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椅子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椅子調節(jié)托盤及設有該托盤的椅子。
背景技術:
現有如辦公椅類的椅子通常大體由椅座和椅子底座組成,椅子底座處通常會設有升降桿,升降桿與椅座底部間通常會設置一個如托板的調節(jié)機構,該類調節(jié)機構主要是為了實現椅座高度調節(jié)和椅座傾仰調節(jié)中的某一個或全部功能。當需要實現高度調節(jié)功能時,通常是通過對升降桿上端的升降開關進行觸動以實現;當需要實現椅座傾仰調節(jié)功能時,通常是通過對調節(jié)機構中兩個獨立連接塊所成夾角的調節(jié)以實現。
現有該領域中,通常是采用操縱桿的形式來實現上述功能(高度調節(jié)和/或傾仰調節(jié)),由于操縱桿體積較大,使得該種形式在設置時較大程度的受到椅子本身結構的限制,且設置后會較大的影響椅子的整體外觀,另外操縱桿的成本也相對較高。雖然現有技術中也存在以如拉線開關的形式對上述功能(高度調節(jié)和/或傾仰調節(jié))加以實現,但現有拉線開關的形式在構造設計上尚不完善,從而會給使用者帶來較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其能夠克服現有技術中的調節(jié)機構存在的結構復雜、不便于使用等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椅子調節(jié)托盤。
根據本發(fā)明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其包括用于與椅座底部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用于與椅子升降桿上端連接的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通過一鉸接軸鉸接連接,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間設有定位機構;
定位機構包括設于第二連接部處的定位銷軸和設于第一連接部處的用于定位銷軸伸入的定位銷孔,定位銷軸通過一彈性件保持向第二連接部內收縮的趨勢以脫離定位銷孔;
定位銷軸與一杠桿機構進行配合,杠桿機構構造成其一端在一第一牽引線的拉動下帶動其另一端克服彈性件所提供彈力地施力于定位銷軸;
第二連接部處設有用于套設椅子升降桿上端的升降桿安裝孔,升降桿安裝孔內側處設置一扳手塊,扳手塊構造成其一端在一第二牽引線的拉動下帶動其另一端觸動椅子升降桿上端的升降開關;扳手塊在所述一端與所述另一端之間具有一支點,扳手塊構造成能夠以支點為中心進行轉動。
本發(fā)明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中,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是鉸接連接,當定位銷軸插入定位銷孔內時,椅座能夠保持一個固定的角度;當定位銷軸脫離定位銷孔時,椅座能夠前后進行晃動,從而使得椅座能夠較佳的適應使用者的坐姿而自主的進行傾仰。當然,定位銷孔也是能夠設置為多個的,從而使得椅座能夠較佳的保持多個角度。另外,由于扳手塊能夠在第二牽引線的拉動下對椅子升降桿上端的升降開關進行觸動,從而能夠較佳的實現椅座的升降調節(jié)。
本發(fā)明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中,由于定位機構是由第一牽引線進行控制的,扳手塊是由第二牽引線進行控制的,相比現有技術的操縱桿控制形式,本發(fā)明相關機構的體積更小且設置位置的自由度較高。
另一方面,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拉線控制形式中,大多是直接通過繩索對定位銷軸進行牽拉;而定位銷軸受功能限制使其在空間位置上的設計范圍相對較小——一般都是設在托盤的側面,而為了保證繩索能夠較佳的對定位銷軸進行牽拉,就需求繩索在托盤內部的部分是應當與定位銷軸的軸線平行的,這就使得繩索(第一牽引線)出入托盤的可選位置范圍較小,從而就會導致繩索(第一牽引線)末端的位置選擇受到較大的影響。而本發(fā)明中,由于杠桿機構的存在,使得通過繩索(第一牽引線)能夠通過杠桿機構對定位銷軸進行帶動,由于杠桿機構的具體構造上存在著較大的設計空間,從而使得繩索(第一牽引線)相關位置的設置空間也能夠存在較大的選擇余地。而通過對杠桿機構的2個力 臂的比例進行調節(jié),也能夠較佳的使得第一牽引線能夠較為省力的通過杠桿機構帶動定位銷軸。
同理,現有拉線控制形式中,由于繩索(第二牽引線)大多是直接通過對觸塊(扳手塊)的拉動以實現對升降開關的觸動,這就使得繩索(第二牽引線)的設置位置受到較大的限制。本發(fā)明中,通過將扳手塊折彎成不同的角度,即可較佳的對第二牽引線進行適應,即第二牽引線的設置位置較為自由。另外,通過對扳手塊支點的位置進行調節(jié),即可較佳的使得第二牽引線能夠較為省力的通過扳手塊觸動升降開關。
作為優(yōu)選,扳手塊通過鉸接軸或一連接軸設于第二連接部處,鉸接軸或連接軸與第二連接部的連接處,或者,鉸接軸或連接軸與扳手塊的連接處構成支點。從而使得扳手塊能夠較佳的設于第二連接部內側處。
作為優(yōu)選,扳手塊處構造有用于套設在連接軸處的套筒。
作為優(yōu)選,扳手塊包括扳手塊主體,扳手塊主體具有互成一個夾角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處設有用于與第二牽引線配合的第二過線孔,第二板處構造有能夠透過升降桿安裝孔觸動椅子升降桿上端升降開關的觸動塊。第二過線孔的設置使得第二牽引線能夠較佳的與第一板進行連接,觸動塊的設置使得第二板能夠較佳的對升降開關進行觸動。
作為優(yōu)選,第二牽引線通過一接線端子設于第二過線孔處,第二牽引線的端部至少具有能夠穿過第二過線孔的第一擋塊體,接線端子至少具有能夠將第一擋塊體卡在第二過線孔外側的擋圈體。通過接線端子和第一擋塊體的配合,使得第二牽引線能夠較為簡便、牢靠的設置在第二過線孔處。
作為優(yōu)選,第二牽引線由一第二扳手帶動,第二扳手包括第二扳手座和第二扳動部,第二扳手座和第二扳動部通過一第二扳手銷釘同軸的可轉動連接;第二扳手座具有兩端開口的第二轉動腔,第二扳動部具有用于與第二轉動腔配合的第二活動柱,第二牽引線穿過第二轉動腔側壁后與第二活動柱連接。從而能夠較佳的實現對第二牽引線的控制。
作為優(yōu)選,第二轉動腔內壁處設有第一限位突起和第二限位突起,第二活 動柱在位于第一限位突起和第二限位突起之間的部位處構造有在轉動時均與第一限位突起和第二限位突起干涉的第三限位突起。通過第一限位突起、第二限位突起和第三限位突起的配合,使得第二扳動部只能夠在一定行程范圍內進行轉動,從而能夠有效的避免如因誤操作而導致的如第二牽引線、第二扳手等部件的損傷。
作為優(yōu)選,第二牽引線用于與第二活動柱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卡接塊,第二活動柱處構造有用于放置卡接塊的卡接塊槽,第二轉動腔側壁處設有用于第二牽引線通過的穿線孔,穿線孔內壁與第二轉動腔一端端面間設有安裝槽道。通過卡接塊與卡接塊槽的配合,使得第二牽引線能夠較佳的設置于第二活動柱處。安裝槽道的設置,使得第二牽引線能夠便捷的設于穿線孔內。
作為優(yōu)選,第二牽引線外側還設有一第二牽引線套,第二牽引線套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連接部和第二扳手座連接。第二牽引線套的設置,能夠較佳的對第二牽引線進行防護。
作為優(yōu)選,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間還設有彈性機構,彈性機構包括彈性單元,彈性單元的應變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對應彈性機構處的距離成線性關系且彈性單元的初始應變可調。彈性機構的設置,使得當定位銷軸脫離定位銷孔時,椅座能夠較佳的適應使用者的坐姿自主的進行傾仰。
作為優(yōu)選,第一牽引線由一第一扳手帶動,第一扳手至少具有一能夠保持杠桿機構所述另一端將定位銷軸壓入定位銷孔內的工位。從而使得通過第一扳手能夠較佳的保持椅座處于一個固定的角度。
作為優(yōu)選,第一扳手包括第一扳手座和第一扳動部,第一扳手座與第一扳動部通過一第一扳手銷釘同軸的可轉動連接;第一扳動部包括第一活動柱,第一活動柱側壁處沿徑向設有第一扳塊,第一扳手座內構造有用于容納第一活動柱的第一轉動腔,第一轉動腔至少具有用于第一扳塊在周向上自由扳動的行程口;第一活動柱的側壁處構造有第一行程槽道,第一行程槽道內設有向第一活動柱外側拱起的具有彈性形變特性的擋片;第一轉動腔內壁對應第一行程槽道處構造有定位擋塊,定位擋塊與擋片干涉。行程口的設置,使得第一扳動部只 能夠在一定行程范圍內進行轉動,從而能夠有效的避免如因誤操作而導致的如第一牽引線、第一扳手等部件的損傷。通過定位擋塊與擋片間的配合,使得第一扳動部能夠較佳的保持多種轉動位置。
作為優(yōu)選,第一扳手座處設有用于第一牽引線穿過的第一過線口,第一活動柱處設有用于固定第一牽引線端部的第一接線槽。
作為優(yōu)選,第一牽引線與第一接線槽配合的端部具有第二擋塊體,第一接線槽包括用于放置第二擋塊體的第一固定孔和沿著第一活動柱的周向進行延伸的且與第一固定孔連通的繞線槽,第一過線口處至少具有用于第二擋塊體穿過的穿設孔。通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擋塊體的配合,使得第一牽引線能夠較佳的設于第一活動柱處。
作為優(yōu)選,杠桿機構包括構造成“L”形的活動板,活動板一端設有第一接線塊,第一接線塊處設有用于穿設第一牽引線的第一過線孔,活動板另一端設有用于與定位銷軸內端配合的施力塊。第一過線孔的設置,使得第一牽引線能夠較佳的設于活動板處。施力塊的設置,使得活動板能夠較佳的與定位銷軸進行配合。
作為優(yōu)選,活動板直接與第二連接部活動連接。通過將活動板直接與第二連接部活動連接,能夠大大的簡化托盤的內部結構。
作為優(yōu)選,第一連接部包括第一安裝板,第一安裝板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2塊第一連接邊板;第二連接部包括第二安裝板,第二安裝板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成2塊第二連接邊板;
所述2塊第一連接邊板處均設有用于鉸接軸穿過的第一鉸接軸孔,所述2塊第二連接邊板處均設有用于鉸接軸穿過的第二鉸接軸孔,所述2塊第二連接邊板位于所述2塊第一連接邊板內側,定位銷孔設于所述2塊第一連接邊板的其中之一處。
作為優(yōu)選,任一第二連接邊板處均卡設一構造成U形的卡塊,卡塊包括U形的卡塊主體,卡塊主體的卡槽側壁處設有一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具有在卡設時朝向第二連接邊板的導向斜面;第二連接邊板處設有用于與卡塊主體底部配 合的定位槽和用于與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孔??▔K的設置,不僅能夠較佳的保持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間的間隙以防止椅座的左右晃動,而且還能夠較佳的減弱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在轉動過程中因摩擦而產生的聲響。
作為優(yōu)選,杠桿機構通過一支架機構設于第二連接部處,支架機構包括用于設置杠桿機構的支撐板,支撐板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成用于分別與所述2塊第二連接邊板連接的2個連接板;定位銷軸設于所述2個連接板之一處,與設置定位銷軸的連接板對應的第二連接邊板處設有用于與定位銷軸配合的第一定位銷孔,定位銷軸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第一定位銷孔伸出于相應的第二連接邊板。通過采用支架機構來設置杠桿機構,能夠大大的便于托盤內部部件的排布。
作為優(yōu)選,彈性件采用彈簧且套設于定位銷軸位于對應連接板內側的部分處,定位銷軸位于對應連接板與對應第二連接邊板之間的部分處沿徑向穿設一開口銷。從而較佳的保證定位銷軸不會脫落。
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椅子,其包括椅座和設于椅子底座處的升降桿,中,椅座和升降桿之間設有上述任一種椅子調節(jié)托盤。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中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1中的第一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1中的第二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1中的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1中的杠桿機構及扳手塊與支架機構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1中的杠桿機構與支架機構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1中的支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1中的杠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1中的扳手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實施例1中的接線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實施例1中的彈性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實施例2中的拉線手柄的爆炸示意圖;
圖14為實施例2中的第一扳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實施例2中的第一扳手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實施例2中的第一扳動部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實施例3中的通用拉線手柄的爆炸示意圖;
圖18為實施例3中的第二扳手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9為實施例3中的第二扳動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20為實施例3中的彈性定位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實施例4中的椅子升降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實施例5中的椅子傾仰調節(ji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實施例6中的椅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詳細描述。應當理解的是,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進行解釋而并非限定。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椅子調節(jié)托盤。其包括用于與椅座底部連接的第一連接部110和用于與椅子升降桿上端連接的第二連接部120,第一連接部110與第二連接部120通過一鉸接軸130鉸接連接,第一連接部110與第二連接部120間設有定位機構。
結合圖2,定位機構包括設于第二連接部120處的定位銷軸141和設于第一連接部110處的用于定位銷軸141伸入的定位銷孔142,定位銷軸141通過一彈性件210保持向第二連接部120內收縮的趨勢以脫離定位銷孔142。定位銷軸141與一杠桿機構220進行配合,杠桿機構220構造成其一端在一第一牽引線 230的拉動下帶動其另一端克服彈性件210所提供彈力地施力于定位銷軸141。
第二連接部120處設有用于套設椅子升降桿上端的升降桿安裝孔121,升降桿安裝孔121內側處設置一扳手塊270,扳手塊270構造成其一端在一第二牽引線280的拉動下帶動其另一端觸動椅子升降桿上端的升降開關。
結合圖3,第一連接部110包括第一安裝板241,第一安裝板241用于直接與椅座底部連接。第一安裝板241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有2塊第一連接邊板242,該2塊第一連接邊板242處均設有用于鉸接軸130穿過的第一鉸接軸孔310。
結合圖4,第二連接部120包括第二安裝板411,升降桿安裝孔121設于第二安裝板411處。第二安裝板411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成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該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處均設有用于鉸接軸130穿過的第二鉸接軸孔412a。
第一連接部110和第二連接部120通過第一連接邊板242、第二連接邊板412以及鉸接軸130進行連接,并且該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位于該2塊第一連接邊板242內側并使得第一連接部110和第二連接部120能夠以鉸接軸130為中心進行轉動。另外,定位銷軸141和定位銷孔142分別設于同一側的第二連接邊板412和第一連接邊板242處。
結合圖5,任一第二連接邊板412處均卡設一大體構造成U形的卡塊500,卡塊500包括U形的卡塊主體510,卡塊主體510的卡槽側壁處設有一定位凸起520,定位凸起520具有在卡設時朝向第二連接邊板412的導向斜面521;第二連接邊板412處設有用于與卡塊主體510底部配合的定位槽421和用于與定位凸起520配合的定位孔422。
結合圖6、7和8,杠桿機構220和扳手塊270均通過一支架機構260設于第二連接部120處。支架機構260包括用于設置杠桿機構220的支撐板610,支撐板610相對的兩邊向同一側垂直彎折構造成用于分別與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連接的2個連接板620。
定位銷軸141設于所述2個連接板620之一處,與設置定位銷軸141的連 接板620對應的第二連接邊板412處設有用于與定位銷軸141配合的第一定位銷孔412c,定位銷軸141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第一定位銷孔412c伸出于相應的第二連接邊板412。
該2個連接板620通過一連接軸250與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連接,該2個連接板620位于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內側,該2個連接板620處均設有用于與連接軸250配合的第一連接軸孔,所述2塊第二連接邊板412處均設有用于與連接軸250配合的第二連接軸孔412b。
本實施例中,彈性件210采用彈簧且套設于定位銷軸141位于對應連接板620內側的部分處,定位銷軸141位于對應連接板620與對應第二連接邊板412之間的部分處沿徑向穿設一開口銷630。
本實施例中,扳手塊270設于連接軸250處。
結合圖9,杠桿機構220包括構造成“L”形的活動板910,活動板910一端設有第一接線塊930,第一接線塊930處設有用于穿設第一牽引線230的第一過線孔931,活動板910另一端設有用于與定位銷軸141內端配合的施力塊940。
本實施例中,活動板910在彎折處通過一連接件920與支撐板610活動連接,連接件920能夠采用諸如螺栓、銷釘等多種已有的形式。
結合圖10,扳手塊270包括扳手塊主體,扳手塊主體具有互成一個夾角的第一板1010和第二板1020,第一板1010處設有用于與第二牽引線280配合的第二過線孔1011,第二板1020處構造有能夠透過升降桿安裝孔121觸動椅子升降桿上端升降開關的觸動塊1021。另外,扳手塊270處構造有套筒1030,本實施例中,扳手塊270通過套筒1030設于連接軸250處。
結合圖11,第二牽引線280通過一接線端子1040設于第二過線孔1011處,第二牽引線280的端部至少具有能夠穿過第二過線孔1011的第一擋塊體1110,接線端子1040至少具有能夠將第一擋塊體1110卡在第二過線孔1011外側的擋圈體1120。另外,擋圈體1120一側還設有能夠插入第二過線孔1011內的承插部,承插部和擋圈體1120中部均設有用于第二牽引線280通過的穿線通道,承插部和擋圈體1120的側壁處設有連通穿線通道和外界的間隙,從而使得第二牽 引線280能夠通過間隙卡如在穿線通道中,之后將承插部插入第二過線孔1011內,即可較為簡便的實現第二牽引線280與第二過線孔1011間的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一牽引線230和第一過線孔931間的連接也通過接線端子1040加以實現。
結合圖12,第一連接部110與第二連接部120間還設有彈性機構160,彈性機構160包括彈性單元,彈性單元的應變與第一連接部110和第二連接部120對應彈性機構160處的距離成線性關系且彈性單元的初始應變可調。
本實施例中,彈性機構160包括壓緊螺釘1210,壓緊螺釘1210依次穿過第一連接部110和第二連接部120后與一調節(jié)端蓋1220螺紋配合,調節(jié)端蓋1220與第二連接部120間設有套設在壓緊螺釘1210處的壓緊彈簧1230。
壓緊彈簧1230與第二連接部120間設有構造成筒狀的防護件1240,調節(jié)端蓋1220也構造成筒狀,防護件1240套設在調節(jié)端蓋1220內,壓緊彈簧1230位于防護件1240與調節(jié)端蓋1220所共同構造成的腔體內;壓緊彈簧1230與調節(jié)端蓋1220間設有墊片1250,調節(jié)端蓋1220外側設有與壓緊螺釘1210連接的限位螺母1260。
本實施例中,第一牽引線230由一第一扳手150帶動,第一扳手150至少具有一能夠保持杠桿機構220的施力塊940將定位銷軸141壓入定位銷孔142內的工位。第一牽引線230外側還設有第一牽引線套180,第一牽引線套180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連接部120和第一扳手150連接。
本實施例中,第二牽引線280由一第二扳手170帶動,第二牽引線280外側還設有第二牽引線套190,第二牽引線套190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連接部120和第二扳手170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僅作為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在實際應用中,扳手塊270只需在兩端之間具有具有一支點,并使得扳手塊270能夠以支點為中心進行轉動即可實現椅座的升降調節(jié)功能。本實施例中,扳手塊270是設置在連接軸250處的,扳手塊270與連接軸250處或者連接軸250與第二連接部120的連接處均能夠單獨或共同的形成支點,即扳手塊270與連接軸250間以及連接軸250 與第二連接部120處間至少有一處能夠可轉動的配合即可。此外,扳手塊270還能夠設置在鉸接軸130處,并且保證扳手塊270能夠自由轉動即可。
另外,杠桿機構220以及定位機構在具體應用中,也是能夠直接設置在第二連接部120處的,即能夠不設置支架機構260。
另外,在第一連接部110處還能夠設置一個行程限定槽孔,并在第二連接部120處設置伸入行程限定槽孔的行程限定銷,從而使得第一連接部110與第二連接部120間能夠在一個最大限定角度內進行轉動。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拉線手柄,其能夠作為實施例1中的第一扳手150的一種具體實現形式。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拉線手柄包括第一扳手座1310和第一扳動部1320,第一扳手座1310與第一扳動部1320通過一第一扳手銷釘1330同軸的可轉動連接;第一扳動部1320包括第一活動柱1321,第一活動柱1321側壁處沿徑向設有第一扳塊1322;第一扳手座1310內構造有用于容納第一活動柱1321的第一轉動腔1410,第一轉動腔1410至少具有用于第一扳塊1322在周向上自由扳動的行程口1340。
結合圖14和圖15,第一活動柱1321的側壁處構造有第一行程槽道1321a,第一行程槽道1321a內設有向第一活動柱1321外側拱起的具有彈性形變特性的擋片1510;第一轉動腔1410內壁對應第一行程槽道1321a處構造有定位擋塊1420,定位擋塊1420與擋片1510干涉。
第一扳手座1310處設有用于繩索穿過的第一過線口1311,第一活動柱1321處設有用于固定繩索端部的第一接線槽1321b。第一接線槽1321b包括用于與繩索端部擋塊體進行配合的第一固定孔1610和沿著第一活動柱1321的周向進行延伸的且與第一固定孔1610連通的繞線槽1620,第一過線口1311包括用于繩索端部擋塊體穿過的穿設孔1430。第一扳塊1322表面設有多個凸起。
采用本實施例中的拉線手柄作為第一扳手150用于實施例1中時,能夠在 第一牽引線230與第一接線槽1321b配合的端部設置第二擋塊體,第二擋塊體能夠通過穿設孔1430后安置于第一固定孔1610內,并且第二擋塊體處的第一牽引線230能夠藏匿于繞線槽1620內,從而使得第一牽引線230不會對第一活動柱1321和第一轉動腔1410間的轉動產生影響。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通用拉線手柄,其能夠通過簡單的變動充當實施例1的第一扳手150或第二扳手170。
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通用拉線手柄包括第二扳手座1710和第二扳動部1720,第二扳手座1710和第二扳動部1720通過一第二扳手銷釘1730同軸的可轉動連接。
結合圖18和19,第二扳手座1710包括第二轉動腔1830,第二扳動部1720具有用于與第二轉動腔1830轉動配合的第二活動柱1910;第二轉動腔1830側壁設有用于繩索穿過的穿線孔1711,第二活動柱1910用于連接穿過穿線孔1711的繩索。
第二轉動腔1830兩端開口,第二活動柱1910自一端伸入第二轉動腔1830后通過第二扳手銷釘1730與一活動端蓋1740連接,第二活動柱1910與活動端蓋1740相對靜止且能夠相對第二轉動腔1830進行轉動。
第二轉動腔1830內壁處間隔設有第一限位突起1810和第二限位突起1820,第二活動柱1910在位于第一限位突起1810和第二限位突起1820之間的部位處構造有在徑向上均與第一限位突起1810和第二限位突起1820發(fā)生干涉的第三限位突起1911。
第二轉動腔1830內壁處還設有用于設置一彈性定位塊2000的定位塊安裝腔1831,第二活動柱1910側壁構造有能夠與彈性定位塊2000發(fā)生干涉的定位部1912;彈性定位塊2000朝向定位部1912的一側為定位塊干涉?zhèn)?010,定位塊干涉?zhèn)?010具有彈性形變特性且向內凹陷地構造有至少1個用于與定位部1912進行卡合的定位凹槽2020。
結合圖20,彈性定位塊2000中部設有緩沖孔2030,緩沖孔2030至少對定位塊干涉?zhèn)?010進行覆蓋。
本實施例中,第二活動柱1910處設有用于與繩索的端部卡接塊進行配合的卡接塊槽1920,穿線孔1711內壁與第二扳手座1710一端端面間設有安裝槽道1711a。
當采用本實施例的通用拉線手柄作為第一扳手150用于實施例1中時,只需在定位塊安裝腔1831中置入彈性定位塊2000即可。
當采用本實施例的通用拉線手柄作為第二扳手170用于實施例1中時,只需不在定位塊安裝腔1831中置入彈性定位塊2000即可。
另外,本實施例中的通用拉線手柄在與第一牽引線230或第二牽引線280進行配合時,能夠在第一牽引線230或第二牽引線280的端部設置卡接塊,通過卡接塊與卡接塊槽1920的配合即可較佳的實現第一牽引線230或第二牽引線280與第二活動柱1910間的連接,并且第一牽引線230或第二牽引線280能夠通過安裝槽道1711a置入穿線孔1711中。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椅子升降調節(jié)裝置,其能夠較佳的通過繩索控制的方式對椅座的高度進行調節(jié)。
如圖21所示,本實施例的椅子升降調節(jié)裝置與實施例1相比:其至少具有實施例1中的第二連接部120和扳手塊270,扳手塊270通過一如連接軸250的機構設于第二連接部120處,并且扳手塊270也通過第二牽引線280由第二扳手170帶動。
本實施例中,第二扳手170采用實施例3中的通用拉線手柄。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椅子傾仰調節(jié)裝置,其能夠較佳的通過繩索控制的方式對椅座的傾仰角度進行調節(jié)。
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的椅子傾仰調節(jié)裝置與實施例1相比:其至少不具有扳手塊270以及用于與扳手塊270進行配合的部件或結構。
本實施例中,第一扳手150能夠采用實施例2中的拉線手柄或實施例3中的通用拉線手柄。
實施例6
如圖2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椅子,其包括椅座1和椅子底座2,椅座1和椅子底座2間通過一連接底盤3進行連接。
其中,連接底盤3能夠包括實施例1中的椅子調節(jié)托盤,或實施例4中的椅子升降調節(jié)裝置,或實施例5中的椅子傾仰調節(jié)裝置。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發(fā)明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