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落差式中水水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一種家庭用中水水箱,特別是一種無動力家庭用中水水箱。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家庭中水水箱需外力,比如,電力、人力提升、輸送中水。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的是為了制造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完全依靠自然落差就能完成中水的承接、收集、存儲、輸送、利用的水箱。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設計和實用中,默認的條件是——凡安裝有與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相關(guān)聯(lián)的用水設施的房間(比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的地面都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水平位置方面,本水箱的最高存水水位不超過與之相配套使用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底面,最低有效存水水位不低于相配套使用的座便器或蹲便器的沖廁需用水位。在三維空間里,該水箱的位置處于與之相配套使用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下方。而且長、寬尺寸與相配套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相呼應。該水箱承接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分流后得到的中水,并能讓污水通過安裝在水箱里的污水管路排走。針對不同形式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有不同形式的污水管路。本水箱具有主出水口和輔助出水口。本水箱具有讓 清水管通過的套管。本水箱裝有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本水箱裝有盲管式溢流管。本水箱底部具有排污口。本水箱里有浮子水位計。本水箱有暗裝和明裝兩種形式。本水箱可以與雙槽、雙池配合使用,也可以與單槽、單池配合使用。
圖1水槽裝有分類型下水器或水池裝有分類型下水器情況下,落差式中水水箱主示意圖。圖2落差式中水水箱清水管套管示意圖。圖3落差式中水水箱主孔位示意圖。圖4落差式中水水箱清水管套管孔位示意圖。圖5每槽雙孔、每池雙孔情況下,落差式中水水箱主示意圖。圖6雙槽雙孔分用、雙池雙孔分用情況下,落差式中水水箱主示意圖。圖7通過落差式中水水箱底部管子的安裝示意圖。
圖8明裝落差式中水水箱示意圖。。圖9明裝落差式中水水箱局部放大剖視示意中:1落差式中水水箱本體,2盲管式溢流管,3內(nèi)置式四通,4分類型水槽或分類型水池,5浮子水位計,6中水輔助出水口,7分類型下水器,8中水主出水口,9中水水箱排污口,10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11清水管套管,12盲管式溢流管孔位,13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孔位,14中水主出水口孔位,15中水水箱排污口孔位,16清水管套管孔位,17普通下水器,18內(nèi)置式三通,19上鎖母,20上膠墊,21下膠墊,22下鎖母,23通過中水水箱的底部的管子,24中水水箱的底部,25明裝的分類型水槽或明裝的分類型水池,26明裝的落差式中水水箱。
具體實施例方式落差式中水水箱有暗裝和明裝兩種形式,在本說明書中,不特別提示,一般指暗裝水箱。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設計和實用中,默認的條件是——凡安裝有與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相關(guān)聯(lián)的用水設施的房間(比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的地面都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面以在與雙水槽、雙水池配合使用,全部采取暗裝形式的落差式中水水箱為例來說明。由于安裝在落差式中水水箱內(nèi)的盲管式溢流管2的溢流作用,該水箱的最高水位不會超過與之配套的雙水槽、雙水池底部。在與座便器配合使用時,把落差式中水水箱的支撐腿作合適,使該水箱與座便器自帶水箱等高。這樣就能保證沖廁時的壓力。如果與蹲便器配合使用,落差式中水水箱的支撐腿還可以作矮一些,水箱體的高度再增加一些,這樣既能保證沖廁壓力,也能加大水箱的存水量。水槽一般采用不銹鋼材質(zhì),水池一般采用白色陶瓷,由于是暗裝,一般安裝在櫥柜里,這時落差式中水水箱可以采用與水槽、水池不一樣的材質(zhì),優(yōu)選塑料,這樣既不影響美觀,還耐腐蝕,造價也較低。落差式中水水箱和與之配套的雙水槽、雙水槽在長寬方面基本相等,只要能方便的安裝進櫥柜里就可以了。水槽、水池(包含里面的水)其重量由櫥柜承擔,落差式中水水箱只承擔自身重量(包含里面的水)。中水主出水口 8,直徑為40mm,它設置在落差式中水水箱本體I的底部,引水去沖廁。中水輔助出水口 6,直徑為20mm,,它設置在落差式中水水箱本體I較高的位置,弓丨水去沖墩布、澆花等等。中水水箱排污口 9設置在落差式中水水箱本體I的底部,中水水箱用一段時間后需清洗,從這里排污。盲管式溢流管2的下段是不通的,把它的上段與內(nèi)置式四通3用軟管連接,中水水箱的溢水就會流入下水道。落差式中水水箱里安裝有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防止下水道的異味。
圖2中的11為清水管套管,圖4中的16為清水管套管孔位,其位置在中水水箱的后部,一般離墻較近,便于管路的安裝。清水管從下向上穿過中水水箱,穿過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面板上預留的孔,接上水龍頭,供人們使用。清水管套管徹底隔絕了中水與清水管的接觸,防止因清水管的銹蝕而可能產(chǎn)生的污染。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有不同的形式,那么與之配套的落差式中水水箱也有不同的形式:第一種情況是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安裝有分類型下水器7,這種下水器自身具有中水出水口和污水出水口,中水出口直接對著中水水箱,把污水出口用軟管與內(nèi)置式四通3連接,排走污水,留存中水。第二種情況是每槽雙孔、每池雙孔情況,每孔都安有普通下水器17,
把每槽兩個普通下水器17其中的一個、每池兩個普通下水器17其中的一個選為中水出口,另一個選為污水出口,中水出口直接對著中水水箱,把污水出口用軟管與內(nèi)置式四通3連接,每槽、每池里有一個軟皮塞,當水比較清澈時,就塞住污水出口,放開中水出口 ;當水比較污濁時,就塞住中水出口,放開污水出口。這樣就能留下中水,排走污水。第三種情況是雙槽雙孔分用、雙池雙孔分用,這時每槽、每池都只安有一個普通下水器17,我們把雙槽中的一槽選為污水水槽、另一槽選為中水水槽;雙池中的一池選為污水水池,另一池選為中水水池。把中水水槽、中水水池的普通下水器17直接對著中水水箱,把污水水槽、污水水池的普通下水器17與用軟管與內(nèi)置式四通3連接。當洗比較臟的東西時,就在污水槽、污水池里洗,當洗比較干凈的東西時,就在中水槽、中水池里洗。這樣也能留下中水,排走污水。這種方式只能用于雙槽、雙池;單槽、單池是不能用的。有許多管子安裝在落差式中水水箱本體的底部23,比如,盲管式溢流管2,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10,清水管套管11。這些管子的下端都帶有外螺紋,然后用上鎖母18,上膠墊19,下膠墊20,下鎖母21旋緊、固定。用塑料做成空心球形或象棋子形,上面加有可插塑料桿的部位,塑料桿插好后,從水槽或水池面板預留的孔穿過,再在桿上安上小旗子,這樣就做成了浮子水位計,用于指示中水水箱里的水位。明裝時,為了美觀,落差式中水水箱要和與之配套的水槽、水池選用一樣的材質(zhì)。比如,當水槽為不銹鋼材質(zhì)時,落差式中水水箱也選用不銹鋼;當水池為白色陶瓷時,落差式中水水箱也選用白色陶瓷。明裝時,承重問題也發(fā)生了變化,落差式中水水箱不但要承擔自身的重量(包含里面的水),還要承擔與之配套的水槽、水池的重量(包含里面的水)。明裝時,落差式中水水箱和與之配套的水槽、水池之間采取凸凹槽連接。參見圖8、圖9.
與單槽、單池配合使用的落差式中水水箱,原理是一樣的。以上舉了一些常用的例子,在此基礎之上的一切變通都在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中水水箱,其特征是:上端與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配合使用,不需要任何外力,完全依靠自然落差就能完成中水的承接、收集、存儲、輸送,并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在水平位置方面,本水箱的最高存水水位不超過與之相配套使用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底面,最低有效存水水位不低于相配套使用的座便器或蹲便器的沖廁需用水位。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在三維空間里,該水箱的位置處于與之相配套使用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下方,而且長、寬尺寸與相配套的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相呼應。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具有主出水口和輔助出水口。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具有讓清水管通過的套管。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內(nèi)部裝有污水排走管路,包括內(nèi)置式四通、內(nèi)置式防返味存水彎。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裝有盲管式溢流管。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底部具有排污口。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具有浮子水位計。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水水箱,其特征是:具有暗裝和明裝兩種形式。
全文摘要
一種家庭中水水箱,特別是一種落差式中水水箱,它是無動力廢水分類利用系統(tǒng),也稱無動力中水系統(tǒng)的一部分。在流程上,它處于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下級;中水專用座便器、兩用節(jié)水座便器、蹲便器等的上級。在三維空間里,它處在分類型水槽、分類型水池的下方;在水平位置上,它與座便器自帶水箱等高。該水箱中水的承接、收集、存儲、輸送、利用、沒有任何外加動力,全靠自然落差完成。從安裝形式上分,落差式中水水箱可分為明裝和暗裝兩種形式。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設計和實用中,默認的條件是——凡安裝有與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相關(guān)聯(lián)的用水設施的房間(比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的地面都在同一水平面上。
文檔編號E03C1/122GK103161202SQ20131005106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月23日
發(fā)明者董漢生 申請人:董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