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承重平臺,具體涉及一種鋼架構承重平臺。
背景技術:
在大多數(shù)生產(chǎn)加工工廠中,許多設備需要設置于高臺處,方可便于物料的加工、傳輸過程,但在承重10噸~20噸承重平臺的搭建中,多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純鋼架構承重鋼板部分會發(fā)生形變,尤其是多個重物集中于純鋼架構平臺中央部位的設置情況下,鋼架構平臺更是容易發(fā)生形變;另外在生產(chǎn)加工工廠中,可能需要設置兩個設備安裝孔用于承接、支撐生產(chǎn)設備,若如設置位置不合理,容易因兩個設備安裝孔的之間結合區(qū)不穩(wěn)定而導致鋼架構平臺的形變,從而導致鋼架構平臺出現(xiàn)損壞現(xiàn)象,造成設備跌落損毀,甚至人員傷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架構承重平臺,通過在承重鋼板底部設置承重梁,圍合兩個設備安裝孔形成矩形圍合區(qū),并合理設備安裝孔與矩形圍合區(qū)的相對位置,使鋼架構承重平臺可支撐設備安裝位置相對較為接近的設備,尤其適合總承重量為10噸~20噸設備的應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手段加以實施:
一種鋼架構承重平臺,包括水平設置的承重鋼板,承重柱,橫向承重梁、縱向承重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重鋼板為矩形,承重鋼板上設置有第一、第二圓形設備安裝孔,第一、第二設備安裝孔之間圓心連線與承重鋼板的長邊緣平行且不與承重鋼板的幾何中心重合;橫向承重梁、縱向承重梁設置于承重鋼板的底部并形成分別圍合兩設備安裝孔的第一、第二矩形圍合區(qū),設備安裝孔的圓心均不位于矩形圍合區(qū)的對角線上,且與矩形圍合區(qū)的兩對角線的垂線距離不相等;第一橫向承重梁設置于承重鋼板的一長邊緣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第二矩形圍合區(qū)由第一、第二橫向承重梁和第一、第二、第三縱向承重梁圍合而成,所述的第二橫向承重梁和第一、第二、第三縱向承重梁均設置于承重鋼板底面內部,采用兩橫向承重梁,三縱向承重量的設置方式,可保證承重效果與平臺穩(wěn)固度;另第一設備安裝孔圓心和第一橫向承重梁的垂線與第一縱向承重梁的垂線相等;第二設備安裝孔圓心和第二橫向承重梁的垂線與第二縱向承重梁的垂線相等的設置方式,可使矩形圍合區(qū)內設備安裝孔部位的承重結構更強;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三縱向承重梁設置于第一設備安裝孔和第二設備安裝孔圓心距的中點上,設備安裝孔圓心到第三縱向承重梁的垂線距離與設備安裝孔圓心到第一橫向承重梁的垂線距離的比例為1:3~5,在此結構下,鋼板的形變量可進一步下降,達到5%以下。
進一步的,所述的承重柱頂端設置于橫向承重梁和縱向承重梁之間的交界處;
更進一步的,所述的承重柱上還設置有若干斜加強梁,所述的斜加強梁自承重柱上緣向最近的橫向承重梁和/或縱向承重梁末端延伸并相互連接;
再進一步的,所述的承重柱上還設置有若干平加強梁,所述的平加強梁平行設置于各橫向承重梁和/或縱向承重梁下方,兩端分別與承重柱相固定;
再進一步的,當所述的平加強梁的兩端分別與承重柱-斜加強梁的接合位點相固定時,平臺整體形成的支撐結構承重能力更高。
將設備安裝孔的面積控制在不超過矩形圍合區(qū)的三分之二的情況下,可最有效地兼顧承重效果和安全性。
進一步的,所述的承重鋼板與地面高度為2.5~4米,短邊緣與長邊緣的長度比為1:1.5~2.5,面積為15~30平方米,適合于大多數(shù)生產(chǎn)車間的安裝使用。
為便于操作者更快捷的登上承重平臺,安裝于承重鋼板的一側的樓梯自地面通向承重鋼板的上平面,樓梯的上端面具有與承重鋼板相接合的踏臺區(qū),承重鋼板外周設置有圍欄,可保護登上承重平臺操作者的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
1.設置較為接近的兩個以上的重物設置于純鋼架構平臺的設備安裝孔上,在無承重梁,重物設置于純鋼架平臺承重鋼板的中央部位情況下,位于各重物之間的承重鋼板為結構薄弱區(qū),且承重鋼板的承重部位容易發(fā)生形變;本實用新型采用橫向、縱向承重梁作為支撐承重鋼板,防止鋼板形變的支撐結構,并圍合形成第一、第二矩形圍合區(qū),設備安裝孔的圓心均不位于矩形圍合區(qū)的對角線上,且與矩形圍合區(qū)的兩對角線的垂線距離不相等,可減少安裝于設備安裝孔內的重物矩形圍合區(qū)的承重鋼板出現(xiàn)形變概率;另將第一、第二設備安裝孔之間圓心連線與承重鋼板的長邊緣平行且不與承重鋼板的幾何中心重合,第一橫向承重梁設置于承重鋼板的一長邊緣上的設置方式,可減小重物設備對承重鋼板整體的形變,通過該設計,可使承重鋼板的形變率小于8%。
2.承重柱頂端設置于橫向承重梁和縱向承重梁之間的交界處,在保證對承重鋼板及重物支撐效果的同時,對橫向承重梁、縱向承重梁的結構有一定的支撐作用,另通過斜加強梁,承重柱-橫向/縱向承重梁-斜加強梁之間形成三角結構,對承重柱-橫向/縱向承重梁的相對結構具有更強的穩(wěn)固作用;在通過平加強梁限制橫向/縱向承重梁的相對偏移,對平臺整體結構強度具有進一步的提升。
3.在采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當承重鋼板與地面高度為2.5~4米,短邊緣與長邊緣的長度比為1:1.5~2.5,面積為15~30平方米,可適合于大多數(shù)生產(chǎn)車間的安裝使用,適合于兩個總重量為10-20噸的設備的設置安放。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載攪拌罐的正視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隱去圍欄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示意圖。
其中,1-承重鋼板,2-設備安裝孔,21-第一設備安裝孔,22-第二設備安裝孔,31-橫向承重梁,311-第一橫向承重梁,312第二橫向承重梁,32-縱向承重梁,321-第一縱向承重梁,322-第二縱向承重梁,323-第三縱向承重梁,4-承重柱,5-斜加強梁,6-平加強梁,7-樓梯,71-踏臺區(qū),8-矩形圍合區(qū),81-第一矩形圍合區(qū),82-第二矩形圍合區(qū)。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容易被理解,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
一種鋼架構承重平臺,包括水平設置的,與地面高度為2.5~4米的承重鋼板1,支撐承重鋼板1的承重柱4,橫向承重梁31、縱向承重梁32,其承重鋼板1呈矩形,短邊緣與長邊緣的長度比為1:1.785,面積為20平方米,厚度為3~8厘米;
承重鋼板1上設置有圓形的第一設備安裝孔21、第二設備安裝孔22,第一設備安裝孔21、第二設備安裝孔22之間圓心連線與承重鋼板1的長邊緣平行且不與承重鋼板1的幾何中心重合;第一橫向承重梁311、第二橫向承重梁312、第一縱向承重梁321、第二縱向承重梁322、第三縱向承重梁323設置于承重鋼板1的底部并形成分別圍合兩設備安裝孔2的第一矩形圍合區(qū)81、第二矩形圍合區(qū)82,設備安裝孔2的面積控制在不超過矩形圍合區(qū)8的三分之二,設備安裝孔2的圓心均不位于矩形圍合區(qū)8的對角線上,且與矩形圍合區(qū)8的兩對角線的垂線距離不相等;
第一橫向承重梁311設置于承重鋼板1的一長邊緣上,第二橫向承重梁312和第一縱向承重梁321、第二縱向承重梁322、第三縱向承重梁323均設置于承重鋼板1底面內部,第一設備安裝孔21圓心和第一橫向承重梁311的垂線與第一縱向承重梁321的垂線相等;第二設備安裝孔22圓心和第二橫向承重梁312的垂線與第二縱向承重梁322的垂線相等;第三縱向承重梁323設置于第一設備安裝孔21和第二設備安裝孔22圓心距的中點上,設備安裝孔2圓心到第三縱向承重梁323的垂線距離與設備安裝孔2圓心到第一橫向承重梁311的垂線距離的比例為1:3~5。
所述的承重柱4頂端設置于橫向承重梁31和縱向承重梁32之間的交界處,承重柱4上還設置有斜加強梁5,平加強梁6,斜加強梁5自承重柱4上緣向最近的橫向承重梁31和縱向承重梁32末端延伸并相互連接;平加強梁6平行設置于各橫向承重梁31和縱向承重梁32下方,兩端分別與承重柱4-斜加強梁5的接合位點相固定;
為便于操作者更快捷的登上承重平臺,安裝于承重鋼板1的一側的樓梯7自地面通向承重鋼板1的上平面,樓梯7的上端面具有與承重鋼板1相接合的踏臺區(qū)71,承重鋼板1外周設置有圍欄9,可保護登上承重平臺操作者的安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