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子屏課桌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教學用具技術(shù)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子屏課桌。
【背景技術(shù)】
[0002]上課時,有時老師書寫的板書字體較小,坐在后排的學生有時看不清黑板,從而影響了學生們學習,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的不便。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shù)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電子屏課桌。
[0005]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0006]一種電子屏課桌,所述電子屏課桌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撐板、位于所述底座下方的支撐腳、位于所述支撐板右側(cè)的卡扣裝置、位于所述支撐板左側(cè)的顯示屏裝置、位于所述顯示屏裝置下方的頂靠裝置、位于所述頂靠裝置下方的固定框及攝像頭,所述底座的下方設有斜板,所述支撐板呈L型,所述支撐板包括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右側(cè)的第一豎直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下方的第一凸塊,所述支撐腳包括位于右側(cè)的第一支撐腳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腳左側(cè)的第二支撐腳,所述卡扣裝置包括水平桿、位于所述水平桿右側(cè)的按壓板及位于所述按壓板下方的定位桿,所述定位桿呈L型,所述定位桿包括第二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上方的第二豎直部,所述顯示屏裝置包括框體、設置于所述框體上的顯示屏、位于所述框體上的第二凸塊及第三凸塊,所述頂靠裝置包括第一頂靠桿、位于所述第一頂靠桿下方的第二頂靠桿及位于所述第二頂靠桿右側(cè)的支撐桿,所述固定框呈長方體,所述固定框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腳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框上設有貫穿其前后表面的導軌孔,所述導軌孔中設有定位軸,所述第一頂靠桿上設有位于下表面上的凸出部及位于右表面上的支撐板,所述凸出部的下表面呈半圓形,所述凸出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的上表面上設有第一凹槽,所述凸出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二頂靠桿軸轉(zhuǎn)連接。
[0007]所述第一豎直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部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水平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
[0008]所述第一凸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凸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一凸塊的下表面呈彎曲狀。
[0009]所述第一支撐腳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腳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腳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腳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0]所述水平桿呈長方體,所述水平桿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桿的左端穿過所述第一豎直部的左右表面且與所述第一豎直部滑動連接。
[0011]所述按壓板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板豎直放置,所述水平桿的右表面與所述按壓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腳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直部位于所述按壓板的右側(cè)。
[0013]所述第二凸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凸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凸塊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的左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第三凸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凸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4]所述支撐板呈水平狀,所述支撐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的右表面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支撐板的右表面頂靠在所述框體的下表面上。
[0015]所述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支撐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頂靠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右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固定框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0016]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電子屏課桌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其內(nèi)設有一電子顯示屏,所述電子顯示屏與攝像頭連接,只需要將攝像頭放置在合適的位置,即可將黑板上及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傳輸至電子屏上,方便后排學生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多好處。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子屏課桌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電子屏課桌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電子屏課桌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電子屏課桌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支撐板2、位于所述底座I下方的支撐腳3、位于所述支撐板2右側(cè)的卡扣裝置4、位于所述支撐板2左側(cè)的顯示屏裝置5、位于所述顯示屏裝置5下方的頂靠裝置6、位于所述頂靠裝置6下方的固定框8及攝像頭7。
[0021]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長方體,所述底座I水平放置,所述底座I的下方設有斜板11,所述斜板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斜板1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2呈L型,所述支撐板2包括第一水平部21、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21右側(cè)的第一豎直部22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21下方的第一凸塊23,所述第一水平部21與所述第一豎直部22 —體成型。所述第一豎直部2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部2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水平部2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21與所述底座I之間存在一定間隙。所述第一凸塊2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2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凸塊23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水平部21的左表面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所述第一凸塊23的下表面呈彎曲狀。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腳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cè),所述支撐腳3包括位于右側(cè)的第一支撐腳31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腳31左側(cè)的第二支撐腳32。所述第一支撐腳3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腳31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腳3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位于右側(cè)的斜板11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腳3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腳3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腳32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撐腳32的上表面與所述底座I的下表面固定連接,位于左側(cè)的斜板11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支撐腳3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23]如圖1所示,所述卡扣裝置4包括水平桿41、位于所述水平桿41右側(cè)的按壓板42及位于所述按壓板42下方的定位桿43。所述水平桿41呈長方體,所述水平桿41水平放置,所述水平桿41的左端穿過所述第一豎直部22的左右表面且與所述第一豎直部22滑動連接。所述按壓板42呈長方體,所述按壓板42豎直放置,所述水平桿41的右表面與所述按壓板4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桿43呈L型,所述定位桿43包括第二水平部431及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431上方的第二豎直部432,所述第二水平部431與所述第二豎直部432 —體成型。所述第二水平部43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腳3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直部432位于所述按壓板42的右側(cè),防止所述按壓板42過度向右移動。
[0024]如圖1所示,所述顯示屏裝置5包括框體51、設置于所述框體51上的顯示屏52、位于所述框體51上的第二凸塊53及第三凸塊54。所述框體51呈長方體,所述框體51可以收容于所述底座I與所述第一水平部21之間。所述顯示屏52位于所述框體51的上表面上,用于顯示黑板上的內(nèi)容。所述第二凸塊5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凸塊53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凸塊53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51的左表面處于同一平面內(nèi)。所述第三凸塊54呈長方體,所述第三凸塊54的下表面與所述框體5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凸塊54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21與所述底座I之間。當所述框體51向左移動時,使得所述第三凸塊54與所述第一凸塊23卡扣在一起,并使得所述框體51可以圍繞所述第一凸塊23旋轉(zhuǎn),從而可以將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