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彈性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包含兩個彈性編織體、多條緯線條以及至少兩條經(jīng)線紗。其中兩個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間隔。各緯線條平行地穿設于兩個彈性編織體中。各緯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兩個彈性編織體保持間隔。至少兩條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多條緯線條之上,且兩條經(jīng)線紗定位于其中一個彈性編織體與間隔之間。借此,本實用新型的間隔彈性結構,利用間隔中緯線條之間的空隙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致使彈性材料具有充足的透氣效果以及可撓曲性。此外,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緯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
【專利說明】
間隔彈性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彈性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利用間隔產(chǎn)生空隙并具有充足透氣效果的間隔彈性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今一般日常生活當中有相當?shù)奈锲肥且圆碱悶椴馁|(zhì)所編織制造而成,但由于先前的紡織技術較差,故所制造出的布類材質(zhì)不僅較為堅硬、不具備彈性,且觸感不佳,故不適于使用在穿著方面等產(chǎn)品。然而,因現(xiàn)今的生活水準提高,對于以布類為材質(zhì)的織物產(chǎn)品的要求即轉(zhuǎn)趨嚴格,為因應此一現(xiàn)實問題,各制造商無不致力于加強其紡織的技術,以符合市場的需求。目前市面上的彈性結構常被使用于運動護具或者可直接接觸人體肌膚的產(chǎn)品,例如,腕帶、手部套具、腰帶、頭帶、膝關節(jié)護具或踝關節(jié)護具。此外,彈性結構也可用于治療、活動身體、運動及其他活動。因此,各類相對應的彈性編織技術即因應而生。
[0003]現(xiàn)有的一種彈性結構是利用多條經(jīng)線以及多個彈性體所編織而成,其中一個彈性體縱向交叉地編織在經(jīng)線上,且相對應的兩個彈性體是彼此相互交錯地絞合于經(jīng)線上,借由上述結構反復編織,即可形成具有彈性的編織結構,以符合市場對編織結構的需求。然而,此種彈性結構由于僅通過經(jīng)線與彈性體交錯編織而成,其結構強度不佳,容易產(chǎn)生松弛變形、松散脫落的現(xiàn)象。另一種現(xiàn)有的彈性結構是彈性編織層、多條縫線及經(jīng)線部來實現(xiàn),其中彈性編織層是由呈垂直正交狀的瑋線部及彈性線部編織而成?,|線部包括多條瑋線束,彈性線部至少包括兩條彈性線,縫線分別排列在各彈性線之間,并與相鄰的彈性線相互交錯地編織在瑋線部上。另外,經(jīng)線部包括兩條經(jīng)線束,兩條經(jīng)線束分別排列在各縫線的兩偵U,并編織在彈性編織層的兩面上,即可形成結構緊密且富有伸縮特性的彈性織體。然而,此種彈性織體的透氣效果不佳,使用者穿戴時容易有悶熱感,不但其透光性低而且不易彎折,長時間接觸人體肌膚易產(chǎn)生不適感。
[0004]由此可知,目前市場上缺乏一種伸縮效果好、結構緊實不易松脫且透氣效果佳的彈性結構,故相關業(yè)者正在尋求其解決之道。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是利用間隔中瑋線條之間的空隙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致使彈性材料具有充足的透氣效果、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再者,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此外,瑋線條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數(shù),可讓彈性編織體彼此的間隔維持固定。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為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包含兩個彈性編織體、多條瑋線條以及至少兩條經(jīng)線紗。其中兩個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間隔。再者,各瑋線條平行地穿設于兩個彈性編織體中。各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致使兩個彈性編織體保持間隔。兩條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多條瑋線條之上,且兩條經(jīng)線紗定位于其中一個彈性編織體與間隔之間。
[0007]借此,本實用新型的間隔彈性結構是利用間隔中瑋線條之間的空隙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致使彈性材料具有充足的透氣效果、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再者,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此外,瑋線條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數(shù),可讓彈性編織體彼此的間隔維持固定。另外,經(jīng)線紗不但可阻擋彈性編織體的縱向滑動,還可讓瑋線條之間的距離維持一固定值。
[0008]依據(jù)前述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兩個彈性編織體可為矩形,其中一個彈性編織體具有第一編織寬度,第一編織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另一個彈性編織體具有第二編織寬度,第二編織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兩個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彼此相同,且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此夕卜,前述各瑋線條可具有線徑,此線徑小于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前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可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多條瑋線條彼此平行,且相鄰兩條瑋線條相隔一瑋線間距,此瑋線間距小于0.5毫米。
[0009]借由上述實施例,適當?shù)拈g隔能產(chǎn)生良好的透氣效果。再者,瑋線條的表面若具有足夠的摩擦系數(shù),可大幅降低彈性編織體的位移量。此外,長條形狀的間隔彈性結構可用于人體的頭部、手腕、腰部、膝蓋或腳踝并貼附對應部位的皮膚表面,同時結合間隔的透氣效果,可提升使用者的舒適感,并避免悶熱所造成的不適。另外,彈性編織體的厚度與透氣的效果是呈反比,因此,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在大于線徑的條件下越薄越好。再者,透明的瑋線條可以讓使用者于穿戴時富有層次感,改變了傳統(tǒng)的色調(diào)組合。此外,為了限制彈性編織體縱向地伸縮,單位距離內(nèi)的瑋線條數(shù)量必須大過一定的數(shù)值,才有足夠的摩擦力維持固定的間隔。換句話說,瑋線條相彼此之間的瑋線間距必須小于一定值以保持間隔的大小。
[0010]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為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包含兩個彈性編織體、多條瑋線束以及兩條經(jīng)線組。其中兩個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間隔。各瑋線束具有多條瑋線條,這些瑋線條彼此貼合緊靠呈束狀,且各瑋線束平行地穿設于兩個彈性編織體中。各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此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兩個彈性編織體保持間隔。各經(jīng)線組包含兩條經(jīng)線紗,兩條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多條瑋線束之上,且此兩條經(jīng)線組分別定位于兩個彈性編織體與間隔之間。
[0011]借此,本實用新型的復層緩沖結構利用具有摩擦系數(shù)的多條瑋線條所形成的瑋線束來保持彈性編織體彼此的間隔距離,由于瑋線束的表面粗糙不規(guī)則,因此束縛彈性編織體的效果更佳。再者,間隔中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可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結構,能讓彈性材料具有充足的透氣效果、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此外,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
[0012]依據(jù)前述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兩個彈性編織體可為矩形,其中一個彈性編織體的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另一個彈性編織體的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兩個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彼此相同,且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此外,前述各瑋線條可具有線徑,此線徑小于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前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可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多條瑋線束彼此平行,且相鄰兩條瑋線束相隔一瑋線間距,此瑋線間距小于0.5毫米。
[0013]借由上述實施例,適當?shù)拈g隔能產(chǎn)生良好的透氣效果。再者,瑋線條的表面若具有足夠的摩擦系數(shù),可大幅降低彈性編織體的位移量。此外,長條形狀的間隔彈性結構可用于人體的頭部、手腕、腰部、膝蓋、腳踝并貼附對應部位的皮膚表面,同時結合間隔的透氣效果,可提升使用者的舒適感,并避免悶熱所造成的不適。另外,彈性編織體的厚度與透氣的效果是呈反比,因此,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在大于線徑的條件下越薄越好。再者,透明的瑋線條可以讓使用者于穿戴時富有層次感,改變了傳統(tǒng)的色調(diào)組合。此外,瑋線條相彼此之間的瑋線間距必須小于一定值才有足夠的摩擦力以保持間隔的大小。
[0014]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方式為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包含第一彈性編織體、第二彈性編織體、中間彈性編織體、多條瑋線條以及至少兩條經(jīng)線組。其中第二彈性編織體平行于第一彈性編織體。而中間彈性編織體則設于第一彈性編織體與第二彈性編織體之間。此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一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第一間隔,而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二彈性編織體之間則具有第二間隔。再者,各瑋線條平行地穿設于第一彈性編織體、第二彈性編織體及中間彈性編織體中。各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不但讓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一彈性編織體保持第一間隔,而且使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二彈性編織體保持第二間隔。此外,各經(jīng)線組包含兩條經(jīng)線紗,兩條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多條瑋線束之上,其中一條經(jīng)線組定位于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一間隔之間,而另一條經(jīng)線組定位于中間彈性編織體與第二間隔之間。
[0015]借此,本實用新型的間隔彈性結構是利用間隔中瑋線條之間的空隙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致使彈性材料具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而且間隔數(shù)量的增加可以提升透氣效果。再者,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此外,瑋線條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數(shù),可讓彈性編織體彼此的間隔維持固定。
[0016]依據(jù)前述實施方式的其他實施例如下:前述第一彈性編織體可包含第一寬度與第一厚度。第二彈性編織體包含第二寬度與第二厚度,第一寬度等于第二寬度。而中間彈性編織體則包含中間寬度與中間厚度,中間寬度大于第一寬度與第二寬度,且第一厚度、第二厚度及中間厚度彼此相同。再者,前述第一彈性編織體、第二彈性編織體及中間彈性編織體均為矩形。第一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中間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第一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前述各瑋線條可具有線徑,且此線徑小于第一厚度。此外,前述第一間隔可等于第二間隔。前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可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瑋線條彼此平行,且相鄰兩條瑋線條相隔一瑋線間距,此瑋線間距大于O毫米且小于0.5毫米。
[0017]借由上述實施例,適當?shù)牡谝婚g隔與第二間隔能讓間隔彈性結構擁有良好的透氣效果。再者,瑋線條的表面若具有足夠的摩擦系數(shù),可大幅降低彈性編織體的位移量。此外,長條形狀的間隔彈性結構可用于人體的頭部、手腕、腰部、膝蓋或腳踝并貼附對應部位的皮膚表面,同時結合間隔的透氣效果,可提升使用者的舒適感,并避免悶熱所造成的不適。另夕卜,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與透氣的效果是呈反比,因此,各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在大于線徑的條件下越薄越好。再者,透明的瑋線條可以讓使用者于穿戴時富有層次感,改變了傳統(tǒng)的色調(diào)組合。此外,瑋線條相彼此之間的瑋線間距必須小于一定值才有足夠的摩擦力以保持間隔的大小。
【附圖說明】
[0018]圖1繪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0019]圖2繪示圖1的間隔彈性結構的主視圖。
[0020]圖3繪示圖2的剖線a-a的剖視圖。
[0021]圖4繪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3。圖1繪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100的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的間隔彈性結構100的主視圖。圖3繪示圖2的剖線a-a的剖視圖。如圖所示,此間隔彈性結構100包含兩個彈性編織體110、112、多條瑋線條120以及兩條經(jīng)線紗130。
[0024]上方的彈性編織體110與下方的彈性編織體112之間具有間隔dl。適當?shù)拈g隔dl能產(chǎn)生良好的內(nèi)外透氣效果,而且能讓整個間隔彈性結構100具有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再者,彈性編織體110具有第一編織寬度Wll,而另一彈性編織體112則具有第二編織寬度W12。其中第一編織寬度《U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而優(yōu)選的第一編織寬度wll為10毫米。而第二編織寬度《12與第一編織寬度wll相同。當然,間隔dl、第一編織寬度wll或第二編織寬度wl2可以隨著使用者或覆蓋部位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例如需要較大范圍覆蓋面積時,第一編織寬度wll或第二編織寬度wl2可較大,以覆蓋較大之區(qū)域。此外,彈性編織體110與彈性編織體112的厚度t彼此相同,而且彈性編織體110、112的厚度t均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而本實施例優(yōu)選的厚度t為I毫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間隔彈性結構100可為長條形狀或長條環(huán)狀,其可貼附于人體的頭部、手腕、腰部、膝蓋或腳踝的對應部位的皮膚表面。
[0025]多條瑋線條120平行地穿設于彈性編織體110與彈性編織體112之中,相鄰兩條瑋線條120會相隔一瑋線間距d3,此瑋線間距d3小于0.5毫米。而本實施例優(yōu)選的瑋線間距d3為0.2毫米。每條瑋線條120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彈性編織體110與彈性編織體112彼此保持間隔dl。值得一提的是,瑋線條120的摩擦系數(shù)跟瑋線條120本身材質(zhì)、彈性編織體110的材質(zhì)以及彈性編織體112的材質(zhì)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越粗糙的材質(zhì)其摩擦系數(shù)越大。另外,在同一材質(zhì)的條件下,摩擦系數(shù)與制造成本會呈正相關,欲增加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數(shù)往往需要較大的加工制造成本。此外,每條瑋線條120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的空隙,這些空隙的區(qū)域會隨著彈性編織體110、112的伸展收縮而增加減小。當瑋線條120之間的空隙區(qū)域因彈性編織體110、112的伸展而變大時,可進一步提升間隔彈性結構100的透氣效果。再者,各瑋線條120具有一線徑d2,線徑d2小于彈性編織體110、112的厚度t。在此結構下,穿插于彈性編織體110、112的瑋線條120會被彈性編織體110、112所包覆,而且瑋線條120與彈性編織體110、112的連接表面通過兩者接觸面的摩擦力令彈性編織體110、112不易于縱向地滑動。由此可知,彈性編織體110、112僅可縱向地變形伸縮。再者,瑋線條120的材質(zhì)可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而且具有透明的效果。
[0026]經(jīng)線紗130與經(jīng)線紗132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瑋線條120之上,而且兩條經(jīng)線紗130、132定位于彈性編織體110與間隔dl之間。兩條經(jīng)線紗130、132彼此的交錯方式不但可阻擋彈性編織體110的縱向滑動,還可讓瑋線間距d3維持一固定值,避免了瑋線間距d3因彈性編織體110伸縮而造成過大或過小的現(xiàn)象。再者,彈性編織體112與間隔dl之間也有另外兩條經(jīng)線紗134、136,此兩條經(jīng)線紗134、136交錯編織的方式與相對應的兩條經(jīng)線紗130、132相同。通過上述間隔(11兩端共四條經(jīng)線紗130、132、134、136的交錯穿插,既可阻擋彈性編織體110與彈性編織體112的縱向相對滑動,令間隔dl維持固定,也可保持瑋線間距d3于一固定值。
[0027]圖4繪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的局部放大圖。此間隔彈性結構包含彈性編織體210、彈性編織體212、多條瑋線束220以及兩條經(jīng)線紗230、232。配合參閱圖1,圖4的實施方式中,彈性編織體210、彈性編織體212、經(jīng)線紗230以及經(jīng)線紗232分別與圖1中彈性編織體110、彈性編織體112、經(jīng)線紗130以及經(jīng)線紗132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特別的是,圖4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還包含多條瑋線束220,而且每條瑋線束220具有多條瑋線條120,這些瑋線條120彼此貼合緊靠呈束狀。再者,各瑋線束220彼此平行地穿設于彈性編織體210與彈性編織體212之中。
[0028]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方式的間隔彈性結構300的示意圖。此間隔彈性結構300包含第一彈性編織體310、中間彈性編織體312、第二彈性編織體314、多條瑋線束320以及四條經(jīng)線組330、334、336、338。
[0029]其中第一彈性編織體310、中間彈性編織體312以及第二彈性編織體314均為矩形的長條狀,而且三者彼此互相平行。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設于第一彈性編織體310與第二彈性編織體314之間。再者,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一彈性編織體310之間具有第一間隔d4。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二彈性編織體314之間則具有第二間隔d5。第一間隔d4與第二間隔d5可以跟彈性編織體110的間隔dl大小相同。由于此間隔彈性結構300擁有更多的間隔與空隙,因此能讓內(nèi)外的透氣效果以及透光性進一步提升。此外,第一彈性編織體310具有第一寬度w21與第一厚度,第二彈性編織體314具有第二寬度w23與第二厚度,而中間彈性編織體312則具有中間寬度w22與中間厚度。第一寬度w21等于第二寬度《23。中間寬度w22大于第一寬度《21與第二寬度《23。其中第一寬度w21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優(yōu)選的第一寬度w21為10毫米,中間寬度w22則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優(yōu)選的中間寬度w22為24毫米。另外,第一厚度、第二厚度及中間厚度均與圖1的厚度t相同,其數(shù)值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而優(yōu)選的數(shù)值為I毫米。
[0030]瑋線束320具有多條瑋線條120,各瑋線束320平行地穿設于第一彈性編織體310、第二彈性編織體314及中間彈性編織體312中。各瑋線條120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而且此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使得編織體不容易位移滑動,進而讓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一彈性編織體310保持第一間隔d4不變,同時讓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二彈性編織體314保持第二間隔d5不變。
[0031]經(jīng)線組330具有兩條經(jīng)線紗331、332,兩條經(jīng)線紗331、332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瑋線束320之上,此經(jīng)線組330定位于第一彈性編織體310與第一間隔d4之間。經(jīng)線組334、336、338與經(jīng)線組330—樣個別具有兩條經(jīng)線紗,其中經(jīng)線組334定位于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一間隔d4之間;經(jīng)線組336定位于中間彈性編織體312與第二間隔d5之間;經(jīng)線組338則定位于第二彈性編織體314與第二間隔d5之間。
[0032]由上述實施方式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yōu)點:其一,利用間隔中瑋線條之間的空隙產(chǎn)生內(nèi)外的透空,致使彈性材料具有充足的透氣效果、高透光性以及可撓曲性。其二,隨著彈性編織體的伸展,瑋線條之間的空隙區(qū)域會變大,可進一步提升透氣效果。其三,瑋線條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摩擦系數(shù),可讓彈性編織體彼此的間隔維持固定。其四,經(jīng)線紗不但可阻擋彈性編織體的縱向滑動,還可讓瑋線條之間的距離維持一固定值。
[0033]雖然本實用新型已經(jīng)以實施方式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當可作各種變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彈性結構包含: 兩個彈性編織體,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間隔; 多條瑋線條,各所述瑋線條平行地穿設于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中,各所述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所述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保持所述間隔;以及 至少兩條經(jīng)線紗,其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所述多條瑋線條之上,兩條所述經(jīng)線紗定位于其中一個所述彈性編織體與所述間隔之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為矩形,其中一個所述彈性編織體具有第一編織寬度,所述第一編織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另一個所述彈性編織體具有第二編織寬度,所述第二編織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彼此相同,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瑋線條具有線徑,所述線徑小于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所述多條瑋線條彼此平行,相鄰兩條所述瑋線條相隔一瑋線間距,所述瑋線間距小于0.5毫米。5.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彈性結構包含: 兩個彈性編織體,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間隔; 多條瑋線束,各所述瑋線束具有多條瑋線條,所述多條瑋線條彼此貼合緊靠呈束狀,各所述瑋線束平行地穿設于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中,各所述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所述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保持所述間隔;以及 兩條經(jīng)線組,各經(jīng)線組包含兩條經(jīng)線紗,兩條所述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所述多條瑋線束之上,兩條所述經(jīng)線組分別定位于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與所述間隔之間。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為矩形,一個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另一個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兩個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彼此相同,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瑋線條具有線徑,所述線徑小于各所述彈性編織體的厚度。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所述多條瑋線束彼此平行,相鄰兩條所述瑋線束相隔一瑋線間距,所述瑋線間距小于0.5毫米。9.一種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彈性結構包含: 第一彈性編織體; 第二彈性編織體,其平行于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 中間彈性編織體,其設于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二彈性編織體之間,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第一間隔,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二彈性編織體之間具有第二間隔; 多條瑋線條,各所述瑋線條平行地穿設于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所述第二彈性編織體及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中,各所述瑋線條的表面具有摩擦系數(shù),且所述摩擦系數(shù)大于一預設值,致使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保持所述第一間隔,且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二彈性編織體保持所述第二間隔;以及 至少兩條經(jīng)線組,各經(jīng)線組包含兩條經(jīng)線紗,兩條所述經(jīng)線紗橫向地彼此交錯編織于所述多條瑋線束之上,其中一條所述經(jīng)線組定位于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一間隔之間,其中另一條所述經(jīng)線組定位于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與所述第二間隔之間。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包含第一寬度與第一厚度,第二彈性編織體包含第二寬度與第二厚度,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包含中間寬度與中間厚度,所述第一寬度等于所述第二寬度,所述中間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寬度與所述第二寬度,所述第一厚度、第二厚度及所述中間厚度彼此相同。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編織體、所述第二彈性編織體及所述中間彈性編織體均為矩形,所述第一寬度大于等于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所述中間寬度大于等于20毫米且小于等于25毫米,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1.5毫米。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瑋線條具有線徑,所述線徑小于第一厚度。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間隔等于所述第二間隔。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間隔彈性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瑋線條的材質(zhì)為合成纖維、EVA、PE或PVC且具有透明效果,所述多條瑋線條彼此平行,相鄰兩條所述瑋線條相隔一瑋線間距,所述瑋線間距大于O毫米且小于0.5毫米。
【文檔編號】D03D13/00GK205443562SQ201620216040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1日
【發(fā)明人】鄭森煤
【申請人】臺灣百和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