整個墨 接收部分41上平均為不會導致產生墨霧的距離。因此,在無頁邊打印 過程中,當墨被噴射到片材邊緣以外時,從噴嘴噴出的墨到達墨接收 部分41的可能性增大,從而減少墨霧的產生。除各個第一引導件44與各個第二引導件45交錯布置外,如果第 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狀,并且墨接收部 分41中第一引導件44的數目等于第二引導件45的數目,則可增強上 述效果。底面46的寬度從高部Al(高部Bl)向低部A2(低部B2)減小,并且 底面46從高部Al(高部Bl)向低部A2(低部B2)傾斜。這使得第一墨引 導件44和第二墨引導件45具有排放墨的能力,該排放墨的能力大于 或等于具有平底表面和導致墨霧產生的深度的引導件的排放墨的能力。各個第一引導件44和各個第二引導件45被交替地布置,并且墨 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中的流向彼此相反。在該實施方案 中,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中的墨流動方向平行于X軸方 向。由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限定的凹槽的平均深度與當第 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在X軸方向上的任一位置沿平行于Y軸 方向的直線被截開時相同。因此,即使墨被噴出到記錄介質P的側邊(沿 X軸方向的邊緣)以外,也可減少墨霧的產生,并保持排放墨的能力。如圖6所示,排放凹槽49可形成在蓋34的下表面(背面)中以便將 墨從低部A2(低部B2)引導到可與蓋34的下表面相接觸的墨吸收體35 的上表面。墨吸收體用作廢墨收集器。更準確地說,第一引導件44的 低部A2和第二引導件45的低部B2與排放凹槽49連通,所述排放凹 槽沿著蓋34的下表面延伸。排放凹槽49包括連接蓋34的上表面和下 表面的貫通凹槽49a。各個貫通凹槽49a可形成在第一引導件44(第二 引導件45)鄰近低部A2(低部B2)的端部D。墨在貫通凹槽49a中向下 流動到排放凹槽49。貫通凹槽49a和排放凹槽49形成排放通道。在該 實施方案,雖然排放凹槽49形成在蓋34的下表面(背面)中,但是它們 可形成在蓋34的上表面(正面)中。貫通凹槽49a可由端部D的底面和兩個對置半圓形側面限定,這 些面分別由底面46以及側面47和48連續(xù)地形成。在該實施方案中, 貫通凹槽49a的底寬(端部D的底面寬度)小于或等于低部A2(低部B2) 的寬度,并且貫通凹槽49a的深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 件45)在低部A2(低部B2)的深度,所述下部的深度是指高部Al(高部 Bl)與低部A2(低部B2)在垂直于噴嘴面4a的方向上的距離或者距離 H2。因此,從低部A2(低部B2)到貫通凹槽49a保持或增強對于墨的毛 細作用。排放凹槽49在剖視圖中可以是V字形、半圓形或矩形。如上所述, 墨吸收體35可接觸到蓋34的下表面。直接設置到蓋34的墨吸收體35 允許排放凹槽49比在墨吸收體位于外殼2的底部等位置的情況下短。 在排放凹槽49中可防止墨變干,從而不會出現由于排放凹槽49中的 墨變干而引起的墨流動停滯。因此,積累在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 件45中的墨被平穩(wěn)地排放到墨吸收體35,并且不太可能從壓板26溢 出。結果,通過壓板26的記錄介質P不太可能被墨弄臟。墨吸收體35可包括片狀構件,該片狀構件包含對墨具有高毛細作用和擴散率的纖維。該片狀構件與包含多孔材料(例如泡沫聚亞安酯) 的吸收構件相比,具有較大的吸收能力(毛細作用)。積累在排放凹槽49中的墨可被墨吸收體35有效地吸收(抽吸)。因此,在不引起墨流動停 滯的情況下,積累在貫通凹槽49a、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 中的墨可被平穩(wěn)地朝墨吸收體35引導。如上所述,由于墨吸收體35直接設置到蓋34的下表面導致排放 凹槽48相對短,因此墨吸收體35的毛細作用更有效地作用在第一引 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貫通凹槽、以及排放凹槽49中積累的墨上。 積累的墨被有效地排出到墨吸收體35。圖9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除貫通凹槽49a' 外,與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案大致相同。雖然圖8B中示出的貫通凹槽 49a的深度不恒定而是在下部Al(低部B2)和排放凹槽49之間變化,但 是可以不同地構造貫通凹槽49a。如圖9所示,貫通凹槽49a'具有小于 或等于低部A2(低部B2)寬度的寬度并具有大致等于第一引導件44(第 二引導件45)在低部A2(低部B2)處的為距離H2的深度的深度Ll。貫 通凹槽49a'的深度在下部Al(低部B2)和排放凹槽49之間恒定??蛇x地, 貫通凹槽49a,的深度可小于第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在低部 A2(低部B2)處的深度。因此,從低部A2(低部B2)到貫通凹槽49a'保持 或增強對于墨的毛細作用。圖10-13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除第一引導 件44(第二引導件45)鄰近于高部Al(高部Bl)的端部Dl的形狀以及第 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鄰近于低部A2(低部B2)的端部D2的形狀 以外,與圖l-8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方案大致相同。端部D1在平 面圖中可以是三角形的。貫通凹槽4%可被形成在端部D2以便與低部 A2(低部B2)和排放凹槽49連通。貫通凹槽49b的寬度小于或等于低部 A2(低部B2)的寬度,并且貫通凹槽49b的深度大于第一引導件44(第二 引導件45)在低部A2(低部B2)處的為距離H2的深度。該實施方案可獲得與上述實施方案所獲得的相同效果。圖14A和14B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又一實施方案的墨接收部分41。在 該實施方案中,墨接收部分41的第一引導件50中的每個引導件和第 二引導件45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具有高部A1(B1)和低部A2(B2)。高部 A1(B1)可與噴嘴面4a隔開距離Hl,而低部A2(B2)可與噴嘴面4a隔開 距離Hl+H2。第一引導件50可包括傾斜底面52以及兩個對置的三角 形側面53和54,所述三角形側板從底面52向噴嘴面4a豎直延伸。底 面52具有高部A1和低部A2,并且是傾斜的,使得第一引導件44的 深度從高部Al向低部A2逐漸增大。類似地,第二引導件52包括傾斜 底面52以及兩個對置的三角形豎直側面53和54,所述側面從底面52 延伸。底面52具有高部B1和低部B2,并且是傾斜的,使得第二引導 件51的深度從高部Bl向低部B2逐漸增大。底面51用作用于將墨引 導到低部A2(B2)的引導面,而側面53和54用作將第一引導件50與第 二引導件51隔開的分隔面。第一引導件50的底面52具有從高部Al向低部A2逐漸增大的寬 度。底面52的寬度垂直于沿X軸方向的墨流動方向。類似地,第二引 導件51的底面52具有從高部Bl向低部B2逐漸增大的寬度。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導件51可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狀,并且 在墨接收部分41中第一引導件50的數目可等于第二引導件51的數目。到達墨接收部分41的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導件51的墨可憑借 重力作用從高處流向低處。在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導件51中的墨 流動方向彼此相反。當墨在第二引導件51中從高部Bl向低部B2流動 時,墨在第一引導件50中從高部Al向低部A2流動。第一引導件50 和第二引導件51可被交替地布置,使得每個第一引導件50均可被夾 在兩個第二引導件51之間。墨沿X軸方向在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 導件51中流動,所述X軸方向垂直于片材輸送方向。第一引導件50的高部Al和第二引導件51的高部Bl,分別與第 一引導件50的低部A2和第二引導件51的低部B2相比,可與噴嘴面 4a隔開較短的距離并可具有較大的寬度,所述寬度垂直于墨流動方向。 這樣提高被噴射的墨到達第一引導件44和第二引導件45的可能性, 并減少墨霧的產生。因此,墨霧不太可能粘附到蓋34上,并且記錄介 質P不太可能被墨霧弄臟。低部A2(低部B2)的寬度可小于高部Al(高部Bl)的寬度。底面52 的寬度從高部Al(高部Bl)向低部A2(低部B2)逐漸減小。因此,對于墨的毛細作用和抽吸墨的能力在上述方向上逐漸增大。到達第一引導 件50(第二引導件51)的墨可被從高部Al(高部Bl)朝低部A2(低部B2)引導。另外,第一引導件44(第二引導件45)的底面52從高部Al(高部 Bl)向低部A2(低部B2)向下傾斜。因此,在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導 件51中積累的墨平穩(wěn)地流動。這樣加快墨從壓板26表面的排放。墨 不可能溢出壓板26,并且通過壓板26的記錄介質不太可能被墨弄臟。通過將各個第一引導件50和各個第二引導件51的交替布置,具 有較大寬度和距噴嘴面4a較短距離的各高部Al(高部Bl)以及具有較 短寬度并距噴嘴面4a較大距離的各低部A2(低部B2)被交替地布置。 在這種情況下,高部Al和Bl與低部A2和B2可均勻地分布在墨接收 部分41上。從噴嘴面4a到墨接收部分41的不同位置的距離在整個墨 接收部分41上平均為不會導致產生墨霧的距離。因此,在無頁邊打印 過程中,當墨被噴射到片材邊緣以外時,從噴嘴噴出的墨到達墨接收 部分41的可能性增大,從而減少墨霧的產生。除各個第一引導件50與各個第二引導件51的交錯布置外,如果 第一引導件50和第二引導件51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狀,并且在墨接收部分41中第一引導件50的數目等于第二引導件51的數目,則可以 增強上述效果。貫通凹槽49a可與上述實施方案中的貫通凹槽49a相類似地分別 形成在第一引導件50(第二引導件51)鄰近于低部A2(低部B2)的端部 處。與圖6所示的實施方案的排放凹槽49相類似,排放凹槽49可形 成在蓋34的下表面中。貫通凹槽49a和排放凹槽49獲得與上述實施方 案中的這些部件所獲得的相類似的效果。雖然,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第一引導件44(50)和第二引導件45(51) 的底面46(52)是沒有臺階的傾斜平面,但是該底面可以是具有從底面的 上部向下部逐階下降的臺階的平面。雖然,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第一引導件44(50)中的每個引導件與 第二引導件45(51)中的每個引導件交替布置,但是可以將兩個或更多個 的第一引導件與兩個或更多個的第二引導件交替地布置。在這種情況 下,在平面圖中具有矩形形狀并且具均一的高度的凹槽可被形成在兩 個或更多個的第一引導件與兩個或更多個的第二引導件之間。雖然,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第一引導件44(50)和第二引導件45(51) 布置成使得在其中的墨流動方向平行于X軸方向,所述X軸方向垂直 于片材輸送方向,但是第一引導件和第二引導件可布置成使得在其中 的墨流動方向平行于片材輸送方向(Y軸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下 部不具有狹縫42所限定的端面,因此凹槽可在第一和第二引導件的下 部處貫通墨接收部分41形成。多個第一引導件和多個第二引導件可被布置成使得每個第一引導 件都鄰近于對應的第二引導件。在這種情況下,當一個第一引導件中 的墨流動方向與一個第二引導件中的墨流動方向平行于X軸方向時, 在其余第一引導件和其余第二引導件中的墨流動方向可相對于X軸方向傾斜??蛇x地,當在一個第一引導件中的墨流動方向與在一個第二 引導件中的墨流動方向平行于Y軸方向時,在其余第一引導件和其余 第二引導件中的墨流動方向可相對于Y軸方向傾斜。雖然,在上述實施方案中,壓板42包括被構造成沿狹縫42往復 移動的可移動肋37,但是壓板可以不包括可移動肋或狹縫。雖然已經結合示例性實施方案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 應當明白,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范圍的情況下,可對上述示例性實施方案 作出其它變體和變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通過在此公開的本發(fā)明的說明書的研究或實踐,其它的實施方案是顯而易見的。說明書 及所述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的示例,本發(fā)明的真實范圍由以下權利要求 書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裝置,包括記錄頭,該記錄頭包括噴嘴面,其中所述記錄頭被構造成將墨分送到記錄介質上以在該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支撐構件,該支撐構件面對該噴嘴面,并被構造成支撐所述記錄介質;以及墨接收部分,該墨接收部分位于支撐構件上并面對噴嘴面,其中所述墨接收部分包括多個第一引導件;以及多個第二引導件,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包括引導面,并被構造成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其中所述引導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在第一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一距離小于在第二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二距離,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被構造成在第一墨流動方向上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而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被構造成在與第一墨流動方向相反的第二墨流動方向上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噴嘴面具有貫穿所 述噴嘴面形成的多個噴嘴,并且所述記錄頭被構造成經由所述多個噴 嘴將墨分送到所述記錄頭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引導面相對于所述 噴嘴面傾斜,并且在所述引導面與所述噴嘴面之間的距離從所述第一 部分向所述第二部分增大。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在所述引導面與所述噴 嘴面之間的距離從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部分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增大。
5. 根據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引導 面具有從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二部分減小的寬度,并且所述寬度垂 直于所述第一墨流動方向和所述第二墨流動方向中的每個墨流動方 向。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 的至少一個引導件相對于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至少一個引導件交 替布置。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的 數目等于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的數目。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 的每個引導件的尺寸和形狀均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 的尺寸和形狀相同。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 的每個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包括從所述引 導面向所述噴嘴面延伸的一對對置三角面,并且所述一對對置三角面 相對于所述噴嘴面傾斜。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 中的每個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均包括從所述 引導面向所述噴嘴面延伸的一對對置三角面,并且所述一對對置三角 面垂直于所述噴嘴面。
11.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墨流動方向和 所述第二墨流動方向中的每個墨流動方向均平行于特定方向,所述特 定方向垂直于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
1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支撐構件包括排放通道,墨從所述第二部分排放到該排放通道中。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裝置,還包括廢墨收集器,其中 所述排放通道連接到所述廢墨收集器。
14.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墨接收部分位于 所述支撐構件的第一側上,并且所述排放通道包括貫通凹槽,該貫通 凹槽貫穿所述支撐構件,并且墨從所述第二部分通過該貫通凹槽排放 到所述支撐構件的與該第一側相反的第二側。
15. 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貫通凹槽的寬度 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寬度,并且所述貫通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 于在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之間在與所述噴嘴面垂直的方向上 的距離。
16.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墨接收部分位于 所述支撐構件的第一側,而所述廢墨收集器位于所述支撐構件的第一 側和該支撐構件的與第一側相反的第二側中的至少一側上。
1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 中的每個引導件均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交替布置, 并且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 每個引導件均包括分隔面,所述分隔面從所述引導面向所述噴嘴面延 伸,并將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相鄰引導件 分隔開。
1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墨接收部分包括 多個墨接收部分,所述多個墨接收部分在與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支撐構件上。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中所述支撐構件包括 多個狹縫,其中所述多個狹縫中的每個狹縫均位于兩個相鄰的墨 接收部分之間;以及多個可移動肋,所述多個可移動肋被構造成沿所述記錄介質的所 述輸送方向移動到所述多個狹縫中的對應的一個狹縫中。
全文摘要
成像裝置包括含噴嘴面的記錄頭,記錄頭將墨分送到記錄介質上以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該裝置還包括支撐構件,它面對該噴嘴面并構造成支撐記錄介質;和墨接收部分,它位于支撐構件上并面對噴嘴面。墨接收部分包括多個第一引導件和多個第二引導件。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與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一個包括引導面,并構造成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引導面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且在第一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一距離小于在第二部分與噴嘴面之間的第二距離。所述多個第一引導件中的每個引導件構造成在第一墨流動方向上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所述多個第二引導件中的每一個構造成在與第一墨流動方向相反的第二墨流動方向上引導從記錄頭分送的墨。
文檔編號B41J11/06GK101274548SQ200810090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太田恭平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