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用于開閉本體的衣物投入口的門。
背景技術:
衣物處理裝置包括對衣物進行洗滌的裝置、對衣物進行烘干的裝置、可對衣物一同實施洗滌和烘干的裝置。在衣物處理裝置中,衣物的洗滌行程為通過水和洗滌劑的作用去除附著于洗滌物的污染物質的行程,衣物的烘干行程為通過設置于衣物處理裝置的熱風供給裝置去除衣物中的水分的行程。
通常,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用于形成衣物處理裝置的外形,具有衣物投入口;衣物收容部,設置于本體內部;驅動單元,用于使構成衣物收容部的滾筒旋轉;門,用于開閉衣物投入口;以及控制單元,向使用人員顯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中進行處理的行程相關的視覺信息,接收使用人員的操作。
在如上所述的普通的衣物處理裝置中,門執(zhí)行開閉衣物投入口并可看到衣物收容部的自身功能。并且,控制單元通常設置于本體,通過開啟/關閉的方式等來僅簡單表示已確定的行程,上述控制單元具有用于對上述行程進行操作的多個按鈕或把手。
然而,分開設置門和控制單元不利于使衣物處理裝置形成簡潔的外觀,衣物處理裝置與使用人員之間的輸入及輸出接口只能停留在低水平模式。
對此,正在研究將控制單元設置于門,并以觸摸屏來體現(xiàn)控制單元。與此相關的技術可在韓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1-0130089號(2011年12月05日公開)和韓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5-00062464號(2015年01月16日公開)中找到。但是,對通過將門和觸摸屏一體化來帶來美感并以低成本帶來高端感官效果的門結構的研究尚存不足。
而且,為使門蓋和門框相結合,通常利用支架、鉤等的機械緊固結構,并使用粘結劑。但是,在為了給使用人員帶來高端的感覺而使用玻璃材質的門蓋的情況下,存在很難利用上述機械緊固結構的問題。進而,在門蓋呈圓形的情況下,還會發(fā)生很難準確控制門蓋在門框上的設置位置的問題。
并且,在通過粘結劑使門蓋與門框相結合的過程中,粘結劑的溢出有可能會導致外觀品質的下降。為了防止這種問題,在遠離邊緣部分的門框的內側涂敷粘結劑,但這會引起粘結強度下降,會發(fā)生異物容易通過門蓋與門框之間的縫隙滲透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從門為用于開閉衣物投入口的結構這一點出發(fā),在觸摸屏設置于門的情況下,存在水分向構成觸摸屏的電子元件滲透的憂慮。因此,對上述電子元件的密封可被認為是確保觸摸屏的驅動可靠性方面的重要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的門結構,即,當在門設置可看到衣物收容部的窗口部和用于顯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中進行處理的行程相關的信息的顯示部時,可使門的外觀簡潔,并給使用人員帶來一體化的美感。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的門結構,即,可利用四邊形顯示器來向使用人員提供圓形的顯示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的門結構,即,可使圓形的門蓋與圓形的門框容易相結合。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的門結構,即,當門蓋與門框相結合時,防止密封劑泄漏,可提高粘結強度,并可防止異物通過門蓋與門框之間的縫隙滲透。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的門結構,即,當在門形成顯示部(或觸摸屏)時,可防止水分向構成顯示部的電子元件滲透。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在用于防止上述水分的滲透的密封結構中提高密封性能的追加結構。
為了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框,包括第一開口部和第二開口部,在門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一開口部與上述衣物投入口相向,上述第二開口部與安裝于上述門框內部的顯示模塊相對應;以及門蓋,與上述門框相結合,形成上述門的外觀,上述門蓋包括非透光區(qū)域、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在上述非透光區(qū)域內,上述第一透光區(qū)域與上述第一開口部相對應,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與上述第二開口部相對應。
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的尺寸可小于上述第二開口部的尺寸,當上述門蓋與上述門框相結合時,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可配置于上述第二開口部內。
上述第二開口部可呈與四邊形的上述顯示模塊相對應的四邊形形態(tài),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能夠以重疊于上述第二開口部內的方式呈圓形形態(tài),在上述顯示模塊中,可在不與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相對應的部分不輸出視覺信息。
在上述門蓋的后部面可附著觸摸傳感器,上述觸摸傳感器覆蓋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上述觸摸傳感器用于檢測對包括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在內的傳感區(qū)域的觸摸輸入。
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可包括控制部,上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是否激活對上述傳感區(qū)域中的不與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相對應的區(qū)域的觸摸檢測。
上述門蓋可包括:蓋主體,由透光材質形成;以及屏蔽層,用于覆蓋上述蓋主體的后部面,形成上述非透光區(qū)域。
上述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可以為不配置上述屏蔽層的部分。
上述屏蔽層可包括形成于上述第一透光區(qū)域周邊的多個屏蔽點,越接近上述第一透光區(qū)域,上述屏蔽點的密度越低。
在上述門框可突出形成沿著上述門框的周圍包圍上述門蓋的外周的安裝引導件。
上述門蓋可包括第一邊角部及第二邊角部,上述第一邊角部呈圓弧形狀,上述第二邊角部用于連接上述第一邊角部的兩側,上述安裝引導件可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上述第一突出部以與上述第一邊角部相對應的方式呈圓弧形狀延伸,上述第二突出部以與上述第二邊角部相對應的方式形成,當在上述門框安裝上述門蓋時,上述第二突出部引導上述門蓋的安裝位置。
上述第二突出部可形成于上述門框的下側。
上述門框可包括:外框,在前部面形成密封劑填充槽,在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填充用于使上述外框與上述門蓋相粘結的密封劑;以及內框,在上述外框的后部面?zhèn)扰c上述外框相結合,當與上述外框相結合時,上述內框的外周部分從上述外框的前部面突出,形成上述安裝引導件。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用于填充密封劑;以及密封劑捕集部,以可捕集分別向上述密封劑涂敷部的內外側流出的密封劑的方式分別形成于上述密封劑涂敷部的兩側。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可包括:連接槽部,橫穿上述第一開口部與第二開口部之間;第一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第一開口部的周圍;以及第二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第二開口部的周圍。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還可包括旁通槽部,上述旁通槽部用于連接上述連接槽部上的任意位置和上述第一槽部上的任意位置之間。
上述旁通槽部可位于由上述連接槽部和上述第一槽部所形成的空間內。
上述本體可從外部面向內側凹陷,上述本體設置有門收容部,上述門收容部在內部設置有上述衣物投入口,在上述門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上述門收容于上述門收容部,上述門蓋的外部面邊緣部分可與相鄰的上述本體的外部面形成相同平面。
并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框,包括第一開口部和第二開口部,在門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上述第一開口部與上述衣物投入口相向,上述第二開口部與安裝于上述門框內部的顯示模塊相對應;以及門蓋,以覆蓋上述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的方式與上述門框相結合,上述門蓋形成上述門的外觀,在上述門框形成密封劑填充槽,在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填充用于使上述門框與上述門蓋相粘結的密封劑,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分別包圍上述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可包括:連接槽部,橫穿上述第一開口部與第二開口部之間;第一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第一開口部的周圍;以及第二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第二開口部的周圍。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還可包括:第一密封劑捕集部,形成于由上述連接槽部和上述第一槽部所形成的內側空間,用于包圍上述第一開口部;第二密封劑捕集部,形成于由上述連接槽部和上述第二槽部所形成的內側空間,用于包圍上述第二開口部;以及第三密封劑捕集部,用于包圍上述第一槽部和上述第二槽部。
而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框,能夠相對于上述本體進行相對移動;門蓋,以與上述門框相結合的方式形成上述門的外觀,包括非透光區(qū)域和上述非透光區(qū)域內的透光區(qū)域;以及顯示模塊,配置于上述門蓋的后部面,通過上述透光區(qū)域輸出視覺信息,上述透光區(qū)域的尺寸小于上述顯示模塊的尺寸,當上述門蓋與上述門框相結合時,上述透光區(qū)域重疊于上述顯示模塊內。
上述顯示模塊可呈四邊形形態(tài),上述透光區(qū)域能夠以重疊于上述顯示模塊的一部分的方式呈圓形形態(tài),上述非透光區(qū)域可覆蓋不與上述透光區(qū)域相對應的上述顯示模塊的其他部分。
上述顯示模塊的其他部分可不輸出視覺信息。
在上述門蓋的后部面可附著觸摸傳感器,上述觸摸傳感器覆蓋上述透光區(qū)域和上述透光區(qū)域周邊的上述非透光區(qū)域的一部分。
并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蓋,形成上述門的外觀,包括第一邊角部和第二邊角部,上述第一邊角部呈圓弧形狀,上述第二邊角部用于連接上述第一邊角部的兩側;以及門框,可相對于上述本體進行相對移動,在上述門框突出形成有沿著上述門框的周圍包圍上述門蓋的外周的安裝引導件,上述安裝引導件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上述第一突出部以與上述第一邊角部相對應的方式呈圓弧形狀,上述第二突出部以與上述第二邊角部相對應的方式形成,當在上述門框安裝上述門蓋時,上述第二突出部引導上述門蓋的安裝位置。
上述第二突出部可形成于上述門框的下側。
而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蓋,形成上述門的外觀,包括非透光區(qū)域和上述非透光區(qū)域內的透光區(qū)域;顯示模塊,配置于上述門蓋的后部面上,通過上述透光區(qū)域輸出視覺信息;以及門框,具有開口部,在用于收容上述顯示模塊的顯示模塊收容部和上述門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上述開口部與上述衣物投入口相向,在上述門框的前部面形成密封劑填充槽,在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填充用于使上述門框與上述門蓋相粘結的密封劑。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可包括:連接槽部,橫穿上述顯示模塊收容部與上述開口部之間;第一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開口部的周圍;以及第二槽部,與上述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與上述連接槽部一同包圍上述顯示模塊收容部的周圍。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還可包括旁通槽,上述旁通槽用于在由上述連接槽和上述第一槽部所形成的空間內連接上述連接槽部上的任意位置和上述第一槽部上的任意位置之間。
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用于填充密封劑;以及密封劑捕集部,以可捕集分別向上述密封劑涂敷部的內外側流出的密封劑的方式分別形成于上述密封劑涂敷部的兩側。
而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框;門蓋,安裝于門框的一側,具有透光區(qū)域;安裝框架,安裝于上述門框的另一側;顯示器,安裝于上述安裝框架,通過上述門蓋的透光區(qū)域輸出視覺信息;以及顯示器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門框和上述安裝框架之間,用于包圍上述顯示器。
在上述安裝框架可形成收容槽,上述收容槽收容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上述收容槽包圍上述顯示器。
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其他部分可從上述收容槽突出而成,當在上述門框安裝上述安裝框架時,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可與上述門框相接觸。
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可包括分別與上述門框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上述多個接觸部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隔開配置,并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形成多個密封邊。
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可包括:顯示器蓋,由透光材質形成,用于覆蓋上述顯示器;以及填充劑,用于對上述安裝框架與上述顯示器蓋之間的縫隙進行填充。
上述門框可包括:外框,在上述門框的前部面形成密封劑填充槽,在上述密封劑填充槽填充用于使上述門框與上述門蓋相粘結的密封劑,在上述門框的后部面安裝上述安裝引導件;以及內框,在上述外框的后部面?zhèn)扰c上述外框相結合,用于覆蓋上述安裝框架。
上述內框的外周部分從上述外框的前部面突出,從而可形成包圍上述門蓋的外周的安裝引導件。
在上述內框可形成與由上述外框和上述內框所形成的內部空間相連通的連通部,上述內框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與用于開閉上述連通部的框蓋相結合。
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可包括觸摸傳感器,上述觸摸傳感器附著于上述門蓋的背面,上述觸摸傳感器用于檢測對上述透光區(qū)域的觸摸輸入。
在上述門框可形成與上述顯示器相對應的顯示器孔及用于使上述觸摸傳感器的柔性印刷電路板(FPCB,F(xiàn)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通過的連通孔,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可包圍上述顯示器孔和上述連通孔。
可在上述安裝框架的一側安裝上述顯示器,可在上述安裝框架的另一側安裝用于與上述顯示器及上述柔性印刷電路基板電連接的印刷電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
還可在上述安裝框架的另一側安裝可與外部的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模塊。
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可包括:印刷電路板蓋,安裝于上述安裝框架,用于覆蓋上述印刷電路板;以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安裝框架與上述印刷電路板蓋之間,用于包圍上述印刷電路板。
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可包圍上述柔性印刷電路板孔。
在上述安裝框架可形成安裝槽,上述安裝槽用于收容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一部分,并包圍上述印刷電路板。
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其他部分從上述安裝槽突出而成,當在上述安裝框架安裝上述印刷電路板蓋時,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其他部分可與上述印刷電路板蓋相接觸。
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包括分別與上述印刷電路板蓋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上述多個接觸部沿著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隔開配置,并沿著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形成多個密封邊。
而且,本實用新型公開衣物處理裝置,上述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本體,具有衣物投入口;以及門,用于開閉上述衣物投入口,上述門包括:門框,可相對于上述本體進行相對移動;門蓋,與上述門框相結合,形成上述門的外觀;以及顯示模塊,配置于上述門蓋的后部面上,上述顯示模塊包括:安裝框架,在上述安裝框架的兩側分別設置有顯示器安裝部和印刷電路板安裝部;印刷電路板蓋,以覆蓋上述印刷電路板安裝部的方式安裝于上述安裝框架;顯示器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門框與上述安裝框架之間,用于包圍上述顯示器安裝部;以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安裝框架與上述印刷電路板之間,用于包圍上述印刷電路板安裝部。
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可具有分別與上述安裝框架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上述多個接觸部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隔開,并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可形成多個密封邊。
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可具有分別與上述印刷電路板蓋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上述多個接觸部沿著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隔開,并沿著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可形成多個密封邊。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在門蓋形成非透光區(qū)域及在上述非透光區(qū)域內被互相區(qū)分的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分別在上述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設置窗口部和顯示部(或觸摸屏),從而可使門的外觀簡潔。尤其,在為了與圓形的門相對應而使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呈圓形的情況下,可給使用人員帶來一體化的美感。
而且,在第二透光區(qū)域以重疊于長方形顯示器內的方式呈圓形形態(tài)的情況下,僅向與圓形的第二透光區(qū)域相對應的部分輸出視覺信息,從而可向使用人員提供圓形的顯示部。此時,控制部可通過控制對顯示器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相對應的部分的視覺信息輸出來節(jié)約電力。
在本實用新型中,門框的安裝引導件由分別與門蓋的第一邊角部及第二邊角部相對應的呈圓弧形狀的第一突出部和呈直線形態(tài)的第二突出部構成,從而,當組裝門蓋和門框時,第二邊角部和第二突出部將成為對準門蓋的設置位置的基準。即,當以與第二突出部相對應的方式配置第二邊角部時,門蓋位于上述門框上的設定位置,從而可使門蓋的第一透光區(qū)域及第二透光區(qū)域以與門框的第一開口部及第二開口部相對應的方式配置。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門蓋與外框相結合的過程中,即使填充于密封劑涂敷部的密封劑流出,也通過分別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內外側的密封劑捕集部捕集所流出的密封劑。由此,可防止因密封劑泄漏而導致外觀品質下降。
并且,根據(jù)上述結構,可使密封劑涂敷部最大程度靠近外框的邊緣部分。因此,可使與密封劑涂敷部相對應的門蓋的邊緣部分中的未粘結部分最小化,從而可提高粘結強度,還可有效防止異物通過門蓋與外框之間的縫隙滲透。
在門框與安裝框架之間可配置顯示器密封部件,從而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形成防止水分向設置于門框內部的顯示器和觸摸傳感器的柔性印刷電路板滲透的結構。此時,可向安裝框架與顯示器蓋之間的縫隙填充填充劑,在此情況下,可再次防止水分向顯示器滲透。
并且,在安裝框架與印刷電路板蓋之間配置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從而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形成防止水分向設置于安裝框架內部的印刷電路板和無線通信模塊滲透的結構。
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可分別包括多個接觸部,上述多個接觸部分別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寬度方向隔開配置,并分別沿著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形成多個密封邊。在此情況下,由任一個接觸部所形成的密封邊配置于由另一個接觸部所形成的密封邊內,從而可提高密封結構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的立體圖。
圖2A為示出圖1所示的門第一次旋轉來開放衣物投入口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2B為示出門在圖2A所示的狀態(tài)下第二次旋轉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門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圖1所示的門的主視圖。
圖5為圖3所示的門蓋的后視圖。
圖6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為圖5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圖。
圖8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9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0為沿著圖4所示的線C-C′截取的剖視圖。
圖11為示出使圖4所示的D部分中的門蓋和門框分離的示意圖。
圖12為示出圖3所示的門框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13為圖12所示的E部分的放大圖。
圖14為示出圖3所示的門框的第二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15及圖16為從互不相同的方向觀察圖3所示的顯示模塊的分解立體圖。
圖17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的主視圖。
圖18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的后視圖。
圖19為示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與印刷電路板蓋相結合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
圖20為沿著圖4所示的線F-F′截取的剖視圖。
圖21為示出圖3所示的顯示模塊安裝于門框內部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22為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的門的分解立體圖。
圖23為圖22所示的門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更加詳細地說明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衣物處理裝置。
只要單數(shù)的表現(xiàn)在文脈上不明確表示其他含義,則單數(shù)的表現(xiàn)包括復數(shù)的表現(xiàn)。
即使是互不相同的實施例,對與之前的實施例相同或類似的結構要素賦予相同、類似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對其的重復說明。
在對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過程中,若判斷為對相關公知技術的具體說明有可能使在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主旨變得模糊,則將省略對相關公知技術的詳細說明。
附圖僅用于便于理解在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在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技術思想并不局限于附圖,應理解為本實用新型包含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及技術范圍內的所有變更、等同技術方案及代替技術方案。
圖1為示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1的立體圖,圖2A及圖2B為示出通過圖1所示的門10分別進行第一次旋轉及第二次旋轉來使衣物投入口20a處于開放狀態(tài)的示意圖。
參照附圖,衣物處理裝置1包括本體20及門10。
本體20形成衣物處理裝置1的外形,并具有用于投入衣物的衣物投入口20a。在本實施例中,可在呈六面體形狀的本體20的前部面形成衣物投入口20a。
在本體20的內部形成通過衣物投入口20a收容洗滌物的衣物收容部。
作為一例,在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1為對洗滌物實施烘干的裝置的情況下,衣物收容部可由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于本體20內部的滾筒40構成。
作為另一例,在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1為可對洗滌物一同實施洗滌和烘干的裝置的情況下,衣物收容部可由外桶(未圖示)及滾筒40構成,上述外桶設置于本體20的內部,上述外桶用于儲存洗滌水,上述滾筒40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于上述外桶的內部,上述滾筒40用于收容洗滌物。
在本體20設置使?jié)L筒40旋轉的驅動單元(未圖示)。驅動單元可包括電機及皮帶構成,上述電機用于產(chǎn)生驅動力,上述皮帶利用上述驅動力使?jié)L筒40旋轉。
可在本體20設置能夠以抽屜式引出及引入的洗滌劑供給部(未圖示)。用于覆蓋洗滌劑供給部的蓋21可按上下方向旋轉。
可在本體20設置電源按鈕22,從而可接通/斷開衣物處理裝置1的電源。在后述的顯示部12為觸摸屏的情況下,可通過對上述觸摸屏12進行觸摸輸入來接通/斷開衣物處理裝置1的電源。在此情況下,由于未設置電源按鈕22,從而可體現(xiàn)更加簡潔的外觀。
門10以可開閉衣物投入口20a的方式可相對于本體20進行相對移動。如圖所示,門10可借助鉸鏈單元30以可相對于本體20進行旋轉的方式設置于本體20。
本體20可從外部面向內側凹陷,本體20設置有門收容部20b,門收容部20b在內部設置有衣物投入口20a。在門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門10收容于門收容部20b,門10的外部面邊緣部分可與相鄰的本體20的外部面形成相同平面。
如上所述,在門10收容于門收容部20b的結構中,為了當開放門10時防止門10被本體20卡住,鉸鏈單元30可形成具有互不相同的兩個旋轉軸的雙重鉸鏈結構。在此情況下,如圖2A及圖2B所示,在通過門10相對于一個旋轉軸進行第一次旋轉來使門10從門收容部20b分離之后,通過門相對于另一個旋轉軸的第二次旋轉來使門10旋轉。
在鉸鏈單元30安裝于門10的一側的結構中,在門10的另一側設置鎖定裝置,上述鎖定裝置用于將門10固定于本體20或從本體20解除對門10的固定。鎖定裝置可形成按壓式結構,從而實現(xiàn)若按壓一次門10的另一側則鎖住門10,若再次按壓門10的另一側則解除對門10的鎖定。
在門10設置有窗口部11及顯示部12。
在門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窗口部11以與衣物投入口20a相對應的方式配置,從而可看到衣物收容部。由此,使用人員可通過窗口部11確認收容于衣物收容部的衣物的狀態(tài)。
顯示部12顯示(輸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1中進行處理的信息。例如,顯示部12可顯示在衣物處理裝置1中驅動的行程(洗滌行程、脫水行程、烘干行程等)的執(zhí)行畫面信息或者與上述執(zhí)行畫面信息相對應的用戶界面(UI,User Interface)、圖像用戶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信息。
以下,說明門10的具體結構。
圖3為圖1所示的門10的分解立體圖,圖4為圖1所示的門10的主視圖。
參照圖3及圖4,門10包括門框110、門窗120、顯示模塊130及門蓋140。如上所述,用于使門10與本體20相結合的鉸鏈單元30安裝于門10,但在圖3及圖4中省略了鉸鏈單元30。
在本實施例中,門10可呈圓形(包括正圓形、橢圓形、至少一部分呈圓弧形狀的圓形態(tài))。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門10可呈多邊形(四邊形、六邊形等)。
門框110以可旋轉的方式與本體20相結合,為此,鉸鏈單元30分別與門框110和本體20相結合。
如圖所示,門框110可包括外框111和內框112。外框111和內框112可由合成樹脂材質(例如,ABS材質、PC材質等)形成。
作為參考,上述結構被稱為外框111和內框112的原因如下,在門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對門框110本身而言,外框111朝向本體20的外部,內框112朝向本體20的內部。在沒有如上所述的區(qū)別的情況下,外框111和內框112也可分別被稱為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門框110包括:第一開口部110a,在門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與衣物投入口20a相向;以及第二開口部111b,與安裝于門框內部的顯示模塊130相對應。從在第一開口部110a設置門窗120的觀點出發(fā),第一開口部110a也可被稱為門窗孔,從在第二開口部111b設置顯示模塊130的觀點出發(fā),第二開口部111b也可被稱為顯示器孔。第二開口部111b可位于第一開口部110a上。
第一開口部110a可包括:前方側開口111a,形成于外框111;以及后方側開口112a,形成于內框112。第二開口部111b形成于外框111??稍趦瓤?12的后方側開口112a上形成連通部112b,通過上述連通部112b,顯示模塊130可安裝于門框110內部。
門窗120以與第一開口部110a相對應的方式設置于門框110。門窗120由透光材質(玻璃、合成樹脂材質等)形成,從而,門窗120以在門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與衣物投入口20a相對應的方式配置。
在門框110內部設置顯示模塊130。顯示模塊130與第二開口部111b相對應,設置于顯示模塊130的顯示器132輸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1中進行處理的信息相關的視覺信息。
而且,可在門框110設置可使觸摸傳感器16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61通過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孔111c。在圖3中,在第二開口部111b的一側設置柔性印刷電路板孔111c。
門框110與形成門10的外觀的門蓋140相結合。門蓋140可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材質或合成樹脂材質形成。
門蓋140包括非透光區(qū)域143、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在非透光區(qū)域143內與第一開口部110a相對應,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與第二開口部111b相對應。其中,透光區(qū)域為使光的至少一部分透射來可看到透光區(qū)域的相反側區(qū)域及透光區(qū)域內部的區(qū)域。因此,透光區(qū)域為包括半透光區(qū)域的概念。
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被非透光區(qū)域143所劃分。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與圓形的門10相對應,門框110和門蓋140呈圓形,為了給使用人員帶來一體化的美感,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呈圓形。其中,圓形包括正圓形、橢圓形、或至少一部分呈圓弧形的圓形態(tài)。
作為參考,上述結構呈圓形形狀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不僅可呈圓形,而且還可呈多邊形(四邊形、六邊形等)及其他幾何學形態(tài)。
門蓋140可呈至少一部分彎曲的形態(tài)。例如,借助彎曲的彎曲部,彎曲部兩側的第一蓋部和第二蓋部可互相傾斜。其中,第一蓋部和第二蓋部呈平面形狀。為了與如上所述的門蓋140相對應,門框11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呈彎曲形態(tài)。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可搭在第一蓋部和彎曲部,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可形成于第二蓋部。
另一方面,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尺寸小于第二開口部111b的尺寸,在門蓋140與門框110相結合的狀態(tài)下,第二透光區(qū)域142重疊于第二開口部111b。其中,重疊意味著向上述門10的厚度方向疊層。根據(jù)上述配置方法,形成第二開口部111b的外圍線條被非透光區(qū)域143所遮擋而無法看到。
并且,在第二開口部111b安裝顯示模塊130,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可重疊于在顯示模塊130所設置的顯示器132內。根據(jù)上述配置方法,僅向外部露出用于輸出視覺信息的顯示器132,其他設備結構物(例如,安裝框架131)借助非透光區(qū)域143不向外部露出,從而可使門10的外觀更加簡潔。
而且,因設計上的局限性,實際上,顯示器132的邊緣區(qū)域(即,邊框區(qū)域)相當于不輸出視覺信息的區(qū)域。若在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內配置顯示器132的邊緣區(qū)域,則顯示器132所輸出的視覺信息構成小于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畫面。在此情況下,使用人員會感覺到輸出視覺信息的畫面小于實際大小。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顯示器132中輸出視覺信息的邊緣部分可被非透光區(qū)域143覆蓋。根據(jù)上述配置方法,顯示器132所輸出的視覺信息構成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完全對應的(滿屏)畫面。在此情況下,使用人員會認為輸出視覺信息的畫面比實際大小更大,由此,可提高使用人員對上述畫面的專注度。
如圖所示,第二開口部111b可呈與四邊形的顯示模塊130相對應的四邊形形態(tài),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能夠以重疊于第二開口部111b內的方式呈圓形形態(tài)。即,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與顯示模塊130的一部分重疊,非透光區(qū)域143覆蓋并遮擋顯示模塊130的其他部分。借助上述結構,僅向與圓形的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輸出視覺信息,從而可向使用人員提供圓形的顯示部12。
與通常廣泛使用的四邊形顯示器132相比,圓形顯示器的價格更高,因圓形顯示器的形態(tài),導致很難準確控制圓形顯示器的設置位置,因而頻頻發(fā)生組裝不良的現(xiàn)象。但是,根據(jù)上述結構,即便使用成本更加低廉、可組裝在準確位置的四邊形顯示器132,也可向使用人員提供呈圓形的顯示部12。
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被非透光區(qū)域143包圍,因此,使用人員無法看到顯示器132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所輸出的視覺信息??紤]到上述問題,可在顯示器132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不輸出視覺信息。
作為一例,可在顯示器132中的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輸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1中進行處理的信息相關的視覺信息的狀態(tài)下,可在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輸出包圍上述視覺信息的外圍圖像。上述外圍圖像為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上述外圍圖像可被特定系列的顏色(例如,黑色)填充。
作為另一例,可在顯示器132中的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輸出與在衣物處理裝置1中進行處理的信息相關的視覺信息的狀態(tài)下,可關閉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即,在顯示模塊130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并不輸出視覺信息和外圍圖像。在本實施例中,僅驅動顯示器132的一部分,因此,與驅動顯示器132整體的上述例相比,可有效驅動顯示器132,由此,可獲得省電效果。
圖5為圖3所示的門蓋140的后視圖。
形成于門蓋140的顯示部12與觸摸傳感器160形成分層結構或形成為一體,由此可體現(xiàn)觸摸屏12。上述觸摸屏12可起到用于提供衣物處理裝置1與使用人員之間的輸入接口的使用人員輸入部的作用,并可提供衣物處理裝置1與使用人員之間的輸出接口。例如,可通過向觸摸屏12輸入使用人員的觸摸輸入(或觸摸)來實現(xiàn)對用于執(zhí)行洗滌行程、脫水行程、烘干行程等的運行模式的選擇及變更。
為了檢測對門蓋140的觸摸輸入,在門10設置觸摸傳感器160。
觸摸傳感器160利用電阻膜方式、電容方式、紅外線方式、超聲波方式、磁場方式等多種觸摸方式中的一種來檢測向顯示部(或觸摸板12)所施加的觸摸輸入。
作為一例,觸摸傳感器160可將向觸摸屏12的特定部位所施加的壓力或在觸摸屏12的特定部位發(fā)生的電容等的變化變換成電輸入信號。觸摸傳感器160可檢測對觸摸屏12進行觸摸的觸摸對象體在觸摸傳感器160上所觸摸到的位置、面積、觸摸時的壓力等。其中,觸摸對象體為觸摸上述觸摸傳感器160的物體,例如,觸摸對象體可以為手指、觸摸筆或觸控筆(Stylus pen)及指針等。
如上所述,在對觸摸傳感器160產(chǎn)生觸摸輸入的情況下,向控制器傳輸與上述觸摸相對應的信號??刂破髟趯ι鲜鲂盘栠M行處理之后,向控制部(未圖示)傳輸與上述信號相對應的數(shù)據(jù)。由此,控制部可判斷對象體觸摸了顯示器12的哪一個區(qū)域。其中,控制器可以是與控制部分離的單獨結構,或者控制器可以是控制部本身。
另一方面,可根據(jù)對觸摸屏12進行觸摸的觸摸對象體的種類,執(zhí)行互不相同的控制,或者執(zhí)行相同的控制。可根據(jù)衣物處理裝置1的工作狀態(tài)或正在執(zhí)行的應用程序確定是根據(jù)觸摸對象體來執(zhí)行互不相同的控制還是執(zhí)行相同的控制。
觸摸傳感器160可檢測對觸摸屏12的多種方式的觸摸,如短暫(或輕拍)觸摸(short touch)、長時間觸摸(long touch)、多點觸摸(multi touch)、拖動觸摸(drag touch)、輕擊(flick touch)、縮小觸摸(pinch-in touch)、放大觸摸(pinch-out touch)、滑行觸摸(swype touch)、懸浮觸摸(hovering touch)等。
觸摸傳感器160檢測對包括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在內的傳感器區(qū)域的觸摸輸入。
在本實施例中,觸摸傳感器160以覆蓋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和包圍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非透光區(qū)域143的一部分的方式附著于門蓋140的后部面。根據(jù)上述結構,觸摸傳感器160的傳感區(qū)域不僅包括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而且還包括包圍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非透光區(qū)域143的一部分。因此,可提供利用包圍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非透光區(qū)域143的一部分的多種用戶界面或圖像用戶界面。
在上述結構中,觸摸傳感器160可形成具有觸摸圖案的觸摸膜形態(tài),觸摸傳感器160可配置于門蓋140與顯示模塊130之間。觸摸膜可由透明導電膜構成,上述觸摸膜可利用已知的銦錫氧化物膜(Indium-Tin Oxide film)、碳納米管薄膜(CNT,Carbon Nano Tube film)等。
觸摸膜可形成單層結構或雙層結構。作為一例,在觸摸膜采用形成雙層結構的方式(玻璃-膜-膜(GFF,Glass-Film-Film))的情況下,觸摸膜可附著于門蓋140的后部面或者可附著于顯示模塊130上。作為另一例,在觸摸膜采用形成單層結構的方式(玻璃-膜(G1F,Glass-Film))的情況下,觸摸膜可附著于門蓋140的后部面并與門蓋140形成為一體。
在沒有額外的觸摸膜的情況下,觸摸傳感器160可形成使金屬線直接在門蓋140的后部面被圖案化的形態(tài)(玻璃(G2,Glass only))。
或者,觸摸傳感器160可與設置于顯示模塊130的顯示器132形成為一體。例如,觸摸傳感器160可配置于顯示器132的基板上(on-cell)或可設置于顯示器132的內部(in-cell)。
另一方面,通過控制部控制衣物處理裝置1的顯示部12。即,控制部控制顯示模塊130的開啟/關閉、視覺信息或圖像的輸出,并控制觸摸傳感器160的開啟/關閉。
其中,控制部可控制是否激活對觸摸傳感器160的傳感區(qū)域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區(qū)域的觸摸檢測。例如,區(qū)分須對觸摸傳感器160的傳感區(qū)域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區(qū)域進行觸摸檢測的狀態(tài)和無須對觸摸傳感器160的傳感區(qū)域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區(qū)域進行觸摸檢測的狀態(tài),來在無須進行觸摸檢測的狀態(tài)下,可使對上述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區(qū)域的觸摸檢測不被激活。根據(jù)上述控制,可減少當使用人員進行觸摸輸入時的錯誤,并可獲得省電效果。
圖6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140的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參照圖6,門蓋140包括蓋主體140a及屏蔽層140b。
蓋主體140a由透光材質形成。蓋主體140a可由透光玻璃材質或合成樹脂材質形成。蓋主體140a可呈至少一部分彎曲形態(tài)。
屏蔽層140b覆蓋蓋主體140a的一面,并形成非透光區(qū)域143。屏蔽層140b可形成于蓋主體140a的前部面或后部面。
在本實施例中,墨水印刷于蓋主體140a的后部面來形成屏蔽層140b。上述墨水可包括特定系列顏色(例如,黑色、白色、藍色等)的顏料。形成屏蔽層140b的方法可使用網(wǎng)版印刷(利用由絲綢、尼龍、蒂特綸、不銹鋼材質等形成的網(wǎng)眼)、膠印、轉印等多種印刷工法。
如圖所示,在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不配置屏蔽層140b。換句話說,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不被屏蔽層140b所覆蓋,而是形成作為透光蓋住體140a的透明部分。
屏蔽層140b包圍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被由屏蔽層140b所形成的非透光區(qū)域143劃分。
在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蓋主體140a的后部面附著觸摸傳感器160。觸摸傳感器160完全覆蓋第二透光區(qū)域142,上述觸摸傳感器160檢測對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觸摸輸入。觸摸傳感器160的尺寸可大于第二透光區(qū)域142,此時,觸摸傳感器160可覆蓋用于限定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屏蔽層140b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借助上述結構,在設置于顯示模塊130的顯示器132的前方依次配置透光觸摸傳感器160及透光蓋主體140a。
圖7為圖5所示的B部分的放大圖。
參照圖7,在門蓋140中限定第一透光區(qū)域141的屏蔽層140b越接近第一透光區(qū)域141,透明度可逐漸發(fā)生變化。
例如,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周邊的非透光區(qū)域143越接近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可逐漸變得透明。為此,屏蔽層140b包括形成于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周邊的多個屏蔽點140b′,上述多個屏蔽點140b′越接近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密度逐漸下降。
通過如上所述的網(wǎng)版(halftone)工法,使第一透明區(qū)域141的邊界變得模糊,從而視覺上可從非透光區(qū)域143自然地過渡到第一透光區(qū)域141。
相反,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和包圍上述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非透光區(qū)域143可借助非透光區(qū)域143來以邊界線的形態(tài)被明確劃分。
圖8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140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
與在蓋主體140a的后部面印刷屏蔽層140b的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本實施例中,可在蓋主體2140a的后部面附著用于形成非透光區(qū)域2143的膜2140b。
如圖所示,膜2140b包括:非透光部2140b3,與非透光區(qū)域2143相對應;第一透光部2140b1,與第一透光區(qū)域2141相對應;以及第二透光區(qū)域2140b2,與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相對應。非透光部2140b3包圍第一透光部2140b1及第二透光部2140b2,第一透光部2140b1及第二透光部2140b2被非透光部2140b3所劃分。
其中,與非透光部2140b3相對應的部分執(zhí)行使門蓋2140變得不透明的屏蔽層的功能,從而形成非透光區(qū)域2143。與第一透光部2140b1及第二透光部2140b2相對應的部分與透光蓋主體2140a一同分別形成第一透光區(qū)域2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
即,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不同,通過在透光蓋主體2140a分別配置膜2140b的透明部分即第一透光部2140b1及第二透光部2140b2,來形成第一透光區(qū)域2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
在與第二透光部2140b2相對應的膜2140b的后部面附著觸摸傳感器2160。觸摸傳感器2160完全覆蓋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并檢測對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的觸摸輸入。觸摸傳感器2160的尺寸可大于第二透光區(qū)域2142的尺寸,此時,觸摸傳感器2160可覆蓋用于限定第二透光部2140b2的非透光部2140b3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借助上述結構,在設置于顯示模塊130的顯示器132的前方依次配置透光觸摸傳感器2160、膜2140b的第二透光部2140b2及透光蓋住體2140a。
圖9為示出沿著圖5所示的線A-A′截取的門蓋140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如上述第二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可在蓋主體3140a的后部面附著用于形成屏蔽層3140b的膜3140b。如圖所示,膜3140b包括:非透光部3140b3,與非透光區(qū)域3143相對應;第一孔3140b1,與第一透光區(qū)域3141相對應;以及第二孔3140b2,與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相對應。非透光部3140b3包圍第一孔3140b1及第二孔3140b2,第一孔3140b1及第二孔3140b2被非透光部3140b3所劃分。
其中,與非透光部3140b3相對應的部分執(zhí)行使門蓋3140變得不透明的屏蔽層的功能,從而形成非透光區(qū)域3143。在與第一透光區(qū)域3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相對應的部分形成第一孔3140b1及第二孔3140b2,因而并未配置膜3140b,從而形成透光蓋主體3140a。
在與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相對應的蓋主體3140a的后部面附著觸摸傳感器3160。觸摸傳感器3160完全覆蓋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并檢測對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的觸摸輸入。觸摸傳感器3160的尺寸可大于第二透光區(qū)域3142的尺寸,此時,觸摸傳感器3160可覆蓋用于限定第二孔3140b2的非透光部3140b3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借助上述結構,在設置于顯示模塊130的顯示器132的前方依次配置透光觸摸傳感器3160及透光蓋主體3140a。與在上述圖6所示的層結構相比,上述結構僅在屏蔽層140b、3140b的厚度方面存在差異,但實際上基本相同。
與在圖8中說明的層結構相比,在圖6及圖9中說明的層結構有如下優(yōu)點。
首先,觸摸傳感器160、3160直接附著于透光蓋主體140a、3140a,因此可提高使用人員感受到的觸摸感。并且,與在圖8中說明的層結構不同,在顯示器132的前方并不設置膜2140b的第二透光部2140b2,因此可更加清晰地提供顯示器132所輸出的視覺信息。
另一方面,在上述圖8及圖9中說明的在門蓋2140、3140附著膜2140b、3140b的方法可使用模具注塑方式、轉印方式等多種方式。
模具注塑方式為可在門蓋2140、3140由合成樹脂材質形成的情況下使用的方式,是膜2140b、3140b設置于模具內部并與門蓋2140、3140一同注塑而形成為一體的方式。轉印方式為通過熱轉印壓縮來使膜2140b、3140b附著于玻璃材質或合成樹脂材質的門蓋2140、3140的方法。
圖10為沿著圖4所示的線C-C′截取的剖視圖。
參照圖10,門蓋140與門框110相結合。為了實現(xiàn)上述結合,可利用液態(tài)的密封劑171。在后述中將詳細說明門蓋140與門框110之間的結合結構。
如上所述,門框110可包括外框111和內框112。
門蓋140附著于外框111的前部面。內框112在外框111的后部面?zhèn)扰c外框111相結合。外框111和內框112之間的結合可通過螺栓結合、掛鉤結合、焊接結合等實現(xiàn)。
圖10中示出外框111和內框112借助焊接結合來相結合的結構。具體地,在內框112設置有從內框112突出而成的緊固筋112d,在外框111的后部面設置有從外框111突出而成的用于收容緊固筋112d的筋收容部111e,焊接部件172填充于筋收容部111e內。
另一方面,當外框111和內框112相結合時,內框112的外周部分可在外框111的前部面突出,從而可形成安裝引導件112c。安裝引導件112c沿著外框111的周圍以呈環(huán)形態(tài)的方式延伸,并在安裝引導件112c的內部形成用于收容門蓋140的空間。
安裝引導件112c可覆蓋門蓋140的側面,安裝引導件112c的上部面以與門蓋140的上部面形成相同的平面的方式突出規(guī)定高度。根據(jù)上述結構,安裝引導件112c和門蓋140之間的高度差會減少,從而可體現(xiàn)更加簡潔的外觀。
圖11為示出使圖4所示的D部分中的門蓋140和門框110分離的示意圖。
通常,當進行組裝時,具有特殊形狀的部分(例如,頂點部分、凹陷部分等)成為可對準設置位置的基準,致使組裝變得容易。但是,如本實施例,在門蓋140呈圓形的情況下,門蓋140的邊角部分呈圓弧形狀,因此,存在當進行組裝時可對準設置位置的部分并不妥當?shù)膯栴}。尤其,在本實用新型中,若門蓋140未在門框110上的準確位置與門框110相結合,則會發(fā)生門蓋140的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并不與門框110的第一開口部110a及第二開口部111b相對應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如圖11所示,門蓋140具有當與門框110進行組裝時成為可對準設置位置的基準的部分。
具體地,門蓋140包括第一邊角部140′及第二邊角部140″,上述第一邊角部140′呈圓弧形狀,上述第二邊角部140″用于連接上述第一邊角部140′的兩側。如圖所示,門蓋140可呈一部分被切割成直線形態(tài)的圓形形狀。只要第二邊角部140″呈直線形態(tài)、凹凸形態(tài)等的可與第一邊角部140′進行形狀區(qū)分的形態(tài),則第二邊角部140″可呈任何形態(tài)。
如上所述的安裝引導件112c包括第一突出部112c′及第二突出部112c″,上述第一突出部112c′以與第一邊角部140′相對應的方式呈圓弧形狀,上述第二突出部112c″以與第二邊角部140″相對應的方式以直線形態(tài)延伸。
在上述結構中,第二邊角部140″和第二突出部112c″為當組裝門蓋140和門框110時可對準設置位置的基準。即,當以與第二突出部112c″相對應的方式配置第二邊角部140″時,門蓋140位于門框110上的設定位置,從而可使門蓋140的第一透光區(qū)域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42與門框110的第一開口部110a及第二開口部111b相對應。
第二突出部112c″位于門框110的任何位置均無妨,但優(yōu)選地,第二突出部112″形成于門框110的下側,從而使使用人員難以識別出門10形成一部分被切割的圓形形狀。
以下,說明門蓋140與門框110之間的結合結構。
圖12為示出圖3所示的門框110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圖13為圖12所示的E部分的放大圖。
如上所述,門10與外框111的前部面相結合。為了實現(xiàn)上述結合而利用密封劑171,在外框111的前部面形成用于填充密封劑171的密封劑填充槽111d。
密封劑填充槽111d包圍第一開口部110a和第二開口部111b。為此,密封劑填充槽111d包括連接槽部111d′3、第一槽部111d′1及第二槽部111d′2。
連接槽部111d′3橫穿第一開口部110a與第二開口部111b之間。如圖所示,連接槽部111d′3可呈直線形態(tài),或者可呈至少一部分彎曲的形態(tài)(例如,呈包圍第二開口部111b的兩側和下側的“U”字形態(tài))。
第一槽部111d′1與連接槽部113d′3的兩端部相連接,從而與連接槽部111d′3一同包圍第一開口部110a的周圍。第一槽部111d″1可沿著外框111的內側周圍延伸。
第二槽部111d′2與連接槽部111d′3的兩端部相連接,從而與連接槽部111d′3一同包圍第二開口部111b的周圍。第二槽部111d′2可沿著外框111的內側周圍延伸。
第一槽部111d′1和第二槽部111d′2在連接槽部111d′3的兩端部相連通。
在圖12及圖13中,第一槽部111d′1及第二槽部111d′2沿著外框111的內側周圍延伸,從而可形成圓形的槽,連接槽部111d′3以橫穿上述圓形的槽內部的方式以直線形態(tài)延伸。
另一方面,結合上述圖10來參照圖12及圖13,密封劑填充槽111d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111d′及密封劑捕集部111d″。
密封劑涂敷部111d′為用于填充密封劑171的部分,密封劑涂敷部111d′包括上述的連接槽部111d′3、第一槽部111d′1及第二槽部111d′2。
在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兩側設置用于捕集分別向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內外側流出的密封劑171的密封劑捕集部111d″。密封劑捕集部111d″能夠以與密封劑涂敷部111d′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沿著密封劑涂敷部111d′整齊地延伸。密封劑捕集部111d″的寬度可小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寬度。
在密封劑涂敷部111d′與密封劑捕集部111d″之間以突出規(guī)定高度的方式形成有凸臺111f。上述凸臺111f能夠以高度與外框111的前部面相對應的方式突出,在此情況下,凸臺111f可以為用于支撐門蓋140的支撐面。
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密封劑捕集部111d″可包括第一密封劑捕集部111d″1、第二密封劑捕集部111d″2及第三密封劑捕集部111d″3。
第一密封劑捕集部111d″1可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內側,并包圍第一開口部110a。第一密封劑捕集部111d″1可沿著連接槽部111d′3及第一槽部111d′1延伸。
第二密封劑捕集部111d″2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內側,并包圍第二開口部111b。第二密封劑捕集部111d″2可沿著連接槽部111d′1及第二槽部111d′2延伸。
第三密封劑捕集部111d″3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外側,并包圍密封劑涂敷部111d′。第三密封劑捕集部111d″3可沿著第一槽部111d′1及第二槽部111d′2延伸,并可呈圓形形態(tài)。
根據(jù)上述結構,在門蓋140與外框111相結合的過程中,即使填充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的密封劑171流出,也可通過分別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111d′內外側的密封劑捕集部111d″捕集所流出的密封劑171。由此,可防止因密封劑171泄漏而導致外觀品質下降。
并且,根據(jù)上述結構,可使密封劑涂敷部111d′最大程度靠近外框111的邊緣部分。因此,可使與密封劑涂敷部111d′相對應的門蓋140的邊緣部分中的未粘結部分最小化,從而可提高粘結強度,還可有效防止異物通過門蓋140與外框111之間的縫隙滲透。
圖14為示出圖3所示的門框110的第二實施例的注視圖。
如上述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密封劑填充槽4111d包括連接槽部4111d′3、第一槽部4111d′1及第二槽部4111d′2,并分別包圍第一開口部4110a及第二開口部4111b。密封劑填充槽4111d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和密封劑捕集部,對此的說明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說明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密封劑填充槽4111d還包括旁通槽部4111d′4,上述旁通槽部4111d′4用于對連接槽部4111d′3上的任意位置和第一槽部4111d′1上的任意位置進行連接。如圖所示,旁通槽4111d′4位于由連接槽部4111d′3和第一槽部4111d′1所形成的空間內。
由此,填充于連接槽部4111d′3或第一槽部4111d′1的密封劑的一部分會流入到分支的旁通槽部4111d′3,從而獲得門蓋和門框4110之間的結合點增多的效果。因此,可增加門蓋與門框4110之間的結合力。
旁通槽4111d′4也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用于填充密封劑;以及密封劑捕集部,設置于密封劑涂敷部的兩側,用于捕集分別向密封劑涂敷部的內外側流出的密封劑。
另一方面,門框110內置有顯示模塊130,從門10為用于開閉衣物投入口20a的結構的觀點出發(fā),存在水分向顯示模塊130滲透的憂慮。因此,對顯示模塊130進行密封可謂是確保顯示部12的驅動可靠性方面的重要問題。
以下,說明顯示模塊130的密封結構。
圖15及圖16為從互不相同的方向觀察圖3所示的顯示模塊130的分解立體圖。圖17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131的主視圖,圖18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131的后視圖,圖19為示出圖15所示的安裝框架131與印刷電路板蓋137相結合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
參照圖15至圖19,顯示模塊130包括安裝框架131、顯示器132及顯示器密封部件133。
安裝框架131包括顯示器安裝部131a,在上述顯示器安裝部131a的一面安裝顯示器132。顯示器安裝部131a為以與顯示器132相對應的形態(tài)從安裝框架131的前部面朝向后部面凹陷的空間,或者由以與顯示器132的周圍相對應的方式突出的筋所限定的內部空間構成。
安裝框架131可由合成樹脂材質(例如,ABS材質、PC材質等)形成。
在安裝框架131可形成連通孔131b。連通孔131b可設置于顯示器安裝部131a的一側,連通孔131b為與顯示器安裝部131a相區(qū)別的空間。
觸摸傳感器16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61可通過形成于門框11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孔111c和形成于安裝框架131的連通孔131b來與印刷電路板135電連接。連通孔131b也能夠以使上述觸摸傳感器16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61和顯示器132的柔性印刷電路板通過的方式形成。
顯示器132安裝于安裝框架131,并輸出視覺信息。顯示器132可包括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機發(fā)光二極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柔性顯示器(Flexible Display)、三維顯示器(3D Display)、電子墨水顯示器(E-ink Display)中的至少一個。
顯示器132為通常廣泛使用的四邊形顯示器,其中,普遍使用長度和寬度不同的長方形顯示器132。如上所述,與圓形顯示器相比,長方形顯示器132的價格更低廉,而且因形成特殊形狀的部分(具有頂點,長度和寬度不同),從而具有在將顯示器132安裝于安裝框架131時容易控制準確安裝位置的優(yōu)點。
在顯示器132呈長方形,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呈圓形的情況下,在顯示器132的長度和寬度中的較短部分的長度需大于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直徑(若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呈橢圓形狀,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的長軸)。根據(jù)上述結構,可在第二透光區(qū)域142整體輸出視覺信息。
雖然顯示器132使用長方形顯示器132,但隨著在門蓋140形成重疊于顯示器的圓形的第二透光區(qū)域142,可向使用人員提供圓形的顯示部12。同時,控制部可通過控制對在顯示器132中的不與第二透光區(qū)域142相對應的部分的視覺信息的輸出,來節(jié)省電力。
在顯示器132上還設置顯示器蓋134,顯示器蓋134由透光材質形成,顯示器蓋134用于覆蓋顯示器132。顯示器蓋134執(zhí)行覆蓋并保護顯示器132的功能。顯示器蓋134可由合成樹脂材質(例如,丙烯酰胺材質、PET材質、TPU材質等)形成。
在門框110與安裝框架131之間配置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從而包圍顯示器132。優(yōu)選地,在安裝框架131形成有連通孔131b的情況下,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包圍顯示器132和連通孔131b。
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可固定于門框110,或者可固定于安裝框架131。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固定于安裝框架131,當使安裝框架131安裝于門框110時,上述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密封安裝框架131與門框110之間的內部空間。為此,在安裝框架131形成用于固定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收容槽131f,收容槽131f包圍顯示器132。
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可包括分別與安裝框架131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133a、133b。多個接觸部133a、133b沿著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寬度方向隔開,并沿著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形成多個密封邊。由此,借助一個接觸部133a、133b形成的密封邊配置于借助另一個接觸部133a、133b形成的密封邊內,從而可提高密封結構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顯示模塊130還可包括印刷電路板135、印刷電路板蓋137及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
印刷電路板135與顯示器132電連接,并安裝于安裝框架131。在本實施例中,可在安裝框架131的前部面安裝顯示器132,在安裝框架131的后部面安裝印刷電路板135。在具有觸摸傳感器160的情況下,印刷電路板135可與通過連通孔131b的觸摸傳感器16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61電連接。
印刷電路板135可以為控制顯示器132的驅動及觸摸傳感器160的驅動的控制器或控制部本身。
為了安裝印刷電路板135,可在安裝框架131的后部面設置印刷電路板安裝部131d。印刷電路板安裝部131d可以為以與印刷電路板135相對應的形態(tài)從安裝框架131的后部面朝向前部面凹陷的空間,或者可由以與印刷電路板135的周圍相對應的方式突出的筋限定的內部空間構成。
在安裝框架131可追加安裝可與內置電子裝置及外部的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的無線通信模塊136??稍诎惭b框架131設置用于安裝無線通信模塊136的無線通信模塊安裝部131e,無線通信模塊安裝部131e可位于印刷電路板安裝部131d的一側。
無線通信模塊136可包括利用Wi-Fi、藍牙、RF的通信模塊中的至少一種。例如,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1可通過Wi-Fi通信模塊或藍牙通信模塊與使用人員的移動終端進行無線通信。作為另一例,本實用新型的衣物處理裝置1可通過RF通信模塊與其他家電設備(例如,其他衣物處理裝置1)進行無線通信。
印刷電路板蓋137安裝于安裝框架131,印刷電路板蓋137用于覆蓋印刷電路板135。印刷電路板蓋137通過螺栓結合、掛鉤結合、焊接結合等緊固于安裝框架131。例如,如圖所示,可在安裝框架131設置形成有安裝孔的安裝部137a,安裝部件139b貫通安裝孔來與安裝框架131螺栓結合。
可在安裝框架131與印刷電路板蓋137之間配置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從而對安裝框架131與印刷電路板蓋137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包圍印刷電路板135,從而防止水分向印刷電路板135滲透。
優(yōu)選地,在追加形成無線通信模塊136的情況下,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包圍印刷電路板135和無線通信模塊136。并且,優(yōu)選地,在連通孔131b設置于安裝框架131的情況下,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還包圍連通孔131b。
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可固定于安裝框架131,或者可固定于印刷電路板蓋137。在本實施例中,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固定于安裝框架131,當安裝框架131與印刷電路板蓋137相結合時,上述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密封安裝框架131與印刷電路板蓋137之間的內部空間。為此,在安裝空間131形成用于固定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的安裝槽131g,安裝槽131g包圍印刷電路板135。若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固定于印刷電路板蓋137,則可在印刷電路板蓋137形成用于固定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的安裝槽。
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可包括分別與印刷電路板蓋137相接觸的多個接觸部138a、138b。多個接觸部138a、138b沿著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的寬度方向隔開,并沿著印刷電路板密封部件138的長度方向整齊地延伸,從而形成多個密封邊。由此,借助一個接觸部138a、138b形成的密封邊可配置于借助另一個接觸部138a、138b形成的密封邊內,從而可提高密封結構的可靠性。
圖20為沿著圖4所示的F-F′線截取的剖視圖。
參照圖20,在門蓋140安裝于門框110的一側的狀態(tài)下,顯示模塊130安裝于門框110的另一側。安裝框架131通過螺栓結合、掛鉤結合、焊接結合等緊固于門框110。例如,可在安裝框架131設置形成有緊固孔的緊固部131c,緊固部件139a可貫通緊固孔來與門框110螺栓結合。
如本實施例,在門框110包括外框111、內框112及框蓋150的情況下,在外框111的前部面安裝門蓋140,安裝框架131以安裝框架131與第二開口部111b相對應的方式安裝在外框111的后部面。
當安裝框架131安裝在外框111安裝時,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對安裝框架131與外框111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顯示器密封部133緊貼于第二開口部111b周邊的外框111安裝面,從而包圍第二開口部111b。
在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固定于安裝框架131的結構中,在安裝框架131形成收容槽131f,使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一部分插入并固定于收容槽131f。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其他部分從收容槽131f突出,當安裝框架131安裝在門框110時,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其他部分與門框110相接觸(緊貼)。借助上述接觸方式,顯示器密封部件133的內側空間與外側空間互相分離,從而防止水分向上述內側空間滲透。
以上,以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固定于安裝框架131為例說明了本實用新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顯示器密封部件133可固定于外框111的后部面,在此情況下,可在外框111的后部面形成用于固定密封部件的收容槽131f。
另一方面,在顯示器132安裝于顯示器安裝部131a的狀態(tài)下,填充劑133′可填充于安裝框架131與顯示器蓋134之間的縫隙。填充劑133′可填充上述縫隙,由此再次防止水分向顯示器132滲透。
圖21為示出圖3所示的顯示模塊130安裝于門框110內部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結合圖20來參照圖21,內框112與外框111的后部面?zhèn)认嘟Y合,從而覆蓋顯示模塊130。即,顯示模塊130配置于外框111與內框112相結合而成的內部空間。
可在內框112形成與上述內部空間相連通的連通部112b,如圖所示,顯示模塊130在通過連通部112b插入于上述內部空間之后,可設置于外框111??稍谕饪?11形成與安裝框架131的緊固部相對應的緊固套筒,緊固部件139a貫通緊固部131c的緊固孔來緊固于緊固套筒。
另一方面,印刷電路板135與本體20的控制部(未圖示)及供電部(未圖示)電連接。為此,從印刷電路板135延伸的門側電纜(未圖示)與設置于門框110內部的連接器(未圖示)相連接,連接器與本體側電纜(未圖示)電連接,上述本體側電纜(未圖示)與本體20的控制部及供電部電連接。
門側電纜可貫通印刷電路板蓋137的貫通孔(未圖示),用于密封的密封部件(未圖示)可介于門側電纜和上述貫通孔之間。密封部件包圍門側電纜,并緊貼于形成貫通孔的印刷電路板137的內周面。
用于開閉連通部112b的框蓋150以能夠拆裝的方式與內框112相結合??蛏w150通過螺栓結合、掛鉤結合等緊固于內框112。如圖所示,在框蓋150突出形成卡止鉤151,可在內框112形成可使卡止鉤151卡止的卡止孔(或卡止槽112b′)。
以下,對以上所說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只要如上所述的門的具體結構不與后述的門的具體結構相矛盾,則均可適用于后述的門。因此,將省略對其的重復說明。
圖22為本實用新型的變形例的門1010的分解立體圖,圖23為圖22所示的門1010的剖視圖。
參照圖22及圖23,門1010包括門蓋1140、顯示模塊1130及門框1110。
門蓋1140包括非透光區(qū)域1143及上述非透光區(qū)域1143內的第一透光區(qū)域1141和第二透光區(qū)域1142。第一透光區(qū)域1141及第二透光區(qū)域1142可被非透光區(qū)域1143所劃分。
在門蓋1140的后部面配置顯示模塊1130。顯示模塊1130通過門蓋1140的第二透光區(qū)域1142輸出視覺信息。顯示模塊1130可直接附著于門蓋1140的后部面,或者可安裝于后述的門框1110的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
門框1110與門蓋1140相結合,并以可相對于本體20進行相對移動的方式與門蓋1140相連接。門框1110可借助鉸鏈單元30來相對于本體20進行旋轉。
門框1110可包括外框1111和內框1112。外框1111和內框1112可由合成樹脂材質(例如,ABS材質、PC材質等)形成。
門框1110包括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和開口部1110a。
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為凹陷的空間,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收容顯示模塊1130。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也可由形成于外框1111本身的槽構成,也可由內框1112覆蓋形成于外框1111的孔而成的凹陷的空間構成。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可收容觸摸傳感器116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1161。
借助上述結構,顯示模塊1130被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所覆蓋。即,顯示模塊1130配置于門蓋1140與門框1110之間。如上所述,在本變形例中,與上述實施例不同,存在如下結構差異,在門框1110未設置與顯示模塊1160相對應的第二開口部。
開口部1110a在門1010處于關閉的狀態(tài)下與衣物投入口20a相向。在開口部1110a設置透光門窗1120,并可通過門窗1120看到衣物投入口20a。
開口部1110a可包括前方側開口1111a和后方側開口1112a,上述前方側開口1111a形成于外框1111,上述后方側開口1112a形成于內框1112。
在門框1110的前部面形成密封劑填充槽1111d,在上述密封劑填充槽1111d填充用于使門框1110與門蓋1140相粘結的密封劑。
如上所述,密封劑填充槽1111d可包括連接槽部、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具體地,連接槽部橫穿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與開口部1110a之間,第一槽部與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從而與連接槽部一同包圍開口部1110a的周圍,第二槽部與連接槽部的兩端部相連接,從而與連接槽部一同包圍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
密封劑填充槽1111d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還可包括旁通槽。旁通槽在由連接槽部和第一槽部所形成的空間內對連接槽部上的任意位置和第一槽部上的任意位置進行連接。
并且,密封劑填充槽1111d可包括密封劑涂敷部1111d′及密封劑捕集部1111d″。
借助上述密封劑填充槽1111d,可防止水分向設置于門蓋1140與門框1110之間的顯示模塊1130滲透。并且,密封劑填充槽1111d可分別包圍顯示模塊收容部1110b和開口部1110a,由此可防止水分向通過開口部1110a設置的顯示模塊1130滲透。
而且,如圖所示,在顯示模塊1130直接附著于門蓋1140的后部面的情況下,顯示器密封部件1133可緊貼于門蓋1140的后部面。此時,顯示器密封部件1133還可執(zhí)行使顯示模塊1130與門蓋1140的后部面相結合的粘結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