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攪拌翼和使用攪拌翼的攪拌裝置、洗衣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攪拌流體物的攪拌翼和使用攪拌翼的攪拌裝置、洗衣機。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以往的洗衣機。該洗衣機是將脫水槽和水槽作為攪拌槽實現(xiàn)了共用化類型的洗衣機,攪拌槽是僅在上部具有脫水孔的無孔類型的攪拌槽。在攪拌槽的底部能夠旋轉地配置有攪拌翼。洗衣時,在收納有洗滌物的攪拌槽中存積水,利用攪拌翼的旋轉來攪拌作為流體的水來對洗滌物進行洗滌。 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公昭61-9878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6-296794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nèi)容
_7] 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但是,根據(jù)上述以往的洗衣機,存在攪拌翼表面光滑地形成而在攪拌翼表面與流體之間產(chǎn)生大的摩擦阻力的問題。因此,存在攪拌翼的旋轉的扭矩變大,洗衣機的耗電變大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減小與流體的摩擦阻力的攪拌翼、能夠使用攪拌翼來實現(xiàn)耗電的削減的攪拌裝置以及洗衣機。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攪拌翼,其特征在于,利用旋轉來攪拌流體,其具備葉鼓部,其至少配置于一面而在軸向突出;以及凹部,其與上述葉鼓部在周向上相鄰,在上述葉鼓部和上述凹部的至少一方設有在流體的流動方向上并列設置并以橫切該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多個肋。根據(jù)該構成,利用攪拌翼的旋轉而產(chǎn)生流體流動,在攪拌翼表面的肋之間,流體的一部分形成漩渦而停滯。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使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大的區(qū)域的上述肋的間隔比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小的區(qū)域的上述肋的間隔窄。根據(jù)該構成,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大的區(qū)域和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小的區(qū)域中的攪拌翼表面的雷諾數(shù)成為一定。由此,流體對攪拌翼的作用實現(xiàn)均勻化。因此,攪拌翼表面的摩擦阻力減小效果實現(xiàn)均勻化。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輻射狀地設置多個上述葉鼓部,配置在上述葉鼓部上的上述肋在徑向上延伸。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使外周側的上述肋的間隔比內(nèi)周側的上述肋的間隔窄。[0016]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輻射狀地設置多個上述葉鼓部,配置在上述凹部上的上述肋在周向上延伸并在離上述葉鼓部近的位置離旋轉中心的距離小,在離上述葉鼓部遠的位置離旋轉中心的距離大。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離上述葉鼓部近的位置的上述肋的間隔比離上述葉鼓部遠的位置的上述肋的間隔窄。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在相鄰的上述肋之間貫通設有多個小孔。根據(jù)該構成,當攪拌翼旋轉時,流體經(jīng)由小孔被吸入成為負壓的攪拌翼里側的空間。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相鄰的上述肋的間隔與上述肋的高度之比在100 : I 5 : I的范圍內(nèi)。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翼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相鄰的上述肋的間隔與上述肋的高度之比在50 : I 15 : I的范圍內(nèi)。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上述構成的攪拌翼和使上述攪拌翼能夠旋轉地配置并存積有流體的攪拌槽。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攪拌槽,其具有底壁和從上述底壁的周緣向上方立起的周壁并存積流體;以及圓盤狀的攪拌翼,其能夠旋轉地配置于上述底壁,上述攪拌翼具有多個溝部,其在上述攪拌翼的下面輻射狀地延伸并具有面對上述周壁的開放端;以及葉片部,其從上述溝部的底面突出設置并在徑向上延伸,在上述攪拌裝置中,使上述攪拌翼正向逆向反轉來攪拌流體。根據(jù)該構成,利用攪拌翼的旋轉,葉片部攪動攪拌翼和攪拌槽的底壁之間的流體而沿著溝部在徑向的外側產(chǎn)生較強的流體流動。該流體流動從溝部的開放端沿著攪拌槽的周壁向攪拌槽上部上升。由此,在水面產(chǎn)生向上下振動的波,形成與溝部的數(shù)量相應的隆起部。另外,通過使攪拌翼正向逆向反轉來攪拌流體,由此使行進方向為逆向的波碰撞而產(chǎn)生在上下方向上振動的流體的穩(wěn)定波。由此,在流體內(nèi)產(chǎn)生上下方向的剪切力。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將上述周壁的下端形成為曲面而與上述底壁連接。根據(jù)該構成,從開放端朝向周壁的流體流動沿著曲面上升。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在上述攪拌翼的上面的與上述溝部對應的位置設有在軸向突出的葉鼓部。根據(jù)該構成,利用攪拌翼的旋轉而在攪拌翼表面產(chǎn)生流體流動。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上述葉片部形成為夕卜周側的高度相對于內(nèi)周側緩緩變低。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在上述攪拌翼的中心附近設有貫通孔。根據(jù)該構成,當攪拌翼旋轉時,流體經(jīng)由貫通孔被吸入成為負壓的攪拌翼里側的空間,在攪拌翼的中心附近產(chǎn)生向下方向下降的流體流動。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洗衣機,其特征在于,具備上述構成的攪拌裝置。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攪拌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配置在攪拌槽的底面的攪拌翼的旋轉來攪拌流體,使通過上述攪拌翼的正轉而在流體中產(chǎn)生的上下振動的多個波與通過逆轉而在流體中產(chǎn)生的上下振動的多個波碰撞來形成穩(wěn)定波。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使上述攪拌槽的外周側產(chǎn)生上方向的流體流動,使上述攪拌槽的內(nèi)周側產(chǎn)生下方向的流體流動。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攪拌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構成中,在上述攪拌翼的旋轉方向上產(chǎn)生流體流動。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攪拌翼的周向上相鄰的葉鼓部和凹部的至少一方設有在流體流動方向上并列設置并以橫切該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多個肋,因此,利用攪拌翼的旋轉而產(chǎn)生流體流動,在攪拌翼表面的肋之間 ,流體的一部分形成漩渦而停滯。在肋的上方流動的流體從肋的上面以及在肋之間停滯的漩渦上流通。此時,除了可以使與肋的上面的接觸面積小以外,還可以利用由漩渦帶來的軸承效應減小流體的摩擦阻力。由此,可以降低具備攪拌翼的攪拌裝置、洗衣機的耗電。另外,由于攪拌翼設有多個溝部,其在上述攪拌翼的下面輻射狀地延伸并具有面對周壁的開放端;以及葉片部,其從溝部的底面突出設置并在徑向上延伸,因此,可以產(chǎn)生在上下方向上振動的流體的穩(wěn)定波。由此,可以在流體中產(chǎn)生剪切力,提高攪拌效果。另外,針對投入到攪拌槽內(nèi)的洗滌物,可以利用如由水流的反轉帶來的扭絞效果和由穩(wěn)定波帶來的上下方向的揉洗那樣的切斷力來提高洗凈效果。由此,可以縮短洗凈時間而降低洗衣機的耗電。
圖I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洗衣機的概要結構的正面截面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翼的上面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翼的俯視圖。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翼的下面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翼的底視圖。圖6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翼的表面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的概要截面圖。圖7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槽內(nèi)產(chǎn)生的水流的概要截面圖。圖8是示意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槽內(nèi)的洗滌物的運動的概要截面圖。圖9是示意地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攪拌槽內(nèi)的洗滌物的運動的概要截面圖。圖10是表示肋的間隔和高度之比與攪拌翼的驅動功率的關系的坐標圖。圖11是表示肋的高度與洗滌物的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的坐標圖。圖12是表示肋的高度與洗滌物的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的坐標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圖I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洗衣機I的概要結構的正面截面圖。此外,圖I的面前側是洗衣機I的正面,里側是背面。洗衣機I是全自動式洗衣機,具備由金屬或合成樹脂制成的外箱10。外箱10成形為長方體形狀,其上面和底面成為開口部。設有操作面板等的由合成樹脂制成的上面板11被固定到外箱10的上面開口部。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基座12由螺絲固定到外箱10的底面開口部。在基座12的四角設有用于將外箱10支撐在地板上的腳部13。在上面板11中開設有用于向洗衣機I內(nèi)投入洗滌物的洗滌物投入口 14。上蓋15在洗衣機I的里側由水平旋轉軸樞支于上面板11。使上蓋15在面前側上下轉動來打開關閉洗滌物投入口 14,由此可以向后述的攪拌槽30投入洗滌物,或者從攪拌槽30取出洗滌物。在外箱10的內(nèi)部收納有攪拌槽30和收納攪拌槽30的水槽20。攪拌槽30積蓄溶解了洗滌劑的水或漂洗用水(下面,將它們統(tǒng)稱為“洗滌水”)。水槽20和攪拌槽30均呈上面開口的有底筒狀的杯子形狀,以使各自的軸線分別垂直并將水槽20設為外側、將攪拌槽30設為內(nèi)側的形式同心地配置。 水槽20利用懸掛構件(未圖示)懸掛于外箱10。懸掛構件以將水槽20的外面下部與外箱10的內(nèi)面角部連結的方式配備在合計4個部位,以能使水槽20在水平部內(nèi)搖動的方式支撐水槽20。攪拌槽30具有從底壁30a朝向上方錐狀擴展的周壁30b,在該周壁30b,除了在其最上部環(huán)狀地配置的多個脫水孔31以外,不存在用于使液體通過的開口部。即,攪拌槽30形成為所謂的“無孔”類型。在攪拌槽30的上部開口部的邊緣裝載有在為了進行洗滌物的脫水而使脫水槽30高速旋轉時發(fā)揮抑制振動的功能的環(huán)狀平衡器32。在脫水槽30的內(nèi)部底面,能夠旋轉地配置有用于在槽內(nèi)產(chǎn)生洗滌水的流動的攪拌翼70。此時,在攪拌翼70的周緣部70a和周壁30b之間形成有間隙34。另外,周壁30b的下端形成為曲面而與周壁30a的周緣連接。在水槽20的下面裝配有驅動單元40。驅動單元40包括電動機41、傳導電動機41的旋轉輸出的皮帶傳導機構42以及離合、制動機構43,從其中心部同軸地配置的脫水軸44和攪拌翼軸45向上方突出。脫水軸44和攪拌翼軸45形成為脫水軸44配置在外側、攪拌翼軸45配置在內(nèi)側的二重軸結構。脫水軸44從下方朝向上方貫穿水槽20底面,支撐攪拌槽30。攪拌翼軸45從下方朝向上方貫通水槽20并進一步貫穿攪拌槽30的底壁30a,支撐攪拌翼70。攪拌翼70進行55 300rpm的旋轉,來進行洗滌或漂洗。在脫水時與攪拌槽30一起以O 1200rpm旋轉來進行脫水。在脫水軸44和水槽20之間以及脫水軸44和攪拌翼軸45之間,分別配置有用于防止漏水的密封構件。在上面板11內(nèi)的空間中配置有電磁性打開關閉的供水閥(未圖示)。在與供水閥的上游側連接且貫通上面板11而向上方突出的連接管51連接有提供自來水等上水的供水軟管(未圖示)。另外,供水閥的下游側與配置在面對攪拌槽30內(nèi)部的位置的容器狀供水口(未圖示)連接。另外,在上面板11內(nèi)設有控制部(未圖示)??刂撇客ㄟ^設于上面板11的上面的操作顯示部(未圖示)接受來自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向驅動單元40、供水閥以及排水閥68發(fā)出動作指令。另外,控制部向操作顯示部發(fā)出運轉程序、各工序所用時間等運轉內(nèi)容的顯示指令。在水槽20的底部裝配有將水槽20和攪拌槽30中的水向外箱10外排出的排水軟管60。水從在水槽20底部開口的排水口 61流入排水軟管60。脫水時向攪拌槽30的外側排出的水經(jīng)過配水管(未圖示)流向排水軟管60。在攪拌槽30和水槽20之間夾著密封件(未圖示),防止從中心部漏水。在水槽20的底面中心部裝配有密封支架63,在其與水槽20之間包括排水口 61形成排水路徑。在攪拌槽30的底部在圓周上的4個部位設有排水孔67,排水孔67將攪拌槽30內(nèi)部的水從排水口 61導向電磁性打開關閉的排水閥68。在密封支架63中在內(nèi)側壓入油封(未圖不),油封將攪拌槽30密封,由此攪拌槽30能夠旋轉且成為水密封結構,在水槽20和攪拌槽30之間形成有獨立的排水空間66。根據(jù)上述結構,當攪拌翼70旋轉而進行洗滌時,攪拌槽30內(nèi)的水被排水閥68止住通水,僅在攪拌槽30內(nèi)積蓄水。此時,在攪拌槽30和水槽20之間不積蓄水。由此,實現(xiàn)洗滌時的節(jié)水性。當進行脫水時,排水閥68被打開,攪拌槽30內(nèi)的水向外部排出。此時,脫水軸44、攪拌翼軸45以及攪拌槽30通過電動機41的驅動而進行旋轉,攪拌槽30和密封支架63利用上述油封而保持能夠相對旋轉且能夠持續(xù)取得水密封結構。下面,說明攪拌翼70。圖2是攪拌翼70的立體圖,圖3是攪拌翼70的俯視圖。攪拌翼70是圓盤狀,攪拌翼70的上面形成為相對于周緣部70a越向中心則變得越深的盆狀。在攪拌翼70的上面突出形成有以中心角90°輻射狀地配置的4個葉鼓部71。另外,設有與葉鼓部71在周向上相鄰的凹部72。洗滌時,葉鼓部71通過攪拌翼70的旋轉而在攪拌槽30內(nèi)產(chǎn)生作為流體的洗滌水的流動。圖4是表示攪拌翼70的下面的立體圖,圖5是攪拌翼70的底視圖。攪拌翼70的下面在中心具有軸孔76。軸孔76被固定到攪拌翼軸45的頂端。另外,在攪拌翼70的表面所形成的葉鼓部71的里側形成有溝部77。由此,葉鼓部71與溝部77存在表里一體的關系。另外,溝部77的外周側的開放端77a面對攪拌槽30的周壁30b。在溝部77的底面突出設置有在徑向上延伸的薄板狀葉片部78。葉片部78如下形成,即,在從離攪拌翼70的中心近的內(nèi)端在徑向上以一定的高度水平地延伸后,越向外端,外周側的高度相對于內(nèi)周側緩緩變低。這樣形狀的葉片部78適用于在徑向上攪動水。因此,葉片部78通過攪拌翼70的旋轉來攪動在攪拌翼70和攪拌槽30的底壁30a之間的洗滌水而沿著溝部77在徑向的外側產(chǎn)生強的水流。當使攪拌翼70旋轉時,在葉鼓部71的表面在周向上產(chǎn)生水流。另外,在凹部72內(nèi)沿著旋轉方向后方的葉鼓部71的壁面產(chǎn)生朝向徑向外側的水流。在攪拌翼70的表面設有多個肋73a、73b。肋73a、73b以在攪拌翼70的表面的洗滌水的流動方向上并列設置并橫切該方向的方式延伸。另外,在攪拌翼70的表面的洗滌水的水流平均速度較大的區(qū)域的肋73a、73b的間隔形成為比水流平均速度較慢的區(qū)域的肋73a、73b的間隔窄。具體地說,在葉鼓部71的上面,在周向上并列設置在攪拌翼70的徑向上延伸的多個肋73a。此時,外周側的肋73a的間隔形成為比內(nèi)周側窄。在凹部72的上面,在徑向上并列設置在攪拌翼70的周向上延伸的多個肋73b。此時,肋73b相對于以旋轉中心為中心的圓孤彎曲,在離葉鼓部71近的位置,距旋轉中心的距離變小,在遠離葉鼓部71的位置,距旋轉中心的距離變大。另外,離葉鼓部71近的位置的肋73b的間隔形成為比遠離葉鼓部71的位置的肋73b的間隔窄。圖6是示意地表示在攪拌翼70的表面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的概要截面圖。當通過攪拌翼70的旋轉而產(chǎn)生作為流體的洗滌水的流動時,在攪拌翼70的表面上產(chǎn)生洗滌水的分界層,在分界層中存在粘性高的區(qū)域。因此,通過在攪拌翼70的表面并列設置肋73,由此可以破壞邊界層而減小摩擦阻力。如圖6所示,在攪拌翼70的表面的肋73之間,洗滌水的一部分成為漩渦并停滯而形成停滯部(漩渦)75。在肋73的上方流動的流體(箭頭A)在肋73的上面以及肋73之間所停滯的停滯部75上流通。此時,除了流體與肋73的上面的接觸面積較小之外,利用由停滯部75帶來的軸承效應,可以減小流體的摩擦阻力。另外,在 攪拌翼70的表面的洗滌水的水流平均速度較大的區(qū)域的肋73的間隔形成為比水流的平均速度較慢的區(qū)域的肋73的間隔窄,由此攪拌翼70表面的雷諾數(shù)成為一定。由此,流體對攪拌翼70的作用實現(xiàn)均勻化。因此,攪拌翼70表面對流體的摩擦阻力減小效果實現(xiàn)均勻化。因此,通過在攪拌翼70表面的多個區(qū)域中以雷諾數(shù)成為一定的方式設計肋73的配置和形狀,由此可以在廣范圍內(nèi)的攪拌翼70表面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摩擦阻力減小效果。另外,相鄰的肋73的間隔與肋73的高度之比形成在100 : I 5 : I的范圍內(nèi),更優(yōu)選在50 : I 15 : I的范圍內(nèi)。當肋73的間隔相對于肋73的高度過大時,在攪拌翼70表面的肋73之間難以形成停滯部(漩渦)75,無法充分地減小攪拌翼70的摩擦阻力。另一方面,當肋73的高度相對于肋73的間隔過高時,肋73與洗滌物碰撞而損傷洗滌物。在相鄰的肋73之間設有貫通攪拌翼70的多個小孔74。小孔74還設于葉鼓部71。當攪拌翼70旋轉時,小孔74使向成為負壓的攪拌翼70里側的空間吸入的水流產(chǎn)生。利用該水流,強化了徑向向外的流動,在攪拌翼70的里面整體產(chǎn)生輻射狀地徑向向外的水流。如上構成的洗衣機向攪拌槽30中投入洗滌物,當由控制裝置來指示運轉開始時,控制供水閥而進行供水到規(guī)定水位。當進入洗滌工序時,將電動機41的動力通過皮帶傳導機構42、攪拌翼軸45向攪拌翼70傳導,使攪拌翼70右旋轉/左旋轉交替地動作。與攪拌翼70的動作相應地,對攪拌槽30內(nèi)的洗滌物和洗滌水進行攪拌,進行洗滌物的洗凈。圖7是示意地表示在攪拌槽30內(nèi)產(chǎn)生的水流的概要截面圖。當攪拌翼70旋轉時,利用攪拌翼70的上面的葉鼓部71而在周向上產(chǎn)生水流X。另外,在攪拌翼70的下面,溝部77形成水路,水因為離心力而從溝部77的內(nèi)周側朝向外周側在徑向上流動(參照箭頭C)。此時,薄板狀葉片部78如槳那樣發(fā)揮功能而向外側攪出水,朝向攪拌槽30的周壁30b而形成較強的水流。從攪拌翼70的溝部77流出的水從攪拌翼70與周壁30b的間隙34通過(參照圖I),成為沿著周壁30b上升的水流Y。此時,周壁30b的下端形成為曲面,因此,可以順暢地使水流上升。反復進行攪拌翼70的正轉和逆轉,由此使行進方向反轉的波碰撞而在攪拌槽30內(nèi)形成上下振動的穩(wěn)定波U。此外,穩(wěn)定波的波腹的數(shù)量與水柱的產(chǎn)生同樣地與葉片部78的數(shù)量成比例,可以改變根據(jù)攪拌槽30的轉速而產(chǎn)生的穩(wěn)定波U的波腹的數(shù)量。當洗滌水被向外側壓出后,攪拌翼70里側的空間成為負壓狀態(tài),因此,從攪拌翼70的中心附近的小孔(貫通孔)74流入新的洗滌水,在攪拌翼70的上方的旋轉中心附近產(chǎn)生向下方向下降的水流Z。由此,利用下降的水流Z和上升的水流Y,使洗滌水在攪拌槽30內(nèi)持續(xù)地循環(huán)。圖8、圖9是示意地表示洗滌物W的運動的概要截面圖。如圖8所示,穩(wěn)定波U是相對于水面在上下方向上振蕩(振幅)的往返水流,相互不同地在上下方向上的往返運動(參照箭頭E、F)作用于洗滌物W。由此,上下方向的剪切力作用于洗滌物W,如揉洗那樣的機械動作也作用于洗滌物W。因此,穩(wěn)定波U有助于洗滌物W的洗凈效果的提高。另外,如圖9所示,利用作為周向的水流的旋轉水流X而對洗滌物W施加扭絞作用。在攪拌槽30內(nèi),旋轉水流X與穩(wěn)定波U的水流同時作用于洗滌物W。由此,除了施加上下方向的剪切力以外還施加周向的 扭絞,提高洗凈效果。另外,利用在攪拌槽30的外周側上升的上升水流Y和在旋轉中心附近向下方向流動的下降水流Z,使洗滌物W適當?shù)匾苿?,對洗滌物W整體施加均勻的洗凈力。因此,增大洗滌物W的攪拌作用而提高洗凈力。由此,可以縮短洗凈時間而實現(xiàn)洗衣機I的省電化。另外,伴隨攪拌翼70的水流作用被大幅度改善,洗滌劑的溶解性也變好,由此有助于洗凈效果的提高。下面,對設于攪拌翼70的肋73的間隔與高度之比和攪拌翼70的驅動功率進行評價。圖10表示肋73的間隔與高度之比和攪拌翼70的驅動功率的關系??v軸表示攪拌翼70的驅動功率η,將未設置肋73的攪拌翼70的驅動功率設為I。橫軸表示相鄰的肋73的間隔d與肋的高度h之比r(r = d/h)。持續(xù)進行洗凈直到出現(xiàn)同一洗凈效果為止,根據(jù)在該期間內(nèi)消耗的電消耗量算出驅動功率H。在驅動功率Π高的情況下,意味著攪拌翼70與流體的摩擦阻力低。當5彡r彡100時,驅動功率η比I大。特別是15彡r彡30時的驅動功率η與不設置肋73時相比,約提高了 10%。其原因可以考慮是由于設于攪拌翼70的表面的相鄰的肋73,使攪拌翼70的表面整體中的摩擦阻力減小。此外,當r < 5時,驅動功率η比I低。另外,當r > 100時,沒有發(fā)現(xiàn)由于設置了肋73帶來的攪拌翼70的性能變化。下面,對設于攪拌翼70的肋73的高度與洗滌物的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進行評價。圖11表示肋73的間隔d與肋的高度h之比r(r = d/h)為r = 3、r = 30、r = 75時,肋的高度h與洗滌物的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v軸表示織物損傷程度,橫軸表示肋的高度h。另外,在圖12中放大表示圖11的肋的高度h較低的區(qū)域??椢飺p傷程度是根據(jù)作為洗滌物的損傷評價值的MA值(Mechanical Action:損傷值)與洗漆物的重量減少值的加權平均算出的。將不設置肋73時的肋的高度設為0,將此時的織物損傷程度設為I。此外,在r =30、r = 75時各肋的高度h超過h = 20mm、h = 8mm的情況下,由于無法相鄰地形成肋73,因此,不做評價。另外,使用直徑為410mm的攪拌翼70,在比徑向的中間靠內(nèi)側設置形成于攪拌翼70的表面的肋73的起點。當r = 3時,織物損傷程度隨著肋的高度h變高而單調(diào)增加。當r = 30時,到肋的高度h成為約2_為止,織物損傷減少,當肋的高度h比2_高時,與不設置肋73的情況相比,織物損傷程度增加。當r = 75時,織物損傷程度隨著肋的高度h變高而單調(diào)增加。因此,肋的高度h變得越大,織物越與肋73碰撞而使得織物損傷越增加。另一方面,如果肋的高度h為一定,則肋73的間隔越大織物損傷程度越減少。另外,設為r = 3時的肋的高度h與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在r < 15時,可以看到同樣的傾向。設為r = 30時的肋的高度h與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在15 < r < 50時,可以看到同樣的傾向。另外,設為r = 75時的肋的高度h與織物損傷程度的關系在r > 50時,可以看到同樣的傾向。從上面可知在O < h彡2且15彡r彡50時,能夠減少織物損傷。下面,對本實施方式的具備攪拌翼70的洗衣機I的洗凈性能進行評價,上述攪拌翼70具有葉片部78。在表I、表2中表示評價結果。[表 I]
權利要求1.一種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利用旋轉來攪拌流體,其具備葉鼓部,其至少配置于一面并在軸向突出;以及凹部,其與上述葉鼓部在周向上相鄰,在上述葉鼓部和上述凹部的至少一方設有在流體的流動方向上并列設置并以橫切該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多個肋。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使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大的區(qū)域的上述肋的間隔比流體的平均速度較小的區(qū)域的上述肋的間隔窄。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輻射狀地設置多個上述葉鼓部,配置在上述葉鼓部上的上述肋在徑向上延伸。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使外周側的上述肋的間隔比內(nèi)周側的上述肋的間隔窄。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輻射狀地設置多個上述葉鼓部,配置在上述凹部上的上述肋在周向上延伸,并且在離上述葉鼓部近的位置離旋轉中心的距離小,在離上述葉鼓部遠的位置離旋轉中心的距離大。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離上述葉鼓部近的位置的上述肋的間隔比離上述葉鼓部遠的位置的上述肋的間隔窄。
7.根據(jù)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在相鄰的上述肋之間貫通設有多個小孔。
8.根據(jù)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相鄰的上述肋的間隔與上述肋的高度之比在100 : I 5 : I的范圍內(nèi)。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攪拌翼,其特征在于, 相鄰的上述肋的間隔與上述肋的高度之比在50 : I 15 : I的范圍內(nèi)。
10.一種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權利要求I 權利要求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攪拌翼和使上述攪拌翼能夠旋轉地配置并存積流體的攪拌槽。
11.一種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備攪拌槽,其具有底壁和從上述底壁的周緣向上方立起的周壁并存積流體;以及圓盤狀的攪拌翼,其能夠旋轉地配置于上述底壁,上述攪拌翼具有多個溝部,其在上述攪拌翼的下面輻射狀地延伸并具有面對上述周壁的開放端;以及葉片部,其從上述溝部的底面突出設置并在徑向上延伸,在上述攪拌裝置中,使上述攪拌翼正向逆向反轉來攪拌流體。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將上述周壁的下端形成為曲面而與上述底壁連接。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權利要求12所述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攪拌翼的上面的與上述溝部對應的位置設有在軸向突出的葉鼓部。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權利要求12所述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葉片部形成為外周側的高度相對于內(nèi)周側緩緩變低。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權利要求12所述的攪拌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攪拌翼的中心附近設有貫通孔。
16.一種洗衣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權利要求10所述的攪拌裝置。
17.一種洗衣機,其特征在于, 具備權利要求11或權利要求12所述的攪拌裝置。
18.一種攪拌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配置在攪拌槽的底面的攪拌翼的旋轉來攪拌流體,使通過上述攪拌翼的正轉而在流體中產(chǎn)生的上下振動的多個波與通過逆轉而在流體中產(chǎn)生的上下振動的多個波碰撞來形成穩(wěn)定波。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攪拌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攪拌槽的外周側產(chǎn)生上方向的流體流動,使上述攪拌槽的內(nèi)周側產(chǎn)生下方向的流體流動。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8或權利要求19所述的攪拌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攪拌翼的旋轉方向上產(chǎn)生流體流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攪拌翼和使用攪拌翼的攪拌裝置、洗衣機。提供一種攪拌翼(70),利用旋轉來攪拌流體,其具備葉鼓部(71),其至少配置于一面而在軸向突出;和凹部(72),其與葉鼓部(71)在周向上相鄰,在葉鼓部(71)和凹部(72)的至少一方設有在流體流動方向上并列設置并以橫切該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多個肋(73)。
文檔編號D06F17/10GK202717973SQ20122031077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1日
發(fā)明者公文由衣, 大塚雅生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