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包括下部承力結構和布設在下部承力結構上的組合橋面板,組合橋面板和下部承力結構均沿縱橋向布設;下部承力結構由上弦桿、下弦桿和腹桿組成,上弦桿包括第一矩形鋼管,下弦桿包括第二矩形鋼管;組合橋面板包括底部支撐鋼板、布設在底部支撐鋼板上的多道上置縱肋和澆筑于底部支撐鋼板上的混凝土橋面板,上置縱肋被澆筑于混凝土橋面板內,上置縱肋為中部開有多個通孔的長條形鋼板;底部支撐鋼板為由左延伸鋼板、右延伸鋼板和第一矩形鋼管連接成的長方形支撐鋼板。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整體力學性能好,能提高鋼混組合橋梁的結構精確性和施工便捷性。
【專利說明】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橋梁建造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
【背景技術】
[0002]鋼-混組合橋梁是近些年在國內發(fā)展起來的新型橋梁結構形式,由于其充分發(fā)揮了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各自及組合作用的特點,在國內有著較廣闊的應用前景。鋼桁橋自重輕、跨越能力強且便于實現(xiàn)工廠化施工,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橋型之一。而橋面系統(tǒng)在橋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不僅可以與梁共同組合承受荷載,而且保證行車的平順性和舒適性。
[0003]傳統(tǒng)鋼桁橋的橋面板可采用鋼橋面板或混凝土橋面板,其中混凝土橋面板以其造價低且與浙青混凝土橋面鋪裝粘結性和追從性較好等優(yōu)點,比較廣泛地應用于大跨或者中等跨徑鋼桁橋梁中。實際施工時,混凝土橋面板施工可采用現(xiàn)澆或者工廠預制兩種方式?,F(xiàn)澆混凝土橋面板的施工周期長且需要大量模板。為了縮短工期,簡化現(xiàn)場施工工序,預制混凝土橋面板的優(yōu)勢明顯。但是目前一般是通過設置剪力釘?shù)冗B接鍵將橋面板與鋼梁連接,橋面局部應力大,連接效率較低,而且剪力釘焊接數(shù)量繁多,施工速度慢。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整體力學性能好,能有效提高鋼混組合橋梁的結構精確性和施工便捷性。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承力結構和布設在所述下部承力結構上的組合橋面板,所述組合橋面板位于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為由一道上弦桿、一道下弦桿和連接于上弦桿與下弦桿之間的多道腹桿組成的平面桁架,所述下弦桿位于上弦桿的正下方且二者呈平行布設;所述上弦桿包括第一矩形鋼管,所述第一矩形鋼管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一縱向加勁肋;所述下弦桿包括第二矩形鋼管,所述第二矩形鋼管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二縱向加勁肋;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和第二縱向加勁肋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組合橋面板包括底部支撐鋼板、由左至右布設在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多道上置縱肋和澆筑于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混凝土橋面板,多道所述上置縱肋均澆筑于混凝土橋面板內,多道所述上置縱肋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且其均與所述底部支撐鋼板呈垂直布設,多道所述上置縱肋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上置縱肋為中部由前至后開有多個通孔的長條形鋼板;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為由左延伸鋼板、右延伸鋼板和第一矩形鋼管連接成的長方形支撐鋼板,所述左延伸鋼板和右延伸鋼板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的左右兩側,所述左延伸鋼板和右延伸鋼板與第一矩形鋼管連接為一體且三者的頂面相平齊。
[0006]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矩形鋼管內所布設第一縱向加勁肋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與其所布設第一矩形鋼管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所述第二矩形鋼管內所布設第二縱向加勁肋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分別布設在第二矩形鋼管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與其所布設第二矩形鋼管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
[0007]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上弦桿和下弦桿均為鋼管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弦桿還包括澆筑于第一矩形鋼管內的第一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澆筑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內;所述下弦桿還包括澆筑于第二矩形鋼管內的第二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澆筑于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內。
[0008]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一矩形鋼管的內側壁上,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二矩形鋼管的內側壁上。
[0009]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組合橋面板呈水平布設,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豎直向布設,所述混凝土橋面板的頂面高度高于上置縱肋的頂面高度。
[0010]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上置縱肋的高度為200mm?300mm,所述混凝土橋面板的頂面與上置縱肋頂面之間的間距為50mm ?10mm0
[0011]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寬度為2.5m?6m,相鄰兩道所述上置縱肋之間的間距為400mm?600mm。
[0012]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多道所述上置縱肋呈均勻布設。
[0013]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多個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平行布設,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布設在同一平面上且其連接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式橋面系結構,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混凝土橋面板之間通過濕接縫連接;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左右兩側均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外側,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底部支撐鋼板焊接固定為一體。
[0014]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還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設的橫橋向連接鋼筋,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從左至右自所述整體式橋面系結構中上置縱肋的通孔穿過;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預應力鋼筋束或由多道分別布設在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內的普通鋼筋連接而成的拼接鋼筋,所述預應力鋼筋束外側套裝有波紋管。
[0015]上述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矩形鋼管由頂板、位于所述頂板下方的底板以及連接于頂板與底板左右兩側之間的左側板和右側板組成,所述左延伸鋼板和右延伸鋼板與所述頂板加工制作為一體。
[0016]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17]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方便,施工成本較低。
[0018]2、能實現(xiàn)工廠化預制,制作、運輸且安裝方便,施工質量易于保證,人工和機械費用低,能大幅度縮短現(xiàn)場施工工期。由于構件工廠標準化生產(chǎn),質量穩(wěn)定,所采用的下部承力結構和組合橋面板可在工廠進行標準化生產(chǎn),施工效率大幅度提高。
[0019]3、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之間通過上置縱肋連接,連接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并且連接可靠。
[0020]4、自重相對較輕,力學性能優(yōu)越且受力性能好,承載力高,剛度大,上置縱肋焊接于上弦桿頂板及左右延伸鋼板頂部,能有效提高橋面板剛度,并且上置縱肋設開孔能有效加強混凝土橋面板與鋼桁架之間的連接強度。
[0021]5、施工方便,現(xiàn)場拼裝施工時可采用焊接左右延伸鋼板及施工混凝土橋面板濕接縫的方式縱橫向拼接,還可施加橫橋向連接鋼筋。
[0022]6、施工方式靈活,為提高結構剛度和穩(wěn)定性,同時減輕整體結構的吊裝重量,上、下弦桿可工地現(xiàn)場灌注混凝土。
[0023]7、施工質量好且經(jīng)濟效益顯著,由于構件工廠標準化生產(chǎn),結構精度高,施工質量好,因而返修率低。此外,施工過程中節(jié)約混凝土橋面板的成型模板機支模工序,經(jīng)濟性較高。并且,所采用的組合橋面板與下部承力結構連接成整體來共同受力、協(xié)調變形。因而,本實用新型能夠解決鋼桁架與橋面板連接問題,不僅大大提高了所施工成型結構的精確性,而且也提高了施工的簡易性和快捷性,同時也能有效增強橋梁的跨越能力和舒適度。
[0024]8、應用前景廣闊且適用范圍廣。
[002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整體力學性能好,能有效提高鋼混組合橋梁的結構精確性和施工便捷性。
[0026]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縱橋向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橫橋向結構示意圖。
[0030]圖4為采用本實用新型拼裝成整體式橋面系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5為本實用新型拼裝成整體式橋面系結構中橫橋向預應力鋼筋束的布設位置示意圖。
[0032]附圖標記說明:
[0033]1一上弦桿;1-1 一第一矩形鋼管;1-2—第一縱向加勁肋;
[0034]2—下弦桿;2-1—第二矩形鋼管;2-2—第二縱向加勁肋;
[0035]3-1—左延伸鋼板; 3-2—右延伸鋼板; 3-3—上置縱肋;
[0036]3-4一混凝土橋面板;3_5—通孔;4一濕接縫;
[0037]5-1一第一腹桿;5-2—第二腹桿;6—預應力鋼筋束。
【具體實施方式】
[0038]如圖1、圖2及圖3所示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包括下部承力結構和布設在所述下部承力結構上的組合橋面板,所述組合橋面板位于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
[0039]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為由一道上弦桿1、一道下弦桿2和連接于上弦桿I與下弦桿2之間的多道腹桿組成的平面桁架,所述下弦桿2位于上弦桿I的正下方且二者呈平行布設。所述上弦桿I包括第一矩形鋼管1-1,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一縱向加勁肋1-2 ;所述下弦桿2包括第二矩形鋼管2-1,所述第二矩形鋼管2-1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二縱向加勁肋2-2。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和第二縱向加勁肋2-2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
[0040]所述組合橋面板包括底部支撐鋼板、由左至右布設在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多道上置縱肋3-3和澆筑于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混凝土橋面板3-4,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均澆筑于混凝土橋面板3-4內,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且其均與所述底部支撐鋼板呈垂直布設,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上置縱肋3-3為中部由前至后開有多個通孔3-5的長條形鋼板。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為由左延伸鋼板3-1、右延伸鋼板3-2和第一矩形鋼管1-1連接成的長方形支撐鋼板,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左右兩側,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與第一矩形鋼管1-1連接為一體且三者的頂面相平齊。
[0041 ]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通孔3-5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通孔3-5為圓形。并且,多個所述通孔3-5呈均勻布設。
[004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內所布設第一縱向加勁肋1-2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與其所布設第一矩形鋼管1-1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所述第二矩形鋼管2-1內所布設第二縱向加勁肋2-2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分別布設在第二矩形鋼管2-1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與其所布設第二矩形鋼管
2-1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
[0043]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內側壁上。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二矩形鋼管
2-1的內側壁上。
[0044]所述上弦桿I和下弦桿2均為鋼管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弦桿I還包括澆筑于第一矩形鋼管1-1內的第一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澆筑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內;所述下弦桿2還包括澆筑于第二矩形鋼管2-1內的第二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澆筑于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內。
[0045]實際加工時,也可以在第一縱向加勁肋1-2中部由前至后開設多個圓孔,相應地,在第二縱向加勁肋2-2中部由前至后開設多個圓孔。
[0046]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弦桿I與下弦桿2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下弦桿2位于上弦桿I的正下方。
[0047]本實施例中,所述腹桿為與上弦桿I呈垂直布設的第一腹桿5-1,所述第一腹桿5-1的數(shù)量為多道且多道所述第一腹桿5-1呈平行布設,多道所述第一腹桿5-1呈均勻布設,且第一腹桿5-1為矩形鋼管。
[0048]同時,相鄰兩道所述第一腹桿5-1之間還設置有四道第二腹桿5-2,四道所述第二腹桿5-2呈菱形布設,且四道所述第二腹桿5-2包括兩道上腹桿和兩道布設于兩道所述上腹桿下方的下腹桿,所述上腹桿頂端固定在上弦桿I上且其底端固定在第一腹桿5-1的中部側壁上,所述下腹桿頂端固定在下弦桿2上且其底端固定在第一腹桿5-1的中部側壁上。所述第一腹桿5-1與上弦桿I和下弦桿2之間、所述上腹桿與上弦桿I和第一腹桿5-1之間以及所述下腹桿與下弦桿2和第一腹桿5-1之間均通過連接螺栓進行連接。本實施例中,第二腹桿5-2為矩形鋼管。
[0049]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由頂板、位于所述頂板下方的底板以及連接于頂板與底板左右兩側之間的左側板和右側板組成,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
3-2與所述頂板加工制作為一體。也就是說,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與所述頂板組成底部支撐鋼板,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為一塊整體式鋼板。
[0050]相應地,所述第二矩形鋼管2-1也由四塊鋼板拼裝而成。
[0051]本實施例中,所述組合橋面板呈水平布設,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豎直向布設,所述混凝土橋面板3-4的頂面高度高于上置縱肋3-3的頂面高度。
[0052]實際施工時,所述上置縱肋3-3的高度為200mm?300mm,所述混凝土橋面板3_4的頂面與上置縱肋3-3頂面之間的間距為50mm?100mm。
[0053]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寬度為2.5m?6m,相鄰兩道所述上置縱肋3_3之間的間距為400mm ?GOOmm。
[0054]實際施工時,還可以根據(jù)具體需要,對上置縱肋3-3的高度、混凝土橋面板3-4的頂面與上置縱肋3-3頂面之間的間距、底部支撐鋼板的寬度和相鄰兩道所述上置縱肋3-3之間的間距進行相應調整。
[0055]實際加工時,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左右兩側均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本實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撐鋼板左右兩側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的寬度均相同。
[0056]本實施例中,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呈均勻布設。
[0057]實際施工時,如圖4、圖5所示,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多個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平行布設,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布設在同一平面上且其連接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式橋面系結構,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混凝土橋面板3-4之間通過濕接縫4連接,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底部支撐鋼板焊接固定為一體。相應地,所述底部支撐鋼板左右兩側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的寬度均為濕接縫4的縫寬的一半。所述濕接縫4位于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左右兩側伸出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的鋼板節(jié)段正上方。本實施例中,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數(shù)量均為3個。實際施工時,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對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數(shù)量以及各組合橋面板的尺寸進行相應調整。
[0058]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設的橫橋向連接鋼筋,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從左至右自所述整體式橋面系結構中上置縱肋3-3的通孔3-5穿過。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預應力鋼筋束6或由多道分別布設在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內的普通鋼筋連接而成的拼接鋼筋,所述預應力鋼筋束6外側套裝有波紋管。本實施例中,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預應力鋼筋束6,并且預應力鋼筋束6兩端設置有預應力錨具。實際施工時,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也可以為由多道普通鋼筋連接而成的拼接鋼筋。
[0059]實際對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施工時,先拼裝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再在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底部支撐鋼板上布設多道上置縱肋3-3,之后澆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橋面板
3-4,施工過程簡單且實現(xiàn)方便,施工周期短。
[0060]當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預應力鋼筋束6時,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在所施工組合橋面板中的多道上置縱肋3-3中穿波紋管,之后再澆筑混凝土,獲得施工成型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然后,將施工成型的多個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分別吊裝至施工位置,將吊裝到位的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波紋管進行連接,并形成多個分別供多道所述預應力鋼筋束6穿過的拼接管,并將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底部支撐鋼板焊接為一體,同時澆筑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之間的濕接縫4;最后,在多個所述拼接管中分別穿入預應力鋼筋束6,并張拉、灌漿及養(yǎng)護。
[0061]當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由多道普通鋼筋連接而成的拼接鋼筋時,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在所施工組合橋面板中的多道上置縱肋3-3中穿普通鋼筋,之后再澆筑混凝土,獲得施工成型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然后,將施工成型的多個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分別吊裝至施工位置,并將吊裝到位的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普通鋼筋進行連接,形成多道所述拼接鋼筋,同時將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底部支撐鋼板焊接為一體,并澆筑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之間的濕接縫4。其中,對濕接縫4進行澆筑之前,先將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側壁鑿毛。
[0062]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承力結構和布設在所述下部承力結構上的組合橋面板,所述組合橋面板位于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為由一道上弦桿(I)、一道下弦桿(2)和連接于上弦桿(I)與下弦桿(2)之間的多道腹桿組成的平面桁架,所述下弦桿(2)位于上弦桿(I)的正下方且二者呈平行布設;所述上弦桿(I)包括第一矩形鋼管(1-1),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一縱向加勁肋(1-2);所述下弦桿(2)包括第二矩形鋼管(2-1),所述第二矩形鋼管(2-1)的四個內側壁上均布設有第二縱向加勁肋(2-2);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和第二縱向加勁肋(2-2)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所述組合橋面板包括底部支撐鋼板、由左至右布設在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多道上置縱肋(3-3)和澆筑于所述底部支撐鋼板上的混凝土橋面板(3-4),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均澆筑于混凝土橋面板(3-4)內,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均沿所施工橋梁的縱橋向布設且其均與所述底部支撐鋼板呈垂直布設,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上置縱肋(3-3)為中部由前至后開有多個通孔(3-5)的長條形鋼板;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為由左延伸鋼板(3-1)、右延伸鋼板(3-2)和第一矩形鋼管(1-1)連接成的長方形支撐鋼板,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左右兩側,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與第一矩形鋼管(1-1)連接為一體且三者的頂面相平齊。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內所布設第一縱向加勁肋(1-2)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分別布設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與其所布設第一矩形鋼管(1-1)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所述第二矩形鋼管(2-1)內所布設第二縱向加勁肋(2-2)的數(shù)量為四道,四道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分別布設在第二矩形鋼管(2-1)的四個內側壁中部,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與其所布設第二矩形鋼管(2-1)的內側壁呈垂直布設。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桿(I)和下弦桿(2)均為鋼管混凝土結構,所述上弦桿(I)還包括澆筑于第一矩形鋼管(1-1)內的第一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澆筑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內;所述下弦桿(2)還包括澆筑于第二矩形鋼管(2-1)內的第二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澆筑于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內。
4.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縱向加勁肋(1-2)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一矩形鋼管(1-1)的內側壁上,所述第二縱向加勁肋(2-2)為長條形鋼板且其焊接固定在第二矩形鋼管(2-1)的內側壁上。
5.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橋面板呈水平布設,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豎直向布設,所述混凝土橋面板(3-4)的頂面高度高于上置縱肋(3-3)的頂面高度。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置縱肋(3-3)的高度為200mm?300mm,所述混凝土橋面板(3_4)的頂面與上置縱肋(3-3)頂面之間的間距為50mm?10mm ;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寬度為2.5m?6m,相鄰兩道所述上置縱肋(3-3)之間的間距為400mm?600mm。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多道所述上置縱肋(3-3)呈均勻布設,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左右兩側均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
8.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橋面板和所述下部承力結構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多個所述下部承力結構呈平行布設,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布設在同一平面上且其連接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式橋面系結構,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混凝土橋面板(3-4)之間通過濕接縫(4)連接;所述底部支撐鋼板的左右兩側均伸出至混凝土橋面板(3-4)外側,相鄰兩個所述組合橋面板的底部支撐鋼板焊接固定為一體。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道由前至后布設的橫橋向連接鋼筋,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從左至右自所述整體式橋面系結構中上置縱肋(3-3)的通孔(3-5)穿過;所述橫橋向連接鋼筋為預應力鋼筋束(6)或由多道分別布設在多個所述組合橋面板內的普通鋼筋連接而成的拼接鋼筋,所述預應力鋼筋束(6)外側套裝有波紋管。
10.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基于鋼桁架與組合橋面板的T形板桁節(jié)段預制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鋼管(1-1)由頂板、位于所述頂板下方的底板以及連接于頂板與底板左右兩側之間的左側板和右側板組成,所述左延伸鋼板(3-1)和右延伸鋼板(3-2)與所述頂板加工制作為一體。
【文檔編號】E01D19/12GK204059179SQ201420429592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劉永健, 袁卓亞, 王成坤, 傅梅珍, 張志偉, 李鴻升, 李娜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