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空氣冷凝制水領域,具體涉及風能驅動的智能仿樹集水裝置。
背景技術:
我國的水資源總體偏少。在全球范圍內,我們屬于輕度缺水國家。中國用全球7%的水資源養(yǎng)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十分不均勻。華北地區(qū)人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水資源只占全國的6%。我國的西南地區(qū),人口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但是水資源占有量卻在46%。我們的地下水過度取用。造成了地面的沉降。而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孔匀焕淠适欠浅5偷?,因為只有在達到露點時才能實現(xiàn)集水?,F(xiàn)有空氣集水技術,主要包括冷凝結露集水、吸濕-解吸集水、聚霧集水、利用溫差冷凝集水等,同時也開發(fā)了多種集水裝置。但是,現(xiàn)階段冷凝空氣集水裝置多采用壓縮機制冷來產生溫差,這一技術能耗高、噪音大、設備小型化困難,這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區(qū)域的實際應用前景,如沙漠、荒島、山區(qū)等電力資源匱乏的地區(qū)。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智能仿樹集水裝置,該裝置具有集水功能,且利用風能提供動力。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智能仿樹集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仿樹立柱、設于空心仿樹立柱上端的風力發(fā)電機、連接于空心仿樹立柱下部的仿樹根空心管、設于空心仿樹立柱上端的風機,所述空心仿樹立柱上部設有制冷設備,所述空心仿樹立柱設有數(shù)級冷水管裝置,所述仿樹根空心管與空心仿樹立柱的空腔相通。
所述空心仿樹立柱下端插入地表,所述空心仿樹立柱下端部設有集水容器,所述集水容器上設有倒錐形收集蓋,所述收集蓋上設有N型進水管,所述集水容器底部設有加熱器,所述集水容器設有出汽管。
所述冷水管裝置,包括第一級冷水管裝置、第二級冷水管裝置、第三級冷水管裝置,所述相鄰冷水管裝置由管連接扣固定為一體,所述冷水管裝置由柱狀殼體和設于柱狀殼體內的數(shù)根水管構成,所述相鄰水管之間具有間隔,所述水管上端口固定于盤狀隔板,所述盤狀隔板上設有通孔與水管上管口對應相通。
所述仿樹根空心管設有3至10根,口徑10公分,長50至100米,所述仿樹根空心管覆蓋于地表。
所述空心仿樹立柱上設有蓄電池和配電器,所述蓄電池和配電器分別安裝于箱體內,所述蓄電池和配電器的向陽處安裝有太陽能發(fā)電板,所述蓄電池對制冷設備和加熱器供電。
由于設有上述結構,該裝置具有集水功能,采用風能驅動,充分利用風能提供動力,使用方便,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應用范圍廣。
附圖說明
圖 1 為本發(fā)明智能仿樹集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 2 為本發(fā)明冷水管裝置的結構示意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 1、圖 2所示,智能仿樹集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心仿樹立柱1、設于空心仿樹立柱1上端的風力發(fā)電機2、連接于空心仿樹立柱1下部的仿樹根空心管3、設于空心仿樹立柱1上端的風機4,所述空心仿樹立柱1上部設有制冷設備5,所述空心仿樹立柱1內設有數(shù)級冷水管裝置6,所述仿樹根空心管2與空心仿樹立柱1的空腔相通。工作時,啟動風力發(fā)電機2發(fā)電,風機4啟動,空氣從仿樹根空心管3向上進入空心仿樹立柱1內,經(jīng)制冷設備5冷卻,冷卻空氣在冷水管裝置6內形成水滴,最后形成水,并向下滴水,對下級的冷水管裝置6進行冷卻。
實施例2
如圖 1、圖 2所示,所述空心仿樹立柱1下端插入地表11,所述空心仿樹立柱1下端部設有集水容器12,所述集水容器12上設有倒錐形收集蓋13,所述倒錐形收集蓋13上設有N型進水管14,所述集水容器12底部設有加熱器15,所述集水容器12設有出汽管16。所述處于地下的出汽管16周圍填充顆粒狀物體,加熱器15將水加熱至50攝氏度,水蒸汽通過出汽管散于土壤內,可對周邊的土壤進行澆灌。
實施例3
如圖 1、圖 2所示,所述冷水管裝置6,包括第一級冷水管裝置61、第二級冷水管裝置62、第三級冷水管裝置63,所述相鄰冷水管裝置6由管連接扣64固定為一體,所述冷水管裝置由柱狀殼體65和設于柱狀殼體內的數(shù)根水管66構成,所述相鄰水管66之間具有間隔,所述水管66上端口固定于盤狀隔板67,所述盤狀隔板67上設有通孔與水管66上管口對應相通。
實施例4
如圖 1、圖 2所示,所述仿樹根空心管3設有3至10根,口徑10公分,長50至100米,所述仿樹根空心管2覆蓋于地表11。所述空心仿樹立柱1上設有蓄電池21和配電器22,所述蓄電池21和配電器22分別安裝于箱體內,所述蓄電池21和配電器22的向陽處安裝有太陽能發(fā)電板23,所述蓄電池21對制冷設備5和加熱器15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