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排樁支護結構,特別是雙排樁的樁身。
背景技術:
隨著當代工程規(guī)模的逐漸擴大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單排抗滑樁技術有時已不能更好的滿足工程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單排護坡懸臂樁在控制樁頂水平位移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尤其在對邊坡位移控制較嚴格的工程應用中更受到限制。而雙排樁支護結構作為一種更能適應大規(guī)模工程的支擋結構,成為了基坑工程、邊坡工程中常用的支護形式。傳統(tǒng)的雙排樁支護結構通常是在前后兩排樁樁體設置冠梁,并只在前后排樁之間設置一道樁頂連梁組成類似門架的空間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共同發(fā)揮前后排樁的協(xié)同受力作用。但是,當某些情況樁長較長或地質情況變化較為復雜時,由于雙排樁只在樁頂有一道連接,使得前后排樁之間的撓曲線變化可能并不一致,這大大影響了雙排樁的抗彎能力和整體側向剛度。如通過加錨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考慮錨桿、錨索等對鄰近建筑物的地下管道、管線等的影響問題。因此,如何在對鄰近建筑物影響較小的前提下,通過相應的加強措施提高雙排樁的整體側向剛度,是土木工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雙排樁支護結構,以解決當雙排樁的整體側向剛度不足,而采用加錨等措施又影響鄰近建筑物的地下管道、地下管線時所面臨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一種雙排樁支護結構,包括前排樁和后排樁,前、后排樁的樁頂之間設置有樁頂連系梁,前、后排樁的樁身之間設置有樁身連系梁。
前排樁、后排樁縱向呈平行布置,橫向呈矩形并列布置。
為加強每排樁之間的整體性,前排樁、后排樁在樁頂均設置冠梁。
前排樁、后排樁之間在樁頂用樁頂連系梁連接。
為發(fā)揮前后排樁之間的協(xié)同受力作用并提高其抗彎能力和整體側向剛度,在前后排樁樁身之間用樁身連系梁可靠連接,樁身連系梁的垂直分布間距為1~3米, 設置于基坑坑底以上樁身部分。
樁身連系梁所用鋼材包括鋼筋、鋼軌或工字鋼。
本實用新型通過前排樁、后排樁、前排樁冠梁、后排樁冠梁及多道樁間連系梁形成一個超靜定結構,該結構能使雙排樁更好的協(xié)調和受力,大大提高了雙排樁的整體側向剛度。同時,與傳統(tǒng)的加錨等方法相比,該結構不用考慮施工對鄰近建筑物的管道、管線等影響問題,施工的影響范圍較小。對一些嚴格控制變形要求的高邊坡坡體,該結構也具有極好的適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平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1~附圖2,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在樁身設置連系梁的雙排樁支護結構,包括前排樁1、后排樁2、前排樁冠梁3、后排樁冠梁4、樁頂連系梁5及樁身連系梁6。
根據設計樁型、樁徑及樁距等布置雙排樁的樁位,其中前排樁1、后排樁2縱向呈平行布置(如圖1所示,一行前排樁1對應一行后排樁2),橫向呈矩形并列布置(如圖2所示,從橫截面方向看,一根前排樁1和一根后排樁2呈矩形框狀)。樁位布置完畢即進行孔樁的開挖,孔樁為人工挖孔樁或機械成孔樁,施工開挖過程須按相關規(guī)范嚴格執(zhí)行??讟堕_挖完畢后,安放鋼筋籠并澆注混凝土及養(yǎng)護。鋼筋籠在綁扎時須預留出樁身連系梁6的位置,以便于后期的施工和操作,樁身連系梁6的垂直間距為1~3米,樁身連系梁6設置于基坑坑底以上樁身部分。
確定前排樁冠梁3、后排樁冠梁4、樁頂連系梁5的截面尺寸、配筋及連接情況并施工。
從基坑一側鉆設樁身連系梁6的連接孔,鉆孔方向為水平,孔徑130毫米~150毫米,鉆孔控制深度以略超過后排樁的樁中心為宜。鉆孔完畢放入樁身連接材料并用M30水泥砂漿注漿,連接材料可用鋼筋、鋼軌或工字鋼等,其長度為前后排樁之間的中心距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