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干身系統(tǒng),尤其適合于在游泳館或公共洗浴場所使用以快速吹干身體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人們在洗浴后大多使用毛巾將身體擦干,但是擦干后仍覺得不夠干爽,
另外在外出時使用毛巾會產(chǎn)生一下問題l.不能保證消毒措施的執(zhí)行,多人公用一條毛巾時,尤其在游泳館或公共的洗浴場所易造成疾病的傳播;2.在一些洗浴場所需要大量的毛巾,并且毛巾的壽命較短造成大量的浪費;3.洗毛巾需要大量的洗滌劑,造成大量含有洗滌劑的污水,污染環(huán)境,不利于環(huán)境的保護。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了利用熱風將身體吹干的產(chǎn)品。這些產(chǎn)品大多先將氣體加熱,然后吹到人體上,利用氣體比較高的溫度使附在身體表面上的水蒸發(fā),從而達到干燥身體的目的。但是這些產(chǎn)品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吹干身體,造成使用者時間上的浪費。
中國專利文獻CN2724601Y公開了一種身體烘干裝置,包括一箱體,具有多個不同方向的出風單元;至少一個熱流單元,設于所述箱體內(nèi),用于提供熱氣流; 一導流元件,用于連接所述出風單元及所述熱流單元,使所述熱流單元的熱氣流導引至所述出風單元。此裝置的導流元件一端連接該熱流單元,另一端分成兩路或三路連接至干身單元、干腳單元或干發(fā)單元,或者使導流元件的一端通過一閥體與熱流單元相連接。這種裝置的導流元件不可避免需要加變徑,在邊界急劇變化的區(qū)域,會出現(xiàn)漩渦區(qū)和速度分布的變化,流動阻力大大增加,形成比較集中的能量損失。這種阻力稱為局部阻力,相應的能量損失稱為局部損失。同時氣體的流向的變化也產(chǎn)生能量損失,導致氣體流速的下降,從而使得吹干身體的速度減慢。另一方面,該現(xiàn)有技術吹干身體的裝置只有一個,不能對身體整體同時吹干。在其他一些干身裝置中, 雖然設有多個干身的吹風口用于對身體吹干,但是這些吹風口是通過一個送 風管送風至干身室,然后再沿送風主管逐一分出支管來向所述吹風口送風。 這樣的結構,使得風速相差明顯,離氣源近的吹風口吹出的風速高,而越遠 的吹風口吹出的風速越低。這使得使用者感到不舒適,另一方面也不能達到 同時吹干整個身體的效果。
實用新型內(nèi)容
為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對多個吹風口 提供基本相同風速的氣流,并減少氣流輸送中風力的損失的多氣體輸送管路 的干身系統(tǒng)。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包
括包括供風裝置和干身裝置,所述供風裝置包括風機、與所述風機出風口 直接相連的供風腔室和連接所述供風腔室與所述干身裝置的多條送風管,所 述供風腔室的送風截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述風^^幾的送風截面積,多條所述送風 管分別與供風腔室直接相連接。
至少一條所述送風管與干身裝置內(nèi)所設的氣梳連接,其他送風管與干身 裝置的吹風口相連接。
所述送風管通過多個送風支管與干身裝置的吹風口相連接,所述多個送 風支管連接在所述送風管的端部。
多個所述送風支管均通過一個拱形端面連接在所述送風管的端部,多個 所述送風支管的送風截面積與所述送風管的送風截面積基本相同。
所述送風支管的端部固定在吹風口的導風板上,可隨導風板的運動而擺動。
所述吹風口的一端為扁平狀噴嘴,另一端為與所述送風管末端連接的連 接部;所述扁平狀噴嘴與所述連接部之間為平滑過渡的形狀;所述吹風口內(nèi)在送風方向上的各個過風截面積基本相等;在所述吹風口內(nèi)被數(shù)個隔板隔開, 所述隔板將所述吹風口內(nèi)分為等過風面積的幾個過風通道。
所述吹風口和氣梳內(nèi)設有加熱裝置。
所述供風裝置內(nèi)設有加熱裝置。
所述供風腔室通過所述送風管分別連接多個所述干身裝置。 從所述干身裝置內(nèi)吹出來,用來吹干身體的氣流的速度為10-30米/秒。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相比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本實用新 型的輸送管道直接和供風腔室相連接,沒有產(chǎn)生變徑,避免氣流的速度因變 徑而降低,因此可使吹干身體的速度提高,同時可節(jié)省能量。輸送氣體的管 道的末端采用小直徑的送風支管,由于送風支管的總的送風截面積和送風管 的送風截面積基本一致,因此可保持氣流的速度不會降低;此外,本實用新 型的具有隔板的扁平噴嘴結構也具有相同的積極效果。(2)輸送氣體的管道 的末端采用小直徑的送風支管或散流器進行散流,使吹向身體的氣流均勻分 布,從而將身體的各部位同時吹干。(3)根據(jù)流體的特性,同一供風腔室內(nèi) 個位置的壓力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直接連接在供風腔室上的送風管中的氣流 的壓力和速度也基本相同。(4)本實用新型的干身裝置設有多個干身室,可 用來同時對多人吹干身體。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 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的送風管與送風 支管相連^l妻的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的送風支管與導 風板相連接的示意圖;圖4是一個六棱柱形拒式結構的干身室的結構示意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吹風口的立體結構示意圖6是圖5所示的吹風口的剖視圖7是一種圓形散流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8是一種方形散流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l-供風裝置,ll-供風腔室,12-送風管,13-氣 梳送風管,14-風機,16-送風支管,2-干身裝置,20-側壁,21-氣梳,22-吹 風口, 23-扁平狀噴嘴,24-連接部,25-隔板,7-散流器。
務本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包括供風 裝置11和干身裝置22,所述供風裝置11包括風機14、供風腔室11和多條 送風管12,所述供風腔室11的送風截面積大于所述風才幾14的送風截面積, 多條所述送風管12分別與供風腔室11直接相連接。
所述干身裝置22包括四個干身室,每個所述干身室與所述供風腔室11 的吹風口 22相連接的所述送風管12設有十一條,氣^f危送風管一條。所述送 風管12的直徑為6厘米,所述送風管12的一端分別直接連接在所述供風腔 室ll上,另一端與所述干身裝置2的吹風口 22及氣梳相連。所謂氣梳,是 指連接在從干身裝置側壁上伸出的所述送風管上的手持吹風器。用來干燥頭 發(fā)、腋下等身體上不易干燥的部位。根據(jù)流體力學中公知的理論,變徑會導 致在邊界急劇變化的區(qū)域出現(xiàn)漩渦區(qū)和速度分布的變化,從而造成流動阻力 大大增加,形成比較集中的能量損失,使氣體的流速降低。本實用新型所述 的送風管12直接連接在所述供風腔室11上沒有變徑,可防止氣體速度下降, 從而提高吹干身體的速度,并節(jié)約能源。
每一條所述送風管12與干身室的吹風口 22相連接的一端接有十條直徑 為2厘米的送風支管16。如圖2所示,所述送風支管均通過一個拱形端面連 接在所述送風管的端部,多個所述送風支管16的送風截面積與所述送風管12的送風截面積基本相同。所述送風支管16中氣流的方向與所述吹風口 22送 風管12中的氣流的方向相同。如圖3所示,所述送風支管16固定在導風板 上,在導風板上排列為一字形。所述導風板設在干身室的吹風口 22,可上下 左右活動,從而帶動導風的送風支管16上下左右擺動。由于氣流的橫截面積 未改變,因此不會使氣流的速度變小。同時這樣可防止吹在身上的氣流分布 不均勻,從而導致身體各部位不能同時吹干的情況。從所述干身裝置內(nèi)吹出 來,用來吹干身體的氣流的速度為10米/秒。
在所述吹風口 22及氣梳21中設有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采用與電源 相連接的加熱片。加熱的溫度為35-42攝氏度,使用者可根據(jù)季節(jié)和自己的身 狀況進行調(diào)節(jié)。
所述干身室是洗浴后清除身體表面水分的場所,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 示,所述干身室是一個六棱柱形拒式結構。每個所述干身室的側壁20上設有 十一個吹出氣體以吹干身體的吹風口 22和一個用來吹干頭發(fā)的氣梳21 。
參見圖5和圖6,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吹風口 22可以采用另一種替換 的形式,其中所述吹風口 22的一端為扁平狀噴嘴23,另一端為與所述送風管 12末端連接的連接部24;所述扁平狀噴嘴23與所述連接部24之間為平滑過 渡的形狀;所述吹風口 22內(nèi)在送風方向上的各個過風截面積基本相等;在所 述吹風口 22內(nèi)^皮四個隔板25隔開,所述隔板25將所述吹風口 22內(nèi)分為等 過風面積的十個過風通道。
在第二實施例中(圖中未顯示),所述干身裝置2設為四個干身室,每個 所述干身室為一底座直徑為1.2米、高度為2.2米的圓柱拒式結構。所述干身 室的吹風口 22設有散流器7,參見圖7,所述散流器7由若干個喇叭狀同心 圓環(huán)和框架構成,圓環(huán)間的空隙為氣體流通的通道。/人所述吹風口22內(nèi)吹出 來,用來吹干身體的氣流的速度為20米/秒。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裝置設 在所述供風腔室ll之內(nèi)。其他裝置與第一實施例相同。
在本實施例中的使用過程中,來自所述供風腔室11的氣體分別經(jīng)過相應的所述送風管12祐:輸送到各自的所述干身室中。這樣可以在相應的場所同時
供多人使用,提高干身的效率。所述氣流從設置在所述干身室的所述側壁20 上的吹風口22中噴出,經(jīng)過所述散流器7將氣流分散開來。由此,使得氣流 吹向較大的范圍,在所述吹風口 22內(nèi)吹出的氣流的速度較高的情況下可以使 得所述吹風口 22的結構更簡單。
在第三實施例中(圖中未顯示),干身裝置2設為干身走廊,所述干身走 廊是一個寬1.5米、高2.3米、長4米的長方體拒式結構。每個所述干身走廊 的側壁20上設有11個吹出氣體以吹干身體的吹風口 22和1個用來吹干頭發(fā) 的氣梳21。在所述吹風口 22上設有散流器7,參見圖8,所述散流器7由若 干個喇p八狀同心方環(huán)和框架構成,方環(huán)間的空隙為氣體流通的通道。從所述 干身裝置2內(nèi)吹出來,用來吹干身體的氣流的速度為30米/秒。其他裝置與第 一實施例相同。
本實施例可以在使用者從洗浴場所到更衣場所的過程中,就達到干身的 目的,節(jié)省時間。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吹風口 22或氣梳21中吹出的氣體流速控制在10-30米/ 秒,主要是當氣流速度小于10米/秒時,到達人體的氣體速度較慢,不能實 現(xiàn)快速干身的目的;當氣體流速大于30米/秒時,雖然干身速度增快,但是 氣體吹至人體時,使用者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感。在上述實施例中,從安裝到 所述干身室的側壁20上的所述吹風口22吹出的氣流的速度通常較高,這樣才 能使經(jīng)過在所述干身裝置2內(nèi)的衰減,到達使用者的身體使的氣流的速度既 不會是使用者感到不舒服,同時保證了吹干身體所需的氣流速度。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 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 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 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 中。
權利要求1. 一種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包括供風裝置(1)和干身裝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風裝置(1)包括風機(14)、與所述風機出風口直接相連的供風腔室(11)、連接所述供風腔室(11)與所述干身裝置(2)的多條送風管(12),所述供風腔室(11)的送風截面積大于或等于所述風機(14)的送風截面積,多條所述送風管(12)分別與所述供風腔室(11)直接相連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條所述送風管(12)與所述干身裝置(2)內(nèi)所設的氣梳(21)連接,其他所述送風管(12)與所述干身裝置(2)的吹風口 (22)相連接。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風管(12)通過多個送風支管(16)與所述干身裝置(2)的吹風口相連接,多個所述送風支管(16)連接在所述送風管(12)的端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送風支管(16)均通過一個拱形端面連接在所述送風管(12)的端部,多個所述送風支管(16)的送風截面積與所述送風管(12)的送風截面積基本相同。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風支管(16)的端部固定在吹風口 (22)的導風板上,可隨導風板的運動而擺動。
6.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口的一端為扁平狀噴嘴,另一端為與所述送風管末端連接的連接部;所述扁平狀噴嘴與所述連接部之間為平滑過渡的形狀;所述吹風口內(nèi)在送風方向上的各個過風截面積基本相等;在所述吹風口內(nèi)被數(shù)個隔板隔開,所述隔板將所述吹風口內(nèi)分為等過風面積的幾個過風通道。
7. 根據(jù)權利要求2-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口 (22)和氣梳(21)內(nèi)設有加熱裝置。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千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風裝置(1)內(nèi)設有加熱裝置。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風腔室(11)通過所述送風管(12)分別連接多個所述干身裝置(2)。
專利摘要一種多氣體輸送管路的干身系統(tǒng),包括供風裝置和干身裝置,所述供風裝置包括風機、供風腔室和多條送風管,所述供風腔室的送風截面積大于所述風機的送風截面積,多條所述送風管分別與供風腔室直接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輸送管道直接和供風腔室相連接,沒有產(chǎn)生變徑,防止氣流的速因變徑而降低,因此可使吹干身體的速度提高,同時可節(jié)省能量。
文檔編號A47K10/48GK201312775SQ20082017857
公開日2009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4日
發(fā)明者鄭文芳, 陳鴻燦 申請人:鄭文芳;陳鴻燦