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磁吸式旋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磁吸式旋轉裝置設計,特別是指一種利用磁塊
N、 S極性相互作用而可產生隔空驅動的旋轉裝置,其適合于封閉的
觀賞罩蓋,以營造噴流景象的觀賞效果。
背景技術:
已知的旋轉裝置,主動組件與被動組件大多是利用直接的接觸連 接,利用主動組件驅動被動組件產生旋轉,因此,所述主動組件與被 動組件如裝設于各自封閉的空間時,即必須利用一貫通兩個封閉空間 的軸柱,用以接觸連接主動組件與被動組件,以達到直接傳動目的, 而由于軸柱呈活動旋轉的狀態(tài),且貫穿設于兩個封閉空間之間,因此 軸柱必須配合墊圈以求獲得密封效果,但實際上卻很難維持良好的隔 絕封閉,尤其是,如果任一個封閉空間裝有液體或其它流質物時(如 水、油或砂質物等),則軸柱或墊圈與封閉空間的貫穿位置就非常容 易發(fā)生滲漏,不僅會造成液體或流質物的流失,當然也無法維持順暢 的旋轉驅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上述缺點,提供了一種旋轉裝置,不需要主動組件 和被動組件的直接接觸,即可實現隔空旋轉的效果,并且解決了現有 技術中需要密封的問題。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磁吸式旋轉裝 置,其包括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 一非導磁體的隔板、 一旋轉物以 及一動力源, 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分別配置于隔板的上下兩側, 上側磁塊為被動組件,下側磁塊為主動組件,上側磁塊與旋轉物結合 在一起;下側磁塊通過一動力源來控制驅動。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在所述非導磁體的隔板與磁塊的頂持接 觸處分別設有一小凸部,所述上側磁塊通過嵌入、埋入或黏附方式與 旋轉物結合在一起。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旋轉物呈葉片或轉盤座體形狀的構 件,在轉盤座體形態(tài)的旋轉物在表面設有輻射分布的肋條。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動力源包含一馬達、 一主動輪、 一被動 輪及一皮帶環(huán),而下側磁塊固定設置在被動輪上。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動力源為利用彈簧或蓄能發(fā)條驅 動磁塊旋轉。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上側磁塊設置在一封閉的觀賞罩蓋 內,并與下端動力源的下側磁塊呈相對配置,通過動力源的控制使旋 轉物在封閉的觀賞罩蓋內形成隔空狀態(tài)自由旋轉。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在所述旋轉物上部設有裝飾物,在所述 裝飾物上開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噴流通道,在所述封閉觀賞罩蓋內 裝有流質物,利用一具有復數鏤孔的托盤將流質物與旋轉物隔開,旋 轉物容納在托盤內的引導管內,引導管與裝飾物開設的噴流通道相互 對應。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旋轉物與托盤之間設有一軸承,并以一軸心貫穿旋轉物而連接于軸承,且軸承與觀賞罩蓋呈封閉隔離。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上下兩側的磁塊均為長圓柱體, 并分別橫置設在旋轉物的底端及動力源的被動輪。
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所述上下兩側的磁塊為復數個磁塊顆粒體, 并分散對應固設于旋轉物的底端及動力源的被動輪。
本發(fā)明包括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 一非導磁體的隔板、 一旋轉
物及一動力源,磁塊分別對應設于隔板的上下兩側,利用兩側磁塊N、 S極性的相互作用而帶動產生旋轉,其中一側的磁塊可接受一動力源 的控制驅動,另一側的磁塊可依附結合于一旋轉物,因此通過動力源 的控制,令旋轉物達到自由旋轉的目的,此項裝置適合提供裝設于一 封閉的觀賞罩蓋,利用隔空方式來驅動旋轉物而帶動流砂翻攪,以能 營造噴流景象的特殊視覺觀賞效果,由于被動組件和主動組件不需要 直接接觸,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密封不嚴的問題,使用效果更好。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組合立體圖。 圖2為發(fā)明實施例1的組合剖面圖。 圖3為發(fā)明實施例l呈定向噴流的示意圖。 圖4為發(fā)明實施例l磁吸式旋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構件分解立體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組合剖面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呈多向噴流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磁吸式旋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構件分解立體圖。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組合剖面圖。
磁塊11、 12、 lla、 12a 非導磁體的隔板2
旋轉物3、 3a 肋條31a 動力源4
小凸部21、22 底座5 馬達41 主動輪42
被動輪43皮帶環(huán)44 電池51 觀賞罩蓋6
裝飾物7、 7a噴流通道71 流質物8
托盤9、 9a鏤孔91、 91a引導管92容室93、 93a
軸承94、 431 軸心95、 43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5所示,為揭示本發(fā)明利用磁吸式旋轉裝 置所配置組成的觀賞罩蓋設計,首先對本發(fā)明的磁吸式旋 轉裝置說明其構成,
如圖4所示,磁吸式旋轉裝置包括一組或一組以上的 磁塊11與12、 一非導磁體的隔板2、 一旋轉物3以及一 動力源4,旋轉物3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葉片座體或是一 轉盤座體形狀的構件,其中
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11與12,分別配置在隔板2 的上下兩側,該上側磁塊11相當于被動組件,而下側磁 塊12則相當于主動組件,其中位于下側的磁塊12可通過 一動力源4來控制驅動,位于上側的磁塊11可以通過嵌 入、埋入或黏附的方式安裝在旋轉物3的底端;
一非導磁體的隔板2,其采用不會與磁塊11或12產生極性干擾的非導磁體材質,例如塑料、橡膠或陶瓷等,
為將上下兩側的磁塊11與12分別隔離,如圖3所示,隔 板2在磁塊11、 12的對應處分別設有一可頂持接觸的小 凸部21、 22,如圖2、 3所示,隔板2可依附成型于一底 座5的端面,而與底座5呈一體結構;
一旋轉物3,旋轉物3可為一葉片座體的構件,并將 磁塊11依附結合于旋轉物3 (即葉片座體)的底端,令上 下兩側磁塊N、S可利用極性的相互作用而產生隔空驅動, 以便帶動葉片形態(tài)的旋轉物3同步旋轉;
一動力源4,其控制下側磁塊12的旋轉驅動,該動 力源4可依需要而選擇使用電動或非電動的驅動模式,如 圖4所示動力源4包含一馬達41、 一主動輪42、 一被動 輪43及一皮帶環(huán)44,而下側磁塊12固設于被動輪43上, 因此,以馬達41驅動主動輪42,再通過皮帶環(huán)44而帶 動被動輪43轉動,即可控制被動輪43的磁塊12旋轉驅 動,但動力源4的實施形態(tài),實際上并不限于如此,例如 馬達41亦可以直接旋轉驅動磁塊12,或可選擇其它彈簧 或蓄能發(fā)條或其它機械式動力,均可輕易驅動磁塊12產 生旋轉;
利用上述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11與12、 一非導磁 體的隔板2、 一旋轉物3以及一動力源4所組成的磁吸式 旋轉裝置,磁塊11與12呈隔空配置,上側磁塊11由動 力源4控制驅動,下側磁塊12依附結合于一旋轉物3,因此利用兩側磁塊11與12N、 S極性的相互作用,即能產 生隔空的連結驅動,并帶動旋轉物3旋轉。
在上述實施例中,旋轉物3為一葉片座體形態(tài)的構 件,故可利用旋轉物3 (葉片座體)的隔空旋轉驅動而產 生流體的軸向推進效果。
同理,如圖7、 8所示,同實施例1,僅為旋轉物3a 可實施為一轉盤座體形態(tài)的構件,可利用旋轉物3a(轉盤 座體)的隔空旋轉驅動,使流體受到離心力作用而產生漩
渦擴散的推進效果。
依本發(fā)明的磁吸式旋轉裝置組成,動力源4可依需要
而選擇使用電動或非電動的驅動模式,例如可利用馬達驅 動,或由彈簧或蓄能的發(fā)條來驅動,或采用其它機械式動 力源。
本發(fā)明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可供配置應用于一觀賞罩 蓋6,并將上側磁塊11設于一封閉的觀賞罩蓋6內,使其 與下端動力源4的下側磁塊12呈相對配置,因此可通過 動力源4的控制,令旋轉物3可在封閉的觀賞罩蓋6內, 形成隔空狀態(tài)的自由旋轉。
上述的旋轉物3,可供裝設于一裝飾物7的下方,該 裝飾物7可實施為各種的人物、動物、植物、造景、著名 地標、景觀物體或其它任意選定物體(如圖1的裝飾物7 實施為一魚尾獅形狀的造型物,6實施為一耶穌圣像的造 型物,而圖10實施為一雙魚形狀的造型物),而裝飾物7可依需要而開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噴流通道71。
在上述封閉的觀賞罩蓋6內,可預先裝有適當的流質 物8 (如水、油或細砂等質物),并利用一具有復數鏤孔 91的托盤9將流質物8與旋轉物3予以區(qū)隔,且將旋轉 物3容納設于托盤9預設的一引導管92內,使引導管92 與裝飾物7的噴流通道71相互對應,因此,圖3實施例 顯示,當葉片形態(tài)的旋轉物3旋轉驅動時,旋轉物3即可 隔空旋轉,并在引導管92內產生流體的軸向推進效果, 令流質物8可通過托盤9的鏤孔91落入到下方容室93(非 導磁體隔板2的表面),再利用旋轉物3的軸向推進,使 流質物8可從引導管92向上引入裝飾物7的噴流通道71 而順流噴出,因此能帶動流質物8形成定向的翻攪,以營 造噴流景象的視覺效果。 實施例2
如圖6至圖9的所示,該旋轉物3a實施為一轉盤座 體的形態(tài),令轉盤狀的旋轉物3a可隔空旋轉驅動,使流 質物8的流體受到離心力作用而產生漩渦狀向上擴散推 進的效果。同理,流質物8通過托盤9a的中央鏤孔91a 而集中落入下方容室93a(非導磁體隔板2的表面),再利 用旋轉物3a的漩渦擴散,使流質物8可通過托盤9a的外 圍鏤孔91a而順流噴出,因此能帶動流質物8形成多向的 翻攪,以營造不同噴流景象的視覺效果。
托盤9或9a的鏤孔91或91a分布形態(tài),可任意決定,主要視噴流的狀態(tài)而可任意改變。
依圖6至圖9的實施例所示,所述轉盤狀的旋轉物 3a,可在表面設有輻射分布的肋條31a,以便產生較佳的 漩渦擴散作用。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如圖4,上下兩側的磁塊11 與12均為長圓柱體,并分別橫置設于旋轉物3的底端及 動力源4的被動輪43上,因此磁塊11與12兩端的N、S 極性會相互作用而產生隔空驅動。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如圖8,上下兩側復數個磁塊 lla與12a均顆粒體形狀,并分散對應固設于旋轉物3a 的底端及動力源4的被動輪43上(如嵌入、埋入或黏附), 以利用上下磁塊lla與12a的N、 S極性的相互作用而帶 動旋轉物3a產生旋轉。
在上述實施例2中,裝飾物7a亦可依需要而選擇不 開設噴流通道,使其成為一觀賞物體。當然,在必要時, 裝飾物7a或7可簡單改變,令其具有旋轉或發(fā)光的功能。 依本發(fā)明組成,所述底座5的選定處可容納電池51,以 提供動力源4的馬達41所需電力,但電力并不限于直流 電力,當然也可使用交流電力。 實施例3
如圖10所示,動力源4可由馬達41直接驅動磁塊12 產生旋轉,并顯示裝飾物7可同時開設兩個噴流通道71, 同理可知,該裝飾物7可開設更多的噴流通道71。上述的旋轉物3或3a,不論實施為一葉片座體或是一轉盤 座體形態(tài)的構件,均可在旋轉物3或3a與托盤9或9a之 間預設一軸承94,并以一軸心95貫穿旋轉物3或3a而連 接于軸承94,而軸承94與觀賞罩蓋6仍為封閉隔離,故 可確保旋轉物3或3a順暢的旋轉,且絕不會發(fā)生任何滲 漏。同理,前述動力源4的被動輪43,也可配置一軸承 431及一軸心432,用以確保被動輪43獲良好支撐,并順 暢旋轉。
本發(fā)明組成中,與底座5呈匹配結合的封閉式觀賞罩 蓋6,其適合采用透明材質而制成一封閉殼座,且整體構 成可搭配設置已知的聲光裝置,使噴流景象更能增添音樂 與光線變化,進而交融呈現特異的物景與聲光多重觀賞效 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一非導磁體的隔板、一旋轉物以及一動力源,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分別配置于隔板的上下兩側,上側磁塊為被動組件,下側磁塊為主動組件,上側磁塊與旋轉物結合在一起;下側磁塊通過一動力源來控制驅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非導磁體的隔板與磁塊的頂持接觸處分別設有一小凸部,所述上側 磁塊通過嵌入、埋入或黏附方式與旋轉物結合在一起。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旋轉物呈葉片或轉盤座體形狀的構件,在轉盤座體形態(tài)的旋轉物在表 面設有輻射分布的肋條。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動力源包含一馬達、 一主動輪、 一被動輪及一皮帶環(huán),而下側磁塊固 定設置在被動輪上。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動力源為利用彈簧或蓄能發(fā)條驅動磁塊旋轉。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上側磁塊設置在一封閉的觀賞罩蓋內,并與下端動力源的下側磁塊呈 相對配置,通過動力源的控制使旋轉物在封閉的觀賞罩蓋內形成隔空 狀態(tài)自由旋轉。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轉物上部設有裝飾物,在所述裝飾物上開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 噴流通道,在所述封閉觀賞罩蓋內裝有流質物,利用一具有復數鏤孔 的托盤將流質物與旋轉物隔開,旋轉物容納在托盤內的引導管內,引 導管與裝飾物開設的噴流通道相互對應。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旋轉物與托盤之間設有一軸承,并以一軸心貫穿旋轉物而連接于軸 承,且軸承與觀賞罩蓋呈封閉隔離。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上下兩側的磁塊均為長圓柱體,并分別橫置設在旋轉物的底端及動力源的被動輪,柱體磁塊的兩端NS磁極互吸,NS兩端距離形成力矩,使其轉速同步,且磁力作用為非剛性的軟傳動。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吸式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兩側的磁塊為復數個磁塊顆粒體,并分散對應固設于旋轉物的底端及動力源的被動輪,有2對以上的NS磁極互吸,磁塊之間的距離形成力矩,而使主動件與被動件能同步旋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磁吸式旋轉裝置,其包括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一非導磁體的隔板、一旋轉物以及一動力源,一組或一組以上的磁塊,分別配置于隔板的上下兩側,上側磁塊為被動組件,下側磁塊為主動組件,上側磁塊與旋轉物結合在一起;下側磁塊通過動力源來控制驅動。本發(fā)明利用兩側磁塊N、S極性的相互作用而帶動產生旋轉,其中一側的磁塊可接受一動力源的控制驅動,另一側的磁塊可依附結合于一旋轉物,因此通過動力源的控制,令旋轉物達到自由旋轉的目的,可應用于一封閉的觀賞罩蓋,利用隔空方式來驅動旋轉物而帶動流砂翻攪,營造噴流景象的特殊視覺觀賞效果,由于被動組件和主動組件不需要直接接觸,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密封不嚴問題。
文檔編號E05B47/06GK101280646SQ20081000739
公開日2008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余雙侖 申請人:余雙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