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染色槽,尤其涉及一種具溢流結構的染色槽。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染色槽,只在染色槽的一端設置溢流結構,并結合鼓氣方式,以提高染色槽內(nèi)液體的攪拌混合均勻度。然而,只在染色槽的一端設置溢流結構,必然會出現(xiàn)靠近溢流結構的一端液面高,遠離溢流結構的一端液面低,導致出現(xiàn)液體循環(huán)起來攪拌流通不均勻,而且染色槽長度越長越明顯。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溢流結構的染色槽,通過在染色槽本體長度方向上設置兩個長邊溢流槽,形成兩條溢流河,且將兩條溢流河與匯集槽相連通,使得整個染色槽周邊形成一完整的溢流河,同時滿足液體循環(huán)與溢流的效果,不但使染色槽內(nèi)液面高度實時保持一致,而且提高了混流循環(huán)攪拌的效率,提高液體混合攪拌流通均勻度,提高液體循環(huán)效果。
本實用新型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具溢流結構的染色槽,包括染色槽本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染色槽本體端部的一匯集槽、分別設置于染色槽本體兩側邊上部的長邊溢流槽、及架設于染色槽本體上的若干循環(huán)管,其中,所述長邊溢流槽的外槽壁高于內(nèi)槽壁,且該長邊溢流槽的內(nèi)槽壁上端與染色槽本體槽壁的上端齊平;所述匯集槽與長邊溢流槽之間通過一通孔相連通,且該匯集槽底部開設有一出水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長邊溢流槽與染色槽本體的長度相同。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長邊溢流槽外側邊設置有一長條凸臺,且該長條凸臺與長邊溢流槽等長。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長邊溢流槽下側設置有若干加固塊,該加固塊一端與長邊溢流槽底部連接,另一端連接至長條凸臺下端,且該加固塊整體呈L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匯集槽的深度大于長邊溢流槽的深度,且小于染色槽本體的深度。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循環(huán)管一端設置于染色槽本體內(nèi)底部,另一端位于染色槽本體外部,在該循環(huán)管上且位于染色槽本體內(nèi)底部設置有若干混流噴嘴。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循環(huán)管包括依次垂直連接的橫向長管體、縱向長管體、橫向短管體與縱向短管體,其中,所述混流噴嘴設置于橫向長管體上,該橫向長管體設置于染色槽本體內(nèi)底部,該縱向長管體設置于染色槽本體端部內(nèi)壁上,該橫向短管體架設于匯集槽上部,該縱向短管體設置于匯集槽外側,且該縱向短管體上設置有一止水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若干混流噴嘴分為兩排混流噴嘴組,該兩排混流噴嘴組沿橫向長管體的長度方向上設置,且該兩排混流噴嘴組中的噴嘴交錯設置,并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傾斜設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橫向長管體與縱向長管體分別通過若干管碼固定于染色槽本體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循環(huán)管為PVC管,且該循環(huán)管的數(shù)量為兩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在染色槽本體長度方向上設置兩個長邊溢流槽,形成兩條溢流河,且將兩條溢流河與匯集槽相連通,使得整個染色槽周邊形成一完整的溢流河,同時滿足液體循環(huán)與溢流的效果,不但使染色槽內(nèi)液面高度實時保持一致,而且提高了混流循環(huán)攪拌的效率,提高液體混合攪拌流通均勻度,提高液體循環(huán)效果,滿足更長尺寸染色槽的混流循環(huán)攪拌需求;通過循環(huán)管上混流噴嘴的結構設計,混流噴嘴在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往不同的方向噴出液體,使液體更大范圍的分散于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使液體更快速均勻與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液體混合,提高液體混合的均勻度與效率,利于混流循環(huán)攪拌均勻度的提高。
上述是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循環(huán)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到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說明。
請參照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溢流結構的染色槽,包括染色槽本體1、設置于染色槽本體1端部的一匯集槽2、分別設置于染色槽本體1兩側邊上部的長邊溢流槽3、及架設于染色槽本體1上的若干循環(huán)管4,其中,所述長邊溢流槽3的外槽壁31高于內(nèi)槽壁32,且該長邊溢流槽3的內(nèi)槽壁32上端與染色槽本體1槽壁的上端齊平;所述匯集槽2與長邊溢流槽3之間通過一通孔33相連通,且該匯集槽2底部開設有一出水口。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長邊溢流槽3與染色槽本體1的長度相同,即在染色槽本體1的整個長度方向上都設置有長邊溢流槽3。同時,所述匯集槽2的深度大于長邊溢流槽3的深度,且小于染色槽本體1的深度。
同時,所述長邊溢流槽3外側邊設置有一長條凸臺5,且該長條凸臺5與長邊溢流槽3等長。所述長邊溢流槽3下側設置有若干加固塊6,該加固塊6一端與長邊溢流槽3底部連接,另一端連接至長條凸臺5下端,且該加固塊6整體呈L形,從而加強長邊溢流槽3與整個染色槽本體1牢固性。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循環(huán)管4為PVC管,且該循環(huán)管4的數(shù)量為兩根。所述循環(huán)管4一端設置于染色槽本體1內(nèi)底部,另一端位于染色槽本體1外部,在該循環(huán)管4上且位于染色槽本體1內(nèi)底部設置有若干混流噴嘴7。
所述循環(huán)管4包括依次垂直連接的橫向長管體41、縱向長管體42、橫向短管體43與縱向短管體44,其中,所述混流噴嘴7設置于橫向長管體41上,該橫向長管體41設置于染色槽本體1內(nèi)底部,該縱向長管體42設置于染色槽本體1端部內(nèi)壁上,該橫向短管體43架設于匯集槽2上部,該縱向短管體44設置于匯集槽2外側,且該縱向短管體44上設置有一止水閥8。
所述若干混流噴嘴7分為兩排混流噴嘴組(71,72),該兩排混流噴嘴組(71,72)沿橫向長管體41的長度方向上設置,且該兩排混流噴嘴組(71,72)中的噴嘴交錯設置,并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傾斜設置。通過這樣的結構設計,混流噴嘴7往不同的方向噴出液體,使液體更快速均勻的分散于染色槽本體1的內(nèi)部,提高液體混合的均勻度,利于攪拌均勻度的提高。
同時,所述橫向長管體41與縱向長管體42分別通過若干管碼9固定于染色槽本體1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溢流結構的染色槽在使用時,需要在外部增加一水泵,為染色槽本體1內(nèi)液體的混流攪拌循環(huán)提供動力。
本實用新型的重點主要在于,通過在染色槽本體長度方向上設置兩個長邊溢流槽,形成兩條溢流河,且將兩條溢流河與匯集槽相連通,使得整個染色槽周邊形成一完整的溢流河,同時滿足液體循環(huán)與溢流的效果,不但使染色槽內(nèi)液面高度實時保持一致,而且提高了混流循環(huán)攪拌的效率,提高液體混合攪拌流通均勻度,提高液體循環(huán)效果,滿足更長尺寸染色槽的混流循環(huán)攪拌需求;通過循環(huán)管上混流噴嘴的結構設計,混流噴嘴在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往不同的方向噴出液體,使液體更大范圍的分散于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使液體更快速均勻與染色槽本體內(nèi)部液體混合,提高液體混合的均勻度與效率,利于混流循環(huán)攪拌均勻度的提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采用與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術特征,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