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絲片切削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屬于家庭用的物品或設備技術領域的絲片切削機。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的絲片切削機是以被切物在筒狀外殼內(nèi)高速離心旋轉(zhuǎn),在靜刀片上擦過分離切片,切片落到傳送帶上,傳送帶間歇運動從上下垂直運動的刀板上經(jīng)過形成切絲。此外還有專利號00242451.7“手動蔬菜切絲機”專利,它是在圓形切削盤上、在直徑方向?qū)ΨQ鑲有橫刀板和縱刀板,以高速鏈帶動切削盤高速運轉(zhuǎn)對被切物進行切削。上述切絲機普遍存在切片形狀不規(guī)范(切片外形非圓形占50%)、結構復雜、造價較高等技術問題,急需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解決背景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切片外形基本上均為圓形、結構簡單精巧的絲片切削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設有機器主架,在機器主架上安裝有料斗,在機器主架上設有曲柄滑塊機構,所述的滑塊為刀架,刀架可在機器主架上滑動,在刀架上固定有橫刀板,在刀架上橫刀板的下部設有可折卸的縱刀板,在縱刀板上端的一側設有立刀片,在料斗下部機器主架上固定有物料托板,在物料托板外側機器主架上固定有物料進給機構,所述的物料進給機構的固定板與機器主架固定,設有的進給手柄穿過固定板并與設有的齒輪固定連接,設有的發(fā)條一端與進給手柄固定,另一端與固定板固定,齒輪與穿過固定在固定板一端的套筒的齒條嚙合,齒條一端與進給板鉸接,進給板另一端與連桿鉸接,連桿另一端與搖桿鉸接,搖桿另一端與進給手柄鉸接。
本實用新型相比背景技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①被切物的切片外形基本上為圓形,易滿足用戶需要;②結構簡單、造價較低、重量輕、易搬運;③本實用新型既可電動,也可手動。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原理圖。
圖2為圖1A向視圖(拆去進給機構)。
圖3為圖2E-E剖視圖。
圖4為圖1C向視圖。
圖5為進給機構放大視圖。
圖6為圖5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述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在機器主架1上設有料斗16和物料托板17,在機器主架1的一側斜框內(nèi)設有滑桿6,刀架5通過滑道7可在滑桿6上上下滑動,其動刀來源于搖動切削手柄2(也可通過電機電動),切削手柄2通過曲柄3和連桿4使刀架5上下往復運動,連桿4通過轉(zhuǎn)軸26與刀架鉸接。在刀架5上設有橫刀板15,同時設有可拆卸的縱刀板19,在縱刀板19上端設有一排立刀片20,縱刀板19下端頂住設在刀架5上的彈簧片18,其上端兩側設有的固定爪21卡住設在刀架5上的定位塊27,這樣縱刀板19就被卡住定位了。當物料28經(jīng)料斗16落至物料托板17內(nèi)時,立刀片20已在物料28上劃出許多縱向痕條,再經(jīng)橫刀板15切片后自然形成絲條。需要切片時,只要將縱刀板19換成擋板即可。進給機構的固定板24通過支架與機器主架1固定,固定板24與套筒23固定連接,齒條12穿過套筒23并與齒輪9嚙合,齒條12的一端通過銷軸22與進給板13鉸接,進給板13另一端與連桿14鉸接,連桿14與搖桿11鉸接。如圖5、圖6所示,進給手柄8與齒輪9固定,在進給手柄8上設有發(fā)條10,發(fā)條10一端與進給手柄8固定,另一端與固定板24固定。
權利要求1.一種絲片切削機,它設有機器主架,在機器主架上安裝有料斗,其特征在于在機器主架上設有曲柄滑塊機構,所述的滑塊為刀架,刀架可在機器主架上滑動,在刀架上固定有橫刀板,在刀架上橫刀板的下部設有可折卸的縱刀板,在縱刀板上端的一側設有立刀片,在料斗下部機器主架上固定有物料托板,在物料托板外側機器主架上固定有物料進給機構,所述的物料進給機構的固定板與機器主架固定,設有的進給手柄穿過固定板并與設有的齒輪固定連接,設有的發(fā)條一端與進給手柄固定,另一端與固定板固定,齒輪與穿過固定在固定板一端的套筒的齒條嚙合,齒條一端與進給板鉸接,進給板另一端與連桿鉸接,連桿另一端與搖桿鉸接,搖桿另一端與進給手柄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屬于家庭用的物品或設備技術領域的絲片切削機。它設有機器主架,在機器主架上設有料斗,它的技術特點是在機器主架上設有曲柄滑塊機構,所述的滑塊為刀架,刀架上設有橫刀板和縱刀板,在縱刀板上端設有一排立刀片,通過立刀片使物料劃出條痕,橫刀板切片后形成絲條,更換縱刀板為擋板后則形成切片。在機器主架上固定有物料進給機構,進給手柄與齒輪固定連接,發(fā)條一端與進給手柄固定,另一端與固定板固定,齒輪與穿過套筒的齒條嚙合,齒條一端與進給板鉸接,進給板另一端與連桿鉸接。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切片不規(guī)范、結構復雜的問題,特別適合飯店和家庭用于蔬菜、水果的切片切絲加工。
文檔編號B26D7/06GK2933757SQ200620091508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9日
發(fā)明者周繼厚 申請人:周繼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