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及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及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包含一第一人造纖維以及一第二人造纖維。該第一人造纖維與該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至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專利說明】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及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布料結構,特別是關于一種具單向性吸濕排汗梭織布料的制作方法及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織物領域上,「吸濕排汗」是指使不具親水性的織物同時具有吸水性以及快干性。一般來說,不論是天然纖維或人造合成纖維都很難同時兼具此兩種性能。例如常用的人造纖維-聚脂纖維(Polyester),其含水率低、親水性差,致使布料吸濕性不佳?,F(xiàn)今市面上吸濕排汗織物可利用下面幾種技術制成,包含:超細纖維、異形斷面纖維、中空微多孔纖維以及纖維表面改質。一般在紡織上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高親水性吸濕劑加工于上述的人造纖維布料上,使人造纖維布料具有吸濕效果。通常吸濕排汗布料廣泛用于運動或戶外休閑的領域,汗水必須要能很快速地在布料上擴散,擴散面積越大使蒸發(fā)面積更大而大大的提升快干效果,所以此等布料也較一般布料更快速干燥的機能性。
[0003]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這類布料是以經(jīng)緯紗使用人造纖維,織造完成后再利用親水性加工使原本不親水的整塊布料具吸濕特性,汗水并于布料上擴散使其具快干效果,但這些布料因為汗水在布料中擴散時表層與內層同時擴散(內外側擴散面積相同),以致于內側停留汗水使布料黏滯于皮膚上,而使穿著者具有不舒適感。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單一層布料的表里兩面結構及性質特性的差異,并可由經(jīng)紗緯紗相互接結成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的布質結構,使汗水快速地由接觸皮膚的里面快速輸送至表面并快速擴散至表面的大面積上。
[0005]為達到前揭的目的,本發(fā)明的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其包含一第一人造纖維以及一第二人造纖維,其材質包括聚酯與聚酰胺等人造纖維。該第一人造纖維表面含浸吸濕劑;而該第二人造纖維表面含浸或涂布潑水劑。該第一人造纖維與該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0006]本發(fā)明的具單向性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一般無加工的一第一人造纖維與含浸或涂布潑水劑的一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布料,再經(jīng)染色及親水性加工,使吸濕劑附著在該第一人造纖維,使該第一人造纖維具吸濕性,另染色及親水性加工并不影響該第二人造纖維的疏水效果,該布料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0007]本揭露的其它目的,部分將在后續(xù)說明中陳述,而部分可由內容說明中輕易得知,或可由本揭露的實施而得知。本揭露的各方面將可利用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中所特別指出的組件及組合而理解并達成。需了解,先述的一般說明及下列詳細說明均僅作舉例的用,并非用以限制本揭露。
[0008]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的技術特征及優(yōu)點,以使下文的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了解。構成本揭露的申請專利范圍標的的其它技術特征及優(yōu)點將描述于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了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的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工藝而實現(xiàn)與本揭露相同的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了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圍。
[0009]當并同各隨附圖式而閱覽時,即可更佳了解本揭露的前揭摘要以及上文詳細說明。為達本揭露的說明目的,各圖式里圖繪有現(xiàn)屬較佳的各具體實施例。然而應了解本揭露并不限于所繪的精確排置方式及設備裝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具單向性吸濕排汗布料的示意圖;
[0011]圖2顯不為圖1首I]面線1-1的首I]面不意圖;
[0012]圖3顯示為另一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0013]圖4顯示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4]圖5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5]圖6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6]圖7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7]圖8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8]圖9顯示為本發(fā)明的變化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19]圖10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20]圖11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再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以及
[0021]圖12顯示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
[0022]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3]10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
[0024]11第一表面
[0025]12第二表面
[0026]21 緯紗
[0027]22 緯紗
[0028]23 經(jīng)紗
[0029]30 皮膚
【具體實施方式】
[0030]在下文中本揭露的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以闡述細節(jié)。然而本揭露的實施例不必然需要全部的技術特征才能實施。在其它實施例中,某些已知的方法、結構及技術將不會顯示而造成誤解。說明書所提及的「一實施例」、「此實施例」、「其它實施例」及「變化實施例」等等,意指包含在本揭露的該實施例所述有關的特殊特性、構造、或特征。說明書中各處出現(xiàn)的「在此實施例中」的詞組,并不必然全部指相同的實施例。
[0031]本發(fā)明在此所探討的方向為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結構及其制造方法。為了能徹底地了解本發(fā)明,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盡的步驟及結構。顯然地,本發(fā)明的施行并未限定于相關領域的技藝者所熟習的特殊細節(jié)。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的結構或步驟并未描述于細節(jié)中,以避免造成本發(fā)明不必要的限制。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會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的外,本發(fā)明還可以廣泛地施行在其它的實施例中,且本發(fā)明的范圍不受限定,其以的后的專利范圍為準。
[0032]參閱圖1所示,具單向性吸濕排汗梭織布料10由經(jīng)紗及緯紗所交織而成,吸濕排汗布料10包含接觸皮膚的第一表面11及其相對應的第二表面12。在此實施例中,吸濕排汗布料10的經(jīng)紗及緯紗可分別由第一人造纖維及第二人造纖維所構成。第一人造纖維表面含浸吸濕劑,因此第一人造纖維就會具有吸濕性的特性,而第二人造纖維表面涂布潑水齊U,因此第二人造纖維就會具有疏水性的特性。具體而言,在工藝中第二人造纖維預先涂布潑水劑后,該第一人造纖維及涂布該潑水劑的該第二人造纖維則共同浸潤于吸濕劑中而進行吸濕處理,但由于第二人造纖維的撥水劑表面已預先處理,因此吸濕劑無法附著或吸附于第二人造纖維的表面上,因此第二人造纖維仍維持疏水性的特性。另外,第一人造纖維及第二人造纖維的強度從2g/D (丹尼)到40g/D (丹尼),而規(guī)格從MD (丹尼)到2000D (丹尼)。
[0033]如圖1所示的吸濕排汗布料10中,第一人造纖維及第二人造纖維可選自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Polyester)、聚酰胺纖維(Polyamide、錦絕)及陽離子可染共聚酯(CAT1NIC DYEABLE POLYESTER)等材料或能提供相同纖維功能的材料。吸濕劑則為親水型樹脂,其中親水型樹脂可選自聚丙烯酸鹽、聚丙烯腈水解化合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及聚乙烯醇。具體而言,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及陽離子可染共聚酯系用多元酯樹脂進行處理,而聚酰胺纖維則可以用非離子耐水洗性吸水性樹脂來進行處理。此外,潑水劑選自硅基(Silicone-based)氟碳系潑水劑及無氟潑水劑。
[0034]圖2為圖1沿剖面線1-1。參照圖1及圖2,第二人造纖維的緯紗21位于接近皮膚30的第一表面11上,在此實施例中,接近第二表面12的緯紗22及經(jīng)紗23皆由第一人造纖維所構成,因此吸水性強的第一人造纖維主要分布于第二表面12上。另外,圖3顯示在另一剖面(圖未示)時,經(jīng)紗23與第二人造纖維的緯紗21的連接關系。
[0035]本發(fā)明的吸濕排汗布料10主要由雙面布(double face)織法形成,因此如圖1所示,該第一表面11及該第二表面12亦是由雙面布織法織成。參照圖1及圖2,該第二人造纖維的緯紗21于接觸皮膚30的該第一表面11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由于該第二人造纖維表面涂布潑水劑,因此第二人造纖維的潑水劑表面(占50%?90%的第一表面11)可將皮膚30的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11的該第一人造纖維的緯紗22處。由于第一人造纖維的吸濕劑表面具有親水性,因此可供汗水輸送至第一人造纖維所占面積的比率較大的該第二表面12。換言之,該第一人造纖維的經(jīng)紗23于該第一表面11中所占的比率介于10%至50%之間并接觸皮膚30,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可將汗水由該第一表面11輸送至該第二表面12。
[0036]圖4至圖12為圖2的經(jīng)紗23與緯紗21交錯所形成的各種圖案的實施例,圖4至圖12顯示為具單向性吸濕排汗布料10的第二表面12。如圖4至圖12所示,黑色部分表現(xiàn)為第一人造纖維的經(jīng)紗23,而白色部分表現(xiàn)為第二人造纖維的緯紗21的所在之處。在該第二表面12中,該第一人造纖維的經(jīng)紗23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例如在圖12中,一個完整組織25格中經(jīng)紗23占20格的情況)之間。換言之,該第二人造纖維的緯紗21所占的比率介于10%至50%之間。由于第一人造纖維的經(jīng)紗23在第二表面12所占的比率較高,相對地,第一人造纖維的經(jīng)紗23在第一表面11所占比率較低,因而使接觸該第二表面12的汗水可快速經(jīng)由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擴散,且由于第一人造纖維在第二表面12所占比率較高,所以使汗水大部份集中于第二表面12并擴散,由于第二表面12為布料外層,并與外界空氣接觸,因此可幫助穿著時汗水快速風干蒸發(fā)而達到吸濕排汗的目的。此外,如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及圖12的實施例所示,組織為斜紋、亂紋及段紋,第一人造纖維所占比率較高的面即為第二表面12 (布料外層),或者可分經(jīng)緯浮面的多臂(dobby)圖案。反之,第一人造纖維所占比率較低的面即為第一表面11(布料內層),利用經(jīng)紗23的吸濕劑表面快速將汗水。
[0037]另外,本發(fā)明亦提供一種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吸濕劑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與涂布潑水劑的該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0038]本發(fā)明的技術內容及技術特點已揭示如上,然而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了解,在不背離后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內,本發(fā)明的教示及揭示可作種種的替換及修飾。例如,上文揭示的許多工藝可以不同的方法實施或以其它工藝予以取代,或者采用上述二種方式的組合。
[0039]此外,本案的權利范圍并不局限于上文揭示的特定實施例的工藝、機臺、制造、物質的成份、裝置、方法或步驟。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了解,基于本發(fā)明教示及揭示工藝、機臺、制造、物質的成份、裝置、方法或步驟,無論現(xiàn)在已存在或日后開發(fā)者,其與本案實施例揭示者系以實質相同的方式執(zhí)行實質相同的功能,而達到實質相同的結果,亦可使用于本發(fā)明。因此,以下的申請專利范圍系用以涵蓋用以此類工藝、機臺、制造、物質的成份、裝置、方法或步驟。
【權利要求】
1.一種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結構,包含: 一第一人造纖維,該第一人造纖維表面含浸吸濕劑;以及 一第二人造纖維,該第二人造纖維表面含浸或涂布潑水劑,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與該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纖維或陽離子可染共聚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二人造纖維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纖維或陽離子可染共聚酯。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吸濕劑為親水型樹脂,該親水型樹脂為聚丙烯酸鹽、聚丙烯腈水解化合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乙烯醇。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潑水劑為硅基氟碳系潑水劑或無氟潑水劑。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由斜紋、段紋或可分經(jīng)緯浮面的多臂織法形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于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10%?50%之間并接觸皮膚,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將汗水由該第一表面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二表面中,該第二人造纖維所占的比率介于10%?50%之間,而該第一人造纖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而使輸送至該第二表面的汗水經(jīng)由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擴散于該第二表面。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二人造纖維預先含浸或涂布該潑水劑后,該第一人造纖維及含浸或涂布該潑水劑的該第二人造纖維共同經(jīng)由該吸濕劑處理,該第二人造纖維的該潑水劑表面并無吸附任何該吸濕劑。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于該第一表面所形成的圖案包含一斜紋、段紋或可分經(jīng)緯浮面的多臂圖案。
11.一種具單向性的吸濕排汗布料的制造方法,其中,無加工的一第一人造纖維與含浸或涂布潑水劑的一第二人造纖維交錯而形成一布料,再經(jīng)染色及親水性加工,使吸濕劑附著在該第一人造纖維,使該第一人造纖維具吸濕性,另染色及親水性加工并不影響該第二人造纖維的疏水效果,該布料包含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二人造纖維于接觸皮膚的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并將汗水聚集于該第一表面的該第一人造纖維處,以供汗水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纖維或陽離子可染共聚酯。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二人造纖維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纖維或陽離子可染共聚酯。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吸濕劑為親水型樹脂,該親水型樹脂為聚丙烯酸鹽、聚丙烯腈水解化合物、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乙烯醇。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潑水劑為娃基氟碳系潑水劑或無氟潑水劑。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由斜紋、段紋或可分經(jīng)緯浮面的多臂織法形成。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于該第一表面中所占的比率介于10%?50%之間并接觸皮膚,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將大部份汗水由該第一表面輸送至該第二表面。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二表面中,該第二人造纖維所占的比率介于10%?50%之間,而該第一人造纖維所占的比率介于50%?90%之間,而使輸送至該第二表面的汗水經(jīng)由該第一人造纖維的該吸濕劑表面擴散于該第二表面。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二人造纖維預先含浸或涂布該潑水劑后,該第一人造纖維及涂布該潑水劑的該第二人造纖維共同經(jīng)由該吸濕劑處理,該第二人造纖維的該潑水劑表面并無吸附任何該吸濕劑。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該第一人造纖維于該第一表面所形成的圖案包含一斜紋、段紋或可分經(jīng)緯浮面的多臂圖案。
【文檔編號】D06M15/263GK104178870SQ201310198752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24日
【發(fā)明者】林家豪, 劉孟勛, 林玲歷, 鍾信男, 陳永欽 申請人:福懋興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