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爆炸燃燒應用技術(shù)領(lǐng)域,涉及一種快速通道開辟裝置,特別是一
種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主要用于民用住宅防盜門、不銹鋼門及其 它金屬門的快速通道開辟。
背景技術(shù):
隨著國內(nèi)外反恐斗爭的復雜化,恐怖分子劫持作案的手段更加多樣化,反恐部隊 提出了研制方便、迅速和安全的方法對民用住宅入戶門進行切割開窗。目前國內(nèi)外用于入 戶門通道開辟方法主要有砂輪鋸切割開窗法、液壓破門器撞擊開窗法、乙炔氣割開窗法以 及各種破鎖、破拆工具,但上述方法均存在如下問題如砂輪鋸切割開窗法首先需要外接電 源,特殊條件下,該條件不一定能得到滿足,另外切割時間長,噪音大,切割厚度有限;液壓 破門器撞擊開窗法設備較大,操作不便,開窗的尺寸不能確定;乙炔氣割開窗法切割速度 慢,此外,如果出現(xiàn)特殊情況,例如反恐劫持、防護救災等突發(fā)事件時,以上開窗作業(yè)方法均 不能適用。
發(fā)明內(nèi)容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燃燒
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該裝置可以安全、快捷、高效的打開金屬門。 為了實現(xiàn)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術(shù)解決方案 —種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用于沖 擊波衰減及爆炸破片防護的矩形框架,在矩形框架的一個面沿矩形框架的周長的中間開有 凹槽,在凹槽內(nèi)鑲嵌裝有帶反應層的線性聚能裝藥,矩形框架的另一面開有2個與凹槽相 貫通的起爆孔。 上述線性聚能裝藥結(jié)構(gòu)包括主裝藥,該主裝藥位于藥型罩內(nèi),在主裝藥和藥型罩 的一個面之間設有一個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 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線性聚能裝藥結(jié)構(gòu) 與常規(guī)聚能切割索不同,在主裝藥和藥型罩之間增加了一個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 層,該反應層在爆轟波的誘發(fā)下,相互發(fā)生反應并放出大量的熱,配合高速聚能射流的侵徹 作用,增強了切割的效果。切割同等厚度的金屬門,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線性裝藥結(jié)構(gòu),使主 裝藥最小裝藥量降低了 32%。提高了裝置使用的安全性。而且在藥型罩的兩底角端設計出 了一小段延伸部分,相當于增加了一個炸高,使得切割能力得到了提高。其裝配簡單,使用 便捷,可在2 3分鐘內(nèi)將其裝配安裝好,起爆后,在金屬門上快速實現(xiàn)通道開辟作業(yè)。不 僅可以作為反恐武器裝備,也可以作為搶險救災等特種裝備。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示意32/3頁 圖2是圖1的A-A橫截面圖; 圖3是線性聚能裝藥的結(jié)構(gòu)橫截面示意圖; 圖中的標號分別表示1、矩形框架,2、起爆孔,3、帶反應層的線性聚能裝藥,4、主 裝藥(炸藥),5、藥型罩,6、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7、延伸部(炸高)。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l,本實用新型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包括一個用 于沖擊波衰減及爆炸破片防護的矩形框架l,在矩形框架1的一個面沿矩形框架1的周長的 中間開有凹槽,在凹槽內(nèi)鑲嵌裝有帶反應層的線性聚能裝藥3,矩形框架1的另一面開有2 個與凹槽相貫通的起爆孔2。 矩形框架1采用高強度的、輕質(zhì)的多孔材料加工而成,例如,采用孔隙度為70%以 上Si02氣凝膠制成,不僅輕便,而且抗爆炸沖擊較強。 一方面,它將線性聚能裝藥3的相 對位置固定,使切割裝置整體呈矩形框狀結(jié)構(gòu),能夠在金屬門上開辟一個矩形通道,便于突 擊隊員進入;另一方面,它可以起到衰減沖擊波超壓值、降低爆炸噪聲及阻擋爆炸破片的飛 散,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上述沿矩形框架1的周長開設的凹槽,可以根據(jù)線性聚能裝藥3的結(jié)構(gòu)設計成各 種特定的形狀,線性聚能裝藥3結(jié)構(gòu)包括主裝藥4,該主裝藥4位于藥型罩5內(nèi),在主裝藥4 和藥型罩5的一個面之間設有一層1 3mm厚的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6,該反 應層由Al粉和Ni粉以等摩爾比混合制成。主裝藥是以RDX為主體的混合炸藥,矩形框架 1有凹槽的一面粘有雙面不干膠帶,以便于矩形框架1在金屬門上的固定。 上述線性聚能裝藥3與常規(guī)的聚能切割索不同,除具有常規(guī)聚能切割索的一切結(jié) 構(gòu)特征外,還設置了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6,正常狀態(tài)下金屬粉末保持穩(wěn)定,不 會發(fā)生反應。只有當環(huán)境壓力大于14Gpa時,金屬粉末相互會發(fā)生化合反應并放出熱量,如 Ni粉和A1粉混合物反應生成NiAl合金放出的能量為329cals/g(2290cals/cm3),而TNT炸 藥爆轟時放出的能量也僅為2300cals/cm3,因此生成Ni粉和Al粉生成NiAl合金所放出的 能量相當于TNT爆轟時放出的能量。當線性聚能裝藥3的主裝藥(炸藥)4爆炸后,迅速壓 垮藥型罩5并使其兩邊發(fā)生碰撞,由于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6附著在藥型罩5 上,藥型罩材質(zhì)5和特殊反應層6共同聚焦形成沿主裝藥4的開口方向高速運動的金屬射 流。射流頭部的速度接近4500m/s,對金屬門板及其內(nèi)部的填充物形成侵徹,從而形成切割 作用。同時,炸藥爆炸產(chǎn)生瞬間爆轟壓力可達上萬兆帕,已滿足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 應層6內(nèi)的金屬粉相互發(fā)生反應的條件,在金屬射流侵徹金屬門結(jié)構(gòu)的同時,金屬粉末或 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6內(nèi)的金屬粉相互發(fā)生反應并放出大量的熱能,這些能量與高速運動 的金屬射流結(jié)合起來,大大增強了對金屬門的切割效果。以切割防盜門為例,可靠實現(xiàn)切割 開窗的常規(guī)聚能切割索最小炸藥裝藥量為246g ;而采用本實用新型的線性聚能裝藥的結(jié) 構(gòu),最小炸藥裝藥量為168g,是常規(guī)聚能切割索的68X。由于降低了炸藥裝藥量,由爆炸產(chǎn) 生的各種危害,如沖擊波超壓值、破片飛散距離均得到了控制,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由于在藥型罩5的兩底角端設計出了一小段延伸部7,當矩形框架1貼在金屬門上 時,主裝藥(炸藥)4底端與金屬門自然形成了一段距離,在聚能裝藥理論里將稱延伸部7為炸高。這樣可以提高裝置的切割能力。這是因為藥型罩5對稱兩邊在發(fā)生碰撞形成射流 時,需要一定的空間來得到充分碰撞。在裝置上增加了一個炸高后,聚能射流的形態(tài)更好, 對金屬門的切割能力得到加強。 藥型罩5由純銅管制成一體式結(jié)構(gòu)。 使用時,撕掉矩形框架1上的雙面不干膠帶的保護膜,然后將矩形框架1的凹槽 面緊貼在金屬門上固定;再將起爆雷管插入起爆孔2內(nèi),使雷管與線性聚能裝藥3緊密接 觸,并固定雷管以免滑脫;將雷管的兩個腳線分別與起爆線盤的接線端的兩根導線相連,將 起爆線盤拉到安全位置,然后將起爆線盤起爆端的兩根導線分別與起爆器的兩個接線柱相 連,引爆雷管,由雷管點燃線性聚能裝藥3,即可在金屬門上開出所需窗口 ,完成通道開辟任 務。 申請人:選用國內(nèi)制作的盼盼牌防盜門、群升牌防盜門和防火門,經(jīng)過本實用新型 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切割開窗后,均能開出1. lm長,O. 5m寬的矩 形通道,且通道的周邊比較整齊。
權(quán)利要求一種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用于沖擊波衰減及爆炸破片防護的矩形框架(1),在矩形框架(1)的一個面沿矩形框架(1)的周長的中間開有凹槽,在凹槽內(nèi)鑲嵌裝有帶反應層的線性聚能裝藥(3),矩形框架(1)的另一面開有2個與凹槽相貫通的起爆孔(2)。
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線性聚能裝藥(3)結(jié)構(gòu)包括主裝藥(4),該主裝藥(4)位于藥型罩(5)內(nèi),在主裝藥(4)和藥型罩(5)的一個面之間設有金屬粉末或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層(6)。
3.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型罩(5)的兩底角端有一段延伸部(7)。
4.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裝藥(4)為炸藥。
5.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型罩(5)由純銅管制成一體式結(jié)構(gòu)。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燃燒反應層的金屬門快速通道開辟裝置,該裝置包括一個用于沖擊波衰減及爆炸破片防護的矩形框架,在矩形框架的一個面沿矩形框架的周長的中間開有凹槽,在凹槽內(nèi)鑲嵌裝有帶反應層的線性聚能裝藥,矩形框架的另一面開有2個與凹槽相貫通的起爆孔。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聚能射流切割及反應層二次放熱的綜合作用機理,其通道開辟速度快、成功率高,且操作簡便,對于反恐行動、消防救護等領(lǐng)域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文檔編號E06B5/10GK201448024SQ200920032449
公開日2010年5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4月2日
發(fā)明者屈璟林, 張雙計, 曹宇寧, 李森元, 王寶興, 鄭朝民, 閆峰, 高強 申請人: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