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前置式開溝機。
背景技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農業(yè)也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插秧機、播種機、旋耕機等等層出不窮,在種植農田時,需要對農田進行整理,每隔一段距離便需要整理出一條溝渠,以便于澆水灌溉、施肥排水等,目前對農田進行整理,一般是人工完成,通過手持鐵鍬對農田進行開溝整理,工作效率低,而使用大型開溝設備對農田進行整理開溝,生產成本較大,且我國的土地不適合大面積機械化種植,特別是南方地區(qū),河流湖泊較多,使用大型開溝設備的成本很高,效率也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前置式開溝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農田開溝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前置式開溝機,包括機架、防土罩、刀盤座、刀具、氣動升降裝置、升降輪、汽油機、主動輪、變速箱、支架、把手、連接銷、座椅架、腳踏板、座椅和從動輪,所述機架左端與防土罩右端相連,且防土罩內部安裝有刀盤座,所述刀具安裝在刀盤座,所述氣動升降裝置與防土罩左端相連,且氣動升降裝置底部安裝有升降輪,所述汽油機和變速箱位于機架之間的空間里,所述主動輪和支架設置在機架底部,所述把手固定安裝在機架頂部,所述座椅架左端通過連接銷與機架右端相連,所述腳踏板和從動輪安裝在座椅架底部,且腳踏板位于從動輪之間的空間里,所述座椅下端與座椅架上端相連。
優(yōu)選的,所述機架與防土罩之間為可拆卸連接方式。
優(yōu)選的,所述汽油機的重心和主動輪中心位于同一軸線上。
優(yōu)選的,所述氣動升降裝置上標有刻度。
優(yōu)選的,所述座椅架左端的連接口的直徑是連接銷直徑的2倍。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前置式開溝機設有氣動升降裝置和升降輪,方便調節(jié)該前置式開溝機的開溝深度,在路上行駛時,也不會使刀具碰到路面而損壞刀具,該前置式開溝機的開溝設備與機架之間為可拆卸結構,方便攜帶和存放,設有支架和座椅架,該保證本前置式開溝機運行時的平衡時,也能和其他拖拉機一樣進行其他工作,節(jié)約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
圖中:1、機架,2、防土罩,3、刀盤座,4、刀具,5、氣動升降裝置,6、升降輪,7、汽油機,8、主動輪,9、變速箱,10、支架,11、把手,12、連接銷,13、座椅架,14、腳踏板,15、座椅,16、從動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前置式開溝機,包括機架1、防土罩2、刀盤座3、刀具4、氣動升降裝置5、升降輪6、汽油機7、主動輪8、變速箱9、支架10、把手11、連接銷12、座椅架13、腳踏板14、座椅15和從動輪16,機架1左端與防土罩2右端相連,機架1與防土罩2之間為可拆卸連接方式,便于該前置式開溝機的存放和運輸,且防土罩2內部安裝有刀盤座3,刀具4安裝在刀盤座3,氣動升降裝置5與防土罩2左端相連,氣動升降裝置5上標有刻度,控制升降輪6的位置來確定開溝深度,且氣動升降裝置5底部安裝有升降輪6,汽油機7和變速箱9位于機架1之間的空間里,主動輪8和支架10設置在機架1底部,汽油機7的重心和主動輪8中心位于同一軸線上,保證該前置式開溝機在卸下座椅架13和開溝裝置后能保持平衡,把手11固定安裝在機架1頂部,座椅架13左端通過連接銷12與機架1右端相連,座椅架13左端的連接口的直徑是連接銷12直徑的2倍,使座椅架13隨地形來調節(jié)座椅15的高度,腳踏板14和從動輪16安裝在座椅架13底部,且腳踏板14位于從動輪16之間的空間里,座椅15下端與座椅架13上端相連。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前置式開溝機時,通過連接銷12將機架1和座椅架13連接在一起,工作人員坐在座椅15上,腳放在腳踏板14上,手控制把手11以及把手11上的開關按鈕等,啟動汽油機7,汽油機7通過三角皮帶帶動主動輪8運行,調節(jié)氣動升降裝置5,將升降輪6控制在合適的高度,開啟開溝開關,汽油機7帶動變速箱9和刀盤座3運行,通過變速箱9控制刀盤座3轉動的快慢,在開溝時,從動輪16隨主動輪8前行,旋轉的刀具4進行開溝工作,開溝出來的土被防土罩2擋住,不會四處飛濺,當開溝結束后,可將氣動升降裝置5、防土罩2和刀盤座3從機架1上卸下,并打開支架10來保證該該前置式開溝機的平衡。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