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虎鉗結構,特別是指一種具有倍力增壓夾緊效果的雙夾式虎鉗結構。
背景技術:
習知的雙夾式虎鉗結構在設計上并無設置結構式倍力裝置,因此在同時夾固兩工件時不僅夾固工件的力道不足,加工時容易造成刀具震動或工件飛出受損的問題,甚至可能衍生工件甩出砸傷操作者的安全性問題。
而面臨前述習知傳統雙夾虎鉗的問題,有人進一步發(fā)展油壓式雙夾虎鉗,雖然設置增加夾緊力道的增壓結構,其雖可避免傳統虎鉗的夾緊力道不佳的問題,但是油壓式虎鉗的零組件構成較多,不僅整體的生產成本較高,且不易使用者組裝維修,更甚者,油壓式虎鉗容易造成漏油的問題,間接地亦影響其夾緊力道,因此,睽諸習知之種種缺失,實有將之作進一步改良得必要。
本發(fā)明人有鑒于目前習用結構仍有改進的地方,所以就從事相關產品的多年產銷經驗,且針對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深思改善的方法,在經過多次改良測試后,終于設計出一種雙夾倍力式虎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達到倍力增壓夾緊效果的雙夾倍力式虎鉗結構。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方便且零組件較少,方便供使用者進行組裝、維修的雙夾倍力式虎鉗。
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開口較大的雙夾倍力式虎鉗。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雙夾倍力式虎鉗,包括:
一虎鉗單元,該虎鉗單元具有一本體,該本體設有滑動槽,滑動槽的內緣面相對側分別設有一導軌,二導軌分別供一具有第一抵壓斜面的前角牙座及一具有第二抵壓斜面的后角牙座滑設,該本體的頂面中央位置固設一固定顎,該本體的頂面位于該固定顎的兩側分別裝設一具有第一壓桿的第一活動顎及一具有第二壓桿的第二活動顎,使該第一、二壓桿分別被該第一、二抵壓斜面壓抵;
一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裝設于該本體位于該前角牙座的一側;
一傳動單元,該傳動單元由一第一導螺桿、一第二導螺桿、一推桿及一拉桿所組成;該第一導螺桿穿設該驅動單元,且與該前角牙座形成螺設結合,而該第二導螺桿與該后角牙座形成螺設結合,該推桿穿設于該第一導螺桿內,并被該驅動單元推抵連動,而拉桿穿設固定于該第二導螺桿內;
一倍力單元,該倍力單元裝設于該第一導螺桿與該第二導螺桿之間,使該倍力單元位于該固定顎下方。
所述倍力單元是由一套管、一第一彈性組件、一第二彈性組件、一頂針、一拉桿頭、二肘節(jié)件、一擋塊及一第三彈性組件所組成;該套管的一端與該第一導螺桿螺設,而該第一彈性組件、該拉桿頭及該擋塊裝設于該套管內,該拉桿頭與該第一導螺桿之間供該第一彈性組件裝設,該拉桿頭穿設該擋塊及該套管,該擋塊與該拉桿頭之間供該二肘節(jié)件裝設,而該第二彈性組件裝設于該拉桿頭內,該頂針的一端裝設于該第二彈性組件內,常態(tài)下,藉由該第二彈性組件的彈性力,使該頂針抵頂至該二肘節(jié)件上,而該拉桿頭異于該頂針的一端插設于該拉桿的一端,且該拉桿的外周緣與該第二導螺桿的一端內部容置該第三彈性組件。
所述肘節(jié)件由二連桿及三圓棒所組成,該二連桿相異的兩側分別穿設該圓棒,且二連桿的相接處穿樞該圓棒,使該二連桿兩側的圓棒分別靠抵于該拉桿頭的一側及該擋塊的一側。
所述擋塊的一側分別具有二凹弧部,各凹弧部分別供該圓棒容置。
所述二肘節(jié)件呈V型相對設置。
所述倍力單元還包括一擋環(huán),該擋環(huán)套設于該拉桿頭的一側,該擋環(huán)容置于該第二導螺桿內,該第三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抵頂該第二導螺桿內及該擋環(huán)的一側。
所述倍力單元還包括一端部具有傾斜面的推力銷,該推力銷裝設于該第一導螺桿內,并被該推桿推抵。
所述推力銷為耐磨合金鋼材質。
所述倍力單元是由一套筒、一具有斜面的擋片、一中空鎖板、一第四彈性組件、一第五彈性組件、二滾珠及一具有頭部的中空軸桿所組成;該套筒的內部容置該擋片,且該套筒的一端鎖固該鎖板,該鎖板供該軸桿穿設,使該軸桿的頭部位于該套筒內,而該軸桿的外周緣套設該第四彈性組件,使該第四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抵頂于該鎖板及該軸桿的頭部一側,該軸桿的頭部具有向內傾斜的斜面,該軸桿的斜面與該擋片的斜面分別供各滾珠靠抵,該推桿的外周緣套設該第五彈性組件,該第五彈性組件的兩端分別抵頂于該軸桿的內部及該推桿,常態(tài)下,該推桿被該第五彈性組件推動,使其端部推抵于各滾珠。
所述倍力單元由一具有穿孔的套管、一具有筒部及凹部的位移桿、一第六彈性組件、一具有凹部的擋塊、二組由一圓棒及二具有頭部的連桿的肘節(jié)件所組成;該套管的內部容置該位移桿,該位移桿的筒部穿設該套管的穿孔,且該位移桿與該套管之間裝設該第六彈性組件,該套管的內部裝設該擋塊,該擋塊與該位移桿之間裝設該二肘節(jié)件,使各連桿的頭部分別抵靠于該位移桿的凹部及該擋塊的凹部,且使該推桿推抵于二圓棒之間。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fā)明雙夾倍力式虎鉗結構可同時進行二件工件的夾持作業(yè),當用戶欲使用本發(fā)明對工件進行夾持作業(yè)時,僅需分別先將工件放置于固定顎及第一活動顎之間,以及固定顎及第二活動顎之間,之后,便可轉動第一導螺桿,以進行工件的夾持作業(yè)。
當使用者轉動第一導螺桿時,其可帶動前角牙座遠離驅動單元,并使之連動第一活動顎朝向固定顎方向位移,且可連動第二導螺桿轉動,使之帶動后角牙座朝向驅動單元位移,使之同步帶動第二活動顎朝向固定顎方向位移,而達到雙夾虎鉗的使用成效,可確保工件被平穩(wěn)與牢固夾持,而有助于工件之后續(xù)的加工作業(yè),整體的操作方式簡單方便,深具實用性。
本發(fā)明第一導螺桿與第二導螺桿之間連設一倍力單元,使倍力單元恰位于固定顎的下方,而當使用者已將本發(fā)明虎鉗上的工件夾緊之后,用戶持續(xù)操作驅動單元時,便可推動第一導螺桿內部的推桿位移,而推桿的端部即可推抵前端的推力銷,推力銷端部的傾斜面便可推動概呈V型的肘節(jié)件的圓棒,而使二肘節(jié)件的連桿樞轉,并推動擋塊,而可將套管連動第一導螺桿朝向固定顎方向位移,而第一導螺桿位移時,可同步帶動前角牙座,使之連動第一活動顎朝向固定顎方向位移,而推桿進行推抵肘節(jié)件的同時,會使拉桿產生朝拉桿頭方向的拉力,而可使得工件被確實夾固,使其可達到倍力增壓的夾緊效果,不僅整體的零組件較少,方便供使用者進行組裝、維修,且夾緊力道強, 極適合產業(yè)加工使用,深具實用性。
而當要取下工件時,僅需反方向轉動第一導螺桿,使之連動前角牙座帶動第一活動顎遠離固定顎方向位移,而肘節(jié)件恢復呈V型,同時一并動作第二導螺桿,使之連動后角牙座帶動第二活動顎遠離固定顎方向位移,如此,便可取下工件,整體的操作方式簡單方便,深具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倍力單元主要是設置在固定顎的下方位置,可確實增加虎鉗的總長度,使可夾持的工件尺寸達到最大,不僅可夾持兩個相同尺寸的工件,亦可夾持兩個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當然亦可僅單獨夾持一個工件,即一邊開口較大,另一邊開口呈封閉狀,皆可確實同時將兩工件夾固,增加開口距離的同時,又可達到倍力增壓夾緊效果,同時,整體的零組件較少,方便供使用者進行組裝、維修,深具方便實用性者。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倍力單元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局部組合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之夾持相同尺寸工件的動作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之夾持不同尺寸工件的動作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倍力單元另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其中:
工件A
虎鉗單元1
本體10 導軌101
前角牙座11 第一抵壓斜面111
后角牙座12 第二抵壓斜面121
固定顎13 第一活動顎14
第一壓桿141 第二活動顎15
第二壓桿151
驅動單元2
傳動單元3
第一導螺桿31 第二導螺桿32
推桿33 拉桿34
推力銷35 傾斜面351
倍力單元4
套管41 第一彈性組件42
第二彈性組件43 頂針44
拉桿頭45 肘節(jié)件46
連桿461 圓棒462
擋塊47 凹弧部471
第三彈性組件48 擋環(huán)49
套筒51 擋片52
斜面521 鎖板53
第四彈性組件54 第五彈性組件55
滾珠56 軸桿57
頭部571 斜面572
套管61 穿孔611
位移桿62 筒部621
凹部622 第六彈性組件63
擋塊64 凹部641
圓棒65 連桿66
頭部66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請配合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發(fā)明為一種雙夾倍力式虎鉗,其包括:
一虎鉗單元1,該虎鉗單元1具有一本體10,該本體10上設有滑動槽,滑動槽的內緣面相對側分別設有一導軌101,二導軌101分別供一具有第一抵壓斜面111的前角牙座11及一具有第二抵壓斜面121的后角牙座12滑設,該本體10的頂面中央位置固設一固定顎13,且該本體10的頂面位于該固定顎13的兩側分別裝設一具有第一壓桿141的第一活動顎14及一具有第二壓桿151的第二活動顎15,使該第一、二壓桿141、151可分別被該第一、二抵壓斜面111、121壓抵;
一驅動單元2,該驅動單元2裝設于該本體10位于該前角牙座11的一側;
一傳動單元3,該傳動單元3是由一第一導螺桿31、一第二導螺桿32、一推桿33及一拉桿34所組成;該第一導螺桿31穿設該驅動單元2,且與該前角牙座11形成螺設結合,而該第二導螺桿32與該后角牙座12形成螺設結合,該推桿33穿設于該第一導螺桿31內,并可被該驅動單元2推抵連動,而拉桿34穿設固定于該第二導螺桿32內;
一倍力單元4,該倍力單元4裝設于該第一導螺桿31與該第二導螺桿32之間,使該倍力單元4恰位于該固定顎13下方,該倍力單元4是由一套管41、一第一彈性組件42、一第二彈性組件43、一頂針44、一拉桿頭45、二肘節(jié)件46、一擋塊47及一第三彈性組件48所組成;
該套管41的一端與該第一導螺桿31螺設,而該第一彈性組件42、該拉桿頭45及該擋塊47是裝設于該套管41內,該拉桿頭45與該第一導螺桿31之間供該第一彈性組件42裝設,而該拉桿頭45穿設該擋塊47及該套管41,該擋塊47與該拉桿頭45之間供該二肘節(jié)件46裝設,而該第二彈性組件43是裝設于該拉桿頭45內,該頂針44的一端裝設于該第二彈性組件43內,常態(tài)下,藉由該第二彈性組件43的彈性力,使該頂針44可抵頂至該二肘節(jié)件46上,而該拉桿頭45異于該頂針44的一端插設于該拉桿34的一端,且該拉桿34的外周緣與該第二導螺桿32的一端內部容置該第三彈性組件48。
其中,該肘節(jié)件46是由二連桿461及三圓棒462所組成,該二連桿461相異的兩側分別穿設該圓棒462,且該二連桿461的相接處穿樞該圓棒462,使該二連桿461兩側的圓棒462可分別靠抵于該拉桿頭45的一側及該擋塊47的一側。
其中,該擋塊47的一側分別具有二凹弧部471,各凹弧部471分別供該圓棒462容置。
其中,該二肘節(jié)件46概呈V型的相對設置型態(tài)。
其中,該第一、二、三彈性組件42、43、48為彈簧。
該倍力單元4可進一步包括一擋環(huán)49,該擋環(huán)49是套設于該拉桿頭45的一側,使該擋環(huán)49恰容置于該第二導螺桿32內,使該第三彈性組件48的兩端分別抵頂該第二導螺桿32內及該擋環(huán)49的一側。
所述傳動單元3可進一步包括一端部具有傾斜面351的推力銷35,該推力銷35是裝設于該第一導螺桿31內,并可被該推桿33推抵。
其中,該推力銷35為耐磨合金鋼材質。
而本發(fā)明除了前述所揭露的倍力單元4之外,亦可利用以下其他實施例的組件組成的倍力單元,亦可達到本發(fā)明的預期功效與目的;
請續(xù)配合參閱圖8所示,其中,該倍力單元是由一套筒51、一具有斜面521的擋片52、一中空鎖板53、一第四彈性組件54、一第五彈性組件55、二滾珠56及一具有頭部571的中空軸桿57所組成;該套筒51的內部容置該擋片52,且該套筒51的一端鎖固該鎖板53,該鎖板53供該軸桿57穿設,使該軸桿57的頭部571位于該套筒51內,而該軸桿57的外周緣套設該第四彈性組件54,使該第四彈性組件54的兩端分別抵頂于該鎖板53及該軸桿57頭部571的一側,而該軸桿57的頭部571具有向內傾斜的斜面572,該軸桿57的斜面572與該擋片52的斜面521分別供各滾珠56靠抵,而該推桿33的外周緣設定位置套設該第五彈性組件55,該第五彈性組件55的兩端分別抵頂于該軸桿57的內部及該推桿33的設定位置,常態(tài)下,該推桿33可被該第五彈性組件55推動,使其端部可推抵于各滾珠56。
其中,該第四、五彈性組件54、55為彈簧。
請續(xù)配合參閱圖9所示,其中,該倍力單元是由一具穿孔611的套管61、一具有筒部621及凹部622的位移桿62、一第六彈性組件63、一具有凹部641的擋塊64、二組由一圓棒65及二具邳頭部661的連桿66的肘節(jié)件所組成;該套管61之內部容置該位移桿62,該位移桿62的筒部621穿設該套管61的穿孔611,且該位移桿62與該套管61之間裝設該第六彈性組件63,而該套管61的內部裝設該擋塊64,該擋塊64與該位移桿62之間裝設該二肘節(jié)件,使各連桿66的頭部661可分別抵靠于該位移桿62的凹部622及該擋塊64的凹部641,且使該推桿33可推抵于該二圓棒65之間。
其中,該第六彈性組件63為彈簧。
藉由以上之組合構成,請續(xù)配合參閱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雙夾倍力式虎鉗,其可同時進行二件工件A的夾持作業(yè),當用戶欲使用本發(fā)明對工件A進行夾持作業(yè)時,僅需分別先將工件A放置于固定顎13及第一活動顎14之間,以及固定顎13及第二活動顎15之間(如圖6所示),之后,便可轉動第一導螺桿31,以進行工件A的夾持作業(yè)。
如圖6所示,當使用者轉動第一導螺桿31時,其可帶動前角牙座11遠離驅動單元2,并使之連動第一活動顎14朝向固定顎13方向位移,且可連動第二導螺桿32轉動,使之帶動后角牙座12朝向驅動單元2位移,使之同步帶動第二活動顎15朝向固定顎13方向位移,而達到雙夾虎鉗的使用成效,可確保工件A被平穩(wěn)與牢固夾持,而有助于工件A之后續(xù)的加工作業(yè),整體的操作方式簡單方便,深具實用性。
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發(fā)明第一導螺桿31與第二導螺桿32之間連設一倍力單元4,使倍力單元4恰位于固定顎13的下方,而當使用者已將本發(fā)明虎鉗上的工件A夾緊之后,用戶持續(xù)操作驅動單元2時,便可推動第一導螺桿31內部的推桿33位移,而推桿33的端部即可推抵前端的推力銷35,推力銷35端部的傾斜面351便可推動概呈V型的肘節(jié)件46的圓棒462,而使二肘節(jié)件46的連桿461樞轉,并推動擋塊47,而可將套管41連動第一導螺桿31朝向固定顎13方向位移,而第一導螺桿31位移時,可同步帶動前角牙座11,使之連動第一活動顎14朝向固定顎13方向位移(如圖6所示),而推桿33進行推抵肘節(jié)件46的同時,會使拉桿34產生朝拉桿頭45方向的拉力,而可使得工件A被確實夾固,使其可達到倍力增壓的夾緊效果,不僅整體的零組件較少,方便供使用者進行組裝、維修,且夾緊力道強, 極適合產業(yè)加工使用,深具實用性。
而當要取下工件A時,僅需反方向轉動第一導螺桿31,使之連動前角牙座11帶動第一活動顎14遠離固定顎13方向位移,而肘節(jié)件46恢復呈V型,同時一并動作第二導螺桿32,使之連動后角牙座12帶動第二活動顎15遠離固定顎13方向位移,如此,便可取下工件A,整體的操作方式簡單方便,深具實用性。
本發(fā)明的倍力單元4主要是設置在固定顎13的下方位置,可確實增加虎鉗的總長度,使可夾持的工件尺寸達到最大,不僅可夾持兩個相同尺寸的工件(如圖6所示),亦可夾持兩個不同尺寸大小的工件(如圖7所示),當然亦可僅單獨夾持一個工件,即一邊開口較大,另一邊開口呈封閉狀,皆可確實同時將兩工件夾固,增加開口距離的同時,又可達到倍力增壓夾緊效果,同時,整體的零組件較少,方便供使用者進行組裝、維修,深具方便實用性者。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發(fā)明的產品形態(tài)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專利范疇。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雙夾倍力式虎鉗,有效地改善習用結構所存在的種種缺點,且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手段并未見于任何相關的刊物中,誠符合發(fā)明專利的申請條件,爰依法提出申請,懇請 鈞局賜準本發(fā)明專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