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工程機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 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包括固定轉塔和支腿裝置的工程機械。
背景技術:
許多工程機械需要采用轉塔裝置實現(xiàn)工作時臂架的轉動,以保證工程機械工作中臂架的工作靈活性;并在轉塔上設置可以在水平面內轉動的支腿裝置,用以實現(xiàn)對工程機械的支撐。轉塔裝置通常包括固定轉塔、轉臺和回轉機構等幾大部分;固定轉塔作為轉塔裝置的主體,是承載轉臺和支腿的基體;轉臺通過回轉機構可以相對于固定轉塔轉動,從而起到帶動臂架轉動的作用。支腿裝置通常鉸接于固定轉塔,其通過支腿的展開和收縮來實現(xiàn)工程機械的支撐和轉場。請參考圖I和圖2,圖I為現(xiàn)有技術中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下面簡要介紹這種工程機械在工作中存在的缺陷?,F(xiàn)有技術中,如圖I所示,該固定轉塔是用鋼板焊接而成的結構相對規(guī)整的箱型結構,其固定連接于工程機械的底盤上,轉臺通過回轉支承安裝于固定轉塔上,在固定轉塔上設置有擺動支腿安裝座I"和伸縮支腿安裝座2",分別用于安裝擺動支腿和伸縮支腿。如圖2所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支腿包括兩個前支腿裝置I'和兩個后支腿裝置2',前支腿裝置Γ包括支撐臂11'、標準臂12'、支腿連接臂13'和固定于機體3'上的支腿框架14',支撐臂11'與標準臂12'通過鉸鏈連接,標準臂12'與支腿連接臂13'通過鉸鏈鉸接,支腿連接臂13'通過伸縮油缸與混凝土泵車的回轉底座連接,通過伸縮油缸帶動支腿連接臂13'在支腿框架14'內伸縮移動,進而帶動標準臂12'和支撐臂1Γ在支腿框架14'內伸縮移動,兩個支腿框架14'與混凝土泵車的回轉底座連接,兩個支腿框架14'平行布置在混凝土泵車的底座兩側,且兩個支腿框架14'位于同一平面內。當工程機械完成運輸轉場、到達工作地點后,通過各個臂節(jié)在支腿框架14'內的往復移動,加上支撐臂IP與標準臂12'、標準臂12'與支腿連接臂13'的水平轉動實現(xiàn)支腿的伸長或縮短、以及角度的確定,再通過連接于支撐臂IP底端豎直設置的支撐腿來實現(xiàn)對混凝土泵車的支撐,保證混凝土泵車的工作穩(wěn)定性。然而,上述箱型結構的固定轉塔的體積大、質量大、使用原材料較多,其結構較笨重,并且泵車在工作過程中砼活塞運動對固定轉塔的沖擊較大,箱型結構的固定轉塔易震動,且產生的噪聲較大,且散熱性能不佳。此外,上述支腿裝置的支撐臂11'、標準臂12'和支腿連接臂13'套裝于支腿框架14'的內部,且通過設于支腿框架14'內部的伸縮油缸來實現(xiàn)伸縮移動,這種結構非常復雜,制造、加工、裝配和拆卸均不方便,因此導致混凝土泵車的工作效率較低。有鑒于此,亟待針對上述技術問題,對現(xiàn)有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和支腿裝置的結構進行優(yōu)化設計,使固定轉塔和支腿裝置均結構簡單、加工制造方便,且固定轉塔還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抗震性好的優(yōu)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工程機械,使其固定轉塔和支腿裝置結構簡單、加工制造方便,且固定轉塔還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抗震性好的優(yōu)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底盤和設于所述底盤上的固定轉塔,所述固定轉塔連接有支腿裝置,所述支腿裝置包括水平支腿和連接于所述水平支腿末端的第一支撐腿;所述固定轉塔包括轉臺架,所述轉臺架與所述工程機械的轉臺連接,還包括固定于所述轉臺架下方的支腿架,所述支腿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臂,各所述連接臂的外端分別與所述水平支腿鉸接;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連接臂相交,或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連接臂的延長線相交。所述水平支腿包括至少兩個依次鉸接的臂節(jié),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設有驅動該相鄰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二驅動部件;各個臂節(jié)中,其根端臂節(jié)與所述連接臂鉸接,并在二者之間設有驅動該根端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一驅動部件,且所述第一支撐腿連接于各個臂節(jié)中末端臂節(jié)的末端。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臂的數(shù)目為四個,四個所述連接臂相交成X型支腿架;兩個相對布置的所述連接臂為一體成型的第一整體臂,另外兩個相對布置的所述連接臂為一體成型的第二整體臂。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整體臂由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一上蓋板和第一下蓋板圍成,且所述第一整體臂設有第一槽口 ;所述第二整體臂由第三立板、第四立板、第二上蓋板和第二下蓋板圍成,且所述第二整體臂設有第二槽口 ;在所述X型支腿架的交叉位置,所述第一槽口與所述第二槽口配合卡接。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上蓋板和所述第二上蓋板為一體成型的X型上蓋板,所述第一下蓋板和所述第二下蓋板為一體成型的X型下蓋板。優(yōu)選地,所述X型上蓋板的交叉連接處設有第二通孔,所述X型下蓋板的交叉連接處設有第三通孔。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整體臂和所述第二整體臂的兩端均設有支腿安裝座;所述支腿安裝座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整體臂和所述第二整體臂兩端的上、下兩側的向外伸出的橫板,所述橫板上設有用于鉸接所述支腿的第一通孔。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臂的數(shù)目為四個,其中兩個所述連接臂相交于第一連接點,另外兩個所述連接臂相交于第二連接點;還包括中間臂,所述中間臂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點、第二連接點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臂的數(shù)目為四個,任意一個所述連接臂的端部連接于其第一相鄰連接臂的中部,其第二相鄰連接臂的端部連接于該連接臂的中部,以使四個連接臂圍成四邊形。優(yōu)選地,所述支腿架的下方還連接有支撐臂,所述支撐臂的底端與所述底盤固定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轉臺架與四個所述連接臂固定連接。、[0021]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驅動部件包括第二擺動油缸以及連桿機構,以便可驅動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0022]優(yōu)選地,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中的第一相鄰臂節(jié)和第二相鄰臂節(jié)通過銷軸鉸接,第一相鄰臂節(jié)靠近所述固定轉塔;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二擺動油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桿與所述第二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第二連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末端鉸接。優(yōu)選地,所述水平支腿包括兩個臂節(jié),分別為所述根端臂節(jié)和所述末端臂節(jié),且兩者通過銷軸鉸接;所述根端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于連接臂靠近車頭的一側,在所述水平支腿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根端臂節(jié)的末端位于靠近車尾的一側,且所述末端臂節(jié)鉸接于所述根端臂節(jié)的外側。優(yōu)選地,所述水平支腿的各個臂節(jié)中至少存在一節(jié)伸縮臂節(jié),所述伸縮臂節(jié)包括外套筒,設于所述外套筒內部的內套筒以及可驅動所述內套筒在所述外套筒的內部移動的第三驅動部件。優(yōu)選地,所述支腿裝置的數(shù)目為兩個,兩個所述支腿裝置對稱設于所述固定轉塔的前側;所述工程機械還包括兩個后支腿裝置,所述后支腿裝置包括直桿型支腿和設于所述直桿型支腿末端的第二支撐腿,兩個直桿型支腿對稱鉸接在所述固定轉塔上的后側;在所述固定轉塔的同側,所述支腿裝置、所述后支腿裝置在所述固定轉塔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個所述支腿裝置在所述固定轉塔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工程機械,其固定轉塔包括固定于轉臺架下方的支腿架,支腿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臂,各連接臂的外端分別與工程機械的支腿鉸接;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相交,或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的延長線相交;水平支腿包括至少兩個依次鉸接的臂節(jié),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設有驅動該相鄰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二驅動部件;各個臂節(jié)中,其根端臂節(jié)與連接臂鉸接,并在二者之間設有驅動該根端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一驅動部件,且第一支撐腿連接于各個臂節(jié)中末端臂節(jié)的末端。采用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工作過程中,將轉臺與轉臺架回轉連接,將支腿與上述連接臂鉸接,即可實現(xiàn)臂架的回轉和對整機的支撐作用,相比較現(xiàn)有技術中箱型結構的固定轉塔,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結構大大簡化,使得固定轉塔的耗材減少,散熱性能增強。此夕卜,在工作時,轉臺上的載荷通過轉臺架直接傳遞到固定轉塔,并通過連接臂傳遞到支腿,力傳導路徑較短,產生的震動較??;與此同時,砼活塞運動產生的沖擊帶來的震動也相對較小,增強了固定轉塔的抗震性。由此可見,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同樣能夠起到連接工程機械的轉臺、支腿的作用,并且具有結構簡單緊湊,抗震性強、散熱性較好的特點。在具體的方案中,上述第一驅動部件可以為設于固定轉塔與根端臂節(jié)之間的第一擺動油缸,第二驅動部件可以為設于根端臂節(jié)與末端臂節(jié)之間的第二擺動油缸和連桿機構,以便可驅動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采用這種鉸接折疊式支腿裝置,以僅包括根端臂節(jié)和末端臂節(jié)的水平支腿為例,當工程機械轉場完畢、到達工作地點后,需要展開該支腿裝置以支撐工程機械時,支腿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此時,只需驅動上述第一擺動油缸使其活塞桿向外伸出,從而帶動根端臂節(jié)相對于固定轉塔展開,驅動第二擺動油缸使其活塞桿向外伸出,從而帶動末端臂節(jié)相對于根端臂節(jié)展開,即可以將支腿裝置伸展至半伸展狀態(tài);第一擺動油缸和第二擺動油缸繼續(xù)向前伸出,當伸至極限位置時,支腿裝置由于第二擺動油缸和連桿機構的共同作用,達到展開狀態(tài),即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由此可見,上述支腿展開方式靈活,可以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選擇不同的組合運動,便于在施工場地內找到合適的支撐點,支腿的各節(jié)臂可以同時運動,支腿展開和收回耗時短;可以根據(jù)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工況需求選擇支腿展開的幅度,從而調整支腿的支撐面積;當工程機械在工作狀態(tài)下重心圓所占面積較大時,例如超長臂架混凝土泵車,需要增大支腿的展開幅度從而獲得較大的支撐面積,使得工程機械的工程穩(wěn)定性更強以避免發(fā)生側翻;當然,對于在工作狀態(tài)下重心圓所占面積較小的工程機械而言,只需控制支腿處在半展開狀態(tài)即可滿足工作穩(wěn)定性要求,以滿足狹小空間中的混凝土施工。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裝置,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施工環(huán)境的要求進行單側支撐。
圖I為現(xiàn)有技術中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固定轉塔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支腿架的第一整體臂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中支腿架的第二整體臂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4中X型上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4中X型下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4中的支撐臂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簡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的又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簡圖;圖12為圖3中的支腿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中的支腿裝置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俯視圖;圖14為圖12中的支腿裝置處于半伸展狀態(tài)時的俯視圖;圖15為圖12中的支腿裝置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的俯視圖;圖16為圖3的工程機械的支撐機構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7為圖16的主視圖;圖18為圖3中工程機械的支撐機構處于運輸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9為圖18的主視圖;圖20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其中,[0055]圖I中的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之間的對應關系為擺動支腿安裝座I";伸縮支腿安裝座2";圖2中的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之間的對應關系為前支腿裝置I';支撐臂11';標準臂12';連接臂13';支腿框架14';后支腿裝置2';機體3';圖3至圖20中的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之間的對應關系為支腿裝置I ;水平支腿11 ;第一支撐腿12 ;驅動部件13 ;根端臂節(jié)111 ;末端臂節(jié)112 ;豎直銷軸113 ;第一擺動油缸131 ;第二擺動油缸132 ;第一連桿133 ;第二連桿134 ;內套筒1121 ;外套筒1122 ;后支腿裝置2 ;直桿型支腿21 ;第二支撐腿22 ;轉臺3;底盤4;固定轉塔5 ;轉臺架51 ;連接臂52 ;支撐臂53 ;安裝架511 ;第一立板521 ;第二立板522 ;第三立板529 ;第四立板520 ;第一槽口 5211 ;第二槽口 5201 ;加強板523 ;橫板524 ;筋板525 ;X型上蓋板526 ;X型下蓋板527 ;中間臂528 ;第一通孔5241 ;第二通孔5261 ’第三通孔5271。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為提供一種工程機械,其固定轉塔和支腿裝置均結構簡單、力口工制造方便,并且固定轉塔還具有體積小、質量輕,抗震性和擴散性好的特點。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3、圖4和圖12,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固定轉塔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3中的支腿裝置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工程機械,包括底盤4和設于底盤4上的固定轉塔5。固定轉塔5連接有支腿裝置1,固定轉塔5包括轉臺架51,轉臺架51與工程機械的轉臺連接,還包括固定于轉臺架51下方的支腿架,支腿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臂52,各連接臂52的外端分別與工程機械的支腿鉸接;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52相交,或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52的延長線相交。該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包括水平支腿11和連接于水平支腿11末端的第一支撐腿12,水平支腿11用于設定支撐面積,第一支撐腿12用于將水平支腿11支撐于地面;水平支腿11至少包括兩個臂節(jié),各個臂節(jié)依次鉸接,且根端臂節(jié)111與支腿架鉸接,且第一支撐腿12連接于各個臂節(jié)中末端臂節(jié)112的末端。該支腿裝置還包括驅動部件13,該驅動部件13包括設于支腿架和根端臂節(jié)111之間的用于驅動根端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一驅動部件,還包括設于任意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用于驅動該相鄰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二驅動部件。采用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工作過程中,將工程機械的轉臺3與轉臺架51回轉連接,將水平支腿11與上述支腿架鉸接,即可實現(xiàn)臂架的回轉和對整機的支撐作用,相比較現(xiàn)有技術中箱型結構的固定轉塔,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結構大大簡化,使得固定轉塔的耗材減少,散熱性能增強。此外,在工作時,工程機械的轉臺3上的載荷通過轉臺架51直接傳遞到固定轉塔5,并通過支腿架傳遞到支腿,力傳導路徑較短,產生的震動較??;與此同時,砼活塞運動產生的沖擊帶來的震動也相對較小,增強了固定轉塔的抗震性。由此可見,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同樣能夠起到連接工程機械的轉臺、支腿的作用,并且具有結構簡單緊湊,抗震 性強、散熱性較好的特點。在具體的方案中,上述水平支腿11的第一驅動部件可以為設于固定轉塔5與根端臂節(jié)111之間的第一擺動油缸131,第二驅動部件可以為設于相鄰兩臂節(jié)之間的第二擺動油缸132和連桿機構,以便可驅動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采用這種鉸接折疊式支腿裝置,以僅包括根端臂節(jié)111和末端臂節(jié)112的水平支腿為例,當工程機械轉場完畢、到達工作地點后,需要展開該支腿裝置以支撐工程機械時,支腿裝置處于如圖13所示的折疊狀態(tài),此時,只需驅動上述第一擺動油缸131使其活塞桿向外伸出,從而帶動根端臂節(jié)111相對于固定轉塔5展開,驅動第二擺動油缸132使其活塞桿向外伸出,從而帶動末端臂節(jié)112相對于根端臂節(jié)111展開,即可以將支腿裝置伸展至如圖14所示的半伸展狀態(tài);第一擺動油缸131和第二擺動油缸132繼續(xù)向前伸出,當伸至極限位置時,支腿裝置由于第二擺動油缸132和連桿機構的共同作用,達到如圖15所示的展開狀態(tài),即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由此可見,可以根據(jù)實際應用場景下的工況需求選擇支腿展開的幅度,從而調整支腿的支撐面積;當工程機械在工作狀態(tài)下重心圓所占面積較大時,例如超長臂架混凝土泵車,需要增大支腿的展開幅度從而獲得較大的支撐面積,使得工程機械的工程穩(wěn)定性更強以避免發(fā)生側翻;當然,對于在工作狀態(tài)下重心圓所占面積較小的工程機械而言,只需控制支腿處在半展開狀態(tài)即可滿足工作穩(wěn)定性要求,以滿足狹小空間中的混凝土施工。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腿裝置,還可以根據(jù)具體施工環(huán)境的要求進行單側支撐。當水平支腿展開到預定的位置時,此時驅動第一支撐腿12使其向下支撐于地面上,實現(xiàn)對工程機械的支撐。當工程機械完成作業(yè)即將運輸時,將支腿裝置進行反向操作,即可使其從展開狀態(tài)變?yōu)檎郫B狀態(tài)。此外,這種結構的支腿裝置展開方式靈活,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選擇不同的組合運動,可以任意調整每相鄰兩個臂節(jié)之間的展開角度,便于在施工場地找到合適的支撐點;并且支腿的各個臂節(jié)可以同時擺動,這大大節(jié)約了水平支腿展開或收縮的運動時間,提高了工程機械的工作效率。由上述工作過程可以看出,這種結構的支腿裝置只需操作第一驅動部件和第二驅動部件即可將平行鉸接的水平支腿11靈活的展開,并且在展開過程中操作人員可以根據(jù)工況選擇合適的角度、長度和支撐面積,相比現(xiàn)有技術中支腿架、伸縮油缸套裝于框架中的結構,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支腿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拆裝方便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并未具體限定支腿架的具體結構形式,也并未限定固定轉塔5與混凝土泵車底盤的連接方式,事實上,凡是采用連接臂52連接支腿,起到簡化結構,增強抗震性和散熱性的固定轉塔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此外,上述支腿裝置I可以僅包括根端臂節(jié)111和末端臂節(jié)112這兩個臂節(jié),還可以包括多個臂節(jié),所有臂節(jié)均平行鉸接,這樣可以根據(jù)實際工作地形情況以及混凝土泵送高度等因素適當增大水平支腿11的長度,從而選擇合適的支撐面積,將混凝土泵車支撐在最穩(wěn)定的工作狀態(tài),提高混凝土泵車的工作穩(wěn)定性。這里所說的“支撐面積”指的是由多個支腿裝置I的第一支撐腿12底端圍成的面積,即工程機械支撐機構對地面的把持面積,并不是由各個支腿裝置I的第一支撐腿12實際接觸的地面面積。此外,本文中所出現(xiàn)的“根端”指的是靠近固定轉塔5的一端,“根端臂節(jié)”指的是水平支腿11中最靠近固定轉塔5的臂節(jié);“末端”指的是固定轉塔5的一端,“末端臂節(jié)”指的是水平支腿11中最遠離固定轉5塔的臂節(jié);應當理解,這些名詞的定義是以附圖為基準而確定的,它們的出現(xiàn)不應當影響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固定轉塔5的支腿架的具體結構形式。請參考圖5和圖6,圖5為圖4中支腿架的第一整體臂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4中支腿架的第二整體臂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5和圖6所示,上述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四個連接臂52相交成X型結構;X型支腿架中,兩個相對布置的連接臂52為一體成型的第一整體臂,另外兩個相對布置的連接臂52為一體成型的第二整體臂。具體的方案中,第一整體臂由第一立板521、第二立板522、第一上蓋板和第一下蓋板圍成,且第一整體臂設有第一槽口 5211 ;第二整體臂由第三立板529、第四立板520、第二上蓋板和第二下蓋板圍成,且第二整體臂設有第二槽口 5201 ;在X型支腿架的交叉位置,第一槽口 5211與第二槽口 5201配合卡接。采用這種結構形式,由兩個立板和兩個蓋板圍成的整體臂既能保證與支腿鉸接的強度,同時還具有結構簡單,且質量較輕、加工制造過程方便的特點。此外,通過第一槽口 5211和第二槽口 5201配合卡接的結構能夠保證第一整體臂和第二整體臂的相對位置的固定性,使四個連接臂52處于同一水平面上,提高X型支腿架的工作穩(wěn)定性。將相對設置的兩個連接臂52設置為一體式結構使得固定轉塔的結構緊湊,強度較大,并且在工作中固定轉塔整體受力更加流暢,力傳導路徑進一步縮短,從而更進一步增強了固定轉塔的抗震性和結構的可靠性。當然,上述第一整體臂和第二整體臂并不僅限于上述具體結構形式,還可以為其他結構的整體臂。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支腿架的具體結構形式。請參考圖7和圖8,圖7為圖4中X型上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4中X型下蓋板的結構示意圖。更進一步的方案中,上述第一上蓋板和第二上蓋板可以為一體成型的X型上蓋板526,第一下蓋板和第二下蓋板可以為一體成型的X型下蓋板527。具體的方案中,可以先將第一立板521和第二立板5252圍成第一桶狀結構,將第三立板529和第四立板520圍成第二桶狀結構;在第一立板521和第二立板5252的對應位置處設置開口向上的第一槽口5211,在第三立板529和第四立板520的對應位置處設置開口向下的第二槽口 5201 ;然后將第一桶狀結構和第二桶狀結構在第一槽口 5211、第二槽口 5201位置處配合卡接,形成X型桶狀結構;最后在X型桶狀結構的上、下兩側對應安裝X型上蓋板526、X型下蓋板527,最終形成上述X型支腿架。這樣,X型上蓋板526和X型下蓋板527分別覆蓋支腿架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這使得連接臂52的強度進一步增大,其結構更加緊湊合理,在工作中能夠提供更大的支撐力,進一步增強其強度和抗震性。進一步的方案中,上述X型的上蓋板526和下蓋板527的交叉處還可以分別設置第二通孔5261和第三通孔5271。當安裝于轉臺架51中的回轉裝置為液壓控制時,可以將回轉裝置的輸送管路等設置在轉臺架51下方的第二通孔5261和第三通孔5271形成的通道中。這種布置方式使得固定轉塔包含更多的容納空間,具有結構布局合理的優(yōu)點。[0086]特別說明的是,本文中出現(xiàn)的“X型”是從宏觀上描述四個連接臂52相交而成的支腿架的形狀,并非特指幾何意義上的兩兩對角相等的X型,而是包括四個夾角均相等、兩兩對角相等或四個夾角均不相等的泛指的“X型”。因此,上述四個連接臂52相交而成的X型支腿架中,可以將相對的兩個連接臂52呈直線設置,也可以將上述相對的兩個連接臂52呈折線設置;在上述相對兩個連接臂52為一體成型的整體臂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可以將一個整體臂設置為直線形狀,也可以將一個整體臂設置為折線形狀,用戶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實際工作環(huán)境自行選擇X型支腿架的具體形式。此外,上述轉臺架51的前端還可以焊接有用于連接工程機械的減速器的安裝架511,這樣可以將減速器直接安裝于轉臺架51的前端,方便了減速器的安裝。在更進一步的方案中,上述第一立板521和第二立板522之間還可以固定有多個筋板525,第三立板529和第四立板520之間也可以固定有多個筋板525。采用筋板525能夠進一步增加連接臂52的強度,保證其工作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第一整體臂和第二整體臂的兩端均設有支腿安裝座,支腿鉸接在支腿安裝座上。具體地,支腿安裝座包括設于第一整體臂和第二整體臂兩端的上、下兩側的向外伸出的橫板524,橫板524上設有用于鉸接支腿的銷軸的第一通孔5241。采用這種結構,當需要在固定轉塔上安裝支腿時,只需將支腿的端部放置于上、下兩側的橫板524之間,然后向上述第一通孔5241中插裝貫穿支腿的豎直銷軸,再配以配套的限制銷軸上下移動的限位部件,即可方便地實現(xiàn)支腿與固定轉塔的安裝,拆卸過程相反即可。由此可見,采用這種結構簡單的支腿安裝座,能夠方便地實現(xiàn)支腿的安裝和拆卸,以較為簡單的方式實現(xiàn)固定轉塔與支腿的鉸接。當然,上述支腿安裝座并不僅限于這種結構形式,還可以為其他結構。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支腿架的具體結構形式。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X型支腿架并不僅限于包括四個連接臂52且相對二者一體成型的結構形式,還可以將四個連接臂均為獨立結構的支腿架。用戶可以根據(jù)需要自行選擇。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固定轉塔還可以僅包括兩個連接臂52,即固定轉塔的一部分仍采用現(xiàn)有技術的箱形結構,并在其上連接有兩個連接臂52,具體的,兩個連接臂52可以設于固定轉塔的前側、后側、左側或右側。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簡化了固定轉塔的結構,這些結構的支腿架同樣能夠實現(xiàn)減小力傳導路徑,減小振動、增強散熱性的功能。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支腿架還可以僅包括兩個上述連接臂52,兩個連接臂52設于固定轉塔的前側、后側、左側或右側均可。這些結構的支腿架同樣能夠實現(xiàn)減小力傳導路徑,減小振動、增強散熱性的功能。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10所示,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固定轉塔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簡圖;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其中兩個連接臂52相交于第一連接點,另外兩個連接臂52相交于第二連接點;還包括中間臂528,中間臂528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點、第二連接點連接。采用中間臂528連接各個連接臂52的結構既能保證各個連接臂52連接的穩(wěn)定性,又能適當加長固定轉塔沿中間臂528的長度方向的長度,適用于不同參數(shù)要求的工程機械,使得在工程機械達到相同的支撐面積時能夠適當減短各個支腿的長度,起到節(jié)省生產成本的效果。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11所示,圖1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固定轉塔的又一種更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簡圖;上述支腿架的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任意一個連接臂52的端部連接于其第一相鄰連接臂的中部,其第二相鄰連接臂的端部連接于該連接臂的中部,在四個連接臂52圍成四邊形。采用這種結構,每個連接臂52與其相鄰連接臂在多處連接,能夠進一步保證支腿架的強度和工作穩(wěn)定性。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連接臂的中部”并非特指連接臂的中間部位,而是泛指除去連接臂的兩端點以外的任意位置。請參考圖9,圖9為圖4中的支撐臂的結構示意圖。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9所示,上述支腿架下方連接有支撐臂53 ;支撐臂的下端支撐于底盤4。采用這種結構形式,即采用四個支撐臂53將固定轉塔5的支腿架支撐起一定高度,這使得四個支腿架中間形成中空結構,這大大增強了固定轉塔5的通風散熱性,并且四個支腿架形成的這個空間可以用來放置油箱等其他體積較小的部件。由此可見,這種結構的固定轉塔5具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且能增強自身的通風散熱性能。當然,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也并未限定支撐臂53支撐于混凝土泵車底盤的具體支 撐方式,其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還可以采用螺栓等固定連接于底盤上。上述固定轉塔5并不僅限于上述結構形式,例如還可以將固定轉塔5的支腿架的下端面直接焊接在底盤4上,這樣使得固定轉塔5的豎直高度較低,進一步降低混凝土泵車的工作重心,具有較好的工作穩(wěn)定性。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在包括四個連接臂52的支腿架中,上述轉臺架I可以與四個連接臂52均固定連接。這樣,轉臺架51在多處與支腿架連接,能夠進一步增強固定轉塔的強度,保證其工作穩(wěn)定性。具體的方案中,上述轉臺架51和支腿架可以固定連接。例如,二者可以焊接于一體??偨Y而言,上述固定轉塔5中,所有部件均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與其相鄰部件固定連接,焊接于一體的固定轉塔5具有結構簡單,加工制造方便的優(yōu)點,保證固定轉塔5強度較大,并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螺栓螺母等各種連接組件。當然,上述固定轉塔5中,也可以采用相鄰部件通過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這種固定連接方式具有拆卸方便的特點。進一步的方案中,上述支腿架中,每相鄰兩個連接臂52之間可以固定有加強板523。與筋板525的作用類似,加強板523能夠進一步增強支腿架的強度,保證轉臺轉動過程中固定轉塔的工作穩(wěn)定性。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連桿機構的具體連接方式。更具體地,如圖12所示,這里定義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中的兩個臂節(jié)分為為第一相鄰臂節(jié)和第二相鄰臂節(jié),二者通過銷軸113鉸接,第一相鄰臂節(jié)靠近工程機械的固定轉塔5 ;上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133和第二連桿134 ;第二擺動油缸132的一端與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其另一端通過第二連桿134與第二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第一連桿133的一端鉸接于第二連桿134,另一端與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末端鉸接。采用這種液壓缸和連桿機構組合的連接方式,擺動油缸在驅動末端臂節(jié)112相對于根端臂節(jié)111折疊或展開的同時,連桿機構還起到了支撐根端臂節(jié)111末端的作用,并且使得末端臂節(jié)112相對于根端臂節(jié)111的運動更加靈活,增強了支腿裝置的工作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當然,上述連桿機構并不僅限于上述連接方式,還可以將第一連桿133、第二連桿134和第二擺動油缸132這三者鉸接于同一個鉸接軸上。凡是通過第二擺動油缸132和連桿機構實現(xiàn)相鄰兩個臂節(jié)呈180°展開的支腿裝置均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特別說明的是,上述支腿裝置的驅動機構也不僅限于擺動油缸,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驅動部件和/或第二驅動部件還可以為液壓馬達驅動的齒輪傳動機構。例如,將液壓馬達連接于固定轉塔5上,在液壓馬達的輸出軸上連接主動齒輪,主動齒輪嚙合有從動齒輪,該從動齒輪與根端臂節(jié)111連接,則液壓馬達的輸出轉速經齒輪機構的動力傳遞后,能夠帶動根端臂節(jié)111相對于固定轉塔5展開或折疊。當然,上述驅動部件13還可以為其他結構,例如可以用液壓馬達驅動的鏈傳動機構來實現(xiàn)各個臂節(jié)的展開或折疊,凡是能夠驅動水平支腿11相對于固定轉塔5折疊或展開的驅動部件13均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支腿裝置的水平支腿11的具體折疊方式。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如圖18所示,圖18為圖3中工程機械的支撐機構的運輸狀態(tài)的俯視圖;上述根端臂節(jié)111的根端鉸接于支腿架的前側,且水平支腿11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根端臂節(jié)111的末端設于靠近車尾的一側,且末端臂節(jié)112鉸接于根端臂節(jié)111的外側。采用這種折疊方式,當工程機械需要支腿裝置展開時,如圖13、圖14和圖15,并以圖18中的左下側水平支腿為例,驅動第一擺動油缸131使其長度伸長,根端臂節(jié)111相對于固定轉塔5順時針轉動展開;與此同時可以驅動第二擺動油缸132使其長度伸長,末端臂節(jié)112相對于根端臂節(jié)111逆時針轉動展開。這樣的轉動方向使得水平之腿11在轉動過程中,末端臂節(jié)112的末端劃過的痕跡近似直線,相比較現(xiàn)有技術中末端臂節(jié)112鉸接于根端臂節(jié)111的內側,水平支腿11展開時末端臂節(jié)112需要劃過較大的圓弧的折疊方式來說,這種折疊方式的水平支腿11具有節(jié)省空間的優(yōu)點,使得工程機械在較小的工作場地仍然能夠自如地展開和合攏,大大增強其工作適應性。此外,將根端臂節(jié)111的根端鉸接于固定轉塔5的前側,且根端臂節(jié)111的末端設于根端的后側,這樣水平支腿11在展開時,根端臂節(jié)111相對于固定轉塔5在工程機械的駕駛室的后側展開,不會與駕駛室發(fā)生干涉,具有空間布局合理的優(yōu)點。當然,上述水平之腿11并不僅限于上述結構的折疊方式,還可以為其他的折疊方式。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出現(xiàn)的方位詞“前”指的是工程機械車尾指向車頭的方向,即圖18從右至左的方向;方位詞“后”則相反,即圖18中從左至右的方向;另外,“順時針”和“逆時針”也是以具體附圖為基礎而設立,它們的出現(xiàn)不應當影響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水平支腿11的具體結構形式。請參考圖20,圖20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的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支腿裝置I的各個臂節(jié)中,至少存在一節(jié)為伸縮臂節(jié)。如圖20所示,該水平支腿11的末端臂節(jié)112為伸縮臂節(jié),其包括外套筒1122和內套筒1121,內套筒1121可伸縮地套裝與外套筒1122的內部,該伸縮臂節(jié)還包括驅動內套筒1121在外套筒1122內部移動的第三驅動部件。這樣,當各個臂節(jié)相對展開后,還可以通過內套筒1121相對于外套筒1122向外伸出,從而實現(xiàn)更大的支撐面積,進一步增強混凝土泵車的工作穩(wěn)定性。當然,上述水平支腿11中還可以將其他的臂節(jié)設置為伸縮臂節(jié)。[0117]更具體的方案中,上述伸縮臂節(jié)可以為末端臂節(jié),當然,還可以為根端臂節(jié)或者鉸接于根端臂節(jié)和末端臂節(jié)之間的任意中間臂節(jié)。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上述工程機械的支腿裝置的具體結構形式。請參考圖16至圖19,圖16為圖3的工程機械的支撐機構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7為圖16的主視圖;圖18為圖3中工程機械的支撐機構處于運輸狀態(tài)的俯視圖;圖19為圖18的主視圖。進一步地,上述混凝土泵車采用上述支腿裝置I的數(shù)目可以為兩個,兩個支腿裝置I對稱設于固定轉塔5的前側。除此之外,上述工程機械還可以包括兩個后支腿裝置2,后支腿裝置2包括直桿型支腿21和設于直桿型支腿21末端的第二支撐腿22,兩個直桿型支腿21對稱鉸接在固定轉塔5上的后側;在固定轉塔5的同側,支腿裝置I、后支腿裝置2在固定轉塔5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個支腿裝置I在固定轉塔5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前側支腿采用鉸接折疊式支腿裝置I、后側支腿采用直桿型支腿21的工程機械,既充分利用了工程機械的長度方向的空間,又保證混凝土泵車的整車寬度不會超出底盤的寬度,具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且制造加工成本較低。當然,上述支腿裝置I并不僅限安裝于混凝土泵車的前側,還可以將混凝土泵車的四個支腿均采用上述鉸接折疊式支腿裝置。此外,采用這種將支腿裝置I與其同側的后支腿裝置2之間的距離設置較大的支腿結構,當混凝土泵車在其左右兩側傾斜度較大等其他特殊地形環(huán)境中作業(yè)時,可以將其單側的前支腿裝置I、后支腿裝置2展開,而另一側的前支腿裝置、后直桿型支腿21仍保持折疊狀態(tài)設于固定轉塔5—側,從而實現(xiàn)單側支撐功能,避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由于同側的前支腿與后支腿距離太近而無法實現(xiàn)單側支撐缺陷,更進一步擴大了混凝土泵車的使用范圍,增強其工作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在另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中,上述兩個水平支腿11和兩個直桿型支腿21均通過豎直銷軸113鉸接于固定轉塔5的四角,且四者的豎直高度相同。采用這種結構,即設于固定轉塔5四角的支腿不會交叉設置,相比較現(xiàn)有技術中許多交叉疊放(例如X型)、兩層設置的支腿裝置I來說,這種支撐機構僅包括單層支腿裝置1,因此可以利用垂直空間增大水平支腿11的臂節(jié)的橫截面高度,從而有效降低支腿支撐時所受的應力,進一步增大混凝土泵車的工作穩(wěn)定性;除此之外,相比較現(xiàn)有的X型等支腿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支腿長度不受混凝土泵車寬度的限制,使得支撐機構的長度能夠適當加長,因此上述結構的工程機械具有結構緊湊、布局合理的優(yōu)點。更具體地,上述工程機械可以具體為混凝土泵車。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僅以混凝土泵車為例具體介紹了包括上述支腿裝置I的工程機械的有益技術效果,事實上,上述支腿裝置I并不僅限用于混凝土泵車,還可以用于起重機等其他工程機械中。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工程機械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 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底盤(4)和設于所述底盤(4)上的固定轉塔(5),所述固定轉塔(5)連接有支腿裝置(I),所述支腿裝置(I)包括水平支腿(11)和連接于所述水平支腿(11)末端的第一支撐腿(12);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轉塔(5)包括轉臺架(51),所述轉臺架(51)與所述工程機械的轉臺(3)連接,還包括固定于所述轉臺架(51)下方的支腿架,所述支腿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臂(52),各所述連接臂(52)的外端分別與所述水平支腿(11)鉸接;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連接臂(52)相交,或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連接臂(52)的延長線相交; 所述水平支腿(11)包括至少兩個依次鉸接的臂節(jié),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設有驅動該相鄰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二驅動部件;各個臂節(jié)中,其根端臂節(jié)(111)與所述連接臂(52)鉸接,并在二者之間設有驅動該根端臂節(jié)(111)展開和折疊的第一驅動部件,且所述第一支撐腿(12)連接于各個臂節(jié)中末端臂節(jié)(112)的末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四個所述連接臂(52)相交成X型支腿架;兩個相對布置的所述連接臂(52)為一體成型的第一整體臂,另外兩個相對布置的所述連接臂(52)為一體成型的第二整體臂。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體臂由第一立板(521)、第二立板(522)、第一上蓋板和第一下蓋板圍成,且所述第一整體臂設有第一槽口(5211); 所述第二整體臂由第三立板(529)、第四立板(520)、第二上蓋板和第二下蓋板圍成,且所述第二整體臂設有第二槽口(5201); 在所述X型支腿架的交叉位置,所述第一槽口(5211)與所述第二槽口(5201)配合卡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蓋板和所述第二上蓋板為一體成型的X型上蓋板(526),所述第一下蓋板和所述第二下蓋板為一體成型的X型下蓋板(527)。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X型上蓋板(526)的交叉連接處設有第二通孔(5261),所述X型下蓋板(527)的交叉連接處設有第三通孔(5271)。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體臂和所述第二整體臂的兩端均設有支腿安裝座;所述支腿安裝座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整體臂和所述第二整體臂兩端的上、下兩側的向外伸出的橫板(524),所述橫板(524)上設有用于鉸接所述支腿的第一通孔(5241)。
7.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其中兩個所述連接臂(52)相交于第一連接點,另外兩個所述連接臂(52)相交于第二連接點;還包括中間臂(528),所述中間臂(528)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點、第二連接點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臂(52)的數(shù)目為四個,任意一個所述連接臂(52)的端部連接于其第一相鄰連接臂的中部,其第二相鄰連接臂的端部連接于該連接臂的中部,以使四個連接臂(52)圍成四邊形。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架的下方還連接有支撐臂(53),所述支撐臂(53)的底端與所述底盤(4)固定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2-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臺架(51)與四個所述連接臂(52)固定連接。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驅動部件包括第二擺動油缸(132)以及連桿機構,以便可驅動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呈180°展開。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中的第一相鄰臂節(jié)和第二相鄰臂節(jié)通過銷軸(113)鉸接,第一相鄰臂節(jié)靠近所述固定轉塔(5);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133)和第二連桿(134);所述第二擺動油缸(13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其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連桿(134)與所述第二相鄰臂節(jié)的根端鉸接,所述第一連桿(133)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第二連桿(134),另一端與所述第一相鄰臂節(jié)的末端鉸接。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腿(11)包括兩個臂節(jié),分別為所述根端臂節(jié)(111)和所述末端臂節(jié)(112),且兩者通過銷軸(113)鉸接;所述根端臂節(jié)(111)的根端鉸接于連接臂(52)靠近車頭的一側,在所述水平支腿(11)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所述根端臂節(jié)(111)的末端位于靠近車尾的一側,且所述末端臂節(jié)(112)鉸接于所述根端臂節(jié)(111)的外側。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支腿(11)的各個臂節(jié)中至少存在一節(jié)伸縮臂節(jié),所述伸縮臂節(jié)包括外套筒(1122),設于所述外套筒(1122)內部的內套筒(1121)以及可驅動所述內套筒(1121)在所述外套筒(1122)的內部移動的第三驅動部件。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工程機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裝置(I)的數(shù)目為兩個,兩個所述支腿裝置(I)對稱設于所述固定轉塔(5)的前側; 所述工程機械還包括兩個后支腿裝置(2),所述后支腿裝置(2)包括直桿型支腿(21)和設于所述直桿型支腿(21)末端的第二支撐腿(22),兩個直桿型支腿(21)對稱鉸接在所述固定轉塔(5)上的后側; 在所述固定轉塔(5)的同側,所述支腿裝置(I)、所述后支腿裝置(2)在所述固定轉塔(5)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個所述支腿裝置(I)在所述固定轉塔(5)上的鉸點之間的距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工程機械,包括底盤和設于底盤上的固定轉塔,固定轉塔連接有支腿裝置,支腿裝置包括水平支腿和連接于水平支腿末端的第一支撐腿;固定轉塔包括轉臺架,轉臺架與工程機械的轉臺連接,還包括固定于轉臺架下方的支腿架,支腿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臂,各連接臂的外端分別與水平支腿鉸接;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相交,或任意相鄰的兩個連接臂的延長線相交;水平支腿包括至少兩個依次鉸接的臂節(jié),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臂節(jié)之間設有驅動該相鄰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二驅動部件;各個臂節(jié)中,其根端臂節(jié)與連接臂鉸接,并在二者之間設有驅動該根端臂節(jié)展開和折疊的第一驅動部件,且第一支撐腿連接于各個臂節(jié)中末端臂節(jié)的末端。
文檔編號E04G21/04GK202370262SQ20112054171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1日
發(fā)明者劉星, 張友林, 陳鼎星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