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塵杯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塵器。
背景技術:
風道結構是關系到吸塵器的塵氣分離效果、真空度、以及吸入功率等技術指標的重要因素。相關技術中的手持吸塵器,通常采用直通風道結構,塵氣分離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種塵杯組件,所述塵杯組件的旋風分離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具有上述塵杯組件的手持吸塵器。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塵杯組件,包括:杯殼;旋風分離件,所述旋風分離件設在所述杯殼內;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設在所述杯殼與所述旋風分離件之間以將所述杯殼與所述旋風分離件之間的空間劃分為旋風腔和集塵腔,其中,所述旋風腔位于所述集塵腔的上方且為環(huán)繞所述旋風分離件的環(huán)形空間,所述旋風腔通過所述分隔件上的排塵口與所述集塵腔連通以使在所述旋風腔內旋風分離出的塵質通過所述排塵口排到所述集塵腔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塵杯組件,塵氣分離效果好、效率高,且結構簡單,裝配效率高、精準度高、可靠性高。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隔件上進一步具有向所述旋風腔供入氣體的進氣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塵杯組件進一步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旋風腔內且夾設在所述旋風腔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且攔截在所述進氣口與所述排塵口之間以使由所述進氣口流入所述旋風腔內的氣流沿著遠離所述分流件的方向朝向所述排塵口環(huán)形繞流。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隔件上具有穿孔,所述分流件的部分伸入所述穿孔內以將所述穿孔分隔成位于所述分流件兩側的所述進氣口和所述排塵口。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流件的位于所述旋風腔內的部分沿著從上到下的方向寬度逐漸減小。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流件的鄰近所述進氣口的一側表面構造成引導氣流由所述進氣口向所述旋風腔內平滑入流的流線型曲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流件的鄰近所述排塵口的一側表面構造成引導氣流由所述旋風腔向所述排塵口平滑出流的流線型曲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分流件包括:設在所述旋風錐上的導流筋和設在所述杯殼上的隔斷筋,所述導流筋和所述隔斷筋上下對抵。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筋的鄰近所述進氣口的一側表面與所述隔斷筋的鄰近所述進氣口的一側表面光滑過渡相連,且所述導流筋的靠近所述進氣口的一側表面構造為朝向遠離所述集塵腔方向、和靠近所述排塵口方向凹入的第一導流曲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筋的鄰近所述排塵口的一側表面與所述隔斷筋的鄰近所述排塵口的一側表面光滑過渡相連,且所述導流筋的靠近所述排塵口的一側表面構造為朝向遠離所述集塵腔方向、和靠近所述進氣口方向凹入的第二導流曲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旋風分離件上進一步具有連通在所述旋風分離件內部與所述旋風腔之間的第一通孔,以使在所述旋風腔內分離出的氣流通過所述第一通孔進入所述旋風分離件內再次旋風分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旋風分離件上進一步具有連通在所述旋風分離件內部與所述集塵腔之間的第二通孔,以使在所述旋風分離件內再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通過所述第二通孔排到所述集塵腔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杯殼內具有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旋風腔內部和所述杯殼外部連通以將所述杯殼外的氣流引入所述旋風腔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引流通道位于所述集塵腔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手持吸塵器,包括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塵杯組件。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手持吸塵器,通過設置上述第一方面的塵杯組件,從而提高了手持吸塵器的整體性能。
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塵杯組件的立體圖;
圖2是圖1中所示的塵杯組件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圖1中所示的塵杯組件的一個角度的線框圖;
圖4是圖1中所示的塵杯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線框圖;
圖5是圖1中所示的杯殼組件的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圖6是圖5中所示的杯殼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圖7是圖1中所示的旋風錐組件的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圖8是圖7中所示的旋風錐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圖9是圖7中所示的旋風錐組件的再一個角度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
塵杯組件100:
杯殼組件1;分流件101;
杯殼11;外腔110;旋風腔1101;集塵腔1102;
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上端面1201;
隔斷筋121;卡位筋122;
進氣管13;
旋風錐組件2;
旋風錐21;內腔210;
周壁面211;第一通孔2111;
底端壁面212;第二通孔2121;
分隔件22;穿孔220;排塵口2201;進氣口2202;
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
限位筋23;第一導向塊24;第二導向塊25;
導流筋26;第一導流曲面261;第二導流曲面26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開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用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不同結構。為了簡化本實用新型的公開,下文中對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設置進行描述。當然,它們僅僅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復參考數(shù)字和/或字母。這種重復是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討論各種實施例和/或設置之間的關系。此外,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種特定的工藝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其他工藝的可應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參照圖1-圖9,簡要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
首先,簡要描述塵杯組件100的構成。
如圖1所示,塵杯組件100包括:杯殼組件1和旋風錐組件2。結合圖6,杯殼組件1包括一體注塑成型的杯殼11、引流管12、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結合圖9,旋風錐組件2包括一體注塑成型的旋風錐21、導流筋26、分隔件22、限位筋23、第一導向塊24和第二導向塊25。
參照圖3和圖4,杯殼11為頂部敞開的立式筒形,旋風錐21立式設在杯殼11內的中上部且橫截面積自上向下逐漸減小,分隔件22為環(huán)形板且水平地套設在旋風錐21的底部的外周面與杯殼11的中部的內周面之間,此時,分隔件22可以將旋風錐21與杯殼11之間空間劃分為、位于分隔件22上方的旋風腔1101和位于分隔件22下方的集塵腔1102。
參照圖4和圖8,環(huán)形板形狀的分隔件22上切掉一段以構造成C形板,此時,由于切掉一段可以使分隔件22上多出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兩個側壁,且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旋風錐21與杯殼11之間可以限定出連通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的穿孔220,限位筋23設在穿孔220內且從第一切壁221沿著旋風錐21的周壁面211向第二切壁222延伸。
參照圖2和圖3,引流管12位于集塵腔1102內且下端貫通杯殼11的底壁,引流管12的上端向旋風腔1101的方向延伸至引流管12上端的部分止抵在旋風錐21的底端壁面212上,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引流管12的徑向上相對設置且由引流管12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其中,隔斷筋121向上穿過穿孔220且止抵在限位筋23的鄰近第二切壁222的一側表面上,第一導向塊24設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適于與隔斷筋121滑移導向配合,卡位筋122向上穿入穿孔220且止抵在第二切壁222的鄰近限位筋23的一側表面上,第二導向塊25設在第二切壁222的底部且適于與卡位筋122滑移導向配合。
參照圖4,隔斷筋121將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其兩側的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其中,排塵口2201限定在隔斷筋121和第一切壁221之間,進氣口2202限定在隔斷筋121和第二切壁222之間,進氣口2202通過隔斷筋121、卡位筋122、旋風錐21以及杯殼11之間限定出的氣體通道與引流管12的上端連通,以使氣流可以通過引流管12和氣體通道由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
參照圖2,并結合圖3和圖4,導流筋26設在旋風錐21的外表面上且橫截面積自上向下逐漸減小,隔斷筋121向上穿過穿孔220且上端與導流筋26的下端相對止抵,此時,隔斷筋121和導流筋26共同構成分流件101,這樣,由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可以在分流件101右側表面的導流作用下更好地進入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如圖3中箭頭流向B、C所示),在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出的塵質(主要為粒徑較大的塵質)可以在分流件101左側表面的導流作用下更好地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如圖3中箭頭流向D所示)。
參照圖4,并結合圖8和圖9,旋風錐21的周壁面211上具有連續(xù)的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在旋風腔1101內的流體流動方向上,第一區(qū)域位于第二區(qū)域的上游以遠離排塵口2201,第一區(qū)域上具有連通旋風腔1101和旋風錐21內部的多個第一通孔2111,旋風腔1101的底端壁面212上形成有連通旋風錐21內部與集塵腔1102的多個第二通孔2121,從而在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出的含塵氣流可以通過第一通孔2111進入旋風錐21內部再次旋風分離(如圖4中箭頭流向E所示),且在旋風錐21內部再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主要為粒徑較小的塵質)可以通過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如圖4中箭頭流向F所示)。
其次,簡要描述塵杯組件100的裝配。
參照圖1和圖2,首先,將旋風錐組件2自上向下放入杯殼組件1中;然后,向下推動旋風錐組件2,使限位筋23沿隔斷筋121的左側壁向下滑動,直至導流筋26的下端止抵在隔斷筋121的上端、且第二切壁222止抵在卡位筋122的右側壁上;接著,再向下推按旋風錐組件2,通過第一導向塊24和第二導向塊25的導向作用、使旋風錐組件2發(fā)生輕微旋轉排除微小安裝錯位。由此,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最終裝配到位。
再次,簡要描述塵杯組件100的工作過程。
參照圖3和圖4,環(huán)境中的塵氣沿著引流管12自下向上流動(如圖3中箭頭流向A所示),并通過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在分流件101的導向作用下沿著旋風腔1101環(huán)形繞流(如圖3中箭頭流向B所示),繞流的氣流在旋風腔1101內進行旋風分離(如圖3中箭頭流向C所示),粒徑較大的塵質在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出、并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如圖3中箭頭流向D所示),而粒徑較小的細微塵質隨著氣流通過多個第一通孔2111進入旋風錐21內再次旋風分離(如圖4中箭頭流向E所示),細微塵質在旋風錐21內旋風分離出、并通過多個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如圖4中箭頭流向F所示)。
最后,簡要描述塵杯組件100的有益效果。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通過杯殼組件1與旋風錐組件2的配合,使得杯殼11內可以形成旋風風道,從而使得塵杯組件100的塵氣分離效果好、效率高。另外,通過在旋風錐21上開設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從而使得旋風風道變?yōu)槲挥谛L錐21內外兩側的雙旋風風道,從而使得不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灰塵可以分別在不同的旋風風道內實現(xiàn)旋風分離,進一步提高了塵氣分離效果和效率。此外,塵杯組件100的結構簡單、容易裝配,裝配效率高、精準度高、可靠性高。
下面,參照圖1-圖9,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包括:杯殼11、旋風分離件(例如本文所述的旋風錐21或多錐結構等)和分隔件22。如圖3和圖4所示,杯殼11為中空的殼體,旋風分離件設在杯殼11內,以將杯殼11的內部空間劃分為位于旋風分離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風分離件內部的內腔210,其中,分隔件22設在杯殼11與旋風分離件之間(即設在外腔110內),以將杯殼11與旋風分離件之間的空間劃分為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即將外腔110劃分為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其中,旋風腔1101為旋風分離的場所,集塵腔1102為聚積灰塵的場所。
如圖3和圖4所示,旋風腔1101為環(huán)繞旋風分離件的環(huán)形空間,也就是說,旋風腔1101是環(huán)繞旋風分離件設置的、且旋風腔1101的各橫截面均為環(huán)形(不限于圓環(huán)形、例如還可以是橢圓環(huán)形)面。由此,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如圖3中箭頭流向B所示)可以環(huán)繞旋風分離件的外表面、在旋風腔1101內進行旋風分離(如圖3中箭頭流向C所示)。其中,“旋風分離”指的是:當氣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徑快速運動時,氣流中的塵質(即臟物顆粒)可以在強大的離心力作用下從氣流中甩出,從而實現(xiàn)塵、氣分離。
如圖3和圖4所示,旋風腔1101位于集塵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塵口2201,旋風腔1101通過排塵口2201與集塵腔1102連通,從而在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出的塵質可以通過排塵口2201落入到集塵腔1102內。簡言之,在氣流進入旋風腔1101內旋風分離后,離心甩出的塵質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過排塵口2201落入到集塵腔1102內(如圖3中箭頭流向B到C到D所示)。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旋風腔1101位于集塵腔1102的上方”指的是,“旋風腔1101的至少與排塵口2201相對的部分”是位于“集塵腔1102的至少與排塵口2201相對的部分”的上方的,從而使得旋風腔1101內分離出的塵質可以在高低落差的作用下自然落入集塵腔1102內,進而極大地降低了結構復雜度,使得塵杯組件100更加適于生產(chǎn)和應用。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通過在杯殼11和旋風分離件之間設置分隔件22將外腔110劃分為由分隔件22隔離開的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且通過在分隔件22上開設連通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的排塵口2201。由此,一方面,塵氣可以在環(huán)形的旋風腔1101內更加充分地進行旋風分離,另一方面、旋風分離出的塵質可以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到旋風腔1101下方的集塵腔1102內,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旋風流動的氣流將塵質再次卷起的問題,進而明顯地提高了旋風分離效果。綜上,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實現(xiàn),且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旋風分離,獲得極佳的旋風分離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7-圖9,并結合圖3和圖4,旋風分離件為旋風錐21,分隔件22為環(huán)形板(例如可以為封閉環(huán)形板、如圓環(huán)形板、橢圓環(huán)形板等,例如還可以為非封閉環(huán)形板、如C形板等)且套設在旋風錐21的外周面與杯殼11的內表面之間(即分隔件22的內環(huán)壁與旋風錐21的外周面上的一個(封閉或非封閉)周圈緊密貼合,分隔件22的外環(huán)壁與杯殼11內表面上的一個(封閉或非封閉)周圈緊密貼合,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分別位于分隔件22厚度方向上的兩側。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旋風錐”指的是:外形為錐筒形的旋風分離件,“錐筒形”指的是:沿自身的軸線方向、橫截面積逐漸減小的筒(橫截面不限于圓形、例如還可以是橢圓形)。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旋風錐”與“多錐結構”不同,“旋風錐”僅指一個錐形筒,且錐形筒的軸向兩端的端面積相差較小,而“多錐結構”指的是環(huán)形陣列排布的多個尖頭小圓錐筒,其中每個尖頭小圓錐筒的軸向兩端的端面積相差較大。
由此,通過旋風錐21與環(huán)形板狀的分隔件22的配合,可以簡單且有效地限定出環(huán)繞旋風錐21的旋風腔1101,使得旋風錐21的周壁面211可以作為旋風腔1101的內環(huán)壁,從而提高了旋風腔1101的旋風分離效果,而且降低了塵杯組件100的生產(chǎn)和實現(xiàn)難度。另外,旋風錐21的內腔也形成為錐臺形,從而進入旋風錐21內腔的氣流也可以進行旋風分離,以進一步提高塵杯組件100整體的除塵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優(yōu)選示例中,參照圖5和圖6,杯殼11可以為筒形,例如杯殼11可以為柱筒形或錐筒形等(但不限于圓柱筒形、圓錐筒形,例如還可以是橢圓柱筒形),此時,分隔件22的外環(huán)壁可以與杯殼11內周面上的一個周圈緊密貼合。由此,旋風腔1101的結構更好,更加有益于提高旋風分離效果。進一步優(yōu)選地,杯殼11可以與旋風錐21同軸或大體同軸布置、即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與杯殼11的中心軸線可以重合或平行,從而更加方便安裝和加工,且旋風腔1101的旋風分離效果更好。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優(yōu)選示例中,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與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垂直,也就是說,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與分隔件22的內環(huán)的中心軸線非平行設置、即具有一定夾角。例如,當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豎直設置時,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水平設置。由此,旋風腔1101和集塵腔1102的布局更好,旋風分離效果更好。優(yōu)選地,分隔件22上的形成有排塵口2201的部位稍低一些,從而塵質可以更加有效地從排塵口220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排塵效率高,排塵效果可靠。
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選示例中,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與分隔件22所在平面還可以垂直,也就是說,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與分隔件22的內環(huán)的中心軸線可以重合或平行。例如,當旋風錐21的中心軸線豎直設置時,分隔件22所在平面水平設置,由此,方便加工和安裝。
優(yōu)選地,分隔件22與旋風錐21為一體件。也就是說,分隔件22與旋風錐21是不可拆分的。例如,分隔件22與旋風錐21可以為同時注塑成型的一體成型件,或者為二次注塑成型的一體件等。由此,可以簡化裝配步驟,且方便其與杯殼11的后續(xù)裝配,提高生產(chǎn)效率。另外,當分隔件22與旋風錐21為一體件時,分隔件22與旋風錐21的相對位置關系穩(wěn)定性更強,使塵杯組件100的工作效果更加可靠、有效、穩(wěn)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4和圖9,旋風分離件上進一步具有連通在旋風分離件內部與旋風腔1101之間的第一通孔2111,從而在旋風腔1101內分離出的氣流可以通過第一通孔2111直接進入旋風分離件內再次旋風分離。由此,塵杯組件100可以簡便快捷地實現(xiàn)二次旋風分離,即在旋風分離件外部進行一次旋風分離,再在旋風分離件內部進行二次旋風分離,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塵杯組件100的除塵效果。
進一步地,參照圖4和圖9,旋風分離件上進一步具有連通在旋風分離件內部與集塵腔1102之間的第二通孔2121,以使在旋風分離件內再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通過第二通孔2121排到集塵腔1102內。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旋風分離件內分離出的塵質被氣流再次卷起,以進一步提高旋風分離效果。
而且,除了在旋風腔1101內一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可以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以外,在旋風分離件內二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通過第二通孔2121也可以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也就是說,塵杯組件100內分離出的塵質全都可以積聚在集塵腔1102內,從而用戶只需打開集塵腔1102,就可以將全部的灰塵倒出,從而極其方便使用。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要求旋風分離件的內部具有可提供氣流進行旋風分離的場所,例如旋風分離件的內部可以具有筒形空腔,其外部形狀不作要求。優(yōu)選地,如上文所述,當旋風分離件為旋風錐21時,其內部就具有提供氣流進行旋風分離的場所。下面,以旋風分離件為旋風錐21為例進行說明。
具體地,參照圖8和圖9,第一通孔2111可以形成在旋風錐21的用于限定出旋風腔1101的周壁面211上。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加工簡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風腔1101內一次旋風分離出的氣流可以順利且快速地進入旋風錐21內進行二次旋風分離,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除塵效果和除塵效率。
其中,旋風錐21的用于限定出旋風腔1101的周壁面211可以包括連續(xù)的第一區(qū)域和第二區(qū)域,也就是說,將第一區(qū)域劃分成多個第一子區(qū)域時,多個第一子區(qū)域非離散分布,將第二區(qū)域劃分成多個第二子區(qū)域時,多個第二子區(qū)域非離散分布。在旋風腔1101內氣流的流動方向上,第一區(qū)域位于第二區(qū)域的遠離排塵口2201的一側,也就是說,在氣流從進入旋風腔1101后,先途經(jīng)第一區(qū)域、再途經(jīng)第二區(qū)域、再抵達排塵口2201。優(yōu)選地,第一通孔2111為多個且均位于第一區(qū)域內,也就是說,多個第一通孔2111均聚積在第一區(qū)域內且位于第二區(qū)域的上游側。
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位置布局更加符合旋風分離的原理,使得分離出的氣流可以更多、更好、更及時、更小阻力地通過第一通孔2111進入旋風錐21內,且使得分離出的塵質可以更好、更充分地從排塵口2201排出,從而不但提高了分離氣體的效率和效果,而且還可以避免分離出的氣流將分離出的塵質再次卷起,進而變相地提高了分離效果和分離效率,以進一步提高塵杯組件100的除塵效果。
優(yōu)選地,第一區(qū)域的面積大于第二區(qū)域的面積。由此,可以布置更多、更密集排布的第一通孔2111,從而可以使得分離出的氣流更多、更好、更及時、更小阻力地通過第一通孔2111進入旋風錐21內,進一步提高旋風分離效果。
進一步地,參照圖8和圖9,第二通孔2121可以形成在旋風錐21的用于限定出集塵腔1102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第二通孔2121的加工簡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風錐21內二次旋風分離出的塵質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順利且快速地進入集塵腔1102內,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除塵效果和除塵效率,且可以降低能耗。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當旋風分離件不為旋風錐21時,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的具體設置位置可以根據(jù)方案的具體情況作適應性調整。例如,當旋風分離件為上文所述的“多錐結構”時,第一通孔可以為多個且分別形成在每個尖頭圓錐筒的用于限定出旋風腔1101的外周面上,每個尖頭圓錐筒的尖頭部位可以向下伸入到集塵腔1102內、且尖頭部位的底端可以切出敞口以作為連通在每個尖頭圓錐筒內部與集塵腔1102之間的第二通孔,這樣,在旋風腔1101內一次旋風分離出的氣流可以分別通過多個第一通孔進入多個尖頭圓錐筒內進行二次旋風分離,且在每個尖頭圓錐筒內旋風分離出的塵質可以通過相應的尖頭圓錐筒底部的第二通孔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以可靠地進行二次旋風分離。
具體而言,在旋風離心力的作用下,顆粒較大的塵質可以在旋風腔1101內分離出來,并可以沿著旋風錐21的外周壁運動至排塵口2201處,以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到集塵腔1102內,而顆粒較小的塵質會隨著氣流通過第一通孔2111吸入到旋風錐21內再次進行旋風分離,在旋風錐21內旋風分離出來的細微塵質在重力的作用下通過第二通孔2121排入集塵腔1102內。由此,塵杯組件100內形成有兩種旋風分離風道,即旋風錐21外的大顆粒塵質旋風分離風道、和、旋風錐21內的小顆粒塵質旋風分離通道,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旋風分離效果和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3和圖4,分隔件22上可以具有向旋風腔1101內供入氣體的進氣口2202,也就是說,待清潔的氣流可以由分隔件22上的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由此,實現(xiàn)簡便且方便加工。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進氣口2202還可以不形成在分隔件22上,此時,待清潔的空氣還可以從其他位置進入旋風腔1101內,例如,進氣口2202還可以形成在杯殼11的用于限定出旋風腔1101的壁面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3和圖4,塵杯組件100還包括分流件101,分流件101的至少部分位于旋風腔1101內且該部分夾設在旋風腔1101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且該部分同時攔截在進氣口2202與排塵口2201之間,以使得由進氣口2202流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沿著遠離分流件101的方向(如圖3中箭頭流向B、C所示)朝向排塵口2201環(huán)形繞流。由此,通過在旋風腔1101內設置攔截在進氣口2202與排氣口之間的分流件101,可以確保從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僅沿著同一個方向(如圖3中箭頭流向B、C所示)、即均朝向遠離分流件101的方向流動以進行旋風分離,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旋風分離效果。
另外,通過設置分流件101,可以將排塵口2201與進氣口2202設置成相距很近,以有效地延長氣流從進氣口2202到排塵口2201的旋風分離路徑,使得旋風分離效果更充分、更好。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塵杯組件100還可以不包括分流件101,例如,此時可以將排塵口2201和進氣口2202設置成相距較遠,更為具體地,可以將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設置成關于旋風錐21徑向相對。
參照圖2和圖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分流件101可以包括上下對抵的導流筋26和隔斷筋121,即導流筋26位于隔斷筋121的上方,隔斷筋121位于導流筋26的下方,導流筋26的下端與隔斷筋121的上端正對且相互抵觸。由此,分流件101的結構巧妙,可以簡單獲得實現(xiàn)。這里,需要說明的是“A部件和B部件對抵”指的是,A部件向B部件施加推力,B部件向A部件施加推力,且施加推力的作用點為同一點。
優(yōu)選地,導流筋26與旋風錐21為一體件(即導流筋26與旋風錐2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為一體注塑成型件),隔斷筋121與杯殼11為一體件(即隔斷筋121與杯殼1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為一體注塑成型件)。由此,當將旋風錐21安裝到杯殼11內后,導流筋26與隔斷筋121自然相抵以形成分流件101,使得分流件101容易獲得實現(xiàn)。另外,通過隔斷筋121與導流筋26的對接止抵配合,還可以對旋風錐21與杯殼11的裝配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降低塵杯組件100的結構復雜性以及裝配難度,使得塵杯組件100的結構更加簡潔、更加便于加工和制造,提高裝配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在從旋風腔1101到集塵腔1102的方向上,例如在圖2中所示的從上到下的方向上,分流件101的位于旋風腔1101內的部分在旋風腔1101的周向上的寬度逐漸減小。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參照圖3和圖4,并結合圖9,導流筋26夾設在旋風腔1101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且由旋風腔1101的上端面1201起向下延伸,且沿著從上到下的方向,導流筋26在旋風腔1101周向上的寬度(例如圖9中所示的H)逐漸減小。由此,分流件101在旋風腔1101的周向上的兩個側壁(例如圖2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側壁和右側壁)更加適于導流,其中一個側壁(例如圖2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右側壁)可以使由進氣口2202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氣流更好地沿著旋風腔1101繞流(如圖3中箭頭流向C所示)、其中另一個側壁(例如圖2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側壁)可以使旋風腔1101內分離出的塵質更好地通過排塵口2201排出(如圖4中箭頭流向D所示),從而進一步提高旋風分離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參照圖2和圖3,分流件101的鄰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構造成引導氣流由進氣口2202向旋風腔1101內平滑入流的流線型曲面。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導流筋26的鄰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與隔斷筋121的鄰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光滑過渡相連,且導流筋26的鄰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和隔斷筋121的鄰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共同構成引導氣流由進氣口2202向旋風腔1101平滑入流的流線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進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進氣效率,提高除塵效率。
更為具體地,導流筋26的靠近進氣口220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表面)構造為朝向遠離集塵腔1102方向、和靠近排塵口2201方向(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上方)凹入的第一導流曲面261。由此,可以進一步降低進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進氣效率,提高除塵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中,參照圖2和圖4,分流件101的鄰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構造成引導氣流由旋風腔1101向排塵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線型曲面。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導流筋26的鄰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與隔斷筋121的鄰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光滑過渡相連,且導流筋26的鄰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和隔斷筋121的鄰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共同構成引導氣流由旋風腔1101向排塵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線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進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進氣效率,提高除塵效率。
更為具體地,導流筋26的靠近排塵口220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表面)構造為朝向遠離集塵腔1102方向、和靠近進氣口2202方向(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上方)凹入的第二導流曲面262。由此,可以進一步降低進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進氣效率,提高除塵效率。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流線型曲面”的概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具體而言,“流線型曲面”指的是:通常表現(xiàn)為平滑而規(guī)則的表面,沒有大的起伏和尖銳的棱角,流體在流線型曲面上主要表現(xiàn)為層流,沒有或很少有湍流,以確保曲面和流體均受到較小阻力。
優(yōu)選地,參照圖4和圖8,分隔件22上具有穿孔220。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可以在封閉環(huán)形板形狀的分隔件22上切掉部分以使分隔件22變?yōu)镃形板形狀,此時,分隔件22上由于切掉部分而形成的兩個側壁(簡稱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與旋風錐21的外表面、以及杯殼11的內表面之間可以限定出穿孔220。具體地,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也就是說,分流件101的部分伸入穿孔220內以將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分流件101兩側的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更為具體地,分流件101的一側壁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左側壁面)與第一切壁221之間限定出排塵口2201,分流件101的另一側壁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右側壁面)與第二切壁222之間限定出進氣口2202。
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還可以分別為貫穿分隔件22的單獨孔洞,例如圓環(huán)板形的分隔件22上具有兩個獨立、即互不相通的孔洞,分別為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這里不再贅述,下面僅以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由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為例進行說明。
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中,如圖2和圖4所示,隔斷筋121的一部分(例如上部分)夾設在旋風腔1101的內環(huán)面與外環(huán)面之間且上端與導流筋26的下端止抵,隔斷筋121的其余部分(例如下部分)向下穿過穿孔220以將穿孔220分隔成位于隔斷筋121兩側的進氣口2202和排塵口2201。由此,極其方便加工,而且可以確保進氣口2202與排塵口2201相距很近,延長旋風腔1101內的旋風分離路徑,提高旋風分離效果。
當然,分流件的結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分流件還可以僅設在旋風錐2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與旋風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齊,分流件的下端穿過穿孔220;又例如,分流件還可以僅設在杯殼1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延伸至與旋風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齊。由此,分流件同樣方便加工且方便裝配。另外,分流件101還可以為獨立的部件且通過后續(xù)的裝配手段固定在旋風腔1101內,例如,通過插槽插塊的配合實現(xiàn)固定,這里不再贅述。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yōu)選示例中,參照圖6和圖8,并結合圖2,塵杯組件100進一步包括卡位筋122和限位筋23,其中,卡位筋122和隔斷筋121均設在杯殼11上且在旋風腔1101的周向上間隔開,限位筋23和分隔件22均設在旋風錐21上,限位筋23設在穿孔220內且與穿孔220的一個周向側壁(例如圖2中所示的第二切壁222)共同止抵在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的兩側。
具體而言,限位筋23可以由第一切壁221起沿著旋風錐21的周壁面211朝向第二切壁222的方向延伸,限位筋23的遠離第一切壁221的一端可以止抵在隔斷筋121的遠離卡位筋122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隔斷筋121的左側表面上)上,第二切壁222可以止抵在卡位筋122的遠離隔斷筋121的一側表面(例如圖2中所示的卡位筋122的右側表面上)上。由此,通過分隔件22、限位筋23、卡位筋122以及隔斷筋121的配合,旋風錐21可以與杯殼11穩(wěn)定且可靠地裝配在一起。
優(yōu)選地,分隔件22、卡位筋122均與旋風錐21為一體成型的旋風錐組件2,隔斷筋121、卡位筋122與杯殼11為一體成型的杯殼組件1,由此,加工方便,且裝配可靠性更高。
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沿著從旋風腔1101到集塵腔1102的方向,隔斷筋121朝向遠離卡位筋122的方向傾斜延伸,卡位筋122朝向遠離隔斷筋121的方向傾斜延伸。例如在圖1所示的示例中,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左右方向上間隔開,且隔斷筋121位于卡位筋122的左側,其中,隔斷筋121自上向下朝向左下方傾斜延伸,卡位筋122自上向下朝向右下方傾斜延伸,從而在從上到下的方向上,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之間的距離可以逐漸增大。由此,在裝配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的過程中,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可以起到滑移導向作用,使得限位筋23可以沿著隔斷筋121向下滑移、和/或,使得第二切壁222可以沿著卡位筋122向下滑移,從而使得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可以簡單且迅速地裝配到位。
進一步地,限位筋23的底部具有位于進氣口2202處且與隔斷筋121滑移導向配合的第一導向塊24,第一導向塊24的靠近隔斷筋121的一側表面自上向下朝向遠離隔斷筋121的方向傾斜延伸,例如在圖2和圖7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導向塊24設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位于隔斷筋121的左側,第一導向塊24的右側壁沿著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左下方傾斜延伸。由此,在裝配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的過程中,第一導向塊24可以沿著隔斷筋121順利下滑并作適應性旋轉,使得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裝配到位。
進一步地,分隔件22的底部具有位于進氣口2202處且與卡位筋122滑移導向配合的第二導向塊25,第二導向塊25的靠近卡位筋122的一側表面自上向下朝向遠離卡位筋122的方向傾斜延伸,例如在圖2和圖7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導向塊25設在分隔件22的底部且位于卡位筋122的右側,第二導向塊25的左側壁沿著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右下方傾斜延伸。由此,在裝配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的過程中,第二導向塊25可以沿著卡位筋122適應性旋轉,使得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裝配到位。
具體而言,在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即將安裝到位時,通過第一導向塊24和第二導向塊25的導向作用,再向下推動旋風錐21時,旋風錐21可以相對杯殼11發(fā)生輕微旋轉以消除微小的安裝錯位,從而使得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完全配合到位,相對設置角度滿足設計要求。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均可以為具有一定彈性的塑料件,且杯殼組件1的形狀可以不規(guī)則,從而在安裝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的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安裝錯位的問題,通過設置第一導向塊24和隔斷筋121的導向配合,以及通過第二導向塊25和卡位筋122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排除微小安裝錯位,提高安裝效率,簡言之,通過設置第一導向塊24和第二導向塊25,可以有效地避免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之間的相對設置角度不準確的問題,確保旋風錐組件2與杯殼組件1可以裝配到位,提高裝配效率和裝配成功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2和圖3,杯殼11內具有引流通道120,引流通道120的兩端分別與旋風腔1101內部和杯殼11外部連通以將杯殼11外的氣流引入旋風腔1101內。由此,通過在杯殼11內設置引流通道120,從而塵氣可以預先通過引流通道120調整好流向、再進入旋風腔1101內,進而有效地降低了塵氣進入旋風腔1101內的能量損失,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清潔效率。
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示例中,引流通道120可以位于集塵腔1102和/或旋風腔1101內,優(yōu)選地,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塵腔1102內,從而避免了引流通道120占用旋風腔1101內空間的問題,確保旋風腔1101具有足夠的旋風分離空間,提高旋風分離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2、圖3和圖5,塵杯組件100進一步包括: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限定在引流管12內。由此,通過設置限定出引流通道120的引流管12,從而方便引流通道120的構造,提高塵杯組件100的易實現(xiàn)性。優(yōu)選地,引流管12與杯殼11為一體件,例如,引流管12與杯殼11為一體注塑成型件,從而方便加工,且簡化了裝配過程,且引流管12的安裝可靠。
具體地,當分隔件22上具有進氣口2202,且當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塵腔1102內時,引流管12可以設在集塵腔1102內,此時,引流管12的一端(例如圖2中所示的上端)通過進氣口2202與旋風腔1101內部連通、引流管12的另一端(例如圖2中所示的下端)與杯殼11外部連通,從而引流管12可以將杯殼11外的氣流引入旋風腔1101內。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連接,塵杯組件100還可以包括進氣管13,進氣管13可以位于杯殼11外且與引流管12連通,這里不再贅述。
進一步地,引流管12的一端的部分端面止抵在旋風錐21的用于限定出集塵腔1102的端壁面上。例如在圖3所示的示例中,引流管12的與進氣口2202相連的上端面1201、的靠近杯殼11中心軸線的部分、止抵在旋風錐21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當引流管12固定在杯殼11上時,引流管12可以起到對旋風錐21的定位作用,確保旋風錐21與杯殼11之間相對定位的可靠性。
優(yōu)選地,上文所述的隔斷筋121和卡位筋122均可以由引流管12的與進氣口2202相連的上端面1201向旋風腔1101的方向延伸而成,從而引流管12的上端、通過與隔斷筋121、卡位筋122、杯殼11、旋風錐21的配合可以嚴密地與進氣口2202連通,確保引流效果可靠,且加工方便。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隔斷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導向塊24以及第二導向塊25的結構形式可以如上文所述,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據(jù)具體實施方式的不同,隔斷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導向塊24以及第二導向塊25的結構形式還可以做適應性調整改變。例如,第一導向塊24還可以設在限位筋23的頂部,第二導向塊25也可以設在分隔件22的頂部等。
另外,分隔件的結構不限于環(huán)形板,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分隔件還可以由一個環(huán)形平板和一個套筒組成,其中,套筒可以套設在旋風分離件外,環(huán)形平板可以套設在套筒與杯殼11之間,從而套筒、杯殼11與環(huán)形平板的一側表面之間可以限定出環(huán)形的旋風腔。此實施例圖1-圖9中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相比,由于旋風腔是直接環(huán)繞在套筒外、以間接環(huán)繞在旋風分離件外的,因此旋風腔的軸向高度可以大于旋風分離件的軸向高度。
此外,旋風分離件的結構也不限于旋風錐21,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旋風分離件還可以為上述的“多錐結構”(圖未示出)等,分隔件22可以套設在多錐結構整體的外周面上(即并不是分別套設在每個尖頭圓錐筒的外周面上)。
下面,簡要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手持吸塵器。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實施例的手持吸塵器,包括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手持吸塵器的其他構成例如機體、地刷等以及操作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都是已知的,這里不再詳細描述。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手持吸塵器,通過設置上述第一方面實施例的塵杯組件100,從而提高了手持吸塵器的整體性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