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塔吊全模建筑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也隨之突飛猛進,伴隨著的是樓房的增多,同時,樓房建筑施工的質量和效率也是目前的一大關注點;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加快樓房的施工、以滿足目前樓房的大量需求,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的建筑施工方法一般是在進行了地質勘查、圖紙設計、現場拆遷、招投標和報建等前期工作后,先進行基地的處理,保證樓房整體的穩(wěn)固性,然后搭建主要的柱梁和澆筑柱梁,再搭建樓頂和澆筑樓頂,最后再建筑各個墻體;各墻體的建造需要加模板進行墻體固定,待墻體建好之后,再把墻體上的模板手工拆下來,待下層樓層凝固穩(wěn)定后,拆卸現場搭建的全部木模板,再在上樓層重新搭建木模板,然后澆筑柱梁、樓頂和墻體。該傳統(tǒng)的建筑施工方法,每一樓層的建筑過程都需要不斷人工一塊一塊地搭建模板和拆除模板,再在下一層重復人工一塊一塊地搭建模板和拆除模板,不僅大大損耗了人力和材料,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反復的安裝和拆除浪費施工時間,施工效率低,導致施工期延長,不能滿足當下樓房的大量需求,極不利于多層樓房的建造,減慢了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塔吊全模建筑施工方法,該施工方法通過建筑全模能大大降低了樓房的建造時耗,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縮短施工期,并避免了傳統(tǒng)施工模板的多次安裝和拆卸,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損耗和浪費,合理調配資源,且建筑全模初次組裝完成后能重復多次使用,節(jié)省資源,安全性高,保證了施工過程的安全穩(wěn)定性。
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塔吊全模建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組裝建筑全模:將建筑全模的各部件根據設計需求組裝成建筑全模,并將建筑全模連接于塔吊的吊臂下端;
B、利用建筑全模建第一重復樓層: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所述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C、重復建樓層:在第一重復樓層上搭建第二重復樓層的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所述柱梁鋼筋模板及樓面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所述柱梁鋼筋模板、樓面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二重復樓層;
D、依次類推,進行加建第N重復樓層。
優(yōu)選的,當所述基礎樓層包括墻面及樓頂,所述步驟B的具體方法為: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柱梁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所述柱梁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所述柱梁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另一優(yōu)選的,當所述基礎樓層包括墻面,所述步驟B的具體方法為: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所述柱梁鋼筋模板及樓面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所述柱梁鋼筋模板、樓面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A中,建筑全模包括插銷吊耳、吊模架梁、若干個模板單元和對稱設置的兩定位件,插銷吊耳的一端與吊模架梁連接,模板單元的頂端連接于吊模架梁的底部,兩定位件分別連接于吊模架梁底部。
優(yōu)選的,所述模板單元包括對稱設置的兩鋼板、兩木板、兩固定件和兩壓角,鋼板的頂端與吊模架梁底部連接,固定件的兩端分別與鋼板、木板傾斜連接,壓角包括相互連接的墻壓角和地壓角,墻壓角與木板的底端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墻壓角與柱梁之間的距離為10-30cm;固定件與鋼板之間的夾角為5-15°,固定件與木板之間的夾角為5-15°;所述吊模架梁為鋼吊模架梁。
優(yōu)選的,所述兩木板間形成澆筑混凝土的通道,連通于所述樓面鋼筋模板,澆筑的混凝土從柱梁鋼筋模板和所述通道利用重力自由向下進入到樓面鋼筋模板,混凝土干燥后,樓層的柱梁、墻面和樓面均已建成。
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D中,具體為:待第N-1層重復樓層的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第N-1層重復樓層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然后對第N重復樓層進行搭建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第N重復樓層的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建成第N重復樓層,重復加建,最后建得樓房。
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A中,所述塔吊為平行塔吊,平行塔吊包括主塔柱、活動連接于塔柱頂端的吊臂、連接于吊臂前下端的重吊裝置、連接于吊臂后下端的配重塊、與主塔柱平行設置且連接于吊臂前下端的副塔柱。
優(yōu)選的,所述重吊裝置包括重吊機和對稱設置的鋼吊繩,鋼吊繩的兩端分別與重吊機、建筑全模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C中,利用建筑全模加建樓層的建筑速度為一至三天/層。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是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所述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而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然后在第一重復樓層上搭建第二重復樓層的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對應柱梁鋼筋模板和樓面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與所述柱梁鋼筋模板、樓面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將建筑全模吊離樓房,建得第二重復樓層,并重復加建第N重復樓層。
本發(fā)明是在建成至少一層樓層后,澆筑在建樓層的柱梁,組裝建筑全模,并將建筑全模與在建樓層安裝連接,通過建筑全模澆筑在建樓層的墻體,墻體凝固后再澆筑在建樓層的樓頂,可以一次性建造柱梁、樓面和墻體。本發(fā)明的施工方法通過建筑全模能大大降低了樓房的建造時耗,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縮短施工期,并避免了傳統(tǒng)施工模板的多次人工安裝和人工拆卸,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損耗和浪費,合理調配資源,且建筑全模初次組裝完成后能重復多次使用,節(jié)省資源,安全性高,保證了施工過程的安全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塔吊全模施工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塔吊全模施工的局部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建筑全模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建筑全模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利用建筑全模建造的樓層平面效果圖。
附圖標記為:1—建筑全模、11—插銷吊耳、12—吊模架梁、13—模板單元、131—鋼板、132—木板、133—固定件、134—壓角、1341—墻壓角、1342—地壓角、14—定位件、2—塔吊、21—主塔柱、22—副塔柱、23—吊臂、24—重吊裝置、241—重吊機、242—鋼吊繩、25—配重塊、3—柱梁、4—樓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1-4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如附圖1-2所示,一種塔吊全模建筑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組裝建筑全模1:將建筑全模1的各部件根據設計需求組裝成建筑全模1,并將建筑全模1連接于塔吊2的吊臂23下端;
B、利用建筑全模1建第一重復樓層: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所述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C、重復建樓層:在第一重復樓層上搭建第二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及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離樓房,建得第二重復樓層;
D、依次類推,進行加建第N重復樓層。
如附圖1-2所示,本發(fā)明在建造樓房前,先對樓房的地基和塔吊2的地基進行打建,保證樓房和地基的穩(wěn)定性、安全性,并保障樓房建造過程中的施工安全,然后再組裝建筑全模1,再將組裝完成后的建筑全模1連接于塔吊2的吊臂23下端;在建成一基礎樓層后,搭建在建的第一重復樓層的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至第一重復樓層上方,并將建筑全模1與對應的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通過建筑全模1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建造第一重復樓層的結構,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再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向上吊起,吊離樓房,則建得第一重復樓層,而建成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在建成的第一重復樓層的中部安裝若干個頂筒,并在第一重復樓層中部的頂筒的支撐下,搭建第二重復樓層的樓面4鋼筋模板(此處第二重復樓層的樓面4即為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并在第一重復樓層上搭建第二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至第二重復樓層上方,將建筑全模1與對應第二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通過建筑全模1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沿著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重力作用自由向下進入樓面4鋼筋模板,建造第二重復樓層的樓面4、柱梁3和墻面,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向上吊起,吊離樓房,則建得第二重復樓層,而建成的第二重復樓層的樓頂同樣不封頂。
如附圖2所示,本發(fā)明中,搭建樓面4建筑模板前安裝的頂筒,能對樓面4建筑模板的搭建、以及后續(xù)混凝土的澆筑起支撐作用,并能對備建樓層使用的建筑全模1起支撐作用,保障了樓房的穩(wěn)定性和施工過程的安全性;且頂筒是從已建成的樓層中拆卸下來用于在建樓層中,提高材料的重復利用率,節(jié)省資源,達到資源調配使用合理化。
如附圖1-2所示,本發(fā)明的建筑方法利用建筑全模1重復建造第N重復樓層的樓面4、柱梁3和墻體,在建樓層建筑的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在建樓層鋼筋模板的連接處,繼續(xù)用于下一重復樓層的建筑,減少了施工模板的重復安裝和拆卸的工序,大大減少了樓房的建造時耗,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縮短施工期,避免了施工模板因多次安裝和拆卸而導致材料的損壞和浪費,進而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損耗和浪費,合理調配資源,且建筑全模1初次組裝完成后能重復多次使用于各樓層的建造,節(jié)省資源,安全性高,保證了施工過程的安全穩(wěn)定性,實現了加快建筑施工效率和資源合理利用化的雙效果。
本實施例中,當所述基礎樓層包括墻面及樓頂,所述步驟B的具體方法為: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本實施例中,當所述基礎樓層包括墻面,所述步驟B的具體方法為:在一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及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所述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離樓房,建得第一重復樓層,所述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如附圖1-2所示,本發(fā)明的建筑全模1可應用于兩種建筑方案,當已建成的基礎樓層包括墻面及樓頂時(則已建成的基礎樓層已封頂,而基礎樓層的樓頂相當于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面4),在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在建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至第一重復樓層上方,并將建筑全模1與對應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通過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建造第一重復樓層的柱梁3和墻面,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再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向上吊起,吊離樓房,則建得第一重復樓層,而建成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另一種方案則是當所述基礎樓層包括墻面時(則已建成的基礎樓層沒封頂),在基礎樓層上進行搭建在建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至第一重復樓層上方,并將建筑全模1與對應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通過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沿著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重力作用自由向下進入樓面4鋼筋模板,建造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面4、柱梁3和墻面,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再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向上吊起,吊離樓房,則建得第一重復樓層,而建成的第一重復樓層的樓頂不封頂。
本發(fā)明先采用傳統(tǒng)施工方法搭建在建樓房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再利用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共同建造在建樓房的樓面4、柱梁3和墻面,能保證樓房基梁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并使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便于與建筑全模1安裝連接,并對建筑全模1起到支撐作用,提高建筑過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提高樓房的建造施工效率,縮短施工期。
如附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A中,建筑全模1包括插銷吊耳11、吊模架梁12、若干個模板單元13和對稱設置的兩定位件14,插銷吊耳11的一端與吊模架梁12連接,模板單元13的頂端連接于吊模架梁12的底部,兩定位件14分別連接于吊模架梁12底部。
本發(fā)明的建筑全模1能通過插銷吊耳11與鋼吊繩連接;吊模架梁12能實現定位件14和若干個模板單元13的整體升降,實現了定位件14、模板單元13與在建樓層的同時安裝和同時拆除,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每個模板單元13就是樓層內的間隔墻面,因此建筑全模是根據樓層內的布局而設置確定的,若干個模板單元13能實現樓層內部的多個墻面結構的同時澆筑,并節(jié)省了每個樓層的全部模板安裝和拆除工序,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縮短施工期,減少資源的損耗和浪費,降低成本;建筑全模1通過兩端的定位件14能使建筑全模1與在建樓層柱梁3鋼筋模板的準確連接,提高建筑全模1與在建樓層的準確連接,進而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準確性,提高樓房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如附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模板單元13包括對稱設置的兩鋼板131、兩木板132、兩固定件133和兩壓角134,鋼板131的頂端與吊模架梁12底部連接,固定件133的兩端分別與鋼板131、木板132傾斜連接,壓角134包括相互連接的墻壓角1341和地壓角1342,墻壓角1341與木板132的底端連接。
本發(fā)明的模板單元13通過對稱設置的兩鋼板131實現整個模板單元13與吊模架梁12的連接,并提高了模板單元13與吊模架梁12的連接穩(wěn)定性,鋼板131通過固定件133實現了鋼板131與木板132的固定連接,避免了兩木板132在建筑全模1上升或下降過程中出現合攏、晃動等情況,提高了建筑全模1的使用安全性,并提高了木板132間的距離穩(wěn)定性,進而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準確性,減少誤差的出現,提高樓層的穩(wěn)定性;壓角134能防止?jié)仓^程中混凝土從木板132底部漏出,影響建筑施工效果,并能控制柱梁3與木板132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準確性,提高樓層的穩(wěn)定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墻壓角1341與柱梁3之間的距離為10-30cm;固定件133與鋼板131之間的夾角為5-15°,固定件133與木板132之間的夾角為5-15°;所述吊模架梁12為鋼吊模架梁12。
如附圖2-4所示,本發(fā)明通過嚴格控制墻壓角1341與柱梁3之間的距離為10-30cm,能提高建筑施工過程的準確性,提高樓層的穩(wěn)定性;并通過嚴格控制固定件133與鋼板131、木板132之間的夾角,能提高整個模板單元13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進而提高了澆筑施工的準確性,提高了樓房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兩木板132間形成澆筑混凝土的通道,連通于所述樓面4鋼筋模板,澆筑的混凝土從柱梁3鋼筋模板和所述通道利用重力自由向下進入到樓面4鋼筋模板,混凝土干燥后,樓層的柱梁3和樓面4均已建成。
如附圖2、4所示,本發(fā)明建筑全模1中的模板單元13,通過模板單元13的兩木板132形成澆筑混凝土的通道,建筑全模1與柱梁3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后,所述澆筑混凝土的通道與樓面4鋼筋模板連通,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從柱梁3鋼筋模板和所述通道利用重力作用自由向下進入到樓面4鋼筋模板,實現了澆筑柱梁3和墻面的同時也對樓層的樓面4進行澆筑,待混凝土干燥后則建成在建樓層的柱梁3、墻體和樓面4(即在建樓房同時進行柱梁3、墻面和樓頂的澆筑,而傳統(tǒng)的施工方法是對在建樓房進行封頂建造、再建造備建樓層)。
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D中,具體為:待第N-1層重復樓層的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第N-1層重復樓層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吊離樓房,然后對第N重復樓層進行搭建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第N重復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干燥,建成第N重復樓層,重復加建,最后建得樓房。
如附圖1-2所示,本發(fā)明利用建筑全模1的施工方法與傳統(tǒng)的建筑方法不同點在于:傳統(tǒng)的建筑方法是建造在建樓層時,搭建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頂鋼筋模板,是對在建樓層進行封頂的;而本發(fā)明是對在建樓層不封頂的,建造在建樓層先搭建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再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對應在建樓層的柱梁3鋼筋模板和樓面4鋼筋模板安裝固定,然后通過建筑全模1從上往下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沿著建筑全模1和柱梁3鋼筋模板利用重力作用自由向下進入樓面4鋼筋模板,同時建造第二重復樓層的樓面4、柱梁3和墻面,待混凝土干燥后拆除建筑全模1與柱梁3鋼筋模板、樓面4鋼筋模板的連接處,利用塔吊2將建筑全模1向上吊起,吊離樓房,則建成在建樓層,而建成的樓層樓頂同樣不封頂。本發(fā)明通過利用建筑全模1進行樓層柱梁3、墻面和樓面4的同時建造,能省去每層樓層的模板人工搭建和人工拆除的工序,節(jié)省人力物力,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大大縮短了施工期。
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A中,所述塔吊2為平行塔吊2,平行塔吊2包括主塔柱21、活動連接于塔柱頂端的吊臂23、連接于吊臂23前下端的重吊裝置24、連接于吊臂23后下端的配重塊25、與主塔柱21平行設置且連接于吊臂23前下端的副塔柱22。
如附圖1所示,本發(fā)明采用主副雙塔組合的平行塔吊2,能對建筑全模1起到平衡、支撐的作用,提高了建筑全模1的使用安全性,進而提高了建筑施工過程的安全性,并通過控制主塔柱21和副塔柱22同時升降,能實現建筑全模1的穩(wěn)定升降,便于建筑全模1與在建樓層的安裝和拆卸,提高了樓層的建筑施工效率,縮短了施工期。
本實施例中,所述重吊裝置24包括重吊機241和對稱設置的鋼吊繩242,鋼吊繩242的兩端分別與重吊機241、建筑全模1連接。
如附圖1所示,本發(fā)明通過采用重吊機241和鋼吊繩242,能安全地實現建筑全模1的升降使用,提高了建筑施工過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樓層的建筑施工效率,縮短了施工期。
本實施例中,所述步驟C中,利用建筑全模1加建樓層的建筑速度為一至三天/層。本發(fā)明采用建筑全模1施工方法,通過建筑全模1對重復樓層各個內部結構同時進行澆筑,在保證樓房質量的基礎下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縮短了施工期,達到了人力物力等資源的調配合理化。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實現方案,除此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