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辦公工具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旋轉型期刊架。
背景技術:
期刊架用于存儲擺放期刊、雜志的工具,取閱方便,是專門放置期刊的書架。
現(xiàn)有技術的展示期刊雜志或圖書的期刊架,大都是固定式的平面結構,一般只能放在某一固定位置上,結構陳舊,占地面積大,選看期刊雜志或圖書必須來回走動,給閱讀者帶來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型期刊架,閱讀者站立在架體前方時,可以通過轉動架體,拿取架體上不同側板上的期刊夾上的期刊,方便閱讀者放置或拿取期刊,方便閱讀者的操作使用。
本發(fā)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旋轉型期刊架,包括底座、架體和多個期刊夾。架體包括底板和由多個側板依次首尾連接形成的圍合側板,圍合側板的一端與底板連接,另一端朝向遠離底板的方向延伸。底板沿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為轉動軸線轉動設置于底座,每個側板上均設置有至少一個期刊夾。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底板設置有通孔,底座包括底座本體和連接板,連接板設置于底座本體,連接板的遠離底座本體的一側轉動設置有沿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的轉軸,轉軸穿過通孔與底板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架體還包括頂板,頂板蓋裝于圍合側板的遠離底板的一端。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期刊夾包括擋板,擋板設置于相應的側板,擋板的遠離頂板的一側設置有用于放置期刊的凹槽。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每個上述側板上均豎向間隔設置有多個期刊夾,每個側板上最上端的期刊夾通過升降裝置設置于對應的側板,使期刊夾沿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升降。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升降裝置包括拉桿、承重桿、兩個彈簧和相對設置的兩根連接底板與頂板的升降桿,承重桿的兩端滑動設置于升降桿且期刊夾設置于承重桿,每個彈簧套設于升降桿外且每個彈簧的兩端均與底板和承重桿抵靠,拉桿的一端與承重桿連接,另一端朝向底板的方向延伸。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升降裝置包括齒輪和相對設置的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均與齒輪嚙合,第一齒條的遠離齒輪的一側設置于側板,且第一齒條的延伸方向與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齒條的遠離齒輪的一側設置于期刊夾且第二齒條的遠離底板的一端通過第二彈簧固定于頂板。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升降裝置還包括拉環(huán),拉環(huán)設置于第二齒條的遠離頂板的一端。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圍合側板由三個側板依次首尾連接而成。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底座為圓盤型。
本發(fā)明提供旋轉型期刊架的有益效果為:使用旋轉型期刊架時,圍合側板豎向設置,圍合側板由多個側板依次首尾連接形成,每個側板上均設置至少一個期刊夾,期刊夾用于放置期刊和雜志,即旋轉型期刊架的每個側板上都可以放置期刊和雜志,增大旋轉型期刊架的利用率。同時,底板沿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為轉動軸線轉動設置于底座,閱讀者站立在架體前方時,可以通過轉動架體,拿取架體上不同側板上的期刊夾上的期刊或雜志,方便閱讀者放置或拿取期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也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圖1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中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中升降裝置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中升降裝置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
圖標:100-旋轉型期刊架;110-底座;120-架體;130-期刊夾;121-頂板;122-底板;123-側板;124-圍合側板;131-擋板;132-凹槽;111-底座本體;112-連接板;113-轉軸;200-旋轉型期刊架;240-升降裝置;241-拉桿;242-承重桿;243-第一彈簧;244-升降桿;245-齒輪;246-第一齒條;247-第二齒條;248-拉環(huán);249-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豎直”、“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fā)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100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中,旋轉型期刊架100包括底座110、架體120和期刊夾130。
架體120包括頂板121、底板122和多個側板123,多個側板123依次首尾連接形成圍合側板124,圍合側板124的一端與底板122連接,另一端朝向遠離底板122的方向延伸,頂板121蓋裝于圍合側板124的遠離底板122的一端。旋轉型期刊架100在使用狀態(tài)時,圍合側板124豎直設置,即底板122位于下端,頂板121位于上端。
每個側板123上均設置有至少一個期刊夾130,期刊夾130用于放置雜志和期刊,方便閱讀者進行選取并閱讀。期刊夾130包括擋板131,擋板131設置于相應的側板123,擋板131的遠離頂板121的一側設置有用于放置期刊的凹槽132。需要將期刊或雜志放置于期刊夾130上的時候,直接將期刊或雜志的下端放置在凹槽132內,并使期刊或雜志傾斜倚靠在擋板131上,能夠將期刊或雜志很好地固定在旋轉型期刊架100上,并且方便拿取或放置。
本實施例中,架體120包括三個側板123,即圍合側板124由三個側板123依次首尾連接而成,底板122和頂板121都為相應的三角型。即旋轉型期刊架100的三面都設置期刊夾130并放置期刊或雜志,增大了旋轉型期刊架100的空間利用率。類似的實施方式還可以是:架體120包括四個側板123或五個側板123,則底板122和頂板121都為相應的四邊型或五邊型,也能起到增大旋轉型期刊架100空間利用率的目的。
由于旋轉型期刊架100包括多個側板123,并且每個側板123上都設置期刊夾130,閱讀者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圍繞旋轉型期刊架100轉動,才能看到各種期刊或雜志,為了解決閱讀者的使用不便問題,底板122沿圍合側板124的延伸方向為轉動軸線轉動設置于底座110,閱讀者站立在架體120前方時,可以通過轉動架體120,拿取架體120上不同側板123上的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方便閱讀者放置或拿取期刊。
底座110為圓盤型。設置圓盤型的底座110,使底座110的形狀更加美觀,同時,增大了旋轉型期刊架100的平衡力,使旋轉型期刊架100不易發(fā)生傾斜或倒塌。
底板122設置有通孔,圖2位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100中底座110的結構示意圖。請一并參閱圖1和圖2,本實施例中,底座110包括底座本體111和連接板112,連接板112設置于底座本體111,連接板112通過四個螺釘固定于底座本體111的上表面,底座本體111為圓盤型。使底座本體111的形狀更加美觀,同時,增大了旋轉型期刊架100的平衡力,使旋轉型期刊架100不易發(fā)生傾斜或倒塌。
連接板112的遠離底座本體111的一側轉動設置有沿圍合側板124的延伸方向的轉軸113,轉軸113穿過通孔與底板122連接。底板122與底座本體111通過連接板112間隔設置,即連接板112位于底座本體111的上表面,底板122位于連接板112的上表面,可以方便底板122圍繞轉軸113進行轉動。
類似的實施方式還可以是:底板122的遠離圍合側板124的一側設置有與凹陷槽,連接板112直接設置于凹陷槽內,并且連接板112的側面與凹陷槽的側壁不接觸,減小底板122的凹陷槽與連接板112之間的摩擦,方便底板122的轉動。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也提供了一種旋轉型期刊架200,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實施例1描述的技術方案同樣適用于本實施例,實施例1已經公開的技術方案不再重復描述,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本實施例中期刊夾130上安裝了升降裝置240。
圖3為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200的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3,本實施例中,每個側板123上均豎向間隔設置有多個期刊夾130,優(yōu)選地,每個側板123上設置四個期刊夾130,四個期刊夾130豎向間隔設置,每個旋轉型期刊架200上可以放置更多的期刊或雜志。但這樣設置,旋轉型期刊架200的高度較高,一般為2米到3米,不方便閱讀者拿取或放置最上層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所以,每個側板123上最上端的期刊夾130通過升降裝置240設置于對應的側板123,使期刊夾130沿圍合側板的延伸方向升降。設置升降裝置240,可以更加方便閱讀者拿取或放置最上層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也方便身高相對較矮的閱讀者的閱讀。
圖4為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200中升降裝置240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4,本實施例中,升降裝置240包括拉桿241、承重桿242、兩個彈簧243和相對設置的兩根連接底板122與頂板121的升降桿244,承重桿242的兩端滑動設置于升降桿244且期刊夾130設置于承重桿242,即期刊架的擋板131設置于承重桿242,每個彈簧243套設于升降桿244外且每個彈簧243的兩端均與底板122和承重桿242抵靠,拉桿241的一端與承重桿242連接,另一端朝向底板122的方向延伸。
在閱讀者需要拿取或放置最上層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的時候,閱讀者手拿拉桿241的遠離承重桿242的一端并向下用力,則兩根升降桿244外套設的彈簧243呈壓縮狀態(tài),承重桿242向下運動,承重桿242上的期刊夾130也向下運動,閱讀者可以拿取或放置最上層的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為閱讀者提供方便。
類似的實施方式還可以是:圖5為本實施例提供的旋轉型期刊架200中升降裝置240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請參閱圖5,本實施例中,升降裝置240包括齒輪245和相對設置的第一齒條246和第二齒條247,第一齒條246和第二齒條247均與齒輪245嚙合,第一齒條246的遠離齒輪245的一側設置于側板123,第一齒條246的延伸方向與圍合側板124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齒條247的遠離齒輪245的一側設置于期刊夾130,即第二齒條247的遠離齒輪245的一側設置于擋板131,第二齒條247的遠離底板122的一端通過第二彈簧249固定于頂板121。
由于齒輪245和齒條的設置,在閱讀者需要拿取或放置最上層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的時候,閱讀者手拉第二齒條247,第二彈簧249處于伸長狀態(tài),第二齒條247向下運動,同時,齒輪245向上運動,與第二齒條247連接的最上層期刊夾130也向下運動,閱讀者可以拿取或放置最上層的期刊夾130上的期刊或雜志,為閱讀者提供方便。
拉環(huán)248設置于第二齒條247的遠離頂板121的一端。即第二齒條247的遠離頂板121的一端設置有拉環(huán)248,拉環(huán)248的設置,更加方便閱讀者的拿取或放置。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