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筋條的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家用器具,特別是一種帶筋條的鍋。
【背景技術(shù)】
[0002]鍋是日常烹飪時的非常重要的坎具。隨著技術(shù)的革新,目前,市場上的鍋種類林林總總,款式非常多,但是目前市面上銷售的鍋大多數(shù)所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讓食物不粘鍋,而在帶筋條的鍋的節(jié)能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了一種帶筋條的鍋。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
[0005]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鍋本體⑴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⑵
[0006]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沿(2)的寬度為8-12毫米。
[0007]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
(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
[0008]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12-20毫米。
[0009]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50-100毫米處至距鍋沿100-150毫米處。
[0010]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在鍋本體⑴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
[0011]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1-2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8-15毫米。
[0012]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寬度為2-3毫米。
[0013]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在帶筋條的鍋的反面鋪設(shè)凸起的筋條,加大了鍋與火焰的接觸面積,使更多的熱量被筋條吸收,減少了熱量的損失,達到了節(jié)能的目的;同時,在帶筋條的鍋的最外沿加設(shè)一圈平行于灶臺面的鍋外沿,使帶筋條的鍋的搬起更加容易,帶筋條的鍋外沿的存在同時減少了被邊沿處劃傷的可能性。
【附圖說明】
[0014]附圖1是一種帶筋條的鍋的仰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5]附圖2是一種帶筋條的鍋的正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6]附圖3是一種帶筋條的鍋的筋條安裝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7]附圖4是一種帶筋條的鍋的筋條剖面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8]附圖5是一種帶筋條的鍋的筋條正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9]附圖中:1-為鍋本體;2-為外沿;3-為筋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1]實施例1: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
[0022]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8-12毫米。
[0023]實施例3: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25_米處。
[0024]實施例4: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8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50毫米處至距鍋沿100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16毫米。
[0025]實施例5: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2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100毫米處至距鍋沿150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12毫米。
[0026]實施例6: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25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20毫米。
[0027]實施例7: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50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20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I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3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變窄。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寬度為3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寬度為I毫米。
[0028]實施例8: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25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20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2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5毫米。筋條3的寬度為3毫米。用本鍋燒水,使用4斤干柴燒10斤16度水溫的水,用時9分20秒將水燒開至96度(因在山區(qū)海拔較高,水在96度就沸騰了),柴燒完,I小時過后水降至常溫,剩余水的重量為6.1斤;使用普通鍋,同等條件下,水燒開需12分鐘,且剩余水的重量是7.3斤。能充分說明本鍋熱能利用率高。
[0029]實施例9: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00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20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1.5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4毫米。筋條3的寬度為2毫米。用本鍋燒水,使用4.5斤干柴燒11斤16度水溫的水,用時9分35秒將水燒開至96度(因在山區(qū)海拔較高,水在96度就沸騰了),柴燒完,I小時過后水降至常溫,剩余水的重量為6.6斤;使用普通鍋,同等條件下,水燒開需13分鐘,且剩余水的重量是7.9斤。能充分說明本鍋熱能利用率高。
[0030]實施例10:本實用新型一種帶筋條的鍋,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2。外沿2的寬度為10毫米。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80毫米處至距鍋沿125毫米處。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20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2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5毫米。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變窄。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寬度為10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寬度為3毫米。用本鍋燒水,使用3斤干柴燒10斤16度水溫的水,用時8分50秒將水燒開至96度(因在山區(qū)海拔較高,水在96度就沸騰了),柴燒完,I小時過后水降至常溫,剩余水的重量為6.2斤;使用普通鍋,同等條件下,水燒開需11.5分鐘,且剩余水的重量是8.1斤。能充分說明本鍋熱能利用率高。
【主權(quán)項】
1.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鍋本體(I)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所述的筋條(3)在鍋本體(I)上從鍋沿處到鍋底處逐漸加厚。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鍋本體(I)的最外沿設(shè)有外沿⑵。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沿(2)的寬度為8-12毫米。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長度為鍋本體(I)中心點至鍋邊的弧長的四分之三。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每根筋條之間的間距為12-20毫米。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長度為從距鍋本體(I)中心點50-100毫米處至距鍋沿100-150毫米處。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靠近鍋沿處的厚度為1-2毫米,靠近鍋底處的厚度為8-15毫米。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筋條(3)的寬度為2-3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筋條的鍋。其特征在于鍋本體(1)的反面設(shè)有增加受熱面的筋條(3)。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筋條的鍋,在帶筋條的鍋的反面鋪設(shè)凸起的筋條,加大了鍋與火焰的接觸面積,使更多的熱量被筋條吸收,減少了熱量的損失,達到了節(jié)能的目的。
【IPC分類】A47J27/02
【公開號】CN204670904
【申請?zhí)枴緾N201520252810
【發(fā)明人】李延
【申請人】湖北新農(nóng)佳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