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切割工具的刀片插入粘貼在支撐構件上的媒介物中并被停止在使刀片邊緣定位于該媒介物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通過正在移動的支撐構件和切割工具在該媒介物中形成切割線。刀片被從該媒介物中拉出。壓紋工具被按壓在沿著該媒介物的切割線的位置。通過正在移動的支撐構件和壓紋工具在所述媒介物中形成沿切割線延伸的連續(xù)凹部。
【專利說明】
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通過將加工工具壓在待加工的片狀媒介物上以執(zhí)行壓紋的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種在片狀待加工媒介物上執(zhí)行壓紋的壓紋設備被公開在例如日本專利公開文獻第2001-277353號(現(xiàn)有文獻)中。該現(xiàn)有文獻中公開的壓紋設備包括具有供給待加工的帶狀媒介物的功能的壓紙輥、和用于壓在該壓紙輥上的待加工媒介物上的壓紋工具。待加工的帶狀媒介物在被從與壓紙輥相鄰布置的供帶卷軸拉出來時被使用。
[0003]壓紙輥形成為具有可以將待加工媒介物纏繞在其上的尺寸的圓柱形形狀,并且在被驅動裝置驅動時旋轉。該壓紙輥的外圓周面是彈性的。另外,壓紙輥的在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形成有鏈輪。這些鏈輪與待加工媒介物的兩個側部上形成的大量供給孔嚙合,并且當壓紙輥旋轉時沿縱向方向供給該待加工媒介物。
[0004]壓紋工具具有要壓在待加工媒介物上的可旋轉球。該壓紋工具由工具頭支撐,并且布置在壓紙輥的上方的位置處并與壓紙輥相對以使得待加工媒介物被夾在所述壓紋工具與所述壓紙輥之間。工具頭具有選擇性地將壓紋工具壓在待加工媒介物上的功能,并且具有將壓紙輥與壓紋工具一起沿軸向方向移動的功能。
[0005]在該壓紋設備中,通過按壓壓紋工具的球在待加工媒介物上形成具有凹槽的壓紋部。通過操作壓紙輥和工具在由此形成壓紋部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壓紋。當壓紙輥旋轉時,壓紋部在待加工媒介物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當工具頭沿壓紙輥的軸向方向移動時,壓紋部還沿待加工媒介物的寬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說,因為壓紙輥和工具頭彼此協(xié)作,所以所述文獻中公開的壓紋設備可以執(zhí)行任意形狀的壓紋。
[0006]不幸的是,所述文獻中公開的壓紋設備存在難以執(zhí)行使壓紋部分的形狀清晰的壓紋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可能的原因是非壓紋部分和壓紋部分之間的邊界是被拉制而不是彎曲形成的。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為消除上述問題而提出,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種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該方法能夠執(zhí)行使壓紋部分的形狀清晰的壓紋操作。
[0008]為達到這一目的,本發(fā)明的壓紋設備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控制構造成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粘貼有待加工媒介物的支撐構件的第一驅動裝置的操作、以及構造成在第二方向上移動切割工具和通過按壓使待加工媒介物凹入的壓紋工具的第二驅動裝置的操作,將包括刀片的切割工具移動到面向待加工媒介物的預定的第一目標位置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支撐構件的主表面且不同于第一方向;控制被構造為在垂直于支撐構件的主表面的第三方向上移動切割工具的第一按壓裝置的操作,從而將刀片插入待加工媒介物的第一目標位置,并且將刀片停止在使刀片邊緣定位于待加工媒介物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在刀片插進待加工媒介物中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驅動裝置使支撐裝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以及通過第二驅動裝置使切割工具在第二方向上移動,在待加工媒介物中形成切割線;通過控制第一按壓裝置的操作將切割工具移動到刀片被從待加工媒介物中拉出的位置;通過控制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的操作將壓紋工具移動到面向沿著待加工媒介物的切割線的第二目標位置的位置;控制被構造為在第三方向上移動壓紋工具的第二按壓裝置的操作,從而將壓紋工具(45)按壓在第二目標位置處,并且在待加工媒介物中形成凹部;和在壓紋工具正在按壓待加工媒介物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驅動裝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動支撐構件并且通過第二驅動裝置在第二方向上移動壓紋工具,在待加工媒介物中形成壓紋部分。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由控制方法控制的壓紋設備的立體圖;
[0010]圖2為可移動臺的分解立體圖;
[0011]圖3為顯示工作臺的下表面的立體圖;
[0012]圖4為顯示壓紋設備主體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立體圖;
[0013]圖5為顯示了運送裝置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立體圖;
[0014]圖6為顯示了工作臺的下表面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立體圖;
[0015]圖7為顯示了壓紋設備主體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剖視圖;
[0016]圖8為顯示了壓紋設備主體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立體圖;
[0017]圖9為第一筆工具的側視圖;
[0018]圖1OA為第二筆工具的側視圖,和圖1OB為第二筆工具的縱向剖視圖;
[0019]圖11為控制系統(tǒng)的方框圖;
[0020]圖12為顯示為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和壓紋而形成控制數(shù)據(jù)的過程的流程圖;
[0021]圖13A為顯示不完全切割的輪廓形狀的一個示例的示意圖,和圖13B為顯示壓紋形狀的一個示例的示意圖;
[0022]圖14為用于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壓紋設備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0023]圖15為顯示待加工壓紋媒介物的一部分被放大后的剖視圖;
[0024]圖16為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形成控制數(shù)據(jù)的過程的流程圖;和
[0025]圖17A為作為壓紋目標的圖形的平面圖,和圖17B-17J為顯示填充圖案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參照圖1-15詳細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壓紋設備控制方法。首先,參照圖1-11說明用于執(zhí)行該控制方法的壓紋設備的結構。
[0027]圖1所示的壓紋設備I用于在片狀的待加工媒介物2上執(zhí)行壓紋。片狀待加工媒介物2為諸如紙的薄片,更具體地,例如紙制成的賀卡、留言卡或者明信片。根據(jù)本實施例的待加工媒介物2具有指示參考位置的參考標記3,以便在執(zhí)行壓紋時指定加工位置。參考標記3在待加工媒介物2的參考位置上預先印好。
[0028]壓紋設備I包括用于保持堆疊在其上的待加工媒介物2的可移動臺4和具有使可移動臺4通過的平坦運送通路5的壓紋設備主體6。運送通路5形成在壓紋設備主體6的底部中,以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這里提到的前后方向是平行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主表面2并在圖1中從壓紋設備主體6指向右下位置和左上位置的方向。也就是說,運送通路5在平行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主表面2a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本實施例中,該前后方向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向”。
[0029]如下文中將詳細說明的,可移動臺4沿作為運送通路5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將圖1中從壓紋設備I指向右下位置的方向(指向壓紋設備主體6的前方的方向)稱為“向前”,并且為方便起見在圖1中用箭頭F指示。在圖1中用箭頭R指示“向后”。另外,在下文中,將平行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主表面2a并且垂直于運送通路5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的方向僅被稱為“寬度方向”。在本實施例中,該寬度方向相當于于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向”。
[0030]如圖2所示,可移動臺4通過在垂直方向上堆疊多個構件組裝而成。該多個構件為圖2中位于最下方位置的工作臺7以及布置在工作臺7上方的板形隔離片8、基板9和墊板10。板形隔離片8、基板9和墊板10依照此順序堆疊。工作臺7通過使用剛性材料形成為板形。在本實施例中,工作臺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支撐構件”。
[0031]板形隔離片8用于調節(jié)墊板10的高度。多個具有不同厚度的不同類型墊板被制備為板形隔離片8,并使用具有與待加工媒介物2的厚度相對應的厚度的墊板。在本實施例中,制備3mm、2mm和Imm厚的板形隔離片8。對于用于形成板形隔離片8的材料,可以使用剛性塑料材料或者輕質材料,例如通常所說的海綿?;?通過使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為薄板形狀。
[0032]工作臺7由幾乎不彎曲的剛性塑料材料形成。蜂窩狀加強肋7a(參照圖3)形成在工作臺7的下表面上,以便使變形最小化。如圖2所示,與板形隔離片8的下表面的整個區(qū)域重疊的平坦放置面7b形成在工作臺7的上表面上。放置面7b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工作面7的“主表面”。第一導軌11在寬度方向上形成在工作臺7的兩個端部中,所述第一導軌在工作臺7沿運送通路5(稍后說明)移動時用作導向件。如圖3所示,第二導軌12在寬度方向上形成在工作臺7的下表面的一個端部中。第一導軌11和第二導軌12形成為在寬度方向上從工作臺7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薄板形狀。
[0033]第一導軌11被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寬度方向上突出到工作臺7外面的板形。第一導軌11的上表面Ila和下表面llb(參照圖3)以及在寬度方向上的外端面Ilc用作導向面。從上方觀察時,第二導軌12形成在相對于工作臺7向后移動時的移動方向定位在右側的端部中。第二導軌12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從工作臺7向下突出的板形。在第二導軌12的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側面中,指向工作臺7的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一個端面用作導向面。
[0034]如圖2所示,工作臺7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形成有用于定位板形墊隔離片8和基板9的兩個銷13以及用于將可移動臺4的其它構件固定在工作臺7上的四個夾緊機構14ο
[0035]兩個銷13通過單片成型形成在工作臺7的上表面上,從而具有向上突出的形狀。銷13裝配在分別形成于板形隔離片8和基板9中的通孔15和16中。
[0036]夾緊機構14具有通過與工作臺7合作垂直夾緊其它構件以保持該構件的結構。夾緊機構14包括延伸通過可移動臺4的其它構件的軸向構件14a以及由軸向構件14a可拆卸地鎖定的止動板14b。軸向構件14a被插入到板形隔離片8的通孔17和基板9的通孔18內。止動板14b在最高位置處被從基板9向上突出的軸向構件14a從上方鎖定。盡管圖中沒有示出,但大量刀片被垂直地布置在軸向構件14a上。當操作人員(圖中未示出)向下壓時,止動板14b向下移動過刀片的末端,并且被下一個刀片鎖定。當解除該鎖定狀態(tài)并且止動板14b被從刀片解鎖時,止動板14b可以被向上從軸向構件14a移除。
[0037]墊板10通過使用柔性彈性材料形成為具有預定厚度的板形,并且通過使用例如丙烯酸膠粘劑粘貼在基板9上。根據(jù)本實施例,形成墊板10的材料為軟質泡沫。待加工媒介物2可以被容易地粘貼在墊板10的表面上并可以容易地與墊板10分離。可以通過使用具有自吸附能力的軟質泡沫作為墊板10的材料來實現(xiàn)具有上述特性的表面,或者在不具備自吸附特性的泡沫的表面涂敷膠粘材料。這里提到的自吸附是指允許在不使用任何膠粘劑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粘貼和分離的特性。自吸附是通過軟質泡沫的表面中所形成的大量微細凹部獲得的微型吸盤(圖中未示出)實現(xiàn)的。
[0038]墊板10粘貼在基板9上,并且通過上述的夾緊機構14與工作臺7上的板形隔離片8固定在一起。待加工媒介物2從上方粘貼在墊板10上。需要注意的是,當墊板10的表面的粘性減弱時,墊板10可以與基板9一起換成新的,或者可以將墊板10從基板9分離下來并更換一個新的。
[0039]如圖1所示,壓紋設備主體6包括:一對側壁21和22,所述一對側壁定位在運送通路5的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底壁23,所述底壁在運送通路5的下方連接側壁21和22;和開/閉蓋24,所述開/閉蓋用于從上方遮蓋運送通路5。
[0040]在側壁21和22與底壁23之間的邊界部分中,其中所述邊界部分也是運送通路5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端部,形成有用于沿垂直方向和寬度方向調節(jié)工作臺7的移動的多個輥25-28(參照圖4)。
[0041]這些輥中,用于調節(jié)工作臺7的垂直移動的輥為上輥25和下輥26,所述上輥和所述下輥沿著作為軸向方向的運送通路5的寬度方向進行旋轉。上輥25與工作臺7的第一導軌11的上表面lla(參照圖2)接觸地旋轉。下輥26與第一導軌11的下表面llb(參照圖3)接觸地旋轉。上輥25布置在運送通路5的在前后方向上的三個位置。下輥26布置在三個位置處的上輥25中的定位在運送通路5在前后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的兩個上輥25的下方。下輥26布置在使得下輥26與上輥25協(xié)作在垂直方向上夾緊第一導軌11的位置。因此,工作臺7被保持以便可沿著前后方向在運送通路5中移動,使得垂直移動通過上棍25和下棍26在前后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和寬度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中進行調節(jié)。
[0042]用于調節(jié)工作臺7在寬度方向上的移動的輥為外輥27和內輥28,所述外輥和所述內輥在作為軸向方向的垂直方向上進行旋轉。外輥27和內輥28僅形成在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中。當從前側觀看運送通路5時,寬度方向上的所述一個端部為定位在右側的端部。夕卜輥27與工作臺7的一個第一導軌11的端面llc(參照圖2)相接觸地旋轉。當從前側觀察被插入到運送通路5中的工作臺7時,所述一個第一導軌11為定位在右側的第一導軌11。內輥28與第二導軌12的右側端面相接觸地旋轉。當從前側觀察第二導軌12時,該右側端面為定位在右側的端面。外輥27和內輥28形成在運送通路5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兩個部分中。
[0043]工作臺7在向前插入到運送通路5中時由輥25到28保持。也就是說,工作臺7可拆卸地連接到運送通路5,從而可在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上移動且放置面7b(主表面)與運送通路5相平行。
[0044]如圖1和4所示,用于支撐工作臺7的中心部分的兩個中心輥29布置在壓紋設備主體6的底壁23上。中心輥29在作為軸向方向的寬度方向上由底壁23可旋轉地支撐,并且在寬度方向上以預定間隔布置。如圖4所示,小齒輪32作為運送裝置31(稍后說明)的一部分也被布置在底壁23上。運送裝置31在運送通路5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動工作臺7。在本實施例中,運送裝置31形成本發(fā)明的“第一驅動裝置”。
[0045]運送裝置31包括具有小齒輪32的驅動單元33(參照圖5)以及形成在背向工作臺7的放置面7b的下表面上的齒條34(參照圖3)。驅動單元33被安裝在壓紋設備主體6中。如圖5所示,驅動單元33包括與上述的齒條34相嚙合的小齒輪3、具有形成有小齒輪32的一個端部的轉軸35以及通過減速機構36連接到轉軸35的另一個端部的第一電動機37。
[0046]減速機構36包括連接到轉軸35的所述另一個端部的大直徑齒輪36a以及連接到第一電動機37的轉軸37a的小直徑齒輪36b。驅動單元33布置在運送通路5的在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從前側觀看運送通路5時,運送通路5的所述一側為右側。轉軸35在作為軸向方向的運送通路5的寬度方向上由底壁23可旋轉地支撐。控制裝置39(參照圖11)(稍后說明)控制第一電動機37的運行。當?shù)谝浑妱訖C37的轉軸37a旋轉時,該旋轉通過減速機構36和轉軸35傳送到小齒輪32,小齒輪32旋轉。
[0047]如圖3和6所示,齒條34平行于前后方向(運送通路5延伸的方向)形成在工作臺7的下表面的靠近第二導軌12的該部分上。如圖7所示,當工作臺7由上述的多個輥25到28保持時,齒條34與小齒輪32相嚙合。當小齒輪32通過第一電動機37的驅動向前或者向后旋轉時,具有工作臺7的可移動臺4相對于壓紋設備主體6向前或向后移動。
[0048]如圖1所示,壓紋設備主體6的一對側壁21和22支撐運送通路5上方的沿寬度方向延伸的下導向桿41和上導向桿42。下導向桿41和上導向桿42中的每一個都是由具有圓形截面的管子形成,并且由側壁21和22支撐以在垂直方向上彼此分隔開。筆架43(稍后說明)由下導向桿41和上導向桿42支撐,從而可在導向桿41和42的長度方向上移動。換句話說,筆架43與底壁23分隔開,并且被支撐而可在平行于與運送通路5相配合的工作臺7的放置面7b(主表面)但不同于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的寬度方向(第二方向)上移動。
[0049]筆架43在垂直于工作臺7的放置面7b的第三方向上可移動地支撐第一筆工具44和第二筆工具45。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方向為垂直方向。
[0050]第一筆工具44為通常所說的切割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筆工具4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切割工具” O如圖9所示,第一筆工具44包括軸44a以及從軸44a的下端突出的刀片44b。軸44a可拆卸地連接到筆架43的筆夾持件46(參照圖8)。筆夾持件46具有控制桿47,控制桿47用于轉換固定軸44a的狀態(tài)和松開軸44a的狀態(tài)。
[0051 ]刀片44b可以切割待加工媒介物2。刀片44b以預定的突出長度從軸44a的下端向下突出。操作人員(圖中未示出)可以通過使形成在軸44的下端部中的螺紋蓋44c相對于軸44a旋轉來改變刀片44b從軸44a突出的突出長度。當?shù)镀?4b的突出長度大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厚度時,待加工媒介物2可以被第一筆工具44切割。當?shù)镀?4b的突出長度小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厚度時,可以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執(zhí)行通常所說的不完全切割。
[0052]第二筆工具45用于執(zhí)行壓紋。第二筆工具45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壓紋工具”。如圖1OA和1B所示,第二筆工具45包括軸45a和形成在軸45a下端部的工具主體45b。與第一筆工具44的軸44a類似,軸45a可拆卸地連接到筆架43的筆夾持件46(參照圖8)。球狀件48可旋轉地連接到工具主體45b的遠端部(下端部)。
[0053]筆架43包括:第一螺線管51(參照圖10),所述第一螺線管用于垂直移動第一筆工具44(8卩,在垂直于工作臺7的放置面7b的第三方向上移動第一筆工具44);和第二螺線管52,所述第二螺線管用于垂直移動第二筆工具45 (即,在第三方向上移動第二筆工具45) ο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螺線管5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一按壓裝置”,第二螺線管5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第二按壓裝置”??刂蒲b置39(稍后說明)控制對第一螺線管51和第二螺線管52的操作。
[0054]當被第一螺線管51驅動時,第一筆工具44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也就是說,第一螺線管51選擇性地將第一筆工具44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當?shù)谝还P工具44被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時,刀片44b插入待加工媒介物2。當被第二螺線管52驅動時,第二筆工具45被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也就是說,第二螺線管52選擇性地將第二筆工具45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
[0055]如圖8所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同步帶(timing belt)53連接到筆架43的后端部。同步帶53形成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的用于沿寬度方向(第二方向)移動筆架43的部件。同步帶53形成為環(huán)形帶形狀,環(huán)繞在側壁21中的主動輪55(參照圖8)上,并且環(huán)繞在側壁22中的從動輪(圖中未示出)上。
[0056]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包括同步帶53、在一個端部中具有主動輪55的轉軸56以及通過減速機構58連接到轉軸56的另一個端部的第二電動機59,其中減速機構58包括大直徑齒輪57和小直徑齒輪(圖中未示出)??刂蒲b置39(稍后說明)控制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當?shù)诙妱訖C59驅動主動輪55旋轉時,筆架43沿寬度方向移動,并且該旋轉被傳送到同步帶53。在本實施例中,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形成了本發(fā)明的“第二驅動裝置”。
[0057]光敏器件61(參照圖11)安裝在筆架43的前端部分中。光敏器件61感測待加工媒介物上形成的參考標記3,并且將感測到的數(shù)據(jù)作為信號發(fā)送到控制裝置39。
[0058]控制裝置39通過使用例如微處理器形成,并且實現(xiàn)多個功能單元(稍后說明)。如圖11所示,第一電動機37、第二電動機59、第一螺線管51、第二螺線管52、光敏器件61以及類似構件均連接到控制裝置39??刂蒲b置39還包括與個人計算機(PC)62相連接的接口 63,以便接收需要處理的數(shù)據(jù)。
[0059]由控制裝置39實現(xiàn)的多個功能單元為加工位置指定單元64、切割控制單元65和壓紋控制單元66。加工位置指定單元64具有根據(jù)來自光敏器件61的感測結果指定待加工媒介物2相對于工作臺7的位置的功能。當獲得待加工媒介物2的位置時,加工位置指定單元64根據(jù)預定的感測程序操作運送裝置31(第一電動機37)和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第二電動機59)。當執(zhí)行該感測程序時,光敏器件61在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并且感測待加工媒介物2上的參考標記3。
[0060]切割控制單元65具有以下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通過控制第一螺線管51的操作垂直移動第一筆工具44的功能。第二個功能是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和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在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移動第一筆工具44的功能。
[0061]在第一筆工具44的刀片44b的突出長度被設置為小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厚度的狀態(tài)下,當?shù)谝还P工具44向下移動時,刀片的邊緣被定位在待加工媒介物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shù)谝还P工具沿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移動時,切割線(不完全切割線)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形成預定的形狀,從而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該不完全切割在執(zhí)行壓紋之前執(zhí)行。
[0062]在刀片44b的突出長度大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厚度的狀態(tài)下,當?shù)谝还P工具44向下移動并且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沿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移動時,待加工媒介物2被切割為預定形狀。該切割是在壓紋完成后將產品從待加工媒介物2上分離出來時執(zhí)行的。上述不完全切割和切割操作根據(jù)從個人計算機62提供的控制數(shù)據(jù)執(zhí)行。如下文中將詳細說明的,該控制數(shù)據(jù)包含諸如不完全切割、切割和壓紋的位置以及待加工位置的形狀的數(shù)據(jù)。
[0063]壓紋控制單元66具有以下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通過控制第二螺線管52的操作垂直移動第二筆工具45的功能。第二個功能是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和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在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第二筆工具45的功能。當?shù)诙P工具45向下移動且珠狀件48被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時,待加工媒介物2在壓縮墊板10的同時凹陷,并且在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凹部。
[0064]當由此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的第二筆工具45在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時,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形成作為連續(xù)凹部的壓紋部。也就是說,控制裝置39控制運送裝置31、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和第二螺線管52(第一和第二驅動裝置以及第二按壓裝置)的操作,并且由第二筆工具44(壓紋工具)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壓紋。
[0065]與不完全切割相似,該壓紋根據(jù)從個人計算機62提供的控制數(shù)據(jù)執(zhí)行。下文中將結合圖12中所示的流程圖和圖13A和13B中所示的示意圖說明形成上述控制數(shù)據(jù)的過程。
[0066]操作人員通過使用例如在個人計算機62上運行的專用應用軟件形成控制數(shù)據(jù)。操作人員在觀察個人計算機62的監(jiān)控器的同時執(zhí)行該控制數(shù)據(jù)的形成工作。
[0067]控制數(shù)據(jù)包含下文中說明的輪廓數(shù)據(jù)和偏移數(shù)據(jù)。輪廓數(shù)據(jù)是作為不完全切割的目標的形狀數(shù)據(jù)。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時,在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具有與輪廓數(shù)據(jù)所描述形狀相同的形狀的切割線。偏移數(shù)據(jù)是相當于第二筆工具45移動以執(zhí)行壓紋時的移動軌跡的形狀數(shù)據(jù)。在該專用軟件中設定輪廓數(shù)據(jù)時,可以選擇使用預先記錄的圖形數(shù)據(jù)的方法或者形成新的圖形數(shù)據(jù)的方法。
[0068]為形成該控制數(shù)據(jù),在圖12所示的流程圖的步驟SI中,在上述的應用軟件中選擇圖形數(shù)據(jù)作為輪廓數(shù)據(jù)或者形成新的圖形數(shù)據(jù)。在下文中,將說明選擇圖13A中所示的雙方形的實例。圖13A中所示的該圖形包括定位于外側的第一方形71和定位于第一方形71的內部的第二方形72。
[0069]然后,在步驟S2中形成偏移數(shù)據(jù)。偏移數(shù)據(jù)被形成為與輪廓數(shù)據(jù)相差與形成在第二筆工具45中的球狀件48的外徑的相匹配的尺寸。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尺寸與形成在第二筆工具45中的球狀件48的外徑相匹配。然而,該尺寸可適當設置,并且可以是操作人員設定的值。
[0070]當輪廓數(shù)據(jù)為圖13A中所示的雙方形時,S卩,當?shù)诙叫?2形成的第二閉合線形狀存在于第一方形71形成的第一閉合線形狀內部時,偏移數(shù)據(jù)形成在定位于外側的第一閉合線形狀和定位于內部的第二閉合線形狀之間。如圖13B所示,該偏移數(shù)據(jù)為靠近第一方形71的內側定位的第三方形73和靠近第二方形72的外側定位的第四方形74的形狀數(shù)據(jù)。當輪廓數(shù)據(jù)僅為第一方形71時,換句話說,當切割線的形狀為閉合線形狀并且在該線形狀內部不存在其它形狀時,偏移數(shù)據(jù)形成在第一方形71的內部(閉合線形狀的內部)。
[0071]在如上文所述形成偏移數(shù)據(jù)后,輪廓數(shù)據(jù)和偏移數(shù)據(jù)在步驟S3中是為可識別的。該步驟通過向輪廓數(shù)據(jù)和偏移數(shù)據(jù)中包含的線條數(shù)據(jù)賦予不同的顏色信息或者改變形成這些線條數(shù)據(jù)的層來執(zhí)行。輪廓數(shù)據(jù)和偏移數(shù)據(jù)如上所述是可識別的,使得壓紋設備I的控制裝置39可以在使用這些數(shù)據(jù)時區(qū)分這些數(shù)據(jù)。
[0072]然后,在步驟S4中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和壓紋的必要設置。更具體地,設置根據(jù)輪廓數(shù)據(jù)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時的加工速度、壓力和筆數(shù)量以及根據(jù)偏移數(shù)據(jù)執(zhí)行壓紋時的加工速度、壓力和筆數(shù)量。加工速度是第一筆工具44或者第二筆工具45相對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時的移動速度。所述壓力是在將第一筆工具44或第二筆工具45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時的壓緊力。該壓力可以通過改變施加到螺線管的電壓進行調節(jié)。筆數(shù)量是預先分配給第一筆工具44和第二筆工具45中的每一個的單獨數(shù)量。
[0073]通過執(zhí)行步驟SI到S4形成控制數(shù)據(jù)。在步驟S5中,該控制數(shù)據(jù)由操作人員或應用軟件傳送到壓紋設備I的控制裝置39。控制裝置39根據(jù)該控制數(shù)據(jù)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和壓紋。
[0074]下面,結合附圖14所示的流程圖詳細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壓紋設備I的控制方法。
[0075]為了使用壓紋設備I壓紋待加工媒介物2,操作人員首先將待加工媒介物2粘貼在可移動臺4的墊板10上,并且將可移動臺4插入運送通路5。在這種狀態(tài)下,多個輥25-28保持工作臺7,小齒輪32與齒條34相嚙合。此后,控制裝置39開始控制,首先通過使用光敏器件61指定待加工媒介物2的位置。在此狀態(tài)下,可移動臺4通過由運送裝置31驅動沿前后方向移動,筆架43通過由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驅動沿寬度方向移動。
[0076]然后,控制裝置39執(zhí)行圖14所示的流程圖中的第一不完全切割步驟S11。在第一不完全切割步驟Sll中,控制裝置39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和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將第一筆工具44移動到面向待加工媒介物2的預定的第一目標位置的位置。第一目標位置是待加工媒介物2的與輪廓數(shù)據(jù)的預定的加工開始點相對應的位置。
[0077]在將第一筆工具44定位在第一目標位置后,執(zhí)行第二不完全切割步驟S12。在第二不完全切割步驟S12中,控制裝置39控制第一螺線管51的操作,從而移動(向下)第一筆工具44靠近待加工媒介物2、將刀片44b插入待加工媒介物2的第一目標位置并且將第一筆工具44停止在使刀片邊緣定位在待加工媒介物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
[0078]然后,執(zhí)行第三不完全切割步驟S13。在第三不完全切割步驟S13中,在刀片44b插入待加工媒介物2的狀態(tài)下,控制裝置39根據(jù)上述輪廓數(shù)據(jù)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第一筆工具44,從而在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切割線(不完全切割線)。通過運送裝置31(第一電動機37)沿前后方向移動可工作臺7以及寬度方向驅動裝置54(第二電動機59)沿寬度方向移動第一筆工具44,使得第一筆工具44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切割線繪制與圖13A中所示的第一方形71和第二方形72相同的形狀。
[0079]由此形成切割線后,控制裝置39執(zhí)行第四不完全切割步驟S14。在第四不完全切割步驟S14中,控制裝置39控制第一螺線管51的操作,從而遠離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向上)第一筆工具44,并且將刀片44b從待加工媒介物2中拉出。也就是說,第一筆工具44被移動到刀片44b被從待加工媒介物2中拉出的位置。
[0080]隨后,控制裝置39執(zhí)行第一壓紋步驟S15。在第一壓紋步驟S15中,控制裝置39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和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將第二筆工具45移動到面向沿著待加工媒介物2的切割線的預定的第二目標位置的位置。第二目標位置是待加工媒介物2的與偏移數(shù)據(jù)的預定的處加工開始點相對應的位置。
[0081]然后,控制裝置39執(zhí)行第二壓紋步驟S16。在第二壓紋步驟S16中,控制裝置39控制第二螺線管52的操作,從而靠近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向下)第二筆工具45,并且將向第二筆工具45按壓在第二目標位置處。
[0082]在第二壓紋步驟S16中的第二筆工具45被壓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的狀態(tài)中,控制裝置39執(zhí)行第三壓紋步驟S17。在第三壓紋步驟S17中,控制裝置39根據(jù)偏移數(shù)據(jù)在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第二筆工具45。該移動是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的操作以沿前后方向移動工作臺7和通過控制第二螺線管59的操作以沿寬度方向移動第二筆工具45執(zhí)行的。當?shù)诙P工具45因此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時,通過沿切割線延伸的連續(xù)凹部在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壓紋部分。該壓紋部分形成為具有與圖13B中所示的第三方形73和第四方形74相同的形狀。如圖15所示,不完全切割部分75使得待加工媒介物2的表面易于彎曲,所以步驟S17中執(zhí)行壓紋時,在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了具有清晰的邊緣的三維壓紋部分(凹入部)76。
[0083]第三壓紋步驟S17完成后,該過程進行到第四壓紋步驟S18,控制裝置39通過螺線管52遠離待加工媒介物2移動(向上)第二筆工具45,從而將第二筆工具45與待加工媒介物2分離。然后,控制裝置39通過控制第一電動機37和第二電動機59的操作將筆架43移動到預定的初始位置。筆架43因此返回到初始位置時,壓紋完成。此后,通過操作人員將待加工媒介物2從墊板10上分離獲得壓紋產品。
[0084]在該壓紋設備控制方法中,在沒有壓紋的非加工部分77(參照圖15)與壓紋部分76之間的邊界中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之后執(zhí)行壓紋。因此,執(zhí)行壓紋時,非壓紋部分77與壓紋部分76之間的邊界在不完全切割部分中斷開。因此,可以提供一種能夠執(zhí)行使壓紋部分76的形狀清晰的壓紋的壓紋設備控制方法。
[0085]在本實施例中,第三不完全切割步驟S13中形成的切割線繪制出閉合線形狀(第一方形71),并且在該閉合線形狀內部形成具有與第三方形73相同的形狀的壓紋部分76。因而,形成了具有擁有清晰輪廓的閉合線形狀的壓紋部分。
[0086]在本實施例中,切割線繪制第一閉合線形狀(第一方形71)和位于第一閉合線形狀內部的第二閉合線形狀(第二方形72)。另外,定位于外側的第一閉合線形狀與定位于內部的第二閉合線形狀之間的區(qū)域中形成具有與第三方形73和第四方形74相同的形狀的壓紋部分76。因此,由于定位于第二方形72內部的非處理部分77被壓紋部分76圍繞,因此可以通過壓紋在待加工媒介物2上形成起伏圖案。
[0087]在上述的實施例中,公開了外側壓紋部分76和內側壓紋部分之間保留非壓紋部分的示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壓紋部分可以形成在閉合線形狀內部的整個區(qū)域上。在該情況中的控制數(shù)據(jù)形成過程將結合圖16和圖17A到17J進行說明。下面將說明在圖17A中所示的方形形狀被壓紋的實例。
[0088]首先,在圖16所示的流程圖的步驟S21中,選擇圖17A中所示的方形圖形數(shù)據(jù)或者在上述的應用軟件中新形成該圖形數(shù)據(jù)。然后,在步驟S22中,根據(jù)圖17A中所示的圖形數(shù)據(jù)形成用于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的輪廓數(shù)據(jù)。
[0089]此后,在步驟S23中設置執(zhí)行壓紋時的第二筆工具45的移動圖案。與使用墨水筆填充圖形的操作類似,壓紋是根據(jù)預定的移動圖案改變第二筆工具45相對于待加工媒介物2的位置來執(zhí)行的。作為該移動圖案,記錄了九個移動圖案,例如圖17B到17J所示。
[0090]在步驟S23中,選擇圖17B到17J中所示的九個圖案中的一個。圖17B到17J中的每一個顯示了使用線條圖填充圖形時筆的移動路徑。圖17B到17J中每一個所示的線條圖都具有沿前后方向和寬度方向中的一個方向或者這兩個方向布置的多個直線。該多個直線在前后方向或寬度方向上彼此分隔開預定的間距(該間距在下文中稱為填充間距)。
[0091]在步驟S23中選定移動圖案后,在步驟S24中形成填充數(shù)據(jù)。該填充數(shù)據(jù)是通過從多個預定的填充間距中選擇適合于球狀件48的外徑的填充間距形成的。
[0092]然后,在步驟S25中可識別輪廓數(shù)據(jù)和填充數(shù)據(jù)。該步驟通過向輪廓數(shù)據(jù)和填充數(shù)據(jù)中包含的線條數(shù)據(jù)賦予不同的顏色或者改變形成這些線條數(shù)據(jù)的層來執(zhí)行。
[0093]然后,在步驟S26中進行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和壓紋的必要設置。更具體地,設定不完全切割輪廓時的加工速度、壓力和筆數(shù)量以及對填充部分壓紋時的加工速度、壓力和筆數(shù)量。
[0094]通過執(zhí)行步驟S21到S25形成控制數(shù)據(jù)。在步驟S27中,該控制數(shù)據(jù)由操作人員或應用軟件傳送到壓紋設備I的控制裝置39。即使采用對上述的閉合形狀內部的整個區(qū)域上執(zhí)行壓紋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獲得與上述的實施例一樣的效果。
[0095]在上述實施例中,公開了使用其中一個筆架43包括第一筆工具44和第二筆工具45)的壓紋設備I的示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還可以通過使用僅包括一個筆工具的壓紋設備來執(zhí)行。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第一筆工具44(切割筆)執(zhí)行不完全切割操作后,第一筆工具44被第二筆工具45(壓紋工具)替換,然后使用第二筆工具45執(zhí)行壓紋。
[0096]在上述實施例中,公開了壓紋在將包括墊板9的待加工媒介物2放置在工作臺7上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的示例。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此,壓紋還可以在待加工媒介物被粘貼在涂敷有貼紙的膠紙板上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
【主權項】
1.一種壓紋設備(I)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ll),通過控制構造成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粘貼有待加工媒介物(2)的支撐構件(7)的第一驅動裝置(31)的操作、以及構造成在第二方向上移動切割工具(44)和通過按壓使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凹入的壓紋工具(45)的第二驅動裝置(54)的操作,將包括刀片(44b)的所述切割工具(44)移動到面向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的預定的第一目標位置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支撐構件(7)的主表面(7b)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步驟(S12),控制被構造為在垂直于所述支撐構件(7)的所述主表面(7b)的第三方向上移動所述切割工具(44)的第一按壓裝置(51)的操作,從而將所述刀片(44b)插入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的所述第一目標位置,并且將所述刀片(44b)停止在使刀片邊緣定位于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 步驟(S13),在所述刀片(44b)插進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中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1)使所述支撐裝置(7)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以及通過所述第二驅動裝置(54)使所述切割工具(4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動,在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切割線; 步驟(S14),通過控制所述第一按壓裝置(51)的操作將所述切割工具(44)移動到所述刀片(44b)被從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中拉出的位置; 步驟(S15),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1)和所述第二驅動裝置(54)的操作將所述壓紋工具(45)移動到面向沿著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的所述切割線的第二目標位置的位置; 步驟(S16),控制被構造為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移動所述壓紋工具(45)的第二按壓裝置(52)的操作,從而將所述壓紋工具(45)按壓在所述第二目標位置處,并且在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凹部;和 步驟(S17),在所述壓紋工具(45)正在按壓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的狀態(tài)下,通過所述第一驅動裝置(3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支撐構件(7)并且通過所述第二驅動裝置(5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動所述壓紋工具(45),在所述待加工媒介物(2)中形成壓紋部分。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形成所述切割線的步驟(S13)包括通過所述切割線繪制閉合線形狀的步驟;以及 所述形成所述壓紋部分的步驟(S17)包括在所述閉合線形狀內部形成所述壓紋部分的步驟。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形成所述切割線的步驟(S13)包括通過所述切割線繪制第一閉合線形狀和位于所述第一閉合線形狀內部的第二閉合線形狀的步驟;以及 所述形成所述壓紋部分的步驟(S17)包括在所述第一閉合線形狀和所述第二閉合線形狀之間形成所述壓紋部分的步驟。
【文檔編號】B31F1/07GK105904780SQ201610100148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3日
【發(fā)明人】岡良, 岡良一, 渡邊和宏, 大平努
【申請人】日本圖技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