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起口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起口針,特別是用于雙針床平型針織機的起口針。
平型針織機的優(yōu)點是,它可以進行放針和收針操作,從而使織物可以形成所希望的式樣。
但是,當成批地以成形方法編織時,針織操作過程在起口階段存在下述問題。假如進行收放針成形織物的末端橫列寬度小于下一段成形織物的起口橫列時,例如,那就需要在針織物的未端橫列與下一片織物的起口橫列之間提供大量的分離橫列,這樣則這些起口橫列要連續(xù)地加寬一直到達下一片織物的起口橫列為止。否則,下一片織物的起口橫列就要遭受部分牽伸而且在針織結構內就得不到緯向均勻度。
因此,為了減少分離橫列的數量從而不產生上面所提到的將遇到的問題,即使在進行成批的收放針成形操作時也不會發(fā)生,曾經提出許多種起口方法和實現這些方法的起口裝置。
例如,日本專利出版物NO.51-2979以及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公告NO.59-21762中公開了這樣一種方法,其中設有一鉤式起口梳103,起口梳有多個起口針(鉤針)101,每個鉤針的前端具有一個鉤102,如圖21所示,按這種方法起口針的前端就會通過前,后針床2f,2r之間的間隙向上伸出,而在其中的一個針床上(例如后針床上)的織針R置于其前進位置,然后將一用于第一針織橫列的起口紗線105喂至起口針排101上和織針排R上,此后,編針R縮回,同時起口針101的前端下降到低于間隙3的高度,從而使起口紗線105在起口針101與織針R之間形成鋸齒形,然后使起口梳逐漸下降而起口紗線105仍保持與起口針101的鉤102相連結,由此可以對下一個和隨后的橫列進行編織。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公告NO.45-24306(US-PS 3,376,716)公開了另一種方法,其中設置一雙梳式起口梳,該起口梳是由一排梳狀眼子針和一排梳狀銷形針(未示出)組合而成,這樣則雙梳式起口梳就通過前、后針床之間的間隙向上伸出并被夾持在其閉合位置,而位于其中一個針床上的織針則通過雙梳式眼子針排和銷形針排之間的間隙處于其前進位置。因此,第一編織橫列的起口紗線是以與按照先前工藝提及的方法中所用的方式一樣,被喂于雙梳式針排與織針排之間,然后這些織針位移至其縮回位置,由此使鋸齒形的起口紗線橫列就墊到編織針與起口梳之間。然后該起口梳就下降到低于兩針之間的間隙的位置上,從而使起口橫列的沉降弧就被處于閉合狀態(tài)的起口梳的眼子針的上端鉤住。隨后,該起口梳逐漸下降到達能夠對下一個和隨后的橫列進行編織為止。
在使用這種已知裝置的這些方法中,只有在一個針床上的編織針被帶到其前進位置,而起口針都要通過該間隙向上伸出。在通過該間隙伸出的各起口針之間提供的起口伸出于間隙的起口針之間起口紗線105的沉降弧S和在一個針床上的編織針被起口梳的前端鉤住。當該起口梳逐漸下降時,使下一個及隨后的橫列都可進行針織。這樣,這些主要的工藝過程存在下述問題。
a)通常起口紗線105,喂于編織針與起口梳之間,同時還要由合適的夾紗器106夾住,如圖22所示。起口紗線105的起頭喂入端105a在編織了下面幾個或十幾個線圈橫列之后就會從夾紗器106上松開。因此,在靠近起口紗線105起頭喂入端的起口橫列線圈(沉降弧)S1,S2……就會如同在針織過程中(圖23)一樣被起口梳103牽伸著。
b)因此,在起口紗線105的起頭端一側,在連續(xù)地到達針線圈N,N……過程中形成的縱向線圈同樣沒有足夠的牽拉張力作用在其上,據此,一個新的起口織物片150同樣在其整個寬度上不會有均勻的張力。這樣往往會導致織物150處(圖23)發(fā)生扭曲變形。
c)假如沉降弧S1,S2……在起口梳103的拉伸下受到伸長,靠近織物(150)的織邊處(圖23)的上部150a處沒有施加足夠的拉伸力,這樣往往會在編織的橫列中容易發(fā)生線圈脫落。
在上述所提及的起口方法和裝置中,也已經發(fā)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中起口紗線必須在以下條件下喂入起口梳上,即起口梳的前端要顯著地突出于前、后針床之間的間隙的上方。
d)在該間隙的上方用于喂紗器所需要的空間,部分地被起口梳的前端所堵塞,因此,在該間隙上方的位置上,必需能夠移動起口紗線的喂紗器以使其離開起口梳。這樣,用于喂入起口的喂紗器就會在數量上和位置上受到限制,因為必須將它們移位到一個高于該間隙的高度上,以便避免與起口梳相互干擾。如果起口紗線的喂紗器與在間隙上方伸出的起口梳發(fā)生接觸時,有可能會產生使針斷針或彎曲的事故。
e)當將起口梳推到高于間隙的高度時,如果在通道上有喂紗器,則起口梳的頂端就容易被喂紗器弄壞。因此,當將起口梳推向該間隙的上方時,必須使所有的喂紗器保持離開起口梳的所在范圍。這就意味著必須將每個喂紗器事先就要移動到一個不會被起口梳碰壞的較遠的旁邊位置上。
f)常規(guī)的起口梳帶有鉤式起口針,必須將這些起口針向上推進到大大超過起口紗線供紗的兩針床之間的間隙的高度。因此,這些起口針都是相當長的。如果一段長織物被該起口梳下降時,則與起口針相連接的織物就在織物收針方向上受到相當大的力。因此,對帶有長起口針的現有技術的起口梳所存在問題是這些針容易發(fā)生彎曲變形。
如果起口針發(fā)生變形時,借助機械裝置很難使起口梳與線圈脫離。
(g)有鉤式起口針的常規(guī)起口梳存在的缺點是,它不能利用本身把與上面線圈連接的起口橫列線圈脫離開,因此,需要一種裝置使起口線圈與其相連接的上端線圈脫離開。但是,這種機構不能直接置于針床的下面。為了使起口梳的鉤與織物脫離開,必須采用一種裝置可在起口梳鉤上方高度上握持住編織物,即這種裝置用于夾住和牽拉織物。因此,對于現有的技術裝置,在編織較短的織物時,要使起口梳與織物的下端脫開是不可能的。
(h)在這方面,上述雙梳式起口梳具有的缺點是,它有可能通過下降的銷式針使與起口梳上端連接的起口線圈橫列沉降弧松開,同時通過眼子針的針孔脫圈。這樣即使是編織的織片長度較短時也有可能使起口梳由織物的下邊緣處脫開。但是,采用這種剛提及的起口裝置的困難是,需要對與其相對應的較長的眼子針的弧形前端所形成的孔眼相比具有一定長度的每個銷形針前端的插入和退出都要進行精確地控制,這實際上是需要對于承受相對位移的兩個梳排的排列要具有較高的精確度。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雙針床的平型針織機的起口裝置,它包括一個配置在兩針床之間間隙下方的可向上和向下移動的起口梳,該起口梳包括一個梳床和多個安裝在該梳床內的起口針,和一個安裝在梳床上并用于推動該起口針上,下運動的驅動裝置,所述起口裝置包括(a)上述起口針每個針由一個針桿和一個與它相配合并沿針桿長度方向滑動的推片組成,該針桿固定到梳床上,針桿的一部分由梳床向上伸出;
(b)上述推片以一預定的沖程可以相對于針桿和梳床進行上,下運動,該推片在上端部分具有一向前伸出的鉤;
(c)上述由梳床向上伸出的針桿部分是由在其上場由一個面朝前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構成。這樣當該推片被推向其升高位置時,推片的上述鉤子部分就容納在突出部凹口中,從而使上述鉤子部分相對于編織紗線保持在非工作位置,并當該推片由其升高位置下降時,則推片的鉤子部就由突出部凹口退出,并處于相對于編織紗線的工作位置,上述鉤狀突出部的凹口上部是面朝前向下傾斜的,而其下部是面朝前向上傾斜的;和(d)上述推片裝有推片提升裝置,該裝置用于推動推片作相對于針桿和梳床的上、下運動,從而使推片的鉤子部分由容納在針桿的上述鉤狀突出部凹口退出。
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消除上述現有技術中前述問題(a)至(c)的新型的起口方法,該方法能使織物在其整個寬度上以均勻張力下進行編織,而不會如前面所提到的在起口橫列的起始端附近發(fā)生沉降弧的松眼。
本發(fā)明還能提供一種能夠消除在上述現有技術起口方法和裝置中所存在于前述(d)至(h)的所有問題的新型起口方法和一種能方便地實現該方法的新型起口裝置。
根據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平型針織機上織物的起口方法,其特征是,當將一起口橫列在具有前、后針床的平型針織機上起口時,(a)具有雙針床起口橫列的1×3羅紋線圈橫列的分離組織結構是這樣形成的,即將一個前針體羅紋橫列起口紗線和后針體羅紋橫列起口紗線墊在前后兩針床之間,并在前后針床間隙上方彼此交叉形成鋸齒型。
(b)此后,使起口梳的鉤針作用于前移和后退沖程橫列的起口紗線處于該間隙上方的交叉部分上,以便使雙沖程羅紋橫列紗線的交叉部分降低到該間隙下方的高度,和(c)繼后針床羅紋橫列的末端,將一個雙針床起口橫列紗線喂入到織針上,在這些織針上一個雙羅紋線圈橫列已墊入,并編織成圓筒狀織物橫列。并隨后使編織物以圓筒狀線圈接著連續(xù)地編織下去。
與現有技術的起口方法不同,在該方法中,前、后針床的其中一個針床(不是兩個)上的編織針首先前移并將起口梳向上推至間隙的上方,此后將一個橫列起口紗線喂至織針和伸出的起口梳處,該單個橫列起口紗線被起口梳鉤住以便張緊,根據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是這樣的,在前、后針床上的三針間隔配置的編織針都前移至工作位置,并在此狀態(tài)下,雙針床線圈的橫列起口紗線墊到兩針床上的織針之間,從而使一個前移沖程羅紋橫列墊紗于兩針床的織針之間并呈鋸齒形,并和墊在兩針床織針之間并呈鋸齒形的回退沖程羅紋線圈橫列在該間隙中結合在一起,然后使起口梳作用在織物雙線圈橫列紗線的交叉部分以便使織物下降。該起口紗線在由前移橫列至回退橫列的轉彎部位和在從回退橫列向下一個接連的編織橫列轉換部位都置于兩針床上的織針之間。更具體地說在該回退起口線圈橫列的未端之后,要將另一雙沖程線圈橫列起口紗線喂到兩針床上的織針處,這時該起口紗線要與前面的雙沖程起口橫列相連接以便線圈橫列的編織,并從一個與羅紋橫列紗線的起始部分相接合的特定針開始。
此后,織物即開始連續(xù)地圓筒狀線圈橫列地編織。因此,按本發(fā)明的方法使織片下端起口的每一個起口針所連接的起口橫列都具有一個連接起口紗線的織針以外的織針所形成的一個線圈。進一步如上所述,下一個雙沖程起口橫列(圓筒狀橫列)將繼前面的雙針床起口橫列(羅紋線圈橫列)連續(xù)不斷地編織下去,然后,其后的針織線圈橫列就被成形地進行編織。因此,在一個起口針外面形成的線圈當它的一個起口針下降時,其牽伸力不會大于由其它起口針下降對其它線圈所產生的牽伸力。
根據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為了使織物下降應使起口梳由后面作用于織物上,其作用部位處于墊放在前,后針床之間的間隙上的由前面的雙沖程起口線圈橫列形成的交叉部分上,當起口紗線墊入織針時,該起口梳不需要向上推進超過該間隙,這個間隙用于做起口紗線喂送到織針上的喂紗器通道。
這個意思是,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位于高于該間隙的任何位置上的無論那種喂紗器都可以用來喂送起口紗線,而且由位于一個符合要求位置的喂紗器喂入紗線所形成的前一雙沖程起口線圈橫列(羅紋橫列)被該起口梳鉤住并下降到低于該間隙的高度上,由此可將織物進行起口。
在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中,每個起口針包括一個針桿和一個推片,在針桿的上端具有一個面朝前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而在推片的上端也具有一個面朝前的鉤,此鉤可作相對于針桿的滑動。當推片相對于針桿和針床處于較低的位置時,推片的鉤子部分就從針桿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退出,從而使鉤子部分從針桿的前面在低于鉤狀突出部凹口的位置上向前伸出,并當推片相對于針桿和起口梳向上提升時,則鉤子部分就進入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在針桿上端的面朝前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其上面是朝前的向下傾斜,而其下部朝前向上傾斜,因此,當推片上升或下降時,則鉤子部分就由突出部向下退出或向上返回到突出部內。因此,配置有多個這種結構的起口針的起口梳可以借助推片的上升或下降使其通過推片的鉤子部分與起口紗線相連接或脫離。
當使起口梳的每個鉤子部分與上述這種前移沖程橫列起口紗線(羅紋組織橫列紗線)和返回沖程橫列起口紗線(羅紋組織橫列紗線)的交叉部分相嚙合時,推片的提升裝置被驅動,從而使每個相關的推片提升到高于針桿的高度,與此同時將推片保持在這種狀態(tài)下,起口梳被提升以便向上推動起口針超過該間隙的高度,隨后,起口針的上端借助鉤狀突出部的凹口朝前向下傾斜的上部表面被導向到達位于雙沖程起口線圈橫列紗線(羅紋橫列紗線)的交叉部分后面的位置,該鉤狀突起部的凹口就被帶至交叉部分上方的高度處。將起口梳向上提升一直到達這樣的狀態(tài)為止,然后再次操動推片提升裝置以便使推片下降到針桿和梳床的下方。推片的鉤就由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退出以便露在突出部的下方。這時可以使該鉤子與雙沖程起口線圈橫列紗線在它們的交叉部分相接合。隨后,以與常規(guī)的起口裝置的同樣的方式,使起口梳以與織物編織速度成比例的狀態(tài)下逐漸下降,這樣符合要求的張力即可加到繼起口線圈橫列之后的編織物上。
當以上述方式使起口梳與已經編織好的織物脫離時,就啟動推片提升裝置以便將該推片提升到針桿和梳床的上方,由此使該推片的鉤子部分進入針桿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從而使織物的起口橫列紗線與該鉤脫離開。這樣與該鉤脫離的起口橫列紗線就沿著在突出部的下部形成的面朝前向上傾斜的表面向上脫落而不會被突出部抓住。這樣,已編織好的織物下端就完全從起口梳上脫離。
圖1 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垂直截面?zhèn)纫晥D;
圖2 是表示一起口梳的正視圖;
圖3 是取自圖2的部分Ⅲ的部件分解透視圖;
圖4 是沿圖2的線Ⅳ-Ⅳ切取的剖視圖;
圖5 是一推片的側視圖;
圖6 是一針桿的側視圖;
圖7 是一起口針的側視圖;
圖8 是該起口針的后視圖;
圖9 是沿圖8的線Ⅸ-Ⅸ切取的剖視圖;
圖10是沿圖8的線Ⅹ-Ⅹ切取的剖視圖;
圖11是沿圖2的線Ⅺ-Ⅺ切取的剖視圖,用以顯示推片處于提升狀態(tài);
圖12是沿圖2的線Ⅺ-Ⅺ切取的剖視圖,用以顯示推片處于下降狀態(tài);
圖13是圖11中部分ⅩⅢ的放大圖;
圖14是圖12中部分ⅩⅣ的放大圖;
圖15a至圖15c是以舉例方式顯示按照本發(fā)明所形成的起口橫列的各個步驟;
圖16a至16c顯示起口針與起口橫列紗線的編織過程的各個階段的側視圖;
圖17是表示與起口針相嚙合的雙羅紋橫列起口紗線從上方一定角度上觀察的視圖;
圖18和圖19是表示已經過編織的織物借助起口梳進行牽拉的側視圖;
圖20是表示起口裝置在其起口梳與織物脫離時的側視圖;
圖21至圖23是顯示現有技術裝置其中圖21是一起口裝置的局部側視圖;圖22是表示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所形成的起口橫列的一個視圖;
而圖23是表示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經編織的織物的起始喂入端附近部分的結構圖。
按照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可以通過在現有的起口裝置的基礎上結合提供一些改進部分來實現,而這些改進部分可以是由熟習本專業(yè)技術的人員容易想象到的。但是,采用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可以使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更順利地得以實現。
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將首先闡述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的一個實施例,隨后將通過舉例來解釋利用該起口裝置進行經編織的織物的起口方面本發(fā)明的方法。
參看圖1至圖14,圖中包括描述該實施例的一切方面,起口梳6是設置在平型針織機1上,位于一對V型針床2f、2r之間的間隙3下面,并可進行上,下運動,在起口梳6上具有一梳床5,多個起口針4安置在其上。平型針織機1具有兩個側機架1a,機架上固定有向上伸出的導柱7、7圖2),導柱上配合有滑塊8并與它進行滑動配合。起口梳6的梳床5其下部固定在滑塊8兩側。將一個可上、下運動的傳動鏈條9連接到滑到8上以便驅動起口梳6在所設定的升高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間(圖1)進行垂直運動,從而使起口梳6的每個起口針可在一個使它們的上端能向上伸出超出間隙3的(圖1)升高位置和一個使它們的上端處于所設定的下降高度(例如圖20所示)之間進行垂直移動。
起口梳6將進行更詳細描述,每個起口針4包括一個針桿10和一個推片11,針桿的側視圖中(圖6)為平式結構,推片在側視圖(圖5)中也是平式結構,推片11與針桿10進行滑動配合以其在針桿的縱向上進行滑動運動(圖7至圖10)。
在推片11的上部帶有朝前的定向鉤12而在其下端具有一接合部分13,該部分用于將推片11連接到一推片提升機構上,該機構下面還將進行描述,接合部分13是局部帶缺口的。
針桿10具有一垂直伸出溝槽14用于容納在其縱向進行滑動的推片11,該溝槽是向后開口的,針桿還具有向后伸出的突出部15、16用于通過一個鑲板23a,23a將針桿10以垂直方向不可動地固定在梳床5上,該鑲板可拆卸地鑲插在梳床5內,下面還將進行描述。推片11是這樣插放在針桿10的溝槽14內的,即它至少可以相對于針桿10在一預定的動程α內進行垂直滑動。
針桿10在其靠近上端的前面部分上進行局部切開,以便形成一個面朝前的凹槽17,并在凹槽17的上方制成一個用于容納鉤12的面朝前的突出部凹口20。容納鉤12的突出部的凹口20是這樣的,即當推片11在垂直方向移動到針桿10內的最上提升位置(見圖11和圖13)時,推片11的鉤部12就容放于其內,而凹槽17是這樣的,即當推片11由針桿10內的最高提升位置稍微下降(距離α)時,推片11的鉤部12就由鉤狀突出部的凹口20中退出,以便使其在針桿10的前面呈現一個面朝前突出的形態(tài)并露在凹槽17內。
為了使推片11的鉤子部分12能夠由鉤狀突出部的凹口20移動到凹槽17內,反之亦然,在制有凹槽17的針桿10前側上,設有一開孔18,該開孔是通過將垂直溝槽14的底部切開(圖13和圖14)形成的。此外,在該實施例中,位于推片鉤狀突出部凹口20前端的溝槽14的底部14a仍保持未被切開(圖13和圖14)。因此,本實施例的每個起口針4是這樣裝配的,即當推片11的鉤部12進入推片鉤狀突出部凹口20時,當其運動由它在凹槽17內的露出位置經過突出部凹口20下面敞口的開孔18之后,鉤12的前端就靠在溝槽的底部14a上,從而使推片11的上部稍微向后彎曲,由此使鉤12的前端通過推片11上部的彈性變形對著溝槽底部14a貼緊。
鉤狀突出部凹口20的頂部20b,也就是針桿10的上部是面朝前向下傾斜的,從而使其能夠穿過后針床2r與一個起口線圈橫列紗線50之間的間隙,該起口線圈橫列紗線50墊放在前后針床2f、2r之間的間隙上并雙羅紋地交織著。由此可以起口針4的上端向上推進越過起口橫列紗線而不鉤住紗線50。鉤狀突出部凹口20的下端20a,下面還將進行描述,是面朝前向上傾斜的以便使其能將起口橫列紗線50從起口針上脫離。
在梳床5上安裝著許多平行排列的起口針4,每個起口針是由上面所述結構的針桿10和推片11構成,該結構的安裝機構下面將進行描述。如圖3所示,在梳床5的背側具有許多平行排列的針槽21,針槽21用于固定單個起口針4的針桿10,每個針槽21的結構設計要使其能插入一個對應的起口針4,按這種方式針桿10的上端部分可向上伸出超出梳床5的上邊緣,針桿10的其余部分就配裝在針槽21內。
在梳床5的背面是由兩個沿針槽21橫向伸展的燕尾槽22a,22b構成,在每個針桿10的后面(圖3),兩個鑲條23a、23b可取下地配裝在燕尾槽22a、22b內,從而使固定在梳板5上的起口針4在它們的針桿10部分配裝在針槽21內(圖4)。
再就是,在以上述方式配置有多個平行排列的起口針4的梳床5的背面和在多個起口針4的下方設置有一個推片提升裝置24,該裝置能將各個推片11相對于相應的針桿10和梳床5進行上、下運動,由此使推片11的鉤子部分12進入到相對應針桿10的鉤狀突出部凹口20內的狀態(tài)轉為退出,對此下面還將進行描述。
如圖2至圖4所示,一個提升桿25垂直于縱向排列的針槽21,并可上下移動地配置在針操縱行的下面,它與梳床5的背部相鄰接。起針板25具有一個用于與每個推片11的接合部分13相接合的溝槽26,通過這種接合將推片11連接在起針板25上。一對可以上、下運動地支撐著起針板25的支撐板27是通過一個鎖緊螺栓28固定在起針板25上的,支撐板27是以可上、下運動地支撐在一對導向槽29內,換向槽是由梳床的背側上適當地加工出的。換言之,該起針板25是通過一對能沿著梳床5的背面進行上、下運動的支撐板27支撐在梳床5上的。
每個支撐板27具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隨動件30。在該對支持板27的后面設有一個帶三角槽31的三角座板32,每個三角槽與一個相對應的三角隨動件30相嚙合,以便推動起針板25上、下運動。
有槽三角座32是可以沿著梳床5背面的導向槽33進行橫向滑動地支撐著,該三角隨動件30是容納在三角座板32內的三角槽31內。
在本實施例中的推片升降裝置是這樣安排的,即當三角座板32在梳床5上以一預定的沖程進行橫向往復運動時,起針板25就在一距離α范圍內進行垂直運動,隨之,連接在起針板25上的每個推片11就以預定的沖程α,相對于各對應的針桿10和梳床5進行垂直運動。
在圖3和圖4中,標號34是表示一個用于使起針板25保持在導向槽33內的壓板,而標號35是表示壓板34的鎖緊螺栓。
下面將參照圖2對一個用于推動三角座32在梳床5上進行橫向往復運動的驅動機構進行描述。一個用于容納凸輪隨動件36的帶有倒U字形凸輪槽37的臂板38安裝在三角座32上。在梳床5上安裝有托架39,在托架39上安裝有一個帶減速齒輪機構的馬達41(未示出),該馬達具有一輸出軸40和一個以42為回轉支點的杠桿43。杠桿43的一端具有一細長槽44,杠桿的另一端以可轉動地固定在凸輪隨動件36上。一個保持與細長槽44相接合的帶曲柄銷45的曲柄46安裝在馬達的輸出軸40上,曲柄46的軸銷45是通過鉸接地支撐在托架39樞軸42上的杠桿43連接在臂板38的凸輪槽37上。
標號47表示一個用于檢測曲柄46的每轉動半圈的旋轉角度的傳感器,以便在半圈范圍內停止曲柄轉動。
按照本實施例的上面所描述結構的推片升降裝置的工作過程按以下方式進行。
在該實施例中,當曲柄46是處于圖2中所示的旋轉角度時,每個起針板25的三角隨動件30是處于圖中所示的各對應的三角槽31的左端,而起針板25是在其下部位置(圖2)。然后,當曲柄46旋轉半圈時,連接在它上面的三角座板32就通過杠桿43的推動由其在圖2所示的位置向左運動(在前方觀察),據此則起針板25就通過一個保持與三角座32的三角槽31相接合的三角隨動件30提升到一個預定的升高位置。進而當曲柄46再旋轉半圈時,三角座32就以相反的方向運動,由此相應的通過與三角座32的三角槽31相接合的三角隨動件30使起針板25下降到上面所述的下降位置。當起針板25被驅動以上述方式上、下運動時,其下端與起針板25相連接的每個推片11就以預定的沖程α相對于針桿10和梳床5進行上、下運動,從而使推片11的鉤12由其顯露的位置向上運動以便容納在針桿10的鉤狀突出部凹口20內(圖11),或者由突出部凹口20內向下運動以便到達位于突出部凹口20下方的凹槽17內的顯露位置(圖12)。
在本實施例的平型針織機中,如圖1所示,在針床2f、2r的下方設置有一個主卷取機構48和一個輔助卷取機構49,該機構是用于在一個低于間隙3而又高于下降的起口梳6的水平高度上,當織物沿著連同起口梳6一起下降時來容納由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所起口的織物50并用于將安裝在起口梳6上的織物50取下來。
該主卷取機構48的結構與通常已知的工藝結構相同,因此,此外對該結構不進行詳細描述和說明。對于該機構在此處的作用,只要提到下述情況就足夠了,即主卷取機構48包括一對卷取羅拉51,52,以便當織物50下降到低于卷取羅拉51、52之間的間隙時,羅拉51,52就夾持住在其間的織物50,從而當織物從起口梳6上松開時就可以將裝在起口梳6上的織物取下來。
輔助卷取機構49包括一對羅拉53、54,該對羅拉設置于緊靠針床2f、2r的下方并在主卷取機構48的一對羅拉51、52的上方。輔助卷取機構49的一個羅拉54的軸56以水平地支撐在機架1a的一定位置并可進行旋轉,而另一羅拉53的軸57以可轉動地支撐在越過一對杠桿59每側的自由端(工作部位),杠桿59可旋轉地支撐在羅拉52的軸58上,羅拉52在水平方向以可轉動地支撐在機架1a的一定位置上。因此,羅拉53可以朝向或遠離羅拉54移動。在杠桿59的另一側每個自由端(受力點)可轉動地支撐在一個凸輪隨動件60上,隨動件60是與以可轉動地支撐在機架1a上的凸輪61相配合工作的,一彈簧62恰當地安裝在杠桿59與機架1a之間,而凸輪隨動件60的在彈簧62是作用下與凸輪61保持滾動接觸。因此,借助凸輪61的轉動以改變旋轉角度,羅拉53就可以在與羅拉54脫離和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圖1和圖18至圖20)。當該對羅拉53、54相互離開時,起口梳6就可以在羅拉53、54之間上、下運動(圖1),而當羅拉53、54經過織物50相互接觸時,則織物50就被夾持在羅拉53、54之間(圖18至圖20)。
此外,為了使織物50借助輔助卷取機構49進行下降,那時羅拉53、54是按箭頭方向轉動(見圖18)而同時織物50被夾持在羅拉53、54之間,一個如下面所述的羅拉轉動驅動機構連接在羅拉53、54上。
羅拉54的軸56是通過一對相互嚙合的萬向機構(未示出)連接到一個反向軸63上,軸63以可轉動地支撐在機架1a的一定位置上,而換向軸63與另一羅拉53的軸57是借助一個同步皮帶72和一個同步皮帶輪相互連接起來的,同步皮帶72是由裝在各自的軸63,57一側上的同步皮帶輪68、69進行拖動的,而同步皮帶輪71是安裝在一個未示出的馬達的輸出軸70上,該拖動是經過兩個以可轉動地支撐在杠桿59的一定位置上的浮置皮帶輪66、67進行的。
下面將結合一實例對本發(fā)明的織物起口方法進行說明,其中該方法是通過采用上述實施例中的起口裝置實現的。
當采用上面所描述的起口裝置時,織物就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起口。
為了對織物進行起口,起口梳6保持在間隙3下面的一個備用位置上(例如在圖20所示位置)。
然后將位于后針床2r上的織針R1,每三針間隔排列,前針床2f上的織針F3也具有同樣間隔排列,一個針床的工作織針被置于對著另一針床的兩相鄰織針之間,它們都可被向前推進到一個工作位置,并在前移沖程的起口橫列紗線75a呈鋸齒形的墊入織針R1、F3處之后,針R1、F3就退回,由此將一個具有1×3分離結構的羅紋橫列75a就在間隙3處形成(圖15-a)。
然后,織針R1、F3對面的同樣三針間隔排列的織針F1、R3前移至工作位置,其上墊有前移沖程羅紋橫列紗線75a,在一個回退沖程起口橫列紗線75b鋸齒形地墊入織針F1、R3之后,織針F1、R3則退回,由此1×3分離結構的羅紋線圈橫列75b在間隙3處形成。這樣,前移和回退沖程的起口橫列紗線75a、75b就墊放在前,后針床2f、2r之間并在其間隙3處相互交織起來(圖15-b)。
這種羅紋線圈橫列75a,75b一旦在間隙3處形成,起口梳6就向上提升,由此則位于每個起口針4上端的鉤狀突出部凹口20就通過其頂部的傾斜表面20b的導向穿過紗線75a,75b的交叉部分(圖16-2)上升到對應的羅紋橫列紗線75a,75b的交叉部分的上方一高度處。
此刻,推片11由于通常處在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鉤子12處在鉤狀突出部凹口20內,那時織物50在形成起口階段時,則從鉤子12上脫開。
當推片11以一預定的沖程相對于針桿10和梳床5進行下降時,藏在鉤狀突出部的凹口20內的推片鉤12就從那里退出,以便顯露在位于針桿10的前面的凹槽17內(圖16-b)。
然后,帶著處在凹槽17內的推片鉤12的起口梳6下降,由此使推片11的鉤12在起口橫列紗線75a、75b的交叉部分將它們抓住(圖17);并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起口梳6下降到一個使起口針的上端部(鉤狀突出部凹口20)與喂紗器通道不相干擾的位置上(圖16-c)。
當到達這種狀態(tài)時,如圖15-c所示,用于繼上面提到的后沖程起口橫列紗線75b之后,雙沖程線圈橫列起口紗線75c、75d將喂送到前、后針床的R1、R3、F1、F3上,以編織成筒狀線圈橫列,并由針R1開始,在該針處形成第一沖程的羅紋橫列75a的起始部分,由此,繼起口橫列75c,75d之后的織物即可連續(xù)地編織下去。
這樣,按照本發(fā)明的方法就可以將一個織物起好口。在形成起口橫列75c、75d和連續(xù)形成編織織物50的編織過程中,起口梳6是按照織物50的編織速度按比例地逐漸下降的,由此使織物50的編織操作過程得以成功地實現,與此同時,保持起口橫列75c、75d和接連不斷地在其上進行編織的織物50都處于所要求的張力條件下(圖18和圖19)。
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是這樣安置的,在織物50已被編織到一要求的長度后,當每個推片11通過一個推片提升裝置24以一預定的沖程α進行相對應的針桿10和梳床5向上提升時,織物50上也已編織了一段長度,此時與各個鉤12相嚙合的起口橫列紗線75a、75b對著突出部凹口20的下端20a落下。這樣當鉤12容納在各對應的突出部20內時,紗線就與鉤12脫開。由于每個鉤狀突出部凹口20的下部20a是面朝前向下傾斜的,所以由鉤12上脫開的起口橫列紗線75a、75b就不會被突出部20抓住。從而織物50的下端與起口梳6脫開(圖20)。
當按照本發(fā)明的方法采用一種彈性紗線作為起口橫列紗線進行實施時,各個與起口橫列紗線75a、75b相接合的起口針4的上端可以非常平穩(wěn)地下降到一個使紗線不與織針的前移發(fā)生干擾的低于間隙3的高度上。此外,在對織物50進行編織操作過程中,一個均勻而適度的彈性拉伸力就施加在織物50的整個寬度上,從而使經編織的織物50可以平穩(wěn)地下降而不發(fā)生任何線圈脫落。
在圖18至圖20中,圖中顯示這樣一種情況,即當織物50的下端下降到一個低于主卷取機構48的一對羅拉51、52的高度時,起口梳6就與織物50脫開。但是,采用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只要簡單地將推片11進行相對于對應的針桿10向上提升,從而使各個與起口橫列紗線75a、75b相接合的推片11的鉤子12進入位于相對應的針桿10上端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內,并能夠使被鉤12相接合的織物50的起口橫列端部與起口梳6脫開,而不顧起口梳6的上端(鉤狀突出部的凹口20)和不需將織物50的下端降低到,例如低于輔助卷取機構的一對羅拉53、54的高度上。
這個意思是,無論織物50的起口長度多么短,在哪個部位需要時,起口梳6就可以與織物50脫開。
如在舉例中所示的情況下,輔助卷取機構49是設置在緊靠間隙3的下方而高于主卷取機構48的地方,初編織的織物50可以利用起口梳6下降到一個低于輔助卷取機構49的一對羅拉53、54的高度上(圖18),由此可以使起口梳6與織物50脫開,而織物50仍保持在羅拉53、54之間,這樣織物50就可利用輔助卷取機構49牽拉下降到一個處于主卷取機構48的羅拉51、52的工作范圍內的位置上。
由上面的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是這樣的,被編織的織物是借助起口梳從處于墊在前、后針床之間間隙羅紋線圈橫列紗線交叉點的方向作用于先前形成的織物的雙沖程羅紋橫列上進行向下牽拉的。因此,根據該起口方法,起口橫列是這樣形成的,即一個起始的起口紗線線圈是在一個起口針的位置之外形成,由此使被編織織物的下端可以下降到一個最靠近起口紗線喂入端的部位,而且另一個雙沖程起口橫列(筒形橫列)在由一種起口針外形成的起口線圈之后連續(xù)地被編織,從而使隨后的織物進行接連不斷地編織一直織到筒形橫列。因此,該一種起口針外面形成的該線圈,當它被一個起口針帶動下降時,它所受到的起口梳的牽伸力不會大于其它線圈被其它起口針帶動下降時所受到的牽伸力。因此,一個均勻的拉伸力就施加在與起口梳相接合的織物的整個寬度上。
因此,根據本發(fā)明的方法,能夠對織物進行正常地編織而不會發(fā)生如同在現有技術的方法中往往遇到的那種變形,而且也不會像在現有技術的方法中所遇到的那樣的困難,例如在靠近織物邊部分發(fā)生線圈脫落。
按照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為了使織物下降,使起口梳作用于墊放在前,后針床之間的間隙上方織物上先前形成的雙沖程起口橫列的交叉部位上,當起口紗線喂入織針時,起口梳不需要伸出用作喂紗器通道的間隙上方,因此本發(fā)明的方法與各種常規(guī)方法相比具有各種優(yōu)點。也就是在由處在所需位置上由喂紗器喂入的紗線先前所形成雙沖程起口橫列(羅紋橫列)是利用起口梳鉤住并下降到一個低于該間隙的高度上,從而可以將織物起好口。當起口梳伸出于間隙的上方時,不需要為了避免如同在常規(guī)方法中出現的有可能與起口梳相碰撞的情況那樣,將所有的喂紗器保持在起口梳工作范圍外面的等候位置上。可以把起口梳的起口針設計得較短,因為它們能夠即使在長度較短的情況下也能鉤住起口橫列紗線;通過這樣一種安排方案,能夠將起口核與各個線圈平穩(wěn)地脫圈。
按照上述要求進行結構設計,并適于按照上述方式進行工作,則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可以順利地實施本發(fā)明的起口方法。
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是這樣一種裝置,即通過推動推片使其相對于與其相配合的針桿產生上、下滑動運動,從而使在各個推片上端的鉤子部分由相對應的突出部凹口退出和容納在該突出部凹口內,以便能夠促始起口紗線便于補充和使起口梳與起口橫列線圈易于脫開;因此,該起口裝置能夠使起口梳與織物進行精確地和平滑地接合和相互脫開。此外,該起口裝置與現有的各種起口裝置相比在結構強度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
另外,本發(fā)明的起口裝置不需要如同在現有技術裝置中所采用的線圈脫圈機構,該機構必須在起口梳上方一定高度作用于織物上。因此,既使在織物長度較短的情況下,起口梳化也可以由織物的下端脫開。
權利要求
1.一種起口針由一個針桿和與它相配合的推片組成,推片可在針桿的縱向上進行滑動,其特征在于該起口針包括(a)該推片的上端具有一個面朝前的鉤,而在其下端具有一個使其本身連接到推片升降裝置上的接合部分;(b)該針桿在背面上具有一個向后開口的垂直槽以容納在其內滑動的推片,并具有一個用于將針桿在垂直方向不可動地固定在梳床上的配合部分,上述推片是以至少可以在相對于針桿在一預定的沖程內能夠上、下運動地容納在上述槽內;和(c)該針桿在其上端的前側具有一個面朝前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這樣則當推片被推進到處于針桿內的在其最高提升位置時,上述推片的鉤部就容納在其中,并當推片由上述最高提升位置稍微下降時,推片的鉤部就在一個剛剛低于上述突出部的凹口位置時上顯露在針桿的前方,上述鉤部突出部凹口的上部是面朝前向下傾斜的,而其下部是面朝前向上傾斜的。
全文摘要
一種起口針,由一個針桿和與它相配合的推片組成,推片可在針桿的縱向上進行滑動。該推片上端有面朝前的鉤,其下端有使其本身連到推片升降裝置上的接合部分。該針桿在背面有向后開口的垂直槽,及用于將針桿在垂直方向固定到梳床上的配合部分,該推片以至少能在相對針桿在預定沖程內可上下運動地容納在上述槽內。該針桿在其上端前側有面朝前的鉤狀突出部的凹口。
文檔編號D04B23/04GK1065301SQ9210155
公開日1992年10月14日 申請日期1992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1989年2月8日
發(fā)明者島正博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