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織方法及其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對借助牽伸裝置牽伸的纖維束作用回旋氣流,對其進行加捻,由此制造細紗的紡織方法及其設備。
背景技術:
在過去,人們知道有下述的紡織方法及其設備,其中,不將被稱為“子紗(種糸)”或“母紗(親糸)”的紗穿過紡織構件,該紡織構件由產生回旋氣流的噴嘴構件或中空導向桿體等形成,而僅僅將由牽伸裝置牽伸的纖維束供給紡織構件,通過紡織構件的噴嘴構件和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上的輔助噴嘴,生成紗,進行引出紗(后面將要描述的引出紗紡織),然后,通過接頭裝置,對由紡織構件生成的紗和與卷繞卷裝(パツケ一ジ)連接的紗進行接頭處理,由此,在紡織開始時或發(fā)生斷頭后可再次開始進行紡織(JP特開2001-40532號文獻)。
在上述的過去的紡織方法及其設備中,為了更加穩(wěn)固地實現(xiàn)上述引出紗紡織,即,斷頭后紡織的再次開始,必須充分,并且更加確實地使上述引出紗紡織時的上述噴嘴構件和輔助噴嘴產生的氣流作用于纖維束。因此,紡織設備的斷頭后的紡織的再次開始作業(yè),或紡織開始時的引出紗紡織時的導紗速度考慮上述的方面而設定,由此,具有通常的導紗速度因上述的引出紗紡織的導紗速度而受到限制,不能夠應對紡織設備的導紗速度的增加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過去的紡織方法及其設備所具有的問題。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紡織方法,在該方法中,通過規(guī)定的總牽伸比,牽伸所供給的纖維,然后,通過由具有噴嘴孔的噴嘴構件形成的紡織構件,進行紡織,第1,在引出紗紡織時,改變?yōu)椴煌谕ǔ5募徔棤顟B(tài)下的向前述紡織構件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的,引出紗紡織時的單位時間的纖維的供給量,在引出紗紡織結束后,將該已改變的纖維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下的纖維供給量,第2,設置喂紗裝置,該喂紗裝置對通過上述紡織構件紡出的紗,施加喂紗力,根據該喂紗裝置的喂紗力施加的開始時刻,將上述已改變的纖維的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的纖維的供給量,第3,上述纖維的供給量可通過下述方式改變,該方式為在引出紗紡織時,變?yōu)椴煌谕ǔ5募徔棤顟B(tài)的總牽伸比的總牽伸比,在引出紗紡織結束后,將上述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返回到平時紡織狀態(tài)的總牽伸比,第4,上述紡織構件由具有噴嘴孔的噴嘴構件與中空導向桿體形成,在接頭作業(yè)時,通過來自上述噴嘴構件的回轉氣流,并且通過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上的輔助噴嘴,向紗通路內,噴射壓縮空氣,從中空導向桿體的前端形成的開口,朝向紗排出口,產生吸力,進行引出紗紡織。
另外,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紡織設備,其包括牽伸所供給的纖維的牽伸裝置,由噴嘴構件形成的紡織構件,第1,其包括纖維供給量控制機構,該纖維供給量控制機構用于可在引出紗紡織時和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之間,改變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從牽伸裝置向紡織構件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第2,其設置喂紗裝置,該喂紗裝置對由上述紡織構件紡出的紗,施加喂紗力,上述控制機構按照根據上述喂紗裝置的喂紗力施加的開始時刻,將上述已改變的纖維的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的纖維的供給量的方式進行控制;第3,上述各控制機構為總牽伸比改變控制機構,該總牽伸比改變控制機構用于可在引出紗紡織與平時的紡織狀態(tài)之間,改變平時的紡織狀態(tài)的牽伸裝置的總牽伸比;第4,并排設置多個紡織機構,該紡織機構具有上述牽伸裝置、紡織構件,上述牽伸裝置由旋轉速度不同的多個牽伸輥構成,可按照每個紡織機構不同的旋轉速度,對上述多個輥中的,至少1個輥進行控制;第5,可按照針對每個上述紡織機構不同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的輥為不同于前輥的輥;第6,上述多個輥中至少一個輥由針對每個紡織機構進行驅動的馬達驅動,并且針對每個紡織機構,對上述馬達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第7,上述馬達為步進馬達;第8,上述紡織構件由噴嘴構件和中空導向桿體形成,其設置有輔助噴嘴,該輔助噴嘴用于在引出紗紡織時,通過向中空導向桿體通路內,噴射壓縮空氣,由此,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前端的開口,朝向紗排出口,產生吸力。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為構成本發(fā)明的紡織設備的紡織機構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紡織設備和接頭臺車的外觀主視圖;圖3為構成本發(fā)明的紡織設備的紡織構件的側面剖視圖;圖4為包括本發(fā)明的紡織設備的控制方框等的示意性的外觀側視圖。
圖5為表示接頭作業(yè)時的單獨紡錘驅動馬達的旋轉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的曲線圖。
實施例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描述,但是,只要不超過本發(fā)明的構思,不限于本實施例。
首先在最初,通過圖1和圖2,對構成本發(fā)明的紡織設備的紡織機構進行簡要描述。
標號1表示接納于條筒2中的纖維束,D表示作為1個實例的4線式的牽伸裝置,其由多個牽伸輥構成,由后輥3,第3輥4,架設有輸送帶(エプロンベルト)5a的第2輥5和前輥6形成。S表示后面將要描述的紡織構件,標號7表示由夾持輥7a和傳送輥7b形成的喂紗構件。標號8為松弛管(スラツクチユ一ブ),其用于在接頭作業(yè)時,臨時地存儲從再次開始紡織的紡織構件S排出的紗,標號9表示清紗器。
標號10表示被卷繞于支承在筒管座11上的筒管12上的卷裝,該卷裝10按照通過其表面與摩擦輥13接觸而旋轉的方式構成。標號14表示圖中未示出的絡絞運動裝置的絡絞導向件。另外,通過支承于筒管座11上的筒管12,摩擦輥13,絡絞導向件14等,構成卷繞構件W。
從條筒2,經導向桿1 5而伸出的纖維束1通過牽伸裝置D被牽伸,然后,在紡織構件S上,生成進入紗。之后,從紡織構件S排出的紗Y通過構成喂紗構件7的夾持輥7a和傳送輥7b夾持,沿卷裝10方向傳送。另外,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在通過絡絞導向件14,進行絡絞導運動的同時,與摩擦輥13接觸,卷繞于所旋轉的卷裝10上。
由上述那樣的,牽伸裝置D、紡織構件S、喂紗構件7、松弛管(スラツクチユ一ブ)8、清紗器9和卷繞構件W等構成的紡織機構U,象圖2所示的那樣,沿底盤F并排設置多個,構成紡織設備。
象圖2所示的那樣,E1表示設置于紡織設備的一個端部的發(fā)動機外殼,E2表示設置于紡織設備的另一端部的吹風機外殼。A表示接頭臺車,該接頭臺車A按照在沿紡織設備的縱向設置的導軌R上行走的方式構成。在該接頭臺車A上,設置有作為紡織構件側紗俘獲機構的公知的進氣嘴a1,斷頭接合器,或連結器等的公知的接頭裝置a2,作為卷裝側紗俘獲機構的公知的吸引口a3等。
下面通過圖3,對紡織構件S進行描述。
象圖3所示的那樣,標號16表示纖維導入部件,該纖維導入部件16包括導入由牽伸裝置D牽伸的纖維束1的導入孔16a和設置于纖維束1的流路上的針16b,該纖維導入部件16嵌入形成于噴嘴構件17前端的安裝孔17a。在嵌入有纖維導入部件16的安裝孔17a的下游側(在圖3中,為下側),形成有基本上呈圓錐臺狀的空間部17c,該空間部17c具有內周壁17b,該內周壁17b沿遠離纖維導入部件16的方向,呈錐狀而傾斜。標號17d表示多個噴嘴孔,該多個噴嘴孔17d開設于位于纖維導入部件16附近的噴嘴構件17上,標號17e表示壓縮空氣供給構件,在該壓縮空氣供給構件以圍繞噴嘴孔17d的方式,形成有空氣通路17e1,該壓縮空氣供給構件17e與圖中未示出的壓縮空氣供給源連接。
標號17f表示吸引孔,該吸引孔開設于噴嘴構件17的筒部17g,吸引孔17g上連接有與圖中未示出的空氣吸引源連接的管18。
標號19表示中空導向桿體,中空導向桿體19包括圓錐臺狀的前端部19a,以及具有環(huán)狀的內部空氣通路19b的筒體部19c,沿中空導向桿體19的軸線,形成紗通路19d。內部空氣通路19b與紗通路19d通過輔助噴嘴19e連接,另外,內部空氣通路19b上連接有通過開設于筒體部19c上的通孔19f連接的連接件20,與圖中未示出的壓縮空氣供給源連接的管21。另外,輔助噴嘴19e由開設于筒體部19c的通孔19f,按照位于前端部19a的一側的方式構成。來自壓縮空氣供給源的壓縮空氣通過連接件20和管21,進入內部空氣通路19b,然后,從輔助噴嘴19e被噴射,進入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通路19d,朝向位于與中空導向桿體19的前端部19a相反側的紗排出口19g方向流動。
中空導向桿體19嵌入開設于桿體安裝構件22中的安裝孔22a內,桿體安裝構件22按照下述構成,該方式為通過將其嵌合部22b與噴嘴構件17的筒部17g嵌合,與噴嘴構件17形成一體。另外,中空導向桿體19的圓錐臺狀的前端部19a設置于噴嘴構件17的基本呈圓錐臺狀的空間部17c的內部,并且該前端部19a按照與安裝于纖維導入部件16上的針16b相對的方式設置。
下面對由具有上述結構的紡織裝置構成的紡織機構的紗Y的形成過程進行概述。
從條筒2引出,供給牽伸裝置D的纖維束1在由牽伸裝置D,按照規(guī)定的總牽伸比進行牽伸后,在下述空氣流的作用下,進入導入孔16a,該空氣流指在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噴射的噴射空氣的作用下產生的纖維導入構件16的導入孔16a附近的吸引空氣流,然后,該纖維束1沿針16b的周圍喂給,進入形成于噴嘴構件17中的空間部17中的,位于中空導向桿體19的前端部19a與纖維導入部件16之間的紡織室17c1。
構成吸入到紡織室17c1內的纖維束1的纖維從噴嘴孔17d噴射,在中空導向桿體19的前端部19a附近,受到高速回轉的回轉氣流的作用,在與纖維束1分離的同時,一部分反轉,卷繞于中空導向桿體19的前端部19a的外周,另外,在處于形成過程中的紗Y的周圍振擺回轉,同時卷繞于其外周,沿回轉氣流的方向加捻。另外,通過回轉氣流掛上的一部分加捻會朝向前輥6的方向傳播,但是,由于該傳播受到針16b的阻止,故從前輥6導出的纖維束1不會通過上述加捻而加捻。通過回轉氣流而加捻的纖維依次形成實際真加捻狀的紗Y,該紗Y由芯纖維,以及纏繞于芯纖維上的纏繞纖維形成,該纖維通過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通路19d,從紗排出口19g排出。這樣,在通常的紗Y的形成過程中,壓縮空氣從壓縮空氣供給源,經管21和連接構件20,不供向中空導向桿體19的內部空氣通路19b,因此,不從輔助噴嘴19e將壓縮空氣供向紗通路19d的內部。
在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通過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通路19d,從紗排出口19g排出的紗Y由構成喂紗構件7的夾持輥7a和傳送輥7b夾持,沿卷裝10方向喂送,然后,通過絡絞導向件14進行絡絞的同時,與摩擦輥13接觸,卷繞于正在旋轉的卷裝10上。
下面對具有上述的方案的紡織設備的接頭作業(yè)進行描述。
在紡織開始時,或在產生斷頭時,使后輥3和第3輥4停止,因此,纖維束1在已停止的第3輥4和在通常旋轉的第2輥5之間被切斷,纖維束1的前端部通過停止的第3輥4被把持。在接頭作業(yè)時,通過再次驅動后輥和第3輥4,送出纖維束1,經過在平時被旋轉驅動的第2輥5和前輥6,供給紡織構件S。再次開始已停止的牽伸裝置D的驅動,并且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和中空導向桿體19的輔助噴嘴19e,開始壓縮空氣的噴射。即,在接頭作業(yè)時,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噴射壓縮空氣,并且從壓縮空氣用供給源,經過管21和連接件20,向中空導向桿體19的內部空氣通路19b,供給壓縮空氣。于是,從輔助噴嘴19e,也向通路19d的內部,噴射壓縮空氣。
由于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噴射的壓縮空氣在回轉的同時,沿纖維束1的喂送方向流動,故送入纖維導入部件16的導入孔16a的纖維束1在該回轉氣流的作用下,處于緩慢的假捻狀態(tài),同時經過針16b,喂送到中空導向桿體19的前端部19a附近。另外,從輔助噴嘴19e噴射的壓縮空氣沿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19中的紗通路19d,在形成回轉氣流的同時,實現(xiàn)流動,并且在形成于該中空導向桿體19前端部19a的開口19h附近,產生吸引方向(朝向中空導向桿體19的內部的方向)的空氣流。由此,可連續(xù)地,將纖維束1拉入到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通路19d的內部。
喂送到形成于該中空導向桿體19前端部19a的開口19h附近的假捻狀態(tài)的纖維束1從開口19h,吸到紗通路19d中。接著,該纖維束1在紗通路19d的內部,暴露于由從輔助噴嘴19e噴射的壓縮空氣產生的回轉氣體中。在通過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噴射的壓縮空氣,在紡織室17c1的內部產生的回轉氣流,以及通過從該中空導向桿體19的輔助噴嘴19e噴射的壓縮空氣,在該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通路19d的內部產生的回轉氣流的作用下,將假捻狀態(tài)的纖維束1紡織成扎絞纖維狀的紗(扎絞紗),同時,從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排出口19g排出。
象上述那樣,在斷頭后,再次驅動后輥3和第3輥4,再次開始纖維束1的喂送,通過從噴嘴構件17的噴嘴孔17d噴射的壓縮空氣,以及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19上的輔助噴嘴19e噴射的壓縮空氣,對扎絞纖維狀的紗進行紡織,此狀態(tài)稱為“引出紗紡織”。
在上述引出紗紡織后,經過適當時間,然后,停止從壓縮空氣源,向中空導向桿體19的內部空氣通路19e,供給壓縮空氣,停止從輔助噴嘴19e,向紗通路19d的內部,噴射壓縮空氣,由此,中空導向桿體19內的回轉氣流消失,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
象上述那樣,再次開始紡織而形成的紗Y設置于停止在進行接頭作業(yè)的紡織機構U的位置上的接頭臺車A上,并且伴隨朝向可回轉的公知的吸引噴嘴a1的上方的回轉,吸引到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排出口19g的附近,然后,伴隨向吸引噴嘴a1的上方的回轉,送入到設置于接頭臺車A上的公知的接頭裝置a2中。在通過吸引噴嘴a1,送向接頭裝置a2的過程中,紗Y由構成喂紗構件7的夾持輥7a和傳送輥7b夾持。另一方面,卷入到卷裝10中的紗Y的終端部分通過設置于接頭臺車A上的公知的吸引口a3吸引,然后,伴隨向吸引口a3的上方的回轉,送入到上述接頭裝置a2中。接著,由紡織構件S形成的紗Y與從卷裝10引出的紗Y被送入到接頭裝置c2中,然后,驅動接頭裝置c2,對這兩個紗Y進行接頭處理,接頭作業(yè)結束。在該接頭作業(yè)中形成的多余的紗Y象公知的那樣,臨時存儲在松弛管(slack tube)8上。
下面通過圖2和圖4,對牽伸裝置D,紡織構件S,喂紗構件7,清紗器9和卷繞構件W等的動作或驅動控制進行描述。
M1表示單錘驅動馬達,該單獨紡錘驅動馬達針對每個紡織機構U而設置,其用于驅動后輥3和第3輥4,該馬達按照下述方式設置,該方式為在安裝于后輥3上的滑輪3a和安裝于第3輥4上的滑輪4a,與安裝于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輸出軸上的滑輪m1之間,張設有循環(huán)皮帶b1,由此,旋轉驅動后輥3和第3輥4。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其通過馬達驅動器MD1,借助作為總控制器的中央控制器C1,針對每個紡織機構,對旋轉速度進行控制。在這里,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也可采用步進馬達。由此,無需編碼器等的旋轉檢測器,可進行開環(huán)的控制。
M2表示共用馬達,該共用馬達通過變速機T1,旋轉驅動第2輥5,并且分別旋轉驅動前輥6,構成喂送構件7的傳送輥7b和摩擦輥13,在發(fā)動機外殼E1的內部,設置1個共用馬達M2,該馬達相對構成紡織設備的多個紡織機構,是共用的。該共用馬達M2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其通過馬達驅動器MD2,在發(fā)動機外殼E1的內部,通過所設置的作為總控制器的中央控制器C2進行控制。另外,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通過該中央控制器C2的指令,借助馬達驅動器MD2,實現(xiàn)共用馬達M2的加減速的情況中,在保持規(guī)定的旋轉速度的狀態(tài),以同步方式對第2輥5,前輥6,喂紗構件7和摩擦輥13進行控制。由此,可通過在后輥3,第3輥4和第2輥5與前輥6之間使每個的旋轉速度不同,進行規(guī)定的總牽伸比的牽伸。
但是,所形成的紗的直徑(支數)主要由從前輥6排出的,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確定,然而,在過去的紡織設備中,即使在紡織設備的接頭作業(yè)中,仍將與通常的紗形成作業(yè)的時相同的纖維量,從牽伸裝置D,供給紡織構件S。但是,在進行接頭作業(yè)中的引出紗紡織時,如果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束1的量不適合,則引出紗紡織失敗。比如,在形成較小的支數的細紗Y的過程中,在產生斷頭的場合,如果將與通常的較小支數的紗形成作業(yè)相同的纖維量供給紡織構件S,進行上述引出紗紡織,則由于纖維量少,根據紡織條件,在引出紗紡織時的扎絞紗的形成過程中,無法滿足將纖維扎絞所必需的纖維量,引出紗紡織中的紗的形成失敗。其原因在于比如,在以高速進行引出紗紡織時,纖維暴露于回轉氣流中的時間較短,并且由于上述那樣的原因,難于獲得充分的纖維的扎絞,不具有阻止將已生成的紗導向下游側的強度。反之,在產生較大支數的過程中,在產生斷頭的情況下,如果將與通常的較大支數的紗形成作業(yè)相同的纖維量供給纖維構件S,進行上述的引出紗紡織,則纖維量過多,纖維堵塞于紡織構件S的中空導向桿體19的開口19h,引出紗紡織的紗的形成失敗。
下面主要通過表示圖4和接頭作業(yè)時的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的圖5,對使上述引出紗紡織的成功率提高用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接頭作業(yè)進行描述。
在于已生成的紗Y中,存在粗節(jié)等的較粗部分或較細部分等的缺陷部分的情況下,該缺陷部分通過清紗器9檢測出,通過切割器,將已檢測到的缺陷部分的紗Y切斷,已切斷的卷裝10一側的紗Y卷繞于卷裝10上。由清紗器9的紗缺陷部分檢測信號象圖4所示的那樣,輸入到中央控制器C1中。根據該紗缺陷部分檢測信號,通過馬達驅動器MD1,借助中央控制器C1,使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驅動停止,此時,使后輥3和第3輥4的旋轉被停止,在經常旋轉的第2輥5和第3輥4之間,將纖維束1切斷(圖5的時間T1)。從經常旋轉的第2輥5和前輥6送出的纖維束1依然供給驅動中的紡織構件S,形成紗Y,所形成的紗Y被吸引到位于切割器的正上游側的圖中未示出的管中,將其去除。然后,停止從形成于構成紡織構件S的噴嘴構件17上的噴嘴孔17d噴射壓縮空氣,停止紡織構件S的動作,并且使卷裝10從摩擦輥13遠離,停止卷裝10的旋轉。
然后,進行上述的引出紗紡織,但是,比如,在形成較小的支數的紗Y的過程中,在產生斷頭的場合,如果供給與通常的較小的支數的紗形成作業(yè)相同的纖維量,進行上述的引出紗紡織,則由于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少,故具有引出紗紡織失敗的情況,由此,在本實施例中,在再次開始紡織時,使從中央控制器C1,通過馬達驅動器MD1,使旋轉驅動后輥3和第3輥4的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高于通常紡織時的速度,減小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增加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其原因在于在通常的紡織中,第2輥5的旋轉速度高于后輥3,第3輥4的旋轉速度,并且前輥6的旋轉速度高于第2輥5的旋轉速度。特別是,第2輥5與前輥6的旋轉速度差比其它要大。
其前端由停止的第3輥4保持的纖維束1,由來自中央控制器C1的指令再次驅動后輥3和第3輥4,以此被送出(圖5中的時間T2),象上述那樣,通過來自中央控制器C1的指令,從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以高速使后輥3和第3輥4旋轉,減小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經過第2輥5和前輥6,將比通常的紗形成過程多的纖維供給紡織構件S(圖5中的時間T3)?;旧吓c已停止的牽伸裝置D的驅動再次開始同時,再次從形成于構成紡織構件S的噴嘴構件17上的噴嘴孔17d,噴射壓縮空氣,并且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19上的輔助噴嘴19e,噴射壓縮空氣,進行上述那樣的引出紗紡織。由此,中央控制器C1起到了為改變引出紗紡織時與通常紡織狀態(tài)之間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和總牽伸比用的纖維供給量控制機構和總牽伸比變更控制機構的作用。
通過引出紗紡織而形成的紗Y從中空導向桿體19中的紗排出口19g排出,并且由向上方的回轉而位于排出口19e附近,被吸引到設置于接頭臺車A處的吸引噴嘴a1中,將紗俘獲(圖5中的時間T4)。然后,伴隨吸引噴嘴a1朝向下方的回轉,將被吸引噴嘴a1吸引而俘獲的紗Y送入設置于接頭臺車A中的接頭裝置a2中,并且通過吸引噴嘴a1,將其送入接頭裝置a2的過程中,紗Y通過構成喂紗構件7中的夾持輥7a和傳送輥7b夾持,開始紗Y的喂送,進行紗Y的穩(wěn)定的送出(圖5中的時間T5)。
另外,在上述的吸引噴嘴a1的紗Y的向接頭裝置a2的送入作業(yè)的同時,使設置于相同的接頭臺車A上的吸引噴嘴a3的吸氣口,接近與由圖中未示出的反轉輥的卷繞方向相反方向旋轉的卷裝10,吸引卷入卷裝10的紗Y,并且使吸氣口a3向上方回轉,將紗Y送入接頭裝置a2。接著,將通過紡織構件S形成的紗Y,與從卷裝10引出的紗Y送入到接頭裝置a中,然后,驅動接頭裝置a2,對兩個紗Y進行接頭處理,采用接頭裝置a2的接頭作業(yè)結束(圖5中的時間T8)。另外,接頭作業(yè)中的多余的紗Y臨時地存儲于上述的松弛管8中。另外,由于將根據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而形成的較粗的紗部分在接頭裝置a2的接頭作業(yè)中廢棄,故這樣的較粗的紗部分不被卷入到卷裝10中。
在上述的引出紗紡織過程中,與平時的紡織過程相同,通過共用馬達M2而被旋轉驅動的第2輥5,前輥6,喂紗構件7和摩擦輥13按照同步的方式進行控制。
在上述的引出紗紡織過程中,作為將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返回到通常的總牽伸比的時刻,在開始由作為喂紗裝置的喂送構件7提供紗Y的喂紗力(圖5的時間T5)之后,特別是,在完成引出紗紡織(圖5中的時間T6)后,最好將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返回到通常的牽伸比。由此,在通過喂紗構件7處于穩(wěn)定的喂紗狀態(tài),使支數變化,可更加穩(wěn)固地將已紡出的紗頭送出到下游側。在上述的時間T2和時間T6之間,進行引出紗紡織,然后,在時間T6,停止從輔助噴嘴19e,噴射空氣,再次開始平時的真捻狀的紡織。另外,對于是否到達提供喂紗構件7的紗Y的喂紗力的時刻,中央控制器C1檢測從引出紗紡織開始時,經過了多少時間,由此,根據該檢測,通過馬達驅動器MD1,將單獨紡錘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返回到通常的紗形成過程中的旋轉速度(圖5的時間T7)。另外,為了確定圖5的時間T7的時刻,也可在吸引噴嘴a1中,設置紗檢測傳感器,以便代替中央控制器C1檢測上述喂紗構件7的紗Y的喂送力提供開始。由此,可更加確實地檢測引出紗紡織,以及通過紡織紡出的紗的俘獲的成功。另外,也可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中央控制器C1不進行上述經歷時間的檢測,在引出紗紡織時,位于紗排出口19g附近的吸引噴嘴a1吸引俘獲從中空導向桿體19的紗排出口19g排出的紗Y,然后,在使該吸引噴嘴a1朝向下方旋轉的時刻,或在此后,將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返回到通常的總牽伸比。通過象這樣構成,可盡可能地縮短基于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而形成的較粗的紗部分(圖5中的時間T3~時間T7之間),這樣的較粗的紗部分不完全廢棄,而用于接頭,可防止卷入卷裝10上。
另外,在通常的紗形成過程中,在對較大的支數的紗Y進行紡織時,在產生斷頭的場合,如果供給與通常的較大的支數的紗形成作業(yè)時相同的纖維量,進行上述的引出紗紡織,則由于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較多,故纖維堵塞于構成紡織構件S的中空導向桿體19的開口19h,具有引出紗紡織失敗的情況,由此,在這樣的場合,在紡織的再次開始時,從中央控制器C1,通過馬達驅動器MD1,減小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由此,提高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減少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除了減少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以外,由于與上述的實施例相同,故省略對其的具體描述。
象上述那樣,在引出紗紡織時,對構成牽伸裝置D的后輥3和第3輥4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改變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由此,適當地調整供給紡織構件S的纖維量,由此,可提高引出紗紡織的成功率。
此外,由于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通過不對前輥6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而對后輥3和第3輥4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改變總牽伸比。故導紗的速度不改變,即使在通常紡織時的導紗速度較高的情況下,仍可使引出紗紡織的成功率提高。不必伴隨導紗速度的改變,改變第2輥5,前輥6,喂紗構件7和摩擦輥13的旋轉速度,即,同步控制的共用馬達M2的旋轉速度。因此,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可進行引出紗紡織,紡織設備的控制可簡化。
在上述的實施例中,給出下述實例,其中,在引出紗紡織時,通過中央控制器C1的指令,改變旋轉驅動后輥3和第3輥4的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但是,也可象這樣構成,即,通過設置于發(fā)動機箱E1的內部的共用馬達M2,旋轉驅動后輥3和第3輥4,通過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旋轉驅動前輥6。在此場合,通過中央控制器C1的指令,提高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提高前輥6的旋轉速度,由此,可提高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另外,與此相反,通過降低單獨紡錘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降低前輥6的旋轉速度,可降低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其原因在于在通常紡織中,第2輥5的旋轉速度高于后輥3,第3輥4的旋轉速度,并且前輥6的旋轉速度高于第2輥5的旋轉速度。特別是,第2輥5與前輥6的旋轉速度差被設定為比其它的差大。
由此,特別是在對較小的支數的紗Y進行紡織時,在引出紗紡織中,在降低單獨紡錘旋轉驅動馬達M1的旋轉速度,減小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的場合,可使引出紗紡織的支數較高,可減小導紗速度,故可更加確實地使輔助噴嘴19e的回轉氣流作用于纖維束,可進一步提高引出紗紡織的成功率。
象上述那樣,在通過改變前輥6的旋轉速度,改變牽伸裝置D的總牽伸比的場合,由于紡織構件S的導紗速度(紗形成速度)與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不同,故在這樣的場合,象這樣構成,即,通過馬達驅動器MD1的指令,改變第2輥5,喂紗構件7和摩擦輥13的旋轉速度,以同步方式對第2輥5,前輥6,喂紗構件7和摩擦輥13進行控制。
此外,上述紡織構件S也可為由形成有噴嘴孔17d,輔助噴嘴19e的中空導向桿體19形成的構件以外的構件。比如,也可為通過沿互不同的方向,產生回轉氣流的2個噴嘴,形成扎絞紗的構件。另外,還可為通過1個噴嘴和一對加捻輥,形成扎絞紗的構件。
發(fā)明的效果由于本發(fā)明具有上面已描述的構成,故具有下述的效果。
由于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在引出紗紡織時,可適當地改變與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不同的引出紗紡織時的纖維供給量,故可確實進行引出紗紡織中的紗的形成,于是,接頭的成功率提高。
由于具有喂紗裝置,該喂紗裝置向由紡織構件導出的紗施加喂紗力,根據該喂紗裝置的喂紗力施加的開始時刻,將上述已改變的纖維的供給量,回到通常的引出紗紡織時的纖維的供給量,故處于由喂紗構件而穩(wěn)定的喂紗狀態(tài),由于使支數變化,可更加確實地將紡出的紗頭(糸端)送出到下游側。
由于構成牽伸裝置的旋轉速度不同的多個牽伸輥中的,至少1個輥由針對每個紡織機構而驅動的馬達驅動,并且設置有針對每個紡織機構而對上述馬達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的控制機構,故通過改變輥的旋轉速度,可改變總牽伸比。另外,紗的紡出速度不改變。于是,不必改變對喂紗構件或卷繞構件等的控制,可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進行引出紗紡織,并且可實現(xiàn)紡織設備的控制簡化。
權利要求
1.一種紡織方法,其是通過規(guī)定的總牽伸比,牽伸所供給的纖維,然后,通過由具有噴嘴孔的噴嘴構件形成的紡織構件,進行紡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引出紗紡織時,改變?yōu)椴煌谕ǔ5募徔棤顟B(tài)中向前述紡織構件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的,引出紗紡織時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在引出紗紡織結束后,將該已變更的纖維的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纖維供給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織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喂紗裝置,該喂紗裝置對由上述紡織構件紡出的紗,施加喂紗力,根據該喂紗裝置的喂紗力施加的開始時刻,將上述已變更的纖維的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纖維供給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紡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纖維的供給量可通過下述方式改變,該方式為在引出紗紡織時,變更為不同于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總牽伸比的總牽伸比,在引出紗紡織結束后,將上述已改變的總牽伸比,返回到通常紡織狀態(tài)的總牽伸比。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紡織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紡織構件由具有噴嘴孔的噴嘴構件與中空導向桿體形成,并且在接頭作業(yè)時,通過來自上述噴嘴構件的回轉氣流加上通過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上的輔助噴嘴,向紗通路的內部,噴射壓縮空氣,由此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前端的開口,朝向紗排出口,產生吸力,進行引出紗紡織。
5.一種紡織設備,其包括牽伸所供給的纖維的牽伸裝置,和由噴嘴構件形成的紡織構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纖維供給量控制機構,該纖維供給量控制機構用于可在引出紗紡織時與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之間,改變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從牽伸裝置向紡織構件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喂紗裝置,該喂紗裝置對由上述紡織構件紡出的紗,施加喂紗力,上述控制機構按照根據上述喂紗裝置的喂紗力施加的開始時刻,將上述已變更的纖維的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纖維供給量的方式進行控制。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控制機構為總牽伸比變更控制機構,該總牽伸比變更控制機構用于可在引出紗紡織時與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之間,改變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上述牽伸裝置的總牽伸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并排設置多個紡織機構,該紡織機構具有上述牽伸裝置、紡織構件,上述牽伸裝置由旋轉速度不同的多個牽伸輥構成,可按照針對每個紡織機構不同的旋轉速度,對上述多個輥中的至少1個輥進行控制。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可按照針對每個上述紡織機構不同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的輥為不同于前輥的輥。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通過針對每個紡織機構驅動的馬達,驅動上述多個輥中的,至少1個輥,并且配設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針對每個紡織機構,對上述馬達的旋轉速度進行控制。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上述馬達為步進馬達。
12.根據權利要求5~11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紡織設備,其特征在于上述紡織構件由噴嘴構件和中空導向桿體形成,其設置有輔助噴嘴,該輔助噴嘴用于在引出紗紡織時,通過向中空導向桿體內部,噴射壓縮空氣,由此,從形成于中空導向桿體前端的開口,朝向紗排出口,產生吸力。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在于提供一種紡織方法,在該方法中通過規(guī)定的總牽伸比,牽伸所供給的纖維,然后,通過由具有噴嘴孔的噴嘴構件形成的紡織構件,進行紡織。在引出紗紡織時,改變?yōu)椴煌谕ǔ5募徔棤顟B(tài)中紡織構件的單位時間的纖維的供給量的引出紗紡織時的單位時間的纖維供給量,在引出紗紡織結束后,將該已變更的纖維供給量返回到通常的紡織狀態(tài)中的纖維供給量。由此,可確固進行引出紗中的紗生成,因此,接頭的成功率提高。
文檔編號D01H1/00GK1445394SQ0312169
公開日2003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馬場健治, 重山昌澄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